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浅论孔子的仁爱思想

浅论孔子的仁爱思想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浅论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仁爱思想意义深远,具有积极作用与现实意义。关键词:孔子;仁爱思想;庸之道
孔子的仁爱理论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教育思想史上的创新,是春秋末期进步的民主思想。它不但成为后世儒学体系的核心内容,而且奠定了初始儒学的理论基础。本文试就其仁爱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内容进行探讨。
一、珍惜人的生命
孔子的仁爱思想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珍惜人的生命。仁者爱人,莫过于珍惜百姓的生命,孔子本人就是表率。一次孔子上朝去了,家中的马棚失了火。等孔子从朝廷回来得知失火的情况后,孔子第一句话就是“伤人乎?”没有问马的情况。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孔子最得意的高足颜渊不幸短命死去,噩耗传来,孔子竟然大呼“天丧予!天丧予!”然后恸哭不已。跟随的人劝说“您太伤心了!”孔子答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孔子关怀、热爱学生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这些事的都是与人民的生命、健康紧密相关的。在回答大夫孟武伯请教孝的问题时,孔子只说了一句:“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一方面说明母爱是最伟大的,在母亲的心里唯有自己的儿女。儿女永远难以报答母亲的大爱。另一方面,母亲不忧其衣食,不忧其学习,而唯一令其忧心的是儿女生病。孔子心地善良,处处为人师表,遇到邻居家有丧事,他这一天连饭都不愿吃饱。上述例证,说明孔子仁爱思想是建立在最广泛的人道主义之上的,是最善良的人性的表述,是仁爱思想的起点,也是仁爱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二、孝悌是孔子仁爱思想之本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朱熹四书集注:“孝悌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仁以孝悌为本。朱熹认为在一个家庭里推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伦道德,而后仁爱才能由家庭推广到社会与万物。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宗法等级制度的基石,也就是说封建等级制度已经使家庭也有了等级从属关系。在家庭里,等级关系表现为子从父,弟从兄,妇从夫。所以君君、臣臣之后,就是父父、子子。孔子虽然强调孝悌是仁之本,但致力于孝悌就是仁人了吗?朱熹也做出了如是之解释:孝悌为仁之本,此是由孝

悌可以至仁否?:非也。谓行仁者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由此可知,孝悌之为本,是仁爱始于孝悌。
孝悌主要有哪些内容呢?主要有二。其一,供养父母。父母辛劳一生,儿女自当要供养,尽孝心,行孝道,这是天经地义的。一经孔子首倡,就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回答子游问孝时说:“今之孝者,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不但要养,还要敬养。什么是敬养,就是恭敬、一丝不苟地供养。其二,无违父母。历来对无违的解释皆为无违礼。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这里的无违,显然是不违背礼,因为紧接着回答樊迟问孝:,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足以说明在这里说的无违,无违礼。但我以为无违,还有第二个意思,即无违父母之志。如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译出来就是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婉转地劝阻,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父母,虽然忧愁却不怨恨。这里的无违,就是不违父母之志,不违父母心愿。这里我联想到父慈子孝,为人父母,必施以慈,子亦必孝父母。今天时代变了,社会发展了,就不能生搬硬套。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所言父之道,是指父母培养儿女树立人生的志向、理想,儿女不违背父母的期待,做到这一点应视之为孝。但是,今天时代前进了,不能照搬,要注重启发、引导,尊重儿女的选择,只要志向是合乎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就应予以认同与鼓励。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种要求在孔子那个时代,也是正确的。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能游者有几人?出游在外,艰难困苦,在其中矣,能让父母不忧劳吗?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自古而然。今天照搬未必合适,现代生产力发达到已经大大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青年学子,为了振兴中华,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远游已是寻常事,远渡重洋亦不为少。孔子倡导孝悌,为我伟大的中华民族树立了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其功大矣。但在当时封建等级制度下,不可避免地带有等级制度的色彩。
孔子弟子有这么一段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段话是弟子有若说的,那么有若是从哪里学来的?不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听来的吗。但这段话却说明了倡导孝悌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人民起来造反作乱的作用。这是应当客观地予以批判的,但孝悌是不可否定的。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与弘扬民族的精神遗产。更何况,不管哪朝哪代,皆以孝为百善之首。修身、齐家,而后乃能治国平天下。
三、推行恭、宽、信、敏、惠
这五条是仁爱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仁爱的必由之路。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能行五

