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疆北草原的石人石棺墓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疆北草原的石人石棺墓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时间:2024-03-11 20:46:10    下载该word文档

疆北草原的石人石棺墓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我国新疆北部的大草原上,有一些战国时期的石人石棺墓葬,其中包括单墓制墓葬,或者两个以上、用围墙围起来的坟院制墓葬。但是无论单墓制、或者坟院制墓葬的石棺墓前多有面向东的石人、或者条石。这些石人石棺墓葬,当是我国古代新疆地区塞种人的遗存。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中所说的独眼,就是塞种人的一支。这些石棺墓前的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墓前石像生。汉代以后,墓前立石像生的风俗传入内地,成为我国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内容。

标签:石人石棺墓;疆北草原;汉文化
新疆北部草原阿勒泰地区,分布着许多石人石棺葬。其时代早可追溯至战国、西汉,晚则至隋唐;这里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各族先民活动的遗迹。是疆北草原上的历代民族、特别是塞种族人创造的文化遗存,与汉文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就阿勒泰地区的石人石棺葬进行研究,探讨其与汉文化的关系,以正于方家。

一、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石人石棺墓葬
1963年在阿勒泰的克尔木齐发掘了32座石人石棺墓葬,从而揭示了石人石棺墓葬文化的丰富内涵。所谓石人石棺墓葬,就是石棺墓与石人共存于墓地上的,称为石人石棺墓。从阿勒泰的克尔木齐墓葬区的地表看,有单独的一个石棺墓,亦称为单墓制石棺(主要是竖穴土圹墓);或四周有围墙,围墙内有几个石棺墓的;发掘者把这种形式的墓葬称为坟院制(主要为石棺墓)的石人石棺墓。这两类墓葬在时代上表现的早晚不同,但有时又有交叉现象。如坟院制的石棺葬中出土石器、陶器、铜刀等,应早于出土铁器的竖穴土圹墓。

坟院制墓葬,即在地面上有一定范围,四周往往用平铺(或直植)的块石或石板,也可称为巨形列石,围成一个矩形,露出地表约5厘米,围成长方形或者圆形的围墙。围墙内有小方形石棺35个,形成不同的坟茔区,即坟院。有的周缘上虽无列石,但较周围地面略略隆起,也比较清楚。坟院范围通常为200600平方米,坟院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墓葬。石棺一般用10厘米厚的花岗片麻岩石板砌成,上口与地表齐平。①克尔木齐发掘了32座石人石棺墓葬中,24座墓葬分布在10座坟院之中,其中无封土的计17座,有封土的7座。如阿勒泰地区克尔木齐的M17是一座有两个石棺墓和一个殉葬浅坑的坟院制墓葬。四周用垂直埋植的块石围成矩形,东西长20.8米,南北宽12.1米,高仅1020厘米。矩形列石外端有较厚的立石三块,顶端均残断,可能原为树立的石人像。M17m1是一具方形大石棺,在坟院内偏西处,出土钵、匕首、錐、范等石器七件。M17m2大石棺呈方形,随葬品有陶罐一个,小青铜刀一件。墓主人骨架下的填土中约30厘米处,发现遍布全棺的大量骨架,以头骨计共20人,应是被杀殉者的骸骨。坟院内距M17m2大石棺西南约1.2米处的表土层下,有一浅穴,内有散乱的头骨碎片、段骨残段等,可能是一小型的祭祀坑。



另外还有一种有封土的,是在坟院中的石棺墓。克尔木齐的M5坟院,周缘无列石围护。院前有小型石人一个,面向20度。距石人约13米处有一高约0.75米,直径2.2米的石堆封土墓葬M5m1。封土下1米处即竖穴土坑,底部有一个用四根圆木围成无底无盖的木M5m1的东北和东南各有一殉葬坑,内有零乱的人骨。石棺底部东侧为墓主人骨架,仰身屈肢,头北脚南。紧挨墓主人西边就是累累白骨,可能亦是被杀殉者的尸骨。

