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一、《鲁人曹沫》-

一、《鲁人曹沫》-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一、《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 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括号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 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鲁人曹沫》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
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不可。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1、(1)、来 2)、在 3)、失去 4)、通“背”,违背 5答应 2、(1)、你想干什么? 2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3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 二、《马价十倍》
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 他前去拜见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
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1.(1)、拜见 2)、尊称对方,您 3)、回头看 4)、于是 2A 3B 4、不对。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四)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屈而不信》①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
1、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 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如有能信之者 2)则不远秦、楚之路 3、翻译句子。
1)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2)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4、“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④须:等待。
1、解释句中加括号的多义词。
1)两虎方且食牛 2)卞庄子以为然 3)馆竖子止之 4)有顷,两虎果斗 2、解释句中加点的“之”。

1)馆竖子止之 2)从伤而刺之 3、下列句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辍耕之垄上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从伤而刺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翻译句子。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5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四)参考答案: 一、《屈而不信》
1C(C项中的“则”当“竟然,却”讲;ABD.项中的“则”当“就”讲。 2、①“信”是使动用法,使„„伸直。 ②“远”是意动用法,以„„为远, 31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 2(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4“此”指代“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不知类”的意思是“不知轻重主次”。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了,不能伸直,并不疼痛碍事。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
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1①正②代词,“这样”;③阻止④过了一会儿2①代词,代庄子②代词,代老虎3ADAD.动词,到,赴;B.助词,的;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4、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两虎的名声。5、提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可从人(庄子的角度亦可从动物(老虎的角度回答。如:人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依存,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
译文:卞庄子要刺杀老虎。旅馆的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只牛。吃得香甜时一定要争起来。一争必定要拼斗,一拼斗就会大的受伤,小的被
咬死。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以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了起来,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卞庄子就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果然获得杀双虎的功效。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 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括号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六)参考答案: 一、《请君入瓮》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一、1、正在,正当 2、承认 3、应当 4、于是,就 二、1、代词,代周兴 2、代词,代囚犯
三、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
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1、逮捕 2、希望 3、同“否” 4、不久 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五)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崔季珪: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既毕:指接见完毕。⑥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2、使崔季珪代( 3、帝自捉刀立床头( 4、魏王何如( 5、然床头捉刀人 ( 6、魏武闻之( 二、填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 解释为 “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 解释为________ 三、翻译句子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四、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 二、《太宗罢朝》
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导读]: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 []: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会杀此田舍汉( 2、谁触忤陛下(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4、皇后何为若是( 5、岂过魏征( 6、安敢不贺( 二、翻译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五)参考答案: 一、《床头捉刀人》
译文: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的相貌丑陋,不足以威震远国,便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接见完毕,派间谍问使臣:“魏王这人怎样?”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这才是一个英雄。”魏武帝听到这些,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臣。
答案:
一、l、认为 2、代替 3、握 4、怎样 5、但是 6、代词,这句话 二、名词 使者; 动词
三、译: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但是床头握刀的人,才是一个英雄。

四、言之有理即可。
二、《太宗罢朝》
译文: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译文:
一、1、定要 2、触犯 3、穿戴 4.这样 5、难道 6、怎么
二、1、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三、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言之有理即可。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②,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③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④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⑤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⑥天下,忧以天下;然⑦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②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③对:回答。④非其上:即以其上为非,认为他们的统治不对。⑤民上:人民的统治者。⑥以:介词,相当于“把”。 ⑦然:这样,代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贤者亦有此乐乎 ②乐民之乐者
③然而不王者 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2、下列“以”字与“乐以天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策之不以其道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与“未之有也”一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B、子何恃而往 C、甚矣,汝之不惠 D、吾谁与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应___________,“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被升华为
二、为者常成,行者常至①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②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③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④,常行而不休者,故⑤难及也?” 注释:①选自《晏子春秋•内杂下》。②夫子:先生,对尊长的敬称。③常:一定。④置:弃置,放弃。⑤故:通“胡”,何,什么
1、解释下列句中真,,及”字的意义。
①故难及也 ②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③若有作奸犯及翠为忠善者 ④不及汪伦送我情 2、翻译句子。 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②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3、晏子认为怎样才能容易的达到目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4、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答案 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 ①享乐 ②以„为乐 ③称王 ④转折,却 2B 3C 4、①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乐,也是不对的。 ②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5、与民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齐宜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说:“你们这些贤人也有这样的享受吗?” 孟子回答说:“有啊。(您的这种享受人们得不到,那么就要责怪他们的统治者了。因为得不到(享受而责怪统治者,是不对的;(但是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乐,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作是自己的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启己的忧愁。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二、《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1 ①达到 ②到,至 ③和,与 ④如,比得上
2①(无论多么难做的事总去做,就一定能做成;(无论多么遥远的路总是走,就一定能到达。
②(只要你总去努力而不中断,总是前进而不休止,还有什么难以达到的呢?”
3、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
4、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会得到成功。 译文: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也赶不上您了!”晏子说:“我听说:(论怎么难作的事总去做,就一定能做成;(无论多么遥远的路总是走,就一定能到达。我并没有比别人两样的(地方(只要你总去努力而不中断,总是前进而不休止,还有什么难以达到的呢?”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一、《鲁人曹沫》-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