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导师名单-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doc

导师名单-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doc

时间:2019-12-12 10:43:29    下载该word文档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研究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08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20088

培养方案修订前言

本研究生培养计划是在2004年版环境学院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具体工作分工如下:

1.培养方案总论部分:

杨志峰、刘静玲沈珍瑶,刘静玲执笔

2.各二级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

是各研究所长在充分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与汇总。

夏星辉、曾维华、刘希涛(环境科学)

裴元生(环境工程)

白军红、孙涛和陈彬(环境生态学)

毛显强、程红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

(水文学与水资源)

孙涛(水力学与和河流动力学)

3.培养方案的汇总:

刘静玲、赵烨 、余彦、任玉华

在经过多次修改和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与汇总,并经过院务会和教学指导委员讨论与审议,同时,研究生院也进行了审定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希望本培养方案能够有效规范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环境学院

院长:杨志峰

2008815

二、环境学院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导则…………………………………7



一、培养领导小组构成

由学位委员会环境分会和环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负责环境学院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1.1 学位委员会环境分会

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在研究方向的确定和研究生培养思路、管理方法等方面给研究生培养以学术指导、宏观设计和咨询建议。

负责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审查和学位论文评审预答辩组织和专家答辩委员会审定,保证研究生培养质学位论文质量符合培养方案要求。

设定秘书岗位一名,负责协助学位委员会分会主席开展工作。

1.2 环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教师队伍和课程模块的建设,包括研究生精品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和教学计划与课程审定,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对课程和各培养环节进行考察和监督。

研究生秘书负责沟通学校研究生院、导师和研究生,传达和反馈重要信息,按照培养方案进行课程编排和上传,负责相关的文件与档案管理与存档,协助主管副院长完成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培养质量的审核与组织工作。

环境学院博士生与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及研究方向

(注:研究方向可能会有微调,以每年招生简章为准)

项目

研究生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

081501

水文学及水资源

水资源管理

生态需水与水资源配置

08150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生态水文与水力

环境水力学

083001

环境科学

流域水环境过程

城市生态系统管理

环境信息系统

环境污染化学

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

083002

环境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与环境规划

废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

水质控制工程

083012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过程

湿地水文过程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

环境经济分析

生态价值评估

博士研究生

083001

环境科学

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

流域水环境过程

城市生态系统管理

土壤污染诊断与修复

湿地水生态过程

环境污染化学

水环境化学

083002

环境工程

水质控制工程

环境生物技术

大气污染控制

水环境模拟与污染治理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083012

环境生态学

湿地生态环境

水生态系统管理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

生态价值评估

环境经济政策

二、环境学院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导则

2.1 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含本博、硕博连读生)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环境科学研究的最新技术与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实际工作的能力,在环境学科相关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具有新能力的高级科技专门人才。

硕士研究生

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具有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学科基础和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

2.2 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第一导师为培养责任人,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兼职导师通常只能作为副导师参与指导,如为第一导师,必须配备本学院的全职教师为副导师,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研究生培养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教师指导和环境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断的巩固和深化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提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3 课程模块

博士研究生

1.学院平台模块(3-5门)

2.专业方向模块(每个专业1-2门)

3.跨研究方向/自修课程模块(1-2门)

4.选修/弹性课程模块(0-1门)

硕士研究生

1.学院核心课程模块(core courses10

2.专业课程模块 (每个专业3--5门)

3.选修/弹性课程模块(1-2门)

2.4管理与质量控制环节

博士研究生

1.课程与学分

2.开题报告

3.学术活动/Seminar

4.预答辩

5学位论文审阅/答辩

硕士研究生

1.课程与学分

2.开题报告

3.实践活动/学术活动

4.中期检查/Seminar

5.学位论文审阅/答辩/二次答辩

2.4.1 学分要求(年限分流)

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分不低于13学分,博士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

本科直博生在读期间的学分不低于45学分,硕博连读生不低于49学分,学习期限为5年。

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在2-3年完成学业。筛选和鼓励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根据学科特点和研究生培养原则,实行弹性学制,成绩优异者可以提交提前答辩申请,经导师同意及学位委员会投票2/3委员同意方可进行答辩。

2.4.2 必修与选修课

博士生必修课程:(含硕博连读生和本科直博生)公共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1门政治课(计3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1门学位基础课(计3学分),1~2门学位专业课(计3~6学分)。建议选修一门以上基础理论或方法学课程,鼓励选修跨专业课程和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课程。

硕士生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2门政治课(计4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3门学位基础课(计9学分),3~5门学位专业课(计6~10学分)

硕士生选修课程:1~3门选修课(计2~6学分)。

2.4.3 弹性课程模块

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整合国内外优秀师资的教学资源,弹性开设若干1-2学分课程,特别鼓励二级学科结合专业方向与国际前沿,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使学生能够拓展知识领域,及时掌握国内外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每学年或提前一学期由研究所提出申请,学院根据师资状况以及教师上课申请汇总,经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审定后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

2.4.4 自学课程

与研究方向有关的专门知识和基础理论可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自学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2.4.5 补修课程

凡在本门学科上欠缺本科/硕士层次业务基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课程。补修课只记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2.4.6 跨专业课程

鼓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为了更好开展本专业学习及研究,进行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跨专课程计入选修课程学分。

2.4.7 实践环节

开题报告/中期考核

博士生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末前完成,应与导师讨论后确定研究选题,选题应体现科学性、前沿性与创新性 ,不计学分。

硕士生开题应在第三学期末之前完成,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科学研究阶段。开题报告属于必修环节。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第五学期)按二级学科或跨部分二级学科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状况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全方位的考查,与学术报告(Seminar)结合进行,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撰写工作,没有通过中期检查的学生,需与导师讨论和修订论文工作计划,推迟论文答辩时间。开题报告或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成绩优秀者,优先考虑录取为硕博连读生或推荐博士研究生。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室内实践、野外实践及社会实践(含学术活动)

室内实践

充分利用环境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研究生应掌握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仪器使用和维护,鼓励参加重点实验室开展的仪器培训,培养综合实验分析能力。

野外实践

利用环境学院野外科学研究基地或与科学研究项目相结合开展野外实践活动,培养独立开展野外调查、观测与分析的能力。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包括学术活动、参与科研项目及社会实习等各类实践活动。

博士生学术活动要求: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做1次学术报告,至少有1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20次以上学术报告,其中两次以上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每次应有纪录或总结,申请答辩前交研究生秘书记录备案。

硕士生学术活动要求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填写学术活动记录,将带有负责人签字的纪录提交到研究生教学秘书处备案。社会实践:需要将带有实践单位负责人签字的社会实践记录表以及实践报告提交到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4.8 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生学位论文应体现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特别强调原创性成果和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反映出博士生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专业创造性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大于2年(选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评阅前止)以上。博士生自20071月起,实行预答辩制度,最迟应于正式申请答辩前3个月进行,分别于每年的3月、9月由学位委员会组织开展2/3学位委员会委员投票同意有效通过答辩的同学启动答辩工作程序,没有通过预答辩的同学参加下一次预答辩

答辩委员会独立开展答辩工作,对于没有通过答辩的学生,提供补充完善学位论文和二次答辩机会。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生毕业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5年,论文类型应多样化,强调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调查研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提供可行性方案。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3万字。学位论文的审阅以校内专家为主,校外专家为辅,专家名单由学院研究生培养小组或答辩组长确定。

学位论文的审阅均为盲审,由学院在国内外相关领域选择著名专家和学者对其审阅,审阅通过与否决定博士研究生是否可以参加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由学院学位委员会环境分会组织或指定二级学科负责人组织,由校内外教授和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由优秀青年教师任答辩秘书协助答辩委员会主席完成相关工作。答辩未通过学生由学院组织进行二次答辩。

2.4.9 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参照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和环境学院相关规定及导师要求执行。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导师制定的科学研究等科技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初步的撰写科技类论文及报告能力。博士研究生应按照导师要求,培养独立撰写中英文科技论文的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

对于从事前沿性、挑战性课题,在论文工作中表现突出,已经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少数同学,对其已经投到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并收到受理通知,经本人申请和导师同意,分为会聘请3位以上评审专家,独立开展评审工作并出具书面意见

博士生发表SCI论文,影响因1.5以上,毕业答辩可由导师自行组织,答辩费用由学院支付;未发表SCI论文或影响因子未达到1.5的博士生,毕业答辩由学位委员会组织,答辩费用由导师承担。

2.4.10 国际研究生(含港澳台研究生)培养

参照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相关规定执行。

三、核心课程与教师(学院平台课程)

硕士生博士生核心课程均为校级或学院精品建设课程,提请研究生和导师做优先选择,供环境学院个专业学生跨专业选课用。

同时优秀本科生可以选修硕士生核心课程,优秀硕士生可以选修博士生核心课程

3.1博士研究生核心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基础理论课、方法论课、前沿课)/主讲教师(建设负责人)

1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高级研讨班

前沿课/杨志峰教授

2

水环境模拟理论与方法

前沿课/裴元生教授

3

高等数值分析

方法论课/陈家军教授

4

数学方法在环境科学应用

方法论课/杨晓华教授

5

环境评价与管理进展

基础理论课/曾维华、郝芳华教授

6

高级水环境化学

基础理论课/夏星辉、何孟常教授

7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前沿

前沿课/毛显强教授

8

湿地生态学

基础理论课/崔保山教授

9

高等水生态学

基础理论课/杨志峰教授、孙涛副教授

10

土壤污染环境过程

前沿课/林春野、赵晔教授

11

系统生态学

基础理论课/陈彬副教授

*课程指定建设负责人,以研究所为主进行课程建设,也可以跨所集体共建博士系列课程,建议以博士研讨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并提倡开展全英语或双语教学。

3.2 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

以下为学院平台课程,主体为校院级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需要加强教师梯队建设,经过不断积累和教学改革,努力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建设负责人

课程类别(基础理论课、方法论课、实践课)

1

环境学原理

刘静玲

基础理论课

2

环境工程原理

全向春

基础理论课

3

环境化学

何孟尝

基础理论课

4

水质模型与模拟

郝芳华

方法论课

5

环境模拟数值方法

陈家军

方法论课

6

环境数学

杨晓华

基础理论课

7

环境地学原理

赵烨

基础理论课

8

环境影响评价

沈珍瑶

理论/实践课

9

环境规划与管理

李巍

理论/实践课

10

自然资源经济学

毛显强

方法论课

3.3教师队伍

环境学院教师队伍一览表(按照姓氏拼音顺序和职称排列)

