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则立,不预则废

时间:2013-08-31 01:02:54    下载该word文档

预则立,不预则废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认为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只有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和准备,课堂教学过程才能井然有序、有的放矢。我记得一位专家曾经这样阐述有效课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可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有效课堂的前提,学生的无进步(发展)则是教学失败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课堂上怎样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不仅是教师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学方法的体现。学生为什么“愿意学,主动学”,是因为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在学习中感到了幸福和快乐。“怎样学、会不会学”就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方法的问题了。教师只有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学法指导合理,学生才知道怎样去学知识,才能轻松地学会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得到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不是一句空话。下面笔者从设计教学预案的角度谈一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预案要体现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提到教学预案,也许很多教师会想到,怎样把这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其实教学预案的重心不应该在“教”上,而应该在“学”上,不应该重点关注教师“教”的过程,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学”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呢?

我认为,首先,创设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至关重要。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青少年对惊奇、刺激的东西最为敏感,也最容易产生探索的兴趣。因此新课伊始,如果教师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令学生好奇的悬念,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来。我曾执教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转化策略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而且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引导学生愿意参与,主动探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入:“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想考考大家的语文水平,请同学们进行一个词语填空:化( )为( )会填吗?”学生感到很惊奇,有的学生甚至小声地耳语,老师怎么会在数学课上做词语填空呢?很显然这样的情境创设对学生而言既真实又“新颖别致”,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产生了愿意往下探索的欲望和需求。这时候我适时提出:“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又将学会‘化( )为( )’呢?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寻找答案。”这样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教学活动也随之推向了高潮。可见,在教学预案中,精心创设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学习的效果很明显。

其次,预案的设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数学家雅诺夫思卡娅说:“解题就是把所要解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问题。”可见新知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基础上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认真思考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要学的新知与旧知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哪儿,与旧知的跨度有多大,是否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学生是不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如果能,他就会去努力,如果差得远或者很容易摘到,那他一定就没有去摘的欲望。同样,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正如一位名师说得那样:学生会说的,老师一点儿都不要说;学生会做的,老师一点儿都不要做;学生不会学的,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让他会学。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包办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机会,学生回报的也只能是“冷眼看课堂,被动听知识”,愿意学、主动学只能成为一句空谈。

二、教学预案要体现学生“怎样学,会不会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等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合理地开展学习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具操作性、探究性,让学生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例如,一位一年级的教师在设计“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预案时,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弱的特点。他采取了引导搀扶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学具“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围一围”,通过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等多种感官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形表象的形成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在设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教学预案时,选择了“尝试学习法”。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经验,所以他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大胆地选择了尝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尝试中解决问题,在尝试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我在执教“三角形面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预案:“数方格建立猜想,操作、交流验证猜想”。首先,我引导学生通过数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底、高和面积,知道了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各是多少,并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的底乘高再除以2正好等于面积”,从而建立了猜想。此时,我说:“可是这只是一种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得想办法来验证。”然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讨论、交流、操作、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从而验证了猜想。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更经历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体验并学会了“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预案的每一个环节,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学生知道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实际过程。这让“怎样学”和“会不会学”得到有效的落实。

总之,教学预案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最终的目标。教学预案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明白学生需要什么而不需要什么;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什么还没有掌握;了解学生会不会学以及怎样才能学会。只有不断了解学生,不断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我们的课堂才能更高效。

(责编 高伟)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预则立,不预则废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