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作业答案

作业答案

时间:2018-11-08 04:16:29    下载该word文档

中国文化中,自然美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致用”指人类从实用、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与“比德”相比,“畅神”的自然美观念具有更浓烈的美学内涵,凸显了美的精神向度,体现了经典审美情感中无功利、无目的的一面。所谓“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如“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中国文人与自然山水的默契融合,留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自然美审美传统,自然山水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和相濡以沫的生活旅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就是古人非常质朴的自然宣言。

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审美效果

  20

本词条 正文无图片, 无基本信息模块,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20个积分。

目录

基本概念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审美效果

适当“距离”

  距离饱含着美学因素,不仅要求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同时必须遵循和体现距离美的原则。

  一、把握好时间距离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平常所说的久居之处无美景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而秦砖汉瓦、古景旧迹等等,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古朴之美。这些例子都是审美的时间距离因素在起作用。

  二、把握好空间距离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还必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美。如果距离太远,看不清事物的细微之处也难以欣赏事物的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的位置关系上,这种空间关系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友好时接近,在对立或关系疏远时保持一定距离。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审美活动中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是必要的,必须把空间的远与近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要把握好心理距离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最佳的审美效果就产生于适当的心理距离。

相关笑话

有一句谚语是这样的:远看一只猪,近看一头驴。是啊,距离产生错觉。当然,距离也产生美。

中国现代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并不是一种理论体系,也不是某一美学或艺术流派(团体)的集体主张,而是一些人文知识分子从审美角度提出的人生理想或生活主张,或者说,这种思想体现了一部分爱好艺术的现代文人所追求和践行的人生志趣或生活趣味。但是,整体上看,这些人的思想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     首先,人生艺术化意味着一种脱俗的生活,这是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最为一致之处。他们所讲的脱俗就是摆脱了世俗功利考虑,超越了世俗的价值观念,让人在不脱离世俗生活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精神性的生活享受。所以,他们一方面推崇康德等西方美学家的审美无利害性理论,另一方面在传统的道家学说中吸取思想的养分,把超越狭隘功利目的作为实现人生艺术化的必要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主张人生艺术化的现代文人几乎没有一个把艺术和道德、审美与现实决然对立起来,而是十分强调艺术化人生的德性内涵,并试图以出世的艺术来改变现实人生,从而显示出这种人生艺术化思想与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的重要差异,更多地体现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底蕴。概括地说,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中蕴涵着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学问的特点,这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一种基本精神。     其次,人生艺术化思想主张一种感性化、精神性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化相当于情感化情趣化,其实质是人性化西方现代美学是被作为一种人本主义思想引进现代中国的,在当时诸多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看来,其注重感性、情感和艺术独立的思想背后蕴涵着对人性的尊重和对人生的关怀。