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2010-2011-1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2010-2011-1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时间:2012-03-17 18:00:57    下载该word文档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现象(构成/大表)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有人说,要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并不一定要学心理学。现实生活中,没学过心理学而成为优秀教师的大有人在;而有的学了心理学却仍然教不好书。可见,学不学心理学无所谓。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1)这种看法不妥。

2)尽管有人确实没有学过心理学也搞好了教书育人工作,但并不能据此推论说要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可以不要心理学。他们的工作之所以获得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了学生心理规律,使工作符合了心理学原理。

3)知识本身来源于实践,但如果每个人都舍弃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凭个人有限的时间和能力去重新探索是得不偿失的。学校里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力图利用良好的条件,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传授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能及时将有关知识运用于实践,并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指导自身的实践。尽量避免错误,少走弯路。

4)心理学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如果专业知识、表达能力等重要条件太差,同样搞不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同时,仅仅学了理论知识但不善于运用同样是不行的。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1.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左半球是言语优势半球)

2.大脑皮层四个重要机能区与所在的叶(P43

3.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理解并会举例)

4.“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1)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社会生活条件,尽管他有正常的人脑,也不可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

2)“狼孩”自幼失去了社会生活条件,生活在动物的自然环境中,只能成为生物的个体。即使后来给予了她正常的社会生活条件以及多年的教育和训练,也没能使她的心理发展达到正常人的水平。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社会生活条件是人心理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制约因素,心理具有社会性。

第三章 感觉知觉观察

1.理解什么是感觉、知觉

2.观察的概念

3.外部感觉包括

4.基本味觉有

5.理解什么是错觉

6.理解感受性(强烈刺激使之降低)

7.理解感觉的规律(举例)

8.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的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4)联觉;(5)后像;(6)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

9.理解社会知觉

10.知觉基本特征是什么?

1)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们知觉为一个统一体。

2)理解性。人在感知事物时,能依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

3)选择性。人所生活的周围环境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人脑不可能同时感知它们,总是先把某一个或某一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4)恒常性。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当知觉的某些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11.理解什么是亮度恒常

12.举例说明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案要点:

一、运用直观教学,丰富感性认识

直观教学:指通过各种感官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教具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等形式。

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规律。当知觉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差别较大时,知觉对象容易被感知。

3.运用知觉的组合律。凡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4.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容易被感知的规律。

5.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

举例

第四章 记忆

1.理解记忆的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2.记忆表象概念

3.简述记忆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表象是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保持在头脑中的事物的形象。

2)概括性。表象是综合多次知觉的结果,是同对象的多次印象的概括相联系的。

3)可操作性。表象在头脑中不是凝固不动的,是可以被智力操作的。

4.记忆按内容分类

5.短时记忆(时间、7+2组块、举例)

6.理解遗觉像

7.理解再认

8.解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指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的一条有关遗忘进程的曲线图。它揭示出了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又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9.理解记忆的环节(识记、保持、再认、重现)

10.案例:有一次发生了这样一场争论:小王自诩说:“我的记忆力最好,许多东西我只要看一遍就能记住。”小李不服气地说:“这算啥,我小时的许多事情现在都记得,从幼儿园的每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到以后各年级各班的同学的姓名我都背得出来。小张不以为然地说:“我的记忆才绝,我能一字不差地背出《诗经》、《红楼梦》、《西厢记》等许多名著名诗。”小陈听了他们的话后说:“也许只有我的记忆最实在,只要我头脑里储备得有的,一旦需要,都能迅速提取出来解决实际问题。”请用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分析。

1)他们四个讲的都只突出了记忆的一种品质。

2)小王、小李、小张、小陈分别突出了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就此而言,他们四个人的记忆都不错。

3)真正要鉴别一个人记忆的好坏,应全面考查记忆品质的表现。尽管每个人的记忆可能以其中的某一品质发展得最好,但不能只抓住一点就下结论。

11. 理解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12.怎样根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及时复习,趁热打铁,才能有效防止学习之后的快速遗忘。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一般来说,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但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不宜过短或过长,应是“先密后疏”。

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4)复习方式多样化。要变换复习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兴趣。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掌握复习的“量”。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

13.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把问题提出后,有的同学非常踊跃举手要求回答,但谁知把他叫起来后,他却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不知道回答什么问题。有的教师会认为这个学生在故意捣蛋,而学生自己又感到非常委曲,因为他当时确实听清了问题才举手的。对此现象,应如何理解?

