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时间:2015-06-02 22:20:49    下载该word文档

第十三章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的前身为6所学校,历经4次合并而成。最近一次合并时间为20077月,武汉软件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武汉工交职业学院合并组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

学校校训:厚德尚能(校训释义:厚德指学校坚持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做到以德治校,以德治教,以德治学。胸怀博大,宽厚仁爱,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尚能 意为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的全面提高。努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加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办学宗旨:围绕“光谷”核心圈、武汉都市圈和“1+8”城市圈,以市场为牵引,服务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接产业链,优化专业链,形成人才。旨在培养立足“光谷”,服务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以人为本,厚德尚能,培养忠诚企业、胜任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117号。

学校网址:http://www.whvcse.com

第一节 历史沿革

学校由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武汉经贸科技学校、武汉市纺织学校、武汉化工学校、武汉市交通学校、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6所学校历经4次合并而成。

第一次合并,20014月,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与武汉经贸科技学校合并,组建汉口职业技术学院(鄂政函[2001]78号)。校址为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87号,占地面积90亩。

第二次合并,20025月,武汉市纺织学校、武汉化工学校、武汉市交通学校合并组建武汉工交职业学院(鄂政函[2002]60号文)。校址为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关凤路特1号(地名现更改为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117号),占地面积1200亩。

第三次合并,20037月,汉口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组建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同时保留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校名及职能(鄂政函[2003]99号)。合并后学校举办高职与电大两类教育,分二个校区办学,分别为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87号、武汉市中山大道194号。

第四次合并,20068月,武汉软件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与武汉工交职业学院合并组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鄂政函[2006]129号文)。校址为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117号。

第二节 武汉软件职业学院

2003—2006

武汉软件职业学院于20037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由汉口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而成。学校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举办,是一所以软件专业为特色,涵盖计算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艺术设计、财经贸易、应用英语、文秘法律等多个专业和门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也是湖北省唯一一所经教育部评审认定的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学校校址为武汉市工农兵路87号,占地面积90亩。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宗旨,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校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始终不渝致力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依托光谷,立足武汉,面向湖北,服务区域经济,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067月,学校与武汉工交职业学院合并组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

一、学校的创建

武汉软件职业学院由3所学校历经次合并组建而成。2001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教育部备案,将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与武汉经贸科技学校合并,组建汉口职业技术学院(鄂政函[2001]78号)。2003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将汉口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更名为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同时保留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校名及职能(鄂政函[2003]99号)。

(一)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

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位于硚口区宝丰二路5号。始建于195110月,学校在私立法小学校址(汉口岳飞8号)。1953年迁至汉口赵家条建校,1981年停办。

198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宝丰路中学恢复重建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武政办[1985]37号)。重建后,校园面积43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

学校由武汉市教育委员会领导,规格为县团级,培养中专层次师范生,学制四年,主要任务是为武汉市城区和郊区培养合格小学师资。1993年开始举办小教大专班,学制两年。

学校设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保卫科。合并前教师人数为125人,在校生人数为1000人,学生毕业后由武汉市教育局统一分配工作。

(二)武汉经贸科技学校

武汉经贸科技学校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路238号,始建于1973年。校园面积33.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199811月,武汉市政府决定将武汉市粮食学校隶属关系划转到武汉市教委(办发[1998]52号)。19991月,武汉市粮食学校更名为武汉市经贸科技学校(武教计[1999]1号)。

学校由武汉市教育委员会领导,规格为县团级,培养中专层次学生,学制四年,主要任务是培养中职层次技工人才。

学校设党办、办公室、教学科、学生科、保卫科、总务科及若干教研室。合并前教师人数为120人,在校生人数为800人。1994年以前,学生毕业后由武汉市粮食局安排工作,1994年以后,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安排工作。

(三)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

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于197915日,是用广播、电视、印刷、视听教材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远距离开放教育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全国44所省级电大之一。学校位于武汉市中山大道192号,先后在武汉市13个区和部分委办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建有42所分校,形成了覆盖全市各区、各行业的电大教育网络。
2005年,武汉电大先后开设118个大专专业和20多个中专专业,共输送大中专毕业生近9万人(大专7万人、中专2万人)。开展各类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27万余人次。为全省预科教育共培养毕业生4200人。有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13123人,非学历教育培训年均10000人次以上。武汉电大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有美国、西德、加拿大、斯里兰卡等十多个国家的成人教育专家来访。曾成功地举办了武汉国际成人教育研讨会。参与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
(四)第一次合并

2001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与武汉经贸科技学校合并组建汉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校址为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87号,占地面积90亩。

学校系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实行以武汉市人民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业务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指导。其办学经费由武汉市政府统筹解决。学制三年。

学校设院办公室、组织人事处、纪检(监察)、党务(宣传、统战、老干)、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财务处、总务处、工会、招生办公室、南校区管理办公室、科研处(学报编辑部)、实验设备管理中心、图书馆等15个管理部门,设计算机科学系、经济贸易系、基础部、艺术系等4个系(部)。

学校面向全国共9个省招生,主要招收湖北省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2001年共招收学生150余名,随后逐年增加, 2003年,学校在校生达到1700余名。

汉口职业技术学院党政领导:黄凤凯(院长、党委副书记)、别林业(副院长、党委委员)、戴向军(副院长、党委委员)。

(五)第二次合并

20037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汉口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组建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同时保留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校名及职能。

学校系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学制三年,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实行以武汉市人民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业务受省教育厅的管理和指导。其办学经费由武汉市政府统筹解决。

200311月,教育部批准武汉软件职业学院为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

20057月,学校整体迁入武昌区关凤路特1号(武汉市高等职业教育园内),占地面积1200亩。与武汉工交职业学院组团办学,实行资源共享。

学校成立后,加快机构和人员整合进度,在短时间内使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同时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200310月,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谋发展、重质量、出特色、上水平”办学思路,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倡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20055月,在全院组织开展了历时半年的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并汇编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论文集四册。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全院教职工逐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紧紧围绕示范性软件职业学院建设这一主题,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为初步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质量、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奠定思想基础。

