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提要及答案(全日制)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提要及答案(全日制)

时间:2012-12-24 09:40:18    下载该word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提要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

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作了如下概括性的完整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中共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表述。这一表述,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基本路线、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前进方向。

与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紧依靠人民开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明显的区别。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着眼于科学发展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特色。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发展的根本任务、发展的战略重点、发展的制度保障、发展的动力方面具有创新性。它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发展目标,在发展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它坚持和平发展,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当代 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意义: 破解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难题”

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民族形式”

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正确方向

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正确方向

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光明的未来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内涵。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为理论源泉、发展依据和检验标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同样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实践要求为基本依据和根本目标。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主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是确保道路正确、制度科学的重要前提。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对公民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对社会发展起规范和保障作用。制度科学合理、日趋完善,才能保证道路光明、前途远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是胜利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凝结和固化,它来源于实践,同时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长期保持蓬勃生机和发展活力,离不开制度的持续激励和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之所以能够有序运行、良性互动、稳步发展,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发挥的集成效应、系统效应和整体效应。事实证明,牢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繁荣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和解决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 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把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②这些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2009年,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时,胡锦涛再次强调:“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党和国家工作中还存在缺点和不足,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

从中共十七大报告及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论述看,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如果不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地抓住和用好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向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网上抄的)首先,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实质上是建立起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问题。“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指的是21世纪头20年。21世纪刚过去10年,还有10年时间,我国仍然处在这一战略机遇期之内,在逻辑上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过去的10年里,世界发生的变化太大了。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经过过去这10年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引人注目。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应和舆论:一方面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在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与此同时,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另一方面是中国已经从世界的边缘进入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尤其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有矛盾有摩擦但互利共赢的格局已趋形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广泛深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更加务实。特别是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世博会和亚运会等活动,通过抗御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国威大增,民气大升。这一切表明,尽管我们面前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问题,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仍有重大的战略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当今世界的变动和国内状况的变化,作了全面的、客观的、冷静的分析,作出了两个判断:一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二是“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我们在这“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

其次,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关系到能不能从实际出发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敢于和善于抓住机遇,是邓小平战略思想的重要特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在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在2007年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又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不仅是为了解决我们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为了抓住历史和时代提供的极好机遇,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上,我们有过因错失机遇而落后,因落后而挨打的教训。所以,要真正理解和实现党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定要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认识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

4、 联系实际谈谈为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5、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开放提出的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和变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一国的经济必须融人世界才能更好地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一国的经济发展又必须有效地防范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发展。这是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和这次金融危机中得到的一个基本认识。必须认识到新的形势对我们的改革开放提出的新挑战,在深刻认识这些挑战的基础上,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更好地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第一, 世界经济金融化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

第二, 世界各国贸易条件不稳定对我们提出的挑战。

第三, 如何防范和应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

第四, 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首先爆发于发达国家,但受其影响的不仅是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并且,发达国家还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

总之,在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有抓住机遇的意识,又要有接受挑战的意识,还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更要有对自己发展的能力的信心,在开放的实践中全面提高我们的水平。

6、 如何深化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认识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再研究,将为更好地推动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双向结合

第一,从生产关系本质层次上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对立。

第二,从经济运行层次上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对立。

第三,从生产力层次上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对立。

2.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设公有制企业

第一,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设公有制企业。

第二,公有制公司企业或公有资本控股的公司企业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预,以一个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参与市场活动。

3.按公有制经济要求建设现代市场经济

一是解决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低的问题。

二是解决好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三是解决好地区和城乡差距问题。

7、 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谈谈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我们的出路是什么。

8、 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条道路的内涵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强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是全面的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相统一的民主。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四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强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扩大党内民主。五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六是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9、 试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既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既不同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而是根据中国实际作出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 多党合作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

