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2017辽宁沈阳语文中考真题(含详细解析)

2017辽宁沈阳语文中考真题(含详细解析)

时间:2019-08-23 11:27:31    下载该word文档

2017年辽宁沈阳语文中考真题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qiāo 舌(rào  窍(jué 无可言

B.chè jiè  shù 井然有

C.jǐn xūn jìng 寡闻(lòu

D.变(duì  丽(xuàn nüè 不可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多音字、形声字、难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及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

A项,“饶舌 ”应该读“ráo”;B项,“诉”应该读“sù”此处应该是平舌音;D项,“蜕”应该读“tuì”注意和“兑”、“锐”等形近字的区别。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花开是常有的事,花开有香气更是___________在这个只有我一个人的世界里,我就觉得很不_____,有花香慰我寂寞,我甚至有点儿因花香而_____了。

A.司空见惯 但是 寻常 沉醉 B.唾手可得 因为 寻常 沉迷

C.司空见惯 因为 平凡 沉迷 D.唾手可得 但是 平凡 沉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司空见惯”强调的是很常见。“唾手可得”意思是,很容易就能够得到,句中前半句“花开是常有的事”,说的是“常有”,所以后面应该用“司空见惯”;“因为”表示前后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但是”表转折关系,这句很明显是转折,所以用“但是”;“寻常”也是“常见、平常”之意,而“平凡”则和 “伟大”相对,此处承接上文语义,应该填“寻常”;“沉醉”强调的是“陶醉其中,享受”的意思,“沉迷”是“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文中“我”对“花香”用“沉醉”更合适。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为爱挖一口井,你就找到了自己幸福的源泉。②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③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没有人能够阻挡。④一旦心中有爱,那么无论多么尘世繁杂,心灵上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A.“源泉”是名词,“神奇”是形容词,“一口井”“成就梦想”都是偏正短语。

B.“你就找到了自己幸福的源泉。”这个句子中,“幸福”作状语。

C.“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这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

D.第④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繁杂”改为“繁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法知识。A项,“成就梦想“成就”是动词,“梦想”是“成就”的宾语,所以该成语是动宾短语;B项“幸福”是作“源泉”的定语;D项,语序不当,修改方法是把“多么”放到“尘世”的后面。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背影》。

B.《琐记》中鲁迅回忆了在正月初一清晨,长妈妈让他吃福橘的往事。

C.《骆驼祥子》中刘四爷问祥子,虎妞埋在什么地方,祥子没有告诉他。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战斗间隙,为战友们读《牛虻》,大家深受感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名著阅读识记能力。B项,“鲁迅回忆了在正月初一清晨,长妈妈让他吃福橘的往事”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内容。

5.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5分)

1)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

3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4)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家书抵万金 (2)莫笑农家腊酒浑 (3) 几处早莺争暖树 (4) 阴阳割昏晓 (5)落英缤纷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诗句的默写识记和默写能力。本题难度不大,考试注意平时要准确的背诵重点诗篇中流传千古的名句,能够正确的书写,不出现错字、别字。第(1)句“家书抵万金”的“抵”是“抵得上”的意思。第(2)句“莫笑农家腊酒浑”的“腊”是“腊月”的意思,不可写成“蜡”字,其他几句识记即可。

二、阅读理解(5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别夔州官吏

刘禹锡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②青账:指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帷幕。③步:码头。④白头俯伛:指当地年老的百姓附身曲背。⑤《九歌》: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诗《竹枝词》。⑥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

6.对这两首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被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得深切动人。

B.《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阅读理解的能力。D项“《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说法不妥。诗中看不出有“归隐”之意。就是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阅读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

凡音,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乐者音之所为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

,非致味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

【注释】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指音乐和舞蹈(有时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考察。⑤食飨(xiǎ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宗庙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知音不知乐者 溪深鱼肥(醉翁亭记)