者于天下为仁矣。五条就是:恭、宽、信、敏、惠。这五条是对为官治政者而言的,是检验公卿士大夫政绩的标准,其终极目的是行仁爱于天下。这五条有内在紧密联系,逐条深入,逐条递进,最后归在惠民上。恭言为官之态度,宽言治民宽严相济,信言取信于民,敏言勤于政事,惠言施惠于民。这五条若行于天下,则仁爱就遍于天下,所以这五条很重要。
孔子对郑国贤相子产多有褒奖,屡称其为仁人君子,且总括了子产为政之四道。子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四道与五者何其相似乃尔!而这绝非偶然。可以说五者是孔子根据各诸侯国的实情、各国着名政治家的政绩总结出来的。五者之首乃为恭,恭即庄重,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宽,就是宽厚,言治民要宽。身患重病的子产临终前对接班人子大叔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深有感触地说:善哉!,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紧接着孔子还引用了《诗经(大雅民劳)中的四句诗:民亦劳止,乞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四句意思是:民众已很辛劳了,乞求稍稍安康。赐恩给中原各国,用以安抚天下。孔子引四句诗旨在赞扬子产,说明宽厚之重要。信,就是诚实,诚实就会得人民的信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哉?信于治国之重要,犹如牛车上没有固定辕木的关键,又如马车上没有固定辕木之关键,如何能行车呢?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答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信重于食与兵。,就是勤于政事,办事效率高。,就是给人民以经济实惠,安居乐业。孔子是我国第一位提出让人民富起来这个口号的人,有一次前往卫国,冉有为之驾车,途中冉有感慨卫国人口稠密,问孔子如何是好。孔子答道:富之。鲁之季孙氏欲以田赋,通过冉有来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提出施取其厚、敛从其薄,意思是施惠人民要力求丰厚,抽税要尽量微薄。在孔子看来,恭宽信敏惠做到了,就是仁爱,但还不是最高境界。孔子所提倡的最高境界,是在五者基础上博施于民而济众。这个最高境界高度概括了孔子的仁爱学说,体现了仁爱的精神本质。
四、恕是仁爱思想十分重要的内容
恕何以如此重要?以其为“吾道一以贯之”者也。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子领悟很快,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一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次对话,语意差不多,曾子言“忠恕”,子仅言一“恕”字。忠是尽心竭力,“忠,敬也”;而恕,是仁爱。忠恕不同义。可见言仁离不开恕,恕是仁爱中十分重要内容。

恕的主要内容有二:一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是可以终身行之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什么是仁之方呢?原因就是二者是建立在以心揆心的道德观念之上。也就是俗语说的将心比心。我以为这就是要善待人,善待人就是善待己,要善待己必先善待人。为什么恕在春秋时代难以推而广之呢?就是统治者以天下为私,唯利是图,唯我独尊,把本是可以做到的变得难乎其难。我以为孔子倡导恕道,是解决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正确道路,是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哲理。孔子这两句至理哲言,实是后人奉行万世的真谛。立人不就是立己吗,达人不就是达己吗,不立人、不达人,又焉能立己、达己呢?如果你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必不以汝之不欲,而施之于汝。如果用孔子这两条哲理来处理当代国际关系问题,我以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今天的联合国总部,高悬书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大横幅,高悬孔子之尊像,并尊孔子为世界三大文化名人,且列孔子为其首。联合国是睿智的,此举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善举。当然,也足以说明孔子的思想至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也足以说明当今的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其威望空前,其影响力空前,这是国人的骄傲。我们有理由深信,只要我们坚持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双赢的政策,振兴中华将指日可待,繁荣富强民主之中华,将不再是梦想!
我们还应更深入一步去理解恕道。一是要认识恕是思维方式之规律,二是要认识恕的哲理基础是中庸之道。孔子提倡的“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恕道的思维的逻辑方式。也就是不悬空揣测、怀疑,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如若做到了“四毋”,恕有何远哉,仁有何远哉!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儒家初始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它在理论上,主张恰到好处地把握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无不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处于对立之中的统一。中庸之道又认为,事物的矛盾是多样化的,是处在变化之中的,既存在相互对立,也存在着相互融合、合二为一。既存在着两极,也存在着不偏不倚的中立。在实践上,孔子承认春秋时代社会存在阶级等级差别的客观实际,既重视礼,也重视仁。主张“治国以礼”。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其养民也惠”,可见孔子提倡的仁爱思想就是以民为本,以仁为德,以仁为政。治国以礼,为政

以德,就是中庸之道在政治上的体现。实施运用中庸之道,就能恰到好处地处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就能做到“以和为贵”。今天我们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阔步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而实现这一伟大宏伟的目标,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此同时,弘扬孔子的仁爱学说,批判地继承孔子的“忠恕”之道、中庸之哲理,是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别是当,我国新的阶级与阶层正在形成,如何缩小贫富差距,调动各个阶级、阶层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调整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富裕,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如果借鉴孔子的“和为贵”仁爱思想,借鉴中庸之道的哲学理论,就能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国内外的各种矛盾,掌握好处理盾的分寸尺度,既不左也不右,得当也得体,使矛盾朝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转化、演变。
中庸之道绝不是庸俗的市侩社会学,绝不是无原则、无是非之分折中主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明孔子倡导的“和”,是以坚持用君子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小人的错误意见为前提条件的,决不放弃原则来与小人苟同求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言论与观点,充分有力证明,作为“恕”的哲理基础的中庸之道,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种遵循矛盾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的正确哲学观,也表明了孔子为实现忠恕的坚定立场与决心。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浅论孔子的仁爱思想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