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刘禹锡

刘禹锡

时间:2011-11-24 21:00:45    下载该word文档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刘禹锡被贬后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秋词》等仿民歌体诗歌。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十分赞赏,并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念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文化名人美文阅读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莫逆之交

每当翻阅柳宗元的文集,每当品读柳宗元的诗文,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另一个人,这就是柳宗元的铁杆兄弟――刘禹锡。

刘禹锡虽然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还不算顶尖级的人物,在开宗立派、领袖群伦方面无法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相并提,但是,从《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上看,“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 ”,其影响也足见了得。

于此,我对刘禹锡的敬慕与仰止,不仅仅是因为他诗文言辞的精锐与意境的妙道,而更在于他人品的高洁与对朋友之情的真挚。因为没有他的艰苦努力与多方筹措,柳宗元文集就难以刊行于世。像《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这样的绝妙美文,也许只能如流星一般消解在历史的夜空之中,化为随风而逝的尘埃,无法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今天学子们互相吟咏的文学范本。

刘禹锡的身世与柳宗元极为相似,于公元 772 年出生一官宦人家,字梦得,洛阳人氏,祖籍为中山(即河北定县)。据资料考证,他是匈奴族的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刘禹锡自幼好学且博闻强志,童年时代曾受到著名诗僧皎然与灵澈的指点,贞元六年(公元 790 年)游学长安,于贞元九年( 793 年)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从此,两人因同道而相识,由相识而相知,由相知而成莫逆之交。

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不知是捉弄还是恩赐,将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后来的二十多年的仕途旅程中紧紧地拧在一起。他们同登博学宏辞科,同入二王集团,同时成为朝廷命官,又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同时应诏回京,又同时外放岭外刺史……,同升迁,共沦落,命运之神的安排,使这两个萍水相逢的同路人,成了荣辱与共、患难同当、肝胆相照的铁杆朋友。

我们知道,历经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已是一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危机四伏的颓废的朝廷,到处是宦官专权、冗员沉积、官府横征、藩镇割据,百姓是十室九空、民不聊生。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为了救生民于水火,在王叔文、王伾的支持下,于永贞元年( 805 年)进行了一场气势浩大的变革运动――这就是历史常言的“永贞革新。但是,由于革新触及到了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于是,遭到强烈抵击,半年后,革新失败,王叔文、王伾被逼身亡,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被远远地逐出了长安,离开了他们施展才华与抱负的用武之地。

命途多舛,厄运接踵而来,他们还在行进途中,朝廷又传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随后,还下诏规定:“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从此,“刘柳”跌至政治漩涡的深渊,从官爵显赫的红人滑变成了新政的阶下囚,成了名符其实的闲人 。对此,柳宗元曾在《冉溪》一诗中不由自主地感叹到:“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

坎坷的仕途,使刘禹锡与柳宗元年轻时的那种 “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 ” 的理想一步步破灭时,不约而同的将自己的精力与志趣转移到了文学与哲学上来,认为“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 ”。于是,他两这对政治上的失意文人, 并没有因政治的沉沦而潦倒下去,却是互相鼓励,相互支持,在文坛上撑起了另一片蔚蓝的天空。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情义之深,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能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于是,柳宗元立即“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可见,柳宗元与刘禹锡二人的确是肝胆相照,亲如兄弟。

其实,我们检点《柳宗元文集》时,也可从其相互间的题赠得到印证,柳宗元题赠刘禹锡的诗文达 10 篇之多,是柳文中题赠最多的。其最具凄凉之意的要算他俩于衡阳分路时的情景。两人依依不舍,但又不能不别,只好题诗相赠,以寄心中情思。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感慨万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重别梦得》) “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的刘禹锡,内心也是同样的悲苦,而在其酬《答》中却是对柳宗元进行劝解与宽慰: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这何尝不是血的文字?

