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教育综合知识大纲整理
一、考试性质
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招聘考试应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新时期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力求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聘者掌握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以及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一)时事政治模块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2201351日至20144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1.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指的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作用:人民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着整个社会教师的利益,它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
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二、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榜样作用,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

带动作用,包括教师所起的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作用。三、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1、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通过三个渠道表现出来: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2、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
师德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力量,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而人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过教育的劳动者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有助于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以教育活动为中介,以自己的崇高师德为重要教育手段,通过培养四有新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教师道德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的,同时它对社会经济条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几个方面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2.躬身实践3.树立榜样4学会反思5努力做到“慎独”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三)教育学模块1.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教育学是指以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发展: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化阶段
1、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孔子,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战国后期,《礼记》中《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②“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③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④“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式教学;⑤“学不躐等”即主张循序渐进。2、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问答分三步: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人都应收同样的教育。著作《政治学》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

表,他认为教育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美国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中学。还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第一个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2.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发展:古代教育: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
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
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A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作用:B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B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与科技文化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新科技革命与教育: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改革的意义,教育观念的转变4.教育与个体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

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点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外铄论: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及学说:中国的荀子,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因素: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作用: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有称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又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成熟的标志:生理方面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对个体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主导原因2012简答)
①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④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具有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
5.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
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
功能(作用)①导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评价作用。
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后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2.智育
1)智育的意义
①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智育的任务
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3,体育
1)体育的概念: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②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③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3)体育的任务
①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功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②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③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4)体育的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5)体育的组织形式
①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②早操、课间操;③课外体育锻炼;④运动队训练;⑤运动竞赛。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和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③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3)美育的任务
①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②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①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②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③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①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②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②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①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②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③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4)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①通过校办工厂(或车间)和农场(或实验园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②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③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6.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教育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它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
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代表人物有库姆斯、伊里奇。

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职业角色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2)教师劳动的特点2011,2013选填)
特点A教师劳动复杂性B教师劳动示范性C教师劳动长期性D教师劳动创造性3)教师的专业素养2010材料)
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教育专业素养
科学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格素养教师的素养
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师的专业行为2013简答)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也就有了新的内涵。(教师职业角色转变)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⑤教师应该还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5)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岁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岁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二)学生岁学习的主题
6)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2010简答)
当代教师应具备学生观: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7)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2011材料: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师生关系的意义)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②良好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③良好师生关系是本身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族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了解和研究学生3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经常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6发扬教学民主,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威信
8.课程
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
意义: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4为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依据不同标准,对课程的分类不同
1、学科固有属性: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2、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选修
4、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5、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6、课程呈现形式:显性、隐性课程(2013填空)
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1从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2从学校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3从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了多元化
4从教师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及附录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课改纲要》规定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特征。
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类型:1根据资源的空间来源分为: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

2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3根据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特点:1多样性2多质性3价值潜在性4动态性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共享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实效性原则4因地制宜原则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开审、开眼、建立)
1开展社会课程资源调查2审查学生已有的课程资源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4研究学习的已有基础5鉴别和利用课程资源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9.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育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地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概念: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学生认识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规律(特点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
则。
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④直观岁教学的手段,不可为直观而直观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

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2012选择)“学不镴等,杂施而不孙”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课程性质和教材的特点3学生的特点4教学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一)语言性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2012简答)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要做好归纳小结⑤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3、读书指导发=学生读书(核心和基础)+教师指导(二)直观性教学方法
1、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
观察与思考;
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
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2、参观法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调查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三)实践性教学方法
1、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③严格要求。
2、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并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3实习发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实际工作,又称“实习作业法”(四)研究性教学方法
1、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
2、发现发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1、备课备课的内容包括: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上好课的要求有如下几点:①教学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气氛热烈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布置作业应遵守下列要求:①作业内容要科学合理;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上课的必要补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5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和提高质量。
1观察法: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适度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容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和

