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3.单位换算1km103 m1m106 um109 nm ①进率:

km 103 m 103 mm 103 um 103 nm m 10 dm 10 cm 10 mm
②数不变、记进率、化单位 a.大单位小单位,乘以进率; b.小单位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 c.规范使用科学计数法; d.单位使用字母符号书写。
【典例125km nm 25um m km→nm,下了四级台阶,进率为1012 所以25km 25×1012 nm2.5×1013 nm um→m,上了两级台阶,进率为10-6 所以25um25×10-6 m2.5×10-5 m
- 1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二、长度测量
1. 基本工具:刻度尺
2.常用工具:直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3.刻度尺的使用:
①使用前三看:看零刻度线、看量程、看分度值。 ②使用时三会:
会放: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侧要紧贴被测物体。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①累积法(以多测少):多用于测量细微物体的直径或厚度。
公式为LL(N为数量
N 例如:测一张纸的厚度或细金属丝的直径等。
②化曲为直法:用于测量曲线的长度。用无弹性棉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用刻度尺测出棉线长度即可。 例如:测蚊香的长度,树干的周长。
③滚轮法:先测出某圆的周长,让圆在待测曲线上滚动,记下圈数,用周长乘以圈数即可,多用于测较长曲线的长度。
例如:测操场的周长。 注意
测量时不可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但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千万不要忘记最后读数时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
- 2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②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三、时间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秒(s 2.其他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 3.换算1h60min3600s 4.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机械钟、石英钟、日晷、沙漏等。
四、错误和误差
1.区别: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小。 2.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采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 ②改进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 机械运动
一、机械运动的理解
1.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 包括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要判断一个物体时运动还是静止,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不可以是物体本身)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假定不动
说明
- 3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①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将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因为这样选择的结果是这一物体永远是静止的。 ②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时,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树木、建筑为参照物;研究河流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 通常以河岸为参照物。
③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同一物体,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3.判断方法: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无变化,则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①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平时所说的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
②描述某物体的运动状态时,要选定参照物,离开参照物谈运动和静止是没有意义的。
二、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③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符号:v 3.公式vs
t 由公式可知,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也即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4.单位m/s(基本单位)km/h(常用单位)且1m/s3.6km/h 5. 1m/s的物理意义:某物体1s内通过的路程是1m
- 4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注意】
①公式中vst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②单位要统一:m/smskm/hkmh ③理解符合单位的物理意义。
三、匀速直线运动
1.特点
①运动路线是直线,即方向不变; ②快慢不变,即速度大小不变。
2.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注意】此处不能说成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于路程成正比。因为此时速度v是个定值。 3.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两种图像
s-t v-t 4.其他图像的理解
在图①②中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v 教你看图
0~4s时间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4~8s时间内,物体静止不动 8~11s时间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乙在10s时相遇(甲追上乙) 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 5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甲从原点出发,乙从距原点50km处出发,且甲、乙在2h时相遇,(甲追上乙) 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乙均从同一位置出发,乙比甲先走4s,且甲、乙在第8s相遇(甲追上乙)
【注意】s-t图中,倾斜直线代表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越靠近s轴速度越快);水平线代表原地不动,即静止;交点代表两物体相遇。
四、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1.运动方向不变,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粗略的描述物体在一个时间段内的运动情况。 3.公式v 【注意】

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②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③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与通过该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的比值。
...
