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时间:2012-09-15 23:34:32    下载该word文档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āzhāntuóshíkū):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西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村的瓦古尔纳河谷,是在离谷底76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成的一处佛教庙宇,四周风景如画。系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共二十九洞。约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67世纪,营建达七百余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现存最多的是壁画。主要表现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宫廷生活。阿旃陀石窟的绘画和雕塑,作为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影响力。

阿旃陀石窟-基本简介

阿旃陀石窟

印度中部马哈拉施特拉邦,是古代石窟建得最多的地方。而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保存的45座石窟中,阿旃陀的石窟是最著名的。从孟买赶到奥兰加巴德,第二天清晨又坐上当地巴士直奔阿旃陀,再乘上通往景点的大巴,这才终于进入这片布满石窟群的幽幽山谷之中。随人流爬上岩石山的半山腰处,山脚下那呈圆弧形的干涸的瓦格拉河在此蜿蜒而过。这些隐藏于深山密林中的石窟,8世纪后就已经废弃了,可后来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石窟发现的经过十分有趣且神奇。1819年,受一只巨大的老虎袭击而陷困境的军官约翰·史密斯逃到深山密林中。这位英国驻军指挥官是应海得拉巴藩王国尼扎姆藩王的邀请参加打猎的。当时,阿旃陀属该藩王国所辖。躲在瓦格拉河谷中的精疲力竭的史密斯环顾四周,准备开枪射击时,他的视线被枝叶遮盖的岩壁的奇异形状所吸引,走近一看,这是在岩石上雕刻的有精美装饰的马蹄形窗户。当天,史密斯虽然一只老虎也没打死,但却发现了阿旃陀的30座佛教石窟。这些石窟沿瓦格拉河的流向,呈圆弧形排列在长550、高76的断崖上。石窟群已经很久没有人迹,一排排柱子支撑着的圆形顶部,已成为密集的蝙蝠巢。史密斯赶走蝙蝠,在石窟里刻上自己的名字。

这个石窟就是现在的10号窟。如今的断崖表面早已不见那些浓密的枝叶,冬季的岩石山更是一派草木枯黄的景象。站在石窟群对面的山上,也就是当年史密斯射击的位置远望,想象他发现10号窟,看见里面精美壁画时的激动心情,这寻宝探密的事儿从来就会让人感到莫名的兴奋和刺激,即便说说都来劲儿。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一群操着广东、福建口音的佛教徒十分引人注目,他们在两位师傅的带领下,一路参观,一路虔诚膜拜。他们的到访似乎是在提醒其他游客佛教曾经在这里的辉煌。佛教在该地区的繁荣期主要是在笈多王朝时代,相当于阿旃陀石窟群建设的后期。佛教石窟分两种:寺院窟和佛殿窟。寺院窟是僧院,其实就是把在平地上木制或砖建的建筑改建成石窟。在平地上,僧室围绕在中庭四周,而石窟为了采光,则打开一面作为阳台。这是19号窟,建于5世纪后期,是佛殿窟,前院入口处以圆柱支撑的走廊保存完整。上面有采光用的大窗户,周围墙壁上雕刻着许多佛像。所谓佛殿,即“供奉圣物的地方”。公元前小乘佛教时期不能制作佛像,因此,以佛祖的象征物做礼拜。主要象征物有法轮、菩提树、有佛足印的石头等。其中也有许多人以供奉佛舍利的佛塔做礼拜,佛塔甚至成为佛殿的代名词。寺院窟中也有许多以佛塔为主佛像之处,叫做佛殿堂。阿旃陀前期有两座,后期有三座,共有五座佛殿窟,其余皆为僧院。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的佛殿窟,规模最大的佛塔26号窟的内部。它有两层高,顶部为圆筒形,最里面有一个前方后圆的建筑。在这个建筑里,初期里面供奉着纯粹的佛塔,后期在前面刻有佛像。石窟起源于自然洞窟,由苦行僧及出家和尚居住地发展成僧院和礼拜堂,再逐步经过人工开凿而成。当时,大多模仿平地的木造寺院和僧院而建,因此无论是佛殿还是僧院,都在石头上仿照木造建筑而雕刻出柱子和梁。佛殿窟内部有两层楼高,天顶呈圆筒形,还模仿木造建筑雕刻了椽子。石窟本来在构造上不需要这些东西,但为了美观,为了让它们更像木结构建筑,整个石窟从走廊到佛殿,都使用了这种仿木雕刻。2世纪,前期洞窟开凿结束。大约经过300年,在5世纪再次开凿。阿旃陀的石窟在笈多王朝统治下,迎来了鼎盛期。佛教也进入大乘期,石窟内外都装饰着佛像,连老石窟的内部也都画上了壁画。主佛悉达多的雕像也放在僧院内,僧院也逐渐演变成为佛堂。后来随着崇拜偶像意识的加强,连印度教的东西也开始混入。20号窟内部。该窟的规模比较小,大厅没有柱子,正面就是佛堂。佛堂前面突出来的前室有雕刻出来的圆柱,与两端雕刻出来的壁柱和上方的梁构成框架,里面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雕像。与后来的印度教雕刻相比,这是静态的充满祥和气息的佛像。上面有飞天造型的雕像。

