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汇集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汇集1

时间:2018-03-16 10:37:48    下载该word文档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汇集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上)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从十七岁就参加教育工作,直至逝世,在长达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坚持执教一门课,始终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始终坚持教育理论的学习与钻研,始终坚持密切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开展教育研究和教育创新,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影响极大。

苏霍姆林斯基1918928日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入克列明楚克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学习,翌年毕业。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以函授的方式学完了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的母校)语言文学系的课程,于1938年从函授班毕业,获得中学教师资格。19399月至1941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离家不远的区中心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霍姆林斯基奔赴前线,任连指导员。1942年在战斗中负重伤,伤愈后,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未取出。19426月复员时,他主动提出重返教育岗位。开始任中学校长,后来调往家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学校的恢复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生活,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1948年他被任命为农村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从此他一直工作在这一岗位上,直到197092日去世,历时23年。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献身农村教育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现象细致敏锐的观察者,持之以恒的研究者。他身为校长,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几十年不断地研究这门课的教学问题。他曾试办六岁儿童预备班,接着又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连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在十年内跟踪观察和研究了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期的各种表现。他先后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作了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的成长过程。他深入观察,细心记录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现象,认真思考,不断提炼升华。他勤于学习,广泛阅读了文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每天早晨五点至八点从事写作,白天则亲自上课、听课和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几十年如一日。他的教育研究,始终是建立在积累大量事实的坚实基础上的。

苏霍姆林斯基既是校长,又是任课的普通教师;既教一门学科,又当班主任;既是实际教育工,又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专家。这就有助于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全面地考察教育现象,把学校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现象放到相互、相互渗透的关系中进行综合的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始终密切学校教育的具体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作出新的理论概括,避免了实践中和理论上的片面性。因此,他的教育著作,既有着现实的生动形象性,又有着理论上的鲜明独创性,既有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又有深思熟虑的理论概括,被人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联教育界认为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长达三十年的教育实验,他所领导的那所普通的农村十年制学校——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所教育学实验室,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的完整地总结。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带给他很高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专家及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给世界教育事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文艺作品。他的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他的重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的喜爱。他的主要著作有:《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培养集体的方法》、《学生的精神世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等等。其中,《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一书,获乌克兰共和国国家奖和乌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连续重印二十多次,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他逝世后,苏联教育部和乌克兰教育部分别编选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

苏霍姆林斯基总爱说的一句话是: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这种充满激情的话语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本人的写照。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世界教育的史册。

第一节 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概述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认真考察了教育史上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思想,从古希腊身心既美且善的追求到文艺复兴时期乐观坚强、勇于怀疑的理念,从资产阶级努力铲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鸿沟的探索到民主主义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民造福的实践,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全面发展的深刻阐述,正是在这样深广的历史背景上,他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认为个人全面发展思想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中心思想,是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这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地相互、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一、全面和谐发展思想的主要内涵

什么是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许多的阐述。他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造就个体的人的丰富性,把高尚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审美价值、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全面发展——指一个人贡献给社会的东西跟他从社会所取得和消费的东西之间的和谐。如果不去发展一个人对劳动的需要(这是最重要的需要),那么充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就是不可思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不意味着每个人只是受别人的教育,一个人对于理想的积极追求,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社会方面和教育学方面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1]在这些论述中,他强调了全面发展就是造就个体的丰富性,享受社会财富与为社会劳动贡献的和谐统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在《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一文中,他又指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

[2]他认为现实中教育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其根源就在于人的表现的片面性、畸形的单方面性,在许多学校里,知识的评分成了人的表现的唯一领域,这不但与教育的本质相违背,而且也极为有害于青年的成长。因此,他谆谆告诫学生: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但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富有的教育者。

[3]

到了晚年,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这部总结自己30多年普通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著作中,对此又作了更为集中、全面的阐述: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能力与需求的协调赋予人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体会和感受到其中的幸福。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4]

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受教育者幸福生活的教育目的与实施德智体美劳诸要素的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是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的自我表现两种职能的有机统一,是知情意行等诸心理方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是物质与精神财富上创造与享用、贡献与消费的有机统一。其核心之处就是,他始终把孩子的人生幸福、精神丰富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反复地告诫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

[5]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读着这些精辟的论述,自当会引发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加积极的行动。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在评价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时说:我觉得当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深刻意义。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是非常切合我们的实际吗?