B. 唯君子知乐 虽有千里之(《马说》)

C. 而治道 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 是故先王制礼乐也 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项,能够/能力,才能;C项,完备/佩戴;D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此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歌曲。

(2)礼和乐都领会了,称(认为)其有德。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1)句:重点词语:“是故”翻译为“因此”,“知”译为“懂得”,“言”译为“说”,另外,本句省略了与的宾语,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句:重点字词:“皆”译为“全、都”,“得”译为“领会”,“谓”译为“成为、认为”。语句通顺就可以了。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答案】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结合上下文,再根据“者”、“也”等虚词,即可断出。

10.【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爱好音乐。指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理解概括能力。第一题:首先注意题干要求“共同兴趣”是关键词,还有就是“用自己的话”,结合文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就可概括出二人都爱好音乐。第二题,结合文章“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就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甲)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乙)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乐与事物的伦理相同。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得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得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理。
  因此。从分辨而懂得音乐,从分辨音乐而懂得乐理,从分辨乐理而懂得政治的道理,这就具备了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与他讨论音乐。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与他讨论乐理。懂得了乐理,就接近懂得礼仪了。礼仪和乐理都懂,就叫做有德。德的意思就是得到。
  所以音乐的隆盛,并不是好听到极点的音乐。合祭祖先的礼仪,不一定要用味道极其鲜美的祭品。宗庙中弹奏的瑟,用音色沉浊的朱弦和底部有稀疏孔眼的,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声音没有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的境界。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盘中盛的是生鱼,肉汁也不调味,食物的味道也没有达到完美。所以,先王制礼作乐,目的不是为了尽量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使好恶只情得到节制,从而回归到人生的征途上来。

()阅读选文,完成11~12题。(5分)

【材料一】

叶雕,就是在叶子上雕刻。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到了明清时期,叶雕艺术不断发展,出现了剥离叶肉的叶雕。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叶雕艺人之家的刘政,童年时就喜欢看爷爷做叶雕。大学毕业后他四处走访,收集叶雕资料。学习传统的叶雕技法,他一次次设计,一次次试验,开辟了一个“叶雕世界”。刘政还大胆创新,用现代形式呈现古老艺术。他尝试为叶子染色,原本淡黄色的叶子,经过染洗,变成墨绿叶、大红叶。虽然古老的叶雕技法没变,但创作出的叶雕艺术品颜色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无穷趣味。

——《人民日报》

叶雕作品:水墨船家

【材料二】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他对建筑艺术有着不变的唯美追求。1984年,贝聿铭设计了先锋之作——70层楼。高三百多米的香港中银大厦。它成为“中国大雄心”的象征。2006年,贝聿铭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以“不搞不大不突出”为原则,独具传统之美。如中国文人般内敛、含蓄。贝氏建筑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这表明贝聿铭作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既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又不放弃自身丰富的文化传统。

——《阅读》

【材料三】

20151月,M.Y.Lab木艺实验室在杭州正式创办。在这个新式木工作坊里,虽然它的制作方式改变了,但它背后的工序和时光,隐藏着“木友”们不变的制作初心。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他们体会到了乐趣也收获了许多正能量,除了传统意义的木艺作品,喜欢音乐的木匠们还制作尤克里里和吉他。传统的木作手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变与不变的中国人》

1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叶雕是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这时期的叶雕就是在剥离叶肉的叶子上雕刻。

B.香港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以建筑艺术的不同风格,表明贝聿铭是中西方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

C.木艺实验室是新式木工坊。“工友”们再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体会到乐趣,收获许多正能量。

D.从刘政的“叶雕世界”到贝氏建筑,再到木艺作品,我们看到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可贵。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能力。A项,“这时期的叶雕就是在剥离叶肉的叶子上雕刻。”说法不妥。文中“到了明清时期,叶雕艺术不断发展,出现了剥离叶肉的叶雕。”可见“剥离叶肉的叶雕”应该出现在明清时期。

12.请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一段话。(3分)