序号

教师姓名

职称

序号

教师姓名

职称

1

◆★☆ 陈国谦

教授

34

李晓文

副教授

2

★☆ 陈家军

教授

35

李迎霞

副教授

3

◆★☆

教授

36

★☆ 刘世梁

副教授

4

★☆ 崔保山

教授

37

★☆ 刘希涛

副教授

5

★☆ 郝芳华

教授

38

马俊伟

副教授

6

★☆ 何孟常

教授

39

毛建素

副教授

7

◆★☆ 黄国和

教授

40

★☆ 全向春

副教授

8

★☆ 李绍才

教授

41

石建斌

副教授

9

★☆

教授

42

★☆ 史江红

副教授

10

李艳霞

教授

43

★☆

副教授

11

★☆ 林春野

教授

44

田光进

副教授

12

◆★☆ 刘鸿亮

教授

45

★☆ 田贺忠

副教授

13

★☆ 刘静玲

教授

46

徐琳瑜

副教授

14

★☆ 刘新会

教授

47

战金艳

副教授

15

★☆ 毛显强

教授

48

★☆

副教授

16

★☆ 裴元生

教授

49

★☆ 郑少奎

副教授

17

★☆ 彭仕文

教授

50

副教授

18

◆★☆

教授

51

冯成洪

讲师

19

★☆ 沈珍瑶

教授

52

刘仁志

讲师

20

★☆ 舒安平

教授

53

刘瑞民

讲师

21

★☆

教授

54

讲师

22

★☆ 夏星辉

教授

55

讲师

23

★☆ 杨晓华

教授

56

张力小

讲师

24

★☆ 杨志峰

教授

57

张相锋

讲师

25

★☆ 曾维华

教授

58

赵彦伟

讲师

26

◆★☆ 张耀启

教授

59

郭学军

987基地研究员

27

★☆

教授

60

李春晖

985基地研究员

28

★☆ 周俊良

教授

61

986基地研究员

29

★☆ 竺建荣

教授

62

助教

30

★☆ 白军红

副教授

63

呼丽娟

实验师

31

★☆

副教授

64

实验师

32

★☆ 程红光

副教授

65

实验师

33

★☆ 董世魁

副教授

注:★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兼职教授

四、研究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

4.1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4.1.1 环境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 学院 环境科学 专业(代码: 083001

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科(代码: 0830

本专业具有 硕士 学位授予权和 博士 学位授予权

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理想面向国际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环境科学需求的,具有健康心身体魄的环境科学高层次创新型科研人才。

1.1 博士生

通过课程学习、教师集体指导和高层次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使接受培养者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坚实而宽厚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及其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当今国际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环境科学的需求,熟练掌握环境科学研究的最新技术与方法,具备很强的环境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为5年。

1.2 硕士生

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教师集体指导和环境科学研究实践,使接受培养者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具有正确的学术指导思想和良好的科学素质,具备扎实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了解国际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环境科学的需求,具有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学科基础和基本技能。硕士学位获得者还应该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外语的口头、学术交流和教学能力。

硕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3年。

2 专业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

1

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

以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探索环境质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适宜程度,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方法、标准、应用及技术支持系统。实现区域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人类开发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方法、体系。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方法。

2

水环境模拟

研究水环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探讨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对水环境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生物结构进行分析和取证,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体系,模拟不同背景下水环境演化特征,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

3

生态需水理论与方法

以生态水文学理论为基础,探讨生态需水量的内涵、特征和分类,重点构建生态需水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分析生态需水量时空尺度特征并确定生态需水量分区、分类与标准。

4

数字河流/城市与环境信息系统

研究数字河流与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产生背景,技术系统的基本框架,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核心技术问题等。探讨高分辨率数据的获取和海量数据的存取,网络数据库与分布式计算技术。介绍多数据融合与仿真虚拟技术,数字河流与数字城市的前沿问题和应用前景,3S技术在区域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5

城市生态环境

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研究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特征,揭示景观生态结构和功能特征,阐明构建生态城市及其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

6

环境化学

研究大气、水、岩石(土壤)各圈层的化学组成、污染物在各圈内的形态转化、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阐述典型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质氮磷等在各圈层间的迁移、转化及归趋过程中的化学过程、化学行为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

湿地生态与环境

在认识湿地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功能类型的基础上,研究湿地生态特征变化,湿地生态健康与价值评估,湿地的形成与演化,湿地的动力学特征。探讨湿地的环境功能以及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出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模式与策略。

8

土壤污染诊断与修复技术

研究土壤污染过程及其特征,重要污染物在土壤~生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揭示土壤生产能力与土壤健康的相互关系,通过实验模拟研究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与方法。

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3.1 博士生

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原则上不允许提前毕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1门政治课(计3学分),1门学位基础课(计3学分),12门专业课(计36学分),具体课程如下表所示。

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环境科学调查、观测与综合实验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英文科技论文)协作能力

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生必修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学分

主讲教师

公共课

政治1

3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公共课

外语1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学位基础课

1-3

3-9学分

环境学院核心课程安排

学位专业课

0-3

0-6学分

环境学院博士/硕士课程

跨专业课

0-2

0-6学分

环境学院/其他学院

自学课程

0-2

0-6学分

导师指定

3.2 硕士生

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在2年或2年半或3年完成学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2门政治课(计4学分),3门学位基础课(计9学分),35学位专业课(计610学分),13专业选修课(计26学分),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计1学分),其具体课程如课程一览表所示。硕士生在读期间应该投身科学研究实践,以不断的巩固和深化自己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必修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学分

主讲教师

公共课

政治2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公共课

外语1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学位基础课

3

9学分

环境学院核心课程安排

p

< class=' _12'>

学位专业课

3-5

6-10学分

环境学院博士/硕士课程

p

< class=' _12'>

专业选修课程

1-3

2-6学分

环境学院/其他学院

p

< class=' _12'>

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1

1学分

导师指定

3.3 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

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生的课程学习划分为硕士与博士2个阶段,详见下表所示。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环境科学调查、观测与综合实验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环境科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必修课程结构(总学分49学分)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最低学分要求

硕士阶段

36学分)

公共课

政治2门、外语1

8学分

学位基础课

5门(含一门方法类课程)

15学分

学位专业课

3

9学分

必修环节

实践活动

1学分

选修课

专业选修或公共选修课

0-3学分

博士阶段

13学分)

公共课

政治1门、外语1

7学分

学位基础课

1

3学分

学位专业课

1

3学分

本科直博生必修课程结构(总学分45学分)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最低学分要求

硕士阶段

36学分)

公共课

政治2门、外语1

8学分

学位基础课

5门(含一门方法类课程)

15学分

学位专业课

3

9学分

必修环节

实践活动

1学分

选修课

专业选修或公共选修课

0-3学分

博士阶段

9学分)

学位基础课

1-2

3学分

学位专业课

1-2

3学分

3.4 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

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学分;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

3.5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公共课程模块的修读改变应得到研究生院的批准,,课程及学分应与导师协商并由第一导师负责最终确定,在国外修读的一些课程经学院与研究生院审定,可以部分顶替校内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分,同时,应与导师明确专业方向课程,修读与自学相结合。学生应定期与第一导师沟通学习和研究的信息,同时研究成果第一单位应署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或国家水环境模拟重点实验室)。

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4.1 博士生(三年制)培养与考核方式

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要根据扩大知识领域的需要,学习必要学位课,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提倡建立以导师为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

专业课程考试,考23门课程,也可举行一门综合考试,由导师指定,由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具有相当于教授职称的35位专家组成,按成绩予以评定。在第三学期起末前完成中期全面考核,包括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与导师讨论后确定研究选题,选题应体现科学性、前沿性与创新性 ,不计学分。

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

4.2 硕士生(三年制)培养与中期考核的基本要求

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1.5年,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硕士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负担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教研室(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集体的优势。

课程考试须进行书面或口试两种形式的考核,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中期考核是在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综合考核。通常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在学位分会的指导下组成三名以上教师综合考核小组。重点在于考核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核小组听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论文,科研成果,文献综述等。按优秀、合格、不及格予以成绩评定。思想品德考核由导师,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结合硕士生的平时实际表现写出评语,按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

4.3 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为贯彻择优原则,切实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对优秀硕士生采用硕博连读的方式进行培养,基本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科研能力强,较强的献身精神和事业心。

硕士生课程成绩优秀,在学习期间有学术论文公开发表。

开题报告与中期检查优秀者,优先考虑录取。

由硕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硕士导师推荐,博士生导师同意,经学院学位分会审核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审批。

5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5.1 博士学位论文

1)博士论文选题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论文内容应体现环境科学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

3) 论文所获结论应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和成果。

4) 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应是科学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特色。

5) 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资料或数据可靠,文字简练通顺,论证或计算严谨准确,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引用文献准确、全面、合理,在论文后附参考文献目录(按科技著作出版规范)。附中外文摘要。

6) 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试验,调查研究等)不少于2年。

7) 申请论文答辩者应首先向学位论文审查委员会提交论文,经盲审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以无记名方式投票,决议由2/3多数通过才能生效。

5.2 硕士学位论文

1)论文研究的选题力求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有一定意义。

2) 论文内容应体现较为宽广的环境科学知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

3) 论文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概念准确,推理严密,语义通达,数据或资料可靠,结构完整,参考文献及必要的附录,要有中外文摘要。

4) 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试验,调查研究等)不少于1.5年。

具备上述条件的硕士学位论文经两名以上同行专家(其中至少有一名校内外单位同行专家或校外专家)评议并同意进行答辩的基础上,由院分委会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的程序按学校研究生院的统一规定实施。

6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主讲教师

备注

1

专业基础课

环境化学

何孟常

2

环境影响评价

沈珍瑶

3

环境地学

孙可

4

环境数学

杨晓华 杨薇

5

环境学原理

刘静玲 史江红

6

环境模拟数值方法

陈家军

7

环境规划管理

李巍 刘仁志

8

自然资源经济学

毛显强 程红光

双语

9

环境工程原理

全向春、裴元生

10

环境科技论文写作

石建斌

英语

11

水质模型与模拟

郝芳华 李春晖

12

专业课

产业生态学

毛建素 张妍

13

有机污染化学

刘新会

14

土壤环境学

林春野

双语

15

湿地学

崔保山

16

环境水力学

17

景观生态学

刘世梁

18

环境经济学

程红光 毛显强

19

专业外语

林春野 李迎霞

20

选修课

环境生物工程

牛军峰

双语

21

环境空间技术应用与开发

刘瑞民、战金艳

22

痕量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史江红、李艳霞

23

土壤污染过程与修复

刘希涛、李艳霞

24

城市遥感

田光进

25

城市生态规划学

徐琳瑜 毛建素

26

系统生态模拟研讨班

张妍

27

生态模拟

张力小

28

水生态模型与应用

陈贺 李迎霞

29

弹性课程

1-2学分*N待定

待定



4.1.2 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 学院 环境工程 专业(代码: 083002

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科(代码: 0830

本专业具有 硕士 学位授予权和 博士 学位授予权

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理想,面向国际环境工程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环境工程需求的,具有健康心身体魄的环境工程高层次创新型科研人才。