迁入新校区后,学校一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道路、管网、水电和主体建筑同步施工。经过大半年的建设,完成了图书信息中心、教学楼、学生宿舍等17万平方米的建筑。另一方面,把质量与特色放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教学中心的地位,不遗余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业特色和合作办学特色,谋求质量兴校,特色强校。

二、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

学校系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院,实行以武汉市人民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业务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指导。其办学经费由武汉市政府统筹解决。

学校设院办公室、组织人事处、纪检(监察)、党务(宣传、统战、老干)、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财务处、总务处、工会、招生办公室、南校区管理办公室、科研处(学报编辑部)、实验设备管理中心、图书馆等15个管理部门设有软件技术系、计算机应用系、经济贸易系、艺术系、机电工程系、生化与环境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8个系。

武汉软件职业学院校级领导为:黄凤凯(党委书记)、戴向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熊华浩(党委委员、副院长)、张道(党委委员、副院长)、马蜂(党委委员、副院长)、别林业(党委委员、副院长)、刘力(党委委员、副院长)、肖华初(助理巡视员)。

三、学科与专业设置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突出软件特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软件类专业为骨干,涵盖机电、经济、文化艺术、生物工程等多学科多门类的专业结构布局。到20068月,学校已建立起以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金融管理与实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产品造型设计、艺术设计、旅游管理、文秘、园林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商务英语等专业为主体,34个专业43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结构体系。

(一)软件技术系

软件技术系主要培养计算机、通讯等领域具备应用计算机网络、C++C#JAVA等相关软件的开发设计及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和网络安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软件技术系学生人数为1400人,教师3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软件技术、信息管理、信息安全三个专业均为武汉市重点专业。

软件技术系设有系办公室和软件技术、信息管理、信息安全3个教研室。20042006年,软件技术系先后与微软、NIIT、北京汇众益智科技有限公司游戏学院、蓝星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实施订单教育,合办学历教育。

软件技术系教师主编和参编的教材有多本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示范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专用教材系列。20052006两年间全系教师和管理人员共撰写与发表专业论文51篇。多名青年教师在各类评比与技能竞赛中获奖。

(二)计算机应用系

计算机应用系主要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装配维修技术,又具有快速跟踪计算机新技术和一定编程能力的计算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 10 人、高级工程师 1 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和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多人,1/2以上的专职教师具有硕士学历或学位。

计算机应用系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形图像制作和图文信息技术三个教研室。已建成或网络集成、网络综合布线、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四个实验室,拥有10个专用机房,近500 台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系先后与微软ATA 公司、思科公司等 IT 厂商进行合作,进行师资培养和行业资格认证;与武汉中百集团等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开展订单教育,毕业生具有稳定的就业渠道。

(三)经济贸易系

经济贸易系主要培养经济管理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现设的专业及专业方向有: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采购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物流配送管理)、会计、会计(会计软件应用方向)、金融管理与实务、工商企业管理(小企业管理)等。各专业配备有较为完善的校内实训实验室,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全系有教职工29名,其中副教授12名,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名,双师型教师3名。

经济贸易系有采购管理、物流配送管理2个专业与中百集团实行订单式培养。截止20068月,已与6家国内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四)外语系

外语系主要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和各系部公共英语课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

外语系有商务英语专业和应用英语专业,在应用英语专业下开设有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系部现有教职员工24名,其中归国访问学者6人(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5名。

外语系配备了功能完备的语言学习室,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和适应教学需要的各类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五)艺术设计系

艺术设计系主要培养为现代企业服务的艺术设计类高级实用型人才。设有环境艺术设计、影视动画、艺术设计、营销美工等专业及专业方向。

艺术设计系有教职工2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6人,多数教师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一定成绩的双师型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强,多人次在全国或华中地区艺术专业设计及制作大赛中获奖。

艺术设计系先后与13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做到与企业零距离结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20052006年艺术设计系学生就业率达80%以上。

艺术系拥有 200 多平方米的画室,有专用的绘图室,有与专业配套的电脑绘图室,配备有 200 多台高档电脑,有专用的多媒体教室、模型制作室、摄影教室和暗室,以及师生作品陈列室。

(六)人文社会科学系

人文社会科学系主要培养人文、政法学科专业人才,为学校理工类学生开设人文、政法学科、选修课程和系列讲座,弘扬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科学精神,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人文社科系文法教研室,管理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开设有文秘、旅游酒店管理、法律事务三个专业,下设商务秘书、电子政务、涉外秘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速员五个专业方向。

全系有23名教师。教师中有副教授8名,硕士7名。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人文社科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建立了电子录、模拟法庭、文秘等实验室。

(七)生化与环境系

生化与环境工程系主要培养生物、食品、化工、环境、城市园林等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系现开设有食品生物技术、园林技术两个专业,下设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生鲜管理(订单培养)、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五个方向。   

系设有生物化工和环境工程教研室以及化学化工类、生物类及环境设计等相关实验室, 拥有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极谱分析仪、 XS2-G系列生物显微镜、全自动电子天平、无菌操作台等先进的分析仪器与设备。

生化系有教职工1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5人。

2003—2006年,生化系先后与多家院校、企业、科研机构、植物园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教育。

(八)机电系

机电工程系主要培养机电工程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有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通信等6个专业。全系有学生1112人,专任教师25人。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12人。

机电系在专业计划和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2003—2004年,学生获得数控加工中级操作员证书金工加工中级操作工证书电工中级操作工证书AutoCAD中级操作员证书的通过率达95%以上。2006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

2006年全国第二届机械创新大赛(湖北赛区),机电系参赛的两个项目:多功能助步器、办公室健身椅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一)教学改革

2004年,开展了全校性的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055月,学校成立专家督导组,聘请校内外专家坐镇为教学把脉,深入课堂进行以课堂教学效果和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为目标的督导,收集第一手客观真实的信息,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强的措施,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的教学工作会议,部署教学工作。200510月,党委书记黄凤凯在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主题为全体动员重质量,专心致志抓教学的报告,全面总结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教育的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20065月,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题是促进作风教风学风建设,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树立质量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全员育人观念,强化过程管理,狠抓教学常规,从细节入手,全面落实教学环节。