1)被抽的学生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的记忆属短时记忆。

2)该生没对短时记忆的内容作进一步加工处理就把注意转向了“举手”这一活动上,从而导致了短时记忆内容(提问内容)的迅速遗忘。

3)教师不能借机讽刺、挖苦学生,应提醒学生多注意思考,想好后再举手回答。

第五章 想象

1.想象的四种构成方式(黏合,夸张与强调,拟人化,典型化)

2.无意想象极端形式——

3.创造想象概念(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幻想包括(理想、空想、科学幻想)

5.简述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区别

1新形象的创造性与新颖性不同。创造想象在新颖性、创造性方面远远超过再造想象。

2产生新形象的过程特点不同。再造想象要依赖于语言的描述或图象,而创造想象则能独立地形成新形象。

3新形象的作用与价值不同。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创造出的新形象具有更大的作用与价值。

6.案例:鲁迅先生说过:“纵使写的妖怪,孙悟空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猪八戒高老庄招亲,在人类中也未必没有谁和他们精神上相像,有谁相像,就无意中取谁来做了模特儿。”请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分析。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无论想象多么新颖、离奇、特别,其内容都是来源于客观现实,都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3想象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特殊形式,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其原型。

第六章 思维

1.思维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1)间接性.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它事物的为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

2)概括性.指对一类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2.根据思维的凭借物不同,可将思维分为

3.发散思维的三个特点

4.理解创造性思维

5.理解抽象

6.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

2)多有直觉思维出现;

3)有创造想象的参与;

4)多有灵感的出现。

7.定势的概念

8.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要求举例。

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人们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也称为问题条件。一般来说,如果呈现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的方式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那就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反之,如果呈现的方式干扰或遮掩了解决问题的线索,那么就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定势的影响。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定势使人能应用已掌握的方法、手段顺利地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定势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不利于解决问题。

3)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方面的功能。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物体固有功能的局限而影响到问题的解决。

4动机与情绪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度的动机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过分强烈或微弱的动机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情绪对问题解决具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积极、乐观、兴奋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紧张、恐惧、悲哀、抑郁等消极的情绪,也会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使人的思路狭窄,就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

5)知识经验(迁移作用。)知识经验的积累越丰富,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

6)个性特征。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有着密切关系。此外,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类型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方式。

7)举例

第七章 注意

1.注意的种类

2.无意注意概念

3.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4.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在一定限度内,刺激物的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注意,有助于注意稳定的保持,反之,则越容易出现注意的分散。

2)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差异显著,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活动变化的刺激容易引起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性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

第八章 情绪情感

1.情绪情感产生以需要为主中介

2.理解情感信号功能P238

3.表情的种类

4.人的基本情绪有

5.情绪状态按分类(理解并举例)

6.心境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特点: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弥散性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不是指向特定对象,而是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心境的长期性指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

2)原因: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个人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还同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联系。

7.激情概念

8.应激概念

9.高级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理解举例)

10.道德感概念

11.案例:事件经过(略)。“意气用事”、不能“三思而行”的人,往往做出不应该做的事。为什么?请用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分析。

1)这是激情状态下的表现。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2激情对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激发内在心理能力,成为行为的巨大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3激情也有很大破坏性和危害性。激情会使人出现“意识狭窄”现象,使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因而做出不应该做的事。

4)我们要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消极激情,以免成为激情的俘虏,造成鲁莽行为,铸成终身之恨。

12.案例分析:同样一种饭菜,当人们饿的时候,吃的香,吃的愉快,如果不饿,看见饭菜也无动于衷,如果强迫他吃,他会不愉快,甚至非常气愤,这是为什么?

