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新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时间:2019-10-23    下载该word文档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写在前面的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计划对我们教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期教学计划是对本学期教育教学的一个详细规划。计划要体现出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我们制定的计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任何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华而不实的教学活动,注定是要失败的,不要存在幻想。要引导学生学,不要用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时间,往往就是在教师津津有味地分析讲解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有理论信念,坚信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活动一定是最有成效的,反之则会失败。制定好的计划不仅使我们在教学有了纲领性的文件,而且可以通过审视计划,弄清自己教学理念的是不是最先进的,这样我们就不会迷失在忙忙碌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计划也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检查教学实践活动中执行情况,纠正在工作中的偏差。 学生情况分析 进行问卷调查
学生姓名 来自学校 六年级的语文老

你在学习新课前是主动的预习吗 不是 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你标注出来吗? 不是 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懂的新词,你是怎么办的? 放在哪里等上课老师讲 工具书
在预习课文时,一般读几遍课文?
你在上课时有记笔记的习惯吗? 没有
你有专门的订正错别字的本子吗? 没有
你在小学读过的课外书,你最喜欢的课外书是:(可以多写)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与创新
1.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人教版采取的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人文主题”是一条贯串全套教材的显在线索。“语文要素”语文素养的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知识,必须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
2.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建设“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 3.选文注重经典性,多样化,文质兼美,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本册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分是文学史、文化史有定评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对话,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脉动,领悟语言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教师应树立对教材的信心,要紧紧抓住课文进行人文教育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现在的阅读考查往往都是课外的文章,教师觉得课本教学不值得重视,无限拓展。其实对经典课文的学习,完全可以达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课本强调多样性,尤其重视古代优秀文化作品的选取和学习。以现代文为主,精选古代诗文,外国的作品也占有一定比重。
语文性,适用性也是选文的重要标准。本册所选的文章思想格调高,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又要语言形式优美,满足“语文素养”的教学需求。
4.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便于学生使用。
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教材编写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内空到形式,处处为学生考虑,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教材注重构建助学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充分地利用这个助学系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打下基础。课本安排了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其目的就是让我们教师帮助学生能够由教师引导到逐渐走向自主学习。
5.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我们要重视这个问题,不能忽视它。语文教学不要陷入课文分析、知识讲解、机械训练的泥潭中不能自拨,我们在教学中要随时反省,纠正。
6.教材合理安排各种语文知识,随文学习,学以致用。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标附录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有计划地安排到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中。要格外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重视阅读策略、写作策略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本册教材共有6个单元,也就是6个人文主题。教材采取了现代文与文言文混合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大的板块。不同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栏目。
总之我们在教学工作之前,我们要做足功课,认真学习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原则,方法,尤其要重视新的教学理念在教材中的体现,深刻理解教材。在教学中要不断反省,纠正错误的思想,做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模式的构建
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要处处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想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自觉性与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自始自终地进行朗读兴趣的培养,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展示学生在朗读方面的成果,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可以要加强引导与管理,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加大课外阅读量,配合名著导读,扩大课外阅读量。
2.阅读教学
七年级上册共有22篇阅读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6篇自读课文6篇。分为六个人文主题单元。第一单元人与自然,第二单元至爱亲情,第三单元学习成长中的少年,第四单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第五单元人与动物,第六单元想象的翅膀。这样总结这六个单元的人文主题
使我们对整本教材的内容有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强调人文主题其实就是我们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与精神境界,达到育人的目的。每一个人文主题都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与哲学内涵。每篇文章篇幅都比较短小,非常经典,适合初一年级这个学龄段学生的学习要求。 本册知识点梳理 1.字词

1)字音的辨析 本册中易读错的字要重点讲,时时提,常常查。 2词汇的积累 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体现往往是词汇量的多少,要重视词汇的学习与积累。提高学生对 2.词性的辨别
本学期主要学习: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3.修辞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结合阅读教学,随文学习,学习修辞的特征,能在辨别出文中的修辞手法,要能说出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理解修辞表达的效果与作用。在学习中要突出重点,重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与作用。
4. 常见病句的修改 病句的修改要放在写作的高度去重视。教师要梳理出学生常反的错误,进行辨析与修改。
5. 文学常识 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遗漏。必须熟记每一篇课文的作者。对作者的简历教师要作些指导,要让学生有清晰的记忆内容。对重点人物要多介绍一些,初一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点差,但他们的记忆力正是最好的时期,要发扬其优点。 6. 诗歌朗读与鉴赏
从五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古诗,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正确地默写诗歌。3)体认诗歌的情境。4)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5)领悟诗歌的艺术手法。 7. 文言文的学习
1)指导朗读文言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2)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 3)通假字。
4)常见的文言虚词。
5)文言文的翻译 方法与实践。
8. 名著导读 学生必须要读,要布置要检查。 9.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 人与自然

课文目录 课时 授课时间
3 9.2-9.4 1

3 9.5-9.11 2 济南的冬天

2 9.13-9.16 3*雨的四季

2 9.17-9.18 4 古代诗歌四首
注:这是初一年级首次学习古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需要提一些新要求,在小学背诵,默写即可,从初中开 次北固山下
始则需要理解。可加课时。 天净沙·秋思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至爱亲情
3 9.20-9.24 5 秋天的怀念

2 9.25-9.27 6 散步

9.30-10.8 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2 母亲)

10.9-10.10 8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2陈太丘与友期)

2 10.11-10.14 写作:学会记事
综合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青青少年时(少年成长的故事)
3 10.15-10.18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10.21-10.22 10*再塑生命的人
2 10.23-10.25 11《论语》十二章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2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第四单元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重于泰山)
2 10.28-10.29 12 纪念白求恩

2 10.30-11.1 13植树的牧羊人

1 11.11-11.11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2 11.12-11.13 15 诫子书
11.15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
1 第五单元 人与动物
3 11.18-11.21 16

2 11.22-11.25 17*动物笑谈

2 11.26-11.27 18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想象的翅膀
2 11.29-12.2 21 皇帝的新装

2 12.3-12.4 22天上的街市
2 12.6-12.9 23*女娲造人
2 12.10-12.13 24 寓言四则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1 综合性学习 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2 跳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 刘禹锡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潼关 谭嗣同