(二)教学管理

2005年,学校制定了包括《教学工作规范(试行)》等20多个教学有关文件,使教学管理制度化、常规化。全面实施教学的全过程管理,从教材的选购、教师的选拔、培训、教学过程的监督、教学效果的反馈等环节严格把关。

教务处设立学籍管理科,负责学生电子信息注册、异动、毕业证书的管理工作。建校后,学生学籍实行计算机管理,安装专业软件进行数据操作,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学校制定《武汉软件职业学院教材管理暂行规定》和《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关于教材建设的若干规定》,规范教材的采购、征订程序。2006年度,与10家书店、出版社签订了采购合同,采购、发行教材551种共8万余册。学校鼓励教师自编或参编教材,成果显著。

(三)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由电大校区承担。电大校区设综合管理办公室、电大教务处和三院(开放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各区共设立14所电大分校,实施面向成人的现代远程教育。

2006年,开放教育春秋两季招生共录取本、专科生4110人,其中市校1302人、全校注册学生15157人;通过成人高考完成大专招生677 人;中专生录取1000人,继续教育完成培训人数3116人,考试人数 805人次。

(四)实习实训

2005—2006年,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与100多家公司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涉及计算机、财经贸易、机械制造、机电设备、艺术设计和生物食品等各个领域。校内建立了一批仿真模拟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办学特色和优势

学校创建后,抓住高职教育大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办学优势。这些特色和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外部环境的优势。学校是武汉市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的重要力量,享有政策及资金的有力支持。学校也是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湖北省内唯一),受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2.区位优势。学校位于武汉光谷腹地,毗邻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光谷被誉为智慧之光、财富之谷,高素质人才需求量极大,为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人才培养的优势。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包括订单式培养的五种人才培养模式,与近200家企业建立了合并办学关系。特别是与中百集团的成功合作,得到商务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学校平均就业率稳定在82%以上,部分专业实现了100%就业。

4.办学条件的优势。学校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04亿元,具备了较强的发展后劲。特别是历经两次合并后,优势教育资源进一步集聚,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学校得到了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湖北省委副书记陈训秋、武汉市委副书记殷增涛、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袁善腊等多次到学校调研并作重要指示。

五、学生工作

(一)学生日常管理

20054月,学校制定《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成立学生资助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挂靠学工处,负责学生勤工助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办法》中提出勤工助学工作分为两种方式,即常设岗位和临时岗位。 报酬发放标准为常设岗位:每每月120—240元,每人每月工作时间不能超过30小时;临时岗位:每每小时8 ,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3小时。

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2005年,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得到实惠的困难学生有265名,共获贷款金额217万元。同时,学校还通过积极为因病返贫的学生筹集善款、为烈士、孤残家庭子女减免学费等多项具体措施对学生进行资助。

实行奖学金制度。发放额度为特等奖1500元,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500元,三等奖200元。2004年,共有367名学生获得奖学金,共计10.2万元;2005年,共有470名学生获得奖学金,共计15.8万元;2006年,共有680名学生获得奖学金,共计17.2万元,其中贫困学生获奖学金3.14万元,占总金额的20%

开展贫困生助学工作,形成了奖、贷、助、免、补五位一体的助学机制。

学校重视辅导员工作。2006年,学校共有144个教学班,有专职辅导员32人(其中外聘22人),兼职辅导员16人,兼职班主任30人。专职辅导员与全院学生比1176。已建立了基本的辅导员工作制度,完善了辅导员聘任、管理、培训办法。各系安排新进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并要求他们定期参加班团会和各类集体活动。定期对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落实十个一指标(平均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每周对所带班级进行随堂听课一次;每两周对所带班级学生宿舍进行一次安全卫生检查;每两周向系、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汇报一次工作情况;每周召开一次班级学生干部会议;每周写一篇工作笔记;每学期召开一次班会;每学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学期阅读一本有关学生工作的书籍;每学年撰写一篇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论文)。

(二)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两课教学改革融入学校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之中,做好三进工作,占领学生思想工作的主阵地。20054月,学校通过省教育厅两课专家组教学检查。200510月,在开展教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学校切实抓好学生党员的教育活动,发挥学生党员带头作用,效果明显。

学校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理念,突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行为规范教育。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团员和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又为学生的成长导航

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配备5名专业教师,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20042005级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教学形式为讲授、心理测评、心理影视观摩、户外心理训练、作业等多种形式。

(三)招生和毕业生就业

2003年,学校仅13个专业共1700人,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综合实力的提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录取学生分数线居湖北省内高职院校前列。

2004年,学校招生专业为17个,录取新生1400余人,湖北省内文科最高分为430分,理科最高分为410分;2005年,学校招生专业为25个,录取新生1700余人,湖北省内文科最高分为450分,理科最高分为430分。

2006年学校在湖北省录取考生1956人,第一自愿录取率为100 %;跨省录取考生479人,一次平均录取率为99.8 %2006年,学校共计到校新生1999人,总到校99.9 %;其中:湖北省新生到校1616人,报到率为100%;外省新生到校共计383人,到校率为95.8%。截至20068月,学校共有在校生5000余人。

学校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学生就业。2004—2006年学生就业率为: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平稳反映了学校瞄准市场需求和人才缺口,调整专业设置方向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六、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教职工45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市管优秀专家1人、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8人,入选213人才工程2人,武汉市十大名师1人。

七、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学校设立科研处,负责制定科研规划,组织科研课题立项审批,进行科研工作过程管理和科研成果的鉴定推介。20054月,学校成立学术委员会,黄凤凯任委员会主任。20063月,学校成立科研项目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科研项目的立项、结题等有关工作。党委书记黄凤凯任委员会主任。

