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九年级数学上册3.4相似3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2 精品教学设计(大赛1等奖作品)

九年级数学上册3.4相似3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2 精品教学设计(大赛1等奖作品)

时间:2020-04-04 13:07:16    下载该word文档

3.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3.4.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1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与其它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和“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及证明过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现有一块三角形玻璃ABC,不小心打碎了,只剩下∠A和∠B比较完整.如果用这两个角去配制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能成功吗?

【教学说明】选择以旧孕新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在△ABC中,D为AB上任意一点,过点D作BC的平行线DE,交AC于点E.

(1)△ADE与△ABC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吗?

(2)分别度量△ADE与△ABC的边长,它们的边长是否对应成比例?

(3)△ADE与△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移动DE的位置,你的结论还成立吗?

【归纳结论】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如图,D、E分别是△ABC的AB与AC边的中点,求证:△ADE与△ABC相似.

证明:∵D、E分别是△ABC的AB与AC边的中点,

∴DE∥BC,

∴△ADE∽△ABC.

3.任意画△ABC与△A′B′C′,使∠A′=A,∠B′=∠B.

(1)∠C′=∠C吗?

(2)分别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它们是否对应成比例?

(3)把你的结果与同学交流,你们的结论相同吗?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教学说明】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得出命题.如果学生还能从不同角度研究,或许还有新的方法进行证明,要大胆鼓励.

【归纳结论】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4.如图,在△ABC中,∠C=90°,DE⊥AB于E,DF⊥BC于F.求证:△DEH∽△BCA.

证明:∵DE⊥AB,DF⊥BC,

∴∠D+∠DHE=∠B+∠BHF=90°,

而∠BHF=∠DHE,

∴∠D=∠B,

又∵∠HED=∠C=90°,

∴△DEH∽△BCA.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P78例2、P80例4.

2.判断题:

(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

(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

(3)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

(4)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

【答案】(1)√;(2)×;(3)×;(4)√

3.如图:点G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DC的延长线上,AG交BC、BD于点E、F,则△AGD∽______∽________.

解析:关键是找“角相等”,除已知条件中已明确给出的以外,还应结合具体的图形,利用公共角、对顶角及由平行线产生的一系列相等的角.本例除公共角∠G外,由BC∥AD可得∠1=∠2,所以△AGD∽△EGC.再∠1=∠4(对顶角),由AB∥DG可得∠3=∠G,所以△EGC∽△EAB.

【答案】△EGC △EAB

4.已知:在△ABC和△DEF中,∠A=40°,∠B=80°,∠E=80°,∠F=60°.

求证:△ABC∽△DEF.

证明:∵在△ABC中,∠A=40°,∠B=80°,

∴∠C=180°-∠A-∠B

=180°-40°-80°

=60°,

∵在△DEF中,∠E=80°,∠F=60°,

∴∠B=∠E,∠C=∠F,

∴△ABC∽△DEF.(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5.已知△ABC中,AB=AC,∠A=36°,BD是角平分线,求证:△ABC∽△BCD.

分析:证明相似三角形应先找相等的角,显然∠C是公共角,而另一组相等的角则可以通过计算来求得.借助于计算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证明:∵∠A=36°,

△ABC是等腰三角形,

∴∠ABC=∠C=72°,

又BD平分∠ABC,则∠DBC=36°,

在△ABC和△BCD中,

∠C为公共角,∠A=∠DBC=36°,

∴△ABC∽△BCD.

6.已知: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

求证:△ACD∽△ABC∽△CBD.

证明:∵∠A=∠A,∠ADC=∠ACB=90°,

∴△ACD∽△ABC,(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同理△CBD∽△ABC,

∴△ABC∽△CBD∽△ACD.

【教学说明】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到提高.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4”中第2题.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证明;少数学生在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理时,不会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证明.

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及证明过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在合作、交流、探讨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判定定理,会运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

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问题:(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

三边成比例,三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你有哪些方法?

方法1:通过定义(不常用);

方法2:通过平行线(条件特殊,使用起来有局限性);

方法3:判定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承前启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下面我们来探究还可用哪些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1.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方法,你能通过类比的方法猜想到三角形相似的其它判定方法吗?

2.任意画△ABC与△A′B′C′,使∠A′=∠A,d4d1656b8e6df0f42183cbc54c3d5068.png881e766c06e836a63058b516a4d9d9c3.png=k.

(1)分别度量∠B′和∠B,∠C′和∠C的大小,它们分别相等吗?

(2)分别度量BC和B′C′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吗?

