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鲁迅生平

鲁迅生平

时间:2019-05-04 08:01:48    下载该word文档

长期以来,一提起鲁迅,人们脑海里浮现的便是那个横眉冷对、金刚怒目的战士形象。战士几乎成了指称鲁迅的一个僵化的符号,让人们对鲁迅敬而远之,有谁愿意和一个总是战斗不息的战士亲近呢?这一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乃至招人反感,在它上面又附加了鲁迅心胸狭隘、不讲宽容、语言暴力等等负面的议论。后来,大概是出于消解这一单调的战士形象的需求,坊间各种打着真实鲁迅招牌的小道消息、八卦文字也多了起来,许多人转而津津乐道于鲁迅的私生活,诸如鲁迅的爱情与婚姻、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之类。然而,一个被文化市场消费了的鲁迅,就是真实的鲁迅吗?

一提到鲁迅,好多人似乎都知道,不就三个伟大吗?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一考试都会背。知道似乎是知道,但是心里未必以为然: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好像还凑合,鲁迅有什么思想吗?鲁迅是革命家吗?特别是后一点,很多人是不以为然的,他们想,革命家得抱着炸药包冲锋陷阵,这才叫革命家。鲁迅不就坐在家里吗?怎么叫革命家?甚至也有人怀疑过鲁迅不是思想家,甚至还有人怀疑鲁迅不是文学家。文学家不是写长篇小说吗?鲁迅没写过长篇小说呀?有人说,没听说世界大文豪就写那么点东西的。这些情况又说明了什么?说明其实我们社会上对鲁迅又很不了解。提到这个鲁迅,除了三个伟大之外,如果说到他的精神,我们还会想到一句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1,这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这句话也早就深入人心了。所以如果让很多人去想像我们脑海中鲁迅先生的形象,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很多人脑海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横眉立目,一天到晚拧着眉毛、跟敌人战斗战斗又战斗的这样一个精神上的、文化上的钢铁战士2。鲁迅给我们的主要形象是这样一个钢铁战士的形象--不知疲倦、不知休息、不尽人情,写呀写,这个对不对呢?你不能说他不对。鲁迅的确是夜以继日的、年复一年地战斗着,他有严峻的、严肃的、严格的这样一面。但是一个人如果仅仅是这一面的话,他就好像一个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的辛辛苦苦的劳动者,所以我们社会上很多人对鲁迅是尊敬。你说是尊敬,那是没说的,但是总觉得尊敬之余微微要皱眉,微微要摇头。觉得这个人可信,但是不一定可喜,这个事呢,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以我们大多数人的学识,很难下结论,他永远都是在变化着的。

一、多舛少年

鲁迅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爷爷周福清是翰林出身,曾经担任过知县,后来在北京担任内阁中书,他的父亲则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秀才1。因而,周氏家族在绍兴当地算是一个名门望族。这样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使得少年鲁迅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鲁迅聪慧过人,因此,展现在鲁迅面前的似乎应该是一条读书取仕、光宗耀祖的"光明大道"。可是,世事难料,在鲁迅13岁那年,一场重大的家庭灾难打破了周氏家族的宁静,也从此完全改变了鲁迅的生活。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这场重大的家庭变故会给鲁迅的成长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鲁迅的家庭,用今天的话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甚至比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还要好的一个周氏大家族2。不幸的是,在鲁迅幼年的时候,他们家里遭到一场比较大的灾难,这个大的灾难是由于他的祖父参与了一个案子,是科举考试行贿的案子。我们今天全世界考试作弊成风,在很多著名的大学里,大学生都普遍地作弊,我本人也处理过很多作弊现象,我非常痛恨这种现象,但是很多学生习以为常,说考试作弊有什么了不起,判我不及格我下次再补考,说得轻描淡写。但是我们知道,在古代,考试作弊是大罪,是了不得的大罪,甚至要杀头的,为什么?因为考试作弊就是欺骗最高领导人--皇帝。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你考试作弊,不就是欺骗国家吗?所以考试作弊其实应该是大罪,我们今天太过于轻描淡写作弊这个事情了。