1.1 博士生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学术指导思想,通过课程学习、教师集体指导和高层次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使接受培养者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坚实而宽厚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及其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当今国际环境工程研究发展的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环境工程的需求,熟练掌握环境工程研究的最新技术与方法,具备很强的环境工程研究与创新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为5年。

1.2 硕士生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学术指导思想,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教师集体指导和环境工程研究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具有正确的学术指导思想和良好的科学素质,具备扎实的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了解国际环境工程发展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环境工程的需求,具有从事环境工程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学科基础和基本技能。硕士学位获得者还应该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外语的口头、学术交流和教学能力。

硕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3年。

2 专业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

1

大气污染控制与环境规划

以区域大气污染控制与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为重点,研发大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城市及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模拟与评价技术、酸雨沉降控制及规划技术、城市机动车尾气控制技术、以及室内空气污染检测与空气质量评价技术,通过技术开发与创新,建立区域和流域尺度的空气污染控制与规划技术,并逐步应用于工程实践。

2

废物处置

与资源化技术

以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为对象,研发固体废物资源化与处理处置技术、固体废物填埋气模拟与利用技术、生活垃圾换向通风分解技术、危险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固废处置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技术、以及公路环境保护的有机废物资源化技术,通过技术开发与创新,建立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体系,为工程实践与应用提供支持

3

控制工程

以水和废水的物化与生物处理为基础,研发环境微生物治理技术、好氧颗粒污泥和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生物脱氮除磷与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强化技术、以及微污染水物理化学和生物强化净化技术,通过技术开发与创新,建立水质控制技术体系,为流域或区域的水环境管理和系统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3.1 博士生

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原则上不允许提前毕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1门政治课(计3学分),1门学位基础课(计3学分),12门专业课(计36学分),具体课程如下表所示。

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英文科技论文)协作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必修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学分

主讲教师

公共课

政治1

3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公共课

外语1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学位基础课

1

3学分

环境学院核心课程安排

学位专业课

1-2

3-6学分

环境学院博士/硕士课程

跨专业课程

0-2

0-6学分

环境学院/其他学院

自学课程

0-2

0-6学分

导师指定

3.2 硕士生

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在2年或2年半或3年完成学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2门政治课(计4学分),3门学位基础课(计9学分),35门专业课(计610学分),13门选修课(计26学分),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计1学分),其具体课程如课程一览表所示。硕士生在读期间应该投身科学研究实践,以不断的巩固和深化自己的环境工程实践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必修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学分

主讲教师

公共课

政治2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公共课

外语1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学位基础课

3

9学分

环境学院核心课程安排

学位专业课

3-5

6-10学分

环境学院博士/硕士课程

选修课程

1-3

2-6学分

环境学院/其他学院

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1

1学分

导师指定

3.3 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

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生的课程学习划分为硕士与博士2个阶段,详见下表所示。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环境工程实验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硕博连读生必修课程结构

(本科直博生博士阶段学分不少于9学分,公共课程免修)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最低学分要求

硕士阶段

36学分)

公共课

政治2门、外语1

8学分

学位基础课

5门(含一门方法类课程)

15学分

学位专业课

3

9学分

必修环节

实践活动

1学分

选修课

专业选修或公共选修课

0-3学分

博士阶段

13学分)

公共课

政治1门,外语1

7学分

学位基础课

1

3学分

学位专业课

1

3学分

3.4 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

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学分;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

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4.1 博士生(三年制)培养与考核方式

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要根据扩大知识领域的需要,学习必要学位课,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提倡建立以导师为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

专业课程考试,考23门课程,也可举行一门综合考试,由导师指定,由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具有相当于教授职称的35位专家组成,按成绩予以评定。在第三学期起末前完成中期全面考核,包括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与导师讨论后确定研究选题,选题应体现科学性、前沿性与创新性 ,不计学分。

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

4.2 硕士生(三年制)培养与中期考核的基本要求

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5年,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硕士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负担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教研室(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集体的优势。

课程考试方式须进行书面或口试两种形式的考核,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中期筛选是在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综合考核。通常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在学位分会的指导下组成三名以上教师综合考核小组。重点在于考核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核小组听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论文,科研成果,文献综述等。按优秀、合格、不及格予以成绩评定。思想品德考核由导师,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结合硕士生的平时实际表现写出评语,按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

4.3 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为贯彻择优原则,切实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对少数优秀硕士生采用硕博连读的方式,基本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科研能力强,较强的献身精神和事业心。

硕士生课程成绩优秀,在学习期间有学术论文公开发表。

开题报告与中期检查优秀者,优先考虑录取。

由硕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硕士导师推荐,博士生导师同意,经学院学位分会审核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审批。

5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5.1 博士学位论文

1)博士论文选题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论文内容应体现环境科学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

3) 论文所获结论应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和成果。

4) 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应是科学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特色。

5) 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资料或数据可靠,文字简练通顺,论证或计算严谨准确,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引用文献准确、全面、合理,在论文后附参考文献目录(按科技著作出版规范)。附中外文摘要。

6) 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试验,调查研究等)不少于二年。

7) 申请论文答辩者应首先向学位论文审查委员会提交论文,经审查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以无记名方式投票,决议由2/3多数通过才能生效。

5.2 硕士学位论文

1)论文研究的选题力求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有一定意义。

2) 论文内容应体现较为宽广的环境科学知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

3) 论文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概念准确,推理严密,语义通达,数据或资料可靠,结构完整,参考文献及必要的附录,要有中外文摘要。

4) 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试验,调查研究等)不少于1.5年。

具备上述条件的硕士学位论文经两名以上的同行专家(其中至少有一名校内外单位同行专家或校外专家)评议并同意进行答辩的基础上,由系学位委员会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的程序按学校研究生院的统一规定实施。

6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主讲教师

备注

1

专业基础课

环境工程原理

全向春、裴元生

2

环境学原理

刘静玲 史江红

3

环境化学

何孟常

4

环境科技论文写作

石建斌

英语

5

环境影响评价

沈珍瑶

6

环境规划管理

李巍 刘仁志

7

自然资源经济学

毛显强 程红光

双语

8

水质模型与模拟

郝芳华 李春晖

9

环境数学

杨晓华 杨薇

10

环境地学

孙可

11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

竺建荣

12

环境模拟数值方法

陈家军

13

水污染控制

裴元生

14

专业课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马俊伟

15

有机污染化学

刘新会

16

水处理工程原理与实践

郑少奎

双语

17

大气污染防治

田贺中

双语

18

专业外语

林春野 李迎霞

19

选修课

膜技术原理与应用

郭学军 王颖

双语

20

多孔介质污染物运移与去除

彭胜、冯成洪

双语

21

弹性课程

1-2学分*N待定

待定

4.1.3 环境生态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 学院 环境生态学 专业(代码: 083012

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科(代码: 0830

本专业具有 硕士 学位授予权和 博士 学位授予权

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1.1 博士生

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党,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建设祖国的强烈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具有能够适应艰巨工作的健康体魄,具有坚实而宽广的环境生态科学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同时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独立设计完成环境生态科学领域创造性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能熟练应用一门外语开展学术交流。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培在职博士生可以为4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为5年。

1.2 硕士生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学术指导思想,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系统、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能力。同时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要求毕业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外语的口头、书面交流能力,具有健康体魄。

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3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以在2年或2年半完成学业

2、专业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

1

环境生态过程

以环境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探讨环境背景下生态系统发生、演化和发展的动态变化以及受扰后生态系统的响应,包括生态系统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重点研究典型生态系统环境生态过程的机理、调控、优化与模拟高强度工程扰动下生态系统的变化、恢复和替代模式

2

湿地水文过程

以生态水文学为基础,探讨湿地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重点研究生态水文过程驱动下的湿地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变化过程与生物响应机制,探讨不同水文情势下单一湿地类型以及湿地系统的演替和发育过程;探索大规模人类活动特别是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态效应。

3、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3.1 博士生

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原则上不允许提前毕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1门政治课(计4学分),1门学位基础课(计3学分),12门专业课(计36学分),具体课程如下表所示。

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己的专业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综合实验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英文科技论文)协作能力。

环境生态学博士生必修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学分

主讲教师

公共课

政治1

3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公共课

外语1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学位基础课

1

3学分

环境学院核心课程安排

学位专业课

1-2

3-6学分

环境学院博士/硕士课程

3.2 硕士生

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在2年或2年半或3年完成学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2门政治课(计4学分),3门学位基础课(计9学分),35门专业课(计610学分),13门选修课(计26学分),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计1学分),其具体课程如课程一览表所示。硕士生在读期间应该投身科学研究实践,以不断的巩固和深化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环境生态学硕士生必修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学分

主讲教师

公共课

政治2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公共课

外语1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学位基础课

3

9学分

环境学院核心课程安排

学位专业课

3-5

6-10学分

环境学院博士/硕士课程

选修课程

1-3

2-6学分

环境学院/其他学院

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1

1学分

导师指定

注明:公共选修课由研究生院培养处组织开设,除一外为小语种的研究生必修二外英语以外,其他研究生可以不修公共选修课,如选修,每人累计不超过3门。下同。

3.3 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

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生的课程学习划分为硕士与博士2个阶段,详见下表所示硕博连读生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9分,本科直博生则要求不低于45个学分。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己的专业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实验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英文科技论文)协作能力。

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必修课程结构

(本科直博生博士阶段学分不少于9学分,公共课程免修)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最低学分要求

硕士阶段

36学分)

公共课

政治2门、外语1

8学分

学位基础课

3门(含一门方法类课程)

9学分

学位专业课

3

9学分

必修环节

实践活动

1学分

选修课

专业选修或公共选修课

0-3学分

博士阶段

13学分)

公共课

政治1门、外语1

7学分

学位基础课

1

3学分

学位专业课

1

3学分

3.4 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

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学分;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

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4.1 博士生(三年制)培养与考核方式

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要根据扩大知识领域的需要,学习必要学位课,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提倡建立以导师为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

专业课程考试,考23门课程,也可举行一门综合考试,由导师指定,由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具有相当于教授职称的35位专家组成,按成绩予以评定。在第三学期起末前完成中期全面考核,包括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与导师讨论后确定研究选题,选题应体现科学性、前沿性与创新性 ,不计学分。

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

4.2 硕士生(三年制)培养与中期考核的基本要求

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5年,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年。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硕士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负担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教研室(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集体的优势。

课程考试方式须进行书面或口试两种形式的考核,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中期考核是在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综合考核。通常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在学位分会的指导下组成三名以上教师综合考核小组。重点在于考核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核小组听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论文,科研成果,文献综述等。按优秀、合格、不及格予以成绩评定。思想品德考核由导师,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结合硕士生的平时实际表现写出评语,按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

4.3 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为贯彻择优原则,切实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对少数优秀硕士生采用硕博连读的方式,基本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科研能力强,较强的献身精神和事业心。