(3)改变∠A或k的大小,你的结论相同吗?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画图,并鼓励证明命题归纳结论.

【归纳结论】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图,在△ABC与△DEF中,已知∠C=∠F,AC=3.5cm,BC=2.5cm,DF=2.1cm,EF=1.5cm.求证:△ABC∽△DEF.

证明:∵AC=3.5cm,BC=2.5cm,DF=2.1cm,EF=1.5cm

36a9dc32c5d97bf60ee9a88938659122.png019056e381721d8db21d8fa2b171f527.png2e6bc1de54d06d6caa3cab8880a44998.png236afb59359f893f8c0c027d81e0804d.png4d741ee169c034c26462d824165e297c.png2e6bc1de54d06d6caa3cab8880a44998.png

36a9dc32c5d97bf60ee9a88938659122.png236afb59359f893f8c0c027d81e0804d.png

又∵∠C=∠F,

∴△ABC∽△DEF.

4.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2个判定定理,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你能通过类比的方法猜想三角形相似的其他判定方法吗?

5.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

d4d1656b8e6df0f42183cbc54c3d5068.png881e766c06e836a63058b516a4d9d9c3.pngbc8c9af00a2c8600242b666b65d2aca6.png.

求证:△A′B′C′∽△ABC.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证明.

【归纳结论】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6.如图,在Rt△ABC和Rt△A′B′C′中,∠C=∠C′=90°,.求证:△ABC∽△A′B′C′.

分析:已知两边成比例,只需证明三边成比例就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

【教学说明】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题,并通过解题巩固对判定定理的理解.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P82例6、P84例8.

2.如图,下列每个图形中,存不存在相似的三角形,如果存在,把它们用字母表示出来,并简要说明识别的根据.

解:(1)△ADE∽△ABC,两角相等;

(2)△ADE∽△ACB,两角相等;

(3)△CDE∽△CAB,两角相等;(4)△EAB∽△ECD,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5)△ABD∽△ACB,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6)△ABD∽△ACB,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3.在△ABC和△A′B′C′中,已知下列条件成立,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B=5,AC=3,∠A=45°,

A′B′=10,A′C′=6,∠A′=45°;

(2)∠A=38°,∠C=97°,

∠A′=38°,∠B′=45°;

(3)AB=2,BC=1553867a52c684e18d473467563ea33b.png,AC=e3d7922dde6d1771ce9a575632814d61.png

A′B′=1553867a52c684e18d473467563ea33b.png,B′C′=1,A′C′=a74c4ef873eb22c5f153063d628cf438.png.

解:(1)SAS,相似;

(2)AA,相似;

(3)SSS,相似.

4.如图,BC与DE相交于点O.问

(1)当∠B满足什么条件时,△ABC∽△ADE?

(2)当AC∶AE满足什么条件时,△ABC∽△ADE?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解:(1)∵∠A=∠A,

∴当∠B=∠D时,△ABC∽△ADE.

(2)∵∠A=∠A,

∴当AC∶AE=AB∶AD时,

△ABC∽△ADE.

5.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顶点为C,∠MCN=45°,试说明△BCM∽△ANC.

解:∵△AC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45°.

又∵∠MCN=45°,

∠CNA=∠B+∠BCN=45°+∠BCN,

∠MCB=∠MCN+∠NCB=45°+∠BCN.

∴∠CNA=∠MCB,

在△BCM和△ANC中,

bac9596a18bbd6a21924114949f6b507.png

∴△BCM∽△ANC.

6.如图,已知△ABC、△DEB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DB=90°,点E在边AC上,CB、ED交于点F.证明:△ABE∽△CBD.

证明:∵△ABC、△DEB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BE=∠CBA=45°,

∴∠DBE-∠CBE=∠CBA-∠CBE.

即∠ABE=∠CBD,又a4fbd80f0ce6391227523aaca8df1c36.png765c2ebafd8e46aa49fb35c9e63d92c0.png1553867a52c684e18d473467563ea33b.png

∴△ABE∽△CBD.

7.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为对角线BD上两点,连接AM交BC于E,连接EN并延长交AD于F.试说明△AMD∽△EMB.

解:∵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DB=∠DBC,

∠MAD=∠MEB,

∴△MAD∽△MEB.

8.如图,已知△ABD∽△ACE,求证:△ABC∽△ADE.

分析:由于△ABD∽△ACE,则∠BAD=∠CAE,因此∠BAC=∠DAE,如果再进一步证明10183fbabe5a3e9a119bb3eeb2a15819.pngb2ea39b62607f0af0028d6938ced8a92.png,则问题得证.

