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浙江省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考试提纲

浙江省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考试提纲

时间:2016-12-01 22:11:02    下载该word文档

第一章 教育基础

1.学制名称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蓝本,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学校制度。(只颁布而未实施)意义: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学宗旨。地位: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 。地位: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2.改革开放后的小学教育:

1978年,教育部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以调整为中心。

198671开始在全国正式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二.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三.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四.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全面发展不仅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包含其个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学校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5)规范性原则 7)效益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6)系统性原则 8)动态性原则

学校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

四、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独立性:

第一, 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 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功能:

1. 按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划分,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 按教育功能呈现形式划分,可分为隐形功能和显性功能。

学校产生的条件:

第一, 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第二,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

第三, 文字的出现。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第一, 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 政治经济制度对手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三.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 教育为政治经济住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四.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五.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 教育具有筛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六.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3.个人本位论(卢梭、佩斯泰洛奇、罗杰斯、福禄贝尔)

4.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为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 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经审核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14

1. 强调为社会注意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2. 要求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3. 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学制的类型:

1. 双轨学制

2. 单轨学制

3. 分支型学制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由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技术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的类型:

从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分,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从学生的学习要求来划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区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第一, 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设计课程。

第二,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第三,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分科课程的主要特点:

第一, 强调知识本位,从不同的知识出发设计课程

第二, 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

第三, 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理论概念、基本原理交给学生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活动中心课程:杜威、克伯屈

社会中心课程:不拉梅尔德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教师处理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

(1)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

(3)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课程资源的分类:

1. 根据来源,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资源

2. 根据性质,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3. 根据载体,文字课程资源和非文字课程资源

4. 根据存在方式,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5. 根据功能特点,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1. 进行社会调查

2. 审查学生活动

3. 开发实施条件

4. 研究学生情况

5. 鉴别校外资源

6. 建立资源数据库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1. 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编制

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模式(泰勒)、过程模式(斯腾豪斯)、情景模式(劳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 基本理念:

1.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综合课程观

3. 内容联系观

4.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 发展评价观

6. 校本发展观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一,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关心、尊重、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和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现状,关注血红色呢过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国家、地方、学习三级课程管理。

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现状

一. 教材编写

(1) 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为“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

(2) 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3) 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4) 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研究创造

(5) 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课程实施

1. 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第二, 血红色呢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 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 每个学生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 学习方式

(1) 自主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征。

(2) 合作学习。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

(3) 探究学习。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与思维发展。

3. 教师观

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一.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 教学设计设计能力

2. 教学语言能力

3. 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4. 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 教育研究能力

6. 创新能力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一) 三阶段发展

富勒和布朗根据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差异,把教师关注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关注学生。

(二) 四阶段发展

职前储备阶段入职调整阶段巩固稳点阶段创新成熟阶段

(三) 五阶段发展

根据教师任务变化的关系,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 新手 2.进步的新手 3.胜任型 4.精通型 5.专家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反思教学经验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 确定研究课题

2. 教育文献检索 (分析和准备 搜索阶段 加工阶段)

3. 提出研究假设

4. 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 手机、整理和分析资料

6. 作出结论

7. 撰写成文

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1. 顺查法。2.逆查法 3.引文查找法 4.综合查找法

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全面性 2.准确性 3.检索方法多样性 4.善于思考

教育文献的分类:

1. 事实性文献

2. 工具性文献

3. 理论性文献

4. 政策性文献

5. 经验性文献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 教育观察法

1.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2.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3. 参会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4. 结构式观察非结构式观察

(二) 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的基本方法:

1. 抽样调查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三) 教育实验法

场地不同: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目的不同:确认性实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控制程度不同:前实验、真实验、准实验。

对象的分配方法:单组实验 等组实验 循环实验

(四) 教育行动研究法

(五) 教育叙事研究法

(六) 个案法

(七) 历史法 .比较法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格式:

教育观察报告:①题目 ②引言 ③正文 ④观察结果 ⑤附录

教育调查报告:①题目 ②引言 ③试验方法 ④实验结果 ⑤分析与讨论 ⑥结论

经验总结报告:①题目 ②引言 ③正文 ④结尾

教育科研论文:①题目 ②内容提要 ③序言 ④正文 ⑤结论 ⑥参考文献

第二章 学生指导

感觉得基本规律:

1. 感觉适应

2. 感觉对比

3. 感觉后像

4. 感觉的互相补偿

5. 联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知觉性、常恒性。

心理现象:

1. 刻板效应: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刻板效应。

2.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3.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4. 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的、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这样的,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5. 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应的判断,也称光环效应。

记忆的分类: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一.识记:有无目的: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识记方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二.保持

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了遗忘曲线图:

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现负加速度。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 学习材料的性质:种类、长度、难度等

2.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 识记的方法

5. 时间因素:先快后慢

6. 识记者的态度

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记忆(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 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 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意志的基本特征

第一, 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

第二, 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第三, 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第四, 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 准备阶段

(2) 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1. 意志的自觉性

2. 意志的果断性

3. 意志的坚持性

4. 意志的自制性

四. 个性心理

(一) 需要

(二) 动机

(三) 兴趣

(四)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流体能力、晶体能力。

(五) 性格

(六) 气质

(七) 人格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 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2. 早起经验的影响

3. 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4. 个人勤奋的影响

性格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 性格的意志特征

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五. 气质

气质是人的秉性,无好坏之分

气质的类型:

气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特点

胆汁质

强、不平衡

不可遏制型(兴奋型)

直率热情,精神旺盛,好冲动,但暴躁易怒,脾气急,热情忽高忽低,喜欢新环境带来刺激的学习。

多血质

强、平衡、灵活

活泼型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黏液质

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

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行,可塑性差。

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抑郁质

弱型

行为孤僻,不善交际,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七.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人格的特征:

(1) 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2) 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持续性。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

(3) 整合性。

(4) 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 生物遗传因素

第一,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作用。

第二,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

第三, 个人发展过程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 社会文化因素

第一,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第二, 社会文化对个人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

第三,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种相似性。

3. 家庭教养方式。1.权威型教养方式。2.放纵型教养方式。3.民主型教养方式。)

4. 学校教育因素

5. 个人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 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儿:提出“熟势力说”。霍尔)

2. 外铄论(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

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 遗传:遗传因素是身心发展的前提,为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环境: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使遗传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3. 个体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原因:

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更好。

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 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 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注意的发展特点:

1 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 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 注意额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 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2. 观察力发展特点

1 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2 观察缺乏精确性

3 观察缺乏顺序性

4 观察缺乏深刻性

3. 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4. 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5. 思维发展的特点

6.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

2 前运算阶段(2-7岁),个体开始用简单的语言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3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

4 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能在头脑中把形象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时期的儿童思维主要特征:

第一, 思维中形成守恒观念。

第二,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

第三, 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第四, 思维具有可逆性。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 小学生情感情绪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2. 情绪感情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3. 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三.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第一, 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见解的评价。

第二,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 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

第五,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

(二)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有针对性) 唯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三)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四)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扬长避短)

(五)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在:

1. 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2. 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

3. 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4. 在群体间,说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其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1) 巴甫洛夫通过研究狗的进食行为,发现不需要学习的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