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

时间:2018-07-01 20:08:35    下载该word文档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

想要和诗友们谈谈格律诗的用韵,我知道有点班门弄斧,目的是和大家交流一下想法,求得指正。

地球人都知道人类在创造语言时,不约而同地把语音分成了两类:元音和辅音。汉语把元音又称作韵母(也包括复合元音),把辅音称作声母。

各个不同的民族又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带有相同或相近元音的音节叠用能产生音乐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韵”。

我想人类创造语言之初肯定不会事先想到这样用“韵”,而应是语言产生之后,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韵”的用法,并不断成熟和丰富的。

那应该是在文字产生之前吧。根据对《诗经》的研究,那之前中国人就已经用“韵”了。

那么当时是否有一个用韵的标准或规范呢?肯定会有,但不会是书面的,或经过某种程序确认的。它应该是长期经验的积累,然后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而被使用者自觉运用的可以称作“习惯法”。

后来用韵的发展演变,是人所共知的。

那么后来用韵规则为什么越来越严了呢?

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用韵经验的总结。

从句句押韵到隔句押韵,从押相近的韵到严格押同一韵部的韵。其根本原因,不是诗人故意难为自己,而是经过实践,如此用韵产生音乐美的效果最佳。

二、中华一统思想在诗词领域,即文化领域的反映。

这基于诗词的载体汉字的本质特征。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方言众多,同是汉人使用汉语,常常语言不通。但是用汉字写成的文章都能读懂,这应是汉字的奇特功效。顺便说一句,大一统江山,中华民族大家庭,之所以延续几千年不“拆帮”,其根本原因不是出了几个能征善战的“铁腕”人物,其实是汉字的功劳。这是很多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忽略的问题。这是题外话。

民歌是用方言唱出来的,所以具有明确的地方标记。我们每天在电视上都能感受到。诗是用字写出来的,当然被注入“一统”理念,这就是用韵规范产生的初始原因和根本原因。

三、交流的需要。

刘三姐不会跟陕北人对歌信天游,口头文艺,是植物,它对土壤的依赖是极强的。诗词是“国”风,它要纵横天下。作为书面文学在广大地域进行交流,没有统一的规范肯定不方便。

四、竞技心理的因素。

竞技心理人皆有之,有的人还很强烈呢。要比比诗的高下,就得有个统一的规范。

竞技心理是推动诗词创作数量和质量提高的动力之一,可别太较劲哟。

五、以诗取仕,是最强有力的政治因素。

写诗能当官,那评判就要有一个十分准确、严谨的量化指标。用韵没有硬性的规定行吗。

韵是不是铁钉的不能动呢?

先秦西汉一般把韵分为30部。隋陆法言等的《切韵》,分为193韵。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分为206韵。南宁江北平水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韵。现在大家所说的“平水韵”106韵。这个大概的用韵轨迹,说明用韵的规则是变化着的。用韵规则为什么变了呢?一是用韵规律探索的结果,二是因为音韵本身变了。

说用韵是从无到有,从自然型向规范型不断变化的,动态的不会有人反对吧?

古代汉语语音的变化主要是:“入派三声,平分阴阳。”,也就是说“入声”消失了。可是这个早已死亡了的“入声”却成了一些诗作者争论的焦点。

我们押韵是为了声音的美。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无论是有声的无声的,都要在头脑里形成声音的信号。如果不抑扬顿挫,不顺畅,就会感到别扭。我们现在是用普通话来读诗的,如果用旧韵恰好与现代汉语语音平仄相反,读起来肯定拗口。

有人说那是你不会读古音。那些自称会读入声字的朋友真的读出来了,或者用拼音字母标出了音。比如把“白”读成“bò”,其实就是把“白”读成了“檗”。也就是”波”的去声。而且那些哥们比我大不了几岁,你是从哪儿得知如此如此呢?

古代是没有录音工具的,学书是要靠老师口传心授的。经过了一代一代的传承,再加上老师受方言的影响,很难说他的发音是不是正宗的入声了。

也有人说,南方方言还有有入声的。可以断言,此入声非彼入声。公元二十一世纪的入声怎么能是几千年前那样的入声呢。

退一步说,就算还有说入声方言的人,他们有多少会写诗,读诗的呢?

退二步说,就算还有懂入声而写诗的诗人,能占多大个比例呢?

退三步说,就算写诗的都用入声,我们还让不让更多的人读诗呢?

我们不要再退了吧。

时间是不可能停留的,语言肯定是不断发展的。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再说,我们遵守诗词格律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因为那是前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吗。我们不应该形式的,皮毛的学习古人。应该体会、理解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的真谛。严格地遵循其中的精神内涵,才是真正的合规中律。

我们承认某些诗友用惯了旧韵,不习惯用新韵,甚至看着都别扭。其实大家都是从不懂韵,到略通韵,到熟练用韵的过程。用新韵还是用旧韵现阶段还是应该各随自便,在创作实践中自然地转变

用韵的新旧是否是评价诗作高低优劣的标准呢?不应该是吧。

笔者曾有这样的诗句:“不辨秃头假比丘,沿街叫卖真经济。”编辑给改作“光头”。原因是“秃”是入声。我们知道词汇是有色彩的,“含有贬义,是中性词汇。“光头”起不到表现对于那些,为了赚钱剃光了头,假冒僧人,亵渎佛界的作法的憎恶。

我们读诗的时候,不是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一边读一边理解着诗意,一边味着诗味吗?至于考究此诗的平仄、用韵、对仗,那应该是读过一遍之后的事,而且是你有意要品评它才这么做。否则,此项可以省去。

那么一首诗的优劣首先就是第一感觉,就是诗境的美给我们打下的烙印。这符合人感知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也符合审美学活动的规律。

这说明一首诗给人的美的感受,主要是诗的意境等内涵的东西。近年来,有的诗友,甚至很有“诗名”的,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诗作的内涵上,而是把力气都用在了雕词琢句,严谨格律上。所以有的诗友评价说,这些诗都是精品,但读起来呆板,坚涩,没有诗味了。

拉拉杂杂地说了一大堆。我的意思是:不要纠緾于用什么韵,更不要以用平水韵而自视高人一等,进而评价用新韵为低级。(插一句,某些书刊中给新韵作品加了括号是最不可取的,好像把这样的诗和诗作者打了入另册,很不尊重人,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

写旧体诗的人,应该有新思维,学古不应泥古。诗作和诗人应该与时俱进。

诗词是高雅的艺术,诗人是高雅的人。团结人肯定是高雅的品质。作为编辑更要兼收并蓄,使自己的书刊百花齐放,色彩缤纷。

集中全体诗作者的合力,开拓诗词创作的路子,深挖诗词的思想内涵,提高诗词的艺术品位,使我们的诗坛更繁荣、多彩、美丽、祥和我愿以此自勉。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