[6]

二、德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一书中说: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每一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教育者在这种和谐里,应看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感的、身体等的完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份是道德。

[7]他认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以上各育都应当占有它应占有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当丰富的道德性这一条主导的红线始终贯穿着正在形成的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之中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

(一)德育内容

在德育的内容上,苏霍姆林斯基突出强调了以下几点。

1.注重公民精神教育。他认为公民精神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在道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教育集体首先着眼于形成个人的思想核心——公民的观点、信念、情感、品德、行为及言行一致。

[8]帕夫雷什中学所进行的公民精神教育,主要包含了心中有他人、以德报怨、热爱劳动、善良仁爱、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等五方面的内容,对于每一方面都有着具体明确的规定要求。如第一条告诫学生:你是生活在人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到你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线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利于你周围的人。

[9]而且对于其中的每一点,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都作了具体的细化。比如如何培养父辈与孩子间的和谐关系,他就提出了十不准,如不准在大家劳动时自己闲呆,不准嘲笑老年人、妇女,不准同老人、成年人争吵,不准因自己没有某种东西而表示出不满等等。

2.注重培养道德情感。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

[10]道德情感就是个人对各种事物、现象的态度,它包括敏感性、同情心、义务感、诚实感和荣誉感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义务感是德育内容的核心。他认为,感情的培养不是局部的狭隘的任务,而是一个人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学生对教师在阐发道德价值的实质时所讲内容的敏感程度、思想反应和个人态度,取决于他们的善良情感的发展程度。我们深信,情感的敏锐性和情操的素养犹如一种动力,推动学生去思考道德教导和规劝的实质。

[11]

3.注重培养学生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个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性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

[12]道德信念,这是个人的能动力量,它不只是指人知道些什么,而首先是指他怎样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的成效与道德信念的坚定性成正比。而道德信念的坚实基础要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奠定,在这个时期必须使孩子所看见的、所从事的一切都具有鲜明的道德含义,才能使他们分辨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学校的任务,就是竭力使信念尽早变为学生独立的精神力量。

4.促进学生社会定向的形成。道德信念是否深刻与巩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如何形成个人思想的社会定向。这种定向的形成,就是知识向信念变化过渡的化过程。为了使学生加深对道德价值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夯实形成思想信念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与教师们一道专门为学生编选了《道德教育文选》,用革命领袖、文化名家、英雄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他们开展团队活动、阅读有关书籍、举办演讲辩论会等,让学生在增强对英雄人物了解、敬仰的同时,努力使每个人都能从优秀人物的行为中去找寻他所关心的有关个人生活道路问题的答案。

5.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注重爱情教育、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德育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公民、父母,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他们的心灵应当充满人类所取得一切美好的东西。因此,他始终注意从学生今后生活幸福、精神丰富的高度来教育学生,非常重视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认为使青年培养纯洁、高尚的道德审美关系——友谊、同志关系、互爱,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强调要在青年人尚未产生追求异性的要求之前,就应教会他善良纯洁,富有爱心,追求家庭内道德情感关系的高尚和纯洁,能以自己的情感温暖他人,能与人共患难,能真诚地体贴关心人。教育学生懂得: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他们设立了女孩节、母亲节等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女性,热爱母亲。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劳动中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明白: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富有的教育者。

