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光云影共徘徊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天光云影共徘徊

捕捉契机,随文练笔,读写结合,是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之余,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实,做个有心人,你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练笔的契机,比如课文构段典范、修辞传神,内容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练笔,而当课文内容出现空白、情感可以延续、文体可以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练笔……

以下为读写结合想象性练笔的几个实例。

一、让课文“身材”胖起来

【课文原文】《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

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

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下一句略)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俗语想来大家耳熟能详,其实它来自伊索寓言之一的《狐狸和葡萄》。上文出示的《狐狸和葡萄》片段清晰地揭示了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但因课文侧重于引导学生领悟寓意而言简意赅。

如何引导学生将作文写得具体生动,让文童“有血有肉”是所在年段学生作文的发展目标。笔者发现,本文恰是进行这类训练的好材料。阅读时,引导学生讨论葡萄“成熟”的景象,狐狸“馋”的表现,尤其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设想狐狸是如何“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的,他会说什么,怎么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同题的想象陛习作。实践证明,该练笔深得学生喜爱。以下是裴学文同学的习作:

葡萄架上,挂着几串又大又紫的葡萄,阳光下晶莹透亮,诱人极了。

远处走来一只哼着小曲的狐狸。突然他发现了这又大又甜的葡萄。他馋得口水流了下来:“哇,瞧这葡萄,又大又紫,肯定很好吃!嗯,摘几串应该没事吧!

狐狸使劲往上跳,可怎么跳也够不着树上的葡萄。

“这么高,该怎么摘呢?”狐狸自言自语道。他眼角的余光中出现了一个梯子。“啊哈!有了。狐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梯子搬过来,好不容易爬到中间,只听“咔嚓”一声,“哎呀妈呀,痛死我了!原来这梯子是人家扔掉的,因为太烂了,狐狸正好踩到了坏了的那一层.断了。“真够倒霉的!

“该怎么办呢?”狐狸看到一堆石块,眼珠子骨碌一转,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把石块搬来,一块一块地把它垒起来。“应该够得着吧!可狐狸刚上去踩一脚,这个“人工梯子”就倒了,摔得狐狸揉着屁股直叫疼。


这时,一群小蚂蚁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小蚂蚁王说:“狐狸,你不要白费劲了,你够不着的,不要够了。“哼!我才不信!

可是,无论狐狸怎么绞尽脑汁,也够不着那诱人的葡萄。

终于,狐狸只能泄气地离开了。他边走边回头说:“哼!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次习作练习,出现了不少精彩的作文。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如何“言之有物”学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训练。让课文“身材”胖起来,这样的读写结合练笔机会,我们应善于捕捉。

二、让课文“角色”说起来

【课文原文】《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画龙点睛》同样是孩子们熟悉的寓言故事。我们在引导学生明了寓意的同时,也应该珍惜这个读写结合想象性练笔的机会。

经验告诉我们,中年级学生“哑巴”作文现象随处可见。“话语写出来,文章活起来”引导学生写活人物,尤其是让人物话语出现在作文中,这需要老师的引导。《画龙点睛》中游客与张僧繇关于画龙要不要画眼睛的对话、游客看到龙腾空飞去后的惊叹话语,都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填空式说话练习: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对张僧繇说:

”张僧繇推辞说: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张三说:

”李四说: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大家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之后,进行改写练习。以下为张渝琪学生写下的习作:

南北朝时,有个画师叫张僧繇。

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

一个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便说:“张僧繇呀,你这几条龙什么都好,可就是没有眼睛,你把它补上吧!

张僧繇推辞说:“不行,不行。这眼睛可补不得呀!”游客非常疑惑:

“为什么补不得呀?补上了眼睛这龙就有神韵了呀,你还是补上吧!

张僧繇连忙说:“真的补不得,补上了眼睛这龙就飞走了!旁边一个游客忍不住了,说:“张僧繇你就别唬人了,这龙好好地被你画在墙壁上了,怎么会飞走呢?你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旁边游客纷纷附和。张僧繇连连叹气说:“唉,那好吧。

张僧繇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都呆了!那个游客惊叹不已地说:“张僧繇,你真厉害,我刚刚还以为你在唬人呢!没想到这龙真的飞走了。 大家无不佩服张僧繇的点睛之笔。

古人说“言为心声”鲜活贴切的语言描写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要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就要让他们会写作文中的人物语言。语文教师要重视这种让课文“角色”说起来的读写结合训练。

三、让课文。面孔”变过来

【课文原文】《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表达他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全词既有景色描写,又有人物活动场景的介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尤其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溪头卧剥莲蓬”可让学生加以丰富的想象。在充分阅读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尊重原文基调的基础上,用现代记叙文体改写这首词,过回小作家的瘾。以下是我班李乐易同学完成的作文:

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把天空映衬得更加纯净、明洁。溪流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耀眼。远处山峰连绵起伏。山脚下住着一户五口之家。虽然他们家境贫寒,生活清苦,可他们从不抱怨,日子过得很自在。

你瞧,又矮又小的茅屋下坐着一对老夫妻。他俩鬓发已经斑白,脸色却微红,一看就知道喝了点酒,他俩正悠闲地聊着天呢。

远处,他们的大儿子正在锄草,“咔嚓咔嚓”,卖力极了,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枝头上的小鸟唱了起来:“勤劳好青年,人人都爱夸!”老两口欣慰地笑了:“瞧!咱们的大儿子真能干!“是啊是啊,我们吃的饭都是大儿子种的呢!

不远处,一位少年正细心地编织着鸡笼,生怕编错了一根,他就是老夫妻的二儿子。老两口说:“咱们的二儿子也学乖了,心灵手巧,小时候他可是很调皮的。“是啊是啊!对了,我们那可爱的小儿子在哪儿呢?”

看!小儿子扎着两条小辫儿,他正在溪旁打滚儿呢。哎,他好像发现了什么,原来,他发现了水中的莲蓬,他连忙跑到小溪边用手去够莲蓬,近了,近了,拿到了,他向后一拉,莲蓬到手了,他拍了一下胸口说:

“好险,我差点掉到水里。不管这么多了,我先尝尝它的味道吧。”别看他还小,吃起来可是有一套,嘴里还不停地说:“好吃,好吃!”老两口看到这儿,不禁笑出了声:“真希望我们的小儿子永远长不大!

瞧这一家人,生活得无忧无虑,多好!

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其中有不少适合学生进行想象性练笔,尤其是叙事类的,如《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等,我们不妨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让课文‘面孔’变过来”的读写结合训练。

以上是三个捕捉契机,随文练笔,读写结合的小例子。就“读写结合”话题而言,这三个例子的列举或许有失偏颇。但笔者认为,有这样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意识,常进行这样的从读到写、由仿到创的训练,那么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一双慧眼,参透文本内涵,捕捉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点,在读写迁移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我们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法,学会表达,营造读与写“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意境界。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天光云影共徘徊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