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十大奇趣之山

中国十大奇趣之山

时间:2013-02-14 09:44:41    下载该word文档

中国十大奇趣之山

    中国的名山众多,数不胜数,并以雄、奇、灵、秀,展现各自特色。名山也是神话传说最多的地方,从三皇五帝、君王大臣到民间的凡夫俗子,多少都在这里留下了 或喜、或悲、或怒、或怨的美丽传说,名山也因此而充满了灵性;而历代名人留下的诗词题赋,则更增加了这些名山的文化底蕴,并留给后人以无尽的遐想。

以下是中国十大奇趣之山:

   1、黄山

    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 即横亘于黄山区、徽州区、 歙县、黟县和休宁县之间,方圆250公里,精华部分154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此山在秦代时,称黟山,至唐代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因传说古代轩辕黄帝在此修身炼丹,得道升天,故唐玄宗亲自下令,改名为黄山

该山特色:此山是地球第四世纪地质重要基点,有冰川遗迹,至今仍隐约可见。此山素有中国第一奇山之誉,山脉延绵25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势峻 极而险幻,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三十六大峰,巍峨峻峭;三十六小峰,峥嵘秀丽。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海拔 1800以上,鼎足而三,高耸云外,称为三天子都

    此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枝虬,刚毅挺拔,千姿万态;烟云翻飞缥缈,波浪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奇布,竞相崛起,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嗅,可饮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 “四绝 湖、瀑、溪、潭争奇斗艳。著名胜景有二湖、三瀑、二十四溪、七十二峰。如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秀,黄山莫不兼而有之。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赋诗赞曰: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罢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赞叹。

    黄山又是天然动、植物园,亦是文化山。山中林木茂密,古树繁多,奇松数不胜数。如知名奇松有迎客松、送客松、凤凰松、黑虎松、接引松、连理松、蒲团松、麒麟松、双龙松、 探海松、贴壁松、团结松、盼客松、倒挂松、卧龙松、竖琴松等等,其森林覆盖率达86.6%,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亭阁、寺庙、摩崖石刻多达200余处。其怪石亦千姿百态,如知名怪石有龙头石、试剑石、醉石、险石、青狮石、 象鼻石、 松鼠跳天都、羊子过江、猴子观海、天鹅孵蛋、喜鹊登梅、玉屏卧佛、仙人飘海、鲫鱼背、蒲团石、仙人下棋、仙人背包、丞相观棋、十八罗汉朝南海、梦笔生花、飞来石、关公挡曹、仙人观榜、老僧采药、武松打虎、仙女弹琴、仙人踩高跷、蓬来三岛、老僧入定、童子拜观音等等。

    黄山在1982年,被中国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目录,现已成为全人类的瑰宝。

 

   2、泰山

    位于中国山东省泰安市,绵亘济南、泰安、历城、长清等市县间。主峰在泰安市北,海拔1524。此山总面积426平方公里。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天地万物之祖盘古氏死后,头部化作东岳泰山。拒梁人任昉撰的《述艺记》:昔,盘古之死,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 木。秦汉间传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从而,泰山成为五岳之首。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又有 “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

    中国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据传夏、商、周三代,即有七十二个君主,来此祷祠,自秦始皇以下始见记载。《史记·封禅书》志其事。

    该山特色:此山成山于太古代,距今约二十四亿五千万年至二十五亿年,为片麻岩构成的断块山地。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壮丽,山上名胜古迹众多, 为中国名山之首。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泰山踞高临下、凌驾于齐鲁丘群之上,真正成了茫茫原野上的东天一柱。这样,古人们便有了泰山为天下之中心的感 觉。汉武帝赞叹曰: “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西汉文学家东方朔著文:盖将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 轶北恒,微九河其线, 委小七泽其杯,盈彼王屋、太行、终南、五老、岷、嶓、雁荡之秀,拔天台、会稽之奇。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有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望岳》诗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周围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成为古人类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及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几千年来。 这里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初, 禹曾分九州,其中冀、豫、青、衮、徐五洲均在此;战国七雄时,这里有六国之都,泰山成了东方文明的代表,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泰山除了从总体上和宏观上具有雄伟的特征外,还在雄中蕴含着奇、险、秀、幽、奥、旷等美的形象。风景区内,有山峰156座,崖岭138座,名洞72处,奇石72块,溪谷130条, 瀑潭64处,名泉72眼, 古树名木万余株,寺庙58座, 古遗址128处,碑碣1239块,摩崖刻石1277处。主要分布在岱阳、岱顶、岱阴及灵岩。

    登山路线分东西两路,至中天门汇合直达山顶。总路程9公里, 阶有6293级。 名胜有龙潭水库、柏涧、中天门、 云步桥、望人松、对松山、仙人桥、瞻鲁台、日观峰、月观峰等。其中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岱顶四大奇观。另有后石坞、扇子岩、傲徕峰、黑龙潭、长寿桥、龙潭飞瀑等处,风景亦佳。 文物古迹有王母池、红门宫、斗母宫、普照寺、回马岭、五松亭、南天门、碧霞祠以及历代石刻。如被称为榜书之宗大字鼻祖的经石峪《金刚经》石刻,唐玄宗御书《纪泰山铭》 摩崖石刻,汉石表(即山顶无字碑)等。古代农民起义遗址,有天胜寨、九女寨、凌汉峰。另有孙中山奉安纪念碑,冯玉祥墓等。

    泰山是一座天然的历史、艺术博物馆,仅在泰山的中轴线上就现存有各种石刻1800余处,有的为帝王亲制,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制作 精巧。分为摩崖石刻和碑刻,上自嬴秦,下迄当代,代代相继,佳作纷呈,成为登山途中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泰山岱庙天贶殿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 中国三大宫殿。在灵岩寺还有40尊宋代的罗汉塑像,造型突出个性,  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雕塑技艺和艺术表现力。1987泰山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3、华山

    位于中国陕西省华阴县境内,距西安市东约120公里。此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其海拔1997,古称西岳,《水经注》说它远而望之若花状,因名华山。又以其西临少华山,故又称为太华

    最初华山叫 “惇物山 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 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东汉政权,华山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东汉班固写的《白虎通义》中说:西岳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到了春天百花盛开,景色美丽,因而西岳称为华 山。

    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尚书》载,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史记》载, 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据记载,秦昭王时命工匠施钩搭梯攀上华山。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该山特色: 此山不仅雄伟奇险,而且山势峻峭, 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其主峰为落雁(南峰)、朝阳(东峰)、莲花(西峰),还有玉女 (中峰)、五云、五台(北峰)等峰,高虽不及三主峰,但亦各具特姿。

    自山麓至绝顶,名胜古迹极多,庙宇道观亭台楼阁,雕塑石刻随处可见险境奇石,鬼斧神工,更有云海劲松,引人入胜。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 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峰秀丽,又形象各异,如似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遭难……。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 布,更是妙趣横生。并且华山还以其巍峨挺拔屹立于渭河平原。东、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诗人张乔在他的诗中写道: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 峰。都是针对华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如凌云架设的长空栈,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出的千尺幢、上天梯、苍 龙岭等险道,更是惊奇万分。

    相传道教的始祖老子曾到过这里,老君犁沟就是传说中的老子套着牛,亲自用犁开辟的。至今,南峰上还保存着老子的炼丹炉。中国的道教分为两大派,华山道 教属全真派道教。他们吃素、出家、不结婚。在南峰长空栈道的道坎岩壁上,醒目的全真崖三个大字,就象征着华山道教的派属。全真派又分为华山、龙门等七 派。华山派的创始人是郝大通(公元1140年~1212年),他著有《太古集》。华山道教在历代对华山的修茸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华山气候宜人, 是避暑胜地。 特殊的华山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华山生长优质松树和贵重药材。华山上的五粒松,松冠平入偃齑,松枝对生,松穗为五须,松子形小而且壳薄,有香气。华山松是国 家优质松树种之一。此外,华山生长的茯苓、细辛、菖蒲等药材,质量最优,疗效最好。华山菖蒲等药材,也早以被列入《本草纲目》之中。