技能性成绩。
2测验法: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3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1)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2)信度,又陈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6)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
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等。
1、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古代社会中主要教学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知识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主要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④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缺点(局限性)A教学活动多有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B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时间能C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D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班级授课制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班级授课制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3、分组教学制: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缺点:1很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2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矛盾
3分组后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骄傲,普通班、慢班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4、设计教学法(帕克赫斯特)
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点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活的有关知识能力。
五、道尔顿制: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老师辅导。六、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大班上课(40%、小组讨论(20%、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40%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一、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一)重结论,更应重过程(二)关注科学,更应关注人
从实践层面讲,以科学为本位的教学岁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表现在:1)重认知轻情感(2)重教书轻育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倡导师生间的交往互动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三、鼓励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开放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10.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
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客观描述+价值判断(本质)+增值探索(归宿)
作用(功能):①激励功能、②发展功能、③诊断功能、④调节功能、⑤管理功能。
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一)根据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⑴诊断性评价(前测在教学活动进行前,为使教学计划能够指导和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状态及时反馈给师生所进行的评价。
目的: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⑵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教学的进程所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
目的:及时反馈、及时补救,是一种“前瞻式”的动态评价。
⑶总结性评价(学习后评价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进行的评价,是一种“回顾式”评价。目的:对学习者的活动结果做出判断,对学习提供反馈,证明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但难以对学习活动的进程施加影响。
(二)根据参照标准分: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与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⑴绝对评价(客观标准评价、目标参照评价、达到度评价以事先确定的目标为基准,其评价标准是评价对象所在群体之外的客观指标,通过检验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而对对象做出评估。
优点:标准比较客观。缺点:很难做到客观、准确
⑵相对评价(相对参照评价:是通过比较评价对象之间的平均状况,而对对象作出评价。优点:适用面广,不受集体整体水平的限制。
缺点:判断依据会随着集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结果不一定能表示评价对象的实际水平。个人的努力状况及进步的程度未受重视。
⑶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对象现在和过去的情况或自身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而作的判断。优点:避免过分的心理压力,适合个性教育。
缺点:容易自我满足,缺乏客观、科学的标准,容易造成评价失误
(三)根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中有关实证与思辨的特色分: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四)根据参与评价的主体分: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教育评价主要方法:
1)同伴评定和轶事记录评价表(2)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3)评定量表评价法4)成长记录袋评价法(5)行为检核表评价法(6)表现性测验评价法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一、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内容2评价标准3评价方法4评价主体5评价重心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性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性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5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转移11.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1)德育及其意义
概念: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德育岁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广义: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德育特征: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全球性
意义: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③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
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确立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德育内容选择依据:1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与学生思想实际2文化传统的作用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4德育目标
3)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2012材料)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①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
②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2013.62考)
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6、知行统一原则、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教育者要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方式,全面分析、了解并理解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②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学生,寻找学生的闪关点,因势利导。
③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1、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运用说服法的要求:①明确目的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2、榜样法: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运用榜样法的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运用锻炼法的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4、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陶冶法的要求: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品德评价法)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的要求: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②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获得群众支持;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6)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班主任工作;3、共少先队活动;

4、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5、劳动。
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班主任历史: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贝尔-兰喀斯特)
1942年《小学训导纲要》首次提出“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A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B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C班主任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D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内容:
1了解学生方法: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训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建立学生档案建立学生档案的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4个别教育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实际情况
先进生的教育工作: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3)消除嫉妒心理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后进生的教育工作: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3)抓住时机,持之以恒
5班会活动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分三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主题班会(主要形式)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1)要统一少先队的影响2)要统一班委会的影响3)要统一科任老师的影响4)要统一学校领导的影响5)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概念: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主要有班主任负责。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1学生自评---2小组评议---3班主任评价---4信息反馈遵循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全面性原则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1学期计划2月或周计划3具体活动计划12.课外活动(1986,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
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这里的课堂教学包括课程计划中计入总课时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所以,课外活动不包括选修课、自习课。课外活动的意义:
①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生活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②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③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任务在: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课外活动的特点:1)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课外活动的内容:①学科活动;②科技活动;③文学艺术活动;④体育活动;⑤传统的

节假日活动;⑥社会活动。(语数美体品社)课外活动的形式:①群众性活动;1报告、讲座;2各种集会;3各种比赛;4参观、访问、调查和旅行)
②小组活动(10-20人)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③个人活动。(课外阅读,绘画创作和各种体育)
1)时间长短分:长期性活动、短期性活动2)活动场地分:室内活动、室外活动和校外活动3)活动机能分: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训练性活动
3)课外活动的组织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④要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四)心理学模块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
观察力是指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
个性心理特征
感觉的作用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感觉属于感性认识阶
段,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离开了感觉,人类已有的正常心理活动也会遭到破坏,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将遭到破坏。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2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构成一个整体为人民所感知。3根据感知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感知的理解律,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知
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越容易被感知。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011简答)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他括记和忆两个方面,记体现在识记和保持上,忆体现在再认和