阿旃陀石窟-历史回顾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AjantaCaves)印度佛教石窟群。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温迪亚山的悬崖上,传为公元前2世纪左右开凿,历时1000年之久。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曾对它作了最早的记载。1819年英国人又重新发现。该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诃罗两大类,以后者居多。支提窟内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岩凿成,内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显的仿竹木构造痕迹,且装饰简朴;至中晚期后则趋于精美。毗诃罗窟内部有石床、石枕、佛龛等,陈设较简单。阿旃陀石窟的雕刻从题材上分佛教造像、装饰纹样。其中佛教造像可分早中晚3期,由于风化严重,早期雕像已很难辨识,中期雕刻手法趋于成熟,出现了许多精品,如16窟中的说法佛、19窟中的列柱和板框上的采花女子像及蛇王像等,技艺精熟,为石窟造像之佼佼者。后期雕像,规模扩大,人物的刻画更加细腻精巧,形态也更加优美,如26窟中的佛陀降魔和涅盘、1窟中的释迦牟尼像,以及布满窟内四壁的佛传、佛本生故事浮雕等。

阿旃陀石窟-结构艺术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西距奥兰加巴德106公里。石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550多米,以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的双壁。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阿旃陀”一词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全部石窟29座,从建筑形式上基本分为支提与毗诃罗两类。第9101926窟为支提,其余25座皆为毗诃罗。支提窟当中置窣堵婆,天然岩凿,内殿四周,建造列柱。毗诃罗内部陈设简单,有石床、石枕和佛龛。石窟内有精美的壁画和精工细凿的雕刻,因建成时间不一,各具特色。内容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第1号石窟建于7世纪,是大乘派佛教建筑的典范。窟内有一尊释迦牟尼雕像,高3,从3个角度观看有3个不同的神态:从正面观看,佛似沉思,左面看似在微笑,右面看又似庄严凝视。拱门和6根大柱上雕有飞天和仙女,刻画细腻精巧,形态优美。

中间有一大厅,四周壁画上有500罗汉像,其貌各异,表情丰富。第1窟内壁画场面的幅度皆较大,最著名的是持青莲菩萨像,妙相庄严,头戴宝冠,肌肉匀称。窟内前壁的波斯使节来朝图,反映了印度和波斯聘问通好的场面。该窟中的灌顶图、尸毗王本生图和降魔图,也都是十分精彩之作。第2窟时代最晚,其前廊壁上与藻井等处都有壁画。洞内左右的小佛龛壁画尤引人注意,右龛以山岳为背景,塑造了妇女和儿童的形象,左龛的重层室内,奴婢们簇围一贵妇人,人物颇为写实。另外,周壁上的鹿王本生、摩耶夫人之梦等佛教故事,情节曲折,内容更为广泛。在第16窟内左边墙上的壁画,是乔达摩出家修道时他妻子的悲哀画面,乔达摩出家修道后,妻子耶输陀罗斜坐在椅子上,微微低头,忧伤欲绝、痛不欲生的神情活现于画面。在16窟的外面,有一条小路,是在岩石上凿成的,从石阶下去有一门,门外两旁各有一只用黑石雕成的大象守门,再往前就是巴哥拉河岸。据说,唐朝玄奘法师在公元638年曾航行到此登岸,访问阿旃陀石窟。在第17窟里的佛在兜率天宫说法一画,生动地描绘了众多善男信女骑马、乘车从各个地方赶来,集中精力听讲的情景。