课程标准附录三: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
朱自清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播放朗读音频,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
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
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学”均置身于作品所
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准确。“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
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
“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
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
生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
“嫩嫩的”
“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 明。
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
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
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迎春图:(第7自然段)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
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
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 六、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由弱到强。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
达出来。
4、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取几个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竞赛。 七、作业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300字左右。准备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盼春(1)语言积累 总写(2) 春草图(3) 绘春(2~7)春花图(4)表达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细致观察文章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学习本文首尾呼应、自然过渡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探究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学习、合作,学习有关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互动、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可贵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了解课文怎样抓住“温晴”这一特征来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的。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题,简介作者。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济南”的说地方,“冬天”是说季节,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地点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话剧)等。被人们誉为“人民艺术家” 二、指名朗读课文,对注意预习作业中的字词注音。 三、揭标(见上) 四、学生各人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温晴 2、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山、水 五、研究写山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 六、研读课文第1段。 1、指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作者是怎样下济南的特点是“温晴”这一结构论的?(对比)作者用了哪些对比? 3、议论如果把“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说成“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作者是从自己的独特感受中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的。 4、讨论“风声”的“声”字的作用。 ——(明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 5、讨论在“在北中国的冬天”的作用。 “北中国的冬天”隐含了“里应是寒风刺骨,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显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可贵。 6、讨论“济南真算是个宝地”中的“真”的含义。 ——(明确: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的确”“实在” 7、有感情的齐读第1段。 七、研读课文第2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2
2、讨论“没名单单是有阳光„„”一句的作用。 —— 明确: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 3、研读描写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的文字,观察点:从上方俯瞰。 1“请闭上眼睛想”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描绘的境界。 2“有山有水”有何作用。 —— 明确: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 3“晒”“睡”“醒”三个词的作用。 —— 明确:这一连串的极美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立的理想境界。 4)阳光——晴暖和——温 5“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所蕴涵的感情。 ——(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①明确:上部分文字分为两层:一是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二是写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 ②学习写阳光朗照下的山的部分。 A地理环境——俯瞰;“温晴”的原因。 B体会“特别一词”直接抒发的感情。(喜爱,赞美) C体会“小摇篮”这个比喻句的作用。 ——明确: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 D、讨论“阳光”和“摇篮”各是扣住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写的 ③学习写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的部分 A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 ——(这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使人感动、真实、亲切。 B体会这一段中包含的感情。 (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八、小结本课内容.
《雨的四季》
刘湛秋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6.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材分析
《雨的四季》是河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它是写景抒情散文。要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美,赏析散文的画面美及其情趣美。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鉴赏水平,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趣。因此,赏析好本文,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会有一定帮助。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2、运用自读、诵读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2、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散文这一文学体裁,也已不陌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文本内容对他们不陌生,教学本文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理清思路、感知文章的内容,体验作者情感。
2.在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的语言,感受文章所表现美,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粗犷 痒嗦嗦 诱惑 静谧 吝啬 咄咄逼人”


2、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3、运用自读、诵读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5、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领略散文的美。

播放四季之雨的配乐图片。学生说观感 (二)拜访作者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听雨篇
1、师生共同诵读文本。感受作者的优美文采。 2.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设计意图】 达成目标2初步感知文本。概括事物特点。 三、【合作交流】
活动一:品雨篇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 这句运用了 (感官、写作手法或修辞、特点.把雨的 表述出来。

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拟人句子:“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出雨后春景;
”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绿茵茵的波浪”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荫的波浪”更加体现了树的生动,形象,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活动二:悟雨篇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2、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3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活动三:炫雨篇 雨使你想到什么? 提示:有关雨的诗词、歌曲、谚语、文学作品、电影… 美文四读
音韵美正确读 意蕴美理解读 境界美品味读 人性美感情读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 4,学会分析,善于联想想象。

四、【综合建模】 课外拓展
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刘湛秋
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像飘落的羽毛 像一阵爱的抚摸 秋天,异样的恬静 苹果神秘地挂上白霜 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像一只解缆的船 像滚动的绒线球 西风扬起蓝透了的云帆 枫叶在偷偷地把你张望 也许追求比秋天更多寥阔 也许幸福会不期而降 大自然
你的美每搅动一次
心灵便有一千种和谐的音响
教师小结:岁月像一条长河从我们的生命中缓缓流过,总会有一些东西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件事,也许是一处风景。只要你热爱生活,就能在孤单时享受寂寞的美丽,在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在风雨中想见七色的彩虹!让我们一起睁开慧眼去书写美好的生活吧!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
5.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珍爱生命。 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
喜雨
春雨图 美丽 娇媚 由衷喜爱
雨的四季 绘雨 夏雨图 热烈 粗犷
秋雨图 端庄 沉静 热情赞美 冬雨图 平静 自然
赞雨
当堂检测:
1、读一读下面的生字词,每词读两遍:

静谧【 高邈【 莅【

粗犷【 池畦【 脉脉【 】含
咄咄【 】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2、作者笔下四季的雨各有怎样的特点? 作业设计:
B层:摘抄文中优美语句并背诵。
A层运用本课所学到的写景方法,以“_ _ 的四季”(如草、花、风等)为题,完成150字左右的习作片段