鲁迅的祖父因为科举考试行贿3就被判了死刑,我知道有很多青少年朋友不会理解,真有这么夸张吗?科举考试行贿要判死刑,真没劲,其实这个事情确实很严肃,他的祖父就是被判了死刑,但是这个死刑很有意思,不是立即执行,我们知道判死刑有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缓期一般就不会死了,表现好一点,不再作恶,就改成无期徒刑,鲁迅的祖父被判了死刑,没有说立即执行,可也没有说缓期多长时间,而是判了当时叫"斩监候"的罪4,意思是先不斩,先押着,什么时候杀头,看皇上高兴不高兴,皇上一高兴,没准就不杀了,就赦了,如果不高兴,也许哪天拉出去斩了,所以这事是一个悬念,它没准。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杀人5?每年秋天,秋天草木凋零,中国的一切都是配合自然界的节奏,春天草木繁盛,百花盛开,不适合杀人,杀人煞风景。所以一到秋天,鲁迅家就慌了,一到秋天就花很多钱上下打点,买通关系,希望把今年熬过去,今年熬过去了,明年还得如法炮制一番,就这样年复一年,家里有多少钱也都用出去了。这一场官司下来,他们家就败落了。

由于这场官司,他父亲秀才的名号也被革除了,到手的文凭给收回去了,不算数了6。在这个过程中,鲁迅一个小小的少年,切实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鲁迅有一句很沉痛的话,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可以看见人生的真面目7"人生的真面目是不容易看到的,不是说努力就可以看到的,你没有条件就看不到。鲁迅则有家道中落这个条件。一个孩子家里条件不错,成绩都不错,别人也说你好,一切绿灯都打开了,你看不到人生的真面目。等到哪天你突然考个倒数第一,家里还交不起学费了,你就能看到人生的真面目。少年鲁迅是长子,所以过早的生活的重担、精神的压迫就撂到这个少年的肩头。

因为鲁迅的爷爷被判"斩监候",所以牵连到鲁迅的父亲也革除了秀才的功名。鲁迅的父亲本身身体不好,经过这么一折腾,病情更加加重了,这样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就落在少年鲁迅的肩上,俗话说"国有大臣,家有长子",面对父亲的病重、母亲忧愁、弟弟年幼的这样的生活重担,鲁迅该如何度过,少年鲁迅为什么会遭到邻里的流言诽谤,而这种生活的磨难和苦难会对鲁迅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

鲁迅在很长的时间里,做了些什么呢?他频繁地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8,家里没钱了,就拿东西去当铺当,然后拿钱回来给父亲治病,再然后又去当铺。去当铺是一件很遭受精神压迫的事情,有钱买东西当然是很畅快的心情,若没有钱,受人家白眼,100块的东西5块钱就给你当了,每天遭受这种白眼和奚落,这对小孩的精神打击是非常大的9。到了后来,他的父亲也病死了,家里边仅有的二三十亩水田也卖光了,他家成分等于改变了,由地主变成贫下中农了。

所以说,鲁迅从小知道生活之艰辛,知道钱怎么来,东西怎么来。我记得我的儿子很小的时候,我有一天问他:"你知道咱们家的饭从哪来的吧?"我想启发他说都是他爸爸挣来的,但他说:"我知道,都是从厨房端来的"。当时我大吃一惊,后来我想他说的有道理,因为他每天亲眼所见的饭菜就是从厨房端来的,所以他觉得厨房永远是源源不断生产饭菜的地方,这不是孩子无知,这是大人的教育不到位,他不会想到这些饭和菜是我挣来的。我想,今天很多孩子恐怕都没有意识到钱是从哪来的,没有意识到劳动和生存的关系,这是一个大问题。

