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2019-04-22 15:20:20    下载该word文档

绝密★启用前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1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佣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

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2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

3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B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4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

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5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

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6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7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A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8唐前期的户籍内容十分详细,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还记载了占有的土地数量和土地位置,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伦理对统治者影响增强

B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C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大量减少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9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

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

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10下表是宋代书院及宰相籍贯分布情况统计。

从中可以得出,宋代

A科举录取人数南北差距明显

B思想文化的地域性色彩突出

C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地位优势渐失

D南方地区在学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11在中国古代,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B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

C重视水利灌溉事业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12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A①刀耕火种②耧车③二牛抬杠

B①铁犁牛耕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C①刀耕火种②大镰③风力水车

D①铁犁牛耕②耧车③曲辕犁

13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请指出有几个错误。卡片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卡片2: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卡片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卡片4:《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4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15《五四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

16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实施“特洛伊计划”,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把‘真理’传到‘铁幕’后面的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

A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

B加强对西欧盟友的支持

C促进与社会主义国家科技交流

D及时从朝鲜战场中抽身

17冷战时期,日本作为抵御苏联影响的桥头堡,得到了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朝鲜战争爆发使日本重工业复苏。这些都开启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大门,由此可见

A日本经济发展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B日本经济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

C日本经济实质上是美国经济的附庸

D日本经济缺乏政府的主导作用

18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下边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

A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B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

C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D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

19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规定,北约行动要遵守联合国宪章规定,“避免采用不合联合国宗旨之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北约只有受到武装攻击时,才可行使自卫权力,并且“应立即呈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1991年,北约《联盟新战略概念》重申上述原则,同时也提出北约要“在和平、危机和战争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可以“提供军队去执行联合国使命来促进全世界的稳定与和平”。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美国加强欧洲的军事政治渗透

B北约沦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C北约组织的战略目标发生转变

D北约已转变为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201947年,丘吉尔说:“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这段话有助于我们了解

A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源

B“铁幕演说”的内容

C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D马歇尔计划的背景

21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围绕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展开了激烈竞争,原子弹、半导体、雷达、航天技术等有新突破。后来很多技术转为民用,如导航系统广泛用于救援、城市交通管理等各个方面。根据材料,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

A美苏竞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B美苏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中心

C美苏双方在科技上相互借鉴

D美苏双方在军事上势均力敌

22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告诉白宫幕僚:“我们离核战争已经不远了”。10月24日,美军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海上隔离和封锁正式启动。同时,美军进入高度戒备,随时准备向苏联全面核攻击。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德国分裂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23姜宪明、何苗的《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2009年):“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下列关于“政治军事领域”联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剧了美苏矛盾

B维护了世界和平

C引发了美苏冷战

D导致了朝鲜分裂

24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材料反映了

A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对手

B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C世界由两极格局转为多极格局

D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25某同学看到一篇论文的关键词有:两极格局、非集团、亚非拉国家。该论文主要论述的可能是

A北约

B欧共体

C不结盟运动

D欧洲联盟

261964年1月,戴高乐不顾美国的抗议,在外交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解释说这只是“承认世界现状”。并且,他在东南亚也发起挑战,而当时美国正在干涉越南。这表明

A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法国企图取代美国的霸权地位

C欧洲正在朝着政治一体化发展

D欧共体形成挑战了美国的地位

272018年6月12日上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晤(下图)。会后特朗普表示不再有来自朝鲜的核威胁,朝鲜将会有潜力巨大的未来。对此解读正确的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美国放弃了称霸世界的计划

C朝鲜具有和美国抗衡的实力

D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28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该法是对以往规定的重大发展,如从强调优惠到强调保护,从投资有所限制到大幅放宽。下列对该法颁布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①“九二并识”达成

②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脚步加快

③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及具体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9建国以来三部法律

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

A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

B确立了依法治国理念

C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

D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

30“6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是统一战线性质组织

B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

31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了

A两岸“三通”终于变成现实

B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C两岸经济交流促进人员往来

D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32新中国出席的某次国际会议最终达成了“十项原则”,其中特别强调“一切国家都有权按照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自由的选择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次会议

A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C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D达成《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3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定海神针”,靠这根“神针”,我们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方方面面的关系。该原则

①在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的背景下提出

②推动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③是同印度代表团讨论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时提出

④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4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了一场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与苏联正式建立同盟关系