衡阳一别,刘禹锡越过五岭,南下连州,而柳宗元沿湘江而上,然后再由湘入漓,最后到达柳州,从此,天各一方,只能凭窗了望,以书信往来聊寄相思。

来柳州任刺史,已不再是一个闲职,而是一级行政长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自己的某些政治主张,于是,柳宗元大兴教化、释放婢奴、发展生产,本想大干一番。可是,由于南方气候的潮湿,以及内心的极度憔悴,身体日趋恶化,明显感到一天不如一天。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料想难以完成书稿的整理任务,于是,写下遗嘱,要仆人在他死后将书稿交与中山刘梦得君,并于信中说: “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 ”。

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 ,遗响千古的大文豪――柳宗元就这样油尽灯灭,客死在柳州任上。

当刘禹锡收到柳宗元病故的噩耗时,泣不成声,悲痛至极,一边立即派人前去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边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能为好兄弟柳宗元撰写墓志铭。然后,自己又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并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从而以告慰黄泉之下的柳宗元的灵魂。

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的这种挚友之情,有如夜空中的明月,有如黑暗中的烛光,千百年来,一直照亮着中国文坛与政坛的一片天空。

想起了刘禹锡

这两天忙脑子有点满载的感觉,随手找本文学类书看看放松一下头脑,是黄仁宇写的《中国大历史》。一翻翻到刘禹锡的一首诗,“金陵王气黯然收”一句跳入眼帘。多熟悉的口吻啊。我觉得有成就的诗人和词人虽然能就多种题材吟诗填词,但他们在某方面的气质和性格是特别明显的,不管他们当时自己是否有意识去发展自己的特色,我们后人往往还是给他们贴上浑厚,豪迈,婉约,清峻等等标签。

比如提起李白,我总是先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仰天大笑出门去”等想象瑰丽大气,洒脱不羁的句子。杜甫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忧国忧民。李商隐是我心仪的大情圣,他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此情可待成追忆”,“春蚕到死丝方尽”,实在让人为他心碎,想到他就会想到古龙笔下塑造的小李飞刀,也没法求证古龙写小李飞刀的时候心里是不是想着李商隐了,这两个李家男人,一个真实世界里的,一个书中塑造的,爱的那么难呀,成灰了,爱还在心里藏着,爱无奈又不放手,现代社会还有这样含蓄深沉的爱么?白居易善作长篇,“汉皇重色思倾国”,“相见何必曾相识”,都是宏大叙事,小令“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也夺人眼球。杜牧是贵胄公子,先是“赢得青楼薄幸名”,又是“隔江犹唱后庭花”,最喜欢他“六王毕,四海一”的精绝无比。王维飘然世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沦落阶下的李后主“一江春水向东流”到现在都让人跟他一样浩浩荡荡的愁。同样是水,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又让人英气勃发了。辛弃疾一会儿“醉里挑灯看剑”,一会儿“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也是个多情种子。红颜不让须眉的李清照“应是绿肥红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搞得自己“人比黄花瘦”。浪迹情场的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让人不堪面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见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喜欢着这么多诗人和词人,如果一定要做个排行榜,刘禹锡也不见得排在前头,但是想起他,心里有种温暖的感觉。读他的诗感觉像在跟邻家大哥对话,这位大哥,漂泊江湖,四海为家,历尽困顿磨难,却始终笑对风云。他的写史诗有沧桑感,但是这沧桑并不让人消沉,反而激发一种关注寻常日子的温和感。据说刘禹锡是匈奴的后代,也许他骨子里就有种非汉族式的乐天豁达的基因。我觉得金庸的书名“笑傲江湖”可以用来概括刘禹锡的一生,笑对世上纷纷潮,一把傲骨豪情在,想象一下被皇帝不停流放,辗转四方的他唱着“沧海一声笑”在江湖上行走的样子——逍遥。

从小读他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深深被他刻画的意境吸引了,眼前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任历史轰轰烈烈,看他高楼大马,宾朋满座,显赫一时,终归于平淡,日子还是在寻常巷陌间流淌。这首诗脍炙人口,我想还是因为他总是从大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他把人生的落脚点放在了平民化的踏实生活。“乌衣巷口夕阳斜”的美学构图也是引人遐想的意境。《乌衣巷》应该是刘禹锡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和他的其它诗作一脉相承的人生价值观,荣华富贵不是他的追求,他可能是个人生过程论者,所以他一生无论发生什么际遇,他都是转换视角,以一种体验人生的通达态度接受。