鲁迅家里的钱花光了,田卖掉了,值钱的东西能当的也当掉了,房子也就显得越来越大了。鲁迅写那个时候的感觉非常逼真,他说他每天在墙的角落四处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总觉得抽屉里还有什么东西,打开每个抽屉看,看一遍又看一遍。这个时候亲戚朋友和邻里对他们家的态度也改变了10,能欺负的就欺负,该骗的就骗,还有的人就怂恿鲁迅把家里的东西偷出来卖--你们家还有什么东西赶快拿出来卖吧,鲁迅没有这么做,但是邻里之间已经有这样的流言蜚语,所以鲁迅不是直到长大之后才受到社会上流言蜚语的打击的,鲁迅一生就是生活在流言蜚语之中。死了这么多年之后,还没有很多人真正理解他,其实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受流言蜚语的打击了,用金庸笔下杨过的话说:"我一生受人冤枉还少吗?"大侠是怎么成长的,像杨过这种大侠,小时候就受人冤枉,很难有几天扬眉吐气的日子。鲁迅少年时受到这样的压力,压在一般少年的头上,恐怕会受不了。

我是研究文学的,经常讲作家生平,我发现很多作家、艺术家,少年的时候,都经历过家庭的不幸,特别是父亲早逝,少年丧父,这好像是一个很普遍的规律,还有家道中落的也很多。从逻辑上推理:家道中落一定会让人奋起吗?很多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流氓歹徒也是因为家道中落产生的,也许家道中落使人萎靡不振,但是对于我们知道的这些杰出的人物来说,似乎少年时代的不幸是他们取得成就的一所最好的学校,那个时候他们比别人多学了很多很多最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了,我们不能因为要成就自己就故意搞得家破人亡,那是不行的,我们也没有那个条件,现在不是那个时代。鲁迅的家道中落有时代的代表性,因为那个时候清王朝正走向它最后没落的阶段,像鲁迅一样,当时中国有很多家庭都家道中落了,当然原因不同,不见得都是像他家是因为祖父的原因,有的是由于生意没做好亏本了,有的是由于疾病,还有其他原因。从整个中华民族来看,我们中华民族也是经历了一个家道中落的过程,以前很兴旺,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过去,后来家道中落了,中落得很苦,老被人家欺辱,被人家看不起,自己想各种办法振兴、振作。整个中华民族也有一个马鞍形的过程,鲁迅的家道中落以及给他带来的痛苦在中国是很有代表性的,这是鲁迅人生中的第一个痛苦。

、弃医从文

鲁迅在日本学医期间就萌生了济世救国的思想,试图从思想上唤醒沉痛的国人,这其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由?

鲁迅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才开始写《狂人日记》为代表的小说,结集成《呐喊》这本小说。其实鲁迅的呐喊并不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早一点说,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了他的呐喊。鲁迅当年在日本一开始选择的是科学救国的道路,我们经常说,鲁迅是学医出身,虽然是学医,但并不是为了将来的高收入,不像我们现在学医,一把手术刀在手,全家吃饭穿衣不愁。他不是为了这个,而是为了国家,他发现日本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医学,再加上小时候鲁迅父亲生病,自己受到很大的心灵创伤,他就想我如果学好了医,就可以救治平时被病耽误的病人2。我们古人也说过,不为良相即为良医3,不能当一个好的宰相,就当一个好的医生吧,同样都是为国家作贡献的栋梁之才。可是后来,我们知道鲁迅他弃医从文了。

我们提到鲁迅弃医从文的转折,一般都会提到著名的幻灯片事件:在鲁迅日本上学期间,放时事的幻灯片,两个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日军抓到一个中国人说他是俄军的间谍,要砍他的头,围观的都是中国人,中国人看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外国人砍头,表情都是麻木的。看这个幻灯片,日本学生很激扬,高喊万岁,这个事件使鲁迅受到了很大的刺激4。鲁迅想,我将来学好医就是给这些麻木的人治病吗?看上去他们都很健康,那些看热闹人的身体并不比在战场上军人的身体要差,我学医有什么用啊?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清末的时候,由于中国落后,连续战败,就产生了这样一个词,叫"东亚病夫",由于有了这个词,我们长期认为中国人身体不好,说我们体格不如西方人,一直到现在我们也说,中国人身体不行,你看人家NBA的球员,我们老认为自己身体不行。当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有一次德国军队遇到义和团的伏击,德国的军事部门觉得很奇怪,说中国人身体不是很差吗?怎么能够袭击我们,打败我们?他们在北京的城门设置关卡,检查每一个从城门进出的中国男性的身体,检查的结果令人非常吃惊,从这个城门进出的中国男性身体的平均状况都达到了德国军人的水平。还有很多材料证明,中国人的身体并不差。