叶雕艺术,变的是树叶颜色,不变的是;贝氏建筑,变的是建筑风格,不变的是;木艺作品,变得是创作方式,不变的是

【答案】例:叶雕技法 唯美追求 制作初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选取概括的能力。第一处“虽然古老的叶雕技法没变,但创作出的叶雕艺术品颜色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无穷趣味。”可概括出“叶雕技法”;第二处“他对建筑艺术有着不变的唯美追求”可概括出“唯美追求”;第三处“在这个新式木工作坊里,虽然它的制作方式改变了,但它背后的工序和时光,隐藏着“木友”们不变的制作初心。”可概括出“制作初心”。

(四)阅读选文,完成13~18题。(20分)

孙君飞

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父亲就像一个“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回来,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 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他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可有时候,父亲回家也会两手空空,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灰头灰脸,嘴唇也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缺了不少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我心里有些难过。

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了,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家;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好的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力,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有节日里才有的萝卜炖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满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这样招待他,怎么像犒劳凯旋的将军?

父亲并没有上床歇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并把被单摊开。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可以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我们的家园。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又笑声和甜美的泪光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我们沐浴在父亲的目光中,有了满足,有了激励。

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就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这里还是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是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 ……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

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也包括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但是我又懂得,在那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都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3.请阅读选文④~,补全下面的表格。(4分)

段落 ~ ~ ~

主要情节 父亲拉着桌凳等 B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

满车礼物回家 “招待”做生意 衣物,边看我们玩耍,

亏本的父亲 然后安然入睡

我的心理 A 有些难过 C D

【答案】A无比自豪 B父亲两手空空、疲累沮丧地回家 C疑惑不解 D满足激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理解和把握。A处,在文章第④段最后,“这一刻,我无比自豪”即可写出;B处,五、六段“父亲回家也会两手空空,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可以概括出“两手空空、疲累沮丧”等关键词;C处,第⑧段结尾处“我有些不解:母亲这样招待他,怎么像犒劳凯旋的将军”可以概括出“疑惑不解”;D处,第⑨段结尾处“我们沐浴在父亲的目光中,有了满足,有了激励。”可概括出“满足、激动”。

14.选文第③段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③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的东西的新奇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亲对我们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文段的作用理解。不能删的原因,首先要概括出这段话的意思:写出了父亲带回了很多东西,进而写出这段话与“我”之间的联系,这些东西让我新奇、激动、喜悦;最后阐释这段话对主题的作用:更丰满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15.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他镀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高凳子的奇特吸引,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的解析。首先要理解“镀亮”的意思。其次,联系上下文,因为父亲从外面带回了很新奇的“高凳子”,周围的人都很羡慕。最后,“镀亮”采用了比拟的手法,起到了生动形象的效果。

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画线的句子。(3分)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惫。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从句中“如”、“像”即可看出是比喻的修辞,难度不大。再联系上下文,父亲出去奔波,却什么也没有带回,两手空空,所以这一比喻写出了父亲奔波的辛劳和疲惫。再结合比喻本身所具有的生动形象的效果就可以得出答案。

17.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的温柔体贴,表现了她对父亲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描写人物的手法及作用。描写人物常见的手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文章“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是神态描写,“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好的开水,放到他面前”则是动作描写。上文写到父亲亏本回来,疲惫不堪,此处母亲的一系列反应表达了她对父亲的关心、体贴和爱。

18.选文第段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盛的爱,所以不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回答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不矛盾的原因:文章第十一段,写到“是屋子里,这里还是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是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 ……”可以看出父母所说的需要填满的是实实在在的物品;第十三段,“我们最需要的东西不缺”,结合全文,父亲出门奔波,给我们带回很多东西,体现着对这个家庭的爱,而当他空手而回时,母亲用她自己的方式给予父亲安慰和爱,这个家庭始终充满着爱,“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指的也是“爱”,所以说不矛盾。

(五)阅读选文,完成19~22题。(13分)

