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焦作土门掌村山神庙舞楼及其碑刻考述

焦作土门掌村山神庙舞楼及其碑刻考述

时间:2020-08-03 10:20:41    下载该word文档

焦作土门掌村山神庙舞楼及其碑刻考述*

【摘 要】摘要:焦作土门掌村山神庙舞楼创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于民国九年(1920)。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庙宇一间暨创建卷棚两间,以为演戏栖神之所。土门掌村山神庙现存的戏曲碑刻则揭示了昔日豫西北山村的戏曲文化。

【期刊名称】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期】2018(034)002

【总页数】3

【关键词】土门掌村;山神庙;舞楼;碑刻

*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河南戏曲碑刻收集整理与研究”(17YJA760009)

焦作土门掌村山神庙舞楼创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于民国九年(1920)。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庙宇一间暨创建卷棚两间,以为演戏栖神之所。山神庙舞楼坐南面北,屋顶现已坍塌,仅存东西山墙及后墙的右半部,台基还算完整;不过,《焦作市戏曲志》尚保存有清嘉庆三年(1798)《创建舞楼碑记》,土门掌村山神庙尚存有民国九年(1920)《重修舞楼碑记》以及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庙宇一间暨创建卷棚两间记》等两通碑刻,这些戏曲碑刻揭示了昔日豫西北一个小山村的戏曲文化。

一、焦作土门掌村山神庙舞楼

土门掌村为焦作市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办事处所辖,位居太行山南麓,为一小山村。土门掌村山神庙坐北面南,北为山神庙大殿,南为舞楼,村中一条东西路在殿前通过。

土门掌村山神庙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其《创建山神庙宇碑》曰:

斯里之建亦不知昉自何时,苐遐/稽往昔,固比户丰盈、人物平安者也。洎乎今日,合村尟饶裕之家、人/物罕康宁之乐,因而一里中,此曰:俗尚浮华,人谋异于昔;彼曰:水氽/龙断地脉,殊争古纷聚语比 /皆然,由是余约许子等卜地择吉,/劝众施财,创建/山神庙宇一所,以补脉气之缺陷。工竣/勒石以志诸公明号,使后之至此而览者知某公某信士之所创、某/氏某善女之所建也。如施财无吝/不綦流芳百世哉!/天助处士陈永舒撰书/

……(会首、信士捐资名录暂略)/

皇清乾隆叁拾捌年玖月初一日立/*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创建山神庙宇碑》,现存于土门掌山神庙。

山神庙创建之后曾有重修,如清嘉庆三年(1798)曾创建舞楼、民国九年(1920)曾重修舞楼等等,而目前山神庙仅存房屋两间(类似民房)以及舞楼遗址,可能缘于规模狭小而地方文献失载。现存碑刻四通,即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创建山神庙宇碑》(一套两块)、民国九年(1920)《重修舞楼碑记》、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庙宇一间暨创建卷棚两间记》等。

山神庙虽小,但为酬神亦修建有戏楼(舞楼)。戏楼也叫舞楼”“ 戏台”“乐楼等等,一般而言,有神庙就有戏楼,因为无戏楼则庙貌不称,无戏楼则观瞻不雅”*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玉皇庙碑记》,现藏于山西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玉皇庙。,故舞楼之作,不通都大邑为□□,穷乡僻壤亦常有之”*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修关帝庙舞楼碑记》,现藏于河南洛宁县城关镇关帝庙。,各处城乡庙宇,多有戏楼”[1]。戏楼乃神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楼的创建为神庙演剧提供了空间。关于土门掌村山神庙舞楼,《焦作市戏曲志》记载:

山神庙舞楼位于焦作市东郊安阳城乡土门掌村西头。座南向北,戏楼三间,与现存的山神庙相对。砖木青瓦结构,石砌舞台,台口有木柱两根,楼高5.5米,台口高4米,台基高1.5米,深5米,面积54米,一侧有重修舞楼石碑一通,据碑文记载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岁次戊年已未月。碑文记述创修原因及集资者姓名、捐献钱财数目,舞楼于民国九年重修。[2]193

该《焦作市戏曲志》还辑录有土门掌村清嘉庆三年(1798)《创建舞楼碑记》,由此可知该舞楼的创建时间。碑文曰:

