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曹刿论战备课资料

曹刿论战备课资料

时间:2020-03-07 05:45:40    下载该word文档

《曹刿论战》备课资料

梅河口市博文学校初中部 艾国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根据鲁史编写的

年体史书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正音。   刿(guì 孚( 辙(zhé 轼(shì 遂(suì 盈(yíng 靡( 玉帛( 鄙( 又何间(jiàn)焉 小惠未徧(biàn 弗()敢专也 公与之乘(chéng) 夫战(fú)

三、解释重点实词。

1.师:军队 攻打 指鲁国 2.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鄙:鄙陋,指目光短浅

3.间参与 :呢 4.乃于是  入:入朝廷 :拜见 5.安 6.弗:不 独自专有,独自享受 

7.福赐福,保佑 8.惠:恩惠 同“遍”,遍及,普遍 9.孚为人所信服10.狱案件 

11.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2.加虚夸,这里是以少报多 

13.从:跟从。 14.虽即使 一一明察,弄清楚   15.情实情16.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类 

17。可以一战 可以:可凭借 18.公将鼓之(击鼓) 19.下视其辙(车轮滚过的痕迹)     20.齐师败绩(大败)

21.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助词,无实义) 22.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3.遂逐齐师(追击) 24.既克(已经)(战胜) 25.一鼓作气(振作)         26.再而衰(第二次)(衰弱)

27.三而竭(耗尽)28.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29.难测也(推测,估计)     30.望其旗靡(倒下)

31.辙乱(车印杂乱)32、惧有伏焉(害怕 伏兵)

四、通假字。

小惠未 通“遍”,遍及,普遍

五、古今异义。

1、小大之狱 狱:古义:官司、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六、翻译重点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何以战?  

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4.小惠未扁,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命令去死战)的。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实。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对神不说谎话,这只是小信用,还不能算是大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8.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

10.夫战,勇气也。     

打仗,是靠勇气的。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1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七、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一词多义
1、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亲密无间(间隙
   2、师:遂逐齐师 军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
   3、属: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4、牺牲: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为国牺牲(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信  必以信 (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   (信用)

九、虚词:
(1)何  何以战   (什么) 又何间焉  (为什么,何必)

(2)焉  又何间焉  (语助,呢) 

惧有伏焉  (“之于” 的合音,在那里)

(3)以  何以战    (用,凭,靠) 

必以分人  (把)    必以情 (根据)   

必以信   (对) 可以一战   ( 凭)

(4)之  肉食者谋之  (迎战齐军这件事)   

公与之乘   (他,指曹刿)

         小大之狱   (的)   

公将鼓之  (助词,无义)   

登轼而望之   (齐军撤退的情况)

         故克之    (他们,指齐师) 

忠之属也  (  这)      

故逐之   (他们,指齐师)

(6)从   民弗从也    (听从)       

战则请从     ( 跟随)

(7)其   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         

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         

下视其辙      (他们,指齐师)

   、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省略句
   4、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 省略句
   5、何以战 倒装句:以何战
   、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十二、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站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十三、段落层次: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释“克之”原因,可见曹刿高明的战略思想。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释“逐之”原因,足见曹刿的细心及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十四、对联。

⑴庄公鄙陋急躁应战 曹刿远谋从容反击 ⑵ 敬神灵、施衣食皆为小惠 爱百姓、安家邦方是大同

⑶难与无道人语 不同肉食者谋 ⑷曹刿鄙肉食者 庄公听智谋臣 ⑸鄙肉食者曹刿进见 重股肱臣庄公纳言

⑹取信于民以信为本 兴国安邦惟诚能达 ⑺ 贫贱人有长计 肉食者无远谋

十五、成语及意义。

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士气振奋。现在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也用来形容做事时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十六、板书设计

十七、填空题。

1、《曹刿论战》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或以长勺之战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鲁庄公政治上的昏庸无能(这表现在他轻信近臣的拥护,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和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不察敌情就想“鼓之”“逐之”)。

3、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4、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曹刿论战》各部分之间注意过渡和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周密

6、《曹刿论战》一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7、“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8、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9、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10.曹刿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即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文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译文是:“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人和”是一个意思即:希望统治者能够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1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彼竭我盈)

12.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 是否取信于民/民心向背,文中相关的句子是: 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3.曹刿认为进军、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彼竭我盈 / 齐人三鼓”之时;追击开始的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14.本文说明了必须①取信于民;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③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15.“论战”的中心是“ 远谋 ;本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

16.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不顾同乡劝阻“请见”,表现了他勇于为国分忧的爱国热忱

1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8.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19、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十八、用原文回答。

1、 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2、 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 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 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 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 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7、 本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克,公问其故。

8、 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9、 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 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11、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2、 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3、 “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 “三而竭”照应上文的哪一句?齐人三鼓

15、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6、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7、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8《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0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1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22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2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4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25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26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7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8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2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0、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心以情。

31、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夫大国,难测也。

33、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

35、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36、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十九、回答问题。

1 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曹刿“请见”的原因。

3 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

答:共三问三答。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4 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答:因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 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答: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 旗靡,故逐之。”

6 “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答:1 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罔然进军。

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7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答:1)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8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答: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1)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2 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9 本文的详略安排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答: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论战。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10 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答: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

11 曹刿、鲁庄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答:“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1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答: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4提问:曹刿的身分怎样?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答: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答::“肉食者”,吃肉的人。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1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17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8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答: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9、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答: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全用对比的写法:“将鼓”“将驰”表现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

20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答: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21、 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战争的时间、国家?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 

2)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其中的是什么意思?