ss为总路程,t为总时间)
t ④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v2v1v2vv2;等时间平均速度公式v1
v1v22 4.测量平均速度 ①原理:vs
tst ②方法:用停表测出小车在某段路程上运行的时间t,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利用公式v出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③注意事项:争取做到物体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物体停止运动的同时停止计时。
- 6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二章 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由物体(固体、液体、气体均可)的振动产生(物体振动一定产生声音,但未必能听到 ..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存在且会继续在介质中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1.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宇航员在月球上即使面对面也要通过无线电(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设备进行通话。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把它叫做声波
三、声速
1.声音的传播快慢用声速表示。
.. 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关。 .. ②一般情况下,vvv
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注意】不能认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如:v软木500m/sv1500m/s,即v软木v
- 7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1 2.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和深度。s vth vt
22 3.人耳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低于0.1s时,回声就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注意】声源距离障碍物17m以上时,才能听到回声。
4.在研究物体振动发声时用到了转换法,将不容易观察到的细微现象,形象直观的显示出来。
... 例如:在桌面上撒些细沙,敲击桌面发声时,可以看到细沙在桌面上跳动;音叉振动发声时,可以看到塑料小球被弹开等。
2 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1.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Hz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 ... 【注意】
①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与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度有关。发声体越短、越细、越紧时,发出的声音频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②声音的尖细脆指音调高,粗沉指音调低 ..... ③男高音,指音调高;这一句太高,我唱不上去指音调高。 ④同一音阶中,123,4567、音调逐个升高。
二、响度
- 8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定义: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 2.决定因素
①发声体的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②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注意】 请不要高声喧哗!指响度大。 你的声音太低,我听不清指响度小。 ③“震耳欲聋”指响度大。
三、音色
1.定义: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特有品质。
2.决定因素: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 3. ①我们能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由于他们的音色不同。 ②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起居、健康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注意】
闻其声而知其人指每个人的音色不同。
②音调变高不一定响度变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③音色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
3 的利用
(声:不仅仅是可闻声,还包含超声波和次声波)
一、回声定位
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测距离的方法叫回声定位
- 9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公式:s1vt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
2蝙蝠和声呐就是利用回声定位的。
二、声可以传递信息
实例:
①医生用听诊器、B超给病人检查身体; ②利用声呐探测海深、鱼群等; ③超声波探伤;
④铁路工人利用铁锤敲击铁轨,由声音判断螺栓是否松动; ⑤由雷声知雨来; ⑥人类的交谈声;
⑦利用台风产生的次声波判断台风的风向和位置。
三、声可以传递能量
实例:
①用超声波洁牙、除尘、碎石等; ②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③敲瓶底火焰摇动。
【注意】区分声是传递信息还是能量,关键是弄清声起的作用。 ①是声能引起其他物体变化的,则传递的是能量;反之,则是传递信息。 ②传递信息是告诉我们什么,而传递能量是能改变什么。
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10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噪声的来源
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杂乱的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利用示波器可以观察其无规则波形。 2.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注意】有时优美的音乐也会成为噪声,如我们上课时,教室外动听的歌声便是噪声。 3.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二、控制噪声的途径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噪声传播(在传播途中减弱)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 物态变化
1 温度
一、温度
1.定义: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通常采用摄氏温度,用“t”表示。 2.单位:摄氏度 符号:℃
3.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二、实验室用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 11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测量范围-20~110 分度值:1 3.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测量前:观察量程,认清分度值。
测量时:①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即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②等温度计中液柱稳定后在读数。
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上表面)相平,不可仰视和俯视。
【说明】读数时仰视偏小,俯视偏大。
【注意】读数时,一定要看清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即要看清温度计中液面所处刻度上面的数字大(零上的..温度,还是下面的数字大(零下的温度 如图:
乙中液面上方的数字大,为零上的温度; 甲中液面下方的数字大,为零下的温度; 则乙温度计的示数为35℃;甲温度计的示数为-15
三、体温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0.1
3.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因为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
3、体温计用前必须将液柱甩到最低位置,否则只能测出比它原来示数高的温度值。
如:一支体温计用完后示数为38℃,如果下次使用时忘记甩回最低位置,则只能测出高于38℃的温度,而低于38℃(示数仍为38)的温度均测不出来。
