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大兴新城规划 2005-2020(全文及图)

大兴新城规划 2005-2020(全文及图)

时间:2016-07-25 08:25:16    下载该word文档

http://www.bjghw.gov.cn/web/static/articles/catalog_431/article_7474/7474.html


大兴新城规划 2005-2020

总则 - 4 -

第一部分 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 - 8 -

第一章 区域协调发展 - 8 -

第二章 城乡统筹发展 - 10 -

第二部分 新城总体发展 - 18 -

第三章 新城人口及用地规模 - 18 -

第四章 发展目标 - 18 -

第五章 城市发展策略 - 19 -

第六章 城市结构 - 20 -

第七章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 23 -

第八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27 -

第九章 交通与土地利用开发协同 - 30 -

第十章 分区发展指引 - 31 -

第十一章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 34 -

第三部分 专项规划 - 35 -

第十二章 产业发展布局与引导 - 35 -

第十三章 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 38 -

第十四章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 42 -

第十五章 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 47 -

第十六章 市政基础设施 - 51 -

第十七章 综合交通体系 - 55 -

第十八章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 65 -

第十九章 城市设计引导 - 68 -

第四部分 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建设标准 - 75 -

第二十章 开发控制 - 75 -

第二十一章 开发控制管理通则 - 76 -

第五部分 新城近期发展与实施政策 - 77 -

第二十二章 新城开发模式与近期实施计划 - 77 -

第二十三章 新城开发实施机制 - 79 -


总则

第1条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北京市人民政府应国务院与建设部要求,于200410月完成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本次北京总规修编赋予了大兴新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在为大兴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大兴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大兴在世纪初的快速发展中已经部分提前实现了上版总体规划中的2010年发展指标。

为了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精神,落实北京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支撑首都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紧紧抓住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大兴区人民政府于20055月启动了大兴新城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2条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典范,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经济活力和保障就业,切实解决好交通、就学、就业、就医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保障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并进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力争将大兴建成宜居、宜业的京南绿色新城。

(2)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城市,积极构建并不断完善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确立“节约优先”的思想,实施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的建设标准,针对大兴实际重点加强农业节水研究。

(3) 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全面展现和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加强对南中轴沿线和团河行宫等皇家园林的研究

(4) 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支撑体系,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按照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建设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着重研究大兴新城与中心城区间的交通联系。

(5) 突出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和有机整体性,保障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地上和地下、交通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城市与区域、城市与村镇发展建设的和谐有序。

(6)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产业布局、功能布局、生态环境布局与空间上的融合与协调。

第3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5年-2020

2005年-2010

2011年-2020

2020年以后

第4条 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 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批复

(4)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5) 《东、西发展带协调规划》

(6) 其它相关法规和文件

第5条 规划目

(1) 促进大兴承担中心城区疏解功能,支撑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战略转型

(2) 全面提升辐射与带动能力,建设高标准相对独立的具有综合性区域服务职能的新城

(3) 促进大兴新城理性增长,塑造别具一格的城市特色

(4) 为北京市和京津冀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战略空间和重要基础

第6条 规划重点

(1) 区域发展基础研究:在北京总规的基础上,将大兴新城放到不同的空间层次分析,多方位研究城市发展优势和限制条件,并确定功能定位、发展策略和建设时序。

(2) 产业动力研究:根据北京总规的产业指导,针对大兴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指导区域经济和用地空间布局。

(3) 生态研究:确定大兴的“生态本底”条件,并以建设“绿色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对水系与湿地、城市绿化和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和规划建设要求。

(4) 设施供给研究:积极发挥各类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空间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采取以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促进新城科学理性增长。

(5) 节约型社会研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规划预留和储备好中远期发展的用地空间,加强地下空间利用研究。努力实现水资源、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新城发展中的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等问题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

(6) 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研究:在北京市域空间结构的指导下,通过确定大兴区域合理的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7) 新城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研究:深入研究大兴新城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达到建设绿色宜居、宜业的综合性新城的发展目标。

(8) 中轴线沿线研究:从北京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特征的角度,研究南中轴沿线地区的功能内涵,提出发展与整备兼顾的发展策略,实现传统中轴线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和拓展。

第7条 规划范围

(1)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乡统筹规划范围为大兴区行政辖区范围,土地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

(2) 本次规划确定的新城用地规划范围包括现大兴新城兴丰街道办事处、林校街道办事处、清源街道办事处、黄村镇、西红门镇、北臧村镇、团河农场、天堂河农场的部分用地,土地总面积163.03平方公里。

第8条 发展重要条件

(1) 首都功能的疏解、调整和提升以及新城建设重要性的提升为大兴新城的健康快速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2) 发挥大兴的区位、交通、土地、文化等自然与人文优势,提升大兴在市域和区域内的地位和作用,是大兴抓住机遇、建设综合性新城和城市发展新区,并支撑首都经济发展和空间转型的重要基础。

(3) 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是保障大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发展规模应严格控制在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之内。

(4) 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大兴城乡发展必须重点考虑的约束性因素,大兴城市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和市域环境与生态的现实状况与发展要求。

(5) 大兴是北京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门户和通道,大兴东部的京津塘高速公路、西部的京开高速公路都是城市重要的城镇发展走廊;尤其京津城镇发展走廊更是未来京津冀区域城镇协调发展的核心地区,大兴将从面向区域的城镇协调发展中获得有力的发展支撑。

(6) 北京市域空间发展格局为大兴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区域机遇,大兴在北京市域格局中占据了“联结一轴、横跨两带、关联多中心”的重要地位,不仅是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延伸,也是北京唯一横跨东西两带的行政区域,与首都城市中心区和多个职能中心保持了高度紧密的空间协调关系。

(7) 大兴东部和西部区域适于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应当作为大兴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中部地区则应当引导发展适当规模的人口和产业,在保证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高效、集约发展。

第一部分 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

第一章 区域协调发展

第9条 区域城镇协调发展策略

(1) 构建面向区域的城市空间结构,力争成为北京对外区域协调的“排头兵”。加强与区域城镇发展主轴线间的联系,提高与区域战略性设施资源的联系便捷度。积极争取区域战略性资源(如大型交通设施等)的融通,加强与相邻地区的城镇协调互动。

(2) 本着立足本地、服务周边、兼顾流动的原则,积极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控制引导外来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在发展自身功能的同时起到对中心城功能延伸、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3) 积极推进大兴与市域各新城间的分工协调与统筹发展,建立起新城之间竞合互补的动态功能关系,尤其是注重与相邻新城和职能中心协调发展关系的构架。

第10条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1) 经济发展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追求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通过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原有比较优势,积极吸收中心城区的功能疏解;同时立足自身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两者间的产业功能联系。注重与亦庄、昌平、房山等其它新城以及石景山、丰台等职能中心间的产业分工。

(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增强新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切实发挥首都面向区域发展的战略节点功能。

第11条 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策略

(1) 推进大兴对外交通网络体系的全面建设,推动大兴由单一的交通通道向综合性集散枢纽的转换,提升大兴作为北京市南部重要“节点”的战略地位。

(2) 预留首都第二机场用地,积极整备空间以适应北京第二机场在大兴南部地区的建设需要,提高大兴对区域的辐射和集散能力。

(3) 发挥枢纽、转运优势,促进公铁联运的发展,以“公-铁”联运为主要模式,积极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加强与房山、亦庄以及京津主轴城镇和天津海港的公路交通联系,完善与河北、天津等周边省市的公路交通。

(4) 凸出核心通道设施的建设。

第12条 区域基础设施协调策略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协调好本区内重大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满足北京市发展的需要,保证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管线走廊的建设。

第13条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策略

充分发挥大兴生态系统对于区域、市域生态的保障功能,确立高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通过不同区域间的协调整治改善提升大兴区的生态功能与环境质量。

第14条 功能定位

北京未来面向区域发展的战略性节点,是北京重要的物流中心,是现代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培育地区。

第15条 重点发展方向

(1) 依托大兴新城的建设基础与重大基础设施,积极承接中心城的人口与功能疏解,引导新型产业集聚,实施高标准的跨越式发展,形成新的城市增长极。

(2) 空间上重点引导城镇空间沿区域城镇协调发展的主要廊道(即京开和京津塘发展走廊)延伸,避免不分主次的无序蔓延,通过土地有序集约利用来保护生态开敞空间。

第二章 城乡统筹发展

第一节 城乡空间布局

第16条 立足大兴区发展基础,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整体发展原则,实施带状布局,片状发展,绿化隔离渗透,宜居宜业结合的模式,突出发展特色和风格,构筑“中部一体、东西两翼、产业集群、城镇组团、生态融合”的城乡空间格局:

(1) “中部一体”位于北京南中轴延长线,是奥运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传承与延伸,与首都功能核心区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文化整体,是中轴线的延承与发扬区域。

(2) “东西两翼”指位于大兴区东西两侧、贯穿南北的京开城镇发展带和京津塘城镇发展带,分别是北京东部、西部发展带的承接和拓展。

(3) “产业集群”是指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为主要依托,以各个产业功能区为中心,实现特色产业的空间聚集和规模发展。

(4) “城镇组团”则是分别在南中轴延长线和京津塘高速路沿线京开高速路沿线形成六个城镇组团,以大兴新城、亦庄新城为龙头,各个重点镇为节点,聚合各类要素和资源,打造产业高度发展、人口居住相对集中、人文景观特色突出的功能新区,充分发挥支撑北京城市空间战略转型以及辐射带动全区发展的战略作用。

(5) “生态融合”是指以绿化美化、生态产业穿插于新城、组团之间,融合于道路两侧和园区之中,避免城镇空间的无序蔓延,实现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大兴。

第二节 分区发展策略

第17条 区域划分

按照“中部一体、东西两翼”的城乡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分区域,通过对各个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发展策略。

(1) 西部城镇发展区(京开城镇发展带):包括黄村镇、西红门镇团河路以西部分、庞各庄、北臧村、榆垡镇及礼贤部分。

(2) 中部生态型发展区(生态型发展带):包括西红门及黄村镇团河以东部分、安定镇、魏善庄镇及礼贤镇部分等。

(3) 东部城镇发展区(京津塘城镇发展带):包括亦庄镇、长子营镇、采育镇、瀛海镇、旧宫镇、青云店镇。

第18条 分区策略

(1) 中部生态型发展区位于北京南中轴延伸区域,是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延伸、传承,是北京总规明确要求建设并保护好的重要绿色开敞空间。中轴线是北京城市发展的脊梁,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功能轴线,南中轴延伸区将是首都面向区域的重要节点,必须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建设并保护好中部区域。要将大兴中部区域作为北京中轴线的有机延续,必须强调中部区域的文化功能,同时大幅提高其发展进入门槛,在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态空间和团河行宫等文物,规划引入面向未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文化创意型产业,以产业合理的高端发展整备区域空间。中部地区是北京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魏善庄则是这一地区的核心,负有带动辐射中部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

空间上,五环以北纳入中心城区或新城规划范围统一考虑,而在五六环之间原则上应控制建设规模,保证第二条绿化隔离带的生态安全保育功能;六环至房通路区域在保证生态环境、提升建设标准的前提下,整合中轴沿线用地。

(2) 西部城镇发展区是北京西部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兴区两大人口、产业集聚地区之一,中心城辐射区域的主要通道。以大兴新城为核心,沿京开高速由北向南辐射延伸。在促进永定河生态环境改善、风沙治理、建设沿河绿化防护林带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生物医药、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文化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空间上鼓励城镇以向西发展为主,建设并控制好永定河沿岸地区,鼓励农村居民向发展走廊附近城镇或中心村聚集。

(3) 东部城镇发展区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组成和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大兴区两大人口、产业集聚地区之一,京津冀地区城镇协调的主通道。充分利用京津塘通道的辐射聚合能力,以亦庄新城为核心,加速沿走廊地区的功能整合和发展提升。要充分利用重点新城建设的机遇,促进新城周边区域与亦庄的协同发展。鼓励周边乡镇为亦庄产业提供上游产业配套和周边配套,如汽车配套等;通过功能引导,吸引亦庄产业空间所难以容纳的公共服务功能,如生活居住、生产服务、教育培训等等。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公共交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以采育重点镇的建设引导远期永乐新城开发,逐步形成东部发展带次中心。

第三节 村镇建设

第19条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大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达、农民富裕的根本出路;是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

第20条 实施以新城、重点镇为中心的城市化战略,与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第21条 城镇分类指导

根据新城地域的区位条件分析,将大兴区现有城镇划分为“全部纳入新城型”、“部分纳入新城型”、“新城周边型”和“相对独立型城镇”,实施分类指导的城镇发展策略。

(1) 全部纳入新城型指规划期内全部用地完全纳入新城的镇,包括黄村镇和亦庄镇。全部纳入新城的城镇将是完全城市化地区,其建设发展应视为新城的一部分,严格按照新城主城区规划的要求和配置标准建设实施。

(2) 部分纳入新城型指规划期内部分用地纳入新城的镇,包括西红门镇、北臧村镇和瀛海镇,其中西红门镇京开高速以西部分用地、北臧村镇北部用地纳入大兴新城,瀛海镇西部的三海子等区域纳入亦庄新城统一考虑。应将其视为新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建设,城镇功能上合理承担新城的部分功能,在建设标准上也应当与新城处于同一水平。