硕士生课程成绩优秀,在学习期间有学术论文公开发表。

开题报告与中期检查优秀者,优先考虑录取。

由硕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硕士导师推荐,博士生导师同意,经学院学位分会审核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审批。

5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5.1 博士学位论文

1)博士论文选题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论文内容应体现环境科学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

3) 论文所获结论应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和成果。

4) 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应是科学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特色。

5) 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资料或数据可靠,文字简练通顺,论证或计算严谨准确,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引用文献准确、全面、合理,在论文后附参考文献目录(按科技著作出版规范)。附中外文摘要。

6) 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试验,调查研究等)不少于二年。

7) 申请论文答辩者应首先向学位论文审查委员会提交论文,经审查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以无记名方式投票,决议由2/3多数通过才能生效。

5.2 硕士学位论文

1)论文研究的选题力求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有一定意义。

2) 论文内容应体现较为宽广的环境科学知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

3) 论文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概念准确,推理严密,语义通达,数据或资料可靠,结构完整,参考文献及必要的附录,要有中外文摘要。

4) 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试验,调查研究等)不少于1.5年。

具备上述条件的硕士学位论文经两名以上的同行专家(其中至少有一名校内外单位同行专家或校外专家)评议并同意进行答辩的基础上,由系学位委员会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的程序按学校研究生院的统一规定实施。

6 环境生态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主讲教师

备注

1

专业基础课

环境学原理

刘静玲 史江红

2

生态学原理

李晓文

3

环境化学

何孟常

4

环境影响评价

沈珍瑶

5

环境规划管理

李巍 刘仁志

6

环境工程原理

全向春 裴元生

7

自然资源经济学

毛显强 程红光

双语

8

环境科技论文写作

石建斌

英语

9

水质模型与模拟

郝芳华 李春晖

10

环境模拟数值方法

陈家军

11

环境地学

赵烨 孙可

12

环境数学

杨晓华 杨薇

13

湿地学

崔保山 白军红

14

专业课

恢复生态学

董世魁

双语

15

环境生态学

白军红

16

产业生态学

毛建素 张妍

17

生态水文学

孙涛 赵彦伟

18

环境水力学

王烜

19

景观生态学

刘世梁 田光进

20

专业外语

林春野 李迎霞

21

选修课

生态模拟

张力小

22

保护生态学

石建斌 白军红

双语

23

水生态模型与应用

陈贺 李迎霞

24

城市生态规划学

徐琳瑜

双语

25

系统生态模拟研讨班

张妍

26

生态系统评价与管理

战金艳 刘世梁

27

弹性课程

1-2学分*N待定

待定

4.2 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4.2.1 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学院 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代码:081501

一级学科:水利工程学科(代码: 0815

本专业具有 硕士 学位授予权

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培养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操;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外语口头交流与书面表达的基本技能;掌握水文学、水文地质学以及相关的环境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独立进行理论分析、科学实验和教学活动;具备健康体魄,从事水利工程、水资源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国家建设需求的高级人才硕士学位获得者还应该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外语的口头、学术交流和教学能力。

硕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3

2 专业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

1

水资源

管理

基于现代水文学和生态水文学理论与最新进展,研究方向将从水资源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出发,系统地探讨水资源管理的体制建设、法制建设、经济运行机制、水资源权属管理等问题。

2

生态需水与水资源配置

基于生态水文学理论与方法,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健康理论为指导,本研究方向将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出发,系统地探讨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特征及其估算方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理论、准则与方法。

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在2年或2年半或3年完成学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2门政治课(计4学分),3门学位基础课(计9学分),35门专业课(计610学分),13门选修课(计26学分),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计1学分),其具体课程如课程一览表所示。硕士生在读期间应该投身科学研究实践,以不断的巩固和深化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硕士生必修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学分

主讲教师

公共课

政治2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公共课

外语1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学位基础课

3

9学分

环境学院核心课程安排

学位专业课

3-5

6-10学分

环境学院博士/硕士课程

选修课程

1-3

2-6学分

环境学院/其他学院

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1

1学分

导师指定

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硕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5年,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年。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硕士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负担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教研室(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集体的优势。

课程考试方式须进行书面或口试两种形式的考核,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中期考核是在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综合考核。通常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在学位分会的指导下组成三名以上教师综合考核小组。重点在于考核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核小组听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论文,科研成果,文献综述等。按优秀、合格、不及格予以成绩评定。思想品德考核由导师,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结合硕士生的平时实际表现写出评语,按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

5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1)论文研究的选题力求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有一定意义。

2) 论文内容应体现较为宽广的环境科学知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

3) 论文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概念准确,推理严密,语义通达,数据或资料可靠,结构完整,参考文献及必要的附录,要有中外文摘要。

4) 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试验,调查研究等)不少于1.5年。

具备上述条件的硕士学位论文经两名以上的同行专家(其中至少有一名校外同行专家)评议并同意进行答辩的基础上,由系学位委员会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的程序按学校研究生院的统一规定实施。

4.2.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学院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代码:081502

一级学科:水利工程学科(代码: 0815

本专业具有 硕士 学位授予权

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理想,面向国际环境工程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环境治理需求的,具有健康心身体魄的高层次创新型科研人才。硕士学位获得者还应该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外语的口头、学术交流和教学能力。

硕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3

2 专业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

1

生态水文

与水力

以生态水文学为基础,探讨区域及流域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重点关注水文过程驱动下的生态系统变化以及水流特性对生态系统格局及过程的影响;从机理上探讨生态系统各类组分对水文过程的响应,构建水域生物及生态系统对水文过程的响应模型。探索大规模人类活动特别是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水文和水力要素的影响

2

环境水力学

以环境水力学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污染物质在水流中的紊动输送与扩散,水流的自净能力对污染物质的稀释、降解作用,以及各有关学科。对于水质在水流中的变化与影响,常用水质参数的形式纳入水质模型之中,以定量描述污染物质在水流紊动输送过程中的变化,从而为水污染管理规划及预报、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在2年或2年半或3年完成学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2门政治课(计4学分),3门学位基础课(计9学分),35门专业课(计610学分),13门选修课(计26学分),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计1学分),其具体课程如下表所示。硕士生在读期间应该投身科学研究实践,以不断的巩固和深化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生必修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学分

主讲教师

公共课

政治2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公共课

外语1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学位基础课

3

9学分

环境学院核心课程安排

学位专业课

3-5

6-10学分

环境学院博士/硕士课程

选修课程

1-3

2-6学分

环境学院/其他学院

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1

1学分

导师指定

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硕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5年,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硕士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负担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教研室(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集体的优势。

课程考试方式须进行书面或口试两种形式的考核,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中期考核是在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综合考核。通常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在学位分会的指导下组成三名以上教师综合考核小组。重点在于考核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核小组听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论文,科研成果,文献综述等。按优秀、合格、不及格予以成绩评定。思想品德考核由导师,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结合硕士生的平时表现写出评语,按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

5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1)论文研究的选题力求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有一定意义。

2) 论文内容应体现较为宽广的环境科学知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

3) 论文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概念准确,推理严密,语义通达,数据或资料可靠,结构完整,参考文献及必要的附录,要有中外文摘要。

4) 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试验,调查研究等)不少于1.5年。

具备上述条件的硕士学位论文经两名以上的同行专家(其中至少有一名校外同行专家)评议并同意进行答辩的基础上,由系学位委员会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的程序按学校研究生院的统一规定实施。

6 水文学与水资源/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主讲教师

备注

1

专业基础课

环境化学

何孟常

2

环境影响评价

沈珍瑶

3

环境地学

孙可

4

环境数学

杨晓华 杨薇

5

环境学原理

刘静玲 史江红

6

环境模拟数值方法

陈家军

7

环境工程原理

全向春

8

环境规划管理

李巍 刘仁志

9

自然资源经济学

毛显强 程红光

10

环境水力学

11

水质模型与模拟

郝芳华 李春晖

12

环境科学论文写作

石建斌

英语

13

专业课

河流动力学

舒安平

14

生态水文学

孙涛 赵彦伟

15

水资源评价保护与管理

李春晖 陈贺

双语

16

专业外语

林春野 李迎霞

17

湿地学

崔保山 白军红

18

选修课

生态模拟

张力小 陈彬

19

水污染控制

裴元生

20

水处理工程原理与实践

郑少奎

21

自然资源经济学

毛显强 程红光

双语

22

生态系统评价与管理

战金艳 刘世梁

23

环境空间技术应用与开发

刘瑞民 战金艳

24

弹性课程

1-2学分*N待定

待定



4.3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环境学院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业(代码:020106

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 0201

本专业具有 硕士 学位授予权和 博士 学位授予权

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1.1博士生

要求学位获得者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坚实宽广的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以及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具备独立设计完成本学科领域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要求学位获得者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亦能在有关综合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

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1.2 硕士生

要求学位获得者具有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坚实的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以及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以及用外语进行口头、书面表达的能力。要求学位获得者,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学术指导思想,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

学习年限为三年。

2 专业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1

环境经济分析

以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致力于探讨如何借助经济手段解决产生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环境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及计量方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项目的费用-效益分析、污染控制的经济政策手段研究、资源利用和保育的优化策略等本研究领域内的前沿课题。

2

生态价值评估

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出发点,致力于应用生态/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交叉与融合探索建立主要生态与环境资源服务功能与效益价值化的指标体系、测定技术,、价值评估理论与评估方法;研究主要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与价值化的经济运行模式及核算方法,比较分析生态补偿机制及区域分异;构建国家、地方和企业不同层次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3.1 博士生

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原则上不允许提前毕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1门政治课(计4学分),1门学位基础课(计3学分),12门专业课(计36学分),具体课程如下表所示。

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己的专业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综合实验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英文科技论文)协作能力。

人口资源经济专业博士生必修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最低学分要求

公共课

政治1门、外语1

7学分

学位基础课

1

3学分

学位专业课

1

3学分

3.2 硕士生

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在2年或2年半或3年完成学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2门政治课(计4学分),3门学位基础课(计9学分),35门专业课(计610学分),13门选修课(计26学分),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计1学分),其具体课程如课程一览表所示。硕士生在读期间应该投身科学研究实践,以不断的巩固和深化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业硕士生必修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学分

主讲教师

公共课

政治2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公共课

外语1

4学分

研究生院安排

学位基础课

3

9学分

环境学院核心课程安排

学位专业课

3-5

6-10学分

环境学院博士/硕士课程

选修课程

1-3

2-6学分

环境学院/其他学院

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1

1学分

导师指定

3.3 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

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生的课程学习划分为硕士与博士2个阶段,详见下表所示,硕博连读生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9分,本科生博生则要求不低于45。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己的专业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实验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必修课程结构

(本科直博生博士阶段学分不少于9学分,公共课程免修)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最低学分要求

硕士阶段

36学分)

公共课

政治2门、外语1

8学分

学位基础课

3门(含一门方法类课程)

