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时间:2019-10-19 21:56:13    下载该word文档

1.传播学老师冉华讲课,讲到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包括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学家霍夫曼,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还有心理学家卢因。老师告诫我们要多读书,要广泛的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文科理科不要分的太清,这些都是人类知识的一部分。接着她就开始带着我们神游了。她的本科专业是文学,于是第一站就是文学,提到了好多人名,三大短篇小说作者,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于是又到了俄国,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托氏和陀氏,还告诉我们要多读长篇和大部头,里面装着人性的种种和人生的种种。说完文学,她提到了人类学和社会学,PPT上呈现了一个人类进化的过程图,从原猿到森林古猿,从我们的祖母露西,到能人,直立人,智人,以至于最近的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人。这些知识的获取和得到似乎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可是人类的好奇和一些高尚的目标却不断的推动着一些有着执念的人不断探索的,然后她顿了一下,然后表达对于这些人的真诚的敬意。接着,她扯到了经济学,推荐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扯到了理科科学,她没有推荐,只是建议我们平日里多看一些论文,了解人类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接着转到了心理学这一领域,她就推荐了阿德勒的这一本《自卑与超越》。

2.老师推荐书,我们来看,这样的过程让我觉得有点像,小时候妈妈喂我们蛋羹,她总是把蛋羹放到嘴里试试温度,然后才给我们吃。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个老师都有推荐图书的习惯,这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分享知识的快乐是享用不完的;第二,从书本上获取观点和知识更高效。而老师的任务则是给我们一个框架,给我们观念和思路,就像妈妈帮我们试了蛋羹的温度和味道。最近,我不断的激励着自己去读书。但是原因并不在于我突然顿悟了读书的好处,而在于周遭环境对我的影响,以及我自身的恐惧。首先,整个人类社会,或者至少媒体社会不断地鼓励我们读更多有用的书,通过完成这一心理和身体上的动作,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与满足。其次,老师和父母的期望也是如此,但是有别于社会,这两者也许更加注重的是能力的获取,知识的增加。正如一个拼命挣钱的人,也许他缺乏的不仅仅是金钱或者是安逸稳定的生活,更是一种安全感和尊重。所以我们读书的原因也许是:读书能够给我一种安全感和尊重感,让我能够接受爱,进而去爱。但是,不幸的是,很可能有另外一种状况,就是说,我们为了排遣孤独和不满,而读书仅仅是更自我的一个对话过程,拿着书,用眼睛看也许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行为。

3.不明就里的读书反倒是有害的,正如一块田里洒满了种子并不一定能结出果实。正如上一段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我担忧着自己的读书成为了符号化的动作,书中的经验和知识不能成为我人生经验的一部分,不能为我增进一点点的幸福,反倒让我成了一个吸大麻的人,沉醉于知识的毒品。我想到了先前老师讲的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在幸福的道路上,在品质锤炼的田野中,程度之分是最重要的,保持生活天平的稳定。从小就知道高尔基经常说,读书的时候要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可是我也听说过,由于选择困难症,死在两堆草料前的那头驴的故事。我现在也有这头驴的困境。所以如果让我梳理一下我在读书时的困境的话,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心态:为了什么读书,读书到底有什么作用,对于读书自己到底怎么看,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又有多少,性格差异的影响又在哪里。第二,选择:面对图书馆的藏书,我像个仓鼠。什么样的书才是有教益的,读书的顺序是什么,知识的框架结构又该怎么形成?第三,读书方法:之前读了那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大致上有了一个了解,可是还是觉得力不从心。另外,古人厕上马上读书,可是效果怎么样我觉得堪忧,很难看得进去。这三个问题一时是解决不了的,还是等着我花点时间,走点弯路来摸索吧。但有一点,投入时间和精力,否则不会有收获。正如牛逼的马克思,把大英图书馆坐穿,才能在历史哲学经济社会人类学方方面面开花。

4.先来看作者。阿德勒,第一次了解这个人。做学生的时候投的弗洛伊德的门下,读完了梦的解析,学习了精神分析学说;之后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学说,对于弗洛伊德把所有的问题归到童年,归到性压抑有不满,对于夸大梦的作用有不满。于是从精神分析学派走出,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和荣格是同学。看着学者教授之间的撕逼其实还是蛮高兴的,一方面觉得学术之争是高尚的事情,带着光环;另一方面,觉得这些big name就像小孩子一样,争论来的时候不肯让半分,甚至有的时候攻击范围超出了学术,针对个人的人格。不过,这样也许才真实可爱一些,也让大家在枯燥的学术里开开心。就像看一场无聊的技术性的篮球赛,也许中场时的啦啦队美女的乳白的胸和大腿才是重点。从百度百科上了解了一下他的学术的观点:以自卑感和创造性自我为核心,强调社会意识。人虽然有本能,但是生下来也是社会之物,社会性的因素更大一些。而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叶浩生认为纵观阿德勒抛弃了弗格伊德的性本能和潜意识,把目光转向社会文化环境和外在因素,他注重于儿童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兴趣的研究来强调每个人那是社会的一员,对于社会的兴衰和人类的进化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且认为人们都有一种追求向上的意志和愿望。我们不再看到弗洛伊德那种对社会的悲观失望,乃至丧失信心,而是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看到未来生活的美好,从而对未来和自己充满信心。”(百度百科)