这类坟院制的石棺墓葬,一般是在片石围砌的矩形石垣内,有石棺多具,石棺并存的还有竖穴土室墓。有的土室墓中的骨架周围,围以数块片石,构成象征性的石棺。石垣长宽均达数十米,像一个家族茔区。围垣前,也有石人立像或三四条立石。

克尔木齐地区有的双棺葬形成了坟院制的石棺墓葬,这类墓葬前多有石人。如克尔木齐1号墓、16号墓,皆是双的石棺,有石的围墙,与石人并存。石人一般造型较大,高至1米、或者2米左右。②

单墓制的石人石棺墓葬,即一个石棺墓单独构成的体系,没有块石围成的围墙。单墓制的石棺墓葬亦有封土的墓丘和无封土的两种。如竖穴土坑墓,坟内无葬具,普遍出土铁器。如M22土圹墓属战国时期,封土直径9米、高0.9米,随葬青铜小素镜一件,小铁刀两件及碎陶器等。M22出土的小青铜镜。形制和大小都与河南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基本一致,表明了边疆文化与内地文化的联系性。③无封土的石棺墓,都是方形大石棺,与坟院石棺相似。阿勒泰县克尔木齐到哈巴河县波什屋博一线甚多,均用长0.81米,厚510厘米的四块石板对砌成正方形石棺,埋于地下,上口与地表齐平。克乐木齐69号石人遗址的围墙,东西长达55米,南北宽约30米,是选用长11.5米,厚约10厘米的花岗片麻岩石板砌成,大部埋人地表以下,露出地面者约30厘米。④这类墓葬的葬式有屈肢葬、仰身直肢葬、俯身直肢葬和丛葬。仰身直肢葬较少,其余丛葬并存于一室者,则居于墓室的主要地位。丛葬,人骨架有多至22人的,乱骨一片,多出现单墓制的大石棺或坟院制的大石棺中,而不见于矩形石棺或竖穴土室墓内。克尔木齐M18的大石棺中,有头骨七个在靠西北二壁排成一列。有的头骨上还有明显的砍痕。这些现象表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存在着残酷的杀殉制度。⑤

阿勒泰的克尔木齐发现的墓葬,无论是坟院、或者是单墓,墓葬前多有石人立像。坟院里有石人立像的,2号墓有一个石人已倒、3号墓有1石人面向东、4号墓有1石人面向200°5号墓有1石人面向20°14号墓难免有残立石、24号墓有1石人面向东;单墓的22号墓有残石面向105°25号墓有条石,面向88°等。⑥如果说坟院制的墓葬,石人均在围墙东侧,百分之八十的石人面向东,但也有几个别的面向西、或向东南的。同一个墓地上的石人有两个、或四个并排树立的,但以一个最为普遍。单个石棺墓前,亦有立石人像或石柱。单墓的石棺均在石人背后,石人面向东方。二、阿勒泰石人石棺葬的时代与族属

新疆北部的石人石棺墓葬,其时代早至战国到西汉,晚期则到隋唐。但是如前所述,阿勒泰、富蕴、青河、哈巴河、温泉等县的石人石棺葬前的石人像当是


我国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的文化遗存,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墓前石像生。阿勒泰发现的石人比较集中,共发现39尊石人,其中在切木尔切克盆地发现15尊。切木尔切克墓地石人-3,头缺失,身体部分浅浮雕有动物,似牛,面向东。切木尔切克墓地石人-4脸型为桃形,弯眉,小而圆的眼睛,鼻子窄而直。嘴为阴刻,呈一字形。⑦青河县萨木特墓地石人圆形面部轮廓,直径0.3米。面部呈凸棱状浮起,上面浮雕眼、眉、鼻和嘴。双弧眉与鼻相连,鼻翼部相当地宽,眼睛呈圆形,颧骨隆起明显,嘴微裂且突起。⑧阿勒泰地区的石人皆在墓前,石人的面皆向东方。在这些石人的身后是石棺墓、石堆墓、石圈墓和石圈石堆墓等。那么这些石人是哪个民族创造的,其族属为何?有人认为阿勒泰地区的石人石棺墓葬是突厥族的文化遗存。⑨但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活动于新疆地区的不少游牧民族,来往不定,交接频繁,都留下了自己的文化遗存,把这种石人石棺墓葬统统归属突厥族,不足以解释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