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应译为侵犯 (见历史背景简介)

3)庄公对待这次战争的态度?“公将战” 

4)曹刿的身分怎样?刿请见的原因?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爱国,这样看来 曹刿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7)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8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10)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取信于民”

11)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2)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22、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起决定作用的是谁?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有两义:①为共乘一车,chéng;②为另给一车相随,shèng。课文从①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曹刿。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4)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追击 的时机又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辙乱旗靡”之时。在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6)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7)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23、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面省略),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3)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4)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24、分析人物形象

1)从全文看,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爱国、谨慎、具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

明确: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战胜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作战中正确地运用战术;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3)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

明确:战争开始之前把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上;

战中的“将鼓之”“将驰之”;

战后“既克,公问其故”,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完全不懂军事。

4)那么,鲁庄公是“昏君”吗?

明确:不是,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实地为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这表明他与一般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25.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战争胜利的原因。 

26.归纳写作特点。

1)作者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衬托;以“鄙”衬托“远谋”。

2)课文写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之战“长勺之战”,为何略写作战过程,详写“曹刿论战”?

明确:为了刻画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主题。

27、曹刿不顾乡人的劝阻,力谏鲁庄公,最终帮助鲁国战胜强齐的行为给我们以哪些人生启示?

答:围绕“心系国家,心系天下”“应有责任感、使命感”来谈即可。

二十、拓展延伸

1、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岳飞:是一位精于军事,爱国爱民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但因自己愚忠而被投降派所陷害。

2、请你谈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受?

答:曹刿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作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应沉着、镇静,善于观察分析,制定正确的方法,才能取得胜利。

二十一、翻译课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谈笑在指尖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在慢慢行走,行走的路上会有高低错落、跌宕起伏。一个人的一生,很像一首永恒的歌,有高潮、有低谷,并不是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如影相随,让人忧愁和不悦。人生路上的风雨、波折、苦涩与眼泪,往往会使得一些人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或愤怒、或失望、或抱怨、或悔恨,或心烦意乱,或痛苦不堪,或悲观失望,或萎靡消沉,甚至失去面对生活勇气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着美好的渴望,谁都希望能活得无限精彩,谁都想拥有灿烂的人生,在社会、在家庭、在工作中被尊重、被需要、被认同,这无可非议;当遇到困难,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或者遇到变故,产生一些想法,产生一些情绪,这也很正常,因为我们都是平凡人。面对生活里遇到的困难、挫折、不顺和困惑时,我们首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心情始终行走在阳光里,用一颗平常之心,去接受现实;以一颗包容之心,去待人处事。应该这样去想,这些都是人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没有什么稀奇。我们若能把心放平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有可能会过得像一泓平静的水,若我们能把心放轻了,那我们的人生就有可能是一朵自在的云,我们在生活中便也会少了很多烦恼,生活也会过得有滋有味。

   人活得是一种心情,日子过得是一种快意。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其实就是自己内心一种感觉而已。怀有一种好心情过日子,日子过得就有快意,怀着坏心情去过日子,就有可能愤怒烦恼纠缠于身,日子过得毫无滋味。人生有时的确会很累,看你如何去品味,人生里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是否具有一颗阳光般的心,若心里充满阳光,对生活就会充满力量和希望。其实,一个人穷不穷并不重要,富不富也不很要紧,劳累不重要,清闲也不重要,你过得不好不重要,别人过得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看待这一切,若你用快乐的心态去看待,用平淡的心态去面对,就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东西就在你眼前,很多的幸福就在你身边。人之所以会觉得累,觉得不满意,之所以会生有愤怒失望和抱怨,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不知足。而阳光般的心态,会给失意的心灵以一种慰藉;阳光般的心态,会给被潮湿的心灵以清爽;阳光般的心态,会给干涸的心灵注以滋润的清泉。

   何谓阳光般的心态?阳光心态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知足、宽容感恩善良、开朗、健康的心理状态,人具有了这种心理状态,它会让你开心,会催你不断前行,会让你忘掉忧虑和劳累,会让你丢掉心中的抱怨、失望、愤怒和颓废。

   当你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挑战时,心里阳光的人总是视困难和失败为垫脚石,把它当成人生路上的一次磨砺,从而增添了克服困难和战胜失败的勇气,它会让你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让你去检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当你遇到忧患时,心里阳光的人在忧患中能看到机会,它会让你的头脑更加的理性,让你面对忧患不顺时,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反思自己的做事方法,检查行为是否有什么的过失,让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寻找解决忧患的办法和时机,以便能更上一层楼。

  当你遇到委屈时,心里阳光的人在委屈面前不是抱怨,而是坦然微笑的面对,它会给你安慰,给你自信,给你容人之度,让你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宽阔,志向像天空一样高远。

  当你遇到变故时,心里阳光的人不会是萎靡不振,一味的消沉下去,它会让你很快的振作起来,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前行,让你感受到自然规律不可违,顺其自然则是人生不断前进的真谛。

   心中充满阳光的人总能用心态驾驭自己的命运,而消极的人则让命运来驾驭着自己的心态,阳光的人总能用心态决定成败,而消极的人则用成败来决定心态。其实在我们平平凡凡的生活里,就是一些柴米油盐的平淡,行色匆匆早出晚归的奔忙,还有些悲欢离合的遗憾,一路走来,只要心里充满着阳光,就充满了幸福,当我们与阳光合一,就是与幸福合一。扩大自己的心胸,就能贮存更多的阳光,拥有多少阳光,就能拥有多少的幸福。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让我们都具有一颗行走在阳光下的好心情,那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就会更加的自然起来。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曹刿论战备课资料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