回忆上。记忆由三个环节构成:识记是第一环节-----保持是第二环节---再认或回忆是第三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记忆的种类
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情景记忆。以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境为内容的记忆。
3语义记忆。又称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实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记忆。
4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内容的记忆。5动作记忆。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又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作用于人们的刺激停止后,刺激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它的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二是一持时间极短(0.25-2秒)三是容量较大。四是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进入短时记忆,记忆痕迹很容易消退。
1分钟之内)短时记忆有三个特点:一是记忆容量相当有限(5-9个组块)。二2短时记忆
是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三是短时记忆的内容通常经过复述能进入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它的特点一是保存时间长(1分钟以上)二是容量无限三是以意义编码为主,四是内容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广度呈扩大趋势
2、从无意识记为主发展到有意识记为主3、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转换4、由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增强识记的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2加强理解识记,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3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4合理组织复习(2011简答)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心理过程学生培养想象力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标所标志的含义。3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5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2013材料)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分类:1按发展水平和内容: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按思维过程的逻辑性不同:直接思维和分析思维
3按思维过程的方向或答案的数目不同: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思维的品质:A广阔性与深刻性B独立性与批判性C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过程:1析与综合2较与归类3象与概括4系化与具体化创造性思维过程: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豁朗阶段4、验证阶段创造性思维:常见的思维形式,是具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人们揭示了事物和
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从而有所发现,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良好思维的培养: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言语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010简答)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影响因素:一、问题情景二、迁移三、原型启发四、定势五、功能固着六、情绪与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动机状态七个性特征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两个特点)
影响注意的因素:1.有意注意(内部和外部因素)2.无意注意(刺激物特点和个体本身)
2)维持功能、3)调节与监督功能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到分配、注意到转移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无意注意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1.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2.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引起的无意注意,避免干扰。(二)要加强学生有意注意,提高教学效果

1.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提高学生自觉性。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组织活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婴儿主要通过他们的感觉和动作技能来探索周围世界,形成一些行为模式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1)从反射行为(偶然)发展到目标指向行为(试误),形成行为图式。2)在9-12个月时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即使它不在眼前,客观存在2、前运算阶段(2-7岁)
1)发展了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言语和概念以惊人速度发展。2)不能理解守恒原则,思维具有集中化和注重状态的特点。
3)“直觉的”思维特征,并非合乎逻辑,缺乏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协调起来的能力。4)自我中心趋向,从自己的角度解释事情。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可逆思维活动,去自我中心的思维,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1)前运算阶段儿童对外显表象进行反应,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对内隐实质进行反应,在各种不同意义的情境中看待事物。
2)序列化能力:大象高,兔子矮3)传递能力:1+1=24)类包含:水果有苹果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到成人)
1)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
2)应对潜在或者假设情景的能力出现,能进行推理。3)能运用系统化的实验来解决问题。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分类:1主客体之间关系不同:恐惧、愤怒、悲哀、快乐
2按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不同: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人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情绪情感的功能:A适应功能B动机功能C组织功能D信号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理智感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4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感情绪的能力
1)认知调节法(艾里斯“情绪ABC理论”A是事件B是信念C是情绪与行为结果)2)合理宣泄法(3)意志调节法(4)转移注意法(5)幽默法
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意志:指认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
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意志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二)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三)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四)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项艰巨而又需持之以恒的工作,同时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育措施不是万能的,作为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意志品质特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3.个性发展与教育
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2011材料)、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
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的种类1.按来源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2.按对象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马斯洛认为可把需要分为:1生理需要2安全的需要3
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需要3、引导和培养学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的种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学生的兴趣与教育:(兴趣的培养)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其学习兴趣
3、根据学生的性格不同采用不同的兴趣培养法式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2010材料)、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类型:
1)按能力的倾向性可以分为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指从事某种活动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注意力等2.特殊能力指完成某种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2)能力的创造程度: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流体20,30和晶体能力25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结构的差异3能力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测量
1、比奈-西蒙智力量表:1905年世界第一个(推猛改进: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比率智商=MA(心理年龄)/CA(生理年龄)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16以上成人)韦氏儿童智力量表(6-16儿童)韦氏幼儿智力量表(4-6.5岁儿童)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离差智商:IQ=100+15ZZ=(X-x/S
3、瑞文推理测验:非文字的图形智力测验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2010材料)1先天素质的影响2环境和教
育的影响3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学生能力的培养:1、注意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2、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3
教学中加强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4、教学中要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因材施教5、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6、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基本途径
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气质:是心理活动变现在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类型:1胆汁质2多血质3粘液质4抑郁质2010材料)气质与教育:
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好的气质品质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
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
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2012简答)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
理特征。
性格的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一致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包括(2012简答)
1、家庭2、学校教育3同伴群体4、社会实践5、社会文化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希望的品质)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意志的品质)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目标的品质)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能力的品质)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诚实的品质)6成年早期(18-25)亲密对孤独的冲突(爱的品质)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关爱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对绝望期的冲突(智慧、贤明的品质)
4.学习心理与教育
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习(广义:指人在后天生活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学习指人
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分类:
1加涅的学习(8)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5)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理智技能3态度4认知策略5动作技能3布鲁姆的教育目标(6)分类:1知道2会用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1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1下位关系:派生类属、相关类属2上位关系3组合关系)4发现学习
5我国心理专家的分类:1知识学习,2技能学习,3行为规范学习
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
2)认知学习理论、构建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1、苛勒的完型-顿悟说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2、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3)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者内部动力分类: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与学习结果的关系:远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近景的间接性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
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学习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学习者行为的质量。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
4)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强化理论2(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3(阿特
金森)成就动机理论4(维纳)成败归因理论5(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5)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2012材料)
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1)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2)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6)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
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正迁移和负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水平和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和具体迁移
4根据迁移发生方向:顺向和逆向迁移(负向迁移)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及教学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4对学习情境的理解5学习策略水平6经验的概括程度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7)知识的学习类型、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知识类型:1概括水平(感性知识、抽象知识)2不同表征方式(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知识的学习类型:1符号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1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
2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知识直观类型: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
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措施:1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2词语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
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的过度学习5合理复习