讲人生的艺术化就是强调人生是一个完整、具体的生命体,是一种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超越平庸和世俗的精神性生存方式。正是由于在人性这个理想概念基础上强调人生和艺术高度统一,使得人生艺术化思想具有了坚实的人本主义思想基础。因此,王国维可以毫不费力地以一句无用之用把艺术的独立论和人生论统一起来,创建了中国现代的人生论美学。朱光潜可以把建立在审美直觉和审美距离等概念基础之上的美学指向人生艺术化的最终价值目标,甚至把艺术与人生看做是直接同一的。[10]另一方面,与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的人生观不同,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虽然主张感性化、情感化的生活,强调艺术与人生的同一性,却决不排斥人生与道德的内在关联,而是十分重视人生的德性内涵。因此,人生艺术化并不意味着躲进唯美艺术的象牙塔,而是在现实人生中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生活境界。     第三,人生艺术化思想主张一种个体生命的创造性生活。个性与创造性是艺术最突出的特征,特别是西方现代艺术哲学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创造。这种现代性思想对主张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试图通过生活的艺术化来改变刻板、平庸的生存状态,使人生充满生命活力。从根本上说,脱俗的人生、情感化的人生都源自个体生命的创造,只有个性化的创造才能使生活具有超越性。同时,这种个体生命的创造又是生命本的一种表现,它不是做作的,甚至不是勉力而为的,而是个体作为自然和谐的生命体的真实流露的结果。所以,主张人生艺术化的知识分子几乎都主张自然的人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都赞美本真状态的人性,甚至崇拜童心。那些被用来描述艺术化人生的概念,如平淡、幽默、情趣、趣味、同情、解放、自由等等,表明艺术化的人生既是个性和创造性的,也是真诚和自然的人生。     第四,人生艺术化思想倾向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并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当时激进的知识分子不同,主张人生艺术化的知识分子都注重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取,或者说,人生艺术化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从传统中来的。当然,这些知识分子并不排斥西方文化,也都或多或少地批判过国民的劣根性,但是,他们并不断然拒绝传统,而是有选择地吸收传统,特别是用世界性的眼光,发掘中国传统艺术人生观当中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根据国人现实的生存状况,提出人生问题解决的途径。这种建设性的态度使得人生艺术化思想成为激活传统美学思想资源,并使之同西方学术思想相互交融的创造性美学成果。     第五,人生艺术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如前所述,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不是与世隔绝的、主张象牙塔中的生活,而是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的。事实上,主张人生艺术化的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在人的素质落后,他们是想通过改造人生来改造国人。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述人生艺术化思想的有不少,我们选取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位来进行初步的研究。在这些人当中,王国维应该属于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所开创的人生论美学和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同西方现代美学相互融合的方法论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奠定了基础。蔡元培直接论述人生艺术化的言论不多,但是作为他的美育理论思想基础之一的审美功能论与人生艺术化思想相同,而且他倡导的美育所作用的人生也就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梁启超是一个思想极为复杂的知识分子,仅就其美学思想而言,以变法失败为界的前后期也有明显变化。虽然梁启超一生不忘政治,但是可以说梁启超后期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人生艺术化思想。而且,从梁启超美学思想变化这个个案,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生艺术化思想与改造社会、改造国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朱光潜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朱自清说,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自己最重要的理论,因为这个理论将真善美融为一体,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11]。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朱自清把人生艺术化看做是朱光潜自己最重要的理论。实际上,人生艺术化既是朱光潜前期美学研究的根本宗旨,也是他为中国现代美学所作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宗白华主张科学的人生观艺术的人生观并举,他所着力研究的传统意境思想实质上正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充满诗意的阐释。