20059月,学校成立网络文化研究所,聘请湖北大学周积明教授任所长。同年11月,网络文化研究所申报成为武汉市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20056月,学校制定《科研工作奖励暂行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20056月,学校制定《科研项目管理暂行规定》,对科研项目实行二级管理,即院级管理和各系部管理相结合的科研管理体制。科研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凡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在岗教职工,均可独立担任项目负责人。

2005年学校共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或论文摘编27篇、教材或专著7本。2006年,学校科研项目立项34个,其中5个项目被确定为学校重点项目,共提供资助经费2.3万元。7个项目被确定为武汉市重点立项项目,并按11比例给予配套资助经费。

八、党群工作

(一)党务工作

党委办公室是党委日常工作的综合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安排党委召开的各种会议和重要活动;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信息;检查、了解各部门落实党委工作和领导批示的情况;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和网站建设;编辑《武汉软件职业学院报》。2006年,《武汉软件职业学院报》创刊, 20068月,共出版1期,发表各类文章43篇。20053月,学校网站正式开通。20068月,日均访问量达1600次,总计访问量82万余次。20059月,学生业余党校开课, 20068月,共开办3期,培训了6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其中171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组织部主要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包括基层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20047月,学校开始内部机构和人员整合工作。20052月,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调整完毕。20055月,学校中层以下人员通过双向选择调整到位。20054月,各系和机关共15个党支部成立,并配备支委委员。20059月,各系学生党支部成立,并配备支委委员。

20052月,纪律检查委员会与学校行政监察机构合署办公,履行纪检、监察两种职能。20054月,学校召开2005年反腐倡廉工作会议,全体中层以上干部60余人参加了会议,学校领导按照分工各责任部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初步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院长负具体责任,部门领导负直接责任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格局。20061月,武汉市教育局纪工委到学校检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对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20065月,按照武汉市纪委统一要求,学校召开了“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斗争动员大会”,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全面展开。2006年,学校编印《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汇编》一册,中层以上干部学习。

(二)工会工作

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工会是在学校党委和武汉市总工会领导下,由广大教职工自愿参加的群众组织,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中心任务,积极开展"三育人"活动,努力做好信访工作,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学校团结稳定局面。

20055月,学校成立基层分工会,经民主选举,各分工会设主席1人,委员2人,其中1人为女性,负责女工工作。工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实施送温暖工程,坚持做好五必访、五必谈工作。开展教职工互助互济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创建了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2006年,建立了以党委书记为领导小组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工会主席为主任),使各项工作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20051228—29日,学校召开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共有代表学校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民族、不同党派的近1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各类提案近100件。会议审议并通过学校工作报告和十一五发展规划,审议了一系列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文件,主要有《院务公开暂行办法》、《教职工子女学杂费补助等若干规定》、《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会议选举产生了学校工会领导班子和若干个专门工作机构。

(三)共青团工作

建校后,共青团与学生工作处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责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推进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素质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特色和优势,当好党的助手,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200511月,学校召开首届团代会和学代会,会议主题是繁荣校园文化、竭诚服务青年、加强自身建设大会选举产生王鹰等10人为新一届团委委员。

2005年,学校学生社团共15个,有思想类、艺术类、体育类、文学类等各种类别,参加社团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40%以上。2006年,学生社团发展至29个。2006年,学校共有注册志愿者350余名,在校园中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

九、行政管理

长办公室是综合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沟通信息、协调事务,搞好服务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办公室设主任1名,文字秘书、行政秘书、机要档案秘书各1人。

院长办公室突出服务教学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枢纽作用,搞好沟通和协调,思善谋,重点做好学校各项决策的督办工作。

2005年是学校的制度建设年,全年共印发制度类文件80余份,同年汇编成册。制度内容包括党务、廉政建设、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等。2003—2006年,学校共召开专题办公会及常规工作办公会共40余次。内容涉及学校治校方略、教育教学、学生工作等诸多方面。

学校的人事管理职能主要是对教师、职工等工作人员的吸收录用、调配派遣、培训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等事务,进行计划管理。20053月,为优化人员结构,使符合高校办学要求,学校制定《教职工转岗分流暂行办法》,分流途径主要有校内转岗、调出、辞职、在职进修与脱产学习、病退、待聘等形式。同时,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充实教学一线力量。20048月,学校首次开展了直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的工作,共引进新教师21名。2005年,学校新进教师8人,其中硕士学历3人;2006年,学校新进教师19人,其中硕士学历10人。

20056月,学校印发《内部补贴分配暂行办法及内部补贴分配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此次分配方案改革的原则是总体提高,向一线教师倾斜。

全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由财务处负责。建校初期,财务部门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缓解了学校资金压力。2005年,学校对所有的基建项目均组织了竣工决算审计,全年共审计基建项目8个,总金额57652538元,核减工程造价10076387元,核减率达17.48%2006年,学校全年实现事业收入3818.4万元,其他收入2033.78万元,专项经费收入2926.7万元,各项指标均超预算完成。同年被被评为全国电大系统财务工作先进单位武汉市决算工作先进单位

十、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截止20068月,学校已先后与近200家企业或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

(一)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形式

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后按订单协议100%进入相关企业工作。2003—2006年,学校分别与武汉中百仓储连锁超市有限公司等14家公司开展了整班订单人才培养合作,涉及15个专业,订单人数为1072人。与中百集团共同创立的模式,成为国内订单培养模式的成功范例,获得国家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赞赏。

(二)校企合作渗透式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

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根据教学计划提供相应的实习(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场所和实习指导教师,学校按协议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智力支持服务和输送一定数量的毕业生。

2005年,8名学生参加富士康集团综合考核,取得优异成绩。富士康集团表示将长期录用学校毕业生。

20067月,学校为苏泊尔30多名技术人员提供了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三)校企合作分段制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

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负责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企业负责专业技能实训教学。20059月,学校与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签订 2+1”校企合作分段制教育的人才培养协议。2005级学生中有100余人进入江通公司实训。

(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形式

学校与急需人才的相关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习一年的基础课程之后,即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边工作边学习。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好了工作单位,进入学校后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学业。

20063,学校机械设计与自动化、艺术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开始这种形式的试点。