- 12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四、寒暑表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测量范围-30~50 分度值:1
2 熔化和凝固
一、物态变化
1.定义: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2.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3.发生物态变化时,要伴随一个吸热或放热的过程。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特点:熔化要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特点:凝固要放热。
3.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继续吸热温度才升高。 ..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
②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但温度不变,直到完全凝固,继续放热温度才降低。 .. 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 【注意】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晶体的熔化过程可以用图像表示,称为晶体的熔化特性曲线。

- 13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如图,为某晶体的熔化图像。因为当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所以图像中有一段水平线段,该水平线段便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所对应的温度是该晶体的熔点;而在非晶体的熔化图像中,没有明显的水平线段。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物质举例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条件 凝固条件 熔化图像
晶体
海波、冰、食盐、水晶、明矾、萘、各种金属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AB段:物质为固态
BC段:熔化过程,物质为固液共存态,吸热,但温度不变 CD段:物质为液态
凝固图像
AB段:物质为液态
BC段:凝固过程,物质为固液共存态,放热,但温度不变 CD段:物质为固态
凝固过程中,物质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非晶体
松香、玻璃、蜡、沥青
持续吸热 持续放热
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直到达到沸点
3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二、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 14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
只在液体表面 缓慢 任何温度
蒸发
沸腾
液体表面和内部 剧烈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液体自身温度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温度不变(沸点) 液体温度的高低;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液体的种类不同,沸点不同;液体表面上方气压的大小
相同点
关于蒸发的几点补充
①是汽化现象;②都要吸收热量
①没有热源为其供热时,蒸发仍然进行,蒸发吸热,因此蒸发具有制冷作用。 .. ②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如:在同样的条件下水比油蒸发的快,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③蒸发一般从三方面进行考查:判断蒸发现象;考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考查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关于沸腾的几点补充
①液体沸腾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②气泡的变化规律: 沸腾前气泡上升时由大变小; 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至水面破裂。 ③温度变化:
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
- 15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④沸腾图像:
如图为水沸腾实验的图像。ab两组)与纵轴的交点为水的初温,100℃为沸点,即两次水的初温相同,沸点相同,但沸腾的快慢不同,由tatb知,a组水先沸腾。 可能原因:mamba组加盖,b组没有加盖等。
三、液化
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2.液化的两种方式
①降低温度:降温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②压缩体积(加压):加压可以使某些气体液化。
▲3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珠,白气的形式是一种液化现象。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无色无味气体,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即看得见的白气
例如:①初冬说话时嘴边冒出的白气 ②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周围的白气 ③沸腾的水冒出的白气
④夏天在打开冰箱们附近形成白气 ⑤火箭升空时在发射架底座处形成的白气等,
这些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4.出汗不是汗
①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矿泉水瓶的外壁会出汗 ②夏天的水缸外壁上会出汗
③初冬早上会看到窗玻璃的内表面会出汗等,
- 16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这里所说的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4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要吸热。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 3.升华和凝华都没有经过液态这一中间过程。 4.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升华现象:①衣橱内的樟脑丸变小; ②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③碘遇热变成碘蒸气; ④灯泡钨丝变细; ⑤舞台上的烟雾等 凝华现象:①冬天,玻璃上的窗花; ②雾凇;
③早晨看到的霜等。 5.升华可以用来降温
如:①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 ②利用干冰升华进行人工降雨。
二、常见的天气现象
液化 液化 液化
- 17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液化、凝华 霜、雪凝华 冰雹凝固
三、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吸放热规律:向右变化吸热,向左变化放热。
第一章 光现象
1 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2.分类:①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斧头鱼、灯笼鱼、水母等 ②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发光的手电筒,发光的电灯等。 ......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若同种介质不均匀,则光的传播路径也会发生弯曲。如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会发生折射。 【注意】光的传播路径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②光遇到不透明介质会发生反射。
③光遇到其他透明介质则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 4.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举例
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 ④激光准直 ⑤射击瞄准 ⑥队列看齐

- 18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⑦木工检查木块是否平直等。 5.小孔成像
是相对于孔到物体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而言的,即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这两个距离。 ②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相对于物体)