 

   4、嵩山

    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其主体由太室山(海拔1440米)和少室山(海拔1512米)组成。东西绵延约60余公里。古称外方,夏禹时称嵩高崇山,商汤时称嵩高,西周时称岳山,东周始定嵩高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早在2000多年前,大禹曾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号称天下之中。相传嵩山是中岳神居住的地方,历代不少帝王在此游兴封禅。汉武帝登山时,听到山呼万岁之声,故今有万岁峰;唐朝武则 天封嵩后,改县名登封。自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起,嵩山就成为宗教、文化荟萃之地。据《史记·封禅书》载:昔日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 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一句话,阐明了嵩山在五岳中的重要地位。

    该山特色: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根据不同山峰座落方位,形状外貌和名人遗迹等,此山分为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 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七十二峰(五乳峰和峻极峰未计在内)。嵩顶又名峻极峰,是中岳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嵩高峻极 “峻极于天之说。

    据传,夏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太室山,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恍若 芙蓉之姿。主峰峻极峰,则以《诗经·嵩高》峻极于天为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 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山峰间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 古人吕守曾有诗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游人心境的愉悦与宁谧。

    据说,夏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少室山,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 少室山山势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主峰御寨山,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声威赫赫的少林寺。  少室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柜一处,人称小饮马池,水量能供万人食用,传说明末李际遇起义即在此处驻兵。

    嵩山主要景观有: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它背倚黄盖峰,面对玉岸山,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乃五岳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所庙宇。中 岳庙举创于秦代,原名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该庙现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庙房400余间,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 古代建筑群。

    汉三阙:离中岳庙不远有太室阙,少室阙与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阙是立在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小建筑,每阙由正阙和副阙组 成,各阙一般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嵩山地区在汉代建筑了五个石阙,其中一个在嵩山南面的箕山之上,叫许由庙阙,另一个在中岳南麓,叫灵星坛阙, 是圆形石阙,这俩个石阙现已不存。现存的中岳汉三阙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石雕极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王寺:位于嵩山太室南麓玉柱峰下。此寺是由汉明帝(公元71年)在嵩山玉柱峰下建立的,据说是为印僧竺法兰译经而建。它不仅是嵩山第一座佛寺,而且也是 中国最古老的名寺之一。法王寺现存建筑,前为硬山式山门三间。穿过山门,只见院内有千年白果树数株,枝叶繁茂,树径数围;山门之后的大雄殿,为面阔五间硬 山式建筑;殿前宽阔的月台中部, 原有石砌池塘一座,宽约丈许,名曰紫金莲池。相传生公(一说是禅宗二祖慧可)在此讲经说法时,地涌金莲,开中秋一月。大雄殿后,为地藏殿,面阔七间硬 山式建筑。殿前月台,即为仲秋待月之台。西南角的一座高塔,通称法王寺塔,平面为正方形,高40余米。此外,在寺附近,还有一些建筑遗址和古碑、小塔 等文物,它们都是古法王寺各院的遗迹。

    观星台:可以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它位于登封县城东南15千米的告成镇北周公庙内。告 成,即历史上所说的夏都阳城。它是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后第一个王朝建都的地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乡,山水环抱,风景宜人。周公 营东都定鼎洛阳时,曾在这里以土圭测日影。现存的测影台,下部乃方形石座,形如15°的正方形锥体, 高约2.5米,周长5.5米,名之曰;上部为长方形石柱,高约2米,名之曰。表上端覆盖石雕,远视似亭,颇为壮观。1000多年来,它饱经风 雨侵袭,巍然独存。

    少林寺:位于嵩山少溪河北岸,寺院宏大。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座落在2米高的 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门额上有清康熙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更添一道辉煌的风景。此寺有天下第一名 之誉,是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少林寺建筑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阉、二祖庵及达摩洞等。此寺的文物也十分丰富。寺内保存有珍贵 的碑碣石刻,如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等多样文物。

    嵩阳书院:原址为嵩岳寺,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隋代改为嵩阳观。唐代武则天封嵩山时,曾以这里为行宫。唐玄宗则多次来此游玩。唐天宝三年 (公元744年)刻立的《嵩阳观圣德感应碑》, 高达9米,宽2米余, 为嵩山地区最大的石碑。五代后周时,始将这里改为书院,使之成为培育人才的地方。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定名为嵩阳书院。理学大师程颢、程颐 和司马光、范仲淹等都在这里讲过学,使该院成为嵩山地区儒教的活动中心。 清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建。嵩阳书院兴盛之时,各地学子慕名而来,书声琅琅,弦歌不绝,在周围的佛道寺观之中,自然别有一番韵味。院内原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碑 一座,刻有他所题的一首七律《嵩阳书院》。诗中说: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以菁莪育俊英。嘲讽唐朝皇帝在这里建立奉天宫,祈求长生不老,虚妄荒谬,不如后 人将道观改为书院,培育青年。

    嵩岳寺塔:位于嵩山脚下,是中国最早的高空建筑,也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嵩岳寺苍山环抱,原是北魏宣武帝的离宫,后因推崇佛教改宫为寺。北魏正光元 年(公元520年),建起了这座宝塔。隋唐之际,寺院定为今名,屡经扩建,富丽堂皇。唐代以后逐渐衰落, 只有嵩岳寺塔一直保存至今。 现在的山门、大雄宝殿、伽蓝殿、白衣殿等,都是清代重建的。此寺塔的建筑艺术和造型艺术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塔高约41米,周长33.7米,外部分为15 层,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构成。基台平面呈十二角形,高0.85米,坚实厚重,造型古拙,为全塔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辐射着一股深厚的气势。塔身上15 层密檐,檐与檐之间低矮的塔壁上点缀着门窗。诸檐叠砖的数目经过精心设计,使全塔外廓呈现出轻快的抛物线造型。密檐以上为塔刹, 由宝珠、相轮、俳莲等组成,高3.5米。整个宝塔形成刚劲而柔和、雄伟而秀丽的艺术特色。

 

   5、恒山

    位于中国山西省浑源县城南。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常山。相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至此,见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此山西衔雁门关,横亘塞上,东跨河北省,连绵数百里。主峰海拔2017米,为五岳之最,号称入天北柱 主峰分东西两峰,东为天峰岭,西为号翠屏山。双峰对峙,中间为金龙峡,浑水中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天险。

    恒山很早就被载入史册,《尚书·禹贡》中说: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周礼·职方氏》 中又言: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山海经》中称恒山为北岳之山。汉朝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北岳,恒山也。因为它位居北 方,为万物所伏,系恒常之所,故称之为恒山。独特的地势和悠久的历史,使恒山留下了众多文化奇迹,成为举世闻名的风景胜区。

    该山特色: 此山中的天峰、翠屏山上怪石争奇,古树参天,苍松翠柏之间散布着楼台殿宇。古有十八胜景,今尚存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多处。另有琴棋台、出云 洞、紫芝峪等自然景区,其峪谷极为幽深,蔚为天险奇观。其峭壁悬岩之上,多留有古人题咏。还有岳顶松涛、夕阳返照、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等自然景观,更为奇 妙。

恒山主要景观有:

    金龙口:谷深山崇。 两岸悬崖壁立,斗峙如门; 群峰突起,争相为高。最窄之处宽不足10米,仰首只见一线之天。人立其中,颇有巨岩压顶之感。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书 “壮观二字,镌刻在东面的峭壁上,更增添了峡谷的雄伟气势。古人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置身于此,方有深刻体会。

