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时间:2020-04-04 11:09:29    下载该word文档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重要性及建设的途径和措施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及其重大战略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确立了明确目标。

1、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凸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6/10、1/10和1/22,人均资源量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20位。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2.8万亿立方米受开发利用、洪水,再加上生态需要等种种制约,我们实际利用的水资源大约是8000—9000多亿立方米。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耕地面积仅占世界1/10却要养活占全球1/4的人口。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还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最近7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1亿亩。我国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公顷(0.75亩)的警戒线。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一半。2005年煤炭供应量依然偏紧,电煤消耗总量将比2004年增加1﹒2亿吨左右,全国煤炭供应缺口约在8000万吨左右。原油供应也持续紧张,2005年预计增量在2000万吨以上,进口将突破1.4亿吨。

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这是 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消耗大,利用率低,这又加剧了资源短缺。如我们国家用水的方式很粗放,用水浪费的现象很普遍。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中、美、日三国分别是103立方、8立方、6立方。每一立方米的水能生产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我国与发达国家分别是55%左右、75%—85%。在城市用水方面,有很多城市的输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率要超过20%。我国仅城市卫生间水箱漏水每年就耗费上亿立方米。农业中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使一半水量渗掉,利用率仅为40%—50%,而发达国家是70%—80%。钢铁消耗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资源消耗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我国单位产出的钢铁消耗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倍,是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两倍以上。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据测算,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6%。2004年,我国的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4%,却消耗煤炭19.56亿吨,占世界消耗量的30%左右;消耗钢材2.9亿吨,占世界消耗量的27%左右。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2003年以来,煤、电、油、运瓶颈制约明显,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扬。2003年、2004年全国有一多半省市拉闸限电,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蜡烛、应急灯脱销的现象。电荒、煤荒、油荒、运力紧张,正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运行的瓶颈。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表现为七大环境问题:一是大气污染。我国污染排放程度高,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二是水体污染。目前工业污水处理率仅为15%-37%,污水达标排放率为46%左右。据调查,我国的532条(个)河(湖)中,有82.3%受到污染。三是垃圾污染。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到8.2亿吨,综合利用率为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四是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己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五是水土流失严重。自1949年以来,我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六是生物多样性破坏 严重。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些己经绝迹。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七是酸雨问题。我国1/3国土遭受酸雨影响,且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呈逐年加重趋势。当前,环境恶化己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充分说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能源、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的沉重代价。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而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因此,要解决我国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严重约束,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相适应,必须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 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许多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供给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经济今后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日趋加剧。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重视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

4、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要保障,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如石油和粮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国内供需缺口越来越大,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2.3%,按目前开采的速度,我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在14年后将会枯竭。我们国家的粮食也不是富裕到了可以不提节约、肆意挥霍的地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且进口数量逐年增加。在每年为此花费巨额外汇的同时,粮食安全问题也已经成为从中央高层到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总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和措施

1、政府带头,建立节约型机关

温家宝总理要求各级机关带头厉行节约,建立节约型机关。然而,一些机关单位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据调查,北京全市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当地居民的4 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度,相当于北京居民488度19倍。也就是说,一名政府公务人员1天的耗电量,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一个“浪费型机关”的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全国的情况就更为惊人,一组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都是来自纳税人的钱。这样严重的浪费,是对纳税人的不负责任。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机制,把水电等资源的消耗量也纳入到公务员考核中,把降低能耗、节约开支与公务员自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政府和机关工作人员,引领社会风尚,要给全社会做出节约的榜样和表帅 全国范围内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当然要全民的积极参与。但从社会与政府的关系看,政府自身首先应该率先垂范,应该在行为上有所表现,且这种行为还应该是能让社会公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相反,如果社会公众看到的仅仅只是一个表态而没有公开的行为,那给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的影响很可能会是负面的。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政府率先垂范的原因所在。

建立节约型机关应着重解决以下浪费现象:

(1)公务用车的浪费。公车私用,成为普遍的现象;乘坐豪华车、大排量车,特别是大排量豪华越野车,浪费极大。黑龙江省纪委统计,2004年全省共清理丰田系列的豪华越野车548台,其他牌号763台,其中大排量的豪华越野车占到了将近二分之一。云南省纪委也做过这种统计,截止到2004年5月30日,云南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共购买超标公务车255辆,其中167辆是大排量豪华越野车,最贵的88万元一辆。上海市的一位政协委员算了这样一笔账,上海目前各种公车的数量超过60万辆,其中小车超过30万辆。以养一辆公务小车每年10万元计算,仅上海一年下来就是300多亿元。而全国目前每年公车耗资至少在3000亿元至4000亿元之间,成为最大的公务开支项目之一。公车开支居高不下,那为什么大排量越野车还越买越多呢?因为是公家掏钱。只讲档次、级别,这种比阔气爱面子的想法形成了一股风,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

(2)公款吃喝的浪费。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大吃大喝问题。现在公款吃喝一年达到2000多亿。这个顽症必须解决。

(3)办公室的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电脑整天开着,纸张只写一面就丢掉。外国一些企业规定纸必须两面都用了才能丢掉。惠普公司财大气粗,但严令把只用过一面的复印纸放进备用箱,让员工利用纸的背面。在全球的爱普生任何一家公司里,打印纸在双面用完之后还必须用于粘贴报销票据。

(4)会议、文件的浪费。一场会议下来,许多一次性塑料公文袋、圆珠笔,只写了两三行的稿纸,不少只喝了几口的矿泉水,被作为废弃物扔掉。据北京国宾馆会议中心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每开一次会,以200人的标准为例,仅一次性用品的花费就超过5000元,以全国一天50万人开会计算,一年就要消耗45.6亿元。所以,要减少会议、文件,不能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可以合并会议,召开电话会议、电视会议,发电子文件。

(5)信息化本身的浪费。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复建设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一个地方建几个网站,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更有很多政府网站不注意内容的开发和利用,或名片式上网,基本没有更新。政府对信息网络的利用还不充分,如一些非保密性文件用网络传输,既节省纸张,又节省人力。

(6)滥用权力造成的浪费当今社会许多脱离实际、贪大求洋,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等现象的存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愈演愈烈,与权力的滥用有着直接关系。在国家和地方的某些大型项目建设中,不计成本的“大手笔”浪费现象不断发生:设在陕甘宁极度干旱缺水地区和氟病高发区的盐环定大型电力扬黄供水工程,投资9亿多元,项目区苦苦盼望17年,绝大部分群众至今也没喝上救命水;安徽省阜阳市有的乡镇为撑门面,擅自在农村建设“小康楼”,累计负债高达25亿元,财政几乎处于崩溃状态。为了遏制滥用权力进行浪费的行为,应树立“浪费也是犯罪”的观念,对于领导干部弄权渎职造成巨大浪费的,或者为了个人享受大量浪费国家资财的,特别是那种变相贪污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绳之以党纪国法。

2、加强教育,使全体公民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并落实到行动

尽管目前我国资源和环境对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但人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依然淡薄。人们在尽情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很少想到资源和环境危机已经悄然来临。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绝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每个公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都应当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牢固树立“节能光荣、浪费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思想,自觉行动起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不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用品

  快节奏的生活,高品质的追求,以及工业化大生产的廉价导致一次性消费大行其道,方便袋、方便筷、方便鞋唾手可得。酒店住宿,俗称“六小件”的一次性用品每天一换;饭店用餐,花一元钱就可买一套上好的卫生筷、消毒毛巾;购物买菜,大大小小的塑料袋随便取用……一次性用品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国家旅游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全国星级酒店有1万多家,平均入住率65%,每天就要消耗一次性洗漱用品120万套,以每套5元计算,一年下来,光是星级酒店消耗就高达22亿元。而我国星级酒店占不到旅馆总数的5%,如此算来,整个旅馆业一次性洗漱用品上的消费,保守估计也有440亿元。

一次性筷子的浪费更令人痛心。全国每年需要生产450多亿双一次性筷子,把这些筷子头尾相连,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30圈,而制造这些筷子需要砍伐大树2500多万棵,使森林面积减少200万平方米。一双一次性筷子,只售一分钱左右,但是乘以几百亿双的量,就是个惊人的数字。日本发明了一次性筷子但严禁砍伐本国树木做筷子,每年从其他国家进口250亿双筷子,主要是从我国进口,而且用过之后还得加工成纸浆再卖给中国。

