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生三步骤》教学参考

《人生三步骤》教学参考

时间:2019-11-11 05:29:51    下载该word文档

教学要求

一、了解人生三步骤的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二、理解课文所述观点的现实意义。

三、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文分析指导

课文是钱穆先生于197811月在香港大学文学院所作的演讲。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严谨的逻辑通俗地表达出来,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自有一种大家风范。课文将人生分为三个步骤或三个阶段:其一为“生活”,即物质文明;其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人文精神;其三为“德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三十多年过去了,也许今天的我们读来会觉得有些“古董”气,但慢慢品味,静静思索,对我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有裨益。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初步感知作者的基本观点

按人生步骤划分,本文自然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具体阐述人生第一步骤的内容。文章开篇破题──人生三步骤实际上是指每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层次或阶段。然后明确指出,第一阶段为生活。人们要生活就离不开衣食住行,衣食住行的意义仅仅在于维持生命的存在,因此,衣食住行不论多少,不分优劣,豪华也好,简陋也罢,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其意义和价值都是差不多的,都只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和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生活层次与动植物的生活层次也差不多,比较接近自然。接下来,作者又进一步论述了生命与生活的关系,认为生命是主,生活是从,生命是目的,生活是手段。然后自然引出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步骤──人的行为,即人的生命价值应该表现在事业上。

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人生第二步骤的内容。紧承上文而来,作者首先为人生的第二步骤定下基调,即人生的行为和事业,是人生的主体所在。既然是主体,就不能像衣食住行一样求最低限度的满足,而应该无限地发展它。然后,作者将人生行为分为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为“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而谋的职业,二是超乎职业之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接下来分别阐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修身是一种个人的行为,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以自己的行为来齐家,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好合,这才是人生有意义的生活。身已修,家已齐,一旦有机会,我们就可以出来治国平天下,因为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是一体相通的。

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人生第三步骤的内容。作者首先用三个问句引出人生第三个步骤,即人生的归宿。其次,通过比较、举例得出一个结论:人的行为要合乎自己的天性。然后论述,只有人的天性得到满足,才能心安,才会快乐,“安”是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字,安了才会乐。而真正符合人的天性的安与乐,是不分富贵或贫贱等种种境遇的。接着指出天性是发自人的内心的,不需要外部条件来达成,并举人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来论述这一道理。进而指出,德性圆满,可做别人榜样的,称为圣人或天人。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做人既要讲求物质文明,又要弘扬人文精神,最高境界则是圆满发展德性。

作者所论述的人生三步骤,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种境界,即物质的人生、社会的人生、精神的人生。三者之间既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也是一种孕育与包容的关系。物质的人生孕育了社会的人生,是社会人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的人生又包含着物质的人生,是物质人生的升华;精神的人生既建立在社会的人生之上,同时又超越了它,达到精神的超脱和解放。人生的三种境界一步步向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一步步提高。

二、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生的三个层次及其现实意义

对于生活层次,作者举衣食住行为例进行阐发,并反复强调,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来说,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优劣好坏差别是不大的,只需最低限度的满足即可。因为生活只是条件和手段,是为了维持生命而存在的,生命才是目的。倘使在生活上有无限的要求,那么我们的人生就变成专为生活的人生了,手段变成了目的,本末倒置了。作者所举颜回的例子语出《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许之语,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一种为追求社会道德价值和人生理想信念而超越物质欲求的崇高精神境界。颜回之乐与我们世俗所说的满足物质欲望的快乐是不同的,但也并非是说贫贱本身有什么可快乐之处,而是指他已经超越了贫贱与富贵,达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即使有难以忍受的贫贱也不能使其心理失衡或丧失心境的愉悦,这种愉悦是一种内心自足的快乐。作者讲生活层次不可或缺,但更推崇的其实是这种颜回之乐。

