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大国战略大国战略要点

大国战略大国战略要点

时间:2019-09-01 01:00:07    下载该word文档

大国战略——中国利益与使命

前言:21世纪的大国战略
  21世纪的中国国家发展目标是:首先,促进人类发展使十几亿中国人口摆脱贫困,达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指达到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包括较高的人口预期寿命,较高的人口文化程度,较低的婴儿死亡率;其次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包括按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的GDP总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首位,军事实力居世界前列成为成熟技术应用大国,并在若干重要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第三,迅速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这包括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教育竞争力、金融竞争力以及基础设施竞争力,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方面的差距。第四;在全球格局中不称霸,但积极扮演和平与安全、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与政治秩序的大国角色,对全球事务承担起大国的责任。
  21世纪中国国家战略利益需求是:中国是历史上文化大国,也是现实中地缘政治大国,正致力于成为未来的综合性大国。所有这些决定了她的战略定位及其选择不同于任何大国。作为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实力不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主权、稳定、发展、平等、正义五个层次的利益需要,就构成了国家战略利益的主要方面。各种需要之间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系统:从基本的生存权益需要到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通过自助成为一个对国际社会有重要贡献的大国。

第一,主权需要。它包括领土完整,内政不被干涉,是一国存的基本需要。第二,稳定需要。与主权需要一样,稳定需要同样涵盖了国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内涵。第三,发展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在拼命迅跑,以在未来竞争中争夺力量制高点。第四,平等需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富贫,也不论国家制渡及意识形态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第五,正义需要。中国的地缘政治及文化历史背景使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国的使命;即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使命感。

中国如何实现21世纪的国家发展目标取决于我们选择何种发展战略。21世纪中国的大国战略,应吸取新的原则和思想,进行重大调整。它的核心是保证国家利益:
  第一,中国地缘战略是确保国家安全,保证领土完整、主权独立、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第二,提高综合国力,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第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相互促进的战略。第四,确定以人为本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第五,实施面向未来发展的知识发展战略。第六,城市化战略。

第一章、中国地缘战略构想

一、转移中的力量枢纽

1.过渡性格局:超级、主导、内政、从属四个地缘政治体系

冷战结束后,每个国家都在注视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推想自己在未来的位置并暗中准备。
  没有不变的秩序。维也纳体系维持了100年,凡尔赛体系维持了20年,雅尔塔体系也只存在了40年。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变革是由国家或其他行为主体之行为所决定的。”
  国际事务的主导权力正在由集中而分散,从核心地域不断向外围地区扩散。这是前苏联解体后全球地缘格局发生的一个根本性变化,整个世界出现了超级、主导、内政、从属四个梯度的地缘政治力量体系,并构成全球力量的金字塔。

超级体系——是由美国力量及其所有直接影响的势力范围组成。主导体系——主要是中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四个大国。东亚。它的附属地区是东北亚和东南亚,对这一区域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和日本。西欧。发挥影响的主要是德国。东欧。主要指俄罗斯及东欧各国。从属体系——这一体系是超级体系或一些国家集团施展政治、经济等方面影响的主要场所。拉丁美洲、中东、中亚、大洋洲、非洲等地理单元属于从属体系。域集团。非洲之所以无法形成统一的集团力量,是由于种族、宗教因素的离心趋势。而经济的落后——无法实现统一大市场而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内政体系——这一体系的国家影响外界的能力极小,外界对其内部事务影响也极微。这一过渡格局实际上是旧秩序的延伸。因此它呈垂直式结构——明显的帝国制体系印痕烙于其上。但未来新秩序又在其中孕育。

主导体系的国家在战略上的选择范围和余地最大,它可以与超级体系国家保持冲突又合作的关系,又能与从属体系、内政体系国家联合起来,抵制超级体系的地区性渗透,因此外交的弹性空间很大。

超级体系国家的主要目的就是影响甚至控制其他国家,因此存在着与另外三个体系的尖锐矛盾,久而久之外交回旋余地减小,在政治上则逐步失去道义力量,一旦如此,就成为与主导体系平行的国家。

