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外藏椁出土部分当卢制作工艺研究

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外藏椁出土部分当卢制作工艺研究

时间:2020-08-04 15:49:59    下载该word文档

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外藏椁出土部分当卢制作工艺研究

杨小林(中国国家博物馆)

【期刊名称】南方文物

【年(),期】2017(000)001

【总页数】7

前言

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外藏椁(车马坑)位于主墓西侧,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实用真车马陪葬坑,车马坑南北长 17.7米、东西宽 4.24米、深 2.5米。图一为外藏椁示意图。

2012年至 2015年间,车马坑内共出土 3000余件车马饰件,类别多样,有当卢、盖弓帽、节约、车軎、马衔、龙虎首轭饰等,2000余件车马饰件叠压放置在西南处彩绘髹漆的木箱内,其余近千件文物散落在车马周围。这些珍贵文物的面世,为我们了解西汉高等级贵族的车輿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015 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实验室将清理出来型制多样的 54件当卢移交到该所保护修复实验室。图二为不同型制当卢示意图。

2015 5月至 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保护修复实验室对这批当卢进行了科学的保护修复工作。随着保护修复工作的深入进行,不同型制当卢的制作工艺信息越来越多的呈现出来,保护修复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对当卢的每一步工艺制作节点(基体材质、成型工艺、纹样制作和表面装饰工艺)进行了微区形貌观察和相关仪器分析。各种科技信息的反馈为我们架起了一道与古代工匠沟通的桥梁,恍如穿越于时空隧道中,其中的乐趣溢于言表。

当卢是缀于勒或络头、饰于马额中央的金属饰具。卢即颅的省假字,因在马头颅当中,故名当卢”①。当卢又名,《说文》:“钖,马头饰也,从金阳声;《晋书·舆服志》 注云:“钖在马面, 所谓当卢者也。《急就篇》颜注鐊,马面上饰也,以金铜为之,俗称之当颅。

当卢即马面装饰,其原形态应与殷墟马头部分铜泡饰有关。马头部分当卢因为不能遮挡眼鼻故大体只能在额头与双眼之间的 T字形空间悬挂。我国各地出土的当卢质地有铜、金、银数种。青铜当卢,形制较多,在商代既已出现,两周及秦汉继续流行。商代晚期的当卢多略呈圆形,背面有横梁钮,面微鼓。西周时期的当卢多作 Y 形,中间有一个圆泡,上端连铸两个歧角,下端垂一长方形鼻梁,背面有穿带的横钮,有的则呈长条形,上部饰兽面,下部呈钩状。秦至西汉初期主要流行叶形当卢

近年来在我国的大型墓地中陆续出土了质地、形状、做工不同的当卢。如甘肃张家川战国墓地铁饰错金银当卢、叶家山西周墓地的青铜当卢、秦始皇陵铜车马上的金当卢、山东洛庄西汉墓地的鎏金镂空当卢和错金银铁质当卢、河北鹿泉西龙贵汉代墓葬的青铜当卢和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长条形三角形当卢等。与其相比,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外藏椁出土的当卢数量、型制之多,材质之多样,纹样之精美,做工之精湛,装饰工艺之繁缛均可圈可点。本文以该墓出土的 104件当卢中已保护修复完成的 21件当卢的基体材质、成型工艺、纹样制作和表面装饰工艺为素材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基体材质

车马坑出土的当卢均为薄胎器,通体矿化病害凸显。

为了了解基体材质和镶嵌金银丝片的成分,运用 X射线荧光能谱(XRF)和扫描电镜(SME)对当卢基体和脱落的金银丝片进行成分分析。

仪器型号:HORIBA XGT-7000VX射线荧光分析显微镜。

测试条件:最大电压 30KV;电流0.014mA;半真空气氛;测试光斑半径1.2mm;采谱时间100s

分析仪器:TM3030

工作条件:最大放大倍数 30000倍,背散射电子探测器,加速电压能谱模式,工作电压 15kV,可测元素C以上。

分析结果表明,当卢上脱落的金片中金含量在98%以上(XRF谱图见图三);银丝含量为 99%,(XRF谱图见图四);矿化严重的圭形当卢基体中的主要元素为 CuSnPbXRF谱图见图五);心形当卢基体主要元素为银,银含量为98%SEM谱图见图六)。

