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魔笛论文完成

魔笛论文完成

时间:2011-11-13 00:37:21    下载该word文档

歌剧欣赏之《魔笛》

歌剧赏析之《魔笛》欣赏的几部歌剧中,我最喜欢莫扎特的《魔笛》。我了解到,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如果不是莫扎特的《魔笛》,维登剧院可能只不过就是维也纳音乐史上一个标记着星号的名字而已。《魔笛》在北京的首演是20091120日晚上,国家大剧院的歌剧厅可谓座无虚席。观赏《魔笛》是非常美妙而丰富的音乐之旅。《魔笛》的故事情节无疑带有乌托邦的色彩。老师给我们播放的是电影《魔笛》,将原有故事的开端从古老的埃及拉至了一次世界大战,为故事灌注了新的生命力。《魔笛》中对古埃及宗教的崇拜是极为明显的。可以说,在当今社会的大大小小许多地方都有着共济会的痕迹,《魔笛》只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魔笛 莫扎特 共济会

通过一学期歌剧赏析课的学习,我从原来对歌剧的一无所知变成了歌剧的爱好者。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歌剧的历史,特点及一些名作家的作品。我自己也经常上网搜索搜索歌剧的视频。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的歌剧流传到现在已经几百年了。歌剧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恢弘,因为它包含了各种艺术形式,如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等。欧洲传统歌剧分为: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音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等几种体裁。在课堂上,我欣赏了各种歌剧,认识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黄英、普契尼、莫扎特等等,领略到了歌剧无穷的魅力:悲剧的沉重震撼、喜剧的轻快诙谐;华丽的咏叹调、激昂的进行曲……

欣赏的几部歌剧中,我最喜欢莫扎特的《魔笛》。我了解到,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莫扎特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剧院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瓦尔塞根伯爵的委托,写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30,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如果不是莫扎特的《魔笛》,维登剧院可能只不过就是维也纳音乐史上一个标记着星号的名字而已。这本是一个上流社会很少光顾,濒临破产的剧院,正是因为歌剧《魔笛》的演出,这个剧院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一直因为是《魔笛》首演的剧院而被瞩目。席卡内德不但是故事脚本的作者,在首演中他还自己扮演了捕鸟人的角色。此剧首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欢迎。可是每次再演,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

由此可见,当时听众的喜爱跟今天没有什么差别。随后此剧的上演次数是:179110月就有24次的记录,次年113日演出第 100场,17951022日是第200场。这些记录是由席坎内德所发表的。后来,此剧又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出;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820日;在英国首演是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初次演出是1833417日,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是1900年。《魔笛》在北京的首演是20091120日晚上,国家大剧院的歌剧厅可谓座无虚席。

王小波说,人不应该只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于是,我也开始在《魔笛》之中,慢慢展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观赏《魔笛》是非常美妙而丰富的音乐之旅。《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音乐语言十分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关于《魔笛》的音乐有多么迷人的事,我们只要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欣赏这部童话歌剧,理当可以获得了解。乐圣贝多芬除了为大提琴写作5首奏鸣曲外,还写作3首变奏曲,其中2曲的主题都取自《魔笛》的曲调,第1曲是根据第二幕第20曲帕帕杰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的12段变奏,第二曲是根据第一幕第7曲帕米娜和帕帕杰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的7段变奏曲。

《魔笛》的故事情节无疑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老师给我们播放的是电影魔笛,将原有故事的开端从古老的埃及拉至了一次世界大战,为故事灌注了新的生命力。歌剧走出剧院,走上大银幕,这让更多对歌剧不熟悉的观众享受到美妙音乐,动人歌喉与戏剧结合的极致体验。

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杰诺的二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夜之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Der holle rache)》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之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的本质,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长笛的相竞赛