对于行为和事业层次,作者认为,职业是一种行为,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这固然重要。但作为高于生活的人生的第二层次,作者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这才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所谓修身,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完善人品操行。作者认为,修身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自由的、平等的,不受富贵贫贱的限制。修身是第一步,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谓齐家,是指通过自己的行为把家庭或家族管理好,具体目标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伦理规范的实现。作者认为修身齐家是一种行为道德,是公私兼顾的,也就是说,修身齐家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个人行为,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因而它是为私的。但是,个人是社会的一员,家庭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每个人都自觉修身养性,每个家庭都和睦兴旺,那么社会、国家就会安定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身齐家又是于社会、于国家有益的,又是为公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修身齐家,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接着是治国平天下,治国就是治理国家,以自己的行动参与国家的事务管理,平天下就是以自己的行为使天下太平大同。因为个人、家庭、国家是一体相通的,国泰则民安,也才有个人的发展。所以个人必须胸怀国家天下,为国兴天下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政治等思想,是儒家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管理家庭、治理国家,直至达到平定天下,成为儒家追求的安身立命之道。这一思想对于克服当前喧嚣浮躁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德性层次,我们要理解作者为什么说人的行为要合乎天性。《中庸》中说:“率性之谓道”,所谓“率性”,就是随顺本性行事,即课文中所说的“人的行为要合乎自己的天性”,而人的行为要合乎天性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凡事只要循性而行,合乎自己的天性,也就无所不善了。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作者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即人的向善天性,通过自我的道德提升,能“上通天德”,体悟天道,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而达于天人合一之境界,可以达到这一境界的称为圣人或天人。但圣人也是人,所谓“人人可以为圣人”,就是人人都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而达于天人合一之境界。正因为如此,作者指出,我们人生的最终归宿是德性的圆满。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通过修养之道,具备至善德性,从而成就理想人格。作者所提倡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道德精神,它注重人的德性修养,旨在追求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从而使人生显示出其庄严的意义与价值。

于钱穆先生的这些观点,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其现实意义。首先,在今天这个时代,物质文明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我们不能说物质生活不重要,也不能完全放弃提高物质生活这一追求。但是,钱穆先生的观点让我们警醒,提醒我们对物质的欲求要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成为物质的奴隶。在现代社会,由于物欲的无限膨胀,有些人把片面追求个人享乐、满足感官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幸福,精神空虚、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等现象日益严重。而钱穆先生认为,物质生活仅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不是生命本身,只有人的道德精神,才是人的真生命,人类只有讲道德,才能享受到生命的最高快乐和满足。这启示我们,一个人的一生除了物质的财富之外,还有一些更值得追求的东西,诸如品性正直、人格高尚、心地善良、精神愉悦等等。颜回之乐正是人在道德追求过程中,超越了物质的需要、利害的得失之后所体现出来的最崇高的精神境界,换句话说,一个人对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是相当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这种追求才是人生快乐的真正源泉。其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还启发我们,要学会担当,要能够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人是有责任的生命个体,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而对于责任的勇于担当,也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应有内涵。作为青年学生,要以社会主人的态度关注国计民生,不仅要成就自己,惠及家人,还要有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和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为离开了家国天下,人生价值的实现也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体会课文的行文风格和写作特点

钱穆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具有人格与学术的双重魅力。作为一篇讨论人生问题的演讲词,本文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一方面,作者语气随和,娓娓道来,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全然没有说教的成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自己总喜欢在书本中寻找对我有教训的,但我却不敢轻易把自己受益的来教训别人。”另一方面,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文辞也非常简明。如讲到天性,作者说,“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性。老鼠有老鼠的天性,小白兔有小白兔的天性”。讲到人的天性,认为有些易知,如同“喜欢吃鸡还是吃鱼”的问题,“一下就可以知道”;有些不易知,如同“究竟喜欢诗歌还是散文”的问题,需要“用些力气才知晓”。作者举这些日常生活事例来阐释道理,读来明白如话,浅显易懂。

作者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谈论人生的。钱穆先生一生深受儒家思想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独到的研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他充分肯定了儒家的一些传统观念,认为孔孟之道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文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发展德性的思想等,都是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另外作者所举事例也多是从古代典籍中信手拈来,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熟稔和推崇。如阐释生活层次时,分别举颜渊、诸葛亮、孔子和老子的事例来说明古人的贫而乐处、淡泊明志;阐释何谓“德”时,引用韩愈的话“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来说明德性是人内心所具有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而“圣人”或“天人”也是传统儒学对德性圆满的人的称谓。

重点难点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了解人生三步骤的内容,揣摩和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理解课文主旨。人生三步骤的内容课文说得非常明确,只要让学生初读课文即可找出。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一方面要深入探求作者对人生每一步骤所着重强调的意思。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在生活层次中,作者所举事例意在说明什么观点?行为和事业层次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作者更强调哪一方面?说说其具体内涵。作者为什么说德性圆满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另一方面,可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这些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也就明确了。