我们为什么老打败仗?第一不是我们身体差,第二不是我们这个国家没钱,你看我们国家战争赔款赔多少,西方很多国家都是靠我们殖民地给他们的赔款才完成了他们的现代化,通过把我们的钱抢去给他们家里搞了装修,这是事实的本来面目,他为什么打我们?不就因为我们家比他们家过得好吗,不就是因为我们家富吗,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金钱,而是我们贪图享乐胆小怕事,是我们的精神出了问题。所以鲁迅先生那个时候看到了这点,治病虽然很重要,第一重要不是治病,鲁迅认为更重要的是精神,所以他弃医从文了,他在日本期间,断然放弃了医学,鲁迅就是这样走上了呐喊的道路。

在日本期间,他写了很多很重要很深刻的文章5,可是这些文章在当时没有重大的反响,我们今天重读这些文章,回过头看他年轻的时候写的一些东西,我们发现,原来鲁迅先生在年轻时就写了那么重要的文章。鲁迅和他的兄弟周作人还翻译了非常重要的外国小说,在当时非常前沿,名字叫《域外小说集》6。这本小说集今天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当时这个小说集出版之后,在中国和日本加起来一共只卖了40本,日本卖出了21本,其中有一本是他朋友去卖的7。原来鲁迅的呐喊在日本就开始了,但是没有回音,于是,他就带着一身寂寞回国了8

三、鲁迅的战斗精神

对待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鲁迅是谦让容忍,对待群众的麻木与冷漠,他是理解、同情,而对待敌人,鲁迅又会怎样应对呢?鲁迅著名的痛打落水狗的提法,背后到底隐含着鲁迅怎样的思考呢?在与敌人大大小小的文化战斗中,鲁迅遭遇到的真正的敌手又会是谁呢?而在这种枪林弹雨的洗礼中鲁迅为什么会出人意料地采取一种横站的姿态呢?

对于敌人鲁迅是另外的态度。对敌人,鲁迅可以说是严打的,但同时又是轻蔑的,这个严打不是说用专政手段来严打,因为他是弱者,只有对方对他采取严打的措施。对方一严打,他只好针锋相对,但是在战略上他又是藐视的,就像恩格斯赞颂马克思一样,像拂去身上那个蛛丝一样轻轻一抹就抹掉的,他在战术上是重视的,对于那些支持反动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人(段祺瑞政府开枪射击请愿的爱国学生,很多文人写文章来支持说那些学生该死,因为他们认为给政府捣乱)他们是毫不留情的,对这些人是毫无心肝的。对那些叛变革命,然后又来污蔑他的人,对这些人他是愤怒的、轻蔑的揭露,鲁迅有这样一句话叫"痛打落水狗",这个话让人理解为"鲁迅是不宽容的",狗都落水了,为什么还要痛打?鲁迅有专门的文章解释为什么要痛打。说因为它爬上岸来还会继续咬人,当然这都是比喻了。他举了一个例子:辛亥革命的时候,绍兴的革命领袖叫王金发,他抓住了一个坏蛋,这个坏蛋就是杀害秋瑾烈士的坏蛋,抓住之后本来应该枪毙,镇压反革命。但是因为说革命胜利了,革命胜利了应该宽容,所以王金发放就把坏蛋掉了,但是正因为放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坏蛋,所以辛亥革命很快就失败了。那个人就帮助袁世凯最后杀了王金发,革命又重新失败。鲁迅一生经历过太多太多这样的事件,所以他知道对什么人应该宽容,对什么人不能宽容。

