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儿童喜爱《西游记》的原因分析

儿童喜爱《西游记》的原因分析

时间:2011-03-16 09:02:29    下载该word文档
儿童喜爱《西游记》的原因分析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 韩峰峰[摘 要]儿童对《西游记》有着很大的喜爱度,《西游记》博得儿童的喜爱有很多的原因。《西游记》中描绘的动物世界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同时孩子的偶像崇拜情节和《西游记》中的“童心”是《西游记》长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关键词]西游记 动物 偶像崇拜 童心  每当到了寒暑假,《西游记》这道假期例行大餐便会端上桌来。《西游记》成了一茬又一茬孩子乐此不疲的文化游戏,正所谓历久弥新。至于《西游记》到底在中国被重播了多少遍,已经无从统计了。但每一遍都有超出业界专家想像的收视成绩,儿童对它无疑是《西游记》最忠实的观众。有果必有因,儿童对它的喜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儿童与动物是天然的朋友儿童与动物具有极其相近的性格特征。他们都活泼好动、天真顽皮,没有顾忌的按照自己的性格行事。在动物身上,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与动物玩耍、交朋友的过程中,儿童感觉到了有“好朋友”的快乐。儿童喜欢童话也是同样的原因。童话更关注儿童生活在其中的幼小天地,而且多以动物为主角,表现出儿童的兴趣、喜好和心理特点。同时,小动物的弱小让儿童有了一种保护欲望,这在其他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西游记》中两位主角孙悟空和猪八戒便以其动物的造型、动作和习性特征而给我们留下生动的印象。在他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是一个天真浪漫、调皮任性的“野猴”。他生性好动,上蹿下跳,容不得片刻安宁,这是猴子的形象和动作留给我们的印象,所以猪八戒骂他是“急猴子”。正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说的那样:“他代表了人类精神中最顽皮的部分”。孙悟空好动不安的特征也正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睁开眼睛看世界,觉得一切都新鲜可喜,兴奋点不断转移,也就很难对一件事情保持长久的兴趣。所以儿童不仅好动,而且也对所有好动的事物感兴趣。《西游记》以猴子的形象为主角,正好满足了儿童的这种好动的心理。在保护师父取经过程中,百般武艺帮助他屡立“战功”;“不听话”了,那让他头晕目眩的紧箍咒使得他重新归顺、听话。我们发现孙悟空的性格与儿童是如此的相像。儿童富有童真,调皮似乎是他们摘不掉的标签。当儿童或者是学会了叫“妈妈”,或者是又认识了一个字,在得到父母夸奖称赞的时刻,心里的喜悦相比“立战功”逊色不了多少。而闯祸了,父母的责备就如同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再说猪八戒,好吃懒做似乎是他的标签。他的好吃懒做又往往遭到孙悟空的嘲笑和捉弄。一幕幕趣味盎然的小故事让我们忍俊不禁。猪八戒的习性跟生活中小猪的习性差不多,而在《西游记》中,儿童却可以在孙悟空的帮助下从中挖掘更多的有趣故事。除了两位主角,《西游记》中展示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动物世界中所发生的故事,其中所写的神魔或者妖怪几乎都是由动物精变成的,像牛、象、鹿、虎、羊、豹、老鼠、金鱼、狐狸、蜘蛛、黑熊、乌龟等等,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动物王国。不仅有动物的形象,他们的言谈举止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于儿童的语言和情趣,是依据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特征来展开想象的,是动物的形象动作特征与儿童的语言心理特征的统一。因此可以说,《西游记》中对动物王国的想象表现为典型的童话方式[1]。就是这种童话方式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乐在其中。(二)偶像崇拜情节毋庸置疑,孙悟空和现在流行的奥特曼都是孩子们的偶像。他们不仅仅是偶像,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每个儿童心中都有最好、最美的孙悟空。西行取经是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一次壮举,对于西行的师徒四人来说又是一次九死一生的大考验。然而使命的艰巨感、严峻感往往是与完成它的崇高感成正比的,九死一生的磨难和挫折都只是证明了胜利的来之不易,克服巨大困难后取得的胜利才是最伟大的。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接受挑战的,于是便赋予了孙悟空的行动以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他的专注,他的献身精神,他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百折不挠的毅力,这一切非凡的精神品质构筑了孙悟空这个英雄的重要标志。