此地旧无舞楼,因山神会,有积钱粮七十千余,冯德建、许光平率领合村人等慨然兴起创修舞楼三间,非徒壮一时之蔚观,实欲补四方之风气。及后钱粮莫继,又按人丁、地亩、牲口三会捐钱三十千而工始成焉。告竣勒石,属余作文,辞不得已,因略叙始末,使后之人一目了然,庶几不没人善而修残补葺之意,有所感发,而相继无穷,是亦所以共垂不朽也夫。

皇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年己未月[2]193

清嘉庆三年(1798)《创建舞楼碑记》记载了土门掌村山神庙创修舞楼的过程。该碑记载,土门掌村有山神会(必定有山神庙),且山神会有积钱粮七十千余,但此地旧无舞楼,于是,冯德建、徐光平率领合村人等慨然兴起,创修舞楼三间,非徒壮一时之蔚观,实欲补四方之风气。后因钱粮莫继,又按人丁、地亩、牲口三会捐钱三十千而工始成焉。一个小山村,在清嘉庆初年,由于山神会有积钱而创建舞楼,毕竟资金有限,遂按人丁会、地亩会、牲口会等三会分摊捐钱30千,最终使得舞楼修建告竣。由此推知,清嘉庆年间该山村的经济状况。

创修舞楼,虽并未明确用以酬神,且非徒壮一时之蔚观,其用意在于实欲补四方之风气。实际上,创建舞楼,演戏酬神,以求山神庇佑,应是其主旨。补四方之风气亦为风俗所需,山神庙的创建亦是如此:创建山神庙宇一所,以补脉气之缺陷

实际上,讲究风气”“脉气就是讲究风水。风水亦称堪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归为方术类别,称: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风水就是以天文、地理、八卦、阴阳五行为基础,杂糅儒道佛思想,并融合部分巫术而形成的方术,人们出于安全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认为个人命运前程、家族盛衰沉浮以及村落兴旺发达均由居址环境、建筑布局所主宰,因而必要时需采用措施补救。

土门掌村在村西头创建山神庙、创建舞楼就是源自村口为龙脉所在、宜建庙护持的观念,其本质乃是对村落生态环境的维护以及对村口的标识。目前,山神庙舞楼屋顶已经坍塌,仅存有东西山墙(东山墙残高3.32)、后墙的右半部以及台基。从留存的遗址、遗迹来看,山神庙舞楼坐南面北,通面阔三间7.85(通面阔含东西两山墙宽度。因檐柱缺失,无法测量明间、次间宽度),通进深一间5.57(含后墙宽度)台基由青石条砌就,高1.40米,而且台基正中有一条宽1.20米的南北向通道。据调查,该通道为过水通道,即为山洪通道。该舞楼可能是民国九年(1920)重修的遗存。

二、焦作土门掌村山神庙戏曲碑刻

()民国九年(1920)《重修舞楼碑记》

土门掌村山神庙民国九年(1920)《重修舞楼碑记》碑,圆首,青石质,高124厘米,宽47.5厘米,镶嵌于土门掌山神庙前墙门之右侧。碑额横书碑记,该碑无题记,根据碑文内容暂拟。碑文曰:

吾村舞楼由来久矣,前人之□□非不美且壮也,无如世远淫风雨漂摇,雷霆振动以致砖瓦/陨堕,栋梁腐朽,诚有不堪演者也,村中人等孰不独目惊心,以为泯前人之功德、启后人之怨/恣,吾辈实不能逃其责耳,于是公同商议,人丁、地亩、牲口三会捐赀陆拾余仟文,因而鸠工庀材,/权为补葺,不数日,工已告成,众佥属序于余,余因不揣固陋,妄凑俚言,勒诸贞珉,以志不朽云尔。/是为序。/

……(总领捐资名录以及捐资善士名录暂略) /

重修龙王庙使捐项/钱三千八佰文;/

清邑庠生员杜庆升撰/

研究职员杜照庭书额/

师范职员许鸣璋书丹/

泥木工:王有运、李道林仝建/

中华民国九年岁次庚申桃月中浣榖旦 石工孙城福镌/*民国九年(1920)《重修舞楼碑记》,现存于土门掌村山神庙。

从碑文可知:土门掌村山神庙舞楼由来久矣。因时代久远,风雨漂摇,雷霆振动以致砖瓦陨坠,栋梁腐朽,诚有不堪演戏者也,所以,为了勿泯前人之功德,勿启后人之怨恣,于是,公同商议,按人、地亩、牲口三会捐资60余千文,因而鸠工庀材,权为补葺,不数日,工已告成,舞楼又焕然一新。遂勒诸贞珉,以志不朽云尔。土门掌村地处太行山南麓的坡地,故修山神庙以求神灵保佑;为娱神,所以创建、重修了舞楼,以使演戏有地。此次重修的资金,由人丁会、地亩会、牲口会等三会捐资60余千,此与清嘉庆三年(1798)创建舞楼时因钱粮莫继,人丁会、地亩会、牲口会又捐钱30千以助相类似,说明当地的的组织是比较完善和成熟的,在公共事务中有相当的地位,发挥着相当的作用。