9学分

学位专业课

3

9学分

必修环节

实践活动

1学分

选修课

专业选修或公共选修课

0-3学分

博士阶段

13学分)

公共课

政治1门、外语1

7学分

学位基础课

1

3学分

学位专业课

1

3学分

3.4 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

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学分;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

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4.1 博士生(三年制)培养与考核方式

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要根据扩大知识领域的需要,学习必要学位课,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提倡建立以导师为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

专业课程考试,考23门课程,也可举行一门综合考试,由导师指定,由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具有相当于教授职称的35位专家组成,按成绩予以评定。在第三学期起末前完成中期全面考核,包括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与导师讨论后确定研究选题,选题应体现科学性、前沿性与创新性 ,不计学分。

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

4.2 硕士生(三年制)培养与中期考核的基本要求

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5年,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硕士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负担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教研室(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集体的优势。

课程考试方式须进行书面或口试两种形式的考核,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中期考核是在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综合考核。通常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在学位分会的指导下组成三名以上教师综合考核小组。重点在于考核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核小组听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论文,科研成果,文献综述等。按优秀、合格、不及格予以成绩评定。思想品德考核由导师,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结合硕士生的平时实际表现写出评语,按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

4.3 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为贯彻择优原则,切实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对少数优秀硕士生采用硕博连读的方式,基本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科研能力强,较强的献身精神和事业心。

硕士生课程成绩优秀,在学习期间有学术论文公开发表。

开题报告与中期检查优秀者,优先考虑录取。

由硕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硕士导师推荐,博士生导师同意,经学院学位分会审核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审批。

5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5.1 博士学位论文

1)博士论文选题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论文内容应体现环境科学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

3) 论文所获结论应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和成果。

4) 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应是科学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特色。

5) 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资料或数据可靠,文字简练通顺,论证或计算严谨准确,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引用文献准确、全面、合理,在论文后附参考文献目录(按科技著作出版规范)。附中外文摘要。

6) 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试验,调查研究等)不少于二年。

7) 申请论文答辩者应首先向学位论文审查委员会提交论文,经审查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以无记名方式投票,决议由2/3多数通过才能生效。

5.2 硕士学位论文

1)论文研究的选题力求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有一定意义。

2) 论文内容应体现较为宽广的环境科学知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

3) 论文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概念准确,推理严密,语义通达,数据或资料可靠,结构完整,参考文献及必要的附录,要有中外文摘要。

4) 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试验,调查研究等)不少于1.5年。

具备上述条件的硕士学位论文经两名以上的同行专家(其中至少有一名校内外单位同行专家或校外专家)评议并同意进行答辩的基础上,由系学位委员会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的程序按学校研究生院的统一规定实施。

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主讲教师

备注

1

专业基础课

环境化学

何孟常

2

环境影响评价

沈珍瑶

3

环境地学

孙可

4

环境数学

杨晓华 杨薇

5

环境学原理

刘静玲 史江红

6

环境模拟数值方法

陈家军

7

环境规划管理

李巍 刘仁志

8

环境工程原理

全向春

9

水质模型与模拟

郝芳华 李春晖

10

自然资源经济学

毛显强 程红光

双语

11

专业课

计量经济学导论

外院系

12

环境经济学

程红光 毛显强

13

城市生态规划学

徐琳瑜 毛建素

双语

14

产业生态学

毛建素 张妍

15

微观经济学

外院系

16

宏观经济学

外院系

17

选修课

系统理论

外院系

18

系统生态模拟研讨班

张妍

19

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曾维华 李巍

20

生态系统评价与管理

战金艳 刘世梁

21

22

2

弹性课程

1-2学分*N待定

附录1

1 环境科学原理(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重点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讲述了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深入分析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原因,针对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体现环境科学学科综合性和复杂性,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结合国际与我国高层次环境科学研究议题,深入的研讨当今国际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新成果与新方法。

2环境地学原理 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Geosciences

重点讲述环境地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学科体系;地球环境系统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化,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慧圈子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物质运动的变化规律,还有人类活动对这些圈层子系统的影响;地球环境系统中自然资源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循环类型及其主要驱动力,以及碳、氮、磷、硫、微量养分和污染物的循环过程及其特征,以及国内外环境地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3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本课程主要体现实用性的特点,以案例解剖形式进行讲述,涉及具体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含食品加工、交通运输、水利水电、轻工、区域、房地产、机械电子、挖掘等)10余个,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穿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理论,探讨针对具体项目应该如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最新进展。

4环境数学Environmental Mathmatics

主要讲授环境评价数学方法、环境统计数学方法、环境预测数学方法、环境优化数学方法等部分。具体内容为:现代效用理论;TOPSIS法多属性评价理论及建模方法;理想点法多属性评价理论及建模方法;理想区间法多属性评价理论及建模方法;模糊多属性评价理论及建模方法;神经网络多属性评价理论及建模方法;层次分析法多属性评价理论及建模方法;灰色系统多属性评价理论及建模方法;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非线性优化方法;遗传算法。对每一种方法,除了要阐述它的基本原理外,都给出详细的案例分析和解题步骤,以及目前在环境领域的研究现状。

5湿地学Wetlands

在认知湿地概念、分类的基础上,了解湿地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前沿领域,课程重点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进行讲解,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介绍。同时课程对湿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设计、湿地生态系统动力学等前沿问题进行阐述。从全球环境问题入手,课程还讲授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湿地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湿地问题等。

6.土壤环境学Soil Environmental Studies

通过大气、水、土壤污染状况和内在的联系, 揭示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探讨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运移、吸收和释放机制, 制定土壤环境监控与治理的优化方案。土壤环境学作为一门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分支学科应运而生。着重于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交接地带---土壤环境的特殊物质组成、结构和其独特的功能属性;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过程、界面反应、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转化过程。关注土壤中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衰变、降解、中和、富集、离散、阻断等物理、化学方法调整土壤环境因素变异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土壤化学、土壤水动力学、化学动力学、环境生物学、污染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综合理论体系,从多学科综合与边缘学科交叉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逐步完善土壤环境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内容。

7境化学Environmental Chemisty

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本课程在依次讲解大气、水、岩石(土壤)各圈层的化学组成、污染物在各圈内的形态转化、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之后,详细阐述典型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质氮磷等在各圈层间的迁移、转化及归趋过程中的化学过程、化学行为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课程将结合我所主要研究方向 水资源/水环境,重点突出水环境化学部分。在介绍基本原理和重要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和反映国内外在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注意介绍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掌握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浓度水平、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和影响及消除和控制污染的基本方法,为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8.生态学原理(Principle of Ecology

适应当前环境保护、自愿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等需要,系统讲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与方法,内容包括:环境分析和生物的适应,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方法论方面,涉及生态学的调查与取样技术、种群空间格局的测定、种群数量突变、生态学模型和系统分析等;应用方面,介绍生态学原理在人口、自愿、环境保护、污染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9专业外语(Specialty English

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帮助研究生提高阅读理解专业英语文献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特别是综述文献的能力,提高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10.水资源评价与管理Water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managemnet

水资源科学是研究水在社会和经济系统中的规律,也是研究水与人和由水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水资源的计算、评价、供需分析、开发规划及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内容包括:绪论、水资源区划、水资源估算、可供水量的计算、需水量调查与估算、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开发规划等。

11环境规划与管理(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主要介绍环境规划的概念、程序和方法。具体讲授环境规划的前期工作、环境区划及功能分区、环境预测、环境目标与指标体系、环境规划的编制、环境规划的实施等,同时,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启发和探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规划原理和方法,以及实用的环境规划技术。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介绍环境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我国现阶段的环境管理基本思想、环境保护战略、方针、政策和管理制度,以及环境监督管理的体制、机构与职能。着重讲授环境标准、环境质量管理与总量控制、环境监测与资源管理、环境工程管理、专项环境管理、环境统计及计算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并结合工业环保问题,探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环境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

12环境空间技术应用与开发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patial technology

在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内,介绍国际国内优秀的环境空间应用系统软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介绍开发环境空间信息系统的原则、要素与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环境空间信息开发。 

13生态城市规划学Eco-City Planning

主要讲述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内涵,生态城市的发展过程,生态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评价生态城市的方法等。着重介绍生态城市规划的方法、步骤与模型,不同区域生态城市规划的特点和指标体系,多个案例的分析讲解。

14环境遥感Environmental remote sensing

环境遥感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深入浅出和体系性。本课程在对环境遥感基本原理论述的基础上,着重于讲述环境遥感的应用技术和环节,包括遥感图像的处理和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以及实际案例分析。

15环境工程原理(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环境工程原理重点讲述环境工程学中一些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工艺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吸附与吸收基本原理及环境工程应用;沉降与过滤的基本原理及环境工程应用;膜分离技术基本原理及环境工程应用;高级氧化技术基本原理及环境工程应用;生物处理技术基本原理及环境工程应用;现代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及环境工程应用等。并介绍国内外环境工程学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16. 环境模拟数值方法 (Numerical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数值方法是现代科学和工程进行定量分析和解决问题所广为使用的有效数学方法,对于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指导环境工程设计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模拟的基本理论,环境介质中污染质运移的主要机制,环境质量基本模型,环境介质中污染质运移的有限差分、有限元法及边界元法的原理和数值求解方法,以及初始模拟、地下水水质模拟、海湾海水水质模拟、垃圾填埋场释放气体运动模拟等环境数值模拟应用实例。

本课程的重点是讲解环境介质中污染质的迁移转化机制及数学表述,数值方法有限差、有限元法及边界元的基本原理、表达式格式的建立途径,特别强调方法的物理函义及数学表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深入理解环境介质中污染质运移的主要机制,获得环境模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环境模拟数值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环境数值模拟中的前沿方法,能有效地利用和改进现有的或发展新的数值技术、数值方法和计算程序。为进行环境工程分析、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等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手段和依据。

17水处理工程理论与实践 Principle on water treatment engine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

全面介绍水处理工程中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技术的不同实践形式,在了解水处理工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水处理工程的内在机制与特征,以数学模型为基础,深入浅出地探讨水处理工程设计与运行参数的理论依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讲述不同水处理工艺的数学解析方法及其应用:通过讲述生物反应动力学基础理论,探讨其在常规活性污泥法、厌氧法、生物膜法设计与运行中的运用;常规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原理与最新工艺、生物脱氮除磷优势的数字化表达,以及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数学模式化设计;以人工湿地为代表的土地处理技术的数学模式表达及其指导意义,等等。

18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和生物技术交叉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其主要内涵是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强大降解能力,快速分解有机污染物质,从而实现环境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的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明确环境生物技术的内涵、概念和发展历史,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特点,重点掌握环境生物技术的最重要应用及其原理,包括常规活性污泥法和改良活性污泥法技术,生物脱氮除磷原理与工艺,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饮用水的安全生物检测技术与处理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等。

19水环境修复技术与工程 (Technique and engineering of Water restore)