学生创作,并择优读其作品。 佳作示例:
风的四季 /李玉丽
谁也没有见过风,但是草儿绿时,我知道春风来了。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温柔是她的透彻心骨髓的美。春风是百花仙子,她最先催开的是一瀑瀑金黄的迎春花,像金黄的太阳光照进了波涛起伏的河流,热烈的流淌春天的讯息。一树树粉紫色纯白色的风铃般的玉兰,春风最贴心的密友,嬉笑,玩耍……漫山遍野,她所到之处尽是春花烂漫,绿草茵茵。
谁也没有见过风,夏天的风更是躲在暗处的高手侠客,神龙见首不见尾。退避,忍让,本不想酷暑炎热决一死战。不再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暴风骤雨来临之际,狂风四起,席卷万物,风儿和着沙砾飞天走地。夏日的狂风酝酿了一场暴风雨,痛痛快快,电闪雷鸣,毁灭了一切混沌和污秽,唤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谁也没有见过风,但是树叶落时,我知道风儿来了。
她旋着曼妙的华尔兹舞步,唱着秋天的怀念,一起来到秋日的河畔。一会儿,用手拽一把蔫头蔫脑的柳条,一会儿又来个水上漂,飞过河面荡起一阵阵涟漪,飞到河的对岸,去挑逗哪里的青蛙和蚯蚓,告诉他们,别急着休息,还要趁着阳光明媚,草嫩水美,多多积累过冬的能量,莫等天寒地冻,冰封万里,才怀念起这疏忽而逝的秋季。
谁也没有见过风,但看见邻家妹妹冻得红彤彤的脸蛋儿,我知道北风来了。一阵阵,怒号声声,一行行,步履匆匆。朔风吹过湖面,千里冰封,铁臂铜墙。和着漫天飘洒的雪花,苍莽无涯;把一切优美与丑陋覆盖在冰雪世界之下。

谁也没有见过风,但她无时无刻不依傍在我们身旁。她轻挑重弹,奏出四季的交响。她曼妙腾跃,舞出生命的乐章!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较少格律限制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 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
”这一联闻名。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 jié) sǒngzhì) cháo 归(yàn 水何(dàn xiāosè) 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 ”到“ ”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 景,后四句写的是 景。这首诗借 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 融合在一起,诗人以 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 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 。次北固山下,就 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 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二)研读课文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三、当堂检测
1、按要求写出《次北固山下》相应的诗句: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2《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第二课时
学习总目标
1、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 2、了解诗人李白和马致远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杜甫并称“李杜”。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 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 之情。 (二)研读课文

1、研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配乐朗读诗歌 (采用PPT课件,同时显示跟诗歌内容相 关画面),学生边欣赏边结合画面领会意。
a.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从中可以看出属于什么季节?
——明确:写了杨花、子规、明月、 风。应是暮春花谢时节。 b.可写之景很多,为什么诗人仅写了杨花、子规?
——明确:杨花即柳絮,寓意为“漂泊不定”,暗示好友的行踪和命运像杨花一样漂白不定,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形象美,古人往往以柳絮寓示离别;“子规”即杜鹃,其啼声酷似“不如归去”,声声凄厉、哀婉,这种写法,即合事理,又合时节,引人产生无限遐想,自然地在脑海中形成意境。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朋友远去,本当相送,无奈相隔千山万水,只好相托明月,随风送你到被贬之地了。诗句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以风送友的情怀。明月、风又构成一组凄美无比,令人伤怀的画面。
d.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逐步把诗中的优美画面组合起来,转化为诗歌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全诗只有短短28个字,但却包涵了极为丰富的内涵。从以下几方面找出亮点,让学生明白诗歌美,美在何处。(幻灯展示以下内容)
※有声有画:杨花、明月从视觉角度描写,是画;子规啼是听觉,是声。※动静结合:写杨花落、子规啼、“随风”是动景,写明月是静景,画面动静结合,灵动活泼,意韵无穷。
※虚实相间:杨花、子规、明月是实写,“过五溪”“随风直到”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画面中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景物不多,但均是作者精心选择,既有意象创造的考虑,又有 表情达意的考虑。杨花寓“飘零”“子规”寓“归去”、明月寄心、风送深情。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见的意象。 斟酌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a.体会“落尽”的妙处。杨花体轻,本是轻灵飘忽之物,用“落”显沉重之感,似有不妥,其实恰是作者用心良苦、画龙点睛之处:沉重之感方能表现作者心情之沉重,对好友关切伤感之情跃然纸上
b.体会“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过五溪”的意味。“闻”,听说而已,友人被贬远谪,自己不能相送,显出无奈之情。“过五溪”,表明友人远去那穷山恶水之地,前途未可逆料,为下文“寄愁心”作垫。 理解全诗感情。