2、力量转移:从核心区向边缘区扩散

核心国家及边缘国家问的互动关系构成某种国际秩序。一个具备实力的国家是成为内敛型或是扩展型,这关键在于它在力量投放和自身实力之间找到何种平衡。核心国家往往会拥有利益圈,由此形成区域的力量梯度。

致使原有体系变革或曰力量枢纽由核心区向边缘区转移及新秩序诞生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社会变革是推动一国成为大国并向原有秩序发起挑战的重要动力之一。社会变革有时首先是意识形态系统的变革,即一种旨在彻底涤清人们意识底层的顽固守旧观念的力量兴起,引发经济和政治系统的变化。

生产资料以及生产资料之中的变革也是秩序变革的重要动力之一。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新的技术推广最终使生产力大幅提高。  
  造成体系变革的重要标志是大国兴衰,或者说大国之间力量对比态势改变必然带来国际体系的变革。

渴望权力和经济获益——成为变革国际体系的强大内驱力。决定性力量重心的转换源于内部结构也在于外部环境影响。一旦处于衰落态势的大国发现新兴大国已是咄咄逼人,为了维持其霸权地位,或应付统治成本的增长和防止衰退,无非有两种选择:一是减少国际义务以减削成本支出。二是挑起战争,在新兴大国未立住脚前就击溃它。  

在旧秩序痕迹还未完全消失、新秩序轮廓还未显现的时代,整个世界运进的方向则可能被持续不断的局部动荡乃至战争改变。

二、对中国安全与发展至关重要的地缘政治区域

1、美国的地缘战略是拥有海上霸权,保持美国对各大洋的霸权地位,并利用对各大洋的控制操纵世界贸易,使联盟体系和自由贸易制度作为一个国际政治的永久体系,从而变成一个实际上的帝国体系。

2、日本的战略及政治目标

控制日本列岛及州委海域甚至南到中国台湾、东南到琉球群岛的西北太平洋;其次控制整个西太平洋,赶走一切外国海军,以获得并保持对从中国或者东南亚通往日本的能源来源的通道控制权。

3、俄罗斯的亚太战略

维持其现有的边境安全及对周边国家的传统影响力,加强地区打过地位;恢复对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力,并致力于对这一地区建立军事安全区并逐步使之一体化;恢复帝国力量,重建黑海、远东、北方舰队之后,全部力量用于向南方的挺进,在印度洋找到出海口,以弥补前苏联帝国地缘政治图的残缺。

三、中国的地缘战略

1、历史大战略:北向与南向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东临太平洋,西北部则深居亚欧大陆的中心,陆海兼备,是一个右有高原可做屏障防御,左有大海可利用贸易刺激经济增长的大陆——海洋型国家。

古代中国:向北,以物理抗御北方来犯的大敌;向南则以文化、经济为动力开发生活的所需。

当代中国:使周边国家成为中立缓冲地带,以避免一些大国重新介入周边国家;建立大陆里力量并增强其投送能力,建立安全区。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有效控制内海,防治外来力量的骚扰;增强海军的远洋投送能力,必要时能控制内海及岛屿附近的海上战略通道。

2、中国区域角逐的目标

全球战略均势在下个世纪寓于中央、陆心、海洋三大战略区的力量框架中。从全球地缘格局的演变趋势来看,战略区之间的力量对比取代大国“极性”力量的对比成为未来格局的特征。中国地缘政治战略和经济战略是区域化的,而不是全球化的。中国区域化的地缘战略是为维护亚大地区稳定与和平的必然产物。从经济战略来看,意味着经济区域化;从外交来看,则形成以亚洲东部国家为重点的轴心外交,因此具有很大的现实基础。中国对外战略是防御性的,战略防御的重点是东亚地区。