本课程介绍水环境修复的基本技术与工程范例,涉及流域水环境与城市水环境两大方面,流域水环境包括河流和湖泊,城市水环境包括城市和小区。重点阐述水环境修复的基本原理、技术框架和工程措施,关注水量、水质、生态与调控措施的综合应用与协调配合,强调水域、陆域与水陆交错带的统一,工程措施涉及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与管理工程。内容包括防洪排涝、水量保全、疏浚截污、点源治理、面源控制、水质改善、植物净化、生物处理、生态河道、景观组建、绿色走廊、系统管理和综合调控等。通过国家“十五”和“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的典型案例,阐释水环境修复的综合技术与措施,培养学生辨识水环境问题和确定修复技术方案的能力,为硕士生开展流域和城市水环境修复实践奠定基础。

20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olid Waste

本课程讲述固体废物的管理、处理处置和资源化技术及相关理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固体废物管理及法规标准、固体废物的运输、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固体废物生物处理技术、固体废物热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及国内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最新进展等。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的讲述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介绍,使大家对固体废物的管理和处理处置技术有一个完整系统的了解。力图使理论与技术系统的结合,为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原理和开展有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1.大气污染防治原理 Principle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通过《大气污染防治原理》课程的学习,使得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方面的相关理论、技术、法规及政策等。重点讲述包括大气污染及其环境影响、世界各国大气污染控制法律、法规及政策、颗粒物污染控制原理及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原理及技术、大气重金属污染控制原理及技术、机动车污染控制、微细颗粒物及光化学烟雾污染形成及其控制、城市大气污染及控制、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研究的前沿热点及最新进展等。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对大气污染的问题、来源、影响及其控制法规、技术和工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为今后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作或宏观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系统的基础。

22. 大气污染控制进展 Advances in Air Pollution Control

重点介绍大气污染控制的国际与国内研究进展。

23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for Water Treatment

重点讲述近年兴起的用于水处理的高级氧化技术,包括化学氧化(臭氧、二氧化氯、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和高铁酸钾氧化)、湿式氧化、超临界氧化、催化氧化、光化学氧化、光催化氧化、先进生物氧化技术、超声技术、微波技术、辐射技术以及多种技术的联用等,介绍这些技术的研究现状、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试验数据和应用实例等。

24环境生态学 Environmental Ecology

课程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讲述生物与受人干预的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课程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介绍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阐述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课程介绍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

25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本课程主要讲述土地开发与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景观综合体的空间格局及水资源利用空间格局及景观过程,介绍水资源利用的设计,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以实现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讲述以景观生态学及可持续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析手段的介绍,说明不同空间尺度的景观生态。建立景观生态学模型,模拟水文,土壤和水营养,生物量和区域类型,植物生物量和种群类型,从而预测得到不同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方法对景观的影响。

26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

本课程介绍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观点,对生态系统整体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生态系统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计算模拟。通过对比和校正,最终实现对生态系统的系统模拟和分析。

27.生态系统评价与管理 Ecosystem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生态系统评价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生态系统和生境的资源和功能的可持续性,人类活动改变了生态系统,因此,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完整性便成了生态系统管理的核心内容。课程首先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利益边界和跨界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生态系统受扰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关键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摸清生态系统的扰动机制和恢复途径,同时要认识到可控和不可控要素,要关注如何对人类的活动进行调控以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8. 产业生态学 (Industrial Ecology)

产业生态学是一门探讨产业系统、经济系统以及它们同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包括能源供应与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基础学科、经济学、法律、管理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本课程将会介绍产业生态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发展动向,产业生态学评价、规划、设计和管理的一些主要原理和方法,以及国内外生态产业研究、开发和建设的一些案例。

29. 有机污染化学(Organic pollution chemistry

瞄准本学科国际发展前沿,以国内、国际优秀教材和科研论文为基础,讲述环境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定量估算方法,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典型环境有机污染物生态效应的化学作用机制。

30. 水质模型与模拟Water Quality Modeling

本课程用较形象直观的方法阐述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河流湖泊(水库)数学模型基本方程的建立及求解的方法。详细阐述有关地面水数学模型的基本理论,进而介绍有实用价值的河流、水库和湖泊的温度模型、水质模型及综合的水质-生态模型等;同时,重点介绍模型求解过程中的参数估值方法(数学方法及实验室方法),以及典型模型的成功应用范例,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水质模型的建立,求解及应用,为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奠定基础。在课程的最后部分,还将简要阐明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介绍如何应用水质模型对所研究的水环境进行模拟与预测,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水环境管理和规划中,从而为水环境管理、规划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1环境水力学Environmental Hydraulics

本课程重点介绍污染物质在水流中的紊动输送与扩散,水流的自净能力对污染物质的稀释、降解作用,以及各有关学科。对于水质在水流中的变化与影响,常用水质参数的形式纳入水质模型之中,以描述污染物质在水流紊动输送过程中的变化,从而为水污染管理规划及预报、预警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为:1)紊流现象及其基本定义;2)紊流基础;3)水流中的扩散;4)河流的紊动与混合;5)异重流与分层流;6)人工复氧,等等

32生态水文学 Eco-hydrology

课程关注水文过程对生态系统配置、结构和动态的影响,以及生物过程对水循环要素的反馈,是研究不同尺度上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时空耦合机制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管理水资源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不同尺度生态水文过程尺度转换方法和影响因素,介绍旱地、湖沼、河流、河口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以及流域整体生态水文过程以及生态水文模型的基本构架及其应用。

33.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The hydraulics and river dynamics

主要讲授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中面临的热点问题,特别是研究热点、前沿及进展,以专家讲座的形式为主

34流域水资源系统分析System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on Watershed

流域水资源系统分析包括流域水资源最优化技术、多目标规划以及系统动力学方法等。该研究方向将探讨面向防洪、水力发电、生产、生活供水及生态需水等各类水资源系统的优化规划、调度的理论和方法、大系统分解协调技术及其在大中型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35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本课程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内容涉及价格、生产、消费、分配、厂商、市场结构、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等理论

36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

本课程首先讨论环境在经济系统中扮演的角色,然后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经济分析,强调由于外部性和公共物品问题带来的市场失灵问题。课程进而介绍如何界定“合理的/有效率的”污染水平以及实现该有效率水平的途径。内容包括确定污染及污染控制的成本与效益的理论与经验方法,特别是政府应如何制定适当政策,如税收、标准、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以及如何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以使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37自然资源经济学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应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和管理,以及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公共政策问题。具体内容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等)与可再生资源(如森林、渔业等)静态与动态优化利用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公共政策含义。还将特别关注到市场结构和税收的问题。

38费用效益分析与项目评估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Project Evaluation

厂商进行生产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政府选择项目和政策决策的目标则应当是实现社会福利的优化。费用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是一种以总社会剩余为社会评价方程的社会评估(social evaluation)。本课程将使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帮助政府和公共部门进行合理的决策,以及其它与环境问题相关的项目和政策评估的理论、方法及实践。

39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介绍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概念,并进行理论分析,包括消费、投资、增长、政府、外贸等,还包括对古典和凯恩斯模型进行比较,以及经济的静态和动态分析等。

40计量经济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Econometrics

介绍如何应用计量方法/技术处理经验调查数据,对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化研究

41政策科学理论与方法Theories and Approaches of Policy Science

本课程将在系统掌握政策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量中外具体案例,对现代公共政策规划、政策过程分析与政策效果预测和评价的方法进行探讨,主要讲授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与模式,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系统理论与实际方法等

42公共政策分析导论Introduction to Public Policy Analysis

考察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多方面因素,包括公共政策所关注问题的定义和构建,公共政策如何进入政府政策议程,政府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公共政策所产生的后果等等,简而言之,就是政策问题形成、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

43系统理论System Theory

介绍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工程应用,重点是基础理论的内容。阐述对各类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有普适意义的动力学系统(包括分岔、混沌等)、自组织理论、随机性理论,以及简单巨系统、复杂适应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对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系统工程方法论等系统工程技术作简单介绍。

44系统工程方法Approaches of System Engineering

研究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关系以及系统整体与环境之间各种作用,分析系统整体在组成与结构上的性质和特点。其目的是使系统在整体上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整体化和最优化是系统工程的两个核心思想。

其内容包括规划技术、系统评价技术、概率预测方法、决策对策方法、系统动力学、随机动态系统建模等。

45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

进行工业区位和空间均衡的经济模型分析,检验区域发展理论及其政策应用,介绍分析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表现的分析技术。

46生态经济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Economics

生态经济学有着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视角和理论基础。生态经济学更强调遵循生态学的原则考虑经济发展问题,甚至试图使用新的计量单位(如能值、生态足迹等)替代传统的货币单位。它强调可持续性、人造资本与自然资本之间的可替代性。本课程将阐明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异同,介绍生态经济学的中外主要代表流派的理论和研究实践。

47高级微观经济分析Micro-economics Analysis

本课程介绍高级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内容包括新古典主义的消费和生产理论,局部和一般均衡,基本福利理论。课程侧重于理论分析,主要分析工具是优化理论。

48高级计量经济学Advanced Econometrics

基于对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复习,本课程强调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真实数据建立经济模型的实际应用技能。

49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

主要介绍福利理论;市场失灵;公共物品与外在性;公共选择;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险;公共项目效益评估;税收;税收与效率、公平;多级政府等。

50.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研讨班 Seminar on Frontie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主要讲授全球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热点、前沿及进展,以研讨班为主,中间穿插专家讲座、演讲和科研实训等各种形式。

51.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所谓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是指收集和加工系统环境管理过程中有关的信息,为环境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英文缩写EMIS,也可称之为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环境管理对象系统的目的而建立的、有大容量数据库支持的、以数据处理为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可以支持事务处理、信息服务和辅助环境管理决策。管理决策过程中采用的决策支持系统 (DSS)则是以求解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过程为特征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用有关模型辅助环境管理人员解决某些非确定性的问题。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用到多种学科的成就,包括环境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运筹学、控制论和系统工程等。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 4个阶段:①系统分析。明确系统目标,对选定的对象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初步模型和完成系统分析报告。②系统设计。详细确定新系统的结构,完成输入设计,输出设计,编码设计,文件设计和规范设计等。③系统实施。编写程序、调试、运行、维护。④系统评价。一个系统运行几年以后,由于情况和要求的变化,可能要求设计更新的系统。这种周期循环,称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52. 科技论文写作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门培养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表述、归纳、总结等方面基本技能,全面提升英文可以论文的技能和方法的课程。它是研究生培养中必修的一个环节。主要内容包括:学会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基本特性、以及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内涵;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开展科学分析的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53. 流域环境管理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Watershed

流域环境管理是一门以农林、水利、环境、生态、经济和系统工程等学科为基础而形成的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学科。本课程系统地介绍流域环境管理的概念、基本原理,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查、诊断与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综合经营规划方法,环境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措施,流域自然资源开发与经营,森林流域管理,山洪泥石流综合防治,流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流域管理效益分析与评价等技术与理论,保障流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法规与监督等。