证明:∵△ABD∽△ACE,

∴∠BAD=∠CAE.

又∵∠BAC=∠BAD+∠DAC,

∠DAE=∠DAC+∠CAE,

∴∠BAC=∠DAE.

∵△ABD∽△ACE,∴10183fbabe5a3e9a119bb3eeb2a15819.pngb2ea39b62607f0af0028d6938ced8a92.png.

在△ABC和△ADE中,

∵∠BAC=∠DAE,10183fbabe5a3e9a119bb3eeb2a15819.pngb2ea39b62607f0af0028d6938ced8a92.png

∴△ABC∽△ADE.

【教学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4”中第1、3、4题.

教学反思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主要介绍了四种方法,从练习的结果来看,不是很理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定理的应用不是很熟练,特别对于“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不能灵活运用,夹角也不能准确找到.我想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图形的认知不深,对定理的理解不透,一味死记结论.不能理解每个量所表示的含义.我想在下一阶段中应培养他们认识图形的能力,合情推理的能力,争取这方面有所提高.


3.4.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及相似三角形的面积、周长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对性质定理的探究,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情感态度】

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比指的是什么?

2.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吗?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是多少?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教学说明】复习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可知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如图,△ABC和△ABC′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k,其中,ADAD′分别为BCBC′边上的高,那么,ADAD′之间有什么关系?

证明:∵△ABC∽△ABC′,

∴∠B=∠B′,

又∵ADBCAD′⊥BC′,

∴∠ADB=∠ADB′=90°,

∴△ABD∽△ABD′,

ABAB′=ADAD′=k.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的比等于相似比.

3.如图,△ABC′和△ABC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k,求这两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AD′与AD的比.

解:∵△ABC′∽△ABC

∴∠B′=∠B,∠ABC′=∠ABC

AD′,AD分别是△ABC′与△ABC的角平分线,∴∠BAD′=∠BAD

∴△ABD′∽△ABD.(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e126765eed31e22022104d33b2e302d.png8d6e459e61ee7c76bccc115fb2eb4e9a.pngk.

根据上面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4.在上图中,如果ADAD′分别为BCBC′边上的中线,那么,ADAD′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5.如图,△ABC∽△ABC′,fe9f767840c1e178567b48977e08a701.png′=kADAD′为高线.

(1)这两个相似三角形周长比为多少?

(2)这两个相似三角形面积比为多少?

分析:(1)由于△ABC∽△ABC′,

所以ABAB′=BCBC′=ACAC′=k.

由合比的性质可知,

(ABBCAC)(AB′+BC′+AC′)=k.

(2)由题意可知,

因为△ABD∽△ABD′,

所以ABAB′=ADAD′=k.

因此可得,

ABC的面积ABC′的面积

=(AD·BC)(AD′·BC′)=k2.

【归纳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教学说明】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情推理,得出结论.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P86例9、P88例11、例12.

2.已知△ABC∽△ABC′,BDB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且881e766c06e836a63058b516a4d9d9c3.png003c1a2d00a8d7f1207749755fdc5c69.pngBD′=4,则BD的长为____.

分析:因为△ABC∽△ABC′,BDB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根据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2bd2f04ba6ff3a5b8c0f5e19dd8cd17f.png881e766c06e836a63058b516a4d9d9c3.png,即daa5690adeca17d99b3de1f3faf254cc.png003c1a2d00a8d7f1207749755fdc5c69.png,∴BD=6.

【答案】6

3.在△ABC和△DEF中,AB=2DEAC=2DF,∠AD,如果△ABC的周长是16,面积是12,那么△DEF的周长、面积依次为(  )

A.8,3   B.8,6   C.4,3   D.4,6

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周长为8,面积为3,所以选A.

【答案】A

4.已知△ABC∽△ABC′且SABCSABC=1∶2,则ABAB′=________.

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求ABAB′=1∶1553867a52c684e18d473467563ea33b.png.

【答案】1∶1553867a52c684e18d473467563ea33b.png

5.把一个三角形改做成和它相似的三角形,如果面积缩小到原来的df4344a8d214cca83c5817f341d32b3d.png,那么边长应缩小到原来的____.

分析: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相似比为193acac34cd52a51c1973c3ce22b6172.png,所以边长应缩小到原来的193acac34cd52a51c1973c3ce22b6172.png.

【答案】193acac34cd52a51c1973c3ce22b6172.png

6.如图,CD是Rt△ABC的斜边AB上的高.