A·战略要地

中国台湾——是东北亚乃至亚大地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美国与日本力量一向有渗透宝岛的欲望。一旦如此,中国海权就丧失大半,若发生战争就可能遭到敌国的海上封锁。中国台湾作为中央战略区的重要战略要地,必将打破从千岛群岛、日本列岛、菲律宾岛的链型包围。因为中国台湾是这一链条的中央之岛,这一突破可以使中央战略区的海上影响力到整个西太平洋地区。

中国台湾海峡还是一条中国海上交通的咽喉,属于重要的海上通道,同时也是西太平洋地区一条重要国际航道,对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海外贸易的顺利进行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沿海省区居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分布有上海、杭州等工业基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农业基地以及蓬勃发展的沿海经济开发区。由于这一带的经济科技水平在中国居于前沿,中国台湾对这一地区的海防所能起到的战略作用和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中国台湾岛南与海南岛。舟山群岛形成东南海上战略防御的品字阵。以中国台湾为中心的连接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这两个南北要点,就筑成一条天然有力的战略海防线,足以掩护东南沿海六省市及这一方向的战略纵深。日本对外依赖严重,中国台湾丰富的资源是它企图控制中国台湾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日本海上生命线经中国台湾地区伸入波斯湾。

一旦中国台湾独立,并成为美日轴心的战略基地,美日仅用岸基反舰导弹就可以封锁整个海峡;若用航空兵、水面舰艇和水雷武器的稍许配合,中国台湾海峡地区的海上交通线势必会被切断,中国海防线也将一分为二,海军将失去整体之利,被迫分兵两海作战,足以可见中国台湾岛的得失可谓厉害攸关。对中国来说,如果有效控制这条防线,不但有利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在军事上可以握有决定性的主动权。

新加坡是马六甲海峡的最重要的有效扼制点,一旦成为中央战略区的战略要地,将影响中央、海洋、陆心三大战略区的力量对比,直接打破美国海上力量对印度洋一太平洋的联络通道的垄断,其战略价值在未来发展中非其他可比。

朝鲜半岛——亚大地区的力量重心。东北亚,中、美、俄、日四大国的力量在此汇集,而东北亚变数最大的就是朝鲜半岛。

蒙古——成为战略要地主要是为中央战略区的安全考虑。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东北亚经济圈形成后,蒙古可能会积极参与,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将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主要担心来自日本。日本不但已具备了对中国威胁的能力,而且在悄悄地施展手段将这种能力转化为一种战略行动。俄罗斯撤军之后,利用蒙古的经济需要,日本送去日元,以便进行政治上的操纵。日本提出的东北亚经济圈,是不流血的征服,蒙古就在其中。如果日本能控制蒙古或与蒙古结盟,就能仿效前苏联,造成对北京的战略威胁。

破碎地带
  破碎地带是指处在中央、海洋、陆心三大地缘战略区之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政治上则是各大国竭力影响、渗透的地区。这类地区的种族、宗教等因素十分复杂,往往是地区战争的潜发地带。其特征是战事、叛乱、政变频频、冲突激烈和分裂不断。

中东地区:除中东作为海陆两大力量的竞争场所,是形成其破碎地带的原因之外,另一方面是其内部的高度分割,中东现有六个区域性大国: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叙利亚和土耳其。中国加强与中东的关系,是出于在反对西方霸权主义方面阿拉伯国家有共同的利益的考虑;另一方面,下世纪中国可能对中东的石油需求增大。

中亚地区:中亚地区地处中央战略区与陆心战略区之间,各大战略区之间的利益接触将使该地区成为中立和缓冲地区。中亚地区至今因政权更迭、宗教冲突而动荡不安。

通道地区
  通道地区的意义是作为一种区域内网络联结的纽带,战时即便国家被封锁也完全可以由此获得必要的战略物资。

缅甸——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陆路通道之一。

巴基斯但——是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陆路通道。

马六甲海峡——是最重要的海上通道。

控制南沙,进而能扼住马六甲海峡咽喉。

中国与东南亚诸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南海问题。东南亚诸国之所以对这一历来属于中国的领土发生兴趣,是因为南海石油的发现,在南海储有约350亿吨的油矿。