a.找出全诗诗眼,即抒发作者感情的关键字:“愁”,让学生围绕“愁”字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b.人格化的抒情方式:友人一去僻地,只能寄情与明月,明月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明月是作者的化身,高悬空中,照着我,也照着远方的你。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因此,此句成为送别友人 的千古名句。
c.对诗歌的思想情感进行概括,可让学生先发言,老师作最后总结。明确:这首诗写于王昌齡被贬谪后,表达了作者对好友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不得与友人相见的伤感忧愁。全诗透出的是作者与友人浓浓的深情厚谊。PPT课件打出字幕)
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 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 图,渲染了 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句: ”点明主旨。
3、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见解。
三、当堂检测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四、布置作业 1、选择这两首诗的中任一组写景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它们扩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150字左右) 2、积累以月寄情的诗句。
中考试题选编
一、读《观沧海》,完成后面问题: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慷慨悲壮 见称。 2、是非分明,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
二、次北固山下
1《次北固山下》作者____________人,______代诗人,题目中“次”是________的意思,本诗属__________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3、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教学设计一
一、 教学目标:
学习几种写作技巧,通过片段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 二、 教学重点:片段练习 三、 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掌握进行细致描写的技巧。 四、 教学设想:方法——分析——片段练习——总结 五、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写作文,往往胶尽脑汁而无处下笔, 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词语。 其实, 们都是幸运的, 因为我们生活着这个信息共享的时代,生活中我们得到信息素材的渠道有很多,再掌握一定的作文技巧,又何愁写不好作文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解决作文中的一个难题: “如何让你的作文内容更丰盈”? (二) 讲授新课 【方法一】:一段话里至少出现6种标点 教师引导分析:很多同学不会用标点,习作中常常只有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甚至逗号都没有,把老师读到断气为止。一段话中至少出现6种标点。比如,!?: 、—— ...... 多种标点符号的时候,可以激励你运用多种句式,使你的文章情感更加丰富,更能打动别人。 【方法二】:数字三四五 教师引导分析:同学们容易在作文中写长句,而长句写不好就容易变成病句。所以要注意控制每句话的字数,把十几个字几十个字的长句改成只有三四五个字的短句,这样的作文更有语感,看起来也会清新很
多。 比较:高高的绿绿的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一根一根都看得那么清楚,很挺拔的样子。 草绿了,高了,散发着清香。一根一根,看得清清楚楚,很挺拔的样子。 学生讨论分析那就话更好,好在哪里? 【方法三】:写外貌不用“有” 实例比较,学生自行体会: 静静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静静可漂亮了。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的披散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的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小小的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了。 片段练习:出示学生熟悉的美术老师的照片,然学生进行外貌描写;同学们之间交流、分享。 【方法四】写“说”不单写“说” 出示动态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这个小朋友是怎样的说。 【方法五】环境里面有“真情” 教师引导分析:很多同学只要一写环境,就是小花微笑、小草点头、小鸟唱歌、小雨哭泣,成了套路,难道世上只有小花、小鸟、小雨吗?云、雾、桌子,哪怕是电线杆都可以写。我们不仅要让人活在环境里,还要让人活在真实的环境里。 【方法六】拓写成语 教师引导分析:比如,写春天不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原本平静的湖面荡漾起层层的涟漪,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
片段练习:结合方法五,任选一个成语进行拓写。 风雨交加 鸟语花香 不寒而栗 心花怒放 学生展示,比比谁写的更好。 【方法七】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教师引导分析: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作业布置:任选角度进行描写 (三)教师总结 牢记技巧,坚持练习。
你会发现自己的惊人变化:意味深长的句子会写了,人物语言会加进去了,心理活动结合进去了,还会用反问句了,这些句子加进去后,文章自然生动丰盈起来。 《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习赏析写景文章,学会景物描写方法。
(2把握景物描写中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三个要求。
2.过程与方法: 探究练习借鉴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与作文,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与作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生活、人生旅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写作也有新要求。但学生语文素养基础普遍较差,只有少数学生的作文语句通顺,基本有条理。 5.重点难点 学会景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6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先请同学们“看图猜人名,猜猜他是谁? 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去联想和想象。“看图猜人名“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作文,尤其是景物描写作文,更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活动2【练习】牛刀小试。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黄果树瀑布”图片,把你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学生边看边写,教师巡视把握学生写作进度。 教师总结学生作文情况:有些同学提起笔来文思如泉涌,一发而不可收拾,写出来的文章神采飞扬;也有一些同学提起笔来就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文章干瘪乏味;有些同学提起笔来就不知所云,一脸茫然。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这些同学描写景物时:忘记方法引领 ,没有打开思维 活动3【讲授】 迷津探路。 我觉得,同学们描写景物时,应该注意“分解景,分类描写。运用修辞,融入情感。 引导学生赏析朱自清先生《春》中的“春花图” 讨论。 总结:朱自清先生《春》中的“春花图” 1、从色彩、声音、形态等分解景物,分类描写。
2、多层空间:从高处、中间、下面多层次空间分解景物,分类描写。 3、多种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多种感觉分解景物,分类描写。 4、动态静态:动静结合分解景物,分类描写。
5、时间:不写一时之景,既写实景,又推移时间,写想像之景。 6、分解描写时,运用修辞。特别是描写声色形态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绘形绘声绘色。
7、情感:字里行间融入作者的感受、情感。
由此,我们就可以学到朱自清先生写景的具体方法和思路: 1、感觉多样;2、声色多态 3、空间多处; 4、时间推移;5、虚实结合;6、动静都写;7、修辞多变;8、情融其间。 具体来说,就是:1、感觉多样:从视觉、味觉、听觉多种感觉写景。 2、声色多态:从色彩、声音、形态多个角度写景。 3、空间多处: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从远往近(或从近往远写,写出空间层次。 4、时间推移:既写眼前之景,又推移时间写景; 5、虚实结合:既写实景,写想像之景,虚实结合。 6、动静都写:既写动态之景,又写静态之景,动静结合。 7、修辞多变: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多种修辞写景。 8、情融其间:写进人物感情、感受,融入人物形象。 活动4【练习】华章初现。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写景的具体方法和思路。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黄果树瀑布”的图片想一想:从整体到局部,我们看到了些什么?我们的听觉、嗅觉、触觉等能感受到些什么?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怎样?从高处和低处、从远处和近处又看到了哪些?哪些是静止的,哪些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出现哪些景象?所有的这一切,我们又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把它们形象的表现出来?描写这些内容时,激发了我的哪些情感,我将怎样融入和表现这些情感?接下来,为了让同学们对黄果树瀑布有一个更真切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看视频的同时,请同学们把你这一次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毫无保留的写下来。让你的美文再现美景,让人对黄果树瀑布心生向往。 活动5【活动】文海寻贝。 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的优秀作文片段,及时和同学们分享,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活动6【讲授】抛砖唤玉。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写景的具体方法和思路。同学们用美文再现了黄果树瀑布撼人心魄的神韵。我们生活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用心去感受美景,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再现美景的神韵,展示生活的美好。
《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教学设计三
【导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从书籍、影视、广播、报刊等途径积累内容素材和语言材料。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意识。 【课时计划】 2课时,第1课时完成环节一、环节二、片段一、二的写作,第
2课时完成片段三的写作及写作修改、讲评。 教法指导:
1.学生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及名师导航材料进行自学,教师适时举例点拨,为实战写作奠定基础。 2.学生利用名师导航中的方法指导进行实践写作。 3.小组交流,组内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4.班内交流,教师点评。 5.学生自主修改。[来源学__] 6.教师批阅。
学法指导一: 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是多读。看看别人在碰到一件事时怎么说,有几种说法,雅的怎么说,俗的怎么说,书面的怎么说,口语的怎么说,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读时应注意一点——尽可能读出声来。 二是多写。多写更能提高表达能力。古人曾说,诉之笔端,半折心始。意思是,有好多话要说,但真正能写到纸上的,也就只有一半。这个道理说明,思路可能是很多的,只有通过多写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自己想要说清的问题表达清楚。 三是多调查研究。对所要说清的事情,要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话题才会多。对所要说清的事情一知半解,就不仅是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了。 四是多思。要先想一想再发表意见,使自己的话有条理,比如说问题,可围绕这个问题是什么、是谁造成 的、原因是什么、错在什么地方、如何解决等小题目去展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中学时代是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时期。你可曾想过,你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情感的丰富,心智的成熟,认知能力的提高,都会给你的生活增添光彩和活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用心去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热爱生活抓住有意义的素材,捕捉真切的情感,澄清模糊的认识,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进而热爱写作。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写法指导,名师导航。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可见,要写好文章,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一、仔细观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时时捕捉生活素材。大自然的春花秋月、校园的一草一木、家庭的平凡琐事、社会的点滴见闻等都是我们的写作素材。如《春》一文,作者描写的就是春天的花草风雨。 二、积累生活素材,不仅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
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宋朝大诗人陆游说,写诗“功在诗外”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积累生活素材,不仅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多角度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将观察对象与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体验。如看到燃烧的蜡烛,就想起自己默默奉献的老师,产生赞美老师的冲动。 三、选择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生活写。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有真体验、真感受。
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环境进行描写,才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才能绘声绘色,描述生动。 步骤二 活学活用,实践说练。 片段一:9月份,季节更替,渐入秋天,气候不同了,自然景物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就拿我们常见的树叶来说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样的美。 范文示例: 我沿着幽雅的小路一直向前走,林中的小鸟被我的脚步声吓到,飞向蓝天……我便停下来,一看,我已来到了红色的世界——红枫林。望着漫山的红枫,远远望去就像红色的海洋,那种红色鲜艳夺目。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捧起一把枫叶。哇,它好美!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临走,我拣起一片红枫,我会将它作为青春、美丽、激情的象征,永远珍藏!我再回头看看,这座长满红枫的山整个就像一堆顽强的烈火,不管经历多少风吹雨打,都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 片段二:刚上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这其中一定有难忘的相识瞬间,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 范文示例: 转眼间,升入初中以来的第一个学期已经渐渐地接近了尾声,我渐渐地融入 了这个新的大家庭,也有了许多知心的朋友,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一位。 她是一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子,在班上真称得上是淑女了。她梳着一条乌黑的马尾辫,中等的个子,一双亮晶晶的眼睛透出了她的机灵与干练。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她的言谈举止。 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军训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必须穿一套干净的夏季校服。然而因为我的性急,所以此时此刻,我已经穿上了第二套夏季校服了。两套校服在经历了“沙场磨炼”后已经脏得不成样子了。所以我不得不借校服穿,可是同学们明天都要穿新校服,以没有人借给我。最后,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我看到了她,在心里的最后一丝希望的鼓励下,我找到了她。“你能借我一套夏季校服吗?”我用蚊子似的声音问道。她抬起头来,似乎没有听见。“我的两套校服都脏了,老师又让穿干净的,所以„„”“噢,原来你是要借校服啊!”她不在意地说。我害怕她不借,又急忙补
充了一句;“哪怕是这套旧的也行啊。(因为我看她这套旧的也很干净“没事,你穿新的吧!”她爽快地说。“这不太好吧!”此时此刻,我倒有些不好意思。“我穿哪套都一样。”说着就把那套崭新的校服递给了我。看着她的背影,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从那以后,我们互相帮助,成为了一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片段三:回忆成长经历,一定有让你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想和大家分享吗?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范文示例: 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 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自然是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可这毕竟不是个长久之计。 市场上卖的枕头对我不适合,母亲决定自己动手做。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母亲就一把把地挑过去,感觉适中才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妈妈的这只花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感觉舒适极了,就像是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沙地上,看满天繁星,吸清新空气,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馨香。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就会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自然是我又歪了脖子,母亲又有了心事。 没办法,只好托人从外地带回一大包绿豆壳,母亲用它又缝制了一只新枕头,这只枕头可比棉花的好多了。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音,像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因此止住脚步,我当然睡得格外香。后来才知道,这些绿豆壳花了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或许是因为太喜欢这绿豆枕了,我做作业时都会捧着它。终于有一天枕布破了,看到满枕的绿豆壳飘然落地,我的眼泪也一下子落了下来:这可是母亲第二次为我做的枕头啊! 上初中了,离家那天,母亲塞给我一只新枕头,新枕头溢着一股药香,沁人心脾。母亲说,这是父亲特地上南通买的。在学校的每一夜,枕着药枕,听枕中药材因挤压而发出的微微声响,那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又找到了家的感觉,每一次闭上眼睛,就像是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满是温馨。 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 【点评】本文选择生活中的小事——父母为我准备枕头一事,以极为普通的枕头为线索,由小见大,感悟到父母对子女的一片爱意,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文章三写枕头,让这一小物件成为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且由此构成层层递进的结构,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说明: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第二课时


