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位列中国四大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是开端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五月为午月,通,午时为阳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
xx端午,烹鹜角黍。
农历五月正值仲夏,俗称恶月毒月。《易经》等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此时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并出,疫厉流行。民间流行用兰草汤沐浴去污等诸多驱毒习俗,起于夏商周三代。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要在这天为孩子消灾防毒,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因此端午节又叫:
xxxx、沐兰节、小儿节等。菖蒲根
另外中国人的数字观念是尊一崇三尚五,二五为十是阴阳运行规律。几乎每月与日数字重叠时就是节日。民俗谚语:
正月下,打新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祖先;四月八,拜菩萨;五月五,过端午;六月六,晒丝绸;七月七,掐巧乞;八月十五正中秋;九月九,度重阳;十月一,送寒衣;十一月冬至数阳九,十二月腊八年到头。有说端午节的起源和形成是对华夏人文初祖伏曦氏创造的太极八卦学数字文化(《河图洛书》中的天数
25、地数
30、天地之数和55)的俗化纪念。
1/4



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至少有二十多个,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屈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以楝树叶包饭,外缠五色丝投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闻讯马上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屈原故乡湖北秭归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末端阳。五月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俗称过大端阳,这期间的重头戏包括划龙舟、投粽子、办诗会,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持续到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末端阳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香囊
xx《风俗通》记载: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节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
2/4



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也有小孩佩香囊,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
xx民谚: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端午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
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可治百虫毒、虫兽伤,民间有:
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白蛇传中描绘:
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
3/4



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春秋时,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此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西晋周处《风土记》:
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葅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粽子
南北朝时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最初吃粽子不固定在端午。端午食粽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实际上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风俗。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等等。上海清真洪长兴的粽子很具穆斯林风范,粽壳略青,棱角分明,外观清秀,品味纯正,特别是牛肉粽,是其他帮别所没有的。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均以素食为特色。
4/4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