③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孔的距离有关。 ④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
二、光速
1.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c108m/s 2.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接近于真空中的速度,也可视为c 3.光在其他介质中传播速度比真空中小。 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的比较


声音的传播 光的传播
是否需要介质

传播的快慢 较慢 较快
传播的路线 可以绕过障碍物 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340m/s 约为108m/s 4.光年:距离单位,指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2 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
1.光射到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介质中(或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有一部分光又返回到原来的介质中去传播,但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此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 19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①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②两线分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①对应于每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
②注意定律中的因果关系,先有入射,后有反射。但叙述时要先说反射,后说入射。 ③反射光线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 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当平行光(镜面反射不一定是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 2.漫反射:当平行光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向着各个不同方向。 【注意】 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本质区别在于反射面是否平滑,而不是看反射光线是否平行。 ③镜面反射中,只有平行的入射光线才会平行反射。
④对于镜面反射,人在反射光线的范围内,看到物体很亮;反之,看到物体很暗。观察镜面反射,有 方向要求。
⑤对于漫反射,人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即没有方向要求。
3 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物等大:像和物大小相等(凸面镜成放大的像,凹面镜成缩小的像 2.像物等距: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20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连线垂直: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左右相反:像和物左右相反 5.像是虚像:平面镜成像为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考查点
1.选择较暗的环境: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易于确定像的位置。
3.选择薄玻璃板:厚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会成像,产生重影。 4.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像物的大小。
5.玻璃板竖直放置:若不竖直放置,则水平桌面上的蜡烛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与像重合。 6.刻度尺作用:便于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7.平面镜只能成虚像,不能用光屏观察。 8.实验用到方法:观察比较法,等效代替法。
三、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方法
1.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像为实像,如:小孔成像; 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为虚像,如平面镜成像。 2.根据光屏判断,能用光屏承接到的像为实像,承接不到的为虚像。 【注意】虚像一定要用虚线画。
4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和反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一、光的折射规律
- 21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三线关系: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两角关系
①光从光疏介质斜射入光密介质,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光密介质斜射入光疏介质, 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②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且等于0 ③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注意】①光的折射前提条件是斜射,如果从一种介质垂直入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光依然沿直线传播。传播速度发生改变
②折射与反射的区别: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在两种介质中,在分界面的异侧,而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在两种介质面同侧
.. 在光的折射中,无论是折射角还是入射角,空气中的角偏大
.......二、生活中的光现象
1.生活中能够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现象主要有
①折射断筷 ②钢笔错位 ③水中折枝 ④池清水浅 ⑤海市蜃楼 ⑥空中彩虹 ⑦玻璃板下的字变高 ⑧水中手指变粗等 2.生活中能够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的现象的主要有
①水中倒影 ②镜中花,水中月 ③汽车观后镜 ④晚上看到月亮 ⑤平面镜成像 ⑥自行车尾灯 ⑦牙科医生头上的小镜子 ⑧潜望镜等 3.生活中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现象主要有
①小孔成像 ②垂柳成荫 ③手影 ④日食、月食 ⑤立竿见影 ⑥用太阳伞遮阳 ⑦队列看齐 ⑧探照灯光柱等
- 22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注意】光的折射涉及两种介质;光的反射是在同种介质中,且必须有反射面;光沿直线传播是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具体区分方法:①若人和物体在同一种介质中,则人所看到的现象为光的反射现象。 ②人和物体在两种介质中,则人所看到的现象为光的折射现象。
5 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从上到下的顺序;其中,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红、绿、蓝三色光以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光。 2.太阳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白光。
3.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程度最大。
4.光的色散是一种折射现象。太阳光照射在玻璃三棱镜上,经过两次折射(①光从空气进入三棱镜、②折射光从三棱镜进入空气中),且各种色光偏折程度不同,所以出现光带
二、物体的颜色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
【注意】如果物体是不透明的,黑色的物体会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色光,其他颜色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例如舞台上一名演员身穿白色T恤,蓝色牛仔裤,如果只用红色灯光照向他时,观众看到他的T恤颜色是红色,裤子的颜色为黑色。
因为白色能反射所有色光,故红光照射时反射红光,T恤看着是红色的;因为蓝色只能反射蓝光,故牛仔裤看着是黑色的。
三、看不见的光