军事力量虽可以解决南海问题却不能一劳永逸,而政治解决虽然障碍重重,一旦成功后患却极少。

B.战略防线

地缘政治和文化冲突是构成中美关系起起伏伏的主要部分。美国扩张性大战略,对旨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中国构成严重威胁,这种地缘政治潜在冲突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一条动荡的亚稳定地带,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南海则成为三个地缘政治的漩涡和潜在的战争暴风眼。

未来中国的地缘战略仍是北向与南向,并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维护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将其置于中央政府和一支强大军队的控制之下;努力使周边国家成为中立的缓冲地带,反对其他大国插手周边事务,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致力于经济高速发展;统一中国台湾,恢复对南海的所有岛屿行使主权,致力于同大中华经济圈内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使其逐步实现一体化。因此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新型中国海军,以具有极强的远洋投放能力。

海上三条防线——南线即整个南海水域为界;东线即福建至南海一线;北线即渤海湾环线。三条防线相互关联,一方的存在与另一方的存在直接相关。这三条防线的形成由国家地缘区位决定,同时又受历史政治的影响。

第一条战略防线即北线战略主要是为对付日本。核心是保卫渤海、黄海。

第二条防线是南线,即当今形势非常迫切的一条战略防线。这条以南海为中心的防线牵涉到与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几国的关系。

第三条战略防线是东线:即南海到福建,主要是针对中国台湾及日美在太平洋的海上力量。

边疆地区三条重要的战略防线:北线、南线、西南线。

北线是最重要的战略防线,主要威胁来自日本和美国的战略企图;其次是南线,中国未来的南向政策就是要加强与这一地区的沟通,主要威胁是日本海上力量;最后是西南防线,关系到西藏问题,十分敏感,战略目标是遏制印度的可能扩张。

C.外交的地理方向

中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事实表明,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等是全球主要的力量中心。最好的政策是在它们之间保持平衡,这样才能够在这些力量中心彼此制约的情况下,使中国有可能获得足够大的回旋余地。对中国来说,未来几十年的最佳对外战略是等距外交。这一等距原则下的外交方针就是根据战略目的划分为六个部分:

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有必要与俄罗斯、东盟建立大陆战略关系,以平衡美日同盟在亚大地区的影响力。

安全协作关系——主要对象是蒙古、朝鲜、韩国、缅甸、巴基斯但、中亚等国。

经济合作关系——主要对象是与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建立一种稳定的平行四边形经济战略关系。

道义支持关系——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全面协调关系——主要是指一些国际性的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能源支持关系——主要与南非、澳大利亚、巴西、沙特等国,建立稳定的能源供求关系。
  中国同这些国家或组织的关系应坚持独立自主、务实、平稳和权衡轻重的外交原则,在六大外交部分之间开展等距交往。

军事战略的当务之急

在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海洋竞争中,存在着这样的三个地缘战略的基本事实:第一,作为海洋国,美国在太平洋上处于优势地位。但中国在亚欧大陆上处于重要战略地带,这一优势使中国既可能在海上,也可能在陆地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第二,一旦美国完全控制了南海和东海,它就能够有效地对中国的东部地区进行威胁;第三,如果美国取得了朝鲜半岛和中国台湾支配权,中国就会变成一个越来越易遭受攻击的孤立无援的大陆。美国能从海上也能从陆地同时对中国发起进攻,从而使中国腹背受敌。

为了抵消美国的海上军事力量,中国必须保持强大的军事能力,这种军事能力要能够做到:挫败美国恫吓与中国安全利益息息相关地区的任何企图,使其不敢直接插手中国的内政,如中国台湾问题。此外防止一些容易受到挑拨的周边邻国如朝鲜、韩国、蒙古等等陷入动荡,影响中国的稳定与发展;阻止美国利用自己的力量或代理人的力量扩大其在亚洲的政治控制圈。主要是防止具有地缘政治意义的要害国家如越南、印尼、印度等迅速崛起的国家被美国利用;使日美联盟失去在太平洋西岸联合打常规战争并能速战速决的信心。要使他们因为担心中国有将常规战争升级为核战争的可能而不安;保持一支可靠的海上力量,以便能在海上与美国打一场局部战争并取胜的能力。