()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庙宇一间暨创建卷棚两间记》

土门掌村山神庙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庙宇一间暨创建卷棚两间记》碑,圆首,砂石质,高117.5厘米,宽48厘米,镶嵌于土门掌山神庙前墙门之左侧。碑额为永垂两字,有人为损坏印记,两侧饰以花卉图案,碑题为重修庙宇一间暨创建卷棚两间记,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岁次丙戌桃月上浣榖旦。碑文曰:

重修庙宇一间暨创建卷棚两间记/

此地旧有五道、山神、土地庙一间,无木砖券,前人创造,本意诚欲万载无损,不意歴/年久远,渐渐损坏,岩墙崩券,延至民国二十五年夏五月间倏然倒塌,神像砟毁,村/人睹此莫不惊心,迄二十六年春合村商议,按户捐赀,鸠工庀材,重修庙宇一间,随/依东山创建卷棚两间,以为演戏栖神之所,不数日而工告成焉。此时本拟遂塑神/像即立碑记。奈因二十七年倭寇侵境,继而三十一年岁遭大饥,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及此哉?幸而今时敌人出境,景岁丰裕,村人遂动立石塑神之意,乃以圣像/其工不易,待后乘势,再为改作,预为之石,以免泯事。是以勒诸贞珉,且志不朽云尔。/兹为序。/

总理:□□□、康喜年、杜照通、/陈安生、杜士贤、侯文明/张文治、杜照尧、杜庆安/陈平光、康喜仁、陈安、陈安喜;/

康氏戏楼西□□□/……(约有十多个人名因漫漶无法辨认)

学校教员柴守□/侯文德//书丹

石匠常见禄镌/合村仝立/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岁次丙戌桃月上浣榖旦/*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庙宇一间暨创建卷棚两间记》,现存于土门掌山神庙。

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庙宇一间暨创建卷棚两间记》载曰:土门掌旧有五道、山神、土地庙一间,从建筑规模来看,该庙宇规模狭小,仅仅一间而已,可以推测当时小山村的经济状况。由于历年久远,渐渐损坏,岩墙崩券,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夏五月间倏然倒塌,神像砟毁。于是,民国二十六年春合村商议,按户捐赀,鸠工庀材,重修庙宇一间,随依东山创建卷棚两间,以为演戏栖神之所,不数日而工告成焉

土门掌山神庙本无卷棚,在山神庙轰然倒塌之后,遂随依东山创建卷棚两间,以为演戏栖神之所。由于民国二十七年倭寇侵境,继而三十一年岁遭大饥,尽管设想勒碑以叙其始末,但最终放弃。也由于幸而今时敌人出境,景岁丰裕,村人遂动立石塑神之意预为之石,以免泯事。由此推知民国二十六年(1937)创建卷棚,以为演戏栖神之所。由民国二十七年(1938)倭寇侵境可知,现代史上的日本侵略中国,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侵略到土门掌村一带。而三十一年岁遭大饥则说明民国三十一年(1942),土门掌村一带遭受了大的饥荒。这些记载都可以印证现代焦作的历史。

此次重修,虽然并未重修舞楼,但随依东山创建卷棚两间,以为演戏栖神之所即表明,所创建的卷棚不仅用于栖神,而且也用于演戏,该卷棚兼具了舞楼的功能和效用,也表明时局动荡造成了山村经济的萧条。

总之,焦作土门掌村山神庙舞楼创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于民国九年(1920)。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庙宇一间暨创建卷棚两间,以为演戏栖神之所。而土门掌村山神庙的戏曲碑刻则揭示了昔日豫西北山村的戏曲文化,也再现了豫西北山村的社会经济面貌。

[参考文献]

[1] 余治.得一录(11翼化堂条约)[Z].同治八年刻本.

[2] 王扬.焦作市戏曲志(内资)[Z].1990.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jiaozuo-teachers-college_thesis/0201235793005.html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