(3) 新城周边型指位于新城周边区域,与新城联系强度较高,功能上与新城有一定的互补协作关系,包括受大兴新城辐射的庞各庄镇、魏善庄镇和受亦庄新城辐射的旧宫镇、青云店镇、长子营镇,其中旧宫镇位于五环以北地区已经被纳入中心城区。主要是依托新城的辐射带动发展,部分承担新城或中心城区功能。

(4) 相对独立型城镇指距新城较远,受新城辐射小,主要依靠自身经济的发展,功能上相对独立的城镇,包括采育镇、榆垡镇、安定镇和礼贤镇。这些城镇中有条件的应当作为一定范围的中心城镇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独有的城镇风格。

第22条 根据上位规划的指导,本着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规划原则,形成新城——重点镇——一般镇的等级结构。

(1) 新城是大兴城镇体系的核心,主要指大兴新城

(2) 重点镇则包括榆垡镇、庞各庄镇、采育镇、安定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

(3) 一般镇是大兴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节点。

第23条 各镇发展引导

(1) 采育镇:作为北京总规中确定的永乐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兴重点发展的地区,未来应以采育科技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靠近亦庄新城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新材料等现代制造业,积极发展以葡萄种植和深加工为主的现代观光农业,实现镇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支撑未来永乐组团的建设,同时辐射带动长子营等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2) 庞各庄镇:作为大兴重点发展的城镇,未来应借助西瓜、甜瓜等农副产品的品牌效应,结合万亩梨园,并结合永定河沿岸绿色生态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同时借助网球学校、高尔夫球场等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和房地产业,成为“京南绿色新城”的重要支点之一。

(3) 榆垡镇:作为大兴重点发展的城镇,未来应以农产加工基地为依托,积极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以万亩生态旅游区为基础,以北京野生动物园和其他娱乐项目为核心,结合永定河绿化生态带,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建成北京南部特色鲜明的生态新城镇,同时辐射带动礼贤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4) 安定镇:作为大兴重点发展的城镇,未来应以桑椹文化节为契机,发展以桑产业为主的观光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同时以北京精细化工基地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以精细化工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和相关产业,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富有文化气息的现代化城镇。

(5) 魏善庄镇:是大兴中部生态型发展区中重要的发展核心。未来应重点突出承继发扬中轴线的文化功能,积极发展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创意型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整备南中轴延长线地区的绿色开敞空间。

(6) 西红门镇:未来应以轻纺服装基地为核心发展纺织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服装产业;以星光集团为龙头发展影视等文化产业,以团和行宫的修复为契机发展观光旅游业。

(7) 北臧村镇:规划期内结合北京市振兴现代制造业战略,围绕生物医药基地建设发展第二产业,并依托永定河生态景观带和骑士公园发展旅游休闲业。

(8) 瀛海镇:应结合奔驰项目的建设,发展汽车配套产业;同时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9) 旧宫镇:主要承担亦庄新城的功能配套及市区部分功能的外移。未来主要发展商贸、仓储物流等第三产业,同时适当发展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

(10) 长子营镇:应以留民营生态村为核心,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观光旅游业,作为亦庄新城和规划永乐组团之间的隔离区,应以保护和控制为主,并与安定镇协调建设好安定古桑森林公园。同时配合亦庄新城适当发展配套产业。

(11) 青云店镇:应重点发展与汽车工业相配套的现代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同时以原有农产品深加工业和精品农业示范基地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观光旅游业。

(12) 礼贤镇:未来应规划控制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在该区域预留的发展备用地,并继续发挥其作为北京市蔬菜基地的作用,同时利用现有产业园区发展部分农产品深加工及相关产业。

第24条 村庄分类整合指引

根据村庄不同的区位条件将村庄划分为若干类型实施分类整合策略,包括纳入城镇型、城镇周边型、相对独立型三类。

(1) 纳入城镇型主要指规划期内进入新城或城镇规划用地范围的村庄,应当实施迁村并镇,完全纳入城镇发展统一考虑。

(2) 城镇周边型指与新城或城镇空间关系密切,功能高度一体化的村落,原则上鼓励向城镇的迁并,与城镇实行统一建设标准。

(3) 相对独立型村庄不能通过城镇满足基本的设施服务需求,必须以中心村为节点形成农村设施服务网络。应通过公共设施配置和就业岗位为引导,通过市场化手段鼓励村庄向中心村的撤并。

第25条 中心村应合理选择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充足、建设限制条件少,对周围村庄有一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行政村。着重突出东西两条发展走廊中的中心村,促进人口和用地向优势发展走廊的倾斜。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第26条 迁并村庄主要是:当地水资源缺乏或水质差,不具备饮用水条件或其他生活条件恶劣的村庄;规划城市交通及市政设施占用的村庄;进入规划城镇建设区的村庄;规模过小,不利于市政、公共服务设施集约配套的村庄;位于生态保护区、水源防护区、风景保护区范围内,影响生态保育、文物保护或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村庄等等。

第27条 迁并村庄的主要方式

(1) 靠近新城的,向新城发展,靠近小城镇、中心村的,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2) 靠近工业区的,向工业区靠拢将周边较近的自然村的居民迁并,利用工业区带来的就业岗位进行就业安置,促进城镇化

(3) 一般村向中心村集中,小规模村落向大规模村落集中;

(4) 交通条件不便的村庄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

(5) 经济落后的村落向经济发达的村落集中;

(6) 现有农房质量较差的村庄向建筑质量较好的村庄集中;

(7) 公共服务设施或基础服务设施不配套的村庄向各项设施配套比较齐全的村庄集中;

(8) 形态、布局不合理,环境脏、乱、差的村庄向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村庄集中。

第四节 人口引导与控制

第28条 2020年大兴区人口控制在111万(不含亦庄新城),其中本地户籍常住人口为62万,外来常住人口则应控制在49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4.5%

第29条 积极引智。为满足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关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创造一流的创业环境和文化氛围。

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中心城区的人口定居大兴,提高大兴居民人口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研发机构落户大兴,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进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组建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流动站等,通过高素质人才在大兴创业,提高大兴从业人员的素质。

第30条 强化教育培训,立足本地培养,尤其是初中等文化程度的劳动供给。要逐步实施高标准、高层次的“新普及战略”。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努力为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培养人才。尤其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开展下岗再就业培训,强化岗位职业培训,实施从业人员的终身再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水平。建立提高外来人口文化素质的高效运行机制,政府或有关部分要主动建立提升外来低素质人口的高效运行机制。

第31条 调控流动人口规模及其区域分布。灵活、充分利用城市化经济门槛的调控作用,调整不同素质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

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居住环境,引导高素质人才的入住大兴新城及部分重点城镇。同时通过这条途径,调高相应的城市物价水平,适当提高低端外来人口的生活经济成本,疏解低端人口在新城的集聚。另一方面,加大对外来人口的综合管理力度。尤其是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加强房屋租赁和地下空间的管理,采取各种相应措施消除城市管理的“盲区”,降低低端外来人口的空间集聚。

第32条 积极推动人口城镇化,引导大兴区内人口向新城集聚。一方面,城镇居民的生育率小于农村居民,通过人口城镇化的政策推动,可以降低未来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城市人口迅速老化带来的社会负担过重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部分 新城总体发展

第三章 新城人口及用地规模

第33条 2020年大兴新城人口规模控制在6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31.2万,人户分离人口7-8万,外来常住人口控制在20-21万。

第34条 2020年大兴新城用地规模控制在6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40平方米。

第35条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1) 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2) 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形成节约用地的发展模式,优先利用闲置土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 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变化,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时序,并适时调整规划管理应对方案。

(4) 建设用地的投放与城市发展重点紧密结合,积极推动新城建设,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顺利成长。

第四章 发展目标

第36条 发展目标

1 立足地处京津冀增长极核心的空间条件,发挥接一轴、横跨两带,关联多中心”的区位优势,发展成为北京面向环渤海经济圈和南部广大腹地的桥头堡;依托生物医药、物流和新媒体三大产业基地,积极提高现代制造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拓展以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构建综合型的新兴产业基地;突出大兴“绿海甜园”的生态环境优势,高标准配置各项新城设施,形成生态特色突出、设施高度完善的宜居宜业型新城。

2 整体目标定位:战略发展节点、新兴产业基地、京南绿色新城。

第五章 城市发展策略

第37条 经济发展策略

以产业集群带动城市发展,在已形成产业特色并具备发展基础的技术、人才密集区,集中配置资源,在局部区域形成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将大兴新城建设成为人口聚集中心、产业聚集中心、商品集散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旅游休闲中心和教育文化中心。

以产业结构调整、区域资源整合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生态优势,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和成本优势,抓住北京人口疏解与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建立产业协调、办事高效、竞争有序的投资环境,建立配套完善、风景宜人、交通便捷的人居环境。

第38条 人口发展策略

优化人口结构,一方面改善本地教育设施供给,提高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及技能教育的贡献率,同时利用户籍等优惠政策积极吸引高素质外来人口。以产业结构调整促人口结构优化,以人口结构优化带动城市经济结构升级,形成良性双向互动。

第39条 文化发展策略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发展出版、影视、动漫等创意型文化产业为核心,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40条 信息发展策略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大兴”,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中心城区相当甚至略高的水平。

第41条 城市安全策略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第42条 空间发展策略

(1) 承接中心城区的功能疏解,支撑城市空间结构的战略转型,为全市和本地的长期发展合理整备战略空间。

(2) 以交通引导为先导。加强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同发展研究,城市的空间发展紧密结合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条件,以M4线和M9支线为空间发展的主轴线。

(3) 旧区整合与拓展新区并举。一方面在京山铁路以西拓展城市发展的新区;另一方面旧城区主要是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加强绿化建设,通过用地功能的整合带动整个旧城空间的调整和形象的提升。通过加强各新旧组团之间的交通和功能的联系,使大兴新城成为一个围绕着中心公园和核心区的组团式的分而不散的有机整体。

(4) 空间发展充分利用紧靠永定河和南中轴的优势,营造新城发展的绿色背景。

(5) 保障中央和北京市在大兴的单位(专指特殊用地)用地。

(6) 重新整合新城范围内的村镇。

第六章 城市结构

第43条 城市空间结构

在大兴新城范围内,构建“一心六片三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新城规划建设用地共划分为10个片区(组团)

(1) 一心

即京南绿色新城核心区。片区范围东到京沪铁路为界、西达芦宋路(广九联络线以南部分以芦东路为界)、北至清源路、南临六环路。

(2) 六片

东片区——片区范围东至新凤河(清源路北至京开路为止)、西达京九铁路、北至五环路、南临六环路。

东北片区——片区范围东到凤河、西达京开路、北至五环路、南临清源路(部分边界沿团河农场)。

西片区——片区范围东到京沪铁路及京九铁路(清源路以南部分到芦宋路)、西达芦西路、北至兴亦路、南临佟前路。

东南片区——片区范围东到京九铁路、西和北侧均以京开路分界、南至南兆路。

西南片区——片区范围东到京开路、西达芦西路、北至六环路、南临南兆路。

预留发展片区——片区范围东到芦东路、西达芦西路、北至佟前路、南临六环路。

(3) 三组团

西红门组团——西红门组团为西红门镇京开路以西、五环路以北部分。

孙村组团——黄村镇东部六环路以南,中轴线沿线。

狼垡组团——黄村镇西北部五环路以西地区。

第44条 城市功能结构

(1) 核心区

大兴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以新城中央绿地建设为核心,结合铁路以西义和庄的建设、改造、优化,配套必要的公共设施,承接大兴新城部分行政管理职能。

(2) 六片

东片区为大兴区域综合功能区,规划建设成为面向大兴新城及大兴区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区。该片区的建设以升级、置换、改造为主,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特别是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平。

东北片为综合功能承接区,规划结合大兴新城的支撑产业,重点发展创意产业、都市工业、第三产业,成为主要服务中心城区的生活区及产业区。对目前已有的建设进行整理,严格控制该区的产业建设准入门槛。

西片区为文教先导综合发展区,规划以文化、教育、科研、居住等中心城区疏解职能为先导,建立高标准的综合发展新区。以实新城新区建设的高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对城市新区发展的引导作用。

东南片区为物流先导综合产业区,规划在原有铁路物流的基础上,发展铁路公路联运的物流形式,发展以物流业为先导的综合产业区。

西南片区为生物医药先导综合产业区,规划继续发展成为以生物医药基地为主导的综合产业区。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关联产业及科研,按照市级产业区标准进行建设

预留发展片区为未来承接片、新城综合发展片,作为将来大兴新城发展的预留用地,准备接纳北京远景疏解职能或大兴新城新增职能。

(3) 三组团

西红门组团为综合承接居住和商业服务区,以面向中心城区的经济适用住房需求及大型商业综合体为基础,改善交通和公共设施配套条件,完善组团的生活居住和商业职能。

孙村组团为发展控制区,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中轴线南延线及南苑机场的控制要求,严格控制现有产业和村镇建设,规划期内对孙村组团的职能进行必要的疏解和转移。

狼垡组团为综合生活服务区,是服务本地居民以及中心城区的综合生活居住区。

第七章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第45条 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1) 原则与目标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居住用地做到合理规划,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贯彻整治与扩展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居住用地布局,建立合理完善的城市居住用地布局结构。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居住用地,确定具体规划措施,以有利于分期分片建设。

完善居住区内社区级公共设施系统,注重社区服务系统的建设,提高绿地建设的标准,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逐步建立街道社区——功能社区——基础社区三级社区结构。

(2) 用地布局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总计1686.45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25.93%,人均28.11平方米