(1)则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

(2)若AD9cmCD6cm,求BD

(3)若AB25cmBC15cmBD.

解:(1)∵CDAB

∴∠ADC=∠BDC=∠ACB=90°.

在△ADC和△ACB中,

ADC=∠ACB=90°,∠A=∠A

∴△ADC∽△ACB

同理可知,△CDB∽△ACB.

∴△ADC∽△CDB.所以图中有三对相似三角形.

(2)∵△ACD∽△CBD,∴2eac85f849a0279c633d2e24a09528a6.pngcdf102d162a33acc600abd2d70af35aa.png

08d99e8c5e171c9287b6b1d461549004.png117c8173446464cdf5bdfe87b6b9db8b.png,∴BD4cm.

(3)∵△CBD∽△ABC,∴8ac64658ccd4800c1b71cd07e523360c.pngb8c6e5c47e65924afc7994b805664bd6.png,∴e3549ff7454b2fad73088e1c971bbb27.pngf0b188735363c3e577352e443f31835d.png

BDbfc77e0ad1da32666b84604fd94e6983.png9cm.

7.如图,梯形ABCD中,ABCD,点FBC上,连DFAB的延长线交于点G.

(1)求证:△CDF∽△BGF

(2)当点FBC的中点时,过FEFCDAD于点E,若AB6cmEF4cm,求CD长.

(1)证明:∵在梯形ABCD中,ABCD

∴∠CDF=∠FGB,∠DCF=∠GBF

∴△CDF∽△BGF.

(2)由(1)知△CDF∽△BGF

FBC的中点,∴BFFC

∴△CDF≌△BGF

DFFGCDBG.

又∵EFCDABCD

EFAG,得2EFABBG.

.∴BG=2EFAB=2×4-6=2,

CDBG2cm.

8.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5、12、13,与其相似的△ABC′的最大边长为26,求△ABC′的面积S.

分析:由△ABC的三边长可以判断出△ABC为直角三角形,又因为△ABC∽△ABC′,所以△ABC′也是直角三角形,那么由△ABC′的最大边长为26,可以求出相似比,从而求出△ABC′的两条直角边长,再求得△ABC′的面积.

解:设△ABC的三边依次为:

BC=5,AC=12,AB=13,

AB2BC2AC2,∴∠C=90°.

又∵△ABC∽△ABC′,∴∠C′=∠C=90°.

bc8c9af00a2c8600242b666b65d2aca6.png881e766c06e836a63058b516a4d9d9c3.pngd4d1656b8e6df0f42183cbc54c3d5068.png7d7d724455b3fe546478be7c3a72be05.pngdf4344a8d214cca83c5817f341d32b3d.png

BC=5,AC=12,

BC′=10,AC′=24.

Sdf4344a8d214cca83c5817f341d32b3d.pngAC′×BC′=df4344a8d214cca83c5817f341d32b3d.png×24×10=120.

9.(1)已ac2606fe9376e6e3ad14b772d437bfb9.pngda608125ae43570c253a27018ba1c9b5.png4f07132b44d010e551baed16a62b1f47.png,且3x+4z-2y=40.求xyz的值;

(2)已知:两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为3∶10,且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差为560cm,求它们的周长.

分析:(1)用同一个字母k表示出xyz.再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求得k的值,从而进行求解;

(2)根据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对应高的比,求得周长比,再根据周长差进行求解.

解:(1)设ac2606fe9376e6e3ad14b772d437bfb9.pngda608125ae43570c253a27018ba1c9b5.png4f07132b44d010e551baed16a62b1f47.pngk,那么x=2ky=3kz=5k,由于3x+4z-2y=40,

∴6k+20k-6k=40,

k=2,∴x=4,y=6,z=10.

(2)设一个三角形周长为Ccm,

则另一个三角形周长为(C+560)cm,

1b8c51803137e0a069352283f0231e9a.pnga90658887586a2212d073c9b8e9396c7.png

C=240,C+560=800,

即它们的周长为240cm800cm.

【教学说明】通过例题的拓展延伸,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4”中第6、7、9题.

教学反思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导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进行初步运用,让学生经历相似三角形性质探索的过程,提高数学思考、分析和探究活动的能力,体会相似三角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4章  锐角三角函数

4.3 解直角三角形

寽対尀専尃尅尌

  小部:尐尒尕尗尛尜尞尟尠

  尢部:尣尢尥尦尨尩尪尫尬尭尮尯尰尲尳尴尵巛部:巛巜巠巡巢巣巤匘

  工部:巪巬巭巯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