答案要点

1)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验。

2)情感的产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凡是符合个人需要的客观事物,就能引起愉快的体验;凡是不符合需要的客观事物,就引起不快的体验。

3)所以当我们饿的时候,饭菜符合我们需要,我们就会感到愉快;当我们不饿时,饭菜与我们的需要无关,我们会无动于衷;不饿时强迫吃饭,不符合我们需要,会使我们感到不愉快。

13.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控方法

第九章 意志

1.意志的概念

2.意志行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1)自觉的目的性。既能自觉地意识到行动的目的,并能按照这个目的,以坚强的毅力去支配和调节行动。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即在意志行动中调动人的积极性去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那些没有困难的行动是非意志行动。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随意动作是受意志调节的,具有一定目的方向性的运动,掌握了它,就能为克服困难提供条件,为实现行动目的打下基础。

3.意志行动可分为(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4.动机斗争(冲突)的形式

5.意志品质有哪些

第十章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2.动机概念(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

3.动机与人活动的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

4.理解兴趣的倾向性

5.简述自我意识的作用。

1)提高了人的认知能力

2)丰富人的情感世界

3)促进人的意志的发展

4)丰富道德的内容

第十一章 能力

1.能力概念

2.一般能力及组成

3.能力按创造性大小分类

4.智力概念(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5.简述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区别:

1.智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结构。

2.从来源看,智力是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环境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含义一定的先天因素;而知识完全是个体后天获得的。

3.从发展看,智力只能在一定年龄阶段内逐步上升,到一定年龄后,就会停止发展,甚至出现减退现象;知识是随年龄增长日益丰富,是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

联系: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知识的掌握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6.智力的曲线分布呈正态(常态)分布

7.智力三维结构理解始创者

8.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解)

9.简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1)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训练

2)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3)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十二章 气质

1.气质概念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3.体液说的提出者

4.气质的心理特性包括哪几方面(6点)

5.简述气质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1)要掌握科学鉴定学生气质的方法。

2)正确对待学生的气质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4)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调控自己的气质。

6.案例分析:王亮和王锋是双胞胎,同年入学,现已是高二学生了。俩兄弟个子一样高,而且样貌极其相似。但是,他俩的性情却大不相同。王亮易激动,性情豪爽,办事果断,敢作敢为,行动迅速,喜欢参加各种争斗性活动,当受到挫折时怒发冲冠,爱打抱不平而不考虑后果。王锋则性情温和、安静、稳定、办事优柔寡断,行动迟缓,即使在经受挫折时仍心平气和,不动声色。而两人的成绩却不相上下,齐头并进。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试以气质类型学说加以分析。

这一事实说明:

1)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2)气质不是遗传决定的,它既有遗传性,也有变异性。所以王亮和王锋虽是双胞胎,气质也有明显的差异。

3)气质类型及人的行为方向和内容,不影响人的智力的高低和成就的大小。

第十三章 性格

1.性格概念

2.性格特征的结构

3.投射测验包括(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4.简述气质和性格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起源:气质主要是先天的,更多地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影响;性格后天形成,更多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

2)可塑性:气质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性格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

3)性质: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4)范围: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表现范围窄;而性格指行为的内容表现范围广。

联系:

1)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2)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3)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5.联系实际,试述影响性格形成、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达出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并非与生俱来,是在一定生物因素基础上,通过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发展起来的。

2)影响性格形成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有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自我意识。其中,生物因素是性格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可能性和遗传潜势。环境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家庭对个体性格形成与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社会特定的制度、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都对个体的性格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能动体,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结合实例分析。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2010-2011-1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