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2020高考作文素材: 家长与教育

2020高考作文素材: 家长与教育

时间:2019-11-27 18:20:45    下载该word文档

不买平板“被”分班,如此推销让家长无语

河南省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向学生推荐购买平板电脑,并称平板用来“信息化教学”。这款平板电脑价格为3980元,家长们普遍认为平板价格较贵,并怀疑该平板的教学资源是否真的有效果。该校一名赵姓副校长回应称,学校一直本着学生自愿购买的原则,并未强制购买。学校会将购买平板电脑的学生单独分班,进行信息化教学。(1029 澎湃新闻网)

学校者,文明进化之泉源也。学校是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文化殿堂,不是谋取钱财的“利益场”。商丘二中明面上尊重学生让其自愿购买,实则在背地里通过不当手段进行控制,明目张胆进行变相推销。然而,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作出明确声明,“今后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标准等将列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主动向社会公开,否则将不得收费”。显然,商丘二中的做法不仅缺德而且违法。

虽有“前车之鉴”,却总有“后事之师”,学校向学生强制推销的产品花样百出、手段层出不穷。有给学生家长推销试卷的;有给学生家长推荐培训班的;有给学生家长推荐生活用品的……商丘这所中学可以说是紧跟时代,以打造数字化教学为幌子,向学生推销起来了平板电脑。值得深思的是,广大家长明知道这个平板电脑价格昂贵,对提升成绩可能也起不到太明显的效果,却又不得不接受,心不甘情不愿的花冤枉钱。可以说,现在的家长学历不低并不缺少维权意识,那么为何面对学校的推销行为却毫无办法呢?

笔者上学时也遇到过类似事情,学校总会变着法推销给我们各种东西,有笔、有书、有试卷……价格贵不说,很多东西质量还不是太好。即使这样,家长和学生也不得不花钱购买,因为“害怕”。

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的话语权弱,只能被迫选择接受,没有力量拒绝。面对学校的推销行为,如果家长选择通过维权渠道结局问题,那么结果可能是对涉事学校进行批评教育勒令其售卖、推销行为,将推销所得退还给家长,像新闻中商丘二中这种披着“外衣”进行的推销更是无从查处。反之,家长则可能会为此付出一定代价:轻则,学校不重视学生在校表现,戴有色眼镜看学生故意刁难,给学生“穿小鞋”;重则,会因此影响学生学业,致使学习成绩降低。更何况,大多数家长都其盼着自家孩子成龙成凤,为了自家孩子能考出好成绩,对于这种行为大多时候能忍则忍。

正所谓,无规矩不方圆。依笔者看,要守住学校净土还需规矩。一方面,有关部门需要强化执法,让法律、法规长牙带电,严惩违规学校主要责任人和涉事教师,树立反面典型;其次,要适当加大学校财政投入倾斜力度,更好地满足学校的正常办学需求,解决好学校在钱的问题上的忧虑。当然,对学校教师的思想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是思想管长远。

家长亟待走出座位争夺误区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34名中小学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6%的受访家长为孩子的班级座位问题烦恼过;66.6%的受访家长认为,座位对孩子成绩影响大;71.1%的受访家长认为,家长有必要担忧孩子的座位问题。

家长关注孩子在教室的座位问题,是个絮叨不断的老话题了。从孩子上小学起到跨入高中,不少家长为此跑断了腿,操碎了心,各有一本难念的经。

《水浒传》里的宋江和吴用堪称足智多谋的绿林大咖,二人也只用了七个昼夜,便将一百单八将的座次捋得顺顺当当。现如今中小学的班主任们,就算拥有光鲜的学历、超高的教学水平,但在学生的座位编排上,也未必能搞掂某些“担忧孩子”的家长们。曾有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往前坐,复印了一份国外人类学家撰写的“调查报告”,口若悬河般地和几位老师阐述距离与关注度的关系,弄得在场的老师面面相觑,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为好。

在央视春晚由开心麻花表演的小品《占座》里,家长们为了给自家孩子抢占学霸区座位,相互开撕闹得鸡飞狗跳,令人为之捧腹。小品虽有夸张的成分,却真实地勾勒出现实中多数家长的“座位观”——坐在前排或中间位置,靠近讲台和黑板,孩子的一举一动被老师纳入有效视野,无论是听课,还是摘抄板书,都有“近水楼台”之便,学习成绩自然会嗖嗖地直往上蹿。

可惜,这只是某些家长美好的“合理想象”,实际上成绩好坏和座位“优劣”没有必然联系。一些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表示,不少学霸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老师上课走动时,由于担心打扰前几排的同学,反而会有更多时间点拨坐在后排的学生。