5.这样的论文性质的书籍,做笔记的方法最好是抄目录。大概的顺一下。由生活的意义讲起,阐述了生命的使命,人的社会性所要求的社会感和爱心,而且基于成长期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强调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独立性和合作性的重要性。接着,心灵和肉体的关系。接着,自卑感和优越感的阐述,这大概是这本书里核心的概念,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人会自卑,和我们的文化的关系,以及什么是比较正确的优越感,怎样摒弃那种不太正确的优越感。接下来的部分,也是弗洛伊德的那种精神分析,可是分析的结果却是不太一样的,他承认了所谓的潜意识的影响,也说明了梦的重要,可是他认为潜意识大致是记忆力,分析那些敌意、死亡、竞争、困惑、被歧视、事故的记忆对于未来产生的影响,来解开患者内心的痛苦;对于梦,他否定了梦的所谓预见性,认为那是无稽之谈,也批评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过度解释。接下来,他的论证主要集中于,在我们知道了孩子来到世上,社会对他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做。家庭,学校教育,青春期,犯罪预防,职业与工作,同伴友谊,爱情婚姻依次论述。总结一下,首先,大背景,生活的意义,社会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其次,自卑的形成,各种因素对于人心理的影响。最后,在社会的各个子话题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如何做。

6.这本书我很快的能够阅读完,一方面说明了他的作者文笔比较流畅,描述也比较清楚,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书的常识性,许多道理现在都是老生常谈的。先前也想去看梦的解析,看了两章就被吓退回来,太晦涩;《精神分析引论》也不是人读的,那大概也是弗洛伊德的梦呓。有的评论讲,这本书是心理学入门一类的书,我看没错,读起来舒服。而且,弗洛伊德大概是技术性强的医生,阿德勒对于社会文化的分析倒是正中我下怀。最近经常看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科学,一个是人本。在哲学上,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传播学的学派里,有经验学派,有批判学派。一方是实证的,一方是马克思的。一种是较微观的,一种是宏观的。不知道这个区分能不能用到以上两个心理学家身上。另外,也许要提一下荣格,我似乎是更喜欢荣格的,他的很多立论都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的心理学的书籍阅读计划的下一步不如就是荣格吧。

7.既然我们不像小猪一样生活着,那么,迟早,我们要问一问生活意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生活的意义是不同的。那么生活的意义从何而来?又在于什么呢?“事实证明,我们所体验的,不是单纯的环境,而是环境对人的重要性”、“我们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我们有效的解释之后的东西”。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种科学的生命意义。原因就是大家有一种普遍认识,什么比较好,什么比较坏。也就是说,我们会在社会中不断的赋予意义,而不同的意义反过来给予我们生命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既主观,又客观。那么,我们面对的三种使命也就呈现了,人类整体的存续,人类个体之间的和谐,两性之间的关系。“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要对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所以生活的真正意义的标志是,别人能够分享,并且认定有效。这需要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

8.能够克服懒惰写读书笔记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可以根据作者下的断言来分析一下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作者讲心理出问题的人的童年,要么被宠坏了,要被被歧视,长得难看,有生理缺陷,有病都算。倒不是因为这些毛病本身,而是这些问题所引起的生活环境施加给他们的影响,这些记忆留在脑海,持续的给现实和未来施加影响。我想了一个例子。小时候,家里面的女性都是比较厉害的人,奶奶,姑姑,其他的女人,都是疯子一般(在我记忆里)。而且自己的两个堂系的大姐姐也给我一种压迫。其中一个还曾经让我和邻居家的一个小姑娘亲嘴,那个时候我才五岁不到吧,内心里充满了恐惧。这也许对于我对于女性敬而远之的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生活里的一些经验来印证,那些家里有个大姐姐的男同学,普遍能够跟女生有很正常的交往。当然,知道了这一层原因之后,我应该做出一些改变,那就是,改变自己对于女生的态度,在交往中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一些。