(五)学校与具有企业(行业)背景的社会培训机构合作的人才培养形式

2004-2006年,学校开展与微软、印度NIIT、游戏学院、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合作办学试点。其特点是将企业培训课程、行业资格考证与学校学历课程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国际公认的计算机应用或软件技术的资格证书。

十一、教育资源和后勤保障

(一)图书馆

学校各类藏书为32万册,中外期刊1500册。2006年,配备了100台电脑建设电子阅览室。2006年,与万方数据公司签订了80万册电子图书、期刊论文数据库的建设项目。通过加大资源建设的投入,学校馆藏资料的形式和内容趋于完善,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的保障。学校期刊阅览室保证每周7天及节假日的全天候开放,每周开放时间达66小时以上,日平均接待读者600人次,年均接待读者约15万人次。

(二)后勤保卫

学校后勤处负责全院师生的饮食、生活服务、校园环境整治、各类维修业务。2005年,学校食堂委托华科大后勤集团经营,后勤处主要做好食品卫生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保障近500教师及5000多学生的工作、生活需要。

保卫工作的主要职责是维护校园稳定,负责对保安队的领导和管理;负责全校集体户口和身份证的管理。20056月,学校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治安责任书》。同年,制定了《消防、应急疏散、救援预案》、《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安全工作预案。

2006年,学校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防火安全领导小组等专门工作领导班子,初步完善了工作责任分明的组织管理系统。学校建校后,始终坚持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了院级、处级、科级三级干部值班体系和学校、系部学生三级管理系统以及公安部门、学校保卫部门、学生保卫组织三级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保卫系统。

200512月,学校积极联系武汉市江夏区政法委、江夏区公安、工商、卫生、教育等部门,进驻学校开展了为期10天的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专项活动,净化了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三节 武汉工交职业学院

2002-2006

武汉工交职业学院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建立,是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教育局主管,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协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以“厚德尚能”为校训,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办学特色,努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被教育部等七部委确定为“汽车运用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校址为武汉市东源新技术开发区关凤路特1号(后更名为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117号)。

学校构建了“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培养的毕业生因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深受企业欢迎。

学校坚持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的办学方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依托 “武汉·中国光谷”、武汉汽车城、武汉国际物流中心,面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武汉乃至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业及传统工业的调整、改造、提升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作为“武汉·中国光谷”自己拥有的唯一一所普通高校,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鼎力支持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发区内的6000余家企业将成为学校重要的实训基地、高级技师的来源地和学生施展才干的舞台,也为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学校努力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路,积极与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著名大学、企业等洽谈合作办学。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教育部部长周济、湖北省委副书记陈训秋、湖北副省长辜胜阻等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全院教职工建设一流高职学校的信心和决心。2006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一、学校创建

武汉工交职业学院是由武汉市纺织学校、武汉化工学校、武汉市交通学校于20025月合并组建而成。

武汉市纺织学校于1974年成立,隶属于武汉市纺织工业局,为纺织系统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专业主要有棉纺工程、机织工程、针织工程、染整工程、印染设计、服装设计等。

武汉化工学校于1978年成立。1972年经市煤化局决定,将武汉化工工人学校恢复为武汉煤化技工学校,校址在长江工厂;1973年更名为武汉化技工学校,校址迁往塑料厂(台北路60号)。197811月,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武汉化工学校,为全日制普通中专,校址为台北路60号,由市轻纺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领导。

武汉市交通学校于1959年成立,隶属于武汉市教育局,是教育部、财政部确定并扶持的汽车维修专业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学校围绕汽车、船舶制造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应用技术、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交通运输与物流管理、汽车商务等设置近三十个专业。

2002510日,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武汉工交职业学院的批复》<鄂政函[2002]60>精神,批准以武汉市交通学校、武汉市纺织学校、武汉化工学校为基础组建武汉工交职业学院。学校管理体制历经三次变更:三校各由行业主管,20018月,武汉市政府决定筹建中的学校由市教委(后改称市教育局)主管,20028月改由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主管,20047月再次改由武汉市教育局主管。组建学校的主干学校——武汉市交通学校于20048月被确定为保留品牌和法人资格,相对独立办学。

二、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

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其机构设置如下:12个党政部门:党委工作部、院办公室(保卫处)、纪检(审计监察处)、工会、教务处、财务处(创业中心)、学工处、团委、总务处(后勤服务中心)、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科研发展部、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3个教辅部门: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实习实训中心、图书馆;9个教学业务部门:基础教学部、机电工程系、汽车运用工程系、光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工商管理系、艺术设计系、环境与化学工程系、中专部。

武汉工交职业学院校级领导为:刘兴无(党委书记)、廖世平(院长、党委副书记)、江贤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郑瑛(党委委员、副院长)、(党委委员、副院长)、陈运生(党委委员、副院长)、陈运生(党委委员、副院长)、张洪祥(党委委员、总会计师)。

三、学科与专业设置

(一)专业设置

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专业设置,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20027月,批准工业分析与检验、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服装设计6个专业招生。200311月,应用化工技术、生化制药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3个专业,学校专业总数达9个。200411月,设光电子技术、物流管理、文秘、艺术设计4个专业,学校专业总数达13个。20059月,设报关与国际货运、数控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6个专业,学校专业总数达19个。20069月,批准新设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影视动画4个专业,学校专业总数达23个。

20069月,学校设有基础教学部、汽车运用工程系、计算机系、机电工程系、光电子工程系、艺术设计系、化学与环保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同时还设有中专部。开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等23个专业37个专业方向。在充分发挥光电子、机械、计算机、纺织等工科专业优势的同时,形成了工科为主,理、工、文、经济、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二)专业发展

学校在不断拓展完善专业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专业建设,着力打造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200411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具制造方向)被评为市级重点专业;200510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批准为第二批湖北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612月,光电系的“激光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系的“AutoCAD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机电系的“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机床编程及应用”、“机械制造基础”,基础课部的“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工商管理系的“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环化系的“无机化学”、“化工原理”,汽运系的“汽车材料”、“汽车构造与维修”,艺术系的“服装图案设计与应用”、“广告艺术设计”等16门课程列为院级精品课程试点课程。200610月,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区域综合型大模式)建设单位。