七成以上家长为孩子的座位问题而烦恼过,显然与应试教育语境中弥漫的“分数焦虑症”有关。情急之下,估计多数家长忽略了家庭气氛是否和谐,以及孩子的领悟能力、行为习惯等主观因素,而一味寄望于所谓“黄金座位”。这就难免本末倒置,将座位如何视作孩子能否“弯道超车”的重要环节。

在此逻辑的推动下,有些学校的班级座位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乃至出现了捐款、送礼抢占教室C位的混乱现象。有的班主任以成绩好坏、个人喜好编排座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还美其名曰“因材施教”。用这类歧视性软暴力,公开羞辱“差生”,当然会激怒家长,面临投诉。

但必须看到,这并非当下与学校座位有关的主流走向。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摸索出了一套净化校园风气,科学合理的座位编排办法,让每个学生公平获取教育资源,深切感受到平等与被尊重。例如,长沙几所在全国名列前茅的中学,早就实行了每周或每半期轮换一次座位,左右前后成“之”字形移动。如此一来,根本没有位置好坏之分,更不存在关系座、人情座之说。

从普遍意义上说,现在的问题是,家长们如何及时纠正“座位对孩子成绩影响大”的误判,怎样规避、消弭被网络放大的某些消极情绪,从而以平和、淡定的心态,理性看待孩子的班级座位问题。

家长频演“苦情戏”,教育局不能止于喊话

日前,河南许昌某小学门前出现特别一幕,为争取一年级学位,家长们提前4天用凳子排起长队,凳子上写有孩子姓名和序号,有的家长连夜守候。开始报名后,学校派号登记,缓解了排队现象。许昌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家长提前排队是自发行为,其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只要手续齐全,适龄儿童应收全收。(825 人民网)

多年来,这种“季节性”新闻每年都会如约而至,家长彻夜排队争学位的“苦情戏”,在各地年年“上演”,连强台风登陆都无法阻挡。排队时全家总动员,占位花样百出,争执时有发生,甚至发生相互斗殴事件,家长叫苦连天。每每如此,教育主管部门总会按惯例出来喊话,呼吁家长理性行事。

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按片区就近入读一年级,学位一般是有保障的。家长不辞辛苦连夜排队,主要是担心学校学位不足,怀着朴素心理,期待先到先得。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小孩争学位,家长“太拼”乃人之常情。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信息不对称。按理说,片区适龄儿童多少、学校学位数量,主管部门心中有数。但是,在一些地方,权威数据常常付之阙如,小道信息却大行其道,家长们难免焦虑不安,总是担心输在排队起跑线上,“自发”排队油然而起;

二是报名方式太落伍。移动互联已进入5G时代,这种纯属折腾人的现场报名早就out了。如今,互联网+已渗透社会方方面面,涉及民生的事项,或可线上预约,或可网上办理,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现场报名,在许多行业早已一去不复返,这种“老黄历”在教育界也该翻篇了。

民生无小事。应对家长连夜排队,教育主管部门不能“涛声依旧”,止于喊话,而应下定决心,祭出实招,让家长彻底告别“苦情戏”。首先,应通过适当平台,及时公开公众关心的片区学位及适龄儿童数量,让家长清楚学位充足与否,做到心里有底;其次,取消现场报名,采取网络预约,家长为符合条件的小孩网上报名即可。当某个学校学位供不应求时,网上敞开报名后,通过公开抽签确定学位。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舒缓社会痛点,又能维护教育公平,一举多得。

“暑假时间”秒变“第三学期”,家长们也该自省了

近年来,在舆论呼吁中,国家层面三令五申为中小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整治校外培训市场,还孩子们一个可以“荡起双桨”的童年。然而,2019年暑期已经过半,属于暑假的童趣,似乎离“00后”甚至“10后”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假日里的课外班、兴趣班和网课打卡……两个月的暑期正变成孩子们的“第三学期”。(813 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随着“减负令”在各地的大力推行,以往中小学生繁重的校园课业负担及心理负担确有明显减轻。然而,面对着升学的重压和激烈的“择校”竞争,“中国式家长”的“起跑线焦虑”仍被放至最大,这就导致了在校园内令行禁止的“减负措施”一旦走出校门,便处于“真空失灵”的状态。尤其在暑假期间,校门外层出不穷的课外班、辅导班、兴趣班如“井喷式”爆发,本应是尽享“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时光,却被孩子们“展不开的眉头,捱不完的更漏”所占据代替,在课外培训班的“助力”下,两个月的暑期,正逐步成为孩子们“身不由己”“无法拒绝”的“第三学期”。