鲁迅有他旗帜鲜明的例子,他认为思想上的敌人、文化上的敌人、政治上的敌人不能放过,他对这些人是旗帜鲜明。这些敌手对于鲁迅是又恨他,又怕他。恨他不用说了,立场完全不一样,怕他是因为斗不过他,鲁迅的文章太厉害了,他有思想的力量、逻辑的力量,三言两语就把真理讲得清楚又通俗。通过鲁迅的文章,可以发现,他就像我们讲的那个武林高手一样,举重若轻,又可以举轻若重,我看了一下鲁迅一生中所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文化战斗,最后可以总结为鲁迅一生没有遇到真正的敌手,他是现代中国文化界真正的独孤求败。如果说现实生活中有独孤求败的话那就是鲁迅,一生中没有对手,这个也是他的寂寞和痛苦之因,鲁迅多么希望有一个对手跟自己学问、思想差不多,真正能够对他形成威胁,两个人可以打来打去,没有,他三招二式就打败一伙,全不是对手,全被打得唏哩哗啦,然后前赴后继涌上来,又三下两下打败,打多了就感到很寂寞。鲁迅到了后期,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这像我讲的那个独孤求败的境界一样,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三言两语就打败一批,这也可能就是他的痛苦,像鲁迅随便给那些人起个名目,都成了专有名词了。什么"洋场恶少",什么"革命小贩",三言两语大家一说这个人就是这样,什么"资本家的乏走狗",都成了特有的名词,所以有人就惋惜鲁迅,一辈子都把时间耗费在打这些小狗小猫身上,一辈子没有遇到过真正的老虎,说一辈子像武松那样能打老虎,那也是很有价值的,可鲁迅一辈子把精力都放在那小狗小猫身上了,但是鲁迅他认为这就是他要做的工作。

由于他前后受敌,前面有敌人,后面有奴隶总管的皮鞭,旁边都还是麻木的群众,所以鲁迅发明了一个词叫"横站",横着站,他说我要采取横站的姿态,要防备来自四面八方的枪林弹雨,在这个四面八方的枪林弹雨中,他在那个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在被误解的情况下,他是东挡西杀。现在通过教育,我们知道鲁迅是一个很高大的形象,好像一开始就是这样,其实不是,那是我们后来几十年的教育形成的,鲁迅活着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一个单纯的画面,一方面他很智慧、很休闲,同时又在忙着战斗,又很忙活,他是这样的一个人,生活密度极高,虽然活得不太长,但是他的一年等于我们十年八年的那样的价值。

鲁迅是一个充满战斗色彩的人,因此在许多人的感觉和印象中鲁迅是一个不宽容的人,而鲁迅去世前在悼文词中也说过"我一个也不宽恕"的话,这更给人一种鲁迅不能容人的感觉,那么真实的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面对敌人的污蔑和迫害,面对革命阵营内部的摩擦与压迫,面对群众的麻木与冷漠,鲁迅又该如何转化他内心的痛苦与思考呢?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写作是对生活的反抗,这个意义不仅仅限于作家,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这样。当你生活中遇到困难,遇到愁烦解不开的时候,你拿一张纸写一写你的心情,我相信会有很神奇的疗效,平常越不写作的人,这个疗效越大。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少地写字,写信也很少了,很多人拿起电话就打。我开玩笑,以后的人谈恋爱都不会写情书了,写情书太慢了,打电话多快呀,问今天五点见面去不去?不去?讨厌!挂了,这多方便啊。写情书还要等待、揣摩对方的心思,写错了还不能改,但以后写字可能变成越来越宝贵的东西,为什么呢?你如果写一写就会发现,写作是对生活的反抗,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不满,我们才要写作,用成语说"不平则鸣",世上有不平事,心里有不平之气,写作能够转化,能够化解,鲁迅笔下很多人物的痛苦,其实是他自己痛苦的写照。比如他有一篇小说叫《孤独者》,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的某种写照,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时在旷野里嚎叫,声音里夹杂着惨伤,这就是鲁迅自己的写照。

通过这些写作,鲁迅一方面服务了社会,推进了现代文化建设,同时也解脱了自己的灵魂。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大智慧,统摄了他的精神生活,我们大家其实都有这样那样的痛苦,虽然表面上装得都挺好。我们为什么要装得好?为什么要穿好的衣服?要化装给领导、同事看?就是因为心里苦,我们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互相笑,看不出来。但是你到公共汽车站去看一看,你在马路天桥上往下看一看,你看看大多数人的表情,你就知道人生是苦的。但是我们这些苦是小苦,我们比不上鲁迅这么深、这么广,比较一下你就可以看到鲁迅虽有那么深的痛苦,但他都很乐观,活得很好,惟一的缺陷是活得不够长,活得那么潇洒。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活得更好一点,更潇洒一点,我们用写作也好,不写作也有其他有意义的工作,每个人在自己有意义工作的领域里,战胜这个世界的不圆满、不如意,一方面化解自己的痛苦,一方面也帮助别人来消解痛苦。我觉得那样的人生就是快乐的人生,这是我讲鲁迅的痛苦所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