周作人、林语堂、丰子恺、梁实秋四位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家,但是,在他们的学术著作或散文中,包含着丰富而有特色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同样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把人生和艺术相联系,以艺术作为人格培育的重要手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教、教的悠久传统。而把艺术境界作为理想人生的重要尺度,崇尚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境界,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富有代表性的人生理想。但是,这种对艺术、美和人、人生之关系的态度,这种深蕴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崇尚艺术化的人生旨趣与理想,始终没有上升为明确的理论话语。20世纪上半叶,在民族命运和民族文化的严峻危机前,经过田汉、宗白华、梁启超、朱光潜、丰子恺、郭沫若等一批初具现代美学意识的中国现代美学家、艺术家的努力,在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思想领域中,人生艺术化这个富有理想色彩、在当时不免令人有高蹈之叹的理论命题却逐渐明晰并最终确立。
  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是一个集体的成果,它不是由某一个人完成的。也正因此,它呈现出历时性的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与共时性的冲突、互补、交融的状态。在动态的多维化的发展与交融中,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逐渐形成并明晰了自己的主流精神、主导品格及其代表性成果,这就是以田汉、宗白华等开其端绪,梁启超奠定核心精神旨向,朱光潜确立理论表述予以系统建构,丰子恺、宗白华等共同丰富发展的思想理论。这一理论以热爱生命、讲求责任的积极的人生倾向,注重情感(趣味、情趣)、重视理想(意境、境界)的浪漫的审美品格,弘扬生命、追寻意义的诗性的哲学意向,相交融为远功利而入世的中国式审美人生精神。它要求主体以人格精神的艺术化提升来超越小我纵身大化,追求生命境界和生命意义的积极实现。它融审美与启蒙为一体,重在关注艺术之美对人的精神与人格的唤醒与提升。由此,人生艺术化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唤醒人性觉醒和社会改造的激情号角!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追寻人性完善和生命价值的诗意理想!
  从理论史来看,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的相关思想初萌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1919年,田汉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较早提出了生活艺术化的口号。20世纪20年代初,宗白华在多篇文章中多次提及了艺术人生观艺术式人生艺术的人生态度艺术的生活等概念。田汉强调超越现实生活之痛苦,宗白华弘扬建构艺术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他们都体现出将艺术之美、艺术精神和人生、生活相联系,力图使后者获得超越、提升和美化的思想倾向。他们的论述虽尚浅拙粗放,却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最初萌芽。
  人生艺术化的核心精神旨向奠基于梁启超。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由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探讨转向对艺术和美的价值意义的追寻。他在多篇论文与演讲稿中明确提出并集中阐释了趣味主义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的问题,从而不仅明确提出了生活的艺术化1)的口号,还颇具特色地将理想人生的基本原则、方式和状态界定为无所为而为的趣味精神(2)。梁启超从哲学层面建构了趣味的范畴与原则,又从艺术、为学、教育、劳动、生活等具体的实践层面剖析了如何贯彻无所为而为的趣味原则从而建构艺术化生活的具体方式与途径。趣味的范畴非梁启超首创,但梁启超是中西美学史上第一个将趣味从中国传统文论的艺术范畴和西方美学的审美范畴拓展到人生领域的美学家。由对趣味的哲学阐述和美学阐释,梁启超开拓了审美人生的趣味范式。梁启超强调趣味是富有情感与创造力的个体生命积极融入外部环境(众生与宇宙运化)之中而超越忘怀小我的壮美生命境界。他以无所为而为的生命精神为美的极致,弘扬生命创造的激情与信念。梁启超的文献中虽未直接出现人生艺术化这一表述,但他对趣味主义的倡导与阐释,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开启了融哲思与意趣为一体的有味生活的实践方向,确立了以激扬生命、精神至上、不执小我为内核的生活的艺术化的审美人生精神。这种趣味主义的审美人生精神奠定了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基本致思方向与重要精神基础,深刻地启示和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建构演化特征。