现状大部分居住用地予以保留,在相应的位置增加符合新城建设需求的配套设施。新增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西片区南部、核心区。新居住区的建设应与环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步。

第46条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1) 指导思想及原则

提高大兴新城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及标准,立足大兴,面向全市,兼顾流动。

从被动配置转向主动引导,与城市发展统筹互动。

设施分层配置,分类引导。

(2) 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总用地面积93.3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4%,人均1.56平方米。规划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核心区。

(3) 商业金融用地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222.73公顷,占城市建设面积的3.42%,人均3.71平方米

规划新增商业金融用地主要集中在两处:清源路与芦求路交口、兴华大街兴亦路至清源路段。此外,规划在西红门组团西面建设城郊大型商业综合体,北京七个城郊大型商业综合体之一占地面积约43公顷。规划在新城东南片区建设京南物流商港。

(4) 文化娱乐用地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共62.7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97%,人均1.05平方米

规划对现状的重要文化娱乐设施进行调整和扩建:会展中心和文化广场位于西片区芦求路以西枣园路以南路口;两处影剧院分别位于新城核心区和兴华大街以东黄村大街以;图书馆、文化馆一处为原址扩建,另外在核心区内新建一处图书馆;规划少年宫位于永华路北铁路以西;保留现状的印刷博物馆,并在核心区规划新建一处博物馆。规划12处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

(5) 体育设施用地

规划体育用地共35.6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55%,人均0.59平方米

规划新增三处体育用地,分别位于:东片区兴华大街以西乐园路以北路口,占地4.5公顷;西片区芦求路以东枣园路以北路口,占地9.7公顷;新城核心区兴华大街以北新源大街以东路口,占地15.9公顷

(6) 医疗卫生用地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73.4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13%,人均1.22平方米
规划医院20所,其中三级医院4所、专科医院8所,其它为二级医院。4所三级医院分别位于:西片区芦求路以西新源大街以南路口、核心区锦华街以东义中路以北路口、兴丰大街以西乐园路以北路口。

西片区芦东路以西永源路以北规划建设四个专科医院:老年人病院、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及应急指挥中心,选址集中一处。清源北路以北兴丰大街以东路口规划建设中医医院;富强路以南兴丰大街以西路口规划建设妇幼保健院;兴政街以北兴丰大街以西路口规划建设应急指挥中心;精神病院在原址扩建。

(7) 教育科研用地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占地共355.2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46%,人均用地5.92平方米

保留、调整、整合现有教育科研用地,规划在西片区北部和西南片区芦求路以西魏永路南北路口建设集中的教育科研基地。

西片区芦求路以东教育科研用地主要为接纳中心城区疏解出的大专院校,西片区以西的教育科研用地结合原黄村工业区的升级改造,进行科研建设。

第47条 多功能用地布局规划

多功能用地多功能用地上的混合用途开发是兼顾商业开发效益、公共服务事业、新城的吸引力和活力的重要手段。大兴新城的多功能用地的开发建设至少应该包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两项内容,在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和有关的公共活动中心还应该兼容停车场及其它必要的交通设施。

规划多功能用地231.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56%,人均3.86平方米

规划多功能用地比较集中的有四处:

(1) 西片区芦求路与清源路交叉口的多功能用地。这一部分的用地主要是将城市和大专院校共同需要的功能进行混合。

(2) 东片区黄村大街以南及沿线的多功能用地。其规划建设以整合为主要目的。

(3) 东片区清源路及兴华大街交叉口的多功能用地。结合轨道交通枢纽设施建设,在进行轨道线周边商业开发的同时兼顾其他公共设施、交通设施的建设。

(4) 东北片区兴亦路周边的多功能用地。结合工业区的升级改造,吸纳文化创意产业等内容,并兼顾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

在其它片区公共设施用地周边,预留一定面积的小块多功能用地,便于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

第48条 工业用地布局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1022.4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5.72%,人均工业用地面积17.04平方米

规划期内为生物医药基地留出充足的发展用地:在现有生物医药基地的基础上,向南整合原北臧村镇的工业用地,向西拓展工业用地。

第49条 仓储用地布局

规划仓储用地面积259.2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3.99%,人均仓储用地面积4.32平方米

东南片区的仓储用地进行整理,配套建设相应的物流交易场所。在生物医药基地配属专业仓储用地,孙村组团预留仓储用地。

第八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50条 目标与原则

尊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生态走廊、绿化隔离带及生态林地的保护,建设具有大兴新城特色的绿地系统。充分利用现状,将生态绿色引入新城,与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相结合,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完善城市内部绿地系统,强调滨水景观的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基础。

第51条 新城周边生态绿地建设

(1) 大兴新城的绿地系统规划以点、线、面穿插的形式,使新城西侧永定河绿化隔离带、新城东侧南中轴线绿化隔离带与城市内部绿化融为一体。利用快速道路隔离带及新城的主要绿化景观道路,向新城内部辐射扩展。

(2) 生态林地

新城周边的生态林地为永定河生态绿带和南中轴线生态绿带。利用五环、六环等城市快速路以及清源路等一些过境道路的连续绿化走廊,将生态绿色引入新城内部,作城市内部绿地系统的基础和依托。

(3) 交通绿化走廊

规划交通绿化走廊主要包括五环防护绿带、六环防护绿带、京开高速防护绿带、南中轴线防护绿带、京沪铁路防护绿带及京沪高速铁路东侧100防护绿带。防护绿带保证城市道路两侧严格控制新城市建设用地,对已有现状进行分析,作选择性保留,局部地区宽度扩大至自然边界或道路边界。

(4) 新城绿心

新城的城市绿心是新城绿地系统规划的核心部分,其范围在清源路和永林路之间,位于京沪铁路绿化隔离带的西侧,占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成为新城的生态绿地中心和居民游憩休闲中心。

第52条 城市绿地布局

(1) 规划城市绿地面积909.5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3.99%,人均15.16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842.0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2.95%,人均14.03平方米

(2) 滨水景观带

规划滨水景观带五条:城西由永定河灌渠至埝坛水库、穿越西片区的埝坛引水渠;城南至埝坛水库、穿越西南片区的天堂河;城东南至埝坛水库、穿越新城核心区的小龙河;城东至京开高速公路、穿越东片区东侧的新凤河;城北由永定河灌渠至京开高速公路、穿越东片区西侧的碱河。滨水景观带以道路为界,宽度在65-450(含永定河堤内绿地)之间,总面积(不包含河流水面)约200公顷

规划改造碱河、埝坛引水渠等部分河流走向,满足交通要求的同时建立连续的、可达性高的滨水景观带。

(3) 新城绿化景观道路

规划主要绿化景观道路包括芦求路、兴泰街、兴业大街、兴华大街、广阳大街、北兴路、盛坊路、永源路、黄村大街、魏永路等道路

在主要景观道路上建成较完整、连续的沿路绿带,一般以道路两边各30宽度为绿带边界;其他道路的重要地段也同样有30左右的绿带。城市绿化景观道路将各主要绿色生态轴和绿化走廊向城市内部延伸,串联起散布于新城中的街头绿地及城市公园。

规划主要景观道路绿地约250公顷

(4) 城市公园

规划一级城市公园主要有10处,二级城市公园23处,总用地约130公顷

城市公园由主要景观道路连接穿插于各组团内部,是最末一级的绿色生态系统,与其他性质的城市用地结合建设。一级城市公园的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其中:西片区两处;西南片区两处;东南片区一处;东片区两处;东北片区一处;狼垡组团和西红门组团各一处。二级城市公园的服务半径不大于400布置。

(5) 防护绿地

规划防护绿地两处:西片区黄村大街与永华路之间的铁路防护绿地;以及西南片区的高压走廊防护绿地。两者共占地约53公顷

铁路防护带结合埝坛水库引水渠滨水景观带布置,宽度(包含铁路)为130。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宽度为142

第九章 交通与土地利用开发协同

第53条 结合交通设施的特性进行土地功能布局,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利用效能。科学制定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最佳的建设时序。采取综合、立体、集约化的开发模式。

第54条 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

(1) 结合轨道站点划分土地利用性质,提高沿线未建设土地的开发强度和标准

(2) 制定轨道沿线土地供应量规模和开发时序

(3) 优先预留轨道设施和附属交通设施用地

(4) 对于建成区,提高轨道沿线开发强度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使轨道沿线原有劳动密集型工业用地向商业、居住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用地转换。二是使轨道沿线的老住宅区特别是一些低于现行规划标准的住宅区再度开发;

(5) 对于未建成区域,轨道沿线土地建议规划为商业、行政办公、居住等用地,并结合轨道交通车站进行高强度开发。

第55条 轨道用地控制

(1) 地铁地下区间线路的中线位置按与道路中线重合考虑;布设有轨道交通地下线路的道路,以道路中线两侧各15作为地下线路规划建设控制用地;地下车站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宽度为40

(2) 地铁高架线路一般应架设在道路中央,当道路一侧为规划绿地时,也可架设在有绿地一侧的道路旁。高架区间线路的规划建设用地按10宽度控制预留,高架车站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宽度为30

(3) 地铁线路弯道段在通过街角建设用地时,其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宽度为30,地铁弯道位置按轨道上、下行中线以300半径的圆曲线与相交道路中线相切考虑。

(4) 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和地面线路沿线地区,其(街道)两侧建筑距轨道交通的环保隔离控制距离应不小于30。地下线路对地上建筑主要产生振动影响,当地上道路红线不小于50时,环保隔离控制距离不作控制,当道路红线小于50时,建议道路两侧的建筑间距按50控制。

第56条 交通引导建设区设置和控制原则

(1) 紧邻公共交通枢纽沿线的区域可称作交通引导建设区。规划大兴新城建设五个交通引导建设区。开发区以道路交叉口为中心,半径分为1000500两类。

(2) 高强度开发土地,建议容积率不小2.0;开发区内配建地下停车场;开发区中心的轨道、地面公交和私人交通工具实现“零换乘”。

第一十章 分区发展指引

第一节 城市建设分区发展指引

第57条 划分建设分区的目的是根据新城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自然资源条件、功能特征、未来交通市政支撑条件等,制定分区域发展策略。并为下一层次街区划分、控规编制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第58条 建设分区采用两级分区体系。一级分区将大兴新城与功能分区相对应,重点确定各个分区和组团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

发展策略分为发展建设、改造提升、集约发展、改造完善、预留控制五类。发展建设策略指以适当超前的标准打造新的城市发展极,营造新的城市景观;改造提升策略指大力整合、置换现有用地,提升其职能作用,在考虑文脉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城市景观;集约发展策略指继续现有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当调整,强调集约化和提升质量;改造完善策略指重点进行局部调整,完善内部的服务保障体系。

第59条 大兴新城划为10个分区。

(1) 核心区:范围为埝坛水库、高尔夫球场以东至铁路线。职能定位为区级行政办公中心与公共服务中心,中高端居住片区。发展策略为重点发展建设。

(2) 东片区:范围为五环路以南、铁路以东、京开高速以西,及清源路以南、京开高速东侧地块。职能定位为商业中心及公共服务中心,核心居住片区。发展策略为改造提升。

(3) 东南片区:范围为新城南部,京开高速以东、铁路线以西。职能定位为重要的物流基地。发展策略为改造提升。

(4) 东北片区:范围为清源路以北、京开高速西侧地块。职能定位为新型产业基地,商贸职能中心。发展策略为集约发展。

(5) 西南片区:范围为六环路以南、京开高速以西。职能定位为重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策略为集约发展。

(6) 西片区:范围为五环以南、芦东路以西。职能定位为教育科研中心、文体中心、重要居住片区。发展策略为发展建设。

(7) 狼垡组团:职能定位为设施完备的居住组团。发展策略为改造完善。

(8) 西红门组团:职能定位为设施完备的居住组团。发展策略为改造完善。

(9) 孙村组团:职能定位为设施完备的居住组团。发展策略为改造完善。

(10) 预留片:职能定位为远景商务中心,中高端居住片区。发展策略为预留控制。

第60条 在一级建设分区的基础上,根据现状条件、规划用地功能、城市景观组织、开发强度控制、市政交通支撑条件、建设时序等,进一步划分为27个二级建设分区——街区,为下一层次控规编制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第二节 城市密度分区发展指引

第61条 城市密度分区是根据对城市不同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交通支持条件、市政基础设施供给、城市景观、城市改造的需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在新城不同区域进行开发建设强度的引导性分配,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62条 大兴新城划分四种密度分区类型:

(1) 高密度开发区:容积率可达到1.8以上,建筑密度达到40%以上。包括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高密度商业中心开发和高密度住宅社区开发等类型。

(2) 较高密度开发区域:容积率控制在1.51.8之间,建筑密度控制在35%45%;包括一般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大型公共设施、金融商贸等类型。

(3) 中密度开发区域:容积率控制在1.21.5之间,建筑密度控制在30%40%;包括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周边的混合开发、产业研发基地、住宅及社区中心等类型

(4) 一般开发区域:容积率控制在1.2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下;包括生物制药基地、普通住宅和社区服务、低密度住宅等类型。

第63条 大兴新城密度分区指引结构为“两纵一横多中心”,沿地铁M4线和M9线形成两条纵向建设开发带,沿房山至亦庄的轻轨S6线路建设横向开发带;在芦求路与清源路交口、兴华大街与清源路交口地段打造两个高密度综合开发区,同时营造多个次一级的较高密度开发区域。