儿童喜欢英雄,喜欢孙悟空,这种偶像崇拜行为又有什么心理根源呢?香港城市大学青年研究室的黄成荣博士曾经这样评价自己年少时的偶像崇拜行为:“由于我自小喜欢功夫,又常常看电视,当看到这些节目时,幻想自己化身为英雄人物,心里有一种超然的能力感。”[2]可以看出,就儿童的心理变化而言,偶像崇拜可将孩子的某种梦想、欲望和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换言之,偶像崇拜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孩子们心中的某种潜在欲望。同时,偶像崇拜可以是孩子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偶像可给人树立生活的榜样,产生无穷的幻想和生活激情;偶像的言行,也可给人们以极大的力量,使人加倍努力地体会和实践,以获取个人成长的养分。(三)《西游记》中的“童心”造就了孩子们的长久忠实有人这样说过,正因为李贽的“童心说”,这才有老少皆宜的《西游记》。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西游记》里的这份“童心”才博得了儿童的喜爱。李贽,是明后期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戏曲小说评论家。“童心说”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李贽的观点是美在于真,失却真,即无美可言。天下至美的文艺作品皆出于“童心”。他认为“童心”即是“真心”,是一种纯洁的、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李贽追求和赞叹的是一种天真未凿的状态。从《西游记》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童心”在其中的烂漫。孙悟空是个出身微贱的灵猴,但他却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全然不受礼法的拘束,尽情地揶揄调侃各路神仙。就连受到民间万众的顶礼膜拜的无上尊贵的如来佛祖,都被妖猴在他那纯洁高贵的手掌心撒了一泡猴尿,这是个多么大胆的行为啊!整饬的天廷秩序败给了自由的精神,“威严”跌向了滑稽。儿童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不懂得什么规矩,不懂得场合、气氛,全凭自己的性子任意施展自己的“魅力”。大人无可奈何,就如同那各路神仙一样。儿童仿佛在孙悟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产生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我们除了从孙悟空性格方面体会“童心”之外,“童心”在整个《西游记》中还体现在《西游记》中游戏精神的渗透。《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那贯穿作品始终、浓郁而富有鲜明个性的游戏笔法。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经历的种种事情可谓“惊险”。但我们却在观赏的时候体会不到真正的“危险”。比如在孙悟空被关进炼丹炉、师父被妖怪抓进洞府,或当战斗进行得正酣时,作者则常常荡开笔墨,铺写些诙谐的插曲,使故事平添风波,横生妙趣。如在十二集《夺宝莲花洞》中,当猪八戒、沙僧、唐僧三人被金角、银角大王捉去,孙悟空变作妖怪的干娘混入洞中,得意之际不免又生顽皮之心,妖怪说要把唐僧肉蒸给干娘吃了延寿,孙悟空则说想以猪八戒的耳朵下酒,八戒一听着了慌,连忙喊道:“遭瘟的猴子!你一进洞来就想割我的耳朵吃!唉呦!”猪八戒的一句话,泄露了孙悟空变妖母的真相,于是引起了一场恶战。在险象迭生的情况中,孙悟空等人仍不忘相互逗趣、戏谑。这一种举重若轻,无往而不胜的乐观精神加上诙谐俏皮的游戏态度与随机应变的聪敏天性,将一切严重的考验应付的轻松自如。作为观众的孩子们也没有真正的为他们担心,好像在观赏一种游戏,乐在其中,因为他们知道师徒四人能战胜一切。这种乐观精神,是《西游记》创造性运用游戏笔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儿童的模仿天性在《西游记》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儿童无疑是喜好模仿的。在模仿中,一个孩子可以自由的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可以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以完成他们想象的游戏情节。在这种模仿中,儿童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生活和心情,同样,孙悟空为了拯救师父,也常常动用自己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或变化成魔头,或变化成小妖,甚至可以变成猪八戒高老庄里的美女子。在观赏《西游记》(下转第429页)— 34—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儿童喜爱《西游记》的原因分析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