四、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一)教学改革

20048月配合“组团办学”需要,与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共享教学相关资源。200412月,开始课程考试评价方式改革试点,率先在思政课、数学及电工技术课程采取开卷或一纸开卷的方式。20071月,将《职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必修课程开设。

2005年,学校教学教学改革进入全面起步阶段,在设计培养方案和调整教学实施计划时,坚持将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或实施及各教学环节中,及时总结吸收“订单”培养工作的成功经验,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重点,围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实施中协调好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技能实训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改革。如环化系的“阿帝兰”班、汽运系的“阳光”班、管理系的“华宇”班、机电系的“龙记”、“绿点”班、“楚天激光”等,都是在教学实施中及时引进了企业对培养人才的课业要求,调整了教学实施计划,真正体现出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稳步推进以建立“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方向”为原则的,贯彻“整合课程资源、强调必需够用、落实个性发展、符合订单要求”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为了进一步贯彻为学生成才、为企业服务的思想,组织了教到企业。6月,组织环化系、机电系、计算机系和基础教学部的部分教师,到广东“订单”企业,为顶岗学生送教辅导,并进行了相关调研;拟定从2005年级开始,在机械制造类、汽车运用类等专业大类实施“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2006年,学校教学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形成了理论教学服务于技能训练,考级考证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在导向上实质性打破陈规旧习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把主要精力和办学资源分配放在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现有专业发展力上,强化结合市场和行业岗位关键能力的培养工作,多元化、应用性特色初现端倪。随着订单培养深入,凸现“课程整合综合化”、“产学结合一体化”等实践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始终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能力为本位,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为支撑,明确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专业领域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改革体系职业化、设计平台化、内容综合化、形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和评价社会化的特点。在教学实施中及时引进了企业对培养人才的课程要求,将企业技术人员请上讲台,以适应企业需求。除正常教学外,还在课余开放部分实训室,并根据企业要求适当将专业课由课堂搬到现场,开展厂校联合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校教育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生产的需要,尽量减小学校教育与企业的需求距离,保障就业质量。

20068月,学校启用教务管理系统,初步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二)教学成果

学校通过组织各系部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市比赛,展现了良好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比学赶超的积极性,取得了可喜成绩。20057月,机电系组队参加了湖北省首届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在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参赛的情况下,一举夺得一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20058月,艺术系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荣获二等奖。200510月,机电系组队代表湖北省参加了中南地区及港澳特区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大赛,面对包括有香港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等著名院校的如林强手,荣获二等奖;环化系组队于参加了全国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技能比武大赛,团体和个人均获三等奖。20067月,机电系组队参加湖北省第二届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夺得两个“二等奖”。20068月,机电系组队参加“全国第二届数控大赛”中,获得两个“二等奖”,六个“三等奖”。20069月,艺术系组队参加武汉市第八届学校艺术节中,获得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六个“三等奖”。200610月,环化系组队参加全国首届“华昌杯”化学检验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个单项“二等奖”,八个单项“三等奖”和团体“三等奖”。

五、学生及学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学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2002年首次招收高职生832003年招生10202004年招生20682005年招生24072006年招生2547,至20068月学校与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合并时,有在校生6662人,第一志愿录取率100%2006年第一志愿填报学校的考生约是录取计划的3倍。学校将就业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两级共同负责的工作机制。就业工作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重点,开拓就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2005年首届毕业生实际就业率100%2006年一次就业率92.92%。学校形成了“进口、出口”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为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工作,学校于2005年建立辅导员每月考评机制,将辅导员工作自评与系部考核相结合。20068月,启动人事代理工作,创造条件稳定辅导员队伍。

(三)心理健康工作

心理状况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校园的稳定,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一环。20055月,学校成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防预机制,并以汽运系为试点,确定寝室心理健康护理员,把危机干预落实到最小单元。成功实施5次危机干预(20054次、20061次); 2007年元月获得湖北省教育厅资助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五万元;2007年元月省级心理促进教育、思进网络征文,先进材料入围;20076月,基础部教师张汉芳获团中央学校部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5—2007年,连续举办三届名为“拨响青春风铃”的心理健康活动周、“心海领航”主题活动。200611月,在06级新生中开展心理素质普查活动,并对其中200余名同学进行跟踪访谈。20072月编写了《心路漫漫》、《自主人生》心理健康读本,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获得学生的一致欢迎。

六、教师队伍建设

2006年,教职工523

校外师资引进。学校多方聘请了来自各重点高校的专家型人才,担任各系部主任或顾问兼特聘教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师资水平。2004919日,学校外聘了各系部主任,工商管理系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徐天亮教授、基础课部聘请华中科技大学何锡章教授、计算机系聘请中国地质大学蔡之华教授、服装系聘请湖北工业大学刘维之教授、环化系聘请武汉工程大学潘志权教授、汽车运用工程系聘请武汉理工大学杨万福教授为相应各系部主任。20051028日,学校外聘了各系部顾问兼特聘教授,工商管理系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王槐林教授、基础课部聘请武汉大学文学院樊星教授、计算机系聘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胡金柱教授、艺术设计系聘请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许开强教授、环化系聘请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院长潘志权教授、汽运系聘请武汉理工大学杨万福教授、机电系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蔡立钢教授为相应各系部顾问兼特聘教授。

校内师资建设。为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专业教学梯队建设,切实提高新教师对高职教育教学适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2006923-24日,学校集中新教师进行培训。20069月,学校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取得突破,暑期投入资金近10万元,派出35人次,参加了全国高职骨干教师培训或到企业及其他机构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200728日,学校授予王振洲等32同志2006年度“教学奖”。