  人生艺术化的理论表述成型于朱光潜。由梁启超对生活的艺术化的精神阐释到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系统建构,第一个关键而重要的界碑也是朱光潜。梁启超的趣味人生理想重在思想的阐发与精神的建构,在理论特征上并不那么明晰,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建设。朱光潜的发扬及其理论建构,不仅正式确立了人生艺术化的理论表述,也为其日后发展为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思想领域中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命题奠定了相当关键的一步。大体言,自20世纪20年代前后始至三四十年代,与本命题有关的理论表述有生活艺术化(田汉)、生活(的)艺术化(梁启超、宗白华、郭沫若、丰子恺)、艺术式的人生(宗白华)、艺术人生观(宗白华)、艺术的人生态度(宗白华)、艺术的生活(宗白华)、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宗白华)等。其中,1932年,朱光潜写作发表了《谈美》。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朱光潜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一理论表述,并明确提出所谓人生的艺术化也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3)等理论主张。朱光潜承续了20年代前半叶尤其是梁启超的致思方向,不仅把梁启超趣味的范畴发展为情趣的范畴,把生活的艺术化的口号拓展为人生的艺术化的命题,更是在内在旨趣上承续了梁启超以无所为而为的趣味精神来觉醒人性改造社会的精神意向。当然,朱光潜也有自己在理论上的发展和精神上的拓展。梁启超的趣味强调了情感在生命美创造中的意义,主张提情为趣(美)。朱光潜的情趣则进一步发挥了真善美合一的思想,主张融创造与欣赏为一体,以情趣为美。梁启超的生活的艺术化强调生命应在无所为而为的创造中超越小我体验春意。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则主张生命不仅要践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还要彻行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具体体味生命的情趣,即慢慢走,欣赏啊
  经过朱光潜的界定与阐发,人生艺术化这一命题在现代中国艺术、审美、文化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三四十年代,这一命题引起了诸多学人与艺术家的关注,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涉及了此命题,共同丰富拓深了这一命题的理论内涵与精神特质。其中,朱光潜由文学与诗谈情趣人生,丰子恺由童心与绝缘谈真率人生,宗白华由生命情调和艺术境界谈自由人生,不仅进一步延续了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融审美与启蒙、崇高与浪漫为一体的理论特征,也进一步丰富拓展了这一命题的诗性特质及其所内蕴的以激扬生命、不执小我、精神自由为核心的主体精神。
  研究中国现代美学,就不能绕开王国维。所谓现代美学,从世界美学史的发展来看,康德无疑是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人物之一。康德以严密的理论思辨确立了以情感为中心的自由判断,从而赋予了审美以无利害性的独立地位。在中国,王国维以对美的可爱玩而不可利用的界定,率先开拓了中国现代美学无功利性的现代性品格。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把艺术审美视为超脱生命欲望解脱人生痛苦的唯一途径。应该承认,王国维美学思想内在地涉及了人生、艺术、美的关系问题,这与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具有一致性。他通过对境界(意境)理论的建构和悲剧理论的阐释,已将对艺术之美的品鉴拓宽到了人生的境域,并具有相当的深刻性。但王国维之审美无功利性是以彻底的解脱为审美之终极目的的,这种精神旨向与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主导精神走向有着重要的差别。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在讨论人生、艺术、美的关系问题时,其基本的路径是以出(世)入(世)。它的理想蓝图是以艺术和审美为中介,通过艺术化的审美人格和人生态度的建构,激活生命活力,超越小我之欲,即;以此出发,建构内蕴真善的审美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实现和体味人生的自由情韵,即。激活生命、品味人生、提升人格构成了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根本宗旨。是为了更好地,超越现实是为了更好地升华人格、创造生活、品味人生,这才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精神旨趣和价值走向,而非在艺术和美的观照中消灭欲望忘怀人生,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以出(世)入(世)的人生情怀与审美旨趣正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最为突出的理论标志与精神标志。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思想重要而富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之一,人生艺术化命题辐射了人生态度、人生方式、人生境界、人生理想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它追求人生的审美超越和人格的审美建构,视艺术为至高的美,骐骥把自由、真率、情感、生动、圆满、完整、和谐、秩序、创造等艺术精神与艺术品格融会到人生境界和人格修养之中,通过超越粗鄙、麻木、虚伪之纯物质人生,来达成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形上实现,达成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之诗意提升,从而实现并体行一种有味的自由生活。简而言之,人生艺术化就是要把生命安顿在审美的自由升华中!   二
  