二、成型工艺

当卢基体材质的认知,为我们了解器物的成型工艺奠定了基础。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青铜薄胎当卢使用什么加工技术完成的呢?为此,对 6件矿化严重的青铜当卢运用万能材料显微镜进行金相组织分析,保存状况较好的银当卢运用三维视频显微镜进行微区工艺形貌观察。

分析仪器:ZEISS-AXIOPLAN2万能材料显微镜HIROX KH-3000三维视频显微镜。

由于青铜当卢样品受到较严重的自然侵蚀,因此进行显微组织观察时均未经化学浸蚀,金相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组织为铸造树枝晶(图七),αδ两相区受到腐蚀,α固溶体内可见明显铅颗粒弥散分布(图八)。

三维视频显微镜下可清晰的观察到银当卢正反面的加工痕迹(图九-图一二)。

银当卢的制作运用了中国传统细金工艺中的錾刻工艺,高浮雕纹样的形成运用了台、采、脱錾技法,台,在当卢的背面用錾刀顶出所需纹样的高度后,再在正面用不同的采、落方式錾刻出立体浮雕的艺术效果,在银当卢的边缘可目测到脱錾的加工痕迹。

三、纹样制作与表面装饰工艺

外藏椁出土当卢纹样的制作与表面装饰工艺主要运用了错金银和鎏金工艺。

1.错金银工艺

错金银技术是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金属表面的装饰工艺。是在已铸造的青铜器、铁器上用加工好的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出所需的花纹和文字,又称金错、银错。

中国古代对错金银工艺的记载,最早见于 《诗经·小雅·鹤鸣篇》: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汉书·食货志》曾有过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清代段玉裁在注释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时认为:厝石各本作属石,今正。《小雅·鹤鸣》曰: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春秋时期错金银技术盛行,战国时期的错金银工艺水平更加提高,那时我国的工匠就已经可以将细如发丝的金银丝嵌入青铜器中。

史树青先生在《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一文中将错金工艺的制作流程分为铸器、制槽、镶嵌、磨错四部分。?制作中根据所需纹饰,首先在金属表面铸成或錾刻出相应的燕尾形槽,将金银丝、片镶嵌在槽内,锤打压实。用厝石将嵌入的金银丝磨平,再用皮革、绒布蘸清水反复磨压,使表面光滑明亮,花纹清晰。对上述错金银制作流程也有学者表示存疑,为此,南京艺术学院的冯艳同学进行了梳理。首先,彭雪飞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制作纹饰凹槽的方法会因纹饰的不同而不同。主体纹饰往往是大面积聚集在一起,而辅助纹饰多为纤细独立的几何纹饰,因此主体纹饰与辅助纹饰在制作方法不太相同。主体纹饰膜上起稿。这一铸器过程可以在许多错金银陶范上得到体现。在战国时期的一件错金银带钩陶范上,发现一些线条流畅凸起的主体纹饰,这些纹饰表面光华平整,完全没有打磨的痕迹,说明了主体纹饰陶范模制的存在。其次,对于燕尾槽的开槽方式,同人先生通过对一些错金银青铜的燕尾槽观察后发现凹槽壁是原始的铸造状态,并没有铸后加工的錾刻痕迹,由此说明燕尾槽是直接铸造完成的。至于铸造方式是用泥条贴在范上预铸的方法,铸成后就会在凹槽内留下高低不平错落痕迹。再者,有的学者对于凹槽的形状也提出了质疑,董亚巍先生在 《范中通过40倍镜场对鄂州市博物馆藏的三国孙邻的错金银青弩机上的铭文进行观察后发现凹槽是用錾子錾刻出来,呈“V”字形,并非燕尾形

在资料查新和工艺认知的基础上,对3件保护修复后的青铜错金当卢(图一三)制作工艺中的关键步骤,进行了三维视频显微观察。

1)起稿线

通过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发现在图案繁缛的纹样旁都有经平錾线刻的沟槽,这些起稿线的沟槽宽约 90μm左右,由于基体通体矿化,錾刀的刻痕细节随之消失,但细如发丝的线刻起稿线沟槽清晰可见(图一四-图一六)。

2)錾刻痕迹

三件错金当卢矿化严重,致使少量金丝片脱落,在脱落的金丝、片区域可观察到平錾留下的沟槽见(图一七-图一八),在矿化较轻部位可观察到经过錾刀一刀一刀錾刻出的沟槽(图一九 )。