三、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
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 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 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 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 高洁—— 母亲的写照 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归纳总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 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拓展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 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拓展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得哭喊,心里埋怨 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 【拓展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 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课文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四、课后练习

1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 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

2、写一段给母亲的话,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深刻理解。




(莫怀戚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揣摩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二、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内容

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是否注意过这样一种现象:当你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很多新闻都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词展开,这就是“和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和谐”就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那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呢?“和谐”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要有浓浓的亲情。再具体点来说,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散步》就是通过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体现出浓浓亲情的。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词。

②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带问题朗读课文。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 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 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
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
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进一步品味文中描写性语言,体会其作用,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了什么?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达对亲情的感悟。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泰戈尔
一、教材分析:

这是初一(上)第二单元中的一首散文诗,这是具有散文形式又有诗歌韵味的文体,在教学中完全采用诗歌的意象分析、诵读等方式可能不很合适;从内容上看,本文依然是写母爱、亲情的,学生比较熟悉,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收获会大些。


二、教学目标:

1.体悟诗中表达的感情,初步认识诗歌常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方式。 2.学习本文用意象表达感情的方法,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设计思想:

1.初一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学习习惯需要不断的的培养,教学中的课堂是培养习惯的一个阵地,要紧抓不放。

2.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前准备:

1)让学生利用阅读课的时间读《繁星.春水》,选读《泰戈尔诗选》 2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回家的时间,从网上查阅有关“冰心”“泰戈尔”的资料,筛选,
然后制作一份8K大小的电子小报。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并按此主题给自己的小报起一个诗意的名字。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和筛选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 五、导入:

1.展示学生的电子小报中最精彩的部分,以此为依据让学生介绍泰戈尔和冰心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以一个学生的为主,其它补充)

2.前段时间我们都读了《繁星 . 春水》和《泰戈尔诗选》,还写了读书笔记,现在请你将你的读后感悟和大家分享:(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时,教师点评重点表扬(1)句子表达完整(2)说话有条理的学生,引导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规范。而至于发言的内容,相信看过了诗集,并读过了书后的“名著导读”大家的发言都会不错,但对于有自己独到感悟和理解的同学一定大力赞扬和鼓励。

(不在学生发言前直接提出“完整”和“有条理”的要求,以免学生产生畏惧情绪,以致影响发言的积极性。

(一定会有同学提到其中的“母爱”主题。借此过渡——)

今天,我们一起来较深入地欣赏有关母爱主题的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和冰心的诗歌《荷叶 母亲》,看看,名家是怎样写“母爱”的。 (其实,其中暗示着此课的学习目标:1、欣赏课文。2、学习写法。 六、1)自由朗读课文《金色花》,划出朗读中没把握读准的字词,读完全文后统一查字典解决。

(从查字典开始,培养学生养成自己查阅资料和工具书解决问题的习惯,因
为很多学生习惯于轻易问别人,幸好他们才是初一的学生,可塑性很强。 2)统一正音、正形,弥补疏漏的字词。

笑嘻嘻 匿笑 沐浴 祷告 林阴 膝盖 嗅花香

七、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用心体会诗歌的感情。

(即使不让学生充分预习,学生都已经知道诗歌表达的主题是有关“母爱”的,课文前面的提示中有,所以不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之类的无效问题。 1.你从诗中读出了“母爱”吗?

(学生可以同桌讨论,然后提出疑惑,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会比较难发现“母亲对我的爱”,而较容易感受到“我对母亲的爱” 2.(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讨论)“我对母亲的爱”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

(借助“金色花”这个意象来表达)

3.为什么选“金色花”而不是别的意象呢?(讨论)

(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应该是非常美好和圣洁的,这和母子之间的感情很相似„„)

4.“金色花”怎样爱母亲呢?(简要概括几个生活场景)

(悄悄地开放花瓣,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要经过的小庭院为妈妈散发香气;将花的影子投在妈妈读着的书上,突然变成孩子缠着妈妈将故事。 5.文中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天真、快乐、幸福、可爱但也调皮的。

6.深入讨论:结合生活进一步感受这几个生活场景中包含的“母爱” 请回想你自己的生活经历,调动你的生活经验思考:你和妈妈之间有过类似的“游戏”吗?如果有,请将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你的妈妈是个怎样的妈妈?如果没有,那你的妈妈是个怎样的妈妈?

(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能和妈妈这样游戏的孩子一定沐浴着母爱的光辉,一定有一个对孩子充满着最温柔的母爱的妈妈,一定是慈爱、宽厚、让孩子爱戴的妈妈„„所以,文章似是写“对母亲的爱”其实是写“母亲对孩子的爱” 7.听老师范读课文,闭上眼睛听,通过想象再现诗中的充满温馨的生活场景,品味“母爱”

8.有关表现“母爱”的文章你们一定都写过,你们的写法和本文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与自己写“母爱”的方法进行比较。母爱,可以直接正面写,也可以间接的侧面的写。作写作指导。


八、以一个孩子调皮而懂事又可爱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同时留意还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

(学生提问,共同讨论。 可能涉及的问题是:
1)为什么还要向妈妈保密?
2)怎么理解妈妈说“你这坏孩子”? 九、总结

亲情是那么美好,母爱是那样圣洁,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并懂得珍惜和回报;感情的表达也可以多种多样,就像金色花,为母亲跳舞、给母亲送去芬芳、为母亲当去书本上的太耀眼的光亮等等,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的亲情还像什么呢?请你借助一种意象来描述“母爱”或“父爱”

荷叶·母亲 ——冰心
一、教材分析 《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品味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荷叶母亲》是一首赞颂母爱的散文诗,在教学时应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教材把它安排在泰戈尔的《金色花》之后来学,是想让学生趁热打铁进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散文诗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积累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诗歌,在反复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母爱。 3、初步体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用圈点勾画关键词的方法品味语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感受诗中浓浓的母女之情,并联系生活实际,体味自己的母亲给予的平凡又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母爱。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二)检查预习,积累常识 1、字词读音、词义
2、作者简介 (三)听读课文,理清层次 文章从 写起,接着触景生情,回忆九年前 ;从第四段开始,重点写 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 之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荷意 1、这首散文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图画,一共四次写到红莲,细读4——8自然段,思考: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的状态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并完成表格。 环境 红莲 心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2、作者的心情为什么烦闷?为什么不适意? 3、为什么“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为什么“我深深地受了感动”? 4、深层解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3)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4)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五)总结写法,学习借鉴 1、作者借助荷叶这种具体形象来歌颂浓浓的母爱,这是怎样的一种写法? 2、作者把荷叶比作母亲,把红莲比作我,这种写法叫做什么?文章前面的哪一句是为结尾以荷叶喻母亲埋下伏笔的? (六)抒写母爱,珍藏母爱 1讲述母爱故事: 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叙写自己的母爱故事。 2仿写赞母佳句: 模仿本文借助某一种具体的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用下面的句式仿写: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母亲啊,你是 ,我是 ,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再读小诗,升华情感 (八)作业设计 1、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表达对母爱的回报。 2、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板书: 荷叶· 母亲 冰心 荷叶 ———— 母亲 托物抒情 红莲 ———— 儿女 借物喻人

8《世说新语》两则
一、课标依据: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应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四、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的翻译。

五、教学方法: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读《世说新语》“咏雪”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讲论文义③。俄而④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⑤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⑥。”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⑦,左将军王凝之⑧妻也。

①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礼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家庭聚会。 ③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④俄而,不久,一 会儿。⑤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⑥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⑦无奕女,指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⑧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一问:谢安为什么“大笑乐”?猜猜看,什么是“咏絮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两家,人才辈出,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诗词、歌咏、书法皆流布后世,再读《咏雪》你看出谢道韫的家庭氛围怎么样? 二问:这样一个才女,名门闺秀,你想知道她后来的结局吗?通过这段文字你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谢道韫?