54. 水生态模型及应用Water Ecological Model and Application

本课程主要讲授水生态模型的基本理论,水生态模型构建方法和步骤,求解过程中的参数估值方法,针对河流、湖泊、湿地、河口等水生态过程特点分析相应的模拟理论与方法,介绍国内外典型模型及其应用。分析水文过程模拟及水生态系统响应模拟过程中微观、中观到宏观等各层次上水生态过程的关联及尺度转换。讲授水文学法、水力学法、生境模拟法和综合法等生态需水模型的建立过程,国内外典型生态需水模型及其应用。

55. 学术研讨 (Academic Discussion)

本课程以加强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为目标。强调课程互动和研讨特征,针对文献阅读、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理论分析方法、实验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模型分析方法、论文写作格式及论文投稿等学术活动各环节展开系统研讨,通过学生间学术研讨、教师讲授及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兴趣和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

56. 痕量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控制技术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Trace Organic Pollutants)

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中的痕量有机污染物,由于其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含量极低,且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造成危害、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热点问题。本课程旨在介绍环境中包括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内的各种痕量、超痕量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监测方法及其控制技术;希望学生了解与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

57. 土壤污染过程与修复技术 (Soil Pollution Process and Repair Technology)

主要介绍土壤环境的基本特征,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特点,典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共存污染物的交互作用,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生态过程,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生态过程,土壤污染的诊断和预警,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检验与评价等。

58. 保护生物学 (Conservation Biology)

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课。保护生物学在国内外发展较快,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相继开展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明确的概念,形成了一套理论和保护实施方法。因此,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保护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同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成为国际环境问题之一。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59. 生态风险评价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生态风险评价是研究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或可能形成的不利生态效应的可能性的过程。如在区域尺度上则是指对一种或多种应力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和将要带来的负面生态影响概率的评价过程。目前,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非线性特征和不确定性,生态风险评价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60. 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在系统归纳总结国内外规划环评(战略环评)的发展历程与最新研究进展基础上,向同学系统介绍规划环评的主要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使同学掌握规划环评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结合主讲老师所开展的相关课题,通过案例剖析,使同学具备开展各种类型规划环评的能力。具体授课内容包括:

1 国内外规划环评(战略环评)的发展历程与最新研究进展

2 规划环评的理论基础

3 规划环评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4 规划环评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

5 规划环评案例分析(系统剖析3-5个成功案例)

6 课程实习(组织学生结合实际课题,开展规划环评实习,编写具体规划环评实施方案或共同完成一个实际规划环评课题)。

61. 城市遥感 (City of remote sensing)

城市遥感是利用遥感科学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获取多源多尺度的信息,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数字城市、虚拟城市,从而为解决城市中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持。遥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地调查、城市生态监测、土地利用、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城市遥感是在本科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为研究生提高利用遥感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掌握遥感原理、图像处理及图像解译方法,遥感信息模型及定量遥感反演,掌握如何利用遥感手段解决城市中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及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利用遥感手段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62. 膜技术原理和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Principle of Membrane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膜技术,如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和离子交换膜,及其相关技术的联用,在过去的二十年几近以指数增长方式广泛的应用与水和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本课程将结合本人对膜技术原理的理解、在膜领域的研究经验,以及对膜技术在环境工程中应用的了解,参考国外最新专著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拟讲授膜技术原理和应用。拟讲的11章节和内容如下:膜科学和膜技术的总论;膜材料和膜装置;膜过程模型;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离子交换膜;膜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膜技术在大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膜技术在化工、食品及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63. 多孔介质污染物运移与去除

(Removal and Migration of Porous Medium Pollutants )

这门课将主要讲述污染物在从微观尺度到现场尺度下饱和/非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运移与归宿基本原理与过程,在此基础上介绍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去除方法与原理。课程将讨论多相中的污染物运移,包括水相(溶解相)、气相和液相(非溶解相);将主要讨论影响污染物运移的各种因素与过程,包括扩散/弥散、相间传质、生物化学反应、以及介质的物理/化学非均质性;预测和测定这些影响运移参数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重点讨论这些因素对运移与归宿的影响,并介绍代表性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如:理想的运移模型、二域模型、多域模型、概率模型(stochastic model),也将介绍通过示踪剂实验进行运移参数的反演模型;在本课程中也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污染物运移数学模拟程序。本课程的最后阶段将初步介绍多孔介质中污染物去除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并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实际了解非饱和带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去除技术。

附录2

研究生课程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

英文

环境学原理

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环境地学原理

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Geosciences

生态学原理

Principle of Ecology

环境化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环境数学

Environmental Mathematics

环境科学论文写作方法

Writing up Research

环境工程原理

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环境模拟数值方法

Numerical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水质模型与模拟

Water quality Modeling

环境规划与管理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环境经济学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专业外语

Specialty Foreign Language

湿地学

wetlands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al Studies

城市景观生态学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环境生态学

Environmental Ecology

产业生态学

Industrial Ecology

有机污染化学

Organic Pollution Chemistry

水资源评价保护与管理

Water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水处理工程理论与实践

Principle on water treatment engine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

环境微生物学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水环境修复技术与工程

Technique and engineering of Water restore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olid Waste

大气污染防治原理

Principle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环境空间技术应用与开发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in Environment

生态城市规划学

Eco-city Planning

环境遥感

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

大气污染控制进展

Advances in Air Pollution Control

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for Water Treatment

系统生态学

Systems Ecology

环境生物工程

Environment biology engineering

生态系统评价与管理

Eco-system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环境科学前沿

Frontie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水环境模拟方法

Numerical methods of water simulation

环境生态学最新进展及案例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and Cas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Ecology

环境科学最新进展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and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流域生态环境生态需水规律

Environmental Flows in River Basin

生态系统管理前沿

Frontiers of the Ecosystem Management

环境水力学

Environmental Hydraulics

生态水文学

Eco-hydrology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The hydraulics and river dynamics

流域水资源系统分析

System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on Watershed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环境经济学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自然资源经济学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费用效益分析与项目评估

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Project Evaluation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计量经济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Econometrics

政策科学理论与方法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of Policy Science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Introduction to Public Policy Analysis

系统理论

System Theory

系统工程方法

Approaches of System Engineering

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

生态经济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Economics

高级微观经济分析

Micro-economics Analysis

高级计量经济学

Advanced Econometrics

博议论与信息经济学

Game theory and Information Economics

公共经济学

Public Economics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经济政策研究

Studies on Economic Policy

人口政策研究

Study on Population Policy

程序设计

Code Design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可持续发展导论

Int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流域环境管理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Watershed

当代环境经济、政策问题前沿

Topics on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Policy Issues

水环境、水资源管理经济政策分析

Economics Policy Analysis for Water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水生态模型及应用

Water Ecological Model and Application

学术研讨

Academic Discussion

痕量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控制技术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Trace Organic Pollutants

土壤污染过程与修复技术

Soil Pollution Process and Repair Technology

保护生物学

Conservation Biology

生态风险评价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城市遥感

City of remote sensing

膜技术原理和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Principle of Membrane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多孔介质污染物运移与去除

Removal and Migration of Porous Medium Pollutants

附录3

一、境科、工程与环境生态学

序号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者

1

中国科学D

科学出版社

2

科学通报

科学出版社

3

环境科学学报

科学出版社

22

环境科学概论

杨志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3

环境学概论

刘培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4

流域生态需水规律

杨志峰,科学出版社,2006

25

Environmental science— A study of reterrelationships (Tenth Edition)

Eldon D.Enger,Bradley, F. Smith, and Anne Todd Bockarie.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

26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Second edition): inquiry and applications

William P. Cunningham, Mary Ann Cunningham.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4

27

环境地学原理

李天杰,宁大同,薛纪瑜等.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8

环境地学

赵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9

环境地理学导论

朱颜明,何岩.科学出版社,2002.

30

Environmental geography: science, land use and earth systems.

William M. Marsh.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5.

31

The Ecozones of the world— the ecological divisions of the Geosphere

Jurgen Schultz.

32

Geosciences, environment and man

Herve Chamley. Amsterdam: Elsevier, 2003.

33

环境影响评价

陆书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4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5

环境评价学

张征, 沈珍瑶, 韩海荣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6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s (Second Edition)

Jacob I. Bregman.

Lewis Publishers, 1999

37

环境影响评价典型实例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8

环境评价

陆雍森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9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李荣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0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2)

陆金甫,关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1

环境系统分析

程声通,陈毓龄.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2

计算水力学.

周雪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3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

王勖成,邵敏.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4

现代卫生填埋场的设计与施工.

钱学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5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Second edition

Noel de Nevers.

MeGraw-Hill.2000

46

环境流体力学导论

余常昭.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47

水环境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彭泽洲,杨天行,梁秀娟等.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8

地下水污染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

孙讷正. 地质出版社,1989

49

Computational subsurface hydrology, Reaction, transport, and fate

Yeh, Gour-Tsyh.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50

废水生物处理数学模式

顾夏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51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许保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2

化工原理

江丽芬,杜炳华.

兵器工业出版社,1996

53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RittmannB. E. & P. L. McCarty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1

54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王建龙,文湘华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5

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

超等. 科学出版社,2004

56

水环境修复工程学原理与应用

张锡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7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

蒋建国.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8

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

聂永丰.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59

Integrat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

George Tchobanoglous, Hilary Theisen, Samuel Vigil. McGraw-Hill, Inc.

60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芈振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郝吉明,马广大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诺埃尔••内韦尔;胡敏,谢绍东等译.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

马广大.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64

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

雷乐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5

环境工程中的高级氧化技术

孙德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6

臭氧技术及应用

储金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7

废水处理水热氧化技术

唐受印.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8

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吴明红, 包伯荣.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9

环境保护中的催化治理技术

郑小明, 周仁贤.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0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for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Simon Parsons. IWA, 2004

71

河流保护与管理

宁远等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2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应用

傅伯杰等,科学出版社,2001

73

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方法与实践

杨志峰等,科学出版社,2003

74

Environmental Modeling

P. MelliComputational Mechanics Publications

75

Contaminant Hydrogeology

C. W. Petter

76

Principles of Surface Water Quality Modeling and Control

R. V. Thomann

HarperCollins Publications

77

Hydrology and The Management of Watersheds

K. N. Brook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78

Wetlands

William J Mitsch.et al. John Wiley&Sons,2000

79

生态水文学

赵文智,王根绪译.海洋出版社.2002

80

Ecohydrology: processes, models and case studies

Harper D, CABI Publishing, 2006

81

Balancing water for humans and nature: the new approach in ecohydrology

Falkenmark M., Rockstrom J,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2004

4

生态学报

5

应用生态学报

6

地理学报

7

中国环境科学

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1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

11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2

Journal of Hydraulics Engineering

13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4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 A & Ser. B

15

Landscape Ecology,

16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England

17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18

Applied Soil Ecology, Netherlands

19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 England

20

Wetland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1

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水文学及资源专业与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

序号

著者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社

1

水文学原理

胡方荣,侯宇光.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1

2

水资源水文学

范荣生,王大齐.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3

工程水文学

叶守泽,詹道江.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4

水文预报

林三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5

水文水利计算

叶守泽.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6

水资源管理

赵宝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4

7

水利计算及水资源规划

叶秉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8

水资源系统分析与规划

张永平,陈惠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9

流域水文模拟

赵人俊.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10

地下水水力学

雅贝尔.地质出版社,1985

11

地下水水力学

薛禹群.地质出版社,1998

12

地下水流的数学模型

和数值方法

孙纳正.地质出版社,1981.