悬空寺:此寺是建筑史上罕见的奇观,缀于主峰翠屏山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上,依山筑基,就岩起屋,傍崖而栖, 如挂半空,宛如一幅巨大的彩色壁画,紧贴在崖壁上。上载危峰,下临深谷,楼阁高悬,分外壮观,分外惊险!站在谷底仰望,好似玉宇琼楼;登上楼台俯瞰,又如 置身缥缈仙境。金门寺院神仙府,海市蜃楼隐山中。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面对悬空寺,忍不住叹曰:天下巨观也!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望之如蜃吐 重台。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些都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悬空寺的特色。

    大字湾:沿着水库坝顶漫步向东,穿过隧洞,大约走2000米,有一岔道口,往北便是通向天峰岭的山道。顺山道向上,可见突兀山峰峭壁上刻着遒劲有力的 两个大字,气势雄伟磅礴,一个字足足有30平方米,字形雄健,刚劲有力,给人以大气恢宏之感,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大字的根致,也恰好象征着恒山气 势磅礴的天然神韵与丰姿。在大字湾前面的梁上,伫立着四株形态奇特的唐代古松,名曰四大夫 这四株古松,根部悬于石外,其状甚险。

    果老岭:其中有一块硕大无朋的青石上,有许多自然形成的大石坑,但看上去却很像人的足迹和毛驴的脚印。原来,有个术士名叫张果老,最初隐居在 中条山,自称出生于帝尧丙子年。唐朝武则天听说他很有道法,便派人去请他,他却假装死了,后来有人在恒山由又看见了他。唐玄宗李隆基做了皇帝, 好仙喜道,又派人去请他,这次他应召到了京城。可是他很不习惯,在京城呆了不久,又回山去了。人们传说他后来成了神仙,被列入了八仙。有一次,张果老倒骑 毛驴来到此岭, 因坡陡路滑不能前进。他仰天长叹,束手无策,只得跳下驴来,牵着毛驴一步一步攀行而过,在这大青石上留下了斑斑印痕,这就是有名的张果老留痕的故事。

    北岳庙:又称朝殿,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依傍山势而建,负崖高耸,列于阜上。古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形容这所庙宇上负绝壁,下临宫廨,殿下云级插 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山门两侧有青龙、白虎二殿堂。步入山门,迎面就是那徒若天梯的石阶,共有百余级, 每级高达60厘米, 宽约25厘米,脚踏面向前倾斜40度,所以显得格外险陡。登上石阶,便是朝殿,殿内正中端坐着北岳大帝。殿前众多的石碑和牌匾,记录着北岳庙悠久而辉煌的 历史,其中元代铁铸菱形云碑等,都是很名贵的文物。北岳庙的右下方有两口古井,两者相距不过1米,而水质一苦一甜,区别极其明显,被称为苦甜井。甜井很 深,从不干涸,水味清冽甘甜,道家弟子奉为圣水。唐玄宗曾为甜井题匾,名之曰:龙泉观。今苦井已被填塞,甜井依然存在,想是人们均有追求甜美生活之 愿。北岳庙的西侧有一块鸡叫石,长40厘米,宽30厘米,击打其上便作鸡叫之声。清晨敲击鸡叫石,引起山谷回声,如群鸡争鸣,所以被称之为金鸡报 。据地质学家考察,此石可能刚好位于群山之焦点处,故一拍即有回声。这是恒山特有的音响之美了。北岳庙的寝宫,隐于幽深之处,嵌于石窟之中。而三清 殿,则巧妙地建在绝壁之上,下面则是万丈深渊。魁星阁,独立于险峰,而与北斗相应。

 

    6、衡山

    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古称南岳,素有五岳独秀之美誉,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 此山盘纡数百里,大小山峰七十二座。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为最著。首峰回雁峰就在衡阳市中心的南门口。其主峰祝融峰, 海拔1290米,可俯瞰群山,观赏日出。

    相传古代舜帝南巡和大禹治水,都到过这里。其后除汉武帝以衡山道远,而迁祀安徽潜山(天柱山)外,中国历代帝王祀典都在南岳衡山,相沿不变。

    该山特色:山势雄伟,在五岳中有它独特的地方。清代学者魏源在其《衡岳吟》中说得好: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 翅垂云大。四旁各展五十里,环侍主峰如辅佐。那连绵飘逸的山势和满山茂密的森林,四季长青。林深树多,光听听树的名字,也够动人了: 金钱松、红豆杉、伯乐树、银鹊树、香果、 白檀、 青铜以及常绿的香樟、神奇的梭罗、火红的枫林、古老的藤萝。据统计,南岳现有的风景林等各种植物,有1700多种。

    那高高的祝融峰,状如鸟儿的头;与芙蓉、天柱等16峰紧相偎依,恰似鸟儿的身躯;南面的石廪、观音至回雁等20余峰,北面的紫盖、香炉至岳麓等20余峰, 犹如鸟儿展开的巨大的翅膀,像是凌空飞翔的样子。如遇烟云滚滚、乱云飞渡之时,那就更能令人感受到南岳如飞了。这里的山峦,绵延起伏,线条优美,形成 秀丽的特色。衡山是中国古代南部的重要坐标,也是中国南方成名最早的山。《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山海经》、《尔雅》等,都有有关衡山的记 载。

    衡山景观主要有:

    祝融峰:登上此峰,东望罗霄,白云缭绕,西顾雪峰,若隐若现,北眺洞庭,水天一色,南望湘江,宛若银链;大地阡陌纵横,历历在目,脚下峰峦起伏,如走泥 丸;仰观宗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上下四方,尽收眼底。唐李白《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诗云: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 花落洞庭。祝融峰顶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始建为祠,现在的建筑是后来重修的。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以便了望 北山的风光。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亮。祝融峰顶下的南面有上封寺,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台系元世祖至元十 三年(1276)所建,现设有气象台。在祝融峰下,还有高台寺,它与上封寺紧紧相连。 据清李元度 《南岳志》记载,至迟是宋代的佛寺。这里山高、石大、泉清、树老, 风景优美。寺右边是观音岩,岩上是碧萝峰,岩下有烟霞洞,路旁有观音泉,泉水从石缝中涔涔流出,晶莹清冽。高台寺的左边有开云亭,是纪念唐代韩愈游山时, 先天是阴雨绵绵,次日云开日现这一情景而建立的。最惹人注目的, 要算寺右的几株古松了,高大挺拔,郁郁葱葱。

    藏经殿:位于在祥光峰下,林壑幽深,风景秀丽,是南朝陈废帝光大二年(568)慧思禅师所建。相传陈后主的一个妃子因避难来南岳,向慧思学佛,其地点就在这里。由于明太祖赐大藏经一部,存放寺中,所以称为藏经殿。以后又相继改为祥光寺、普光寺,  后来仍叫藏经殿。 现在的建筑是1933年所重建,红墙黄瓦,掩映在古林深处。 殿后约百步,是古华居, 铁瓦石墙,比较精美坚实。在殿的左前方,是梳妆亭,相传为明桂王的母亲陈太妃整妆的地方。在殿对面的马鞍山上,有允春亭,是游人的休息之处。在殿的西面,是侧刀峰,怪石嶙峋,上有飞来船、猴子石等古迹。