D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35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面对美国的举动,日本政府

A结束了日美同盟关系

B正式与中国政府建交

C深刻反省其战争罪行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

36“真正主导70年代中国外交的是乔冠华、黄华为首的业务派。这两人的外交思维是——以点控面,固本培元。所谓以点控面,指的是有重点的外交,而当时的两个重点就是……”文中的“两个重点”是指

A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

B联合国和美国

C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国家

D苏联和日本

37下表是部分国家与中国建交的时间,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C中苏关系正常化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8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上合组织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伙伴关系。下列有关上合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成员奉行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

B客观上有利于我国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

C新时期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重要成果

D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上海五国机制

39外交大事记

根据表中的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B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各项事务

C联合国维和事务必须有中国参与

D中国在努力构建新型区域关系

40上海合作组织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然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C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

D政治经济逐渐一体化关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属于农业文明的范畴,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唯有中国发展得最精密、最情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图1 图2

(1)根据图1,你能观察到我国古代农业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吗?

(2)根据上述图片材科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42新中国成立至今,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建国初期国际形势图》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

材料三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摘自十九大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国际形势的特点。为了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战略?为处理好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战略。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因素。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 “到了清朝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日益松弛,农民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一现象出现源于清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租佃制的进一步发展,故答案选B项。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本题无关,排除。

【点睛】

本题解题思路:一是精准捕捉材料关键信息,并将其转化历史学科相关术语;二是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例如:清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租佃制的进一步发展。

2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适应了当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减少土地垦荒面积无关,A选项排除。在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宋代租佃经济高度发展,农民可以维持生计,不一定抑制生产积极性,C选项排除。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剧了土地的集中程度,D选项排除。

【点睛】

宋朝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宋朝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对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肯定和保护,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率。另一方面,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前代相比,加速了封建社会对于土地所有权竞争与垄断机制的运行速度。

3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三十税一”可知,西汉初期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土地私有制确立使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推动,排除;B项,材料中“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是鼓励民间盐铁发展,不是盐铁官营,排除;D项,西汉时期仍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协调了农工商业发展,排除。

4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这有利于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从而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故B正确;其他社会成员获得授田与抑制土地兼并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地主经济的发展的信息,故C错误;其他社会成员不一定是官僚,故材料不能说明维护官僚集团的利益,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他社会成员扩大统治基础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5D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说明耕作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牛耕技术普及全国,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女织,B选项排除。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排除。

6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政策。依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出台法律规范土地交易的契约关系,实际上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配置,这一做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做法是为土地经营流转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不能保护自耕农经济;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土地立法,不是商业立法;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允许土地的流转,承认和保护土地私有,并不抑制土地兼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1923年青铜器牛尊的发现推翻了“汉代赵过始为牛耕”的记载,说明牛耕最晚出现于战国时期,可能更早,中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牛耕,但无法得出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并非主要说明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D选项错误,文献史料也有历史价值,并非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唐前期……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说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答案为D项。A项,唐朝前期、中后期,儒家伦理对统治者的影响并没有变化,排除;B项,唐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没有受到抑制,排除;C项,安史之乱之后人口减少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

9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从而促进了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皖江地区的社会稳定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但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安史之乱之前就有,故B项排除;土地兼并缓解与皖江地区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故C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

10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宋代书院数量及两宋宰相籍贯分布情况可知,北宋至南宋期间,作为古代中原地区的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书院分布较少,南方书院分布较多,而从宰相的籍贯分布上来看,南宋时期南方远远超过了北方。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南移,国家的文化中心不断偏向南方,中原的文化优势地位逐渐丧失。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反映科举录取人数的差距,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反映思想文化的地域色彩,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学术内容,排除。

【点睛】

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1A

【解析】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因此,中国古代农业最基本的特点是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故答案为A项。BC项,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重视水利灌溉事业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外在表现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中国古代农业整体来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2D

【解析】

【详解】

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铁犁牛耕,属于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耧车,属于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曲辕犁。故答案为D项。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风力水车是明清时期的农业技术成就,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C项。

13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卡片1正确;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卡片2错误;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实现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卡片3正确;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卡片4错误;故共有2个错误,因此选B。

14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可知周恩来认为少数民族区域制度适合中国国情,B选项符合题意。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与国情的适应性,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选项排除。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的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选项排除。