文人每到一处,都要题留点什么。刘禹锡也不例外,只是他一落笔,里面往往就有历史观了,是写景更是写史,以景引史(说着说着景色就扯到历史了)。并且他的历史观是洒脱不执着的,也就是说他的历史观里有个“空”字,但是他又不是虚无主义者,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看,他对自己的理念是相当坚持的,坚持到敌人都倒了,都死了,他得意的笑。他是该空的空掉,该实的筑实,觉得他是个太极高手,虚实转换,在乎一心,修炼到很高境界了啊。《乌衣巷》是他这类型诗的抗鼎之作,再引两首: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他的好友白居易力挺此诗)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在他的诗里,成败荣辱,都会被时光抚平的,沉淀下来的,还是日常的风花雪月,寻常人生。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刘禹锡两首“桃花”诗是特别有意思的,这两首诗是写他自己的,浓缩了他的人生故事,写出了他的桀骜和斗志。借用我们形容鲁迅的话,刘禹锡的诗是他“战斗的匕首”。他在贬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年后,被召回京师长安,写了第一首“桃花”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我们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是以“和”为贵,不要招惹人,尤其他还刚刚解除“贬谪”的身份,按理说应该老实点。但他偏偏要说“不”,也许是他骨子里的匈奴血统吧,为什么要否认自己。我特别推崇他这种肯定自己的精神,人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皇帝说我错我也不能默认接受,你可以处罚我,但你不能禁锢我自由思想。你看看你们这些“开得繁荣红火”显赫得意的人,哪个不是我被排挤后爬上来的。

因了这首诗,他又上路了,同行的还有他的好友柳宗元。这一走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回到长安后,已是半百老头,居然还不肯闭嘴。上来又是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我把这看成是他战斗的总结,怎么样,你们这些趋炎附势的家伙死的死,失势的失势,皇帝(种桃道士)都换了几任了,我刘郎还能在这里作诗。应该说这首诗是相当大胆的,因为他连皇帝都一并讽刺了。第一首“桃花”算是讽刺诗的话,第二首“桃花”都可称为“挑战书”了。还好这次他只是到洛阳去任个闲职。

翻遍唐诗宋词(就我所知),像这两首“桃花”诗这么锋芒毕露,富于战斗精神的诗是绝无仅有的。刘禹锡也因此在众多的诗人形象中显得卓尔不群,个性独特。

支持刘禹锡战斗精神的,是他对人生自然的感悟,他的乐观爽朗和坚定不移。他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悲秋的俗套,在别人失望悲观时,鼓励人们奋发向上,未来是晴朗明媚的。白居易刚结识他的时候,对他的遭遇表示了同情(《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他回诗答谢白的情谊,但没有跟着叹息无奈伤感,而是表明自己别样的人生态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唱和诗中,颇有不少名句。再摘录几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赠乐天》)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寄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诗以寄》)

刘禹锡留给后人的形象,正是用他自己的诗句塑造起来。我很敬佩他看问题的辩证主义眼光,他自己也说“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正是他这种看问题高人一筹的眼光,使他敢于坚持自己的理念,痛并快乐着。在人生的浮沉中气宇昂扬,不屈不挠的挺立着。“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之八)我们看到一个“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形象。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说他的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后人对他写作风格的评论主要是用词似乎无甚过人之处,但都能说到人心坎上,意义深远。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中,刘禹锡也并不以遣词造句著称,但他的那篇《陋室铭》却是文采斐然,字字珠玑,是一篇精短的美文。而且这篇文章很有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后人模仿该文体裁的文章不计其数。我自己把《陋室铭》当成自己的生活主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面对权贵的刘禹锡是一副“斗士”姿态,但在民间他跟普通老百姓是走得很近的。他四处流放的生活让他能接触到各地的风土人情,他的一系列《竹枝词》就是汲取四川巴渝民歌的成果。我觉得这也表现了他开放的心态,在创作上兼收并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虽然不是别出心裁的用词,却传唱至今,胜在比喻精当。

刘禹锡的朋友也是著名的人物,他早年和柳宗元在文章上合称“刘柳”,而且两个人还是同患难的;晚年和白居易在诗歌上并称“刘白”,有旗鼓相当的朋友可以切磋,这一点是很让人羡慕的。丹纳在《艺术哲学》里指出,杰出人物的诞生有他的土壤,往往是扎堆的,就中国唐宋来看也是这种情形,前有大李杜,后有小李杜,中间有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传承。