第三节 城市特色分区发展指引

第64条 基于新城内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社会资源、预计的城市建设特点等因素,制定城市特色分区发展指引。新城规划建成区共分为7个风貌区:

(1) 旧区新貌区:旧区新貌区为大兴新城东片全部范围。按照新的标准建设,要体现出新城承担北京中心城区疏解职能的特点以及时代新特色。

(2) 绿城风貌区:绿城风貌区为大兴新城绿心片的全部范围。着重体现大兴“京南绿色新城”的定位,通过行政区的建设以及义和庄的城市化建设,阐释绿色新城的建设特点。

(3) 创意风貌区:创意风貌区为大兴新城北片京开路以东的范围。以创意、都市工业、物流等产业为依托,体现城市的发展创意和活力。

(4) 宜居城市风貌区:宜居城市风貌区包括大兴新城北片京开路以西地区、西片丽园西路以北地区、西红门组团全部。通过新建生活区的环境建设以及高水平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供给,体现宜居城市的特色。

(5) 校园风貌区:校园风貌区为大兴新城西片丽园路以南部分。以体现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科研教育人员的青春活力特色为主。

(6) 绿色产业风貌区:绿色产业风貌区包含大兴新城东南片和西南片两部分。以注重宜居条件的产业建设为特色,通过城市特色建设的引导,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与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

(7) 田园城市风貌区:田园城市风貌区包含狼垡组团、孙村组团两部分。以体现田园城市特点风貌为主导,展现大兴区在城乡结合部、城南生态发展廊道的城市组团建设特色。

第一十一章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第65条 战略规划研究与项目规划研究并重,实施增长控制,将地下空间规划研究与城市防空防灾系统相结合。为分主次、分层次、分时序的开发利用服务,提出发展总目标和分期目标,实现地面、地上、地下三维空间的协调发展。

第66条 开发模式

(1) 分层开发:浅层、次浅层区域开发为主;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地下化。

(2) 复合开发 :考虑将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的建设与地铁、地下街、地下车库整合建设,推动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的发展;混合开拓地下空间的多种用途,提高单一地下空间的生机和成效。

(3) 地上、地下空间协调开发:商业、金融、办公核心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合理容量较大;地铁、轻轨等重要交通节点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合理容量适中;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合理容量较小。在人流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商业功能为主的地下步行系统开发;在建成住宅区和商业区的配建停车位相对缺乏地区,结合公园、广场等地下空间进行适量社会停车场建设。

第67条 地下空间类型选择

(1) 地下空间类型:地下商业空间地下文娱地下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物流地下仓储地下市政设施。

(2) 可选择的开发方式:地下交通结合的地下综合体;与地上交通结合的大型地下综合体;地下综合商业;地下商场;地下步行商业街;地下市政设施;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

第68条 地下空间布局

(1) 布局模式以线性滚动式和多中心散点式为主。注重地下地上的空间对应,突出重要节点建设

(2) 建议在新城范围内布局1个一级节点,3个二级节点,12个三级节点。

第三部分 专项规划

第一十二章 产业发展布局与引导

第69条 产业发展与空间引导原则

(1) 以本地区的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调整升级产业经济结构,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入全社会性的闭环式循环经济模式,提高技术要素贡献率,改造现有生产方式,形成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集约型生产生活模式。

(2) 在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发展中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同时,增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机制激励作用,突出培育重点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杜绝乡村工业小、乱、散的局面,推进工业园区化进程。

(3) 根据不同分区的发展策略,确定各个分区的产业发展方向,统筹分区之间和城乡间的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产业要素向优势发展走廊(东西两翼)的集聚,尤其是向新城的集中,充分发挥产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

(4) 以北京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为指导,逐步退出低附加、高消耗的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发挥依托中心城的区域优势,积极引入、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以生物工程和医药制造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和以商贸物流、文化、教育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

第70条 第一产业发展与引导

(1) 继续优化调整农业结构,逐步退出传统农业,发展节水型农业,构建优质、安全、高效的都市农业生产体系、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科技研发与服务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文化产业体系。

(2) 实施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使农业向二产、三产方向延伸,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籽种农业、观光农业、出口农业,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3) 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农业,注重发挥农用地的生态功能。

(4) 永定河沿岸地区依托永定河绿色观光带,中部地区依托绿色开敞空间,如三海子麋鹿苑、团河行宫等等,在现有观光、休闲、娱乐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绿色生态休闲产业和都市型娱乐服务业。

第71条 第二产业发展与引导

(1) 积极利用政策优势,支持生物工程和医药制造业、汽车配套产业、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发展食品加工制造业、印刷包装业和纺织服装三大都市型产业;积极培育优质产品品牌。

(2) 集中力量发展北京四大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并享受中关村科技园优惠政策的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立足北京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促进区内产业资源整合,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大型医药企业,形成集聚优势。

(3) 围绕亦庄开发区培育周边地区上下游产业,补充、完善东部地区的产业空间体系,应以奔驰汽车项目落户亦庄为契机,建设汽车配套产业基地,积极推进瀛海、长子营等地区汽车配套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采育高科技园区与亦庄新城产业间的互动关系,发展新型建材、精密材料以及生物化工原料等,为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奠定基础。以北京化学工业集团搬迁为契机,加快北京精细化工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感光材料、生物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形成产业集群。

(4) 依托西红门“北京轻纺服装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服装纺织产业。依托大兴新城“北京国际印刷包装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印刷文化资源优势,建立印刷包装产业上下游间的紧密联系,打造大兴印刷产业品牌。

第72条 第三产业发展与引导

(1) 商业

加快西红门物美大世界、新城西区商务中心区、北部轻纺商业城等大型商业项目建设;完善全区的商业服务网点,拓展社区、村镇商业服务领域。

(2) 现代物流业

以大兴公路货运一级枢纽(京南物流商港)为依托,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加强货站、转运站及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将大兴建成京南流通门户,成为辐射华北、西北、东北的重要物流集散地。

(3) 文化创意产业

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演出业、印刷业、动漫、新媒体业等是大兴区主导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以魏善庄为重点发展区域,抓住国家新媒体基地建设的契机,以产业配套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形成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4) 房地产业

以建设绿色宜居新城为目标,在新城和有条件的镇适当发展房地产业,突出新城作为综合居住中心的职能,注重社会公平,积极完善低收入居民的住宅保障,推动大兴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5) 旅游度假、休闲

以团河行宫和南苑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形成京南皇家园林文化旅游新亮点;以榆垡野生动物园为中心,形成都市大型休闲娱乐产业聚集区;以永定河沿岸绿化带为依托,形成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以安定古桑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开发古桑采摘、文化教育、休闲度假等项目,提供休闲娱乐、特色餐饮、生态休憩等服务,实现生态、环保与产业协同发展。

第一十三章 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73条 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全面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大兴新城及大兴区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更加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和生命健康的需要。

(1) 更好地为北京市服务

大兴新城的社会发展要体现新城作为城市多中心之一的性质,为吸引和疏散中心城的人口和功能提供可持续的支撑。

(2)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大兴新城的社会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协调,各项社会事业要在改革和调整中得到完善与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 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社会事业的发展要面向广大群众,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满足“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

第74条 布局原则

(1) 根据“一心六片三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心城区的优势资源分解迁入新城或者设立分支机构,发挥公共投资导向性作用,促进新城空间结构的调整。

(2) 统筹城乡发展,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3)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便群众工作、学习和生活。充分利用存量资源,严格限制现有设施用途变更和用地流转,改造现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新建设施应适度超前、留有余地。

第75条 行政办公

改变大兴新城现有行政办公小范围内过度集中,交通问题严重的现状。通过行政中心向西搬迁的巨大的辐射拉动作用,拉动大兴新城西区的建设与发展,塑造大兴新城的城市新形象,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魅力。

第76条 科技

充分利用新城高教园区和产业园区的科研资源优势,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研发机构市场化,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使科技发展成为大兴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在服务大兴经济的同时,服务北京、辐射京津塘地区。加强新城、镇两级的科普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科普设施的服务水平。

第77条 教育

(1) 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发挥教育事业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重视教育对大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满足大兴及北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推动建设学习型新城。

(2) 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心城区的优势教育资源分解迁入新城或者设立分支机构,合理配置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和辐射范围。与大兴新城空间布局调整相结合,加快教育设施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与新城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的教育设施布局。

(3) 完善依托社区的学前教育网络,调整优化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进行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向新城战略转移,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为区域发展和行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进一步加强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发展国际教育提供空间。

第78条 文化

(1) 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更好地发挥大兴新城的辐射作用。

(2) 构筑以全市性文化设施为龙头、现代化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为主导、分布合理、水准较高的文化设施为主体、面向大众的一般文化设施为基础,定位准确、层次分明、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设施结构体系。

(3) 加强新城、中心镇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和图书馆的建设,保证街道(乡镇)及社区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

第79条 医疗卫生与保健

(1) 建立国内一流水平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市民提供公平、优质、便捷和负担合理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2) 建设以区域性综合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建立社会投融资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心城区的优势医疗卫生资源分解迁入新城或者设立分支机构,提高新城的医疗水平。在完善大中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同时,积极推进基层和农村医疗设施的建设,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建立级配合理的医疗卫生网络。

(3) 建立大兴卫生安全长效机制,完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和医疗急救网络,形成卫生安全设施布局合理、反应快捷、监督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4) 2020年,大兴新城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第80条 体育

(1) 以建设区域体育中心为目标,逐步完善以行政区域、街道(乡镇)及社区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设施、社区体育设施配套体系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体育竞技、体育产业等方面的要求,形成多元化的体育健身资源保障体系,引导和促进体育的产业化经营。

(2) 逐步建设具有国内一流的训练、教育、科研、医疗一体化的竞技体育教学基地。

(3) 加强大兴新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建设功能完备、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群众健身设施,形成群众体育组织健全、活动普及、设施完备的新格局。

(4) 努力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设施,坚持各级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第81条 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

(1) 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建设与挖潜相结合、政府投资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相结合、建设示范性福利设施与发展社区福利设施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儿童福利服务设施、社会救助设施、残疾人服务设施等社会福利和救助设施建设。

(2) 适应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需求,加快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新城、镇、中心村三级,布局合理、服务规范、机制灵活、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

(3) 进一步健全大兴新城儿童福利院、救助管理机构的建设。

(4) 努力搞好各项为残疾人服务的事业,建设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进一步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第82条 邮政

(1) 加快邮件处理中心、邮政物流中心、邮件转运站、基层邮政局所等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信服务能力;不断调整业务结构和功能布局,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进一步提高邮政生产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适应现代化生产和服务要求。

(2) 加强居住区邮政局所的配套建设,尽快制定并实施公建区邮政局所配套标准。2020年,实现大兴全区每一邮政局所平均服务人口1万人、平均服务半径1.8公里的目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邮政服务水平。

第83条 社区建设

(1) 社区是组织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随着居民委员会规模的调整,逐步把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居住区、小区的规模统一起来,更好地发挥社区组织居民生活,完善服务的作用。

(2) 构建居民生活的三级单元:基础社区(社区居委会,1000015000人)、功能社区(46个社区居委会)和街道社区(街道办事处,10万人以上),把基层政府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生活服务、物业管理、治安等各项内容统一到社区建设中来。

(3) 坚持居住区各类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社区功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第一十四章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84条 目标与原则

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将大兴新城建设成为河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宜居城市。

根据北京总规的要求,2010年以前为生态城市的起步阶段,2010-2020年为生态城市的成型阶段。大兴作为北京生态本底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其实现应当适当提前。

第一节 建设限制分区

第85条 建设限制分区

建设限制分区:依据综合生态适宜性、工程地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以指导建设。禁止建设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限制建设区多数是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将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应尽可能避让。适宜建设区应当在区域规划和总体规划等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各项建设。

(1) 禁止建设区:大兴区域内的禁止建设区主要包括永定河、凉水河、凤河、新凤河、大小龙河和天堂河等河流,三海子湿地,朱庄自然保护区以及主要铁路、公路、河流两侧的绿化带。

(2) 限制建设区:大兴区域内的限制建设区主要包括永定河外围绿色生态带,三海子等湿地保护范围,埝坛水库地表水源防护区,大兴新城地下水源防护区,庞各庄、榆垡等中心镇地下水源防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安定古桑森林公园、半壁店森林公园、长子营沙地次生林等植物群落,南苑机场噪音控制区,榆垡镇区附近的较不适宜建设地质环境区。

(3) 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以外的地区为适宜建设地区。

第二节 综合生态

第86条 生态格局构建

规划将大兴区域划分为生态环境保护区、生态环境协调区、生态环境控制区、生态环境改善区、生态保障通道五种分区。

生态环境保护区内应重点保护各种独特的生态环境,逐步增加其物种多样性,恢复原有生态系统;在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协调区内应限制对农田的占用,在局部地区退耕还林,丰富区内生态环境;以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为主,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区内限制城市盲目发展,控制人口数量,逐步提高区内城镇的绿化水平,在组团之间建设隔离林带,限制污染严重的产业的发展。生态保障通道内种植防护林带,形成完整、连续的带状绿化体系。永定河沿岸生态环境控制区内应以提高永定河的整体防洪水平,防风治沙为主要目标。结合河道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建设,使之成为大兴西南部的绿色保障以及北京重要的绿化隔离地区与生态通风廊道。