    方广寺:位于南岳区莲花峰下。寺名方广,取佛说十方广布之意。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后历经各朝代修葺。寺中有宋徽宗写的天下 名山四字。寺前有一条小溪,寺左有石涧潭, 泉水从石上流下, 泻为瀑布,坠入深潭,声若钟鸣。这里林泉、山峦秀美,环境幽静深邃,游人至此必有一种幽深之感。李白写了一首《游方广寺》诗: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 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馨时闻一两声。其幽深之状,跃然而出。公元1167年冬,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和湖南提刑张栻,踏雪南岳,唱诗作和。七天 之中,互相唱酬,作诗149首,其中1/3的诗篇写于方广寺。后由张栻作序,朱熹作后记,汇成一部《南岳唱酬集》,对南岳进行了空前细致的描绘。后人为了 纪念他们这次胜游,特意在方广寺修建了二贤祠和嘉会堂。

    魔镜台:位于南岳掷钵锋下,缘于唐怀让的魔镜的故事,与半山亭对峙。此台附近还有观音桥、麻姑桥、龙舒桥等古迹和明清两代的名人题刻。此地风景优美,气候 宜人,冬温夏凉,今已成为避暑的胜地。这里山环路转,幽径曲桥,有绿竹亭亭,有繁花盛开,有涓涓流水,有清澈明净的游泳池,有松涛阵阵,鸟鸣嘤嘤,处处都 充满着诗情画意。台地上有高大的苍松、翠柏、柳杉、银杏以及枇杷、石榴等树木和许许多多花卉。  火红的杜鹃,雪白的梨花, 金黄的菊花,艳红的梅花,芳姿焕发,香气袭人,真是满台花木满台香。如果是雨天,烟云四起,山色空蒙,密密的松柏更是一片翠黛色。绿林丛中的亭台楼阁,山风频吹,更露出了雍容华贵的姿态。

    水帘洞:位于南岳乡水帘村,距南岳镇4公里,古名朱陵洞,传说与衡阳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在石鼓的为朱陵后洞,在南岳的为陵前洞。水源来自南岳紫盖峰 顶,流经山洞,汇入6米余宽,深不可测的石洞,水满溢出,垂直下泻,形成瀑布,高60余米,宛如水帘悬挂九天,故名水帘洞。唐、宋、明、清各个朝代,都有 不少诗人名家为之题刻赋诗。  此洞是唐代道教活动的地方,被当做洞天福地,称为朱陵洞天。唐玄宗还派朝廷内史带领道士们在投龙潭祭祀,可见水帘洞在当时非同一般。

    大禹碑:缘于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传说中最早在衡山留下的文字,碑中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经过。传说中最早在衡山留下文字的,恐怕要首推大禹了。大禹为了治水, 八年于外,劳苦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奉献精神,一直被传为美谈。 据说,夏禹治水头几年没有成功,但他还是再接再励,艰苦奋斗。大禹听说黄帝曾把一部以金简为页、青玉为字的宝书,即《金简玉书》,埋藏在南岳。他知道这部 书会对治水有很大的帮助,但不知道这部书究竟在什么地方。于是,他来到南岳杀了一匹白马,祷告天地,接着便卧倒在山峰上。不久,他梦见一位仙人,自称苍水 使者,告诉他这部书的所在地。梦醒后,果然找到了这部书。按照书上的指点,他率众凿山开口,疏通壅塞,把危害人民的洪水引进江河,浩浩荡荡地流进大海。

    南岳庙:位于南岳镇北街尽头,坐北朝南,后有赤帝峰,前有寿涧水,庙址呈长方形,总面积达98500平方米,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筑 物。全庙周围,都是红墙围砌,四角有角楼。角楼以内,东边有观八个,西边有寺八个,以正殿为中心,连接楼阁亭台,红墙黄瓦,构成了一组宫殿式的建筑。此庙 内古木参天,绿树掩映,飞檐凌空,光华四射,显得十分壮丽。正门叫棂星门,牌楼式建筑,由花岗石砌成。左右各有东西便门。正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 伟。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正川门内有玲珑别致的御碑亭。亭内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为重修岳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龟驮石碑,碑文系康熙 的亲笔。殿中原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皇帝对岳神都加赐封号,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开元间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又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等。寝宫 内,原有铜佛重一万斤,是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1644年)铸造的。

    福严寺:是南岳佛教的五大丛林之一。寺的东面有山门一座,横匾有天下法院四个大字,意思是天下的佛教徒都以它为传法的寺院,两边的对联是六朝古刹, 七祖道场。进山门便到知客厅,厅前的石柱上刻有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的对联,可见福严寺在南岳佛寺中的重要地位。所谓南岳十八高 僧,便陆续出现于各个名刹古寺之中。特别是慧思禅师于陈废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到南岳后,从事佛教的传教事业,一时兴盛起来。寺内有岳神殿、正佛 室、方丈殿、莲池塘、禅堂、斋堂等,这些结构, 浑然一体。寺内原有铜质岳神一尊,重一万三千斤,铜佛像三尊,各重一万斤,都是六朝陈废帝时所铸,现已无存。

    南台寺:位于福严寺左南方,是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为六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年~519年)海印禅师所建。到了唐玄宗天宝(公元742年~756年)初年,禅宗八祖希迁来到南岳,见这里林深草茂,景色绝佳, 遂开辟为道场。 由于有石状如台,所以叫做南台寺。希迁就号为石头和尚。石头希迁某种有《草庵歌参同契》,在此宣传顿悟之说,南宗在南岳的势力,又得到了发展。

    祝圣寺:位于南岳庙的东南侧,是一座古庙。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经来过这里,并在这里建立清冷宫祭祀舜帝。到唐代始建为寺,初名弥陀台。后来又改称般舟道场、 报国寺等。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湖南巡抚赵申乔,听说康熙皇帝要到南方巡视,便大兴土木,把这里改建成一座规模宏大而又豪华的行宫,后 来皇帝没有来,于是又改名祝圣寺。寺的主要结构,有前殿、正殿(即说法堂) 、藏经阁、方丈室、罗汉堂以及禅室、斋堂、寮房等。这些建筑,光彩华丽,甚为壮观。以前,寺西原有禹柏庵、御书阁。寺后有柳宗元撰书的唐宪宗元和三年(公 808年)般舟和尚碑、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弥勒和尚碑等古迹。寺后还有一片森林,翠柏撩云,松涛滚滚,夏日游人至此,格外凉爽宜人。过去这里是一 处著名的风景林。

    南岳书院:又名邺侯书院,位于烟霞峰下。早先原名端居室,是唐朝宰相李泌隐居的地方。据说李泌七岁能写文章,受到唐玄宗的喜爱。燕国公张说称他为 ,宰相张九龄呼之为小友。唐德宗时,位至宰相,封为邺侯。他博学多谋,善于直谏,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政绩比较显著。李泌死后,其子 李繁在南岳的左侧修了个书院纪念他,叫做南岳书院。南宋时,又被迁到集贤峰下,改为邺侯书院。到了元代,书院遭到破坏。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 年~1795年),衡山一个知县在烟霞峰下的李泌故居处, 建立了一个义学,仍叫邺侯书院。现在的建筑是1922年在此重修的。檐柱上有一副对联: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 霞。它表达了作者的怀古深情。

 

    7、庐山

   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距九江市约50公里。又名匡山,或匡庐。飞峙长江边紧傍鄱阳湖。相传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草庐为舍,故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此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略呈椭圆形。

    相传,夏禹王疏九江,秦始皇南巡都登过庐山。东汉明帝时,成为中国佛教中心之一。此山有三大名寺(西林、东林、大林),五大丛林(海会、秀峰、万杉、栖 贤、归宗)。历代诗人墨客都慕名前来,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范仲淹等,纷纷赋诗填词。岳飞、文天祥、李时珍、徐霞客也曾到此。山上 历代名家书法、碑刻众多,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山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 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 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该山特色: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其断层的走向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 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涛,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龟行大地,雄伟状观、气象万千。山地的周 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但从牯岭街至汉阳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对高度却不大,走伏较小,谷地宽广,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此山夏季凉爽宜人,七 月的平均气温为摄氏22℃,被人称为凉岛和避暑胜地。此山常为云雾缥缈,年平均雾日为190.6天,年降水量1833.6毫米。