四、统一:国家安全的基石

台湾的地理位置对国家安全的作用至关重要,在中美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对台战略:和平统一为主,但不放弃使用武力。是和平统一与武力统一的双重配合。我们可以根据对台战略的方式、性质以及逝世后造成的不同结果和影响,将它划分为三种状态:短期、中期和长期状态。短期状态其时间框架在3年,中期状态时间在10年内,长期状态在20年或更长时间,时间越长双方的条件变化越大。

五、分化世界中的秩序重建(略)

第二章 大国战略与经济安全

一、大国与大国战略
  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中国均被认为是一个大国,因此,中国的战略必然是一个大国战略。    

1.什么是大国?

我们观察国家的大小不是看其所谓暴力组织的大小,而是首先看其拥有居民数量的多少,其次与其拥有的陆地面积有关,再次,与其生活水平高低有关。

2.大国战略的目标是什么:强国还是富民
  强国战略的本质是增强综合国力。对综合国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有几条是公认的:国力首先体现在军事力量上,包括现役与预备役军队的数量与质量。国力以强大的科技实力作基础。国力以强民作基础。    
  二、大国战略与国家安全

1、国家安全与国家安全体系

国家安全指国家独立存在,在政治上拥有主权,在经济上能够自主,在文化上能够自成一体。

2、国家经济安全

市场安全、产业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

三、对当前我国经济安全度的分析

中国经济安全度的分类测定:市场安全度处于C级(中度不安全);产业安全度处于B级到C级之间(轻度不安全);金融安全处于AA级向A级转化之中(由相当安全向比较安全退化);信息安全度处于B级(轻度不安全)。中国经济安全度的综合判断是处于轻度不安全的B级水平。

四、关于提高中国经济安全度的思考

要知己知彼

1、知彼:发达国家重视经济安全的方式

严格控制高新技术扩散、加强战略物资储备、大力扶持基础产业和关键产业、对外资引进有严格限制、设立并强化与经济安全有关的机构。

2、知己:适度对外开放与充分对内开放

1)对内开放不足,削弱了综合国力,降低了经济安全保障能力。

2)对外开放有余,增加了我国经济的不安全性。

第三章 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 跨世纪的战略转换

一、通货紧缩会持续吗?二、降低物价才能起动需求(由于与现阶段的当前的实际情况有出入,所以省略。)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的需要,引起物价上升。相反,通货紧缩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不足,引起物价下降。

三、讳莫如深的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个非常模糊的问题,因为我国没有使命财产制度,许多存款、股票和房地产都是假名字,国家正式统计数字又不包括灰色收入,难以进行精确的研究。

中国的收入分配:单位正式收入、单位福利、第二职业收入、灰色收入。其中第二职业收入和灰色收入难以统计,在此情况下,最好的分析收入分配的思路是寻租理论。

根据寻租理论进行的推算,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十分悬殊,富人的消费已经饱和,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还相当低。

如何调整收入分配:从存量上调节收入分配的关机的措施是实行实名财产制度,一是将来源不明的财产没收一部分,二是为实行高额累进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创造条件。以国债调动农民劳动积累,从事国土整治和农村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以购买工业品,并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精简机构清除腐败;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为下岗工人解决养老金和公费医疗。

四、中国反危机的长期根本措施

1、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修正赶超西方的经济增长目标,以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为基础,注重资源和环境,社会公平和效率。

2、调整社会收入分配政策

起动消费,需要调整消费结构,弥补消费断层。

3、以底层本方法迅速制止腐败

采取实名财产制度,包括实名存款、股票和不动产,官员自动申报收入和财产制度。

4、以国债调动劳动积累

5、加速国土整治与农村城市化

6、起动居民对住宅和汽车的需求

7、发展教育的关键是降低学费

8、将部分国有资产存量转化为社会保障基金,加入股市

9、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发展,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危机的抵抗能力