七、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一)科研工作

科研发展部是全院的科研工作、发展规划等工作的管理机构,负责起草制定规划,组织科研课题立项审批,进行科研工作过程管理和科研成果的鉴定推介等。2005113日,成立了以郑瑛副院长为主任、毛新华为副主任的教学督导室,聘请了教学经验丰富的4位退休老教师开展日常教学指导工作。20051229日,成立了以廖世平院长为主任委员、郑瑛副院长为副主任委员、毛新华为秘书长的有14个委员的学术委员会。200614日,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并决定成立9个专业指导委员会。

(二)科研成果

2005年,武汉市教育局专家组审查通过学校提交的《汽车文化研究所》、《汉派服饰文化研究中心》申报材料,批准学校“汽车与服饰文化研究所”为市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4-2006年,学校科研项目立项19项,其中省级项目8个,市级项目11个,并按11比例给予配套资助经费。20056月,学校制定《科研工作奖励暂行办法》(试行)。200612月,学校斥资10多万元,奖励当年学校优秀科研成果。

(三)教育思想研讨

2003210-11,学校召开首届教育思想研讨会,院长廖世平作了题为《明确办学思想,共谋发展大计,为建设一流的高等职业学院而奋斗》的主题报告,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创新为魂,以务实为基;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办学定位是“立足武汉,面向武汉,为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武汉的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大批高级技术实用性人才”,办学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的职业学院”。 2005815-16,学校召开第二届教育思想研讨会,院长廖世平作了题为《教学:质量与创新》主题报告提出了以“质量和创新”为主题的教学工作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任务和措施;书记刘兴无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促进学院跨越式发展》总结报告;副院长郑瑛作了题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专题报告进行论文交流并为十佳论文颁奖。经过一年的征集活动,2005929日,校训“厚德尚能”诞生,成为学校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八、党群工作

(一)组织干部工作

200212月,学校成立临时党支部。20038月,中共武汉工交职业学院委员会成立。20049月,成立9个党支部。20065月,各系部直属党支部调整为党总支,各机关支部合并成立机关党总支,撤销离退休党支部,成立离退休党总支。至此学校共设有11个党总支25个党支部,党员421人,其中在职教职工党员140人、离退休党员124人,学生党员157人。20058171222,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20057月,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完毕。200512月,学校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完毕。20065月,全院247个岗位的设置及聘用工作完成,在评聘结合的基础上,此次全员聘用工作首次实行了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

(二)宣传思想工作

2006年被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多彩。2006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工作荣获省委高校工委资助,是市属同类高校唯一获资助的单位。编印《工作简讯》88期,发稿380篇。20042月,校园网ww.whjjxy.edu.cn正式开通。200612月,《武汉工交职业学院报》试刊。

(三)纪检监察审计工作

2005109,召开全院党员干部大会,举行了武汉工交职业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签字仪式,9名院党委委员和22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年终,会同组织部门对全院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了廉政考评。200511月提交党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学院规章制度的意见》,到次年十月,组织协调全院各职能部门抓紧清理、补充、修改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修改旧有制度15种,补充制定新制度23种,清理出一级规章制度85种并汇编成册。

(四)党校工作

20043月成立了学校党校,党校工作办公室与党委工作部合署办公,各系成立党校分校。截至20073月学校党校共举办预备党员培训班2期培训人数132人;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7期培训人数1671人,为扩大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工会

2003年启动工会筹建工作。2005102526日召开学校首届教职工和工会会员大会,选举江贤英、徐万明等12为工会委员会,江贤英任主席,徐万明任副主席,同时成立各专门委员会。

学校工会自筹建和成立以来,先后3次开展以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为目的的踏青活动;以健身为目的的广播操、球类竞赛、棋类比赛、教职工运动会和趣味运动会活动;以关心健康为目的的体检活动;以提高教师技能为目的的技能竞赛活动;以关心困难职工为目的的慰问活动;以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的文艺联欢活动;以关爱女职工为目的的“三八”慰问活动;以捐资助学为目的的捐赠活动;以相互学习、扩大学校知名度为目的的对外交流和竞赛活动。2005年获教育局直属单位教职工乒乓球比赛第三名;2006年获教育局直属单位教职工篮球比赛A组第三名、武汉市教师主题学习网站制作比赛一、二等奖、武汉市教职工广播比赛三等奖;2006年获省高校摄影竞赛教职工组二等奖。

(六)共青团

学校第一次团代会、学代会于200435-6日召开;第二次团代会、学代会于2006331-41日召开,选举产生了学校第二届团委会15人,第二届学生委员会23人,黄俊亮任团委书记。学校设1个分团委,7个团总支,198个团支部,在校高职生7053人,其中团员6700人,团青比例为95 %。院团委下设组织部、文化部、宣传部、办公室、广播站、《学先锋》报社、学生政治理论研习社、青年志愿者协会。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扶持和学生的热情参与下,学校共青团组织和选送的节目、作品在全国、省市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国青少年书画之星推选活动中,学校书法协会会员黄柄林的作品获得书法类青年组“金奖”;在湖北省教育厅举办的湖北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评选中,学校选送的舞蹈《红旗飞扬》荣获舞蹈类甲组二等奖;学校合唱团在市级的合唱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

、行政管理

(一)目标管理

学校将目标管理作为统领各项工作的抓手。自2005年初开始实行目标管理,全院25个部门以“跳起来摘桃子”为原则,分别制定30条左右的硬指标,院领导与各自分管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实现“千斤重担肩上挑,人人身上有指标”,咬住目标不放松,大力推进各项工作,严格目标奖惩,极大地调动了工作热情,推动了工作创新,促进了学校年工作目标的全面完成。

(二)人事改革

学校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选贤任能机制,着力打造思想过硬、作风正派、廉洁务实、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2005年上半年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以公开、公平、公正方式开展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从79名参加竞争的教职工中选拔任用了42名管理干部;下半年有104名干部教师参加了81个科级岗位公开平等的竞争,选拔任用了80名科级干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赢得了全院教职工的高度赞誉。2006年,学校按照“按需设岗、双向选择、择优聘任、合同管理”原则,积极稳妥地完成了全员聘用工作。共完成247个岗位的设置及聘用工作,并首次开展低职高聘、高职低聘,8名在教学科研及其他教学工作中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被高聘为副教授和讲师,为学校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制度保障。