- 23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红外线:在光谱的红光外侧,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可用于遥控,且具有热效应,可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注意】①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辐射红外线。且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②人体也可发出红外线,故可利用这一特点制作红外线感应的灯、自动门、洁具等。
2.紫外线:在光谱的紫光外侧,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紫外线的化学作用,生理作用很强,还有荧光效应。
【注意】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是有益的,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第五章 透镜及其作用
1 透镜
一、概念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注意】①凸透镜并不一定是两侧都向外凸出,但至少有一个镜面向外凸出,且从整体看,它一定是中间厚,边 缘薄的。
②凹透镜也不一定是两侧都向内凹的,但至少要有一个镜面向内凹,且从整体看,它一定是中间薄,边 缘厚的。 如图所示
123为凸透镜;456为凸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会聚指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向更靠近主光轴的方向偏折,即有一种向主光轴靠拢- 24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的趋势。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发散指折射光线相对于对应的入射光线散的更开,有一种远离主光轴的趋势。 【注意】不能将汇聚作用认为就是将光线会聚于一点。
3.判断会聚和发散的方法:用虚线正向延长入射光线,若入射光线的延长线在折射光线外侧,则会聚;反之,则发散。
4.三条特殊光线 ①凸透镜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F,如光线①。 通过焦点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光线②。 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如光线③。 ②凹透镜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如光线①。 向着另一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光线③。 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如光线②。
2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一、几个概念
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用字母U表示。
2.像距: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到光心的距离,也即成最清晰的像时光屏到光心的距离,用字母V表示。 3.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 25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观察像时应以最清晰、最明亮时为准。
三、凸透镜成像时的规律
物距u
正、倒
u2f u2f
倒立 倒立
像的性质 大、小 缩小 等大
虚、实 实像 实像
像的位置 与物同侧或一侧
异侧 异侧
fv2f v2f
照相机 测焦距f像距v
应用
u
2fu2f uf uf
1.记忆口诀
倒立 放大 不成像
实像 异侧 ——
v2f —— ——
幻灯机 探照灯 放大镜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异侧倒立,虚像同侧正立。 ①焦点:成实像还是成虚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焦点内(uf)时成虚像;物体在焦点外(uf)时成实像;物体在焦点上(u=f)不成像。 ②二倍焦距点:成放大实像还是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二倍焦距内(f<u<2f)成放大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外(u>2f)成缩小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处(可以用来测焦距u=2f)成等大实像。
③实像都是倒立的,且物体和像在凸透镜异侧; 虚像都是正立的,且物体和像在凸透镜同侧。
④对于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 26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对于虚像,物体向透镜移动,像也向透镜移动,且像变小。
无论成实像还是虚像,都是物体越靠近焦点,像离焦点越远,但所成的像越大。 2.判断像是放大还是缩小,除了用物距和焦距比较外,还可以用像距和物距比较。 如果像距大于物距,即v>u,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反之,即v,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注意】①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有两个一致性:像随物体移动方向的一致性;像的大小随像距大小变化的一致性。 透镜一部分被遮挡,仍能生成完整的的像,只不过像变暗。透镜破裂去掉一半后也能成完整的像,相当于遮挡了一部分,像大小、位置不变,只是变暗些。
3 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的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异同点如下表
不同点 相同点
照相机 镜头焦距是不变的
眼睛
眼睛是一种精巧的变焦距系统
①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来工作。
②结构类似。照相机的镜头与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类似,相当于实验中的凸透镜;照相机的胶卷与眼睛的视网膜类似,相当于光屏
二、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1.在判断近视眼和远视眼时,可根据以下思路进行 2.产生原因及矫正
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因此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使像成在视网膜后面,因此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 27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 凸透镜的应用
一、照相机
成像特点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
成像特点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
成像特点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镜头,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的镜头,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3.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与目镜的成像特点图示如下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1 质量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通常用字母m表示 2.单位:质量基本单位kg,常用单位还有tgmg 3.换算关系1t=103kg=106g=109mg 4.物体质量的大小与外界条件无关,只取决于物体本身所含物质的多少,因此质量时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 28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物体的形状、温度、位置和状态无关。
【注意】形状的改变指的时物体弯曲、伸长,压扁等,并不是指物体被削去一部分或增加一部分。
二、质量的测量
1.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天平在月球上可用在太空失重状态下不可用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可归纳为:放、移、调、称、读、收 ...........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使用前将游码移至标尺最左端的零刻线处。
: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若指针向右偏,应将平衡螺 母向左调,即螺母调的方向与指针偏的方向相反。
:被测物体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先估计被测物体质量,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在右盘中依次加 砝码,如果添加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右偏,而取下这个最小砝码时,指针左偏,这时应调节游码直到指针指在分 度盘中央刻度线处。