(1) 生态环境保护区:零散分布在安定、瀛海、榆垡等处,如三海子麋鹿苑、安定古桑森林公园、长子营沙地次生林、半壁店森林公园等。其中应重点保护三海子麋鹿苑内麋鹿等珍稀物种,古桑林、长子营沙地次生林的典型植被特征与地貌特征,榆垡野生动物园内的珍稀动物种群,以及半壁店森林公园、榆垡万亩森林的整体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协调区:位于大兴区中部、南部,该区土质沙性,其中以成片的耕地、园地为主。

(3) 生态环境改善区:位于大兴区北部,主要以城镇建成区为主,城市化水平较高。

(4) 生态保障通道:指京九铁路、京山铁路等铁路,五环路、六环路、京开高速等公路干线、凉水河、大小龙河、天堂河等河流两侧的绿化范围。

(5) 生态环境控制区:主要由大兴境内的永定河及周边地区组成。

第87条 城市绿化建设目标

2020年,大兴区域林木覆盖率要稳定在30%以上,并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个百分点,达到32%,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区域人均绿地面积40—50平方米,区域人均公共绿地15—18平方米。

第88条 地下水源保护

大兴地下水源保护区处于大兴新城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是大兴区地下水源保护的重点,分为核心区、防护区和补给区,进行严格的分级保护。

第89条 水生态恢复

在满足居民及牲畜引用水需求的基础和前提下,水资源量允许的范围内,增加河湖蓄水,增加人工水体面积,引进和恢复水生生物和物种,包括水下生物、有益的水面浮游生物、岸边植被,逐步恢复水生态环境。

第90条 河湖水系

确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对应国家标准制定市域各河流、水库水体的水质目标。合理规划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城市河湖水系的水网布局,保护和恢复重点历史河湖水系和水工建筑物,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创造条件。

(1) 规划沿永定河左堤和永定河引水灌渠500-1000m宽的地段内栽植以柳树、杨树、榆树等乔木;分段栽植不同品种的低矮灌木和草皮、花卉,将永定河左堤建设成为“永定河百里长堤生态林风景带”。

(2) 规划对天堂河河道横断面拓宽,对河道节制闸、跌水、橡胶坝和过河桥梁进行重建或改建,对支流大狼垡排沟清淤整治,翻建节制闸。

(3) 规划对大小龙河河道横断面拓宽,河道节制闸、过河桥梁进行重建或改建;新凤河、凤河等其它河流的河道节制闸、过河桥梁进行新建、重建或改建。

第91条 河湖湿地

规划结合麋鹿苑池塘水体,在团河-三海子生态旅游区内修建湿地公园,保护该地区的湿地生物群落。保护好星明湖度假村、中华文化园、团河行宫等旅游景点的小型湖泊水面,充分利用现有窖坑、鱼塘及低洼地,结合公园和旅游度假区的绿地建设,重新开辟湿地水面。

第92条 河道两侧绿化隔离带

永定河河道管理范围为堤角外60,河道两侧绿化带宽度200,其中30为永久绿化带。两侧各1500为绿色限建区。凤河、凉水河、天堂河、大龙河、小龙河河道两侧绿化带宽度50—100。其中建成区内不低于15。其它河道、灌渠绿化带宽度为20—50

第93条 城镇河道治理及水体景观

一方面可将城镇内部的河道与防洪排水工程相结合,提高防洪能力,确保排水顺畅;另一方面将污水与雨水分离,保持水体清洁,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恢复水生动植物,建设沿河绿带,并在一些河道宽阔区段和桥梁等处形成景观节点,形成城镇内部的沿河生态通道和景观廊道。

在现有自然河道水体的基础上,积极修建人工水体,并使人工水体与自然水体相融合、相连通,形成循环水和流通的水系统,调节城镇小气候,提升城市景观形象,创造人工与自然相融合、人与自然相亲近的城镇水体环境。

第三节 环境污染防治

第94条 大气环境质量:2010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可吸入颗粒物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第95条 水环境质量:城镇污水处理率2010年达到80%2020年达到95%2010年,地表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地下水局部污染有所好转,超采率<10%2020年,地表水质进一步改善,各项指标优于国家标准,地下水污染基本消除,超采率为零。

第96条 声环境质量:到2010年,新城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道路交通噪声有所改善。到2020年,进一步改善新城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达到70.0分贝的标准值,新城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区域环境噪声全面达标。

第97条 固体废物:2010年,全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率达70%,农村达60%2010年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60%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达85%,资源化率达80%

第98条 危险废物:2010年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第99条 工业污染:2010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到98%以上,2020年达到100%2010年化学需氧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5%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2020年达到95%

第100条 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天然气、电力等优质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减少煤炭的消耗量;要继续推广使用低硫低灰份优质煤;进一步优化燃气结构,提高天然气、液化气的供气比例。

第101条 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修订工业产品能耗标准,建立节能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降低万元GDP能耗标准。

第102条 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黄村卫星城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定》,新上重大工程项目时,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防止污染地下水。

第103条 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废水全部达标排放,鼓励企业开展再生水利用工作。加快新城及各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

第104条 严格执行法规和标准,规范危险废物管理。建立危险废物动态数据库,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对医疗废物要集中安全处置。

第105条 以城郊型生态农业为基本方向,保持良好环境为根本目标,实现大兴区农业生产的经济高效化、环境清洁化、产品安全化,全面提升全区生态农业建设水平。

第一十五章 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一节 土地资源

第106条 基本原则

(1) 坚持保障经济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2)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资产的增值。

(4) 建立健全土地宏观调控体系,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5) 维护农民利益,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6)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和衔接。

第107条 利用策略

(1) 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积极推动存量建设用地的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结合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调整现有村镇的数量和布局,适当合并,重点向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镇倾斜,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门槛,建立综合平衡的土地准入制度。

(2) 阶段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

在确定土地利用总量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近期建设规划,确定分阶段的土地供给指标。并且在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渠道,杜绝土地的多头供应。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修编的基础上,研究落实各类规划分区划定及其建设控制要求,细化形成规划管理措施,为引导和控制土地利用及各项建设提供依据。

(3) 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

实施城乡用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制度,依据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土地供应计划,强化城乡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和对土地储备的引导。通过空间和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

第108条 总量控制

规划2020年大兴城乡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29.67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03.87平方公里。新城建设用地控制在6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降至108.40平方米;各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8.8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降至115平方米

第二节 水资源

第109条 规划目标

坚持“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方针,统筹考虑水资源保护、节水、雨洪利用、再生水利用、开发新水源等各项措施,保证城镇供水安全。进行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形成优水优用、一水多用的水循环系统,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制资源,到2020年,实现偏枯年份的水资源供需平衡。

第110条 水资源保护

(1) 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按照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相应的保护规定加强管理,落实相应的防护措施。

(2) 加强城镇水污染综合治理。区域内的河流、湖泊在确保发挥排水、调蓄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景观功能。

(3) 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建设,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2020年达到95%

(4) 加强区域主要河道治理,继续开展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工作,有效涵养水源,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建成北京南大门的重要绿色屏障。

第111条 水资源利用

(1) 采取最严格、最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强化节水措施,建设先进的节水型社会。

(2) 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

(3) 进一步挖掘工业节水潜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以上,2020年达到96%以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严格限制用水效率低、耗水量大的企业在本地区发展。

(4) 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大力推广城镇雨洪利用技术,严禁地面过度铺装。

(5) 在保证河道泄洪功能的前提下,在骨干排水河道上建设河道节制闸、橡胶坝拦蓄雨水。

(6) 2020年大兴区将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2010年中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2020年中水回用率达到60%以上。

(7) 逐步使中水成为城镇绿化、道路浇洒、生活杂用、河湖景观、工业冷却等的主要水源,以及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8) 积极引进区外再生水资源,将区外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引入大兴,改善河湖景观、补充农业用水,填补大兴水资源的不足。

第三节 能源

第112条 规划原则与目标

建设清洁节能型新城。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生产、生活节能与降耗并重,强化节能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处理好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矛盾,完善电力、燃气、供热工程规划。预计2020年全区终端能源需求量约为467万吨标准煤,全区清洁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

第113条 能源利用

1)应优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气和公共设施天然气用气,鼓励以天然气替代工业、采暖用煤,适当发展小型冷、热、电联产装置和分布式电源。

2)控制煤炭使用。全区范围内继续推进清洁能源替煤工程;以煤炭作为能源的项目,必须使用洗选加工后的洁净煤,并配套建设必要的环保装置。

3)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热泵技术,推进浅层地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能源新技术产业化进程;鼓励利用垃圾、生物能源、污泥进行发电和农村沼气工程。

第114条 节约能源

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能工作。通过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力度,推广节能措施,加强节能管理。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在现有基础上降低50%以上。

1)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限制重耗能工业发展。并加强对工业窑炉的改造。充分利用工业系统的余热,降低生产耗能。

2)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提倡使用替代石油的清洁能源,从总体上降低交通能耗。

3)进一步提高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制定并实施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节能标准。

4)建立城市绿色照明系统,提倡使用太阳能等照明系统。

第一十六章 市政基础设施

第115条 城镇供水系统

12020年新城总需水量0.876亿立方米/年,水源以南水北调水源为主、地下水水源为辅。

2)新城人均综合用水量标准为400/(人·日),总用水量24m3/日,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36m3/日(不包括备用水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3)近期与中心城大市政管网联接,建制镇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高供水保证率。

4)建设新城第三水厂及南水北调南干渠,南干渠两侧预留防护绿带各50

5)加快与第三水厂配套的新城管网建设,在自来水管网供水范围内,逐步取消自备井供水。

6)在公共供水系统难以覆盖的乡村,因地制宜地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改善饮用水条件。

7)规划新城的道路浇洒用水、绿化用水、新建住宅和公建的冲厕用水、工业低质水等尽量由中水供应。

第116条 雨水排除系统

1)完善城镇雨水排除系统。2020年,新城建成区的雨水管道覆盖率达到90%以上。提高新城重点地区、交通干道、立交桥等排水系统对超标准降雨的排泄能力,消除内涝。

2)建成高标准的城市雨水系统,确保排水顺畅,防止发生内涝。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采用1-3年,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宜采用35年,建设区综合径流系数采用0.450.6

3)完善城镇建成区的雨水排除系统,疏通下游排水河道,逐步改造合流管道。按照雨污分流制建设新城雨水排除系统。因地制宜建设村镇排水系统。

4)对初期雨水进行截流和处理,减小对河道水体的污染。

5)在新凤河暗河段之前新建一条排水暗沟从西向东穿过京开路,沿京开路东侧的绿化带向南与新凤河的明河段连接,以解决新凤河暗沟排水能力的不足。

第117条 污水处理系统

12020年新城污水总量约0.767亿m3,尽快配套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回用系统,2020年新城污水管道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2)按照分流制排水体制建设和改造城镇污水系统。

3)污水处理厂按照适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新城内新建天堂河、西红门两座污水处理厂;新城外新建8座镇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内均建设中水厂,并配套建设中水管道系统。2010年中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2020年中水回用率达到60%以上。

4)含有特殊污染物的工业污水和医疗污水必须经治理达到相应标准后,才能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第118条 电力供应

1)预测2020年全区用电量约为45-60亿千瓦时,大兴区供电最大负荷预测为900-1100MW,新城地区用电负荷约650-800MW。依托京津塘电网及华北电网,电源电网建设适度超前,保障电力供应。

2)完善北京500千伏环网,保障北京电网500KV220KV输电通道。

3)完善大兴区220千伏配电网的建设,对现状220KV变电站进行改扩建,规划新建220KV变电站6座,实现220千伏电网的分层、分区供电。落实城市输配电设施和电力走廊用地,保障规划电力设施的建设。

4)对现状110千伏变电站进行改扩建,规划新建11110千伏变电站。

5220KV及以上电力线路采用架空敷设,新城内1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采用电力电缆地下敷设。

第119条 燃气供应

1)保障大兴新城及北京市燃气供应系统设施的建设。新城燃气气化率达到100%。管道燃气气化率达到90%

2)规划气源为通过陕甘长庆气田及引进国外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到2020年新城的供气能力达到3.8亿立方米/年。

3)根据北京市燃气发展规划,沿南六环路、104国道修建4.0MPa天然气高压管线;并在大兴范围内瀛海镇、六环路南侧生物医药园建设14.0MPa/2.5MPa天然气高压A调压站。

4沿南五环路修建2.5MPa天然气高压干线,并在大兴新城范围内建设2座天然气高压B调压站(2.5/1.0MPa)。

5)沿京开路、芦求路修建1.0MPa天然气高压干线。

6)在京开路两侧、西红门、狼垡安排五座高-中压调压站(1.0/0.4Mpa),从调压站接引0.4MPa中压管线分别给大兴新城中心区、西红门、狼垡地区供气。

7)规划在实行中压管道进入各小区建筑组团的供气方式,在小区建筑组团内安排设置中小型调压装置(调压箱或调压站)

第120条 城市供热

1)加大供热节能力度,建立严格的供热节能标准,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清洁能源供热。规划大兴新城2020年清洁能源采暖供热量达到80%。燃气供热达到75%

2新城以集中锅炉房供热为主。新区以燃气及其他清洁能源供热为主,老城区以清洁燃煤供热为主并推广部分地热泵采暖小区。

3)推广新能源供热。鼓励工业和公共设施用户采用地热泵、空气泵及其太阳能采暖和空调建立新能源供热社区积极进行低温核供热的研究。

第121条 城市信息

1)加快大兴信息社会建设,建成完善的大兴新城信息基础设施,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现代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水平,全面建设“数字大兴”。