  从人类历史实践看,人生与生活中的艺术化(性)追求大体呈现为三个不同的层面(方向)。其一是生活形式的艺术化(性)。主要是把艺术化(性)理解为装饰性或新奇性,具体表现为对生活用品、生活环境与人体的艺术化装(修)饰。其二是生活技巧或社会关系的艺术化(性)。即把艺术化(性)理解为生存与生活的技巧,具体表现为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人际关系等的处理艺术。其三就是人格与心灵的艺术化(性)。这个艺术化(性)是人类对自我精神的自由追求,是对人格与心灵之美的向往与骐骥。我以为,这才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最高境界,也才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的本义。
  以艺术作为寻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途径,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传统。从孔子的颜回乐处、曾点气象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所向往的就是一种将道德内化为情感的艺术化生命境界。庄子更是中国文化中艺术化人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庖丁解牛之自由,羽化蝴蝶之畅神,鲲鹏展翅之潇洒,深切艺术精神之韵致。而魏晋名士的风流生活,更是将艺术的自由精神、个性精神、生命意识、情感原则展现得淋漓尽致。乘兴而来,兴尽而归。魏晋名士着眼于生活的过程、着眼于生命的本身,不在意于结局、不刻意于所得的人生态度,确实内蕴了艺术无功利性的根本精神。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追求艺术化生活理想的主要是在野的或具有在野意向的文人士大夫,他们是一群在现实生活中被边缘化的、失意的而在精神上又对自我有所要求的主体,按照中国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他们在内心情感上是充斥了失落和忧愤的,艺术化生活于他们更多的是内心痛苦的一种释放形式和寄托方式。随着封建社会走向晚期,先秦儒道对人生境界的壮阔追求,魏晋士人对于生命情怀的淋漓挥洒,逐渐内敛为一种精致优雅、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趣,它虽然保留了对于人格精神的向往,但对外在生活方式的追求逐渐成为更为令人瞩目的重心。这些被边缘化的主体以与世俗化生活疏离的艺术化生存形态,来表明自己高洁的人格情趣与价值旨趣,同时也予自己无所作为的生存事实以精神的自我安抚。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也要隐得高雅而有格调,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内心情结,是内在的精英主义意识和实际上的边缘化事实的一种调和方式。在这种精神形态下,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艺术化生活甚至蜕化为弱小的个体为了在强大的现实前寻求自保而实践的某种生存的艺术(技巧)。
  在西方文化发展中,现代唯美主义生活艺术化思潮和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也是推崇生活与艺术的联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和审美化的。西方现代唯美主义生活艺术化思潮的弄潮者主要追求的是一种新奇时尚的生活,他们面对的是西方现代社会日趋机械、物质的生命,在内心情感上愤怒大于痛苦,更多的是对现实的讽刺。西方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的实践者则更多地在追求一种感性至上的生活,他们直面的是西方后现代社会的商业背景、逐利目的,主体在消费主义原则下彻底欲望化,被直接的感官享乐所淹没。由此,前者是由理想始而激愤终,除了以外在的新异夺人眼球外,更多的还是对现实之世俗的无奈。因此,生活艺术化虽是唯美主义手中对抗世俗生活的武器,但最终却在生活的形式和物质性上与生活妥协了。像王尔德、莫里斯等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力行者的行径言止,更多地表现为对生活形式、生活享受的奢靡趣味,以至于人们认为唯美主义也正蔓衍出颓废主义的气息。唯美主义提升的主要是大众对于生活的形式观感,而并没有真正提升他们内在的人生品位和人格情趣。当然唯美主义在骨子里还是源自理想的,与此相反,西方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思潮则从根本上悬置了理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拥蹇者是欣欣然优游于生活中的主体,沃尔夫冈·韦尔施把他们戏称为美学人,是身体、灵魂和心智都具有时尚设计,但却抛弃了寻根问底的幻想,潇潇洒洒站在一边,享受着生活的一切机遇自恋主义者(4)。生活就是艺术,存在就是美。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中,艺术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普众的艺术,也是有史以来最不是艺术的艺术。艺术超越于生活的内在诗意早已消弥于滚滚的生活洪流之中。从现代唯美主义生活艺术化思潮到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西方文化看似以艺术和审美作为生活的一种理想方向,但在实际的生活实践和人生实践中,它们都没有真正成为人生和生命的美的精神导引。如果说唯美主义生活艺术化思潮对资本及其文化原则所可能导致的人性戕害尚保持了一定的警醒并试图寻找到相抗衡的武器,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大潮则正契合着当代消费主义的文化情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潮涌动中,沃尔夫冈·韦尔施、迈克·费瑟斯通等西方后现代学者正是通过对这种生活思潮的总结与研究,内隐着或表现出某种嘲讽、反思与批评。
  