本文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所述观点的现实意义。由于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的某些观念有一些差别,其现实意义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难。教师可围绕本单元“生命真谛”这一主题,提出如下问题:人为什么而生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广泛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评价引导,并对以下两个问题形成明确的认识:一是物质享受与人生价值、精神追求的关系问题;二是勇于担当家庭、社会责任的问题。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然后,结合关键语句,深入理解人生每一步骤的内涵,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围绕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最后,结合具体例子对课文的行文风格和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教师还要结合单元话题,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的意义问题。除了以上的教学设计以外,教师还可突破常规,把本课教学设计成讨论课或辩论课,但要注意从语文的角度进行设计,要与文本紧密结合,并落实“揣摩和品味”这一语文阅读能力训练内容。

本文是钱穆先生《人生十论》一书中的一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人生十论》一书。此书是作者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可以引导学生探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也是一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可以让学生接受一下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本题意在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前三个问题见“课文分析指导”,后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引导。

?二、本题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语境和生活实际,揣摩和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1.作者在这里阐释了生命和生活的关系。他认为生命是目的,生活是条件和手段,是为了维持生命而存在的。“生活应该在外层,生命则在内部”,外层即外在的物质追求,内部即内在的心灵精神生活。心灵精神生活是目标,是主要的;物质生活是手段,是辅助的。精神人生的意义胜过物质人生,因此,在物质生活上只求最低限度的满足即可,我们应该去追求精神和生命的高质量。倘使在生活上有无限的要求,那么我们人生就变成专为生活的人生了,手段变成了目的,本末倒置了。

?2.作者在这里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富贵贫贱与安乐之间的关系。说“安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字”,是因为,这个“安”是自我天性得到满足之后的“安”,而这个“自我天性”不是恶,不是无原则的为所欲为,而是至善的德性。只有这样的“安”才能生发出“乐”。如果损人利己,取不义之财,谋非法之利,即使大富大贵,又岂能心安理得?心不安者,整天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又岂能有心情享受富贵之乐?而那些极其贫贱的人,只要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凭自己的诚实劳动谋生活,那种出自内心的安与乐,又岂是别人能体味得了的?所以说,富贵贫贱不是决定我们内心是否安乐的尺度,只有行为符合我们至善的天性,方能获得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3.这是对人生三步骤内容的归纳总结,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它告诉我们,在生命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不可缺,精神文明更重要,而圆满发展德性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阶段,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和价值之所在。“德性是个人的,同时也是古今人类共同的”,是说德性是个人修养的结果,但它一旦发展圆满,成为众人的榜样与标准,则可常存天地间,永生不灭。

?三、本题意在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意义。见“课文分析指导”。

?四、本题意在让学生探讨物质生活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关系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见“课文分析指导”。辩论赛的辩题,如正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反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精神的完善。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自己提炼。

相关资料

一、一代通儒钱穆先生(汪学群)

钱穆先生是我国现代着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作为一代通儒、国学大师,先生与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既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更没留过洋,也非西洋派。他是从乡土中国走出来的一代史学巨擘,一位营造“文化中国”的前驱。因此,他的学术心路历程既奇特又平凡。

先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九(1895730日)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五世同堂的家庭里。原名恩,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他家世贫苦,中学毕业后因无力求学,走上自学之路。先生自1912年始,在乡村任小学教师;自1922年始,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师。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荐,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抗战以前,先生曾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讲授通史、先秦史以及近三百年来学术思想史,出版有关着作,其学术名流地位已逐渐确立。抗战开始后,他随北大南迁,以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忧患意识,潜心着《国史大纲》。这部着作于1940年出版后,风行全国,成为各大学通用的历史教科书。抗战八年,先生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成都齐鲁大学、嘉定武汉大学、遵义浙江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校主讲文史课程。抗战胜利后,1946年至1949年,他曾执教于昆明五华学院、云南大学、无锡江南大学、广州私立华侨大学。

先生于1949年移居香港,当年及次年与君毅、张丕介等先生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自此,钱、唐诸先生惨淡经营的新亚书院成为护持祖国传统文化的重镇,造就了许多人才,培养了可贵的新亚精神。50年代,先生曾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称号。60年代,他曾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获耶鲁大学名誉人文学博士称号,亦曾讲学于马来西亚大学。先生于1967年离开香港,定居台北,曾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830日卒于台北,享年95岁。