    此山多险绝胜景,匡庐瀑布更是名传天下。其中仙人洞,石松横空;五老峰,山姿奇特;龙首崖,苍龙昂首;含鄱口,势含鄱湖;大天池,霞落云飞;白鹿洞,四山回合;玉渊潭,惊波奔流;秀峰,碑刻如林。

    潮润而又适宜的自然条件,使得庐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据不完全统计,庐山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 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和中国7个类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199612月,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景观主要有:

    花径:在牯岭西谷,迎面有一座石门,两边分刻着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石联,上横刻花径两个大字。相传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著名诗人 白居易登山游览,漫步花径,正值山下桃花已谢,而大林寺桃花盛开,即兴赋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故负 盛名。花径亭里有一横石,上刻花径二字,传为白居易手书。1930年被石工发现后,定为唐代花径所在地。亭侧十几米外的树木花丛中,有一彩色方形石 亭,即景白亭。从景白亭拾阶而上,到花房内,有四百多种奇花异草。万紫千红,香飘四季,四周条案上,屏风前盆景秀丽。墙内建为花径公园。出花房过九曲桥, 可在湖心亭中观看湖光山色。

    御碑亭:又名白鹿升仙台,在锦秀峰上。亭内有碑高约4米,碑文为明代皇帝朱元璋所写:周颠仙人传。石门上对联两幅: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故从此处寻踪迹, 更有何人告太平。据传, 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有一名叫周颠的和尚,在南昌行乞,口唱太平歌,言朱元璋做皇帝定太平。朱得知后,便邀周颠同行。在横渡长江攻打南京时,风雨大作,兵马不能前行。周颠立船头,向天呼叫,遂风平浪静。后僧辞归,问 其所住,答:我乃庐山竹林寺僧也。朱元璋建都南京后,特遣使来庐山寻找,不见周颠。朱元璋即建亭立碑,以张其事。欲倚此亭,可北眺长江和九江市景色, 峰下是锦秀谷。北宋王安石曾专门写诗赞道: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秀谷中春。

    大天池:在御碑亭西的天池山上,有一方池,池水终年不涸。池旁长亭,为东晋僧人慧持所建。天池寺原址,宋代称天池院,明代改为护国寺。附近还有宋、元、明代以来石刻多块及天池塔、天心台等遗迹。 寺西平台,即文殊台, 是观赏云海之地。每当春夏之交,山中水气郁结,云雾漫天,谷中薄雾如轻纱缭绕,白云时而傍山升腾,时而翻滚直下,尤以天池晚霞最美。高台看红日彩霞满天,极目长江如练,放眼平川生辉。

    五老峰:距万松坪1公里处,五峰耸立,雄伟陡峻。从山麓明代所建的海会寺,仰视群峰,似五个老人并坐,故名。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山姿不一。有象诗人吟咏; 有象勇士高歌;有象渔翁垂钓;有象老僧盘坐。尤以第三峰最险峰,顶有日近云低俯视大千等石刻。而第四峰最高,峰顶云松弯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 狮子峰、金印峰、石舰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往下为观音崖、狮子崖,背后山谷有青莲寺。李白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五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 此地巢云松。李白号青莲居士,传此乃李白当年巢云松隐居之地。五老峰东面有三叠泉,西南为庐山松、一线天,峰麓为海会寺,是庐山的胜景,游人必登之 地。

    东林寺: 位于庐山西北麓。 此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莲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名僧慧远(俗姓贾,山西楼烦人)在此建寺讲学并创设莲社(亦称白莲社),倡导弥陀净 土法门,后世推尊他为净土宗始祖。唐代时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来寺后和该寺智恩和尚同渡日本,传经讲学。慧远和东 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 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寺前虎溪,自南向西回流。上有石拱桥,相传慧远专心修行,影不出户,送客不过虎溪桥。当时常与诗人陶渊明、山南 道士陆修静谈儒论道。一次他送陶、陆出山门,边谈边走,不觉过了桥,神虎叫不止,三人相视大笑。这个文苑佳话,称为虎溪三笑,流传至今。过虎溪 桥向北百余米,是第二道山门,朱红门墙上有秀挹庐峰四字。寺东罗汉松,传为慧远手植,古松苍劲挺拔,碧绿繁茂如盖。古松旁为护法殿, 有金面金身的弥勒像和韦驮像。正殿神运宝殿,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等塑像。左右两殿是十人高贤堂、三笑堂,殿后有聪明泉、石龙泉、白莲 池、山水池等古迹。并有晋石塑、 唐经幢及唐明清代文物碑刻,历代文人慕名而来者甚众。李白、白居易、柳公权、陆游、王守仁等均曾在此题诗,立有石碑。

    白鹿洞书院: 位于五老峰下山谷中, 距星子县城约7公里,是宋代著名书院之一。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唐代宝历元年(公元 825年),李渤为江州(治今九江市)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唐代末年兵乱,高雅之士来洞读书。颜正卿之孙颜翠,曾率弟子三十余 人授经洞中。至南唐昇元中,将此建为庐山国学。宋代初扩为书院, 与睢阳、石鼓、岳麓共为当时四大书院,后遭兵火。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为南康(今星子县)军守,重建院宇,在此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 于是院名大振。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白鹿洞四山回合,一水中流,泉清石秀,古木参天,环境优美。院内原殿阁颇多,后损。现仅存圣殿、御书阁、彝 化堂。后山洞中有石鹿,系明代正德年间复制。洞上有思贤台,圣殿西原为启圣祠,今余碑廊存碑有百余块,刻有朱熹手制学院学规,历次修建文记及名人书法。最 为珍贵的系《白鹿洞歌》,为明代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紫霞道人所作,后人刻石传世,堪称艺术珍品。

 

    8、九华山

    位于中国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原名叫九子山 此山是地藏菩萨道场,与五台、峨眉、普陀合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总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有99峰,以天台、莲花、天柱、十王等九峰最为雄伟。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

    唐代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层峦叠翠,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将九子山比作九朵芙蓉,故后人改称之为九华山。

    此山开发,始于晋代隆安年间。唐开元年间,新罗国(今韩国境内)国王近宗金乔觉(地藏)来九华,潜心修持75年,99岁圆寂,佛门认证他是地藏菩萨化身, 九华山由此被辟为地藏道场。明、清代鼎盛时期, 寺院多达360余座,僧尼四、五千人。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香火之盛甲于天下。现存古寺庙94座,佛像1万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香烟缭绕,经年不绝,并享有佛国仙城之号。

    该山特色:此山烟云氤氲,巍峨兀立,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佛教气氛融为一体,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 独特别致,名胜古迹遍布其间。唐代刘禹锡赞其奇峰一见惊魂魄;宋代王安石誉为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此山群峰竞秀,景中有景。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别具一格,并以金地藏王菩萨讲法道场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存放真身(肉体)和尚的名山。

    此山尚存化城寺、 肉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古刹72座,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代万历皇帝颁赐的圣旨、藏经及其他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百岁宫内,还供有应身菩萨,即无瑕禅师的肉身坐像。

    九华山景观主要有:

甘露寺:位于二圣殿至九华街上山的途中,距定心石不远。建于清康熙年间, 前后两殿,建在两个台基上,一暗一明,一高一低,布局新颖有趣。甘露寺的来历,有一传说:清康熙皇帝的玉林国师受康熙之派遣,曾两次来到九华祭拜地藏菩 萨。第一次来到半山腰的定心石时,见这一带苍松傲穹、幽篁蔽天,东有龙瀑天池之景,西有龟山晓雾之悦,就认为此处很适宜建一座大的寺庙。第二次来,听说卧 虎洞主禅僧洞安愿遵此意建庙。便亲自去卧虎洞探访洞安,鼓励他建庙。说来奇巧,就在破土动工的那天清晨,天空普降甘露。众人大悦。朝廷闻之,赐名甘露 。甘露寺现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九华山佛学院就设在寺内。

    二圣殿:是一幢江南明代民宅式的建筑,殿门面临上山古道,龙潭溪从东南而来,绕寺而过,环境幽雅。今住持僧觉益。过去一些善男信女到九华山朝拜,见庙烧香,见菩萨磕头。二圣殿是他们朝拜的起点。殿里供奉的二圣 头戴乌纱,身穿朝服,腰束玉带,足蹬粉底朝靴。身高七尺,面庞丰润,黑色的胡须齐胸,明亮的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两尊金色塑像酷似孪生兄弟。这里所谓二圣,其实仅是金乔觉(地藏)的两位舅父。

九华街:为九华山之腹地。海拔700米。街中心有金地藏菩萨创建的第一座古化城寺。此街北有十里好汉坡(即盘山公路),南有千仞芙蓉峰,西有密林藏秀的神 光岭,东有高耸山顶的东崖。这里集中了诸多著名的佛寺和名胜古迹。传说这里还是金地藏菩萨转世修身成道的地方,佛教界多把九华街称为 “莲花佛国。九华街呈门形封闭式街道,有两三条小巷横穿东西,东可去天台峰,西能上月身殿。夜宿九华街,可观看做佛事,夜间可听庙宇的钟声幽幽,清晨可 观僧尼拂弹灰尘、念经跪拜的早课,感受佛家情态。

    五百罗汉堂:该堂总建筑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为宫殿式结构,与百岁宫配套协调,形成一个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城堡式建筑群。五百罗汉堂供奉五百尊罗汉,整个堂内千姿百态,气势壮观。百岁宫五百罗汉堂是目前中国四大佛山所仅有,它的兴建,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新景观。

龙女献泉:东崖峰顶上原有一座东崖禅寺,寺后有古老的地藏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乃僧人为祭祀地藏,纪念其苦修于东崖而建。殿侧峭壁上有地藏洞(又名堆 云洞),是金乔觉(地藏)初至九华山时的栖身之所。在峰的西麓有一山泉,名为龙女泉。相传龙女泉是龙女奉献给金乔觉的甘泉。此即著名的龙女献泉 话故事、被列为地藏圣迹之一。

    百岁宫:又名万年寺,可从祗园寺后攀石级上该寺。登上百岁宫,凭窗远眺, 磨盘峰、五老峰、太古岭、凤凰岭历历在目。寺内供奉的是明代万历年间坐化的无瑕和尚贴金肉体坐像。据《万年禅林历代流碑记序》载:明万历年间,河北宛平 县(今北京芦沟桥)僧人海玉,字无瑕,24岁时由五台山步行到九华山东岭岩洞中,结茅为庵,不出山,不带弟子,以野果为食,并刺出身上的鲜血写成《华严 经》81卷。他在山中住了102年,126岁时坐化圆寂。明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兵部尚书王大人被遣为钦差大臣到九华山敬香,晚间有白光一道 从山头射出,他觉得神奇,遂连夜带人上山,寻到发光地点,发现在山沿里有一位已经坐化的老人。周围遗物,都已腐烂,唯坐化老人肉体还保持原样,只是已经干 缩,检视老人身旁的身世自传,才知道坐化归天已有3年了。王钦差禀报朝廷后,崇祯皇帝即敕封为应身菩萨,钦赐建造百岁宫。现殿宇上下五层,房屋百间, 依山修建,曲折相通,最下一层即肉身殿。正门外高悬崇祯皇帝御题护国万年寺,钦赐百岁宫匾额。据寺僧传说,百岁宫于清朝咸丰末年曾遭火灾,众僧向 禅师肉体跪求救火。正当火势猛烈的时候,禅师的双手忽由坐禅姿势变做遮火状,当即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浇熄大火,自此禅师双手便继续保持着遮火之状。

    慧居寺:原名慧庆庵。坐落天台山西麓、中闵园东。始建于清代,清末住持僧仁琳扩修。1938年住持僧普明募化重建大殿, 扩充寮房,安单接众,始具丛林规模, 易名慧居禅寺1982年重修殿宇。 1984年所有佛像上漆、贴金。该寺背倚高山,面临竹海,环境十分幽美。建筑面积541平方米。寺内十八罗汉及菩萨塑像造型优美,神态逼真。为全国重点寺院。

    华严洞:位于中闵园,深藏在峭壁下的幽壑之内。巨岩北端上翘,呈窝掌形。傍临小溪,幽篁遮天。洞前筑墙成屋,进门见古洞,深丈余,高七尺,宽二丈五尺左 右,隔成内外两间。外间供佛像一尊,内间筑成小楼, 下铺地板,窗明几净,幽静异常,别有洞天。西侧相连的是华严海慧寺。寺外是远山、近壑、山泉、幽涧,宛如世外桃源。华严洞周围的高峰深谷,嘉木繁盛,灵草 丛生,有石斛、石耳、灵芝、黄精、首乌、丹皮等贵重的野生药材,是著名的药谷。在药林、灵草之间,飞鸟众多,舌簧悦耳。其中以捣药鸟为珍禽之一。它又 丁当乌,与金钱树(即青钱柳)、娃娃鱼并称为九华三宝。其喙红色,羽毛有黑白两色,尾巴略长,体略大于画眉。晓伏夜出,多在夏季出现,其声 丁当,如杵臼药。

    天台峰:又称天台正顶。海拔略低于十王峰,因天台是教徒朝拜地藏 “圣迹之所在, 所以往往将天台称为九华山的主峰。坐落在峰顶的地藏寺(即地藏禅林),古名天台寺。来九华山的佛教徒大多到此朝拜, 称之为中天世界 至寺前回首一看,左有龙头峰,右有龙珠峰,对面十王峰。龙头峰下为青龙背,因骄立如屏,故名玉屏峰。龙珠峰,又名天台岗,上有一颗巨大滚圆的岩石,名龙珠石。传说九华是活的龙脉,青龙即居此高处,这颗龙珠,则是它戏耍的宝物。 十王峰迎面而来,谓之十王朝地藏。寺前岩壁上,有非人间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门在龙头峰、龙珠峰间的渡仙桥下,由桥底登石阶十余步,即进入寺内。拱形桥上的横梁镌中天世界4个大字。

    九子岩:又名九子峰。峰壁是一整块的光滑岩石,像一座城头堡,只有一条山路,从又溪寺通向峰顶。路越走越窄,险陡异常。峰顶有古寺一座,名为九子寺。在殿后谷口,有四面峭壁倚天而立,古木参天,云雾缭绕。一个光滑而巨大的岩石下,有深涧,涧水如巨龙一般10米高的云谷中奔腾而来,吼声如雷,此名为垂云涧。附近还有七步泉,每当暴雨之后,瀑布从七条冰裂的狭缝中倾泻而下,七转七折,惊心动魄。北岩与七步泉天然融合而成的九子泉声是九华山十大名景之一。

 

    9、峨眉山

    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距峨眉县城西南约7公里,距成都市约160公里,。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绝,故名峨眉。此山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体向南北方向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