《晋书》(道韫)及遭孙恩之难,举措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贼稍至,手杀数人,乃被俘。

三问:谢道韫小时候有文采,长大后风度如何?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现代汉语描述一下。

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世说新语》

二、《世说新语》一部有趣的书,1133个小故事,分36章,我们读几个小故事怎么样?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 ,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世说新语﹒伤逝》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世说新语﹒容止》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世说新语﹒言语》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止》

1.稽中散大夫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 《世说新语﹒雅量》

2.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书至。看书竟,默默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分五个小组读、翻译、评论。每小组选三个代表一个读一个翻译一个陈述简单的读感。


三、《世说新语》里面的人物上自皇帝贵族下至妇女儿童个个我行我素,个个不同凡响,短小精悍的叙述中蕴藏无限的智慧和感动。 《世说新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

标新立异 吕安题凤 蒲柳之姿 蒹葭玉树 日月入怀 一往情深 七步之才 代人捉刀 覆巢无完卵 口若悬河

望梅止渴 东山再起 洛阳纸贵 鹤立鸡群 看杀卫玠 坦腹东床 教师选一例解释作示范,其他学生讨论自选成语解答。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否可以谈谈什么是魏晋名士风度?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宗白华》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中就记录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强调:不(fǒu 惭(cán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争取读熟。

4、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纠正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三)、疏通文意。

1小组成员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把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2、师生共同明确这则短文的重点词句,并识记。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 顾:回头看。 委:丢下、抛弃。 (四)、分组讨论,质疑体会。

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
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2.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交流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3“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4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五)、背诵全文

(六)、小结: 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异同:

异:《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文采。

《陈太丘与有期》主要描写了元方,侧重表现了元方的懂礼,聪明。 同:都与孩子有关。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开端 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发展 父友:问

元方:答 针锋相对

高潮 父友:怒——非人哉 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 正直不阿

尾声 父友:下车引之 聪慧明理 元方:入门不顾


【写作】 教学目标

1.结合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 2.启发学生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感情。 3.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或者周记、记录生活中人和事的习惯。 写作指导

叶圣陶说:“叙述文的材料是客观的事物,写作的目的在于传述。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

要记叙好一件事情,就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记事,同时也是为了传达感情、感染别人。要写出真情实感,关键是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深切的事情,说发自内心的话。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写一家四口在初春田野中散步的事情,其中重点写了选择路线的经过。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同意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就背起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作者这样写,将一家人散步的过程交代得完整具体清晰,并且突出了散步过程中的“分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的情感也在文笔中自然流露出来,比如“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一句表达了怕母亲熬不住,急切盼望春暖花开的心情,而文章结尾用深切的笔墨写出了自己内心的责任感,情味浓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单元的写作练习,旨在教给学生抓住要素、条理清楚地叙述,并且尝试在叙述中借助恰切的语词来表达情感。 教学建议

一、从梳理写作的思路做起。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在哪里达到这条路的终点,想清楚这些,下笔就有路
可循。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动笔前梳理写作思路的习惯。如何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呢?可以参考下面的步骤。

1.想清“我要写什么事情”。记事作文,首先就要确定“写哪件事”。可以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可用的素材,将可写的事情罗列一个清单,再自己筛选,或与同学、老师讨论,确定最恰当的选材。

2.厘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以采用口头表述,或列提纲、画表格的方法。
还可以在其中写一些注意事项,比如怎样开头和结尾,怎样安排详略,等等。

3设置好“故事的波折”想要把事情写得生动,就要在作文中设置一些波折。可以是事件本身跌宕起伏,还可以在创作手法上做一些创新,如倒叙、插叙、设置悬念等,增强文章的起伏感。

梳理清楚思路,写作的时候笔下也就有“路”了,会避免信马由缰地乱写。

二、从最熟悉和最有感触的事情写起。

离开了身边的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文章中写出真情实感,要选择最熟悉和最有感触的事情来写,这样文章才真切和生动。因此在习作中应该强调学生写真实的生活,抒发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写起,从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写起。说真话,表真心,写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才是我们写作教学的目标。

写作实践:“那一次,我真 从命题上就强调了要突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快乐” 开心”“感动” “后悔”。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且有切实感受的事情,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空洞和虚假。

然而,学生常常忽略发生在身边最熟悉和最有感触的事情。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捕捉这些素材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要让他们从司空见惯的人和事当中,观察出一些不平常的东西来,记住那些让自己心动的东西。比如让学生观察周围熟悉的人物,可以先选定目标,再注意观察这个人的外貌和行为习惯有没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等等。再如,可以针对今天班上发生的某件小事,让学生谈谈或写写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第二,及时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感触记录下来。这也就是下一点将要讲述的内容。

三、从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写周记做起。

叶圣陶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除了要求孩子
读书之外,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小径山峦,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放风筝、斗蟋蟀、听唱戏„„均可收于笔下。

老舍曾说:“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每天几十个字也好。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周记,写作的素材不限,但是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不仅要积累写作素材,还要积累写作经验。

积累素材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更不是为了这一次的写作而临时抱佛脚。这项工作,教师要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把工作做在前头,这样每逢写作练习时,学生才能有材可选,有话可说。 【例文评析】

东京某晚的事

丰子恺

我在东京某晚遇见一件很小的事,然而这件事我永远不能忘记,并且常常使我憧憬。

有一个夏夜,初黄昏时分,我们同住在一个“下宿”里的四五个中国人相约到神保町去散步。东京的夏夜很凉快。大家带着愉快的心情出门,穿和服的几个人更是风袂飘飘,倘徉徘徊,态度十分安闲。

一面闲谈,一面踱步,踱到了十字路口的时候,忽然横路里转出一个伛偻的老太婆来。她两手搬着一块大东西,大概是铺在地上的席子,或者是纸窗的架子吧,鞠躬似地转出大路来。她和我们同走一条大路,因为走得慢,跟在我们后面。

我走在最先。忽然听得后面起了一种与我们的闲谈调子不同的日本语声音,意思却听不清楚。我回头看时,原来是老太婆在向我们队里的最后的某君讲什么话。我只看见某君对那老太婆一看,立刻回转头来,露出一颗闪亮的金牙齿,一面摇头一面笑着说: Iyada! Iyada!(不高兴!不高兴!