(节选自《文史哲》1995年第3期,有改动)

二、心灵生活,文化人生──人生三步骤(郭齐勇、汪学群)

钱穆《人生十论》一书中《人生三步骤》专篇,颇有新意。

第一步是生活,主要是人的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人的生命存在的,也可以说生活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或条件。今天科学发达,物质文明日新月异,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古代历史上的生活很不相同,但从人的生命角度来看,衣还是衣,食还是食,住还是住,行还是行。在生活形式上古今虽有区别,但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上,还只限于第一个阶段。即使说在生活上有所进步,但仍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与保养的手段上,这与古代差不多。进一步说,人们是为了维持保养自己的生命才有生活,并不是人们的生命为着生活,而是生活为着生命。换言之,生活在外层,生命在内部。生命是主,生活是从。生命获得了维持和保养,才能有所表现。由此引出人生的第二步。

第二步是行为与事业。吃、穿、住、行,这些可以说都是人的行为,然而这还不够,这些只是人生行为与事业的先行步骤,人生应该超乎衣食住行的生活之外,另有一番表现,另有人生的行为兼及事业,这才是人生主体所在。那么人生的行为或事业是什么呢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我们都有家,就应该有一番行为来齐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一家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

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人们只能先修身、齐家,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做起。所以人生只能守己以待时,安己以待命。身不修,家不齐,怎么能治国?所以中国人讲行为就是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这里的预备工夫是修身齐家。修身齐家是人们的行为,而治国平天下则可算是事业。钱穆所说的人生第二步,就是人们的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那么如何修身齐家这就过渡到人生的第三步。

第三步是德性与性命。中国人只从人生来讲人生。中国人讲人生的归宿在人性。人性就是天性。因人的生命比动物高了,所以人的天性也比动物难知。如果能圆满人的天性,完成人的天性,就会得到安乐。安乐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中国人又常说德性,德就是性,在人生自己内部本身就充足,不必讲外面的条件,只要能表现就行。比如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有从大自然中带来的这份感情,不待外面另有条件来赋予我们这些感情。人生最后的归宿,就要归宿在这德性上。性就是德,德就是性。身体之内有个心,生命之内有个德。德性是由天赋,尽人相同。人活一百年,甚至绵延几千年几万年,人的德性可以保留在自己的儿孙身上,也可以保留在社会大群人的身上。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可以无憾了。人活着做到了修身齐家,使喜怒哀乐合于天性,也可以无憾了。人的生命归宿就在此。

所以,我们做人第一要讲生活,这是物质文明。第二要讲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文精神。第三是最高的人生哲学,要讲德性性命。德性性命是个人的,而同时也是古今人类大群体共同的。钱穆不仅论述了人生发展的三步过程,而且从这三步发展出发,导出了文化发展的三层次:物质文明、人文精神、人生哲学。这三个层次一步比一步高,反映了他所追求的理想与境界。

钱穆以上提到的人生三步,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三个方面:物质的人生,社会的人生,精神的人生。这三种人生,既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三个世界,也是构成人生的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中的每一个阶层都各自有所追求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它们之间不仅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而且也是一种孕育与包容的关系。必须由第一层,才开始孕育出第二阶层,也必须由第二层,才开始孕育出第三阶层。第二阶层必须建立于第一阶层之上,但已经超过了第一阶层,而同时仍然包含有第一阶层。第三阶层对于第二阶层也同样。第一阶层的特有目的在于求生存;第二阶层的特有目的在于求安乐;第三阶层的特有目的在于求人类生活的崇高,在于求安乐的崇高。人生不应该停留在较低阶层,而应积极向上,文化阶层一步步提高,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步步向上。下一阶层的目的,只成为上一阶层的手段。而论道德,属于人的精神领域方面,处于人生的第三阶段。