2)到2020年大兴区规划固定电话普及率在70%以上,规划移动电话普及率在100/百人以上。新城有线电视网络家庭入网率达到100%

3)采用统一标准的有线、无线技术建成覆盖城镇的宽带接入网络。建设综合通信管道,改造架空线路,形成较为完善的地下通信(信息)管线系统。

4)综合考虑各种业务的发展,合理布局,建设业务局、所和服务网点。按照方便用户的要求,打破企业自成体系的局面,在合适的位置建设经营综合业务的公共局房5处。

5)应大力发展光纤接入网,实现光缆到达所有小区和大楼。用时采用以太网和数字用户线(xDSL)等技术在全区范围内逐渐普及信息化小区和信息化大楼。

健全各类基站、无线电发射和接收设施。

6)按3-5万户设一座有线广播电视基站的标准,在大兴新城建设4座有线电视基站。

各镇镇区建设1座有线电视基站。

7)加强无线电空域管理,统筹配置无线电频谱资源,保障无线电空间秩序,保护微波干线通道。加强无线电设施建设的管理,全面提升无线电监测和检测的水平。因地制宜地利用城市制高点,建立完善的无线电覆盖网络,提高管理的工作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

第122条 城市环卫

1)建设清洁卫生新城。按照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建成中心城、新城、乡镇兼顾,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现代化生活垃圾治理体系。

2)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安排,确保垃圾处理场建设用地。

32020年,新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42010年城市垃圾分类率达到70%,材料回收利用率达到60%;2020年城市垃圾分类率达到100%,材料回收利用率达到90%。

5)生活垃圾处理工艺以焚烧处理为主,填埋处理为最终保证措施,混合垃圾不再进入填埋场。2020年大兴生活垃圾780/日,粪便日清运量290/日。

6)地下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地区杜绝垃圾污染。

第一十七章 综合交通体系

第123条 交通发展目标与任务

(1) 推进大兴对外交通网络体系的全面建设,推动大兴由单一的交通通道向综合性集散枢纽的转换;贯彻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逐步推进区域内城乡交通的一体化、区内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一体化的发展。

(2) 构筑与大兴“京南绿色新城”相适应,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包括常规公共交通、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和小汽车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相协调的新城综合交通体系,为大兴新城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环境,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交通需求,引导大兴新城由郊区的农业化地区向城市化地区的转型。

(3) 合理配置大兴新城的交通资源,积极构建方便、高效、舒适的交通设施系统和交通出行环境,为新城对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疏解提供交通支持。

(4) 适应从郊区卫星城到北京新城的转型,适应新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并在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引导城市空间拓展与整合,引导城市产业调整和升级,引导机动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第124条 交通发展指标

公共交通是新城绿色交通体系的核心,在2010年和2020年新城公共交通综合出行比例分别达到25%50%,其中新城内部公交比例在2010年和2020年分别是19%39%,在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交通出行中,公共交通的比例将分别达到52%75%

规划新城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用地面积为1357.96公顷,人均22.63平方米,用地率20.88%

第125条 交通发展策略

(1) 强化大兴与京津冀地区、北京中心城区、周边新城的交通联系,完善大兴与区域航空、铁路、公路网络和区域交通运输枢纽布局的良好衔接,促进公铁联运的发展,加强与房山、亦庄以及京津主轴城镇和天津海港的公路交通联系,完善与河北、天津等周边省市的公路交通,突出核心通道设施的建设。

(2) 发挥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带动和引导作用,积极推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TOD),以大运量交通为先导引导沿线的土地开发,优先建设联系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科学制定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最佳的建设时序,建设片区间连通性道路带动西片区开发。在开发模式上采用综合、立体、集约化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利用效能,结合交通设施的布局,重点针对轨道和快速公交沿线、公交枢纽和主要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划置交通引导建设区。

(3) 全面实施公交优先的策略。制定公共交通的长远发展计划,加大对于公共交通投入,逐步提高公交运能;大兴新城建设中,优先考虑对于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高标准、优先建设,增加和调整地面公交线路,建设大容量的快速公共交通体系,分阶段加快轨道建设的步伐,增加公共交通运力配备,提高公共交通的准点率和舒适程度,增加公交吸引力。

(4) 保障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交通需求策略。在交通补贴的核算中要充分考虑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出行;公共交通票价制定和补贴要充分考虑为城市流动人口服务,提供低票价交通工具。

(5) 发展行人与自行车交通。创造宜人的步行交通环境,城市主要的客流集散点的交通需求设计上要突出步行系统,避免步行交通与其他交通,特别是机动交通的冲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基础上,提倡“自行车+公交/轨道”的交通出行方式,在公共交通枢纽建设专用的自行车停车场,发展新城内部的自行车租赁系统等;在主要居住区、商业区和交通枢纽之间,规划具有专有路权的自行车专用廊道,优化沿线的自行车交通设施和景观效果。

(6) 新城道路系统布局,应以路网加密为目标,适当增加新城的主、次、支道路网密度。新城道路网建设应以促进建成区和新建区联动发展为目标,增加现有建成区和新区交通通道,保障新老城区联络性交通供给。

(7) 交通安全与交通管理策略。加大交通安全教育,更新全民交通安全观念;重新划定道路功能,增加道路安全设施,行人过街设施,减少机非、行人的冲突点;加大交通管理设施的投入,落实交通需求管理。

第126条 机场

做好第二机场落户大兴的准备,预留足够的用地,严格控制预留用地的端净空和侧净空区域,适时开展与新空港配套的集疏运交通设施建设的规划准备工作。

第127条 铁路枢纽

充分利用北京铁路系统在魏善庄南部设置的铁路编组、换向枢纽,完善物流区道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解决好物流园区(京南物流商港)对外交通的衔接。

第128条 公路系统

大兴新城区域公路网络由国、市和区、镇级构成。除现有京开、京津塘、五环和六环等高速,规划建设京济高速和 “三纵五横”的一级公路。原则上区级道路系统采用二级和二级以上技术标准,镇级道路系统采用三级或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三纵:芦西路、中轴路、采廊路

五横:兴亦路、清源路、房通路、东南部过境通道、大礼路

各级公路建设用地控制范围:高速公路80-100,一级公路60-80,二级公路40-60,三级公路30-40,四级公路30

第129条 公路场站系统

(1) 公路客运场站

(2) 公路货运站场

规划与北京总规公路货运枢纽衔接,结合大兴现有交通运输设施,充分依托京山、京沪、京九铁路以及六环路和京开高速公路,并利用(京南物流商港)园区现有货运设施,在六环路以南、京九铁路西、京开高速公路东设置一级货运枢纽一处,占地30公顷,同时将东侧孙村地区仓储用地作为此枢纽的补充组成部分。

规划在庞各庄、榆垡、安定、采育设置城乡货运集散站场各一座站场规模根据预测发送能力确定。

第130条 公共交通系统

(1) 轨道交通系统。由地铁和市域快轨两种方式构成,共3条,在生物医药基地设置轨道车辆段一个,车辆维修基地的总规模约为23.4公顷

近期:M4线南延北起马家楼,南至大兴新城南部生物医药基地,全长21公里。线路沿西红门组团西北侧进入大兴新城,然后依次经由兴华大街、义秀路、锦华街、天河大街至生物医药基地沿天堂河进入轨道交通车辆段。共设11座车站,平均站间距2.0公里

远期:M9支线由世界公园向南经京良路出五环后折向大兴新城西部,经芦求路至生物医药基地,M9支线全长18公里,设置8座车站。S6支东起亦庄,途经大兴新城至房山,在大兴新城内部沿清源路由东向西穿越大兴新城东、中、西三区。

远景:南中轴M8南延,M9支线南延。

(2) 地面公交客运系统。按快线、普线、支线三级系统进一步完善地面公交线网结构。根据客运枢纽和轨道交通线网的发展,动态调整优化全区域内公交线网布局。

快线:服务于大兴新城与中心城、房和亦庄新城之间的联系

在大兴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建设快速公交走廊,近期内轨道交通建设困难较大的,在走廊上安排大容量地面快速公交线路。

近期:兴华大街——京开高速公路快速公交线路;芦求路(新城西部)京良路万寿路南延线快速公交线路。

远期:房山大兴(清源路)——亦庄。

远景:南中轴路延长线。

普线:划分为新城普线和城乡普线。

新城普线的公交线网形成“一环,两横、一纵”的区内线路,城乡普线主要服务于新城和重点镇,重点镇与重点镇之间。

支线:划分为新城线和城乡线。

新城支线服务新城片区与狼垡、孙村组团之间,城乡支线主要服务于重点镇和乡村之间,以及乡村与乡村之间。

(3) 公交场站 :按保养站、中心站、首末和到发站划分。规划在大兴区西片、西南片、东片、东南片、北片分别设置中心站一座,中心站场既具备夜间停车的要求,又具有低级保养和组织车辆运营的功能。总用地12.5公顷。在东南片设置高级保养场一座,保养能力500辆左右,占地5公顷

(4) 公共交通枢纽与换乘:结合轨道交通车站规划,在客流集中的区域建设公共交通枢纽,共四个。

(5) 控制出租汽车总量,提高服务水平,改变运营管理模式,逐步降低出租车的空驶率。在居住区、大型公共建筑、各类交通枢纽等人流集聚的地区,设置出租汽车候客区。

第131条 城市道路系统

(1) 大兴新城道路网系统由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构成。快速路以五环路、六环路、京开高速的“两横一纵”为系统,城区主干道、次干路和支路采用方格网状。

规划大兴新城主次干道间距调整至500-1000,城市次干路和支路间距控制在200-350之间

(2) 道路控制指标

新城规划路网基本数据如下:快速路(包括高速公路)42.6公里,道路密度0.30公里/平方公里;主干路147.4公里,道路密度1.03公里/平方公里,次干路总长254.83公里,道路密度1.77公里/平方公里。支路道路密度平均指标控制在2.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心城中部最高,北部次之,南部最低。新城整体路网密度指标为5.9公里/平方公里左右。人均道路广场用地是22.81平方米

针对大兴新城各组团的不同功能和对道路网的交通需求特征,采用不同的路网密度指标

(3) 分区路网规划措施

东片区:东片区以老城区为主,规划打通大院、居住小区封闭道路,增加支路网密度,梳理支路系统的整体结构,对已建主干路的功能和性质进行更清晰的定位。

西片区、核心区:西片区和核心区是新的建设区域,包括商业、居住、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等综合性的地区,支路路网密度和道路用地率高于已有的建成区,道路布局规划突出路网级配的均衡,主干路、次干路建设同时必须配以相应比例的支路建设,支路网密度不得低于2.0公里/平方公里。高教园区用地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用地外围规划利用主次干道在多个方向上的提供分流。

东北、西南片区:此两片区以工业区为主,道路规划以次干道为主,辅以主干路作为内外联系通道,不强调支路网系统的建设,在园区内生活性用地规划支路。

东南片区:东南片区用地主要以仓储物流为主,规划通过对道路性质的划分,明确了道路的交通组织功能,建议在客货运通道之间,机动车与步行等慢行系统之间进行适当分离。

组团:组团规模大小不等,根据规范要求合理配置不同级别的道路。

(4) 与中心城和其它新城通道设施规划

规划大兴新城与中心城区联系的通道共有8条,其中主通道有6次要通道2条。

规划大兴新城与亦庄、房山新城联系的通道有:清源路、兴亦路、黄村大街、兴良路

规划建议黄村收费站南移至六环以南;南五环路增设出入口四个,南六环路增设出入口两个。五环路出入口分别为芦西路、芦东路(万寿南延线)、兴业大街和团河路(马家堡东路)。六环路出入口分别为团河路(马家堡东路)和物流园区汇源路出入口。

(5) 城区通道设施规划

新城规划在综合专项规划和兼顾通道可实施的原则下,提出以促进新城发展为主,优先建设需求迫切、带动性强的道路,结合新城发展时序,适当控制部分次要通道的建设,并对通道设施用地和与地面路网的衔接给予最大空间的预留。规划通道的是否实施对新城发展影响重大,建议规划实施单位尽快与铁路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就跨越铁路的通道进行进一步的工程论证。

A. 通道建设原则

五环路和黄村大街之间规划增加的通道可以适当控制或根据实际需求适当缩减,包括:北兴路、双高路、枣园路通道,但黄村大街以南不能缩减

大兴横跨东西发展带,因此要应对未来东西部交通量可能增加的可能,在目前尽可能预留足够的通道

B. 通道建设要求

第132条 停车系统

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分区域采用不同的供给标准和收费标准。在新城中心地区特别是旧城,根据可能提供的停车位,对机动车拥有和使用实行适度控制。在道路资源总体不足的状况下,严格控制路停车。促进既有停车设施的充分利用。

规划社会公共停车场共18个,停车泊位1.5万个左右,停车面积需求为35万平米左右。配建停车场数量依据《北京市大、中型公共建筑停车标准》执行。

积极发展驻车换乘(P+R)系统,大兴新城规划驻车换乘停车场2处,位于五环附近和南部生物医药基地,五环路附近停车场用地规模以专项规划为标准,但以不超过2公顷为宜。在大兴新城内部较繁华地区地站点,可结合用地开发和建设,设计形式灵活、多样的停车设施,既为P+R系统服务,也为站点周边高强度公共土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便利。

第133条 步行与自行车交通

(1) 自行车交通

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基础上,提倡“自行车+公交/轨道”的交通出行方式,在公共交通枢纽建设专用的自行车停车场,发展新城内部的自行车租赁系统。