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亿吨,人均年产废旧物达400公斤,其中大部分是一次性用品。 韩国政府新近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违规部门将被罚款甚至停业。在韩国,客人住店所有酒店都不提供一次性用品,客人没有自备洗漱用品,需按2倍市价向酒店购买。各地大小餐馆也不提供一次性木筷、饭盒、纸杯,无一例外地使用钢筷、钢碗和钢杯。商场购物,没有随赠购物袋,没有自备袋子,顾客要花100韩元购买。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2)推广使用节能灯

建设节约型社会,充分挖掘我国照明领域的节电潜力,推广节能灯是应该采取的一个良好的措施。据测算,使用节能灯用电将下降60%,相当于一年节煤2989万吨。一年节电量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节能灯推广不能完全靠企业和市场,各级政府理应成为推广节能灯的中坚力量,成为使用节灯的领头人。通过政府的示范带动作用,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声势浩大的宣传效应。同时,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树立节约的意识,自觉使用用节能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我们的一份贡献

 (3)教材循环使用 

资料显示,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教材的循环使用方面早有先例。美国学生的教科书就是循环使用的,一本教材至少要8个学生使用,平均使用寿命5年;另外,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均实行课本循环使用制度;我国香港地区的学生也热衷买旧教科书。可是有着诸多益处的教材循环使用在我国的具体实施中却遇到了困难。 据了解,我国出版产业一年的产业规模是500多亿元,其中中小学教材要达到200多亿元,而且是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经销发行渠道也从中获利不小。如果实现了教材循环使用,这些利益集团会受影响。所以推广这一制度,单靠地方和相关部门的自觉行动是不够的,国家应将其作为一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举措加以制度化,在中小学校全面推行。

教材循环使用有什么好处?一是节约。目前,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只有半年,如果这个时间能延长到发达国家的课本平均使用寿命5-10年,那么按2.2亿中小学生来计算,一年用掉课本22亿册以上,每本书按15元计算,教科书循环使用1年就可节约330亿元,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1650亿元。 二是减负。一套教课书就是几十元,对于一些贫困学生来说,的确是不小的负担。如果实行教材循环使用,就可以为全国22亿个家庭节省教材费近2000亿元人民币。三是有利于素质教育。教材循环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惜物力、厉行节约的意识,这将有利于树立全民节约观念。

早在唐代,白居易就对资源与人类生存关系作出了深刻论述,他说: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但作为现代人,由于我们过于讲排场、求舒适、图方便,许多浪费几乎是“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当我们抱怨拉闸限电后的一片漆黑、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时,从自己做起,从随手关电脑、关灯、关水龙头做起,夏天把空调调高一度、冬天调低一度,少开一次汽车、少坐一次电梯、少用一次性用品做起……这些习惯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地去努力,并不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有的还能锻炼身体。只要我们有心、动手,就能为之,就能养成良好习惯,就能为社会发展、为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为自己的生活带来莫大的好处。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就是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转变增长方式,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二要转变体制和机制。经济体制的转变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符合生态环境的规律,干部政绩考核不仅要考核GDP是否增长,还应考核环境质量变化的指标和环保法规执行的情况。不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根本原因。现在的经济局部过热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对资源过度开发。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要使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的投入转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转变官员的政绩观,改变我们的政绩评价体系。各级政府的官员应当走出盲目崇拜GDP的怪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GDP固然是一项衡量一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GDP不是万能的,GDP的增长,并不能反映为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能源、原材料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因此,在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时,不能只看GDP,还要看“绿色指标”,这样才能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三要制定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政策,包括各种资源能源节约的政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排污收费制度等。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指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与传统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反馈式流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到2020年,我国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世界其他国家资源消费量的总和,这是难以想象、难以为继的。面对这种情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推进循环经济是能够从现在这种发展模式里走向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发展模式的惟一的途径。它意味着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由采用与自然环境对抗的一种方式,转变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方式。