:被测物体的质量m=m+m;若不小心按左码右物的方式放置,那么被测物体的质量m=m-m游。 :测量完毕,取下物体,砝码回盒,游码归零。 【注意】
①测量前,应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但测量过程中切记不能在动平衡螺母,应调节游码和加减砝码。 ②游码的示数以游码左侧对齐的刻度为准。
3.质量的特殊测量法
累积法:适用于微小物体质量的测量。称多算少,即取n个小物体称出其总质量M,则每个小物体的质量: mM. n- 29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质量差法:测量液体质量时,一般先测容器的质量m,再测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则液体的质量m=M-m. 4.特殊情况下使用天平造成读数偏差汇总 ①游码没有归零,读数偏大,即m读数>m ②砝码生锈,读数偏小,即m读数 ③砝码沾上污物,读数偏小,即m读数 ④砝码磨损,读数偏大,即m读数>m
⑤右物左码,若未使用游码,m读数=m;若使用了游码,m读数>m
2 密度
一、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不同的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3.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二、密度的基本概念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2.公式m,其中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
V 3.单位:国际单位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常用单位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关系:1g/ cm3=1×103kg/m3
4.纯水的密度1.0×103kg/m3;物理意义:1 m3水的质量是1.0×103kg
- 30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三、对密度及其公式m的理解
V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但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种物质。如ρ酒精煤油 2. m表示物质的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但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V体积成反比。
3.通常情况下,固体、液体、气体物质作比较,固体物质的密度多数较大,而气体物质的密度较小,但不能认为固体密度最大,例如ρ=0.5×103kg/m3,比大多数液体密度小;又如ρ水银=13.6×103kg/m3比许多固体的密度都大。 4.物质的密度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只是在数值上等于某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同一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温度(气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和所处的状态有关。
四、密度的图像分析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若某几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关系图线在同一个m-V中出现。则越靠近m轴的物质的密度越大。如下图:
1 2
图(1)中ρ,图(2)中ρ即越靠近mρ越大。
五、密度的计算
1.已知质量m和体积V,可利用公式m求物体的密度。
V 2.已知密度ρ和体积V,可利用公式m=ρV求物体的质量。
3.已知密度ρ和质量m,可利用公式Vm求物体的体积。
ρmV三个量,已知其中任意两个,可求另一个。
3 密度的测量
- 31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实验原理:m
V
m二、测量方法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m利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或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V由公式ρ=v
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三、测量密度的常规方法
1.测定固体的密度(ρ
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细线、水、待测固体 步骤:①用天平称出待测固体的质量m ②用量筒量取适量水的体积V1

③细线将待测固体系住并慢慢放入盛水的量筒中,记下此时的体积V2
④算物体的密度m
V2V1 【注意】
①实验中不能改变步骤的顺序,即应该先测量固体的质量,在测固体的体积。因为测量固体的体积后,固体变得 潮湿,不宜直接放在天平上,而且这样测量的固体质量会偏大,使测量结果偏大。 ②实验方法中固体不应溶于水且不吸水 2.测定液体的密度
器材:天平、量筒,烧杯、待测液体
步骤: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m1 ②将部分待测液体倒入量筒中,体积为V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待测液体的质量m
- 32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④计算液体的密度m1m2
V 【注意】另一种测定液体密度的方法: ①先测量空杯子的质量m ②测量杯子和液体的总质量M ③将杯子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测量出体积为V ④计算出液体的密度ρ=Mm. V 【分析】这种方法会导致测量的密度值偏大。因为将液体倒入量筒中时总会有一部分残留,导致用量筒测量出的液体的体积偏小,由公式计算出的密度值偏大。
四、密度测量的总结
测量密度需要测量两个量:一个是质量,用天平来测量;一个是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或量筒,量杯来测量。最后根据公式m计算出所测物质的密度。
V 1.质量的测量方法 固体:用天平测量。
液体:为提高测量准确度,常用差量法m=m1-m2(其中m1表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m2表示倒出部分液体后容器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 2.体积的测量方法 液体:用量筒测量。 固体
a.形状规则的固体:用刻度尺测量并计算,如正方体V=L3 b.形状不规则的固体:
不溶于水:Ⅰ、浮于水面,即ρ(如蜡),可采用针压法,坠物法;
- 33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Ⅱ、沉在水低,即ρ(如石块) 可采用排水法。
溶于水(如冰糖):Ⅰ、排油或排沙法; Ⅱ用饱和溶液法。
c.溢水法:如将石块浸没在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的水与石块体积相等,即V=V 【注意】
①当用量筒测不同液体的体积时,液面有时是凸的,有时是凹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顶部相 平。
②量程满足条件的前提下,量筒的分度值越小越准确。 3.密度的特殊测量
有时缺少实验器材(如天平或量筒),这时一般采用等效替代法。当缺少量筒时,一般用等体积替代法,即让被测物体的体积等于一部分水的体积,即V=V=m
当天平缺砝码时,一般用等质量替代法,即让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一部分水的质量,即m=mv
4 密度的应用
一、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1.一般物体在温度升高时膨胀,在温度降低时收缩,根据公式m可知。当m一定时,V增大,ρ减小;VV小,ρ增大。即一般物体温度升高时,ρ变小;温度降低时,ρ变大。 2.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 水从4℃无论温度升高或降低,体积都变大,密度变小。
【注意】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大(一般液体凝固时,体积变小,密度变大,密度变小。
- 34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二、密度的应用
1.密度与物质鉴别: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故可根据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得出质量的密度,再与密度表比较,就可以鉴别物质。
2.用密度知识判断金属球是否空心的方法(假设球为铁球)
密度比较法:把求出的球的密度与铁的密度相比较,如果ρ,则球是空心的。
质量比较法:假设铁球是实心的,求出实心球的质量与铁球的质量相比较,如果m,则球是空心的。 体积比较法:假设铁球是实心的,求出实心球的体积与铁球的相比较,如果V>V,则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V=V-V
- 35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