在主要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作岗位密集区或交通枢纽之间,规划具有专有路权的自行车专用廊道,优化沿线的自行车交通设施和景观效果。机非混行道路设置隔离设施;有信号平面交叉口,设置导流岛、错位停车线,无信号交叉口设置导流岛;利用城市支路、胡同设置自行车专用道。

规划在京开东,清源路南和兴政街北的区间沿河建设自行车专用道。

(2) 步行交通

新城核心区可考虑建立步行街区,以促进核心区内各类用地之间的紧密联系,限制城市核心区机动车的使用。

旧城区结合商业、旅游和文化等职能,利用现有胡同建立步行交通网络,在新城中心区和组团社区内部,实施步行交通路权优先,创造适宜步行的环境和设施。城市主要的客流集散点的交通需求设计上要突出步行系统,避免步行交通与其他交通,特别是机动交通的冲突。在具体措施上,首先保证步行道路空间使用优先权、行驶优先权其次提供交通安全设施,设置安全岛、过街天桥、二次过街设施。

规划在兴政街、兴华街的混合开发地区,结合现状支路发展步行道路系统。

第134条 交通管理系统

强化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和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注重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路权分配。提高全民现代化交通意识,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高效、安全、便捷、舒适和文明,降低交通能耗和污染。

(1) 加强交通管理设施建设与交通需求管理。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交通工程设施,加强基层驻地、分指挥中心以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设施建设。在旧城和中心城中心地区实施强有力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引导小汽车交通的合理使用,鼓励市民使用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削减城市道路交通及环境负荷。

(2) 加强交通法规建设,严格执法,制定交通安全发展规划,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程建设与交通安全社会宣传力度。

(3) 加强交通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改善交通环境,做好机动车尾气污染、噪声和震动的防治工作,发展高效、清洁的交通工具。针对机动车增长对环境影响的状况,实行动态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估。

(4) 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与管理。构筑包括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交通诱导、紧急救援管理、交通事故快速勘察等子系统在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第135条 应急交通

提高交通设施自身的抗灾能力和可靠性,结合城市减灾的相关要求,建立应急交通组织机制,制定应急状态下的交通组织方案,整体提高新城交通系统的应急能力。充分考虑特殊交通运输的需要,完善交通体系,保障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效率。

第一十八章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136条 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构建新城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促进防灾减灾的部门、过程、资源、信息等综合协调和统一管理,全面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和救援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建立大兴新城协调统一的灾害监视、预测、预报、预警、情报信息平台、指挥和救援等综合网络。

3)按照统一协调、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类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区(县)健全相应的灾情监视、预报、预警、信息、指挥和救援网络,完善防灾减灾规划和针对不同程度灾情的应急预案和设施建设,建立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减少公共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降低损失。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4)利用创建平安社区和和谐社区的契机,创建具有一定抗灾能力的“防灾型社区”,积极推动创建示范性的国际安全社区。

第137条 防洪减灾

1)继续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防洪减灾方针,加强防洪减灾设施的建设和保护,健全蓄滞洪区和雨洪利用设施,保证城市防洪安全。

2永定河大兴段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按照北京市水利局的统一规划安排,加强永定河大兴段堤岸防洪工程建设,确保永定河左堤大兴段的安全。强化堤防安全,减少扬沙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天堂河、大龙河、小龙河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50年一遇洪水校核。

4)凤河、新凤河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50年一遇洪水校核,100年一遇洪水位筑堤。

5)新城内主要雨水管出口内顶高程不低于河道20年一遇洪水位。

第138条 防地震与地质灾害

1)搞好抗震设防。严格执行国标BG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一般建设工程按区划图或地震小区划提供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选址应尽量避开地震断裂带和砂土液化区;重大建设工程、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2)建立与其他灾害的防御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圈。

室内避难点∶小学-中学-住宅小区的社区活动中心

室外避难点∶住宅小区避难所(生活防灾圈)-社区避难场所-大范围的避难场所(公园);

紧急避难疏散通道:利用可以行走的安全的生态廊道、紧急输送交通要道;

政府要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将城市绿地、公园、学校操场、广场作为避难场所,建立地震疏散方案和疏散管理制度。

3)临时(紧急)避难场所有效人均用地标准确定为1.52平方米,服务半径应控制在500左右。

固定(长期)避难场所有效人均用地标准确定为23平方米,服务半径为2-4公里

4)建立农村和小城镇抗震设防管理机制,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切实改变农居抗震能力薄弱的状况。

第139条 人防

1)新城布局要有利于防空防灾。合理安排人口和建筑密度,优化防护空间的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的安全水平和运行效率。

2)新城主要疏散干道有15的通过宽度,街道级疏散支道有7以上的通过宽度,着重改善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保证应急疏散通道畅通。

3)按照战时留城人员人均1平方米的掩蔽面积修建人员掩蔽工程,对防空专业人员掩蔽,按照人均3平方米的面积修建。

4)居民住宅小区结合民用建筑按总建筑面积23%集中建设人防工程。

5)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应兼顾人防要求,保障战时城市的正常运转。

第140条 消防

1)各项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确定防火等级,健全消防设施,保证消防通道。

2)规划中心城区不设立危险品仓库区,危险品的储运设在中心城区外。

新建建筑以一、二级耐火等级为主,限制三级建筑,禁止四级建筑。

3)城市消防队站建设按照接到报警后消防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设置,大兴区规划建设18个消防队,其中新城规划建设9个消防队。

第141条 气象灾害预防

做好气象业务保障与服务工作建设综合气象监测网络以及气象灾害数据库和综合信息网络完善气象业务和设施建设,努力降低气象灾害损失。

第142条 综合救灾

1)建立以市级救灾储备库为中心,区(县)分中心储备点(库)为节点的全市综合救灾物资仓储网络,科学规划储备物资总量和品种,健全灾民救助物资储备制度。

2)建立快捷、畅通的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灾害评估制度,健全灾民救助应急资金机制,制定和完善救灾预案。

第一十九章 城市设计引导

第143条 本次城市设计引导主要为区域-城市级城市设计,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建成区环境,着重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前提下的城市形体结构、城市景观体系、开放空间和公共人文活动空间的组织。在此基础上选取局部地区,深入到中尺度的分区级城市设计和小尺度的地段级城市设计层面,为下一步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指引和范例。

第144条 整体城市设计主题——景观策动、特色突显、绿城一体、宜居家园

(1) “景观策动”:强调以城市景观的塑造为切入点,借助新城建设的良好契机,营造特色突出的城市新面貌,提高城市品牌效应,推动各功能组团发展,带动大兴新城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2) 依据大兴新城总体的功能定位——“京南绿色新城”,确定新城核心景观特色——“绿色宜居”。体现在整体城市设计上,既要处理好“绿与城”的关系,也要将“宜居”落到实处。

(3) 结合交通走廊防护绿地的布置,将外围生态绿地通过绿楔引入城市组团中,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相融合,并与城市绿心相连通,形成“绿城一体”的格局。

(4) 通过下一步详细规划中对住宅建设、公共设施配置、绿化生态、交通组织、聚居模式、城市意象识别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将“宜居家园”的目标落到实处。

第145条 城市设计目标——绿城一体、可识别城市、可驻留城市、有序城市

(1) “绿城一体”:大兴新城城市景观的核心特色之一。通过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走廊周边的防护绿带,将外围生态绿地引入新城内部。既起到城市通风廊道的作用,又与城市内部绿化空间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相融合,作为城市的景观亮点,提高新城人居环境质量。中观和微观层面上,以城市绿心、城市公园为核心,景观道路和生活性道路的街头绿化公园为纽带,辅以社区中心绿地、社区公园等点状要素,建立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着力强调优美生态环境,强化“京南绿色新城”的城市特色。

(2) “可识别城市”是构建可被清晰、准确的感受和认知的城市环境的关键。大兴新城的“可识别性”体现在两个层面,即:作为北京市区一个区域的宏观层面,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城的微观层面。

宏观层面通过“绿城一体”突出“京南绿色新城”的新城特色。微观层面上,与新城规划中的城市密度分区、特色分区相结合,划定城市景观分区,作为城市意象中“区域”要素的划分基础;对城市道路进行细分,区分交通性干道和生活性干道,分别营造不同的景观氛围;明确新城高度分区,通过对高层建筑的分布进行引导,确定城市地标位置范围;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进行统一考虑,适当选择“城市起居室”的位置与形式,营造“新城社区”的氛围。

(3) “可驻留城市”着重考虑观光、休闲、度假等短时间驻留人群的体验。在可识别城市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充足的公共空间、独具特色的社区活动等方式,形成“新城磁力”,吸引主城区人口来此观光休闲,并为外围区域的发展提供榜样。

(4) “有序城市”强调调整新城建设的政策,改造、整合新城城市风貌。明确和统一新城建设标准和管理程序。通过明确、统一的城市建设引导,规范新城建设。建设标准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在城市景观方面采用强制性和引导性内容相结合的方式。以引导性内容为主,对建筑风格和形式、街道界面、街头设施的选择、夜景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议,辅以重点地段的强制性要求和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明确指标,切实有效的引导城市建设有序化。

第146条 整体景观框架 —— 一心两带,U型界面”

“一心”指以位于中心区北侧的城市绿心,两带是新城西部的芦求路城市景观带和贯穿东片区的兴华大街城市景观带。两条城市景观带环绕城市绿心,共同构成U型的城市景观界面,形成城市总体景观框架。

第147条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带设计原则——空间序列组织、突出绿色主题、场地有机布局

芦求路城市景观带和兴华大街城市景观带,是新城景观设计的骨架。在城市主导轴线的形象打造上,重点落实空间序列组织、突出绿色主题及场地有机布局三项原则。

空间序列组织——虚实互补:注意建筑实体与环境空间之间的图底呼应关系。

突出绿色主题——塑造特色:对城市主导轴线上的绿化空间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引导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发展。

场地有机布局——活而不乱:既确保城市空间形态具有相当的确定性,又赋予具体地块开发活动享有足够的灵活性。

第148条 街道景观视廊设计引导

新城内部主干道除交通功能外,同时作为重要的景观视廊,设计上应体现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部分工业建筑相交汇的现代景观空间特征。在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中应注意控制建设密度,利用相邻沿街建筑之间的外部空间组织小型绿化,营造户外开敞空间。沿街建筑在风格、高度、体量和色彩等方面尽量协调,对现状较为凌乱的建筑立面和外部环境应大力整治。提出各类广告设施的位置、尺度、风格、主题应进行专门研究,提出控制要求,进行合理管理。在主要道路交叉口,注意空间节点的规划设计,布置高层建筑或主要公共建筑,形成视觉焦点和功能服务中心。

第149条 生态防护绿地廊道设计引导

主要包括五环路、六环路、京开高速路及铁路沿线的生态隔离绿带。防护绿地廊道在维持城市自然系统、形成优美风景的同时,还可作为片区边界,抑制无序扩张,并且将各个发展点连接,形成稳定的发展网络。生态防护绿地廊道内,严格限制开发建设,保持原有农业和林地生态,适当设置景观小品和公园设施,形成独具特色的带状绿化景观,营造“人在林中行”的景观特征。

第150条 滨水景观廊道设计引导

新城西侧的永定河沿岸视廊,以及穿越新城的两条支流廊道,是新城景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在可达性较好的位置组织面水的集中开敞空间和滨水观景步道,同时结合绿化种植、景观小品和公共设施,形成亲切宜人的滨水活动空间和滨水观景空间。永定河构成了大兴新城西侧的自然边界,对于城市意象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议在总体规划与整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对此部分区域展开重点地段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形成人工与自然环境相互渗透的独具特色的城市边界形态。

第151条 门户节点设计引导

大型新城门户节点主要有三处:火车站前广场——新城交通枢纽中心门户;京开高速与六环交点——新城南大门;京开高速与五环交点——新城北大门。

门户节点构成了进入城市所能感知的第一城市印象。北部门户突出优美的建筑形态和良好的景观环境,展示时代特色。通过外部环境整治,以开放、整洁、有序、宜居的形象形成新城北大门。中心门户重点在于展示城市形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通过密集的标志性建筑和良好的景观环境,展示整洁有序的城市风貌和城市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外部环境整治,完善城市广场及相关配套设施,规范广告标牌的位置和尺寸等。南部门户可以结合新城的物流以及生物医药产业,以及跟这些产业相关的建筑和景观风貌,展示新兴产业方面发展的成就。着力打造高品质的建筑设计与建造,配套以完善科学的内外交通组织以及全面周到的管理维护,着重在交通枢纽和物流产业园区(京南物流商港)的广场及其周边的雕塑、标识等设施,展示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第152条 片区中心节点设计引导

各片区中心依托各类公共设施形成公共空间节点,这些节点要在各片区功能定位以及特色风貌定位的基础上,以整体和谐的建设风貌突出自身标识性,同时要提供足够的驻足空间,并通过自身标志物的设置和周围景观的塑造使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153条 轨道交通节点设计引导

轨道交通站点特别是大型站点周边应进行高强度开发,既是重要的客流集散和换乘枢纽,又是繁华热闹的社区购物休闲活动中心。由于大兴新城将有多条轨道线路穿过,因而轨道交通站点应成为着力打造的别具特色的城市节点空间。其建设重点在合理组织大量人流,避免混乱和无序。