【点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15D

【解析】

【详解】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说明宪法保护广大人民的社会保障权力,体现了宪法的人民性,故D正确;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宪法关于社会保障的规定,无法体现宪法是否完备,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宪法关于社会保障的规定,无法体现宪法的过渡性,排除C。

16A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的“铁幕”是指社会主义阵营,因此“把‘真理’传到‘铁幕’后面”就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从而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是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措施,不是为了支持西欧盟友,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不是促进科技交流,排除C项;这一措施与朝鲜战争无关,排除D项。

17A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得到了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朝鲜战争爆发使日本重工业复苏”等信息来看,说明当时的国际形势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即日本经济发展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因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际形势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得出日本经济是美国经济附庸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排除D项。

【点睛】

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除了削减和免除战争赔偿外,还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朝鲜战争还促使西方国家扩军备战升级,从而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这些现象说明日本经济发展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18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及示意图可知,图中主要反映了冷战结束后,世界由两极变成为多种文明和多种力量的矛盾与冲突,有较轻和较重之分的现实,故选D项。由材料、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从当前来看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多极化只是趋势还没有完全形成,故AC两项错误;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不符合图片主旨信息,故B项排除。

19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规定,北约行动要遵守联合国宪章规定,……只有受到武装攻击时,才可行使自卫权力”“1991年,……提出北约要‘在和平、危机和战争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提供军队去执行联合国使命来促进全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北约提供军队去执行联合国使命来促进全世界的稳定与和平,美国在联合国话语权较重,这说明北约沦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北约战略目标的变化,故C项排除;欧盟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北约是个军事组织,故D项错误。

20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1947年”“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给欧洲带来了极大的破坏,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所以材料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马歇尔计划的背景。故答案为D项。A项,两极格局是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1946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1A

【解析】

【详解】

原子弹、半导体、雷达、航天技术等有新突破都是在冷战期间出现,说明美苏冷战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A正确;成立不能说明美苏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中心,B错误;美苏冷战科技不可能相互借鉴,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军事上势均力敌,D错误。

22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1962年且与核武器相关,则指向了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主要是因为美苏两国在核武器上的不均衡局面造成的,也使得世界一度笼盖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故D选项正确;A选项的德国分裂在1949年就已经完成,故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错误;B选项的1953年就已经结束,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故错误;C选项越南战争并不符合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及核打击等信息,故错误。

23A

【解析】

【详解】

根据时间信息,这两个组织是从1949年左右以后逐步成立的地点主要是在欧洲,涉及经济方面的应该是欧洲一体化的组织,而政治军事则是北约组织,北约组织是冷战的产物也加剧了冷战的格局,故A选项正确北约组织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也增强了世界上不安定的因素,故B选项错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而原因则是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故C选项错误;朝鲜分裂是美苏对峙的结果,而非北约推动的,故D选项错误。

24B

【解析】

【详解】

二战后仅25年,即20世纪70年代,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是指西欧国家联合、不结盟运动、日本强大以及中国振兴,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故B正确;“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指世界格局多极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材料无法体现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对手,排除A;70年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不能说是“多极格局”,C错误;70年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表述错误,排除D。

25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涉及到“非集团”,是“亚非拉国家”还是在“两极格局”中形成的,应该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特点。不结盟运动是在两极格局之下,由亚非拉国家倡导,实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故答案为C项。ABD项,北约是美国和西欧国家组成的军事联盟,欧共体是西欧国家实现合作的组织,欧盟是欧洲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与材料中“非集团、亚非拉国家”不符,排除。

26A

【解析】

【详解】

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法国不顾美国的抗议,在外交上承认中国,并在东南亚挑战,可见法国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中强调法国在外交的独立,想摆脱美国的控制,但未体现其争夺霸权地位,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国的政策,不是欧洲各国的政治联合,排除;D项,欧共体形成挑战美国的地位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7A

【解析】

【详解】

材料中会谈双方都尽量避免冲突,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故选A;美国作为当前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一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B;朝鲜是弱小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和美国抗衡的实力,排除C;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排除D。

28A

【解析】

【详解】

为了保护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1994年3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脚步加快,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上海协会、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表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和态度,①②④均表述正确。综上所述,故答案为A项。BCD项,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真正意义的三通,所以③不符合题意,凡带有③的选项都不符合题意,此三项中都含有③,排除。