墓前立石人的习俗虽然在突厥人、回鹘人中间都存在,但是突厥人、回鹘人皆在中世纪时期兴起,本文研究的的石人石棺葬,是我国战国之前、甚至更早的文化遗存,那么战国以前至秦汉时期在这一区域活动的民族有可能是这一墓葬文化的创造者。

战国以前至秦汉时期在这一区域活动的民族主要有:匈奴、大月氏、塞种(即斯基泰)、乌孙人等。这些民族在我国古代史籍中皆有记载。关于塞种、匈奴、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的情况,《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大宛列传》云: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覊属不肯往朝会焉。”“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⑩由以上《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来看,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等皆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乌孙与匈奴同俗康居与月氏大同俗,奄蔡与康居大同俗,大月氏与匈奴同俗B11那么可以说,匈奴、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皆同俗。

关于塞种人,他们主要分散在西域数国之内,休循、捐毒之国,都是塞种人。《汉书·西域传》(上)云:休循国,王治鸟飞谷,在葱岭西,去长安万二百一十里,戶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胜兵四百八十人。东至都护治所三千一百二十一里,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大宛国九百二十里,西至大月氏千六百一十里。民俗衣服类乌孙,因畜随水草,本故塞种也。”“捐毒国,王治衍敦谷,去长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户三百八十,口千一百,胜兵五百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至疏勒南与葱岭属无人民,西上葱岭,则休循也。西北至大宛千三十里,北与乌孙接,衣服类乌孙,随水草依葱岭,本塞种也。”B12塞种人,以及其同种族的休循、捐毒之属,民俗衣服类乌孙。也就是说,匈奴、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再加上塞种人皆同俗。匈奴、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塞种等民族由于地缘相近,经常发生争夺水草的利益冲突,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汉书·西域传》云: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B13


乌孙国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B14

关于塞种、大月氏、乌孙之间互相攻打的故事,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中引用阿利司铁阿斯的叙事诗也有记载:阿利司铁阿斯在波伊勃斯(阿波罗神)的指引下,一直来到伊塞多涅斯(1sssdones)的土地,在伊塞多涅斯住着独眼人(Arimaspu)种阿里玛斯波伊人,在阿里玛斯波伊人那里住着看守黄金的格律普斯(Griffins,而这些人的那边则又是一直伸张到大海的、极地居民的领地。除去叙佩尔波利亚人之外,所有这些民族,而首先是阿里玛斯波伊人,由于一直不断地攻打相邻民族,伊塞多涅斯人被阿里玛斯波伊人赶出自己的家园,奇提亚(斯基泰人)也被阿里玛斯波伊人驱逐;而居住在南海(指黑海)的奇姆美利亚人又因斯奇提亚的逼侵而离开了自己的国土。”B15文中的伊塞多涅斯,即伊顿人,法国学者韩百诗认为,就是乌孙人或者大月氏人;斯奇提亚人就是斯基泰人。文中的独眼人,称呼来自塞种语,即斯基泰语。伊塞多涅斯人说过独眼人和格律普斯的事情。这是斯奇提亚人讲的,而斯奇提亚人则是从他们那里听来的,我们把斯奇提亚人那里听来的话信以为真,并给这些人起一个斯奇提亚语的名字,即独眼人。因为在斯奇提亚语当中arima,而spu眼睛的意思。B16斯基泰人把塞人或者塞种人称为独眼人前一部分arima(一)相当于于阗塞语中的arma(孤独的),后一部分spu(目)相当于于阗塞语中的spasa(观察者)”B17“那么斯基泰人对塞种人的称谓意为‘孤独的守望者’”B18这种独眼人(Arimaspu,就是我国古文献中所说的塞人或者塞种人的一支。