    该山特色:通常人们说的峨眉山,大多指的是大峨山。山体有古生代花岗岩、变质岩构成,顶部有大面积玄武岩覆盖。峨眉山介于大凉山和邛郲山之间,地质上属于 “峨眉断块带,悬崖峭壁很多。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山体经风化、剥蚀、冰川、流水等自然力的雕塑,才逐渐演变成今日峰峦奇绝、千姿百态的名山。此山峰峦 起伏,重岩迭翠,气势磅礴,雄秀幽奇,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称誉。另外,此山山势高低不一,气候差异特别大。大体上低山区属亚热带,中山区属温带,高山区 属亚寒带。山麓与峰顶温差约15℃左右。植物呈垂直分布,多达3000多种,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动物种类也非常丰富。

    此山山麓至峰顶,有50余公里。石径盘旋,直上云宵。明代人诗有 “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里云烟连,盘空鸟道千万折,奇峰朵朵开青莲。

    山上寺庙创建于东汉时代, 后历代续有增修。 初流行道教,唐、宋代以后,佛教日趋兴盛。至明、清代臻于极盛。一时梵宇琳宫,大小寺庙近百座,为佛教著名普贤道场。现主要庙宇及风景地有报国寺、万年 寺、伏虎寺、清音阁、黑龙江栈道、洪椿坪、仙峰寺(九老洞)、洗象池、金顶等十余处。199612月,峨眉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

    峨眉山景观主要有:

    金顶:由洗象池上行5公里,经过最长最后的一道有2380余石级的险坡 “七里坡 再经接引殿即至。 此顶海拔3077米,是峨眉游山的终点。金顶上有正殿,古名华藏寺。华藏寺始建于晋汉时期,当时,称普光殿, 后改名为元相殿,又称铜殿。因其殿顶鎏金,瓦、柱、门、窗皆为铜中掺金建造,在阳光下金光闪闪而得名金顶。华藏寺侧为卧云庵,庵左为睹光台。华藏 寺后是断岩720米,峭绝如削,这里遥对西康雪山,下临3000多米的深壑。立于其上,但见云雾浮沉,深不可测,令人怵目惊心。登临金顶,不能不看金顶 四奇,而欣赏四奇的最佳观赏点,在卧云庵左侧的睹光台。

    报国寺:海拔551米,为峨眉山第一景。冯玉祥将军曾题写了名山起点四个大字。此寺原址在离现址不远的伏虎寺对岸的瑜珈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原名会宗堂  当时寺内供奉着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大第子普贤菩萨、道教创始人的化身广成子、春秋名士陆通,取儒、道、释三教会宗合祀之意。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 年~1661年)移址至此重建。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重修,并取佛经中四恩之一报国主恩之意,御赐报国寺名。后经两次扩建,  成为四层殿宇、亭台楼阁俱全、布局典雅的宏大寺庙,其规模为峨眉山下的寺院之首。寺院山门报国寺匾额为清康熙皇帝御书,寺内殿宇轩昂。 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藏经楼等,自前至后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周围有花影亭、七香轩、吟翠楼、待月山房等建筑。排列有序,布局井然。  寺内,杜鹃、山茶、丹桂、腊梅四季飘香;寺外,林木葱郁,山花烂漫,一派鸟语花香的佛国世界。大雄殿内,中间供奉着释迦牟尼, 两侧排列十八罗汉。 七佛殿内尊放七座高大的佛像, 中为释迦牟尼。左右两侧分别排列着毗婆尸佛、 尸弃佛、 毗卢婆佛、拘搂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六尊佛像。原有的道教始祖和儒教代表人物像已不再有。七佛殿内,两侧墙壁上存有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四幅 《七佛偈》木刻条屏真迹。七佛殿后,有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由江西景德镇窑工烧制而成的大型彩釉瓷佛一尊,高2.7米,佛像底座为千叶莲台。瓷佛 身缀千佛莲衣,暗含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的佛经教义。  这尊瓷佛形象高大,比例匀称。生动形象、线条流畅,实乃国内罕见。

    仙峰寺:海拔1762米,面向华严顶,背靠危崖。附近两石夹道,对立如门,亦名天门石,前行数十步即抵山门,额题仙峰禅林。俯视华严顶下,石笋千峰, 青葱笏立,气魄雄浑,令人屏息。寺周长满了冷杉和矮松,枝叶成伞状展开,极为美观,寺中整洁,斋食更负盛名。仙峰寺草木葱茏,深邃幽静。寺内殿宇四重,覆 以锡板铁瓦,后殿为舍利铜塔。寺外不远,有一巨石三峰石,刻有南无阿弥普贤菩萨仙圭等字,故寺名即由此而来。

    洪椿坪:海拔1120米,由清音阁上行六公里左右可到达。其中, 必经九十九折三千二百余级台阶, 名为蛇倒退的长坡。坪上建有洪椿寺,最初由宋代僧人楚山性一禅师所建,原名千佛禅院,也称千佛庵。明崇祯四年继建,清乾隆四十三年曾毁于火。清乾隆五 十五年(公元1790年)峨云禅师重建。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树,重建后的寺庙也因此被叫做洪椿坪。这三棵洪椿,一棵在寺院的南面,在那次大火中被焚,但枯 木至今不倒;另一棵在高岩边,约在百年前的一次岩崩中掉于山下;最后一棵在寺门左侧的密林中,至今仍存。此洪椿经专家鉴定,树龄至少在1500年以上,被 视为长寿树。 洪椿,属栋科落叶乔木, 胸径可几人合抱,有三、四丈高。 传说,五百年开一次花, 五百年结一次果。洪椿寺建有殿宇三重,气势巍峨,蔚为壮观。 廊庑简洁,宏阔宽敞。洪椿寺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观音殿、千佛楼以及林森小院和禅堂、僧舍等等。大雄宝殿中的藏经楼内中存有一件宝物,那 就是悬挂于楼内的一盏七方千佛莲灯,檀木雕琢精工彩饰。它高近2米,直径1米,七方翘角,上下刻有几百尊佛像。是世间罕有的艺术珍宝。

    峨眉山四大奇观有:

    其一佛光:在四大奇观中,佛光被称为奇中之奇。常用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这两句话来形容峨眉山金顶佛光的奇妙。因此,每当人们来到峨眉山,总要 爬上金顶,希冀看到舍身岩下波涛翻卷的云海中出现的色彩瑰丽的佛光。清晨在西峰之巅,骤然间,倾盆大雨从空而降,青山如洗,苍翠欲滴。一霎那间大雨扫空而 过,满天霞彩。晕环七色的佛光,从岩腹中分娩而出,袅袅蒸腾起来。不是烟雾!不是云雾!奇妙绚丽的色彩真非人间所有。就是高明的画师, 也无不惊叹娥眉如画画不成。这是天、地、人三者圆融无得的佛果。  清代谭钟岳曾有诗描述: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试向岩石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其二云海:在金顶卧云庵的东面,有一悬空600多米的崖台,名为睹光台,雄奇险峻,为峨眉山第一巨岩。这里天高云淡的日子很少,从洗象池到金顶,绝大多数 时,都是烟雾弥漫,白云缭绕。无风之日,白云皑皑,烟海无边,寂静无声。有时又似薄雾笼罩,群峰时隐时现,犹如浮托在白云上的仙岛,显示出峨眉山的变幻莫 测。这就是金顶四绝之一的云海

    其三日出: 观日出,也要选在金顶之上才别有景致。黎明,东方漫漫发白,几缕银光射向苍穹,渐而变黄,继而橙红,渐渐自地平线渗出缕缕红霞,周围的云彩颜色变换不定, 忽而红忽而橙忽而紫。然后一点金黄在天边缓现,初似娥眉,渐如新月,而后一轮赤红的圆球冉冉升起,万道霞光普照仙山,顷刻之间,把整个峨眉山带入了一个生 机无限的金色世界。