关于对刘禹锡的评价,有的学者根据《新旧唐书》的刘禹锡传对他有负面评价。我没有看过唐书的记载,对此不好发表评论。我也相信他不是个完人,只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有人会说他“出语伤人”,我也可以说他“直言不讳”。我觉得他的作品已经可以代言他的人格了。最后,奉上他的自传《子刘子自传》作为结笔。

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祖,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淮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於桥。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小子承夙训,禀遗教,眇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后忝登朝,或领郡,蒙恩泽,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大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

身病之日,自为铭曰: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於北牖,尽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知兮。

阅读刘禹锡

唐敬宗宝历二年,也就是公元826年,十里扬州城,依然是歌舞场,欢宵地,尚未识得干戈。二十四桥笼罩在溶溶的月色中,扬州城里的人在酿着花香酒香的春风里陶醉。    
  在这样的春天的夜里,有一个男人,静静的伫立在桥边,似乎要站成桥边的一株红药;一袭风霜,满面尘灰,依然遮不住他眼角眉梢的英气豪气与书卷气。没有人知道此刻他的心中正奔涌着千层巨浪,他的人在历史与现实中辗转。    
  这个人,名叫刘禹锡,字梦得,刚刚被罢了和州刺史转回洛阳,被罢被贬,已经不再让他的心里有任何波澜,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扬州城里遇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友白居易。他乡遇故知,怎不让他激动?人生几十年如白驹过隙,宦海生涯,如风吹草蓬,身不由己,不知今日相遇,再见又是何时?自然要与老友把酒问盏,畅叙别情。    
  酒酣耳热之际,老友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乐天是在为他鸣不平啊。他感激老友的理解与同情,但是,他是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刘禹锡。他淡淡一笑,挥笔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他不知道,他的这首诗,在他身后一千多年里,温暖了无数人。当政治家的抱负无处施展,当文人蒙受不白之冤,当贫民百姓在生死线上挣扎时,人们总爱吟诵者首诗,尤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如同残酷的冬日里一抹斜照,虽不热烈但却让人相信,明天一定是艳阳天。    
  此刻,他的目光穿越无数青山,向西北望去。那里是长安。是千万重宫门遮掩着的首都。在那里,他曾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参加了王叔文集团,锐意改革,他渴望作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更渴望让大唐恢复开元盛世的旧梦。他把一生的辉煌留在了那里,而那里也是他一生苦难的起点。初贬郎州司马,后任燮州刺史,在巴蜀蛮荒之地,一待就是二十三年。    
  在这期间,他一再遭受小人陷害,住处一换再换,最后只能在一间茅草屋中安身。就是这样的一间不见天日的破草房,却成就了他千古传颂的《陋室铭》。“南阳诸葛芦,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他是坦荡荡的君子,何处不可以安家?于是,他高歌“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溜枕前觉,一夜颜妆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开望,为君扶病上高台。”他永远是自强不息,积极向上,他用对生命的热爱唤醒一颗颗沉睡麻木的心灵。    
  他也热烈的赞颂民间质朴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样生动活泼的句子似是从沾着雨露莲蓬之上采摘下来,尚带着采莲姑娘的欢歌笑语。    
  他的目光从长安收回,又转向了西南。那里有一座金陵城,是他从南往北或是从北往南旅途中必经得城市。六朝的繁华此时已成旧梦,空留下石头城让后人凭吊。“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此后的人写金陵城都是在步他的后尘。    
  如果他可以预料到在几十年后,长安城也将归入寂寥萧条,黯然收尽王气,是不是会多望一眼长安城呢?    
  刘禹锡,就是在一个绝望的时代不曾绝望的人。他在这苦难的人间挺起胸膛,他明知道面对残酷的永恒,任何一个人都是上帝脚下的一粒蚂蚁。但他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自己,为后人开拓着精神上的家园。或许一阵风吹过,就可能将他曾经留下的痕迹抹得干干净净。他坚信再干涸的大地总有春风化雨的时刻,他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了这正道,他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风冷了,似乎是从远古袭来的凉意,让他缩了缩脖子。桥下,是在冷波中荡漾的一轮圆月。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刘禹锡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