(三)基础管理

学校通过资产的有效运作,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招标运行机制,设备项目建设实行招投标制,透明操作,规范管理,从源头上防范经济活动中的腐败和浪费,项目建设未出现质量问题。学校编制年度资金预算计划,实行经费切块管理,计划使用,把好各项支出关口,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被市财政局评为“2005年度部门预算与国库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学校采取规范公款接待用餐,严格控制车辆用油、办公电话和文耗材,为教职工配发自带餐具,灯管减半照明,停发一次性水芯笔等等有效措施,大力创建节约型校园,营造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氛围。

、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

(一)校园建设

2002124,第一轮武汉工交职业学院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图定稿。20021017,武汉工交职业学院基建指挥部成立。20021112,学校一期工程场平开始施工。2002126,第二轮武汉工交职业学院详细规划图签字盖章(专家认证)。2003118学校举行1202.4亩新校区建设工程开工奠基仪式,一期工程中的综合行政楼、教学楼、学术中心、创业中心、学生宿舍和食堂破土动工。200356,行政楼主体举行封顶仪式。200356晚,学生公寓AC主体举行封顶仪式。省长罗清泉2003820到学校施工现场视察。200393由学校申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同意将武汉工交职业院地址定为“武汉市武昌关凤路特一号”。20039603级新生首批入住新学校。

2004311共计4.5万平方米的第二期学生公寓工程开始破土动工。2004323,学校和“元”公司以社会化形式签订学生公寓建设合同,签字仪式在行政楼会议室举行。200442,学校主要领导议标,确定亚太监理公司为施工监理单位。2004622,第二期学生公寓F率先封顶。2004627,第二期学生公寓DGH封顶。200475,因“元”公司贷款受阻,经学校协调,终止合同,移交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建设。2004823,第二期学生公寓D迎接04级新生入住。

2006年,学校占地1200余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48.5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余元;实验实习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建有数控中心、仿真实验室等61间实验室,与华工科技等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个;藏书总量15万册。

20031024日,教育部部长周济视察学校,充分肯定了学校建设速度和规模,称赞“学院建设得很大气”,希望学校加快发展步伐。分管学校的武汉市委殷增涛副书记、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袁善腊经常深入学校调研,帮助解决资金、设备、环境等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食堂管理

2003627,学校与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总公司总经理屈高波签订《武汉工交职业学院学生食堂托管协议》书。2005613,武汉市卫生局在《长江日报》上发布〈关于我市首批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信誉度评级的公告,“武汉工交职业学院食堂“被评为武汉市首批食品卫生信誉度A级单位。

(三)保卫工作

2003819聘请保安公司保安20人进驻学校。1110,学校投资27防监控系统开工。45,市领导陈训秋来校视察。430,市领导殷增涛副书记等一行到校调研工作。12月下旬,市、区、镇、街、村多层组织协调解决纠纷,学校支付100流芳街解决大村、家山村、长村、解决失去土地再就业问题。

20051216日,学校被中央洪山区委关山工作委员会、关山街办事处评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200732,学校在东湖高新发发区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被再次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东湖高新开发区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20067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武汉软件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与武汉工交职业学院合并组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鄂政函[2006]129号文)。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教育局主管,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协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校址为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凤路特1号(后更名为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117号)。

学校现任领导有:廖世平(党委书记)、马蜂(校长、党委副书记)、戴向军(党委副书记)、郑瑛 (党委委员、副校长)、(党委委员、副校长)、陈运生(党委委员、副校长)、张洪祥(巡视员)。

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承担三类教育(普通高职专科、电大成人本专科、社区教育)。

学校在3个校区办学,主校区地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腹地,占地面积1200余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计算机5113台,实训(实验)室186间;图书馆馆藏图书21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40余万册,电子图书169余万册。

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招生,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4273人,教职工1078人。专任教师507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91人,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5%,其中具有两年以上企业经历的教师120人。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3名,武汉市政府津贴专家10名,武汉市学科带头人18名,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24名。

学校设有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汽车运用工程系、光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艺术设计系、环境与生化工程系、公共课部、体育课部、开放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51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楚天技能名师设岗专业6个。

学校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教育部评定的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确定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软件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类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是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精神文明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武汉市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武汉市社区教育学院、全国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武汉中心。

学校始终坚持“谋发展、重质量、出特色、上水平”,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强校之路。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企业广泛认可,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生报到率连续多年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形成了“规模大、进口、出口”的良性循环。

学校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海信科龙(广东)空调有限公司”、“富士康捷达软件”、“楚天激光”、“中百仓储”、“长江动力”、等210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搭建了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素质培养、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科技推广等方面紧密合作的工作平台,实施了“全方位合作式”、“分阶段介入式”、“行业嵌入式”、“结合区域经济全面合作式”等多种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建立了12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了学生完成直接获取工作经验及综合能力的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与“东风楚凯”、“豪申光电”、“楚天激光”等企业合作,共建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IGA全球合作建立IGA中国零售学院,为中国的零售连锁企业培养符合IGA全球标准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和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双向基地、双向订单、双向培养”(实习与培训双向基地,人才与项目双向订单,学生与员工双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以来,始终坚持三类教育协调发展,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及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为构建武汉市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夯实了人才储备基础。

20096月,学校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201011月,学校在全国近1400所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国家100所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湖北省内共5所),建设期自2012年到2014年。学校的办学水平获得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承担着作为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先行者、引领者的重任。至2012年,学校全力投入国家骨干校的各项创建工作,九大建设项目已经全面展开。

与此同时,学校的远程开放教育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作为全国44所省级电大之一,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建校33年来,为武汉市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5余万人,中职中专毕业生8万余人,非学历教育培训60余万人次。占武汉市成人高等教育的1/3、远程教育的2/320127月,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揭牌成立,武汉电大同时被批准设立国家开放大学分部,名称为“国家开放大学(武汉)”。

撰稿 李启望

审稿 许宁 杨玉尧 李启望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