13

地下水污染――数值模型和数值方法

孙纳正.地质出版社,1989

14

环境水文地质学

杨忠耀.原子能出版社,1990

15

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及模型

陈崇希,李国敏.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16

环境地球化学

陈静生等.海洋出版社,1990

17

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

贝尔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8

地下水系统的污染与控制

刘兆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19

专门水文地质学

房佩贤,廖资生.地质出版社,1996

20

水文地质学基础

王大纯.地质出版社,1995.

21

地下水管理

林学钰.地质出版社,1995

22

环境系统工程方法

汤兵勇等.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23

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

刘来福、曾文艺编译. 北师大出版社,1997

24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傅泽周.地质出版社, 1992

25

水文地球化学理论

与方法的研究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选编

地质出版社,1985

26

土壤水动力学

雷志栋.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27

Efficient numerical methods and information-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modeling hydro-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Reinhard H. Springer, 2005

28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Hydro- Environmental Systems

Nassehi V.

IWA 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2005

29

Ecohydrology: processes, models and case studies. 

Harper D. CABI Publishing, 2006

30

Balancing water for humans and nature: the new approach in ecohydrology

Falkenmark M., Rockstrom J.

Earthscan Publications, 2004

31

Environmental Modeling.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Publications

Melli P.

32

Principles of Surface Water Quality Modeling and Control.

Thomann RV. HarperCollins Publications

33

Effective groundwater model calibration: with analysis of data, sensitivities, predictions, and uncertainty.

Hill, MC. Hoboken, N.J. : John Wiley & Sons, 2007.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业

序号

著者或期刊名称

作者或出版社

1

西方经济学(上、下册)

国家教委高教司 组编;高鸿业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2

西方经济学.

范家骧、高天虹,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3

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World Without End

Pearce, D.W. & Warford, J.J. 张世秋等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4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威廉.N.邓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张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6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

马中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政策科学导论

张金马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8

An 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Economics,

Robert Costanza, etc.

St. Lucie Press & ISEE1997

9

Cost-Benefit Analysis

Boardman. Greenberg. Vining. Weimer

Prentice Hall, 2001

10

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the Environment

Nick Hanley and Clive L. Spash ,

Edward Elgar

11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Varian (范里安) 著,

商务印书馆 1992

12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David Pearce and R. Kerry Turner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8

13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fifth edition)

Tom Titenberg

Addison Wesley Longman

清华大学出版社

14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ick Hanley, Jason F. Shogren and Ben White.

Macmillan Press Ltd.

15

Economics Analysis

VarianW.W. Norton & Company, Inc 1992.

16

Macro Economics Theory

David Romer

17

The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 Use

Hartwick & Nancy Olewiler

18

Th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Values-Theory and Methods

(有中译本)

A. Myrick Freeman III

曾贤刚

1993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19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

经济地理

21

中国经济

22

中国软科学

23

中国环境科学

24

环境科学

25

环境科学学报

26

生态学报

27

生态经济

28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9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30

Ecological Economics

31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2

Environmental planning

33

Land economics

34

America Economics Review

35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6

Energy Policy

附录4

环境学院研究生论文答辩秘书职责

2006.12.15

答辩秘书担负着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授予学位提供原始基础材料的重要工作。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秘书一般应由本专业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秘书应由本专业具有中级以上(或博士)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硕士答辩秘书由学院统一安排,博士答辩秘书一般由导师或研究所所长提名,报请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特殊情况下,由学院负责人或学位分会主席委派。



第一条:硕士生论文答辩秘书职责



)答辩秘书应于答辩前一周到院办领取答辩所需表格及相关材料,论文答辩开始前,答辩秘书须向答辩委员提供以下材料:

硕士研究生学位申请书

2名论文评阅人及导师对研究生论文的评议书

研究生课程成绩单(由学院提供,经培养办核定)

答辩委员会酬金报销单

根据论文评阅人意见拟定的答辩决议草案

其它相应的答辩表格。

以上所需材料的空白表格(除研究生课程成绩单外)均由院办公室提供。



(二)论文答辩时,答辩秘书应实事求是,字迹清楚做好记录工作。填写答辩记录时,按答辩记录的要求逐项填写,尤其要注意答辩委员会主席和委员要当场在相应栏目中签字。答辩秘书须用签字笔或水笔填表,以保证提交的答辩材料符合存档要求。



(三)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须于一周内向学院办公室提交以下材料:

硕士学位申请书,一式2

评议书(2个评阅人及导师的评议书)各一式2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一式2

学位评定审批表一式2

答辩记录一式2

答辩委员会表决票一式2

答辩委员会酬金报销单1

课程成绩单一式3份(含2份原件)

研究生学位论文4份(其中包括1份原件),论文详细摘要2

1寸免冠照1

拟授予硕士学位登记表

中英文摘要1份及中英文摘要软盘一张



第二条 博士生论文答辩秘书职责

建议导师按照学院的有关规定进行博士生预答辩,在有至少7名以上的教授参加的预答辩中,同意答辩的票数过半的,可以申请正式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此时要确定一名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同志作为答辩秘书。

(一)按照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安排,及时将学位论文送交答辩委员及论文评阅人,在答辩前收回有关意见,并严格保守秘密和评阅人意见,不得告知答辩人。秘书汇总评阅人的评阅意见书,指导教师评语、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学位论文和答辩委员会组成等报送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经核准后可向答辩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领取《研究生论文答辩情况表》和表决票。

(二)按照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安排,负责协调学位论文答辩的会务事宜及答辩后勤工作,并张榜公布学位论文答辩时间、地点。

(三)答辩秘书应于答辩前一周到学位办领取答辩所需表格及相关材料,论文答辩开始前,答辩秘书须向答辩委员提供以下材料:

1.学位申请书2

2.申请博士学位推荐书1

3.博士学位授予审批表1

4.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1

5.博士学位论文评议书及等级评价表3(指导教师和2位主审的评语)

6.博士学位论文评议意见汇总表1

7.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单1

8.博士生成绩单2

9.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表决票57

10.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程序单

11.博士学位论文初审评议意见7

12.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酬金单1



(四在论文答辩前做好准备工作。

答辩秘书应对表格中报请系(部)审批签字的栏目逐一检查,防缺补漏。要根据至少5份论文评阅人的评审意见填写学位论文评审意见汇总表。鉴于答辩过程中时间比较紧张,建议秘书在答辩前先要根据2名论文主审人的评语,草拟出P6“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含决议)”,以供答辩委员会修改表决。



(五协助学院(系)和导师安排答辩会场及答辩后勤工作。

答辩前要在学院范围内公示答辩题目、答辩人、答辩委员会成员和时间地点等信息。论文答辩开始时,介绍答辩研究生和答辩委员会成员的姓名、职称及来宾情况,宣布答辩程序(适时提醒指导教师回避)。在论文答辩时,答辩秘书应实事求是,字迹清楚地做好记录工作。在答辩委员会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现场修订答辩决议。应特别注意审批表和决议书上签字的栏目,请答辩委员和主席当场签字。答辩秘书须用签字笔或墨水笔填表,以保证提交的答辩材料符合存档要求。



(六答辩结束后,整理好全部答辩材料。

包括学位登记表、研究生毕业登记表(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者没有)、授予学历硕士(博士)人员登记表、论文评阅书、答辩委员会决议书、表决投票单、论文及答辩评分表、答辩原始记录等(上述全部材料均进入档案),交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未通过审查的,须根据审查意见做好后续工作,直至审查通过。答辩秘书应于一周内向学位办公室上交以下材料:

上述(一)款中19,原件1套,复印件1套。所余原件一律上交5-7份评审人的初审意见



(七答辩秘书应督促博士生本人上交以下材料:

博士学位论文5份(1份交给院办),论文详细摘要2

2寸免冠彩照1

拟授予博士学位人员登记表(14

500字中英文摘要1

附录5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关于博士研究生预答辩管理办法

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研究生院的要求与相关规定,为努力提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使博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博士学业,以高质量的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服务社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博士研究生预答辩管理办法,现公布如下:

(1) 博士研究生论文实际工作时间应该至少2年,论文实际工作时间自博士论文开题报告通过时开始计算,至博士研究生提请答辩时止;

(2) 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导师组织,参加开题报告的教师不少于3人,半数以上应具有教授博士导师职称;

(3) 博士研究生在提请答辩前3个月,应已经完成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学院将统一安排预答辩,程序如下:

1 由博士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导师签署意见后,上交学院研究生秘书,经审核基本达到博士生培养要求,学院统一安排预答辩时间和地点;

2 由学院学位会员会组织预答辩,学位会员会秘书负责启动预答辩程序和具体日程,委员会对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工作量及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导师必须出席;

3 2/3同意票通过者,就可以进入答辩准备阶段,没有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研究生根据专家意见认真修改、补充和完善论文,参加下一轮预答辩;

(4) 博士研究生预答辩时间,每年安排2次,每年三月和九月各一次;

(5)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每年在所在研究所应至少作学术报告一次;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应不少于20次。

本管理办法自2004级开始实行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200612

附录六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二次答辩管理办法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二次答辩的目的在于引起研究生对其学位论文撰写工作的重视,保证环境学院学位论文的质量现制定管理办法与筛选基本原则如下:

1、 凡是有高水平文章(SCIEIISTP等英文文章或者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生优先评为优秀论文(分数在90分以上),优秀论文控制在参加答辩研究生论文30%以内;

2、 答辩成绩不合格或在后20的同学,进入第二轮答辩,根据答辩委员会的修改意见,学生在与导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然后参加由学院组织再答辩;

3、 根据二次答辩程序的要求,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程序略有调整,全体研究生答辩完成后,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研究生论文答辩情况打分,通过答辩的委员会成员填选票,未通过答辩的,暂时不填选票,最后,经由学院和学位委员会的两轮答辩,最终由学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答辩结果。

4、 学院组织二次答辩,专家组、具体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如还不能通过答辩,将参加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全体委员组成的专家组进行最后答辩和陈述,如果无法获得2/3专家同意,将不能够获得硕士学位。

环境学院

2008.6.10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