(3)搭接

错金当卢上的图案丰富,凤、羽人、虎、鹿、鸟和缠绕的交龙以及流云纹等纹样均由金丝片交叉构成。视频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丝与片、片与片之间的搭接,搭接之处有明显的连接加工痕迹(图二〇-图二一 )。

(4)拔丝工艺缺陷

通过视频显微镜观察,在许多金丝镶嵌的部位,丝的形状呈麻花状(图二二-图二三 ),这种因金丝拔制加工中出现的工艺缺陷,在何家村出土的金梳背等金器上也有发现。

(5)捶打

金丝、片嵌入沟槽后需通过锤打将其填实在沟槽内,由于三件错金当卢上的金丝、片成色高,硬度低,延展性好,捶打处可观察到明显的金丝经挤压变形的锯齿状加工痕迹(图二四-图二五)。

(6)磨错

金丝、片镶嵌后,需用厝石等工具将锤入沟槽内略显高低不平的金丝、片磨错。视频显微镜对错金当卢整体观察,可见磨错加工痕迹都是朝一个方向进行(图二六-图二七)。从当卢断面及脱落的金丝正反面的显微图片(图二八-图三〇)也证实了磨错工艺的存在。金丝是以圆丝的状态嵌入沟槽,经过捶打、磨错工序后,嵌入沟槽的一面仍为圆丝,呈现纹样的一面则变为扁丝,并可见同方向的磨错加工痕迹。

(7)错金当卢小结

通过XRFSEM成分分析、金相组织分析和三维视频显微镜微区形貌观察,让我们对海昏侯车马坑出土 3件错金当卢的制作工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青铜错金当卢的基体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嵌入的金丝片中金的纯度高,用量大,这些数据即反映了西汉时期黄金矿产丰富,也表明此时的贵金属提纯和拔丝、压片技术已达了较高水平。

沟槽的制作中运用了錾刻工艺中平錾和丝錾技法,錾刻前先勾勒出图案的大致轮廓形成起稿线,再使用丝錾进行细部刻画。

嵌入的金丝、片搭接处有明显的再加工痕迹,视频显微镜观察到的金丝呈麻花状的现象,初步分析为拔丝加工中因中间退火不到位造成,因为金丝的制作中要经过早期锤锻到后期拔制的过程,期间要控制变形度,不能超过65%-77%。随着变形度的增加,横向性能由于纤维组织的形成而急剧下降,造成拔丝或压片加工中出现裂纹,同时也容易在以后的丝片加工中再度出现裂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拔丝的过程中要不断退火。错金青铜当卢制作工艺流程图(图三〇)。

2.鎏金工艺

已保护修复的 21件当卢中除3件错金当卢和2件银当卢外其余 16件当卢的表面装饰运用了鎏金工艺。

鎏金做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我国的鎏金工艺始于春秋末期,到了汉代鎏金技术已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古埃及在公元3世纪才有了金汞齐用于镀金的记载,而古罗马在公元1世纪才可见金能溶又于水银的记载,日本清水藤太郎在其《日本药物史》中记载,以金汞合金的镀金是公元 8世纪从中国传到日本

(1)纹样制作

鎏金当卢上纹样的形成同错金当卢相同,运用了细金工艺中的錾刻技法,其上的平錾信息比错金当卢保留的完整,无论是錾刻的深度还是錾刀的走向都清晰可见(图三一)。从图三二中可见,錾刻沟槽内有金汞齐的残留,由此可以认为,当卢是先錾刻出纹样后施以鎏金。

(2)鎏金

海昏侯出土的 16件鎏金类当卢的表面装饰方式有3种,一种是在錾刻纹样上通体鎏金,鎏金层呈黄色(图三三);第二种虽然在錾刻纹样上通体鎏金,不同的是鎏金层的颜色有区别,分别呈黄色和白黄色(图三四);第三种当卢不是通体鎏金而是在纹样内施以金层装饰(图三五),在 21件当卢中第三种当卢仅有 1件,其制作工艺的研究工作也仅处于起步阶段,故此本文中不予以讨论。

不同颜色的鎏金层在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可见两种鎏金层界线分明,交接之处有黄色鎏金层覆盖在白黄色鎏金层上的现象(图三六-图三七)。