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减少生产中原材料的消耗,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不排或少排废弃物。在产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把不同企业联合起来,相互利用生产的废弃物,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继续开展“绿色创建”试点示范活动。

  《经济日报》2004年年底曾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新经济指数进行排名,山东凭借其循环经济指数夺魁的优势,排在北京、上海、广东之后,位列全国第四,较2000年的第10位提升了6个名次。如果不是规模因素的影响和循环经济的崛起,山东只能名列第8名。事实证明,循环经济在山东经济发展和总体实力提升中的作用可谓四两拨千斤。

近几年来,莱阳先后发展了发电厂热电联产、水泥厂粉煤综合利用、巨力化肥废气生产甲醇等一批循环经济的典范项目,狠抓了龙大、热电厂等11个企业的清洁生产,采用了锅炉分层燃烧、电机变频改造等一系列节能环保技术。莱阳热电厂去年投资980万元,对汽轮机等设备进行改造,安装了供热需要的化学水车间等设备,敷设低真空循环水供热管道。一期工程的运行可节约标准煤2.5万吨,年可减少粉尘排放2460吨,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2100吨。同时,他们还将发电中产生的粉煤灰送往砖厂和水泥厂,用来生产标准砖和水泥。既节约了能源,又降低了污染,从而实现了电厂粉煤灰的零排放。在龙大集团,曾被当成垃圾的蔬菜下脚料,如今被加工成上好的饲料,运往生猪养殖场,再将猪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用来供应龙大的蔬菜基地。这样一条循环经济链条,使龙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一年可节约资金500多万元。

5、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

(1)要加强宏观管理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高效、安全的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节约高效的运输体系,与生产相适应的适度消费为特征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在生产领域,要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在消费领域,要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提倡适度消费、公平消费、绿色消费,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在城市建设领域,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

(2)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支撑体系。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技术和产品,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

(3)要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体系。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激励、产业引导以及严格监管。但在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政策,已经成为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的障碍。例如, 使用小排量轿车,在欧洲国家已蔚然成风,但在我国却受到诸多政策限制。据了解,目前全国有60多个城市出台了限制或变相限制小排量轿车的土政策,例如北京市不准小排量轿车上长安街和二、三环行驶;上海市不准排量小于1.2升的车上高架路;浙江省富阳市出租车换型时,政府部门要求新车的排量必须在2.0以上。许多地方对低于1.3升排放量的汽车不给上排照,不许过长沙大桥,不许走重要公路,甚至认为文化高、职位高、有钱的人都坐大排量的车。实际上许多城市主管部门“限小”的“潜意识”是担心小排量轿车会降低城市的“品位”和“档次”。目前,国内排气量1.3升以下的轿车不到总销售量的20%,而在发达国家,小排量经济性轿车会占到总销售比例的80%。日本汽车年产量1000多万辆,拥有车将近1亿辆,其中只有30%以上是排量1.3升以上的。中国最短缺的能源是石油,而汽车是石油的消耗大户,也是制造尾气、污染大气的大户。一般来讲,汽车排量与油耗成正比,排量越小,油耗越低。2004年,中国生产了500万辆汽车,其中小排量汽车不到25%。按照到2010年预计中国汽车产量达到800到1000万辆计算,如果小排量汽车比例能上升到30%,就可节约石油500多万吨,如果占到一半,就可以节约石油1200万吨。只有当低排量,低能耗、低污染成为汽车消费的时尚时,我们离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距离才会更近一步。

与小排量轿车有类似遭遇的产品、产业还有很多。比如,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低成本的清洁替代能源,但有的地方却认为其“有碍观瞻”加以限制甚至禁止。

激励不足,也导致我国环保、节能产业发展缓慢。特别表现在:税费政策的范围不够广、力度不够大,投资信贷政策几乎没有,技术引进政策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垃圾发电技术,可有效解决城市垃圾占地、污染等问题。但是,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却只停留在纸面上。垃圾发电企业进不了税务减免名录,政府的垃圾补偿费又严重不足,已影响到企业的良性发展。

(4)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大力变革现行法律条文中与节约型社会不相适应的精神与规定,抓紧制定与修订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用法律来保障、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

  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和对环境的压力。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定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