【点睛】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29D

【解析】

【详解】

1949年的《共同纲领》到1982年宪法的修改,中国在一步一步的推动民主法制的完善。故答案为D项。A项,我国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完善法律体系,排除;B项,依法治国理念应该是在1999年以后形成并写入宪法,排除;C项,人大通过宪法并不意味着立法工作完成,法律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排除。

30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性质,而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为此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B选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出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材料中的人大并未体现,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制建设,78年之后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完善逐渐健全了社会主义的法制D选项错误

31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反映了海峡两岸经济的交流,在两岸政治分歧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两岸的经济交流仍然促进人员的往来。故答案为C项。A项,两岸“三通”终于变成现实是在200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在1987年已经被打破,排除;D项,“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是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台湾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排除。

32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会议中提出“十项原则”的会议应是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该会议上达成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为和平共处十项原则。故答案为D项。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周恩来在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排除;B项,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排除;C项,中国不是不结盟成员国,不结盟运动的产生与万隆会议无关,排除。

33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于19531231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判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时首次提出的,当时国际局势在结束二战后趋于缓和;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时再次阐述,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且与材料中“我们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方方面面的关系”相符,所以①③④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在1950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故②不符合题意,凡带有②的选项都不符合题意,此三项都含有②,排除。

34D

【解析】

【详解】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了一场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六点建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圆满解决,D正确;A是万隆会议提出;B是新时期提出的外交原则;与苏联正式建立同盟关系是1949年,C错误。

35B

【解析】

【详解】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B正确;1972年,日本并没有结束美日同盟关系,A错误;日本和中国建交并没有深刻反省其战争罪行,C错误;材料说明日本与中国建交,并不是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错误。

36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70年代外交的主要突破口是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改善,这推动了中国外交逐渐出现新局面,故B选项符合题意正确;A选项是我国五十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原则提出时,就已经注意改善邻近国家和新型独立国家的关系,不符合此时的重点,故错误;C选项新中国初期便重点加强同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是此时的重点,故错误;D选项,此时中苏关系依旧为改善且中日关系改善的突破口就是中美关系的改善,故错误。

37B

【解析】

【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为摆脱内外困境,调整了对华政策,中美关系趋于缓和,到1972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推动了日本、联邦德国与中国建交。可见,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部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这是关键因素。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10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但不是导致日本、联邦德国与中国建交的关键因素,只是一个重要因素,排除;C项,从表中不难看出,20世纪70年代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联系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中国迎来了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高潮。所以导致题干中情形出现的关键因素是中美关系的缓和。“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苏争霸就白热化了,且中苏关系自20世纪60年代恶化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缓和,排除;D项,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主要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材料中时间阶段不符,排除。

【点睛】

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

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

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38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上合组织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伙伴关系”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奉行对外开放的原则,致力于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上合组织客观上有利于我国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属于曲解了“不结盟”的含义,排除;C项,上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属于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的表现,而不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合组织的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但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的形成是在1996年,上合组织成立是2001年,排除。

39A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体现不出全面参与联合国各项事务,主要是参加维和行动,排除;C项,联合国维和事务是需要多国的参与,“必须有中国参与”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表现,据此不能得出构建新型区域关系的结论,排除。

【点睛】

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40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合组织是新型国家关系,属于地区结伴不结盟性质,故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属于新型的政治组织,不是经济合作,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属于新型的政治组织,不属于军事同盟,故B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不涉及政治经济一体化,故D项错误。

41(1)牛耕和铁犁(铁制工具)。

(2)基本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解析】

(1)1是唐代的曲辕犁,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采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2)1是唐代的曲辕犁2是农作物和家畜家禽,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等

42(1)特点:两大阵营的对峙。战略:一边倒。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原因:应对苏联威胁;中国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局面;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统一大业。

(3)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或多极化趋势加强);战略:不结盟。

(4)因素:国际形势;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综合国力。

【解析】

【详解】

(1)设问一根据地图信息可以推出美苏两大阵营对峙设问二面对两个阵营对峙,为了保护新生民主政权我们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方针的时候明确提出了一边倒的战略;1953年为了解决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周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第(2)根据材料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推知改善中美关系是应对苏联威胁中国愿意改变;根据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推知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第(3)根据材料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推出多极化趋势加强;根据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出不结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4)决定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除此之外还有国家力量、意识形态等,本题材料一中体现的是国际形势、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材料二体现的是国家利益材料三是国际形势和国家力量。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