第三, 政治协商是这一制度的重要形式。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其中,实现最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便于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内耗,维护政治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执政党建设,使共产党在接受监督中不断推动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有利于强化体制内的监督功能,避免由于缺乏监督而导致的种种弊端。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能够反映社会上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提供一种中国共产党自身监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监督,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独特的优势,应该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10、 有人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谈谈你对此论断的看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人们记住意大利、希腊和埃及,首先是因为它们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而长城、兵马俑、中国文化年等,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推动者。文化产业成为主导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媒体娱乐业年出口额达900亿美元。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精神享受,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可以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脑袋,口袋脑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11、 结合实际谈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地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可以适应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多方面需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使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原有文化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就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社会提供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自身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文化工作者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和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自身繁荣,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使我们面临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严重逆差。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基本结束,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将不断涌入,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而我们的许多国有文化单位还停留在传统体制,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实力。如果我们不加快改革发展,就会面临既走不出去又守不住的危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可以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环境,面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进行文化渗透的形势,面对我国文化市场资本和投入日益多元的复杂局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关系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力量的丰富和增强,关系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现在,一方面文化市场上非公有资本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公有制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之外,造成“主体”缺位。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继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文化领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效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冲击,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

12、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系列制度是什么?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不断实现社会建设的改革创新,其根本点在于社会建设的制度改革与创新。因此,改革和完善一系列社会建设范畴内的基本制度,既是社会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建设取得长期实效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不断改革开放中顺利发展,减少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风险性、曲折性,增强其针对性和稳定性,就需要我们在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体制和制度,以制度来规范社会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确保社会建设稳步向前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为推进社会建设,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为规范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制及其运行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具有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培养人才、推动自主创新等功能。按照我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等。这是规范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制度。

2.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是为调整劳动和就业社会关系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具有个体自由保护、个体价值实现和社会安全保障等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新型劳动就业制度。劳动者自主择业是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核心,市场调节就业是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基础,政府促进就业是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重要保证。

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为规范医疗卫生行为而制定的规则和原则的总和。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重点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

4.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而制定的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对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已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以及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确保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5.社会管理制度

社会管理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要建立健全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胡锦涛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13、 怎样认识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一。

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持续高速发展,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生问题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分析当前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

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三是社会发展观念落后

四是政策体制不完善

14、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创造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两型”社会是一种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也是人与人基本和谐的社会。建设“两型”社会是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把有利于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政治制度、科技支撑和文化纳入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框架下,是保护生态环境理论与实践的集合。

建设“两型”社会要求有政治制度保障。这里的政治制度内容包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制度,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政绩考核制度,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三个方面。这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保障。只有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实好了,政府才可能进一步制定和切实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绿色贸易政策和绿色财税金融政策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科技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技术支撑。科技发展既反映了对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我们既要看到科技对环境的破坏力,又要看到科技对资源和环境保护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关键是人类不能误用技术或无节制地利用技术而导致破坏环境。“两型”社会需要突破传统的科技进步的逻辑思维方式,科技进步的新思维应着眼和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对抗和征服,要把科技更多地运用于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5、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是什么?

中国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是站在全球发展的立场上,特别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中国始终承担着自己应负的责任。中国始终是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

(一)深化对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的认识

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环境和气候治理是全球性的问题,必须要有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因而关于如何治理环境和气候必须在世界各国形成共识。

(二)中国是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的建设性力量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是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中国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问题上作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政府在作出承诺的同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 保持成果的一致性。

第二, 坚持规则的公平性。

第三, 注重目标的合理性。

第四, 确保机制的有效性。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中国政府的这些承诺,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问题上的立场,也体现了世界各国和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坚持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把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作出我们的积极贡献。

16、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是什么?

1. 党面临的“四个考验”

一是执政考验。二是改革开放考验。三是市场经济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

2. 党面临的“四个危险”

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

17、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最为复杂的变化。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这一时期明显不同于世纪之交,因而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2007年,中共十七大作出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的重要判断。2009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更加明确地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是我们党对当今国际局势的一个总体判断。

第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第三,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

第四,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第五,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18、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将极为深远,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