(二)德育实施

在德育的实施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德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须贯穿于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一方面,他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独立的德育大纲,建立了与学生进行道德谈话的制度,编写了供教师用的道德教科书和供不同年龄学生阅读的道德文选。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德育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要把课堂上传授的各种知识化为学生的信念;教师要教书育人,使教学与教育有机地统一。因此教师讲课必须有针对性,必须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证明了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能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很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常带领学生郊游,在认识大自然的同时认识社会和生活,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学校还组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为孤寡老人送温暖、送亲情,关心和帮助军烈属和病人等。苏霍姆林斯基还让学生从小就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在他的学校中,连一、二年级学生都会培育果树、饲养家兔、选种、种菜、养花等。劳动的欢乐对儿童产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这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感的源泉。

[13]

三、智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智育的本质

在智育的本质问题上,传统教学论只强调知识,把智育的任务仅仅归结为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冲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坚持教学与发展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还应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他说:智育意味着用社会的一切精神财富充实学生的头脑,这种充实乃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结合。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

[14]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品质,即具有为人们贡献自己知识的愿望、勤劳以及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感。

[15]。因此,他坚决反对单纯智育的观点,他认为那种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之外什么都不去想的学生,他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他主张不要让知识与能力之间关系失调。针对苏联学校中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观点。他说:不应当把学习变成连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训练记忆,变成使人迟钝的、毫无用处的、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害的死记硬背。他在认真分析了许多学习困难学生的案例之后发现,儿童学习不好,常常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不会观察、思考、阅读、分析,因此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得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16]。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善于找出教材中因果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潜心研究十多年,总结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十二项能力:

1)会观察周围的世界;(2)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提出疑问;(3)会表达自己对所看见、所观察、所做和所思考的东西的想法;(4)能流利地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东西;(5)能流畅、迅速而正确地书写;(6)能划分阅读材料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找出各部分相互之间的;(7)能找到同所要了解的问题相关的书籍;(8)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关材料;(9)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10)能听教师的讲解,并做好简明扼要的纪录;(11)能阅读原文并同时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的讲解;12.会写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事物叙述出来。

[17]

同时,他还对于每种能力的过关达标时间、训练数量、熟练程度、检测方式等都作了细致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关于阅读,他和老师们经过15年时间的观察实验发现,要使儿童学会流利而有理解的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都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

(三)如何看待智力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在如何看待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细致的、也可以说是非常微妙的问题。他强调,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不要让某些受教育者感到这种不平等是一种不幸。这个问题的实际解决,恰恰在于不要把学校和学生的精神生活仅仅局限在掌握教学大纲所取得的成绩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个领域就是道德发展。

[18]在道德发展中,通往顶点的道路对任何人都没有封锁,这里有真正的和毫无限制的平等,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人。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决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

[19]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尽力发掘每个学生上的天赋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

[20]还指出: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施展他的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他的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

[21]他提出学校要达到三项具体要求:一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项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三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爱读的书。他提醒教师,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

(四)创造丰富深广的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智力发展的广阔背景。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只依靠这课堂一途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作保证,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为了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他采取了种种措施:

1.重视课外阅读。他曾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认为,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书是学校集体精神生活的丰富源泉,假如书籍没有成为学生获取精神财富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中也不会产生其他的精神需求,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他认为课外阅读是智力生活的指路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始终是他的教育要求。购置图书始终是他所关心的学校大事,他本人藏书两万余册,学校教师也都以读书、藏书为乐,他鼓励学生积累自己的小小的藏书量,在他的学校里,中、高年级的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可观的藏书。

2.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主张每教一个新概念都要有相应的课外阅读与之配合,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来补充和发展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他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许多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22]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他反复告诫人们,对于困难学生,不要靠补课,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3]对各科教科书中的每个知识点,它们都配备了相应的课外读书供学生阅读。

3.建立广泛的智力生活基地。他认为不应当把学生的智力生活局限于个人狭窄的小天地,而要建立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集体,使学生既能不断地丰富集体的智力生活,又能不断地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为此,他在全校600多名学生中,建立了120多个课外智力活动小组。共分三类:一类是着重发展学科兴趣和能力的学科小组,一类是重在培养动手实践尝试能力的劳动创造小组,一类是丰富文体娱乐活动的艺术文化小组。每个学生常常参加两三个小组的活动。三类小组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四、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劳动教育,这一方面是缘于苏联当时严重的升学与就业矛盾,更重要的是缘于他对劳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他明确指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

