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19-2020年下学期高二年期中考试(线上考试 - 历史)(文字版,无答案)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19-2020年下学期高二年期中考试(线上考试 - 历史)(文字版,无答案)

时间:2020-04-19 22:13:19    下载该word文档

晋江市养正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线上考试---历史)

考试范围:选修一(中外历史改革回眸) 考试时间:90分钟 年级:高二年级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    D.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

2.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  )

A.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                    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

C.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                    D.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

3.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  )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4.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这些规定(  )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5.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  )

A.基于解决现实问题                                B.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C.接受汉族礼仪规制                                D.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6.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田制下土地严禁买卖                        B.不分男女,同等授田

C.未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7.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  )

A.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                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

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                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

8.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9.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这样的变化印证了(  )

A.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B.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

C.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                    D.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

10.《哈佛中国史》载:“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他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国家才能强盛。”以下措施与材料对应的是(  )

A.保甲法、保马法、均输法                    B.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C.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11.王安石变法中,“起于周之司市(管理市场之官吏),汉之平准……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的法令是(  )

A.市易法                B.青苗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12.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13.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14.南宋理学家斥王安石的新学为异端邪说,并把它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源,予以无情打击。这一做法旨在(  )

A.揭示北宋灭亡的原因                            B.宣扬孔孟儒学的正统性

C.抵制佛教思想的冲击                            D.强调宗法关系的重要性

15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1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7.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8.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19.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20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21.古代雅典的梭伦曾在诗歌中写道:“我完成了这些工作,用我的权力,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我像我承诺的那样坚持到底。”据此可知,梭伦的改革(  )

A坚持正义的原则,实现人人平等        B.强调美德即知识,注重道德教化

C.协调了各方利益,稳定城邦秩序        D.铲除旧贵族势力,扩大民主基础

22.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23.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24.有学者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以下不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

A.文艺复兴只是上层知识界的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才是广泛群体的社会运动

B.文艺复兴仅是生活层面的人文追求,宗教改革则是内容更广泛的社会变革

C.文艺复兴导致了私欲膨胀,宗教改革却塑造了严谨积极的社会秩序

D文艺复兴推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宗教改革则是降低了上帝的权威

25.下图是一幅有关欧洲宗教改革的漫画,画中教皇和基督(代表上帝)分坐在天平两侧的托盘中,天平发生倾斜,下方分别为牲畜和信徒。作者意在宣扬(  )

A.教皇地位至高无上                                B.信仰上帝方可得救

C.宗教信仰必须放弃                                D.信徒应该公平交易

26 16世纪60年代,英国兴起了清教徒运动,提出“一切信徒皆教友”的思想,要求废除华美仪式,提倡建立“简化”“廉价”的教会。这实质上反映了(  )

A.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增长                        B.封建世俗势力极力争夺教权

C.清教徒主张实用和进取                        D.英国国教腐败引起教徒不满

27.宗教改革是基于宗教的一场运动,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统治精英各具宗教倾向,常常依据个人的偏好推行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领主也会通过吸引某些宗教团体来梳理自己的权力基础。据此推知,从长远的角度看,宗教改革(  )

A.否定了教会等级制度                            B.推动了新教改革运动

C.有利于集权国家形成                            D.促进了人文主义传播

2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下列文件内容与上述历史叙述相关的是(  )

A.“我要让国家重新恢复尊严……我要让我的国民充满信心,成为世界的楷模。”

B.“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

C.“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

D.“摆脱了农奴制依附关系的农民可以享有农村自由居民的各种权利。”

29.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

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0.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说:“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以下史事符合此观点的是(  )

A.中国商鞅变法                                        B.俄国1861年改革

C.日本明治维新                                        D.宋代王安石变法

31 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32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二.非选择题(3325分,3412分,3515分,共52分)

33(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佛教中的“佛”不是造物主,佛和菩萨大多是人修习佛法可以成就的。道教认为人有道心,有先天之性,此为人修道的前提,佛教也认为人有佛性,这是人觉悟成佛的根据。中国的各种宗教基本上是多神教,它们的许多神灵与人的现实生活的要求密切相关。政府允许各派宗教存在,以便教化百姓,一种宗教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各种宗教都必须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竭尽全力,根本没有能力去排挤其它宗教的存在。

——摘编自尚九玉《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新教主张按照自己的理解思考世界,强化了“认识自然就是认识上帝”的观念,认为并不存在各种大小不等的天神,而是上帝直接控制宇宙,并非借助各等级的神。新教主张信徒不必去修道院,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善事就可获得拯救,宗教改革还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态度,认为勤勉工作是对上帝信仰的确证。新教倡导“因信称义”原则,可以自主阅读《圣经》,从而否定了教皇。新教倡导“君权神授”的国家学说,并认为教皇的权力是人为的、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权有改革教会、建立民民主化的教会组织——长老制教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据李勤《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等文章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15)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宗教相比,西方宗教改革的突出作用。(10)

34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人教版

美国希尔版

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但是日本教育仍然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日本军队称为皇军,接受武士道教育,它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封建色彩比较浓厚的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教育受西方影响,然而强调对家庭和社会忠贞的品德没有改变,尤其是强调对天皇的忠诚。明治维新后,一些煤矿工人在54度的高温下工作,一旦逃跑就会被射杀。日本现代化并没完全与传统价值分离,1889年宪法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限制男性投票权,1898年的民法典,降低个人权利,并把女性置于家庭角色中。

4是两种历史教科书对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描述,请任意提取1个不同之处,并试从教科书编撰者角度对其不同进行解释。(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合理,史论结合。)

35(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末新政在教育和军队体制改革中产生的具有相当数量的新型人才,加上改革中得到加强的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三股新的社会力量。清政府原来设想新政改革能够同化他们,使之成为巩固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但是,这三股力量却成了清政府的对立面。清政府专制政体在它拥有足够充分、集中的权威时,不仅没有很好地运用其权威力量来正确解决民族危机和内政危机,反而镇压了戊戌变法,从而使其权威的合法性大大受损,对社会各阶层的吸引力减弱。另外,清政府因为完全是被动的、犹豫再三才推行新政,所以推行新政后既不能吸收他们,也不能控制他们。正是在新政改革中催生的这三大社会力量成为埋葬清王朝的掘墓人。

——摘编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产生的“三股新的社会力量”,并说明其没有“成为巩固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的原因。(7)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三大社会力量是如何成为“埋葬清王朝的掘墓人的。(8)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