10、实施西进战略,开拓未来生存空间:第一,将未来发展战略定位与30年整治国土,为中国民族创造生存空间;第二,西部大开发以能源战略和地缘战略为基础;第三,西部大开发的直接原因是启动内需,继续发展中国经济;第四,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将对于社会福利格局,经济结构调整,体制选择,政策制定,价值观念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

全球化是指国际范围内统一运作的一种“同质性”战略过程,无论是经济、技术、政治还是军事、法律,甚至文化取向、价值判断均实现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经济活动在国际范围内日益密切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国际资本流动达到了空前规模、虚拟经济的全球化(符号经济是指货币和信用,实体经济指货物、工作和劳务。)、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成为大势所趋。

新经济的特点: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向;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决定生产和管理运作的主体;

欧元挑战美元取得第一硬通货的地位还有许多问题:

首先,经济和货币联盟对全球经济和货币体制稳定性是平衡力量还是失衡力量还无结论;其次,欧盟的就业问题对欧盟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再次,各国如何努力达到加入欧元体系的条件以及欧盟市场内部的竞争与合作;最后,最为关进的是如何增强欧元的吸引力问题。

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冲击:

首先,体现在全球化的不平等获利,导致南北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其次,全球化对本国文化“腐蚀”;再次,跨国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来领导全球经济;第四,人权高于主权——新炮舰政策的旗帜;最后,加剧了全球经济之间的交往同时,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将会引发连锁反应。

中国未来的应对美国金融霸权之策:

认清全球化的实质,区分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的差异;加强国际游资监管;警惕日本泡沫的重蹈覆辙;保持中国传统文化。

金融风险中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紧急防范危机爆发的临时性措施和消除危机潜在因素的根本性措施之间的关系;临时性的集中权力控制局面与长远的培养基层自治,壮大民间经济组织的关系;维持经济增长,扩大需求与清理危机隐患与可能造成通过紧缩的关系;经济改革与政治社会改革的关系。

第五章 中国新的追赶战略:知识与发展

一、现代化与追赶模式

就全世界而言,现代化过程是各国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相互发展过程。许多国家后来居上,实现追赶或超过现代化先行国。

后来者追赶先行者的途径:一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装备;二是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收其失败的教训;三是对经济落后和寻求工业化发展的强烈的赶超社会意识。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穷国要追上富国取决于三种决定性因素:一是穷国的储蓄率水平高低,储蓄率越高,人均增长速度越快;二是经济开放程度大小,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将加快穷国的追赶进程;三是技术扩散的程度快慢。

二、中国追赶模式特征

1、速度效应。即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化后进国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先进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中国属于第四次现代化后进国追赶先行国。

2、结构效应。即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化后进国结构指标变动率快于先进国的速度。

3、开放效应。即工业化后进国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快于先进国的速度。

4、制度效应。即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运行已基本奠定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

三、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

1、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十分显著,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冲击;二是中国研究发展RD支出占世界总量比重极其低下。

2、交流知识与信息能力的差距显著。

四、面向21世纪的知识发展战略

知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最重要的因素。知识创造财富,知识促进发展。知识创新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而且有利于促进人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知识被视为一种公共物品,由于它具有非排他性和共享性,几乎所有使用知识的人或机构都普遍性的受益,形成了知识的溢出效应。

应促进有形资本积累与无形资本积累、硬件投资与软件投资之间的联系与匹配,特别是要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无形资本和软件投资的差距。中国是世界上国内投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又是世界上“软件”投资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

我们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应确立21世纪初期中国新的追赶战略,目标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促进人类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知识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福利和促进体制变革的最关键因素。知识发展战略是新型的追赶模式,即投资于体现在物质资本的知识中,投资于人民,改革机构体制,以提高吸收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缩小知识差距的主要途径:一是获取全球或全国知识;二是提高本国和本地知识创新能力;三是提高广大公民吸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四是培养和加强广大公民交流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五、获取全球与全国知识的政策