[24]而且他也坚决反对那种简单体力劳动,而总是把创造性、复杂性、研究性引入到具体的劳动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智力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

(一)培养劳动的尊严感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从学校生活的最初几步开始,就要使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也认识劳动,把劳动看成是需要智慧的、非常复杂的事情,从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年轻劳动者的人的尊严感。

[25]这个秘诀的意义就在于,要使一个人从童年开始的劳动生活成为他的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认识劳动的创造性

在如何看待今天的学习与将来劳动就业的上,他从劳动是一种创造的角度出发,认为劳动能给人以欢乐,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劳动的创造性会激发起人们对知识的无尽探求。特别是在农业劳动中,劳动的创造性因素能够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个人的才能、天才和禀赋。

(三)突出劳动在精神生活中的独立地位

他强调,普通中等学校里所学习的东西,只有很少一部分跟将来的生产劳动有直接的,而学校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和认识世界,培养成为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不只是为了一块面包而操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树立这样的信念:就是到了共产主义时代,还会有不轻松的、紧张的劳动,去种出粮食和建造住宅,生产服装、机器、电能和书籍。没有这种劳动,就不能设想社会的生活,就不会有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幸福。同时,如果没有文化财富——知识、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各种形式表现的美,那么生活就会变得黯淡、狭隘,从而失去真正的人的幸福。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要在每一个未来的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身上,培养出一种对知识、文化和美的永不止息的向往。

(四)劳动能够促进智力发展

对劳动教育的,还源于他多年来全面研究了动手与智慧发展的相互关系——心灵与手巧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他专门研究过教会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的问题,并得出结论:如果所有的人单靠右手掌握的那些极精细的劳动动作能够同时也是左手的功劳,那么某些人的劳动技巧、劳动艺术和智力发展就能改善得更加迅速。

[26]

(五)劳动是培养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劳动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成熟性的有效方式。儿童的道德的成熟性、‘成年性’,在决定性地程度上取决于对待劳动的态度,更准确地说,取决于劳动在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成熟性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为了什么而生活,他的生活中有哪些操心和思虑,他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27]如果一个青年团员感到自己只是一个学生,一个受教育者,那他就会变成一个无忧无虑的消费者,而这就是向寄生生活靠近了一步。成熟性、成年性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在13—14岁的时候,就要使他不仅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而且是社会的一员,自己对于人们是负有义务的,如果没有自己的努力劳动(要使他通过亲身体验体会到这一点),别人就不能生活。教学与劳动的真正结合正在于此。这种结合是与道德教育不可分割的,这是道德成长本质之所在。

[28]

(六)劳动教育对个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劳动教育对个性形成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也极为鲜明。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认为,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要让他从事他喜爱的劳动,而且,他越深入到这种劳动中去,他的能力和天资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他的生活也会更加幸福。

[29]

帕夫雷什中学在他的领导下,创立和采取了许多生动有效、富有特色的劳动传统教育制度和措施。这些劳动措施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成为发展智力和促进个性才能自由发展的基地,成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学生的养蜂小组,取得了比农庄一般产量高10倍的蜂蜜产量;育种小组的学生,为全区培育了一种含蛋白质更高的小麦品种;有的学生在六年级就学会了果树嫁接的技术,连生物老师也为学生的创造性感到惊异。在他的学校里,所有八年级学生都会操纵内燃机、微型汽车和摩托车,其中75%的人能够正式驾驶汽车和拖拉机,而九至十年级的所有学生都会开拖拉机。而这些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事实上,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学工作也是大面积丰收的,据该校连续十二年的统计,全体学生的全区统测及格率都达到96.5%—99.7%

五、体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关心年轻一代的健康,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进学生的健康。他经过20多年对健康状况与智力水平内在的研究,发现85%差生学习落后主要是健康不佳造成的,而健康状况又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儿童的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汇集1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