四、鲁迅的人生观

1对金钱的看法

对于鲁迅的认识,我们以前只是看了鲁迅勇猛的、刚毅的一面。而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则被人们所忽视,对于一个普通的人来说,首先面对的就是生存,我们从鲁迅的只言片语中直接或间接地说到金钱的问题,那么鲁迅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对于金钱这个问题,鲁迅是如何看待的呢?

鲁迅很看重钱,他不怕人家说他爱钱,看看鲁迅的日记,鲁迅日记写得很枯燥,没有抒情议论,从来不写今天晴空万里这些事,他日记里经常写的是钱,收多少钱、花多少钱,天天记账,一听说单位发工资了,赶快跑去领。这个鲁迅好像和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那个高大的鲁迅不完全一致,假如说哪个书商剥削了他的稿费,他马上跟人家打官司,剥削我的钱可不行。鲁迅薪水很高,他挣钱很多,可问题是工资经常发不下来,这工资表上写的工资是很高,但不是老能发,有时候发下来也有,说这个月发工资了,但只发三折,工资那时候是打折的。我们现在没听说过,我们现在只看见卖衣服打折、卖书打折,没听说过工资打折,但那时候工资是打折的。说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要过中秋节了,那发三折工资吧,而且是不见得都能领到,早来的早领,晚来的没有,是这样的,所以鲁迅跑着去领工资。这个时候鲁迅跑的是比较快的,他很关注这个事情,教师经常要去索薪,那个时候有"索薪"这个词。有一次有个小报记者就报道,说周树人教授也去参加索薪之类的游行了,而且说是被警察把门牙给打掉了。这个小报不断制造新闻,所以鲁迅还写了一篇文章出来辟谣,说我的门牙并没有被警察给打掉。有这样的谣言,说明这个舆论是认可这样的事情。在舆论、在媒体看来,教授索薪是可能被警察殴打的,即使教授索薪被警察把门牙打掉了,也是一个比较正常的事情。所以当成一个好玩的事情报道出来,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很混乱的。

谈到钱这个问题,鲁迅却从来不避讳谈钱字,鲁迅曾经在著名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便充分表达了他的金钱观。"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鲁迅说凡是不重视钱的人,都是没挨饿或是处在不饥饿的状态下,他才发清高之论,先饿他一天看看,他就不这样讲话了。他这个很深刻的思想家,其实讲的也是一些普通的人生道理。所以呢,我觉得比较真诚的人,没有必要避讳这个""字。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之上。如果生活搞不好,仍然不懈追求理想,这样的人当然是值得尊重的,我在北大还有北大周围,曾看到很多这样可尊敬的青年,自己穿得衣衫褴褛,也不知道他靠什么为生,却天天在那里拿着一本书,听课呀、写作呀或者画画呀等等。这些人我是很尊重的,但是我想如果他的物质条件好一点,是不是更好。有志的青年,我们当然应该帮助、应该尊重,但是不应该把生活和理想截然分开,如果过于截然分开了,那么我觉得有志青年就变成幼稚青年了,这个是有区别的。

自古以来,"视金钱如粪土者有之,舍金钱而取义者有之,见钱眼开者有之"。而鲁迅的金钱观,却很清晰,鲁迅不否认金钱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础需要,所以他非常看重钱。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时候,由于家庭成员比较多,家庭所有的开销都要鲁迅一人担当。鲁迅在与萧军、萧红的书信中,曾经说自己的经济状况不能说穷,但也没有窘迫过,可见鲁迅当时的经济状况。鲁迅当时的薪水是多少呢?鲁迅靠什么来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开支呢?