似乎趋避后面的什么东西,大家向前挤挨一阵,走在最先的我被他们一推,跨了几脚紧步。不久,似乎已经到了安全地带,大家稍稍回复原来的速度的时候,我方才探问刚才所发生的事情。

原来这老太婆对某君说话,是因为她搬那块大东西搬得很吃力,想我们中间哪一个帮她搬一会。她的话是:

“你们哪一位替我搬一搬,好不好?”

某君大概是因为带了轻松愉快的心情出来散步,实在不愿意替她搬运重物,所以回报她两个“不高兴”。然而说过之后,在她近旁徜徉,看她吃苦,心里大
概又觉得过意不去,所以趋避似地快跑几步,务使吃苦的人不在自己眼睛面前。我探问情由的时候,我们已经离开那老太婆十来丈路,颜面已经看不清楚,声音也已听不到了。然而大家的脚步还是有些紧,不像初出门时那么从容安闲。虽然不说话,但各人一致的脚步,分明表示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

我每次回想起这件事,总觉得很有意味。我从来不曾从素不相识的路人受到这样唐突的要求。那老太婆的话,似乎应该用在家庭里或学校里,决不是在路上可以听到的。这是关系深切而亲爱的小团体中的人们之间所有的话,不适用于“社会”或“世界”的大团体中的所谓“陌路人”之间。这老太婆误把陌路当作家庭了。

这老太婆原是悖事的、唐突的。然而我却在想象,假如真能像这老太婆所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这老太婆就并不悖事,并不唐突了。这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
(选自《缘缘堂书丛·子恺自传》海豚出版社2013年版)

【评折】

丰子恺先生的这篇《东京某晚的事》所记述的实在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小到几乎难以说清有什么情节。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找到记叙文的六个基本要素:时间:夏夜初黄昏的时分;地点:东京神保町;人物:四五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老妇人;事情的起因:四五个中国人散步时遇到一位日本老妇人;事情的经过:老妇人请求中国人帮她搬东西;事情的结果:中国人拒绝帮忙和同伴快步走远了。正由于有了这些要素的必要叙述,我们才能理解作者由这件事情而生的感想——希望天下如一家,陌路如家庭。

那一次,我真开心
暑假时,我随阿姨及她的同事来到了三爪仑,“打”了一场橹崖漂流之战。从此,那场战斗便经常在我心中回放。

“船到了!”一声吆喝声传遍四周,我急忙挤向前,这才瞧见阿姨已占领了一只船。我三步并作两步地奔去,俩人一同将船拖入水中。接着,我眼疾手快地抓起“装备”——桨以及从小弟那里“死缠烂打”得来的水枪,一屁股坐上船,拉开了一场漂流之战的序幕。 “冲啊!冲啊!”我在心中喊着谁也听不到的口号,兴奋地划着桨,想一马当先冲出去。可这船哪,偏偏与我作对,一个劲儿地在原地兜圈圈,真是急死人!这时,我急中生智,开始向船转圈的反方向划桨——终于调整好了方向。“啪!不知是谁朝本小姐脸上喷来一注水。我火冒三丈,立即拿起我的“武器”——水枪,从江中抽起满满一注水,狠狠她射向了“敌人”“敌人”被我喷了个满脸水
后,立即向我的船中泼水。我可不能就此罢休,马上反击了“敌人”又一注水。“敌人”见势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了。我见他如此仓皇,也就放了他一马。 船慢慢地向前漂,一眨眼工夫,就驶向了水流湍急的区域。船开始在波浪中摇摇晃晃,忽然,一个浪头劈头盖脸地朝我们打来,大滴大滴的水花溅起,“亲吻”着我的脸颊,我先是一惊,立即感受到一阵凉爽,真是舒服极了!水波渐渐平息,人在船中怡然自得,放眼欣赏两岸风景,别有一番惬意滋味。我将水枪灌满水,向天空射去。水流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真是美极了!糟糕!我不小心把水溅到了临近的一艘船上,战火一触即燃,他们立即对我进行了反攻,我又陷入了新的战争„„ 几场水仗过后,我全身湿漉漉的,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味道,不是硝烟,不是战火,却带着夏阳的热烈,江风的凉爽,江水的清新,还掺着泥土的气息。这应该是大自然的味道吧!哦,对了!这场水战最后的胜利者是谁呢?当然是属于参与这场“战斗”的每一个人。
快乐的时光,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带着满身的水,满心的愉快,满脸的笑容,再看了一眼“战场”,便结束了这次难忘的三瓜仑橹崖漂流之旅。我盼望着再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评析】

这篇习作要素完整,尤其是对事件的记叙显得有条不紊,从开始漂流到激烈的水战和片刻的小憩,再到最后结束漂流告别三爪仑,按照时间顺序一路写来,将整个游玩过程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节奏的把握张弛有度,详略的安排恰当合理,活泼的语调充满情趣,写出了在游玩中感受到的欣喜,展现了当代少年的阳光风采。

又梦老父送书来 崔以琳

父亲慢慢地从弄堂那端走过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拎包,包口敞开着,面露出用报纸裹着的一包东西。我欣喜地大叫:书来了!

梦醒了——夜半,窗外春雨淅沥。这样的梦,自父亲去世一年来,我已经做了好多次。每一次都是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期盼。

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刚进小学不久,便遭遇“文革”,学校停课,我和长我四 岁的姐姐闲散在家无事可做。那时,我们每日的念想就是等父亲下班。父亲知道我们终日 无事,怕我们出去闯祸,每天都会从单位图书室借几本连环画回来,《西游记》《三国演义》„„我就是在那时看完连环画版的。

父亲四点半下班,面到家大约五点多钟。我和姐姐早早就会趴在四楼的窗台上张望,只要父亲的身影出现在弄堂口,我们就会睁大小眼睛,使劲盯住他的包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