①人贵立志。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清代名臣左宗棠,很早就怀有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他潜心研究中外军事战略,被誉为“天才军事领袖”。面对外国侵略,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反观与他同一时代的一些官吏,一心只追求一己之利,在国家危难之时,贪生怕死临阵逃脱,何谈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致黎锦熙信》中提出了深刻见解:“真欲立志,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他在求学时期,就立志救国救民。为了实现志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倾听农民的呼声。此外,他还多次去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坚定了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并为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观点提取的能力。这篇议论文在开头第一段就已经提出了论点,只需要把“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这一句话整理概括一下就可以得出。

20.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文章第三段“清代名臣左宗棠,很早就怀有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就属于举例论证;再和后面的“反观与他同一时代的一些官吏,一心只追求一己……”又构成正反对比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都是为了更有力地证明“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

21.选文第④段与第⑤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④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第⑤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这两段与第⑤段首句一一对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首先应该分别把握这两段话的基本内容。第④段是论述毛泽东同志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第⑤段是论述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这正和第⑤段的开头“毛泽东同志不但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22.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凭个人意志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敌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说法太过绝对。应该改为“只有立下大志,才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三、写作(50分)

23.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大千世界,绚丽多彩。为田野着色,大地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致;为生活着色,人间充满暖意盈怀的真情;为梦想着色,人生拥有执着不懈的追求;为心灵着色,我们收获受用无穷的真知……

请以“为 ________着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家是一只船,载满成长的故事;国是浩瀚的海,托起点点的帆。家,展露了国的文明与荣耀;国,汇聚了家的幸福与期盼。

请以“家与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围绕话题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第一篇

真题解析】

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这种题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学生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就本篇来看,横线上可填的内容既可以是家庭、校园等具体的东西,也可以使生命理想等抽象的概念。

构思:题目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构思过程,为什么而着色?着什么样的色彩?怎么着?理清这三个问题,基本上也就罢文章的框架勾勒出来了。

法: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要从自己的亲身经验中提取材料,并进行筛选,写出真实感受。选择抽象性的问题时,要注意从具体形象引入。

立意:主要是从丰富生活,丰满生命的角度立意。

【写作思路】

思路一:为家庭着色。可从自己和家庭的关系入手,谈谈自己打算给家庭着哪些色,即打算为家庭做哪些事情,并谈谈这样做能够达到的效果。

思路二:为学习生活着色。可以先从一般学生学习生活的枯燥、单调说起,接下来分别把色彩和具体的活动联系起来。如绿色——接触大自然;红色——体育运动、黄色——公益性的活动等。最后总结感受就可以了。

思路三:为生命着色。可用一组表达对生命看法的排比句入手,接下来把抽象概念和具体颜色一一对应。可分别写红色代表激情,绿色代表希望和梦想,黄色代表温暖......

第二篇:

真题解析】

审题: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首先应该理解话题的内涵,它包含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家”,一个是“国”,当然不能机械死板地理解这两个词,其实这代表的是个体和集体,小我和大我;其次:还应该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和谐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家庭是社会、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社会、国家的繁荣进步也离不开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个人、家庭。

构思:“国”和“家”都是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解析两者关系时既要全面、又要有所侧重。在写作时,可采用一些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还可以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诗词警句等。

写法:话题作文,话题相对比较宽泛,我们在具体操作时,要“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这样才能使文章不至于空泛。

立意:正确给自己定位,重在写个人的家国情怀。

【写作思路】

思路一:重点写国家的重要性。可从“大和小”之间的关系入手,突出这的“大”的重要性。接下来举例论证国家给了家庭、个人坚强的后盾,最后抒发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思路二:可从个人角度入手,谈个人、家庭对国家的重要性。接下来引用屈原、顾炎武等事例说明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个人。最后,表明自己远大的理想和为祖国奋斗的情怀。

思路三:从两者的关系入手,谈如何定位自己。首先,国家强大,个人渺小,我们为生在这样的国家而自豪。其次,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个人、家庭,因此我们要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