而《魔笛》除了深具娱乐性与音乐性外,一直以来,剧中的角色所代表的意涵和象征也常常被学者研究。最常看到的解析便是与莫扎特身前所加入的秘密组织(共济会)有关联,被认为是以宣扬共济会理念,暗藏共济会密码而创作的作品。从一开始,这部歌剧就是莫扎特的好友、同为共济会成员的席卡内德要求他创作的。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很可能是他接受上级的指示,要在舞台上以象征性的手法来宣传和颂扬共济会的学说。不管怎么样,莫扎特和席卡内德是会员是史实,而且当时法国大革命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启蒙学说正大行其道,人们认为当然事实也是如此启蒙学说的思想和共济会自由、仁爱、反教会等原则,是共通的。处在封建国度内的莫扎特写这么一部作品幽它一默,弘扬一下共济会思想,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首先,开篇长达67分多钟的序曲。在莫扎特时期,序曲早已不是以前那种无关痛痒的角色了,作曲家对于一部歌剧的序曲是非常看重的。而《魔笛》的序曲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来三下重音,结尾也是三个强有力的和弦。当时很多人听到这里就能听得出莫扎特安排进去的可爱的引申意了。三,这个数字,在共济会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剧情的发展,夜后的三个女侍,三个男孩,三座神殿,三个祭司等等。特别要说的是,共济会原本就是有“智慧”、“理性”、“自然”三神殿的,和剧中一模一样。

《魔笛》中对古埃及宗教的崇拜是极为明显的。剧中最大正面人物男低音萨拉斯特罗就是个埃及祭司。他的咏叹调也是充满着对古埃及两位著名的神:伊西斯和俄塞里斯的赞美。最后,“太阳的光芒驱散了黑夜……感谢你,俄塞里斯……”虽然伊西斯和俄塞里斯根本不是太阳神,在太阳神神殿中大声赞美这两位神明也很是让人疑惑不解,这很可能是莫扎特的误解。总之,共济会人认为他们的思想起源于古埃及,所以莫扎特把他们的埃及情结很理所当然的作为了全剧的背景。

最为重要的一点,歌剧《魔笛》自始至终贯彻了共济会“慈善”、“友爱”、“善永远胜于恶”等思想。有人认为,全剧的情节就是建立了共济会的理想,即表现真正的“爱”和它如何有助于“善”去战胜“恶”的这一主题。塔米诺和帕米娜的爱,萨拉斯特罗的正义一起战胜了夜后和莫诺斯塔托斯的恶。最终在太阳神庙里,塔米诺和帕米娜穿着祭司的袍子,接受着大家的祝福和赞美。这也符合共济会成立的初衷:人以理性为准绳,以道德为工具,不断地修正自身精神上的缺陷,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也就是完成了“内在神殿”的建造,成为完美的“石工导师”并且进入神的领域。共济会的这一理念,也是这个秘密组织的前身吸引那些饱受黑暗中世纪之苦的有识之士的地方。

还不仅如此,音乐评论家纽科姆·康迪伊在《莫扎特师兄弟和魔笛》一文中提到的,考验时卫士的铠甲,考验中土、气、水、火,还有三位女侍的银矛、帕帕吉诺的金锁、萨拉斯特罗骑的狮子拖的车,都是共济会象征的体现。另外有人指出,《魔笛》中为王子设计的考验,与共济会的仪式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而贯彻全剧的降E大调的旋律,也加强了这种意义。

很多人相信剧中人物有一定的影射性,比如夜后影射了奥地利皇太后玛丽亚·特蕾西,她曾经下令搜捕过共济会成员;而塔米诺应该和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相对应,因为相传他也是共济会成员之一,至少他停止了以前的迫害行动;帕米娜指奥地利人民;萨拉斯特罗是指当时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共济会大师等等。这个要见仁见智了,因为《魔笛》本身就是由童话诗歌《璐璐,或者魔笛》改编的故事,这些人物很可能是巧合罢了。

18世纪,或者说从中世纪就已经开始,无数抱着和塔米诺、帕米娜一样信念的人团结在了一起,企图改变世界格局。他们发起了启蒙运动,并且在新大陆创建了一个崭新的自由国度。可以说,在当今社会的大大小小许多地方都有着共济会的痕迹,《魔笛》只是其中之一。作者莫扎特在首演之后的第九周,125去世了。但是他的作品被人们一演再演;他神秘的、传奇性的经历也已经成为很多人研究对象;每年奥地利人还是会准时举办萨尔茨堡音乐会;2006年,奥政府大举操办了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的纪念活动。神童也好,穷困潦倒的音乐家也好,共济会大师也好,莫扎特始终是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他的《魔笛》,无疑是那座丰碑旁开放的最鲜艳的花朵。

歌剧赏析的课程结束了,但是它带给我的美妙的音乐体验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今后,我会经常欣赏各位名家的歌剧,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音乐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居其宏著:《歌剧美学论纲》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2]席卡内德著:《魔笛》M](剧本).吴祖强,刘诗嵘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社,1999

[3]赵世锋,世界上最大的秘密社团——共济会J.世界文化,20069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魔笛论文完成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