第154条 地标节点设计引导

地标是城市意象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标志性的建筑物、构筑物或景观。目前,大兴新城还未形成具有明确识别性的地标。一方面,应在城市重要的门户节点、片区中心节点以及轨道交通节点中合理配置标志性建筑物;另外,在各类节点中都可设置有特色的标志,它们可以是绿化景观或是雕塑等艺术作品,以加强节点的可识别性。

第155条 城市设计重点区域示例选择

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核心区及其周边地区和兴华大街两侧区域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将承接大兴新城的中心行政与综合服务职能,处于城市的主要空间发展轴之上,是新城最有活力的部分,也是新城形象塑造的重点区域。在本次整体城市设计中,对这两个重点区域进行进一步研究,为下一阶段具体的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工作提供研究基础与方向指引。

第156条 兴华大街两侧区域城市设计引导

功能与结构——理性的城市开发:理性的城市开发需要确立合理的功能与结构,建议通过兴华大街两侧区域的整治与开发,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依托的、以线串点的街道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的功能布局。

交通与绿化——舒适的活动环境:在设计中解决好“交通功能”与“公共活动”两个问题,形成中央干道快速通过、两侧地块相对热闹、停留,两者间相互分离又彼此联系的舒适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交通性功能的完善

城市干道是城市大交通系统的一部分,设计应优先考虑道路的交通流量、效率与安全,形成相对封闭的交通干道。建议将兴华大街两侧临街地块的车行交通模式引至与干道相交的次干道上,减少两侧地块交通对城市干道的压力;建议设计中两侧地块交通基本经由辅道引入地块内部,除少量集中停车场外,其余分地块以地面停车、地下停车和建筑内部停车方式各自解决,所有地面停车场地均要求以绿化方式进行视觉美化。

公共活动空间的完善

在满足车行交通的顺畅基础上,兴华大街的城市设计更应该强调其“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纽带的作用。阻隔东西方向的交通应不妨碍人行与视线的通畅,在设计中应通过绿地系统与立体步道系统强化“舒适的活动空间”的理念。其中,绿地系统由两套相互交叠的绿化空间组成。一为绿楔系统,即干道沿线每隔一定的建筑用地,留设一定的绿色开放空间,将干道景观向两侧腹地渗透,提供自然景观要素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均衡,同时为高密度的建设开发保留一定的“呼吸空间”。另一为绿核体系,即将干道两侧地块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组团,每个组团内部均设中心绿地(绿核),绿核之间以道路等形式串接,形成遍布设计用地的绿核网络。

组团与节点——有序的空间形态:有序的空间形态是塑造优美的兴华大街形象的主导因素,也是城市设计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次整体城市设计依据兴华大街合理整治开发所确立的整体结构,确立了三处空间节点,依据不同区位特点形成不同特色,并进而以上述空间节点为基础,沿街设置韵律性建筑与标志性建筑,形成视觉高潮。在进一步的城市设计工作中,应着重把握“韵律”与“跳跃”两个要素。建议以道路两侧不同的功能布局为依据,形成具有同一韵律的的城市组团景观,同时在空间节点位置处结合用地性质与功能设标志性建筑(可一定程度的突破限高),形成景观视觉中心,即衬托出韵律性建筑的横向有序,同时也通过与韵律建筑的对比使自身景象更为挺拔突显。通过对“韵律”与“跳跃”的控制,使道路景观点、线结合,相得益彰,丰富而不失秩序、统一而不失变化。

第157条 核心区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研究

行政中心所在的核心区设计中,实行系统的开放性行政中心理念,探索适应时代发展与适应行政中心内在规律性的行政中心理论,为行政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价值标准和设计指导。

开放性设计理念主要包括四个特征,即多元化与包容性、公共性、适应性以及结构层次的压缩。开放性行政中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不仅仅体现在功能组成的复合化和空间行为的多样性方面也意味着行政中心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整体环境中与城市其他功能的交融。公共性意味着大家的、共同的、集体的、共享的经验意味着对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够真切地做出反应。开放性行政中心的适应性表现为适应不同的建设模式、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适应空间功能的变化、适应不同人类行为等方面。结构层次的压缩表示行政中心要突破传统的空间结构层次将行政中心各组成部分打散重组将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转为平等并置的关系;同时将行政建筑内部空间由金字塔模式转变为网络模式以扩大交流适应发展的需求。


第四部分 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建设标准

第二十章 开发控制

第158条 开发控制原则

通过分幅图则,进一步具体落实新城总体发展中各专项规划所确定的内容,重点在于综合、创新和细化。着重考虑新城规划对功能定位、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调整给新城空间带来的影响,体现新定位下的空间格局变化。

第159条 以新城一级建设分区为依据,根据现状条件、规划用地功能、城市景观组织、开发强度控制、市政交通支撑条件、建设时序等,划分二级建设分区——街区,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单元。以各个街区的分幅图则为依据,与规划管理的衔接,进一步落实的强制性内容,深化引导性内容。各地块控制指标的调整,必须在街区内实施动态平衡。

第160条 街区划分原则如下:以河流、林地等自然边界要素及铁路、高速公路、城市主次干道等交通要素作为街区划分的边界要素;分区时尽量避免切割行政、商业、教育科研等职能中心,做到空间完整,职能明确;根据具体情况,分区面积可以有一定幅度,控制在2-4平方公里之间;

第161条 在分幅图则上突出强制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两种类型的要求。控制类要素包括街区整体功能地位、各类用地的规模和比例关系、建设总量和密度、绿地率、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站点、路网密度、地下空间利用、公共安全等,各指标浮动范围较小。下一步的控规调整过程中,各指标须控制在相应的幅度内。建议性要素主要包括主要公共设施、景观特色、建设时序等,需主要提出相应的引导和鼓励原则。根据现状条件、发展要求等因素的不同,在特定地块中,强制性内容与引导性内容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十一章 开发控制管理通则

第162条 土地性质兼容性

大兴新城土地使用相容性表

注:为允许设置;为批准后方可设置;其余为不允许设置。

第163条 奖励与处罚

在进行城市开发建设时,如果土地开发单位提供公共设施和开敞空间,确实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可采取提高容积率等措施作为奖励措施。注意收益的再分配,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

第五部分 新城近期发展与实施政策

第二十二章 新城开发模式与近期实施计划

第164条 新城开发模式

确定大兴新城空间发展的实施策略为:轴向推进,点式开发,功能联动,空间整合。以交通轴线和功能轴线为导向,拓展大兴新城城市结构,集中优势资源投入轴线交聚结点,作为开发建设的带动与示范点,发挥轴线推进的引导作用,整合空间,推动新城空间的理性、集约利用,同时形成大兴新城的城市空间特色。

第165条 目标与规模

大兴新城近期的发展目标是以围绕生物医药基地和物流基地(京南物流商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现代物流产业为支撑,结合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高标准建设和配置,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初步形成北京南部地区核心城市的发展格局;确保新城,并为大兴新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2010年大兴区域总人口达到86万人,城镇总人口57万,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65平方公里,大兴新城人口规模达到42万人,用地规模47平方公里。

第166条 发展建设重点

大兴新城近期以生物医药基地、物流基地(京南物流商港)和东片区北部居住区为建设重点,发挥基地优势,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为主的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层次与水平;大力整合现有城市建成区,积极发展高水平的城市综合服务职能,提高公共设施水平,优化完善新城总体功能布局。

(1) 生物医药基地、物流基地(京南物流商港)建设为发展契机,逐步建立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城经济发展体系。

推进生物工程与医药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与医药制造产业。促进生物医药基地在现状基础上,向南部拓展,与东部天堂河生活居住区改造建设相互协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集群的初步形成。以大兴铁路枢纽为基础,积极促进物流基地建设,逐步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在整合现有用地的基础上实施集约型扩张,完善物流基地内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2) 以保证大兴新城持续健康发展为重要目标,加快新城重点功能区的建设,提升新城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东片区的改造与建设,加强兴华大街两侧的更新改造和土地置换,不断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完善东片区北部居住区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集居住、休闲、办公、文化、体育、商业服务于一体,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区;启动西片区芦求路以东部分的高教园区建设,并适当发展居住和服务功能,为远期形成高标准的西部新区奠定基础。

(3) 提高大兴新城对外交通能力,加强大兴与中心城、亦庄、房山、河北等的便捷联系,进一步巩固京南公铁枢纽地位。

重点完成京开高速路、房通路、万寿路南延线、西旺大街北延线、马家堡西路、马家堡东路、中轴路南延线等的建设

(4) 落实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政策,结合轨道交通M4号线大兴段及中心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确立以轨道交通为先导(TOD)的城市发展模式。

重点优化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使用功能,完善新城公共服务中心职能,促进城中村的改造进程。强化生物医药基地、物流基地(京南物流商港)、新城中心区以及外围西红门、狼垡、孙村等组团之间的交通与功能联系。

(5) 完善新城路网结构,完成相关道路新建和提级改造工程。

重点建设兴亦路西延线、清源路西延线、黄村大街西延线、芦西路和兴华大街南延线工程;改造芦求路为城市道路,完善西南、东南片区、东片区、东北片区和核心片区以及三个组团内部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

(6) 加大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市政设施的建设标准与水平,为新城协调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与中心城给水大市政管网连接,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中水厂3座,110kV变电所两座,消防站2座。

(7) 启动位于生物医药基地、西片区芦求路以东的村庄改造与搬迁。

(8) 综合整治永定河、凤河、新凤河、小龙河、大龙河,天堂河等相关河道,确保新城防洪安全。

永定河大兴段的防沙、防洪整治与生态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扩大水面和沿岸绿化,形成新城的绿色背景。加强新凤河新城段的河道整治与沿岸绿化,搞好沿岸住宅区以及体育休闲设施建设,做好天堂河两侧绿化,为高压走廊和M4号线大兴段建设留出空间,同时适当隔离生物医药与生活居住区。

第二十三章 新城开发实施机制

第167条 新城开发管理机制

(1) 地方政府负责开发计划的审批,同时对城市建设的规模进行控制和掌握;对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纠纷进行调解和协调;控制建设速度。

(2) 对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对象、内容、过程和方法手段等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创新。探索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资源以达到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及其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3) 建议完善大北京都市圈的行政组织协调机制。可以考虑将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的协调范围扩展到大北京都市圈地域,充分发挥其对北京中心城区新城及周边城镇的统筹领导、管理和协调作用,从行政管理和组织架构方面提供体制保障。

第168条 新城开发政策引导

(1) 采取土地置换政策,公益事业用地给予政策优惠,对中心城区转移迁出且符合新城发展战略的产业,新城可以在土地出让政策方面给予较大的置换优惠力度。对新城公益事业土地出让费用予以相应优惠政策。

(2) 完善项目审批程序,提高新建项目进入门槛,完善对新发展项目的考察、审批和监控程序,提高某些新建项目进入新城的门槛,实现新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展目标。凡与新城性质不符、功能冲突、消耗资源过多、效益低的建设项目,坚决禁止进入新城。

(3) 引导城市功能空间整合,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通过新城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引导带动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与整合,同时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利用旧城改造的存量建设用地,提升新城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和产出率。旧城改造用地的出让金主要用于新城基础设施建设。

(4) 完善土地储备流转机制,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采取不同供地方式,如在新城规划区内商业金融等经营性用地,均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而对教育、医疗、福利等公益事业用地可以采取较为宽松的出让方式。

(5) 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关注城市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实施以功能为导向的城市经营理念。

第169条 土地开发与利用机制

(1) 明确旧城改造策略,应明确禁止老城区见缝插针式的建设,零星建设项目应严格控制;市政府立足于“三个改善”,即:改善交通,改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对老城区适当投入;结合新区开发实施土地再开发策略,结合城市西拓进程对原有城市用地类型、结构及空间布局等进行置换升级,明确再发展时机和强度。

(2) 加强新区土地储备和开发控制,科学合理地确定新城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发展时机和开发强度;依据开发时序确立土地储备机制,避免土地投机或圈地行为的出现;注重新区土地复合开发,实现交通和设施用地的联合开发;强调土地集约利用,避免新城建设片面追求外延式发展,实现新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改变二元双轨制,建立城乡接轨的建设用地市场,实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规划分区政策,加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取得、流转、登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土地空间管制政策,保障新城建设用地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

(4) 完善新城用地分级制度,建议新城应根据区域发展水平与市场状况制定单独的基准地价体系,打破原有的北京市域环状地价分布;新城地价制定应以城市发展策略为指导、以市场为依托,对于鼓励发展的产业园与重点项目建立专项建设基金,以发挥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第170条 公共设施投融资体制

(1) 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确保设施的基础性和先导作用。以“政府投入为主,争取国家支持,鼓励社会多方参与,引入市场运作机制”为基本方针。

(2) 对于市政设施等经营性项目主要以民间投资和形成民营化机制为主。新建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将逐步减少政府投资,采取“建设-运营-移交(BOT)”等方式面向社会投资者招标;对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存量资产,除国家有规定的以外,在2008年以前将全部采取转让运营转让TOT)”、股权转让、经营权转让等方式面向社会投资者招标。

(3) 对于轨道交通等对准经营性项目则可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采取公私(民)伙伴关系模式(PPP吸引社会投资者合作建设,或采取政府补贴和政策优惠方式对社会投资者进行回报补偿保障其合理收益;随着价格逐步到位,减少或取消上述投资补偿。

(4) 对于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非经营性项目可采用包干制,代建制或政府工程项目采购制。新建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将以政府投资为主,通过代建制方式进行建设;对于其中有条件的项目,将按照BOT方式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建设,政府通过补偿机制和回购方式,回报投资者。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