8)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
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013填空)
种类:操作技能(外部)和心智技能(内部)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操作定向: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过程(操作模仿: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通过模仿,使定向映像得到检验、巩固与充实。
(操作整合:把构成整体的各动作要素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成整体,形成操作活动的序列,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完整的动觉映象的过程。
(操作熟练:动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通过练习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9)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
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种类:

认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调节策略、监控策略、计划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资源利用策略(删)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在教授与训练解决问
题的方法与策略方面(首先要开设思维训练课;其次要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考虑练习的质量4培养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5.品德心理与教育1)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个人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知的内心体验,直觉、想象、伦理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前道德阶段(五六岁以前)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
二、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他律道德。
三、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前习俗水平(10岁以下)1服从与惩罚取向2相对功利主义取向二、习俗水平(10-20岁)3好孩子取向4遵守法规取向

三、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5社会法制取向6普遍伦理取向3)态度与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从众和服从两类(特点: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2认同:特点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3同化:特点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6.学校心理健康与教育
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的内涵: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
命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包括: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含义理解注意:心理健康的层次性、相对性和动态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小学:1儿童多动症综合征2学习困难综合征3儿童
过度焦虑反应4儿童厌学症5儿童行为强迫行为(强迫观念、强迫性行为)
中学:1心境障碍2神经症{1)神经衰弱(2)强迫症(3)焦虑症(4)恐怖症}3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4性偏差5进食障碍6睡眠障碍(具体看书)
心理辅导:在一种新兴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
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的活动。
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基本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自我控制法(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3肯定性训练法(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合理情绪治疗法(艾里斯的情绪ABC理论)
7.教师心理
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教师成长的历程(阶段)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
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
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时,
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
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反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微格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教学反思训练
思日记、详细描述、职业发展)5教师行动研究
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教师威信的形成于发展:1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岁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2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岁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3师生平等交往岁教师获得威信的重要条件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
1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和实事求是的态度4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专家新手比较研究是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专门领域的知识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研究步骤大致可分三步:选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和新手;给专家和新手提出一系列任务;比较专家和新手怎样完成这一任务。根据研究结果,根据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存在差显一、课时计划的差异
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教学策略的运用三、课后评价的差异
在课后评价时,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研究发现,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四、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20分钟。3.试卷分值:150分。五、试卷结构
1.主要题型: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2.内容比例:时事政治模块约占10﹪,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模块约20﹪,教育学模块约占35﹪,心理学模块约占35﹪。
3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占40%中等难度题约占40%较难题约占20%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