鲁迅的收入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固定的薪水,一是他的讲课费,一是他的稿费。这是三笔主要的收入。这三笔收入中后两个是不固定的,我们知道一个人依靠写文章拿稿费生活是不稳定的,因为稿费是不固定的,所以他就很看重那个固定的薪水。在这个薪水之外,鲁迅还到处兼课,鲁迅最多的时候曾经在八所学校兼课,一个礼拜他跑八个学校兼课,当钟点教师。看来鲁迅挣钱也是有一点点贪婪的,是到处走穴去上课。当然那个时候讲课费比较高,讲一次课薪水是比较多的。鲁迅很长时间在教育部任职,那个时候中央政府的官员没有今天这么多,不像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公务员。那时候官很少,所以每人管的事很多,工资也比较高。鲁迅那时候在教育部每个月可以拿300大洋,今天说300大洋,大家没有概念。我给大家分析一下,那个时候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说清洁员,他每个月有两块大洋就够生活了。当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是怎么样的呢?如果购买基本生活用品的话,比如购买柴米油盐,大米、猪肉之类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一块大洋,大概是现在人民币一块钱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多倍,是这样的一个比例。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当然很重视他这300大洋。

后来鲁迅实在讨厌这个北洋政府的官场,不干了。鲁迅后来撤离了官场,再后来他也撤离了大学,大学也不干了,对大学失望了。由广东到上海,最后变成一个住在半租界里的一个自由的文化战士。可后来他即使到了上海,由于这么高的名望,当时管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聘他为特约的作者,也就是特约的撰述员,仍然每个月白送给他300大洋。鲁迅威望太大了,政府为了表示自己能够笼络大知识分子,表示政府很民主,即使像鲁迅这样的人天天骂我们,但还是要每月白送他300大洋。鲁迅就要了,鲁迅就拿了。这个事情现在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写文章,说鲁迅怎么回事啊,怎么每个月拿着人家国民党的钱,然后每个月还骂人家国民党呢?!鲁迅这不是吃里扒外吗?我们今天对革命理解是比较狭窄的,对革命理解比较简单。认为你要革命,那你跑到延安去革命吧。你怎么还在人家这拿着人家的钱,然后还不老实,随便骂人家。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来,这个钱决不是白拿的,你既然给我钱,对你是有好处,对你肯定没好处,钱你不会白给我的,所以钱是要拿的,但是骂也是照骂不误的。因为你是不好的政府,因为你天天做坏事,所以就要骂。鲁迅的这个作风,实际上是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就这样学做过了。辛亥革命的时候他在绍兴,绍兴办了一份报纸。这个报纸骂政府,然后这个政府不愿意报纸骂他,就给这个报纸送了钱了,报纸这个编辑部就讨论说人家送来钱了,那咱们还骂不骂,后来记者们说要骂,他送来钱了,就说明他是咱们的股东,股东不好就应该骂,所以要骂股东,要把政府当成股东来骂,鲁迅这不是简单的而是很复杂的思想,他不是一个玩笑的而是很严肃的立场。在鲁迅看来,坚持拿你的钱,还骂你,这更需要付出加倍的勇气的,如果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跑到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天天骂中国,这算什么英雄好汉?这不算英雄好汉,因为你自己很安全。在帝国主义的指挥刀下面骂中国,这不好,那不好,说中国没有人权,在鲁迅看来那是懦夫,那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就站在中国批评中国,这才是英雄好汉,而这也是真正爱国主义的表现,我真的爱这个国家,所以有外国朋友回忆说,鲁迅看他自己的祖国,就好像看着自己的亲人脸上没洗干净一样,间接地说你这块没洗干净,要把它洗掉。他是怀着这样一种关切的心情。所以说鲁迅表现出真正的爱国主义战士这一面。

2、生存哲学

我们已经了解到鲁迅凡庸和世俗的一面。鲁迅是一个生活情调很高的人,他是最懂得如何生活,也是最讲究生活质量的人,所以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他只不过比我们一般人聪明、深刻、刚猛、坚强。鲁迅除了注重生活外,他还注重生存质量。鲁迅认为人活着很好,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活得更好呢?这就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智慧,那么在生活方面鲁迅是如何表现他的这种智慧的呢?