钱穆以两性关系为例,在人生的第一阶段──物质人生中就存在两性关系。但这时的两性关系在求自己生命的延续,纯粹是一种男女之欲。只有从男女之欲变为夫妻之道,才进入了人生的第二阶层。如果只求自己生命延续,雌雄男女,交媾配合,早就够了,何必要在一男一女之上,再来一个夫妇婚姻配合呢可见夫妇婚姻,其目的已并不专在求生命的绵延,而必须在生命的绵延之上,另增加新要求、新意义。可见夫妇与家庭的内在意义,已经不仅仅限于求生命的延续,而另有更高的追求。在这里,钱穆仅是从生命的意义立论的,而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无论是男女还是夫妇,其所指的具体个体没有变,人还是这个人,那个人。因生命的意义已经有所不同,故由一“男”称为“夫”,一“女”称为“妇”。由此看出,人生应由低的阶段进至高的阶段,并不是要抛弃原来的“物质人生”,而去追求一种脱离物质内容的抽象的精神生活,乃是要求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将物质人生提升到精神人生。这种精神人生虽然是艺术的、伦理的,但仍然有物质生活的内容。

钱穆对人生进行历时性分析,还表现在从质到文的发展方面。人生有质与文两个方面,质属于先起部分,文属于后加部分。质在内,文在外。也可以说质属于物质人生,文属于心灵人生。从物质人生到心灵人生,是人生的一大发展。功利只从物质着眼,道义、文学、艺术,均从质上增添蜕化而成文。由此质与文在人生方面的区别,变成物质人生与人文化成之人生的区别。人文化成之人生又分为三个阶段:艺术、文学和道义。钱穆分别阐述它们发展升华的过程。???

首先是艺术人生。艺术对象常常在物。在山洞居住的人饱食无事,在洞壁上画上一只羊自玩自娱,这是一种艺术。但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衣食。东方艺术所向往,以凭借极少物力而能表达极丰富心情为主,可使欣赏艺术者的心情,也一如创造艺术的人的心情一样,虽然旷世相接,而两心可恍如一心。由人文来创造艺术,不使艺术来淹没人生,这才是艺术的至上品。??

其次是文学人生。他认为,从艺术人生转变为文学人生,是一个进步。艺术的对象主要在物,文学的对象主要在人。通过文学描写,使人类前后代人际关系彼此相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文学同样占重要地位。而中国人重视文学更超出艺术之上。中国文学是中国人生的真实写照。

最后是道义人生。从文学人生到道义人生又是人生上的一大转变,更上一层台阶。文学的对象在人,而道义的对象更有超乎人之上者。如文王是圣父,因而应该得到周公的孝敬。瞽瞍是一个顽父,为什么也得到舜的孝敬?这是因为人的孝心,是由人内心所发而及于外的。可以说宇宙中心在人,人群中心在己,己的中心在方寸之心。孔子和孟子讲孝、悌、忠、信、敬、爱,指的都是人心,人心之内的真情。只有心和情才能使天人物我内外融和成为一体。在心称为仁,发于外称为道。因此道义的对象在心与心之间,由己心及他心,浑然形成为一心。一人之心可以通于千万人之心,然后此心才可感通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没有不有心的,其心也没有不与我心相通的。因此天人物我内外的融和合一,其主宰与枢纽就在于己之一心。“己之一心,质之至,亦文之至。人生到达此境界,乃成为人生一大艺术,亦人生一大文学,乃亦人生一大道义所在。艺术、文学与道义之三人生,其究亦是融和合一,非有多歧。”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人生发展的过程。人文化成之人生中,道义人生才是人生发展的最高点。

基于这种认识,钱穆对当今世界人生进行了批判,指出当今世界潮流,全部人生几乎全为工商货利所主宰、所驱使。人尽陷于物质要求的深井中,理智也彻底功利化了。艺术和文学也商品化。如果一切都要等待投入市场,才有其意义与价值,那么,就失去其内在的至纯无杂之心,代之而起的是市场求售心。一切都追求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外在化,不贵内心自得,那么,就会使艺术和文学失去源泉,使道义不复存在。他提醒国人,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重视道德方面的教育与修养,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无论是他对人生方面的横向研究还是纵向分析,都表明了他对精神人生、文化人生的追求。这种追求显然超越了凡夫俗子的世俗物质利益和狭隘的物质人生,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色彩。同时我们也看到,他的这种人生观,是以中国传统人生理论为基础的,是对中国传统人生观的继承与发展,是站在时代高度对中国传统人生观作了现代化的诠释。他的这种文化人生、精神人生的观点,对于现在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精神文明,提高人生的修养和价值,是有积极意义的。

(选自《钱穆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人生三步骤》教学参考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