运用扫描电镜(SME)对不同颜色的鎏金层表面进行元素分析和面扫,分析结果表明:黄色鎏金层上的主要元素为金、汞,银,金含量 81.59%,汞含量8.29%、银含量 5.29%。白黄色鎏金层主要元素为金、银、汞,金含量52.69%,银含量25.77%,汞20.14%SEM谱图见图三八)。结合视频观察综合分析,双色鎏金层的鎏金顺序,先鎏金,再鎏金银,黄白色鎏金层中检测出高含量的汞元素也给与证实。

(3)鎏金当卢小结

海昏侯出土青铜鎏金当卢通体鎏金方式有两种,一种为通体鎏金呈黄色,另一种通体鎏金呈双色。这种以颜色区分纹样,烘托主题内容的构思,充分体现了西汉工匠的聪明才智,他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西汉时期的鎏金工艺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鎏金工艺的实施中,汞齐的制作最为重要。金汞齐的合成优于其它金属,由于金的耐蚀性强,表面不易氧化,所以汞对金润湿能力强于许多贱金属,使汞能够选择性地润湿并向其内部扩散。金汞齐的形成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金被汞润湿,第二阶段汞向金粒中扩散,形成汞和金的化合物,金汞齐化时随着温度的增高,汞的流动性、金的溶解度同时增高,当汞向金粒(片)中扩散时,首先在金的表面生成AuHg2,而后在逐步向金粒(片)深部扩散生成Au2Hg,直至最终生成Au3Hg固体

银虽然也能与汞结合生成汞齐,但由于银遇空气后易形成一层氧化膜,这层氧化薄膜阻碍被汞润湿和向其内部扩散的汞齐过程。银表面在汞齐化过程中形成的致密氧化膜,给银汞齐的制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直至今日银汞齐的制作仍是细金工匠面对的难题。

金、银是周期表中IB族元素,均具有面心立方结构,金、银的原子半径相同,均为0.144nm,两者的晶体结构都是面心立方,晶胞参数相近,Au0.4078nm,银为0.40862nm,化学性质也相似,两者可形成天然的AuAg固溶体和自然金-自然银系列的天然矿物,同时金银合金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在青铜当卢的鎏金中,2000多年前的工匠们巧妙的利用了上述金银合金无限互溶的特性,并通过改变金银合金配比获得色彩调节功能。在制作金银汞齐的过程中即避开了银在高温中易氧化难生成银汞齐的弱点,又通过金银互溶的特性成功的制作出金银合金汞齐。当我们再次审视由金汞齐和金银汞齐共同鎏制的青铜器当卢时,由衷的被古人高超的制作技法和聪明才智所折服。青铜鎏金当卢制作工艺流程图(图三九)。

四、结

121件当卢中19件当卢基体为青铜,2件当卢基体为银。

2、青铜当卢的成型运用了铸造工艺,银质当卢的成型运用了打胎工艺。

3、错金和鎏金青铜当卢上纹样的制作采用了细金工艺中的平錾技法。

4、青铜鎏金当卢的表面装饰工艺运用了传统的鎏金工艺,鎏金层有整体鎏金和鎏金与鎏金银交叉结合两种。青铜错金当卢的表面装饰工艺运用了错金工艺。

感谢北京大学胡东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胡秉华先生、霍海俊先生给予的指导。

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马燕如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王金霞、张红燕、李其良、岳超红、韩化蕊、杨威、郭正臣、孙宇航、王宇、郭少禹和北京大学刘晟宇博士在分析检测、保护修复工作中的大力合作。

注释:

杨英杰:《先秦古车挽马部分鞁具与马饰考辨》,《文物》1988年第2期。

孙机:《中国古独輈马车的结构》,《文物》1985年第8期。

潘炼:《东周镂空青铜当卢及相关问题探讨》,《艺术百家》2014年增刊。

刘永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北京文物》1973年第6期。

冯艳:《汉代错金银青铜器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4硕士论文。

彭雪飞:《战国青铜器错金银工艺的再认识》,《东方收藏》2011年第3期。

同人:《刍议青铜错金工艺的鉴赏》,《艺术市场》2007年第7期。

董亚巍:《范铸青铜》,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6年。

杨如增: 《首饰贵金属材料及工艺学》,107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

牛晟:《我国人民用水银的历史》,《化学学报》1957年第4期。

孙戬:《金银冶金》,北京冶金工艺出版社,1986年。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