画中人物表情各异,不同的坐骑也表现得生动逼真。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筑、雕刻和绘画之大成,融三者于一体。它虽然取材于佛的生平事迹,但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印度古代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壁画和雕刻的优秀艺术,不仅对后来印度的美术产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东方佛教所曾传布的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阿旃陀石窟-卧佛的雕像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壁画,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多是印度次大陆其他壁画所无法比拟的。这些壁画生动再现了笈多王朝的宫廷生活。笈多王朝始于320年前后,由东印度诸侯之一旃陀罗·笈多一世统治。4世纪末,该王朝成为统治印度北部至德干高原的大帝国。阿旃陀壁画保留最多的有第1号、2号、16号、17号窟,都是僧院。各壁画间没有间隔,连成一片,讲述了众多的故事。其技法是先用牛粪、黏土和石头、米碾碎的粉末搅拌成浆刷在墙上,再在上面涂上一层薄薄的绿土。接下来,先描出很浅的底画,再用树脂和胶的混合剂上色。深色涂阴影,白色涂亮处。最后,在画面上涂上清漆,起固定作用。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壁画已有多处脱落。古典期笈多绘画的特征是对人体的性感描绘。在宫廷生活的场面中,这一点尤其突出。到了后期,壁画中的人体被夸张、拉长,动作显得笨拙,衣服上的褶子也消失了。这些壁画,人物和场面紧密结合,构图紧凑,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难怪印度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称赞阿旃陀的壁画“简直可以把人带回到过去的梦幻世界之中”。

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石窟

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人们瞩目的艺术,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上出现的大量的现实生活场景,说明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已出现世俗化倾向。画中所描绘的众多的妇女形象,体态丰满,姿态优雅,形象高贵典雅,反映了印度古典艺术的美学思想。壁画依时代风格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壁画构图多为横幅长条形,人物造型、表现技法较之同时代的其他遗迹中的佛教艺术,有明显的进步。如9窟残存有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线条柔和纯朴;10窟有索姆、六牙白象本生和礼拜菩提树等画面,运笔大胆,风格豪放。中期壁画正值笈多王朝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画面构图壮阔繁密,布局紧凑和谐,作风沉着老练,色彩典丽,富有抒情趣味,能注重人物的神情刻画和意境的表达,人物描绘手法精细,注重姿态的变化,其中对妇女的描绘,均风姿绰约,艳丽动人,其代表作有17窟的狮子国登陆图和佛说法图及太子与嫔妃劝酒图、16窟的佛传故事等。另外,各窟的装饰壁画,如卷云、蔓草、莲花及小动物等,均设计巧妙,想象丰富,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到了晚期,壁画创作在艺术上更臻完善。此时壁画构图宏大庄重,整体感强,线条稳健,色彩典丽,讲求透视,画面景物立体感有所加强,人物装饰更加华美,为阿旃陀石窟壁画艺术的最佳者。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和壁画艺术,对以后印度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作用,而且随着佛教的传播,对其他国家的美术亦有很大影响。  

阿旃陀石窟-文化影响

阿旃陀石窟

198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7届会议报告。阿旃陀佛教石窟遗址始建于公元前21世纪,公元56世纪的笈多时期,又大规模扩建,修饰,增加了很多更加绚丽多彩的石窟。古印度佛教艺术遗址。位于马哈拉斯特拉邦境内,背负文底耶山,面临果瓦拉河。始凿于公元前2世纪,一直延续到 7世纪中叶。现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从东到西长550,全部开凿在离地面1030不等的崖面上。除5窟(即第910192629窟)为供信徒礼拜的支提窟外,余皆为僧房。阿旃陀以其壁画艺术著称于世。由于洞窟开凿年代分属三个不同时期,所存16窟壁画亦呈现出三种不同风格。第910窟壁画涉及佛教的小乘形式。绘制于公元前后,以本生故事为主。佛教认为,佛陀是已入涅槃、彻底摆脱业报轮回的圣人,是不能再生的,所以多以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如法轮、莲花、小白象等。第1617窟为第二期壁画,约绘制于6世纪左右。以人像和建筑图案的配合为特色,构图富于变化,线条流畅,笔法洗炼,色彩绚丽,内容多为佛教宣传。第12窟为第三期壁画,约绘制于7世纪左右。

世俗性题材增多,与外来的中国、波斯风格融合混杂,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所表现,如帝王宫廷欢宴、狩猎、朝觐的场面,飞禽走兽、奇花异卉等等,构图活泼,栩栩如生。《波斯使节来朝图》记录了波斯和印度的聘问通好。中国高僧玄奘曾在 7世纪初朝圣阿旃陀。随着佛教的衰落,这里门庭冷落,逐渐被人忘却,成为狐兔窟穴。直到19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引起世人瞩目。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阿旃陀石窟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