1、大力发展国际贸易,鼓励引进国外新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2、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

3、建立技术许可证制度。技术许可证制是取得某些新型技术专有权的市场准入的有效方式。

4、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包括国际知识产权和国内知识产权。

5、充分利用原籍的海外人才资源或外地人才资源。

六、提高本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

第一,调整财政指出结构,大幅度提高政府对RD的投资;第二,鼓励企业增加对RD的投入,使企业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主体;第三,确立RD投资有限领域,鼓励“知识创造财富”、“技术创造财富”;第四,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资源作用,激励知识创新者和技术创新者。第五,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第六,鼓励创新活动和高技术产品向服务业转移或扩散,使服务业成为高技术的主要购买者;第七,加快建设面向21实际促进技术进步的设施;第八,实现军民两用技术一体化,利用军事技术来促进民用技术的应用;第九,鼓励私人进入RD领域研究。

七、扩大全体公民吸收知识能力的政策

第一,实现全民普及及基础教育目标;第二,加速普及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第三,大力发展第三教育,推进普及化程度;第四,大力发展具有规模效益的跨区域“开放式”大学;第五,改革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教育体制,建立中央宏观调控、地方分权为主的教育管理体系;第六,大力提倡大学生勤工俭学,实行多样化学生资助与劳动报酬方式;第七,实行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使人民获得选择教育所需要的信息。

八、扩大公民交流知识与信息能力的政策

第一,充分利用通讯和计算机新技术促进人类发展;第二,为贫困地区和穷人提供更为方便的通讯系统;第三,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第四,加快电讯业开放,降低服务成本和资费。

第六章 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村问题

——邓小平说过,90年代中国如果出问题,那就一定会出在农业上。

一、中国农村的严峻局面

中国农村发展战略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可能提高农户所从事的家庭农业的内部规模和外部规模。

二、两个基本矛盾

两个基本矛盾:国家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造成小农经济人均剩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重工业有限的工业化,必然由于“资本增密、排斥劳动”而派生“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

基本体制矛盾与农产品购销问题:提取过量小农剩余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基本体制矛盾对农业稳定发展的制约;

三、我国传统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土地在人口压力下不断析分;劳动替代资本投入;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

四、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尚处于城市化进程中,70%人口生活在农村,属于自给自足型的粮食消费。因此,中国的粮食安全系统应该以30%的市场化消费的城市人口为计算对象,以常年粮食商品率为计算依据,而不时以常年产量为依据。并且,建立中国的粮食调控系统应该与城市化的人口调控结合起来。

五、国际贸易对中国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影响的因素:价格和汇率政策、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政府的政策调整取向。

六、出路在于城市化

乡镇企业改革的“真经”:一是完善乡村集体资产管理经营组织;二是在清产核资中全环节地计算企业资本;三是建立劳动者参与决策、监督的组织制度;四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企业改制后必须保证利润的较高比例用于积累。

七、战略调整与深化改革:结构调整(一是调整区域差别,改变人口的不平衡;二是调整城乡差别,逐渐把农村人口的一般改变为市场消费人口,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深化改革(以结构调整缩小东西、城乡差别,辅之以全面开通城乡,调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继续深化改革)

第七章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军事战略

一、军事战略的第五次转变

1993年初,提出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即:在军事斗争准备上,应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由素两规模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二、军队结构与军事战略的形成

1985年中央决定裁军100万,1997年再次裁军50万。

三、武器装备与军事战略的形成:完善改进现有装备、重点发展远程打击武器。

四、制约军事战略形成的问题:要重视横向政策联系;建立多层次的综合威慑体系;强化国防动员机制(我们完全有条件组建一支数量规模和技术含量达到一定程度的预备役部队);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国防。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大国战略大国战略要点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