匈奴、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塞种等皆是生活在我国新疆地区的民族。这些民族与匈奴皆同俗。《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其坐长左而北乡,日上戊巳。其送死有棺椁、金银、衣裘,而无封树。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千百人。”B19由此可见,崇拜太阳是草原游牧部族的普遍习俗。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石人皆在墓前,石人的面皆向东方,应该是崇拜太阳的反映。墓葬在地面之上均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土石构建的封堆,依封堆的构造可分为石堆墓、石圈墓和石圈石堆墓。有些墓葬依封堆的构造可分石堆墓、圈墓和石圈石堆墓。这些石堆墓、石圈墓和石圈石堆墓皆为圆形,当与太阳崇拜有关。克尔木齐M18的大石棺中,有头骨七个,有的头骨上还有明显的砍痕,表明这些民族中也存在着残酷的杀殉制度。

自先秦至汉代,这里生活着匈奴、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塞种等族,他们皆同俗,那么新疆阿勒泰石人石棺葬当是这些民族的文化遗存。

三、疆北草原的石人石棺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新疆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自先秦时代就已经开始。王国维《月氏未西徙大夏时故地考》认为:夏王朝灭亡之后,夏人的一支西逾太行、祁连,至新疆北部,以后又越蔥岭西徙,建立大夏。月氏东去敦煌、祁连之后,西居大夏之前,其居必在且末、于阗间。”B20王国维先生所言甚有道理,虞夏民族在夏商之际,逐渐西迁,最后至大夏境的。《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


的故事。西王母对周穆王说: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B21《管子校正·揆度》曰:北用禺氏之玉。尹知章注:禺氏,西北戎名,玉之所出。”B22“玉起于禺氏之边山,此度去周七千八百里,其途远,其至阨,故先王度用其重而因之。”B23西周王朝曾居于西部戎狄之中,与西方民族早有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向西部开拓领土,与西部联系更为密切。

先秦时期,新疆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同样也能在地下考古材料中得到证实。新疆阿勒泰克尔木齐石人石棺中出土的许多器物与中原地区有密切的联系。克尔木齐M22出土的素面镜是古代中原战国时期的物品,它的形制与大小都和河南陕县上村岭虢国墓葬中出土的铜镜基本一致。M24出土的黄色豆形陶器通7.5厘米,形制与中原春秋时代出土的陶豆颇有渊源关系,B24说明古代新疆少数民族与内地文化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西汉中期以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诸国建交,大大地加强了汉王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西汉王朝派遣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大军出击匈奴。《史记·霍去病传》云: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骑万八千余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万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余级,左贤王将皆遁走。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B25《汉书·霍去病传》亦云:霍去病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票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数万,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B26霍去病绝大漠,击匈奴,沟通了汉和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汉·霍去病传》记载:霍去病死后,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师古曰:在茂陵旁冡上有竖冢,前有石人马者是也。”B27去病的墓前也立了石人石马。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有卧虎、卧牛、卧马、卧豕、猩猩、野人抱熊、马踏匈奴等。这些石刻生动、古朴、逼真。尽管在此之前殷墟墓中曾出现过石虎等,但是霍去病墓前的石像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墓前石人石马,也是我国最早的石刻之一。B28匡衡是西汉元帝、成帝时人,晚于霍去病。匡衡墓前的石人也反映了西汉时期自霍去病以后,大贵族纷纷在墓前立石雕成风的现象。

是时,人们除去在墓前立石人雕像,还在庙宇、苑囿、宫阙之前立石人。如西安城西约20公里处的斗门镇附近有两所小庙:石爷庙、石婆庙。庙前各有一个石人像。这里是昆明池旧址。《文选》卷一(唐)李善注引《汉书》曰:武帝发谪吏穿昆明池。《汉宫阙》疏曰: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象。张衡《西京赋》曰:昆明灵沼,黑水玄沚。周以金堤,树以柳杞。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汉代的昆明池早已废弃,极有可能西安城西石爷庙、石婆庙前的石人像,就是当时昆明池边的牵牛、织女像。这些皆是我国最早的石雕像。B29