前面“课外拓展”的暗香疏影还未随风而逝,这厢“网课打卡”的大热势头又席卷而来。在是否给孩子报课外补习班、兴趣班的“这件小事”上,家长们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步调一致,基调整齐”,且更多的家长是怀揣着“别的孩子都在学,我的孩子也绝不能落后”的想法,“大义凛然”的将自家“少年郎”送入了“知识的海洋”。据报道称,更有甚者在暑期60天的时间内,给孩子报名的课外班高达7个,也可谓是不遗余力的“用心良苦”了。

然而,虽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这与教育部门大力倡导的“减负精神”相悖的“课外班”真的能为孩子架起一座“通天桥”吗?据2018年对孩子参加培训班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33%的家长希望借培训班提高孩子成绩,升入更好的学校;另有31%的家长,希望增加孩子特长,提高竞争力。由此可见,家长之所以为孩子报班,是否真的能“学有裨益”“学以致用”并不是首要的考量条件,借此填补家长自身担心孩子“掉队”的“起跑线恐慌”才是关键所在。“家长有期盼、市场有前景”,由此一来,动辄高达几千元甚至是上万元的培训班费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价收费、孩子抗拒、家长吃力。如今,“第三学期”的隐形弊端正在逐渐浮现于大众面前。诚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根据孩子们的特长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培养,不失为一条引导孩子们成长发展进入“快航道”的途径。但需要明确的是,“途径”绝不等于“捷径”,若是参加培训班绝非孩子本意而是“不得不为之”,那这样的“额外教育”将毫无意义;此外,在家长们从众心理的催化下、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而如“雨后春笋”般滋生的各种天价培训班,无论从哪一方面作深入的具体分析,都无法与孩子们的美好未来相联系,二者间更不存在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实际上,对于孩子们而言,所有的外在附加值或许可以成为其“加分项”,但绝不是唯一的“得分项”。未来,真正使孩子们能够立足于社会、根基深稳健康发展的,一定是独立自信的人格、美好的品行和成熟稳健的个人能力。因此,在孩子们面对无数个“爱意深藏”的培训班而愁眉不展时,在他们面对繁忙重压的“第三学期”而“有苦难言”时,所有“中国式家长”便都需要自省自查一番了。要知道,孩子们成长的“压舱石”一定是良好完整健康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他们的成长规律和独立人格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是爱、是温暖、是陪伴,而绝非是那一个个“学费昂贵”、束缚童年的“第三学期”。

家长少些攀比才能多点“暑假自由”

暑期刚至,网上曝出的家长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项目的高额消费账单,令不少人大为惊讶。如:每小时收费1000元的英语课、4万多元的游学夏令营、数千元的绘画辅导班……放假要花的钱居然比上学的时候还多,让家长们头疼不已。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家长暑期为孩子花的钱已经占到了家庭收入的50%以上,“暑假不自由”如今已成为一些家长不得不面对的消费难题。(714 人民网)

XX自由”是近年热门话题,从“财务自由”“购房自由”,到“车厘子自由”“榴莲自由”“荔枝自由”,无一不触动消费痛点。当下,“暑假自由”成了部分家长的奢望。假期越来越“不自由”,确实是许多家长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

“自由”原本就没有划一的外延“边界”,“暑假自由”也没有“金标准”。一些家长之所以吐槽“暑假不自由”,恐怕是过度攀比心理使然,将“暑假自由”的目标定得过高过远,脱离了家庭经济条件各异、孩子禀赋及兴趣爱好不同等客观实际,也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

比如,部分家长在“别输在起跑线上”思维定势下,要求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非名校不读;为了让小孩考上名校,课外辅导班非高价不上,兴趣班非名师不学,假期旅游非走出国门不可,出国游学最好去哈佛、剑桥……问题在于,这些“小目标”如此高大上,真的适合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孩子吗?

其实,步入小康社会,对大多数家长而言,为了丰富孩子假期生活,“暑假自由”不是问题。如:引导孩子钻进图书馆,畅游知识海洋;带领孩子走进市郊田间地头,领略乡村风貌;陪同孩子走进博物馆、科技馆,感受历史、科技之美;一家人就近逛逛公园、一起看场电影,享享天伦之乐。如此过暑假,花钱少,受益多,小孩轻松,家长放心,自由自在,何乐不为?

暑假本来就是孩子放松身心的最好机会,在个别舆论贩卖焦虑和攀比之风裹挟下,某些家长硬生生把暑假变成“第三学期”,苦了孩子,也累了家长,得不偿失。为了孩子和家庭的“暑假自由”,家长们还是少些攀比,多些理性吧。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2020高考作文素材: 家长与教育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