我们再简单讲一讲鲁迅在生活上的一些智慧。因为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战士把敌人打退了,得下去换弹药,得吃饭,得喝水。现代战争的一个特点是越来越注重后勤工作,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谁的后勤好,基本上就已经胜利一多半了。生活质量的好坏,当然会直接影响战斗质量的好坏,鲁迅在生活上非常有情调。

我们先从鲁迅的人生观讲。鲁迅讲人活着,人应该怎么活?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他有一句话非常好,鲁迅说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31,这话说得多么通俗,不但在那个时候是真理,现在也仍然是这样。鲁迅从来没有抽象地去讲什么人权,但是鲁迅一生都在为人权问题而战斗,他的人权不是空中口号,他说的要捍卫的人权很清楚,它分为三个层面:生存权、温饱权、发展权,对于那些还没有解决生存,生死都不确定,每天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来说,你要让他先生存,解决生活问题。鲁迅说这些话的时候,他还没有很好地学习马列著作呢!这些并不是马列主义教给他的,是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就感悟到的,人是先要生存,第二是温饱,然后才是发展。看看我们中国一百多年来发展的轨迹,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先要求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然后是温饱小康,再然后是发展强大。既然是这样的一个顺序,所以鲁迅很重视生存,很重视这个基础。我们后来学了马列主义,才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是要先吃饭的,鲁迅早就认识到了,除了注重生活、生存的质量之外,鲁迅的生活智慧,还表现在他的智力上。比如他有一篇小杂感,讲如何听高人讲话,如何听领导讲话,听一个什么专家的讲话,他说"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32,什么叫偶有不懂之处呢?说太不懂会被看轻,说太懂了会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就是说听者稍有一点不懂,双方都很舒服,但是我们看,鲁迅说这个话是教人这样做呢,还是讽刺这种现象呢?他没有说,他没有具体表示。你可以理解为他教人这样做,也可以理解为在讽刺这种现象,讽刺中国社会要面子、爱虚伪。所以说鲁迅他不是不懂世故,他是太懂得世故的,有人批评他是世故老人,但是他懂得世故,做事却不一定世故33。他经常是很直率的,心肠很直,所以鲁迅是一方面看透了生活,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又不肯随便敷衍。他是会敷衍的,需要敷衍的时候他也敷衍,或者说他敷衍的时候其实背后是清醒的。他有一篇短文叫《立论》,说人立论其实很难34,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家人生了孩子,客人来祝贺。第一个人说孩子长得真好,将来一定能够升官,主人很高兴;第二人说,这个孩子长得真好,将来一定能够发财,主人又很高兴。其实这两个人说得都是假话,都是恭维话。你怎么知道这孩子将来能升官发财?但是第三个人说了真话,他说这个孩子将来早晚得死,那家主人就把他打出去了。只有第三个说的是真话,但他说真话反而被打出去,可见真话是不得人心的。那么如果 我不想撒谎,想说真话,又不想被打出去,那怎么办呢?鲁迅说那只有一条,就是说,这个孩子,你看,今天天气真不错,哈哈哈。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你没有撒谎,但是又没有被打出去。鲁迅说,人活着说话是很难的,敷衍人也是很难的。这篇文章很有名,所以说鲁迅可以对好人非常宽容,对坏人该严厉的也很严厉,但是该敷衍的时候他也敷衍。

鲁迅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多侧面的人,他有一种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他用大智慧把生活各个方面统一了起来,然后还知道在哪个方面应该紧,哪个方面应该松,所以他才能够战斗得那么久、战斗得那么有力量。正是因为他有大智慧,他才成为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不需要像鲁迅那么频繁地战斗,但是那些生活中的智慧,我觉得是值得学习的,或者说是学之不尽的,即使是在一些小事上,他对我们也都有启发。鲁迅的这些智慧倘能被我们学习一半,就算一半都没有,我觉得就可以像过去说的"闪闪的红星"一样,指引我们长夜里驱黑暗,寒冬里迎新春。所以我希望鲁迅的智慧,能够给我们今天的朋友带来启示,帮助我们应对现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鲁迅生平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