山东省枣庄市南也发现一批汉代石人。其中枣庄市台儿庄发现4个,峄城区发现3个。台儿庄的ZS1石人,残高0.85米,圆雕,头戴盔帽,怒目獠牙,身穿护甲。峄城区的ZS5石人,通高0.95米、宽0.4米、厚0.25米。青石圆雕,身著甲胄,双目环视,相貌凶猛,挂剑而立。ZS6石人,通高1.1米、宽0.6米,头饰高髻,著右衽交襟衫,腰间束带双手交于腹上,挂剑而立。ZS7石人,残高1.2米、宽0.6米,青石圆雕,四肢采用浅浮雕,双手交于胸上,两脚外撇,挂剑而立。这7尊石人造型粗犷、古朴,雕刻简单,ZS1ZS2石人处,原是一大型古塚,周围分布不少汉砖墓和汉画像石墓。从调查中得知,此大型古墓南部曾塌陷一洞,露出石室一类的建筑。门楣上有文字,并填以朱彩后洞口填平。据此这两件石人,应是墓前所立之物。B30其他石人极有可能是汉代墓前的石人。

山东邹县匡庄发现一个石人,系砂石雕成。石人高1.2米,脸为长方形,两手叠放,下面似一圆带方形座,未凿出腿部。线条比较简单,保持天然石的状态。当地有人称之为石婆婆。这个石人离西汉匡衡墓半里。这座墓葬规模很大,根据暴露出来的部分来看,当是一座石墓。石人的雕刻风格与石材都与西安附近的西汉石雕相似。这个石人当是西汉匡衡墓上的石人。B31

江苏徐州市的小山子发现一石棺墓,是西汉中期的墓葬。石棺用青石板砌成,石灰勾缝。棺长2.44米、前宽1.06米、后端宽1米、高0.92米。徐州北约40公里的利国镇发现一个用青石板砌成的墓葬,共分为前、中、后三室,其中室两侧还有两个侧室;整个墓室用青石板砌成,每个墓室都有雕刻的人物故事和花纹。这是一个画像石的墓葬。B32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盛行土葬,葬具一般为木棺;只有东北、西北、西南地区有石棺葬。有人说,我国实行石棺葬的地区呈新月形。西汉以后,中原地区也开始实行石棺葬。

西汉以后,我国出现大批的石室墓葬,画像石墓葬、墓前石像生。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皇陵前出现大型的石像生群,石棺墓葬纷见于世,构成我国灿烂的石棺葬文化和石雕文化。这些应与新疆北部草原上的石人石棺文化有一定的联系。注释

①③⑤⑥B24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克尔木齐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

②④⑨李征:《阿勒泰地区石人墓调查简报》《文物》1962年第78合期。
⑦王博:《絲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114115页。

⑧王博:《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⑩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31613162页。



B11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3161页。

B12班固:《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82年,第38963897页。

B13班固:《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82年,第3884页。

B14班固:《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82年,第3091页。

B15希罗多德著,王以铸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70271页。

B16希罗多德著,王以铸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76页。
B17转引林梅村:《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生活·读书·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9596页。

B18林梅村:《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96页。

B19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2页。

B20王国维:《月氏未西徙大夏时故地考》《观堂别集》,门人赵万里校辑,《民国丛书》之四二辑。

B21顾实:《穆天子傳西征讲疏》卷三,中国书局,1990年,第154156页。

B22B23《管子校正》卷二十三《揆度》,中华书局,1983年,第387页。
B25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十《霍去病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29082911页。

B26B27班固:《汉书》卷五十五《霍去病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24922489页。

B28B29顾铁符:《西安附近所见的西汉石雕艺术》《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1期。



B30李锦山:《枣庄市近年来发现的一批古代石人》《文物》1983年第5期。
B31王恩礼:《山东邹县东匡庄的古代石人》《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0期。

B32江苏省文管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徐州、铜山五座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64年第10期。

责任编辑:王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