    其四圣灯:常出现在黑夜。在峨眉山日隐星稀的夜空,在金顶舍身岩下的山谷间,常常出现一种甚为奇妙的自然现象:夜幕中,忽而数十道蓝绿色的光点时闪时现, 看似迎面扑来,然而却转瞬即逝。这一景观俗称圣灯神灯,佛门弟子说它是佛灯。古人便由此附会出万盏明灯朝普贤的神话来。

 

    10、齐云山

    山位中国安徽省休宁县城西15公里,距黄山市(屯溪)西33公里,海拔1000多米,周百余里。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故名。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白岳者,齐云山也。

    该山特色:呈丹霞地貌,有36奇峰、72怪岩、24飞涧,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几百处景点组成了一片奇石 巧布,岩洞藏幽,天开神秀,灿若红霞的自然美景。此山特点是峰峦怪谲,且多为圆锥体,远远望去,一个个面目各异的圆丘,自成一格。齐云山碑铭石刻星罗棋 布,几乎峰峰有题词、洞洞有铭刻,紫霄崖下的《紫霄宫玄帝碑铭》为明代才子唐寅撰、戴炼书,碑高7.34米,宽1.40米,为江南罕见。数以千计碑碣石 刻, 其清丽的词句,遒劲的书法,匠心的镌刻,构成了壮观的艺术珍品长廊,使齐云山成为览景访古的圣地。清乾隆帝巡游江南时曾赞誉齐云山是天下无双胜境,江南 第一名山

    齐云山道教始于唐代乾元年间(公元758年~760年),至明,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故成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与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又有 南小武当之称。山上道观参差,宫庙相映,钟鼓磬鸣,岚烟缥缈。此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道教活动丰富多彩,独树一帜。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元和四年(公元 809年),在此创建石门寺,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立佑圣真武祠,明代嘉靖皇帝敕建宫殿,钦赐山额。 此后寺观林立,香火日盛,成为佛、道两教繁盛之地。山境洞开,游人趋之若鹜,香客曾一度日达三千以上。历代雕刻佛像,道家绘画,各种碑记以千百计。

    此山以白岳岭、齐云岩、独耸岩、廊岩、石桥岩、紫宵崖著称。前有黄山,后有颜公山,西有祁山,下有黟水, 万山迎趋,千壑奔集,汇成胜境。1994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景观主要有:

    白岳岭:又称白岳山,为齐云山组成部分,周17.5公里。这里奇峰四起,绝壁断岩,松萝萦匝,形势宛如莲座。游齐云山者,必先登此岭。石路盘回如线,似缘梯而升。 明代彭好古《白岳》绝句曰:满簇停云天际西,遥看白岳与云齐。只令踏破羊肠路,一笑岩空万壑低。其险峻可窥。

    齐云岩:又称云岩,在白岳岭西北方向,高1000多米,周数十余里。一山突起,如屏倚天。宋代程泌题云岩两字于其上。左一峰名石鼓,右一峰名石钟,中 间一峰名辇猪。明代世宗皇帝敕建太素宫于此,并御制齐云山玄天太素宫碑。四周有石鳖坞、天门、密多岩、观音岩、罗汉洞、龙王岩、舍身岩、碧莲池、龙泉 池、香炉峰、三姑峰、五老峰诸胜。稍北有五峰并峙,中间稍高者,名五凤楼。上有石,人呼之,隐隐若有应声。明代王守仁题云岩诗曰:岩高极云表,溪环 疑磬折。 壁立香炉峰,正对黄金阙。钟响天门开,笛吹岩石裂。掀髯发长啸,满空飞玉屑。

    廊岩:为齐云山最高峰,由太素宫后缘山直上而至。《齐云山志》称其峭壁危立,东瞰苍莽如凭虚,云物变幻最奇。自其下仰视,岩作45度倾斜,形式摩天大 楼。岩前有一立石,高数丈,明清代名人在此题咏甚多。明代潘之恒有诗曰:高寻白杜旧词坛,径入青冥转郁盘。广乐疑从天上度, 翠屏如对镜中看。归云飞拥千岩动,阴雪晴吹万壑寒。便拟乘风双翮健,不劳神鼎向还丹。

    独耸岩:位于齐云岩西,因孤峰耸立,与诸峰不相连,故名。此岩高800米,周约7.5公里。顶有池,水清澈可鉴,崇岩凡数曲。人们凿渠引水,下注溉田。岩 西悬崖绝壁,旁有大石洞,可容数百人。相传宋代方腊起义,曾领兵驻扎于此,洞为议事之所。洞之右上角有小洞,可纳二三人,传为方腊住宿处。后人名此地为方 腊寨,并有题字。

    紫宵崖:在 《齐云山志》 中对此崖赞曰:壁立五百余仞,势欲压。过之者足未涉而气已夺。崖壁有紫宵崖石刻。崖前一石酷象骆驼,名紫驼峰崖。下有玉虚宫,为明代正德年间所 建。上有飞泉分注,左右各有一池,池上筑有钟、鼓二楼。明代画家唐寅撰书《紫霄宫玄帝碑铭》石刻,高丈余。明代金锐有诗云:列壑团云长霭霭,诸峰吐雾自 朝朝。雨帘寒洒珠玑乱,天阙晴开金碧遥。 笑卧此间忘岁月,药栏几度长新苗。现今宫、楼已妃,但唐寅石刻尚存。

    石桥岩:位于白岳岭西,原名岐山。高约600,周约11.5公里。《齐云山志》载:石桥宛然天成,一峰正中,卓立桥外。石壁百丈,古藤络其上,花时如张锦屏。下有石室,横亘数十丈。唐代天宝中有僧居之。有龛像、讲台、石梯之属。唐代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刺史韦绶建置石门寺,门下有烂锦岩。岩下东有天泉岩,有泉水四时不绝。明代谌甘泉讲学于此,并建有天泉书院 西有大龙宫,有石龙,口喷泉水。近处还有石梁山、通宵峰、标霞岩、青莲池、晞阳岩、碧莲涧、龙井、金紫岩、太极岩、棋盘石等景观。

    洞天福地: 进入望仙亭, 出亭后走过桃花涧即到洞天福地,此景颇为壮观,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摩崖石刻。据传,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 是祭祀关公的地方;而寿字岩的寿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这个巨大的寿字,直径达到230厘米。走过寿字崖,便见一个宽敞的石洞, 游人可以通过,纯属天工所造,为 “崖下窟窿,称之为一天门,门摩崖石刻和碑铭,数目很多,琳琅满目,为白岳碑林

    真仙洞府:崖壁下有许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它是齐云山风景精粹之一。八 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而圆通洞供奉的却是佛教中的南海观音;罗汉洞供奉着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应当说从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儒、 道、佛合璧的气息,颇有特色。此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为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香炉峰:此峰在月华街太素宫前,山峰独立挺拔,形似香炉,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稳健,炉身粗壮,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传说顶上的铁亭、香炉当初是朱元璋所赐,可惜铁亭和香炉被毁,现在的铁亭系1983年重建的。  每当雨后初晴, 云雾飘渺之时,香炉峰或隐或现,有诗赞其妙曰:山作香炉云作烟,嵯峨玉观隐千年

    小壶天:位于月华街长生楼下,它是明代一个石坊构成,石坊上有小壶天三字,石坊门洞呈葫芦形,进门后,便是一个长20、宽3.3,高2.5的石窟,  石窟的一侧为万丈深渊,站在窟侧,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当游人想后退一步,便见崖壁上有思退崖石上流泉一线泉 “飞升所等石刻。据传,这是道士飞升成仙的地方。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中国十大奇趣之山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