  三
  
  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具有自己孕生的特定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具体来看,一方面是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实现民族与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是晚清以降中华民族积弱积贫、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屈辱历史,及其在列强侵辱、国运飘摇、中西文明撞击的大背景下国人的人格委顿、精神缺失、生命力萎靡,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救亡启蒙并重的突出特点。借思想文化作为解决问题的路径5),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切入与关注现实的一条途径。人格的艺术化塑造与人性的审美启蒙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萌生的直接因素。其次,以梁启超、朱光潜、宗白华等为代表的人生艺术化的倡导者,大都有留学与游历西方的直接经历,同时又具有深厚的国学渊源与民族文化情结,他们对中西文明有切身的体验与对比,较早意识到了片面发展科技文明所内隐的实用主义和机械理性等种种弊端,由此,他们对于生命境界和人生意义的追寻不仅构成了这一命题的深层文化背景,也使这一命题在当下语境下具有了突出的意义。如果说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在当时主要是对民族精神和大众人格启蒙之路的思索,而在今天,其人生美学观与诗性艺术观也成为对人类自由与解放之途的一种追寻!
  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吸纳了丰富的中西资源。其思想渊源可溯自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和理学美学的形上传统,西方现代美学的审美无利害思想、情感意蕴,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的诗性精神、创造意趣以及西方现代哲学美学的生命意味等。同时,在接受中西资源和从现实提问的具体语境中,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也蜕生出了有别于中西相关传统的自己的特定的理论内涵与精神品格。作为人性启蒙和审美启蒙在中国现代艺术与美学领域的独特激响,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对精神和审美的倚重,决定了它在本质上是一条以精神提升与个体改造为基点、以艺术与美为中介的中国现代社会的审美救赎之路,是政治上的改良主义和文化上的审美主义在中国现代历史土壤中的产物。不须讳言,在当时严峻的民族与政治危机面前,这种思路与结论明显是超前的,它所选择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充满了乌托邦的理想色彩,也因此在当时乃至后来不断被诟病。但是,其中所深隐的民族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切的文化忧思,却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弥可珍贵的。如果站在今天新的历史语境,抛开简单狭隘的实用主义立场,将眼光拓展到中华民族和人类发展的整个宏阔进程,那么这一在我们民族最为严峻的历史境遇和文化危机下所蕴生的富有浪漫精神与诗性旨趣的人格理想和人生理想,无疑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刻的启益的。首先,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并不否认生命实践的基础意义,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它正是极力倡导生命实践的。它以感性与理性统一、个体与群体和谐、真善和美融汇的理想,以对情感作为生命最为内在的动力、情感的美化作为道德与真理的人性实现的肯定,提出了一条由精神到实践的人生提升的情感化道路,从而与消解价值的人生无目的论、排斥感性的人生纯精神论具有重要的差异,也与尼采、福柯等为代表的西方审美主义以上帝死了人死了为审美拯救寻找前提、以感性个体解放为唯一原则构成内在的差别。其次,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放之今天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对于我们建设当代生活,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意义。它对当代生活中商品经济主导的物欲性、科技理性至上的片面性、个人主义中心的自私性、悲观颓废弥散的无意义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批判意义;对当代审美生活中追求形式化与纯娱乐的泛审美倾向、崇尚感官享乐和悬置价值意义的后现代审美思潮,亦具有积极的美学批判锋芒。再者,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从人格精神入手的审美致思之路,虽无法直接解决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严峻的社会现实,但其精神启蒙之路,对于民族素养和国民人格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而其对于生命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形上追寻,则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呈现出人性和理想的诗意光芒。尤其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技术联系的空前加强和加速发展下,人生艺术化理论的人生美学观和诗性艺术观,其对于人的生命意义和诗性价值的追求,其对于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对于工具理性和机械人性的反思,则呈现出温暖的光芒和深长的韵味。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作业答案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