9.作者写到,生活的样式和其对应的情绪倾向会不停地对身体发展施加影响。这一章节的论述比较复杂,但是我能get到的点就是:心灵会对肉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换句话说,意识会对人的生理和行为产生作用(马哲的意识能动作用)。再换句话说,性格会通过体格来展现。比如我们常见一个懦弱的胖子不会变成斯巴达勇士,而一个瘦弱的勇士也能练就李小龙的肌肉。这都是有性格的因素。比如我暗暗下决心要成为一个勇敢的人,经过锻炼之后,必定在我的表情和动作上有所体现。明白了这一道理的作用后,作者告诉我们:要了解一种表现或病症后的意义,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分析成简单的动作。这里面我看到了一个矛盾,那就是人类同情心对于这一问题的关照程度不同。比如看一部小说,里面有一个罪犯,偷了东西,可是当我们了解他的身世背景,行为的前因后果之后,偷东西这一罪责反倒成了我们怜悯它的理由。而如果现实情况下,怜悯的情况就很少见了,至少大家都害怕这个小偷可能会把手伸向自己。而对于小说中的小偷却万分放心,尽管现实中的那个小偷可能更值得我们可怜并帮助。这样的局面产生有着呈现信息不同,对信息分析程度不同的原因。小说里作者不厌其烦的说明主人公的心理,可是现实中大家对于一个人则彼此保持距离。这也无可厚非,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投入那么大的关注。于是作者发话了:增进人与人的合作能力。

10.自卑感的形成: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很好理解,经常看窦文涛的节目,很羡慕他的口才和机变,也羡慕他的经济社会地位,可是他往往在节目里哭穷,哭自己没有才能,也许有谦虚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他的朋友圈中都是艺术家和大商人 ,自然让他有了一定的自卑感。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定义: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我们常说小狗狂吠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作者提到了受限制行为,比如口吃,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犹疑的态度。当然作者也提到“手淫、早泄、阳痿和性欲倒错,也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这一点存疑吧。同性恋是自卑造成的吗?这个问题我还没有仔细阅读过文献,也没有真实的接触过这个群体。可是美剧里经常有他们的身影,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同性恋家庭。综上,大致可以总结如下的结论,自卑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是一种渴望而不得后的落差感。它可以改进我们地位的动力,但是往往副作用大于收益。解决自卑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了解并且认清,之后,面对现实,寻求解决的方法,在社会中合作。或者从另一个维度来讲,提升我们的优越感。

11.“追求优越地位,是整个人格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小标题:敌意的记忆限制身心发展。死亡信息的恐惧。亲系与竞争的记忆。根深蒂固的困惑。受歧视者的反抗欲。意外事故,终身难忘。心理学的案例总是有种神秘感,很有意思。这一章里就有很多例子。阅读的过程中我总会比对着自己的小时的记忆,或多或少会有同感。比如小时候家里天天吵架,使我心里充满了对某些人的敌意,直到我开始读书,开始走到了另一个天地之后才放下。比如死亡信息,对我的影响不是恐惧,而是超自然的信仰,或者对于民间神秘叙事的喜爱,每每看到那些扑朔迷离反科学的故事,我会愈加觉得可爱可亲,这样强烈的印象来自于我八九岁的时候,大家族里连续死了好些人,爷爷,奶奶,大舅妈,大姥爷,还有好多旁系的亲人。我也在那个小岁数里看见了不少死人的面孔。相反的是,我对于死亡和黑暗的恐惧在那之后不断地消除了,面对死,我可能更加释然一些。作者还讲到了一个患有焦虑性社会病的35岁男人,简单的说,那个男人在外面没有安全感,无法干好一个合作的职业,他只想呆在家里,和母亲在一起。生活中也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啃老族里面也许有大量的案例,心理学解释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来看待这样的性格心理。恰巧马原老师在课上也讲了这样的一个案例:邻居家40岁的儿子仍旧活在父母的庇护里。当然,马原老师的重点放在了这个人没有出息,没有理想抱负,是个寄生虫。我倒觉得他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如果他不是真的懒的话。如果真的懒,可能是这样的情况:被宠惯孩子的生活模式,他们总想让别人担负责任。

12.说到被宠惯了的孩子,我总是想到王阳,他现在在衡中补习,大概70天以后高考。高一下半学期和他分到了一个班。他的父母非常宠爱他,而且家境殷实,几乎能够满足他所有的要求,吃的喝的穿的住的,都是最好的,唯一的希望就是他能够好好学习,考出好的成绩。然而事情总不像想象的那个样子,或者说正像我们想的那个样子:他不肯学习,看网络小说入迷,一天到晚不停地看。按照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推测,可能有一次,他的父母的不当言行给他造成了一种深刻的敌意的记忆,让他的自尊和希望受到了打击,从而产生了反抗。“如果能够伤害父亲,他就完全满足了”。这样说似乎不太厚道,可是他确实是一个有着典型性格的人。接着往下,作者说到自杀的一个原因:“用自杀来证明你是错误的”。这两年内,我陆陆续续听到了媒体上的很多自杀现象。其中发生口交就自杀的大概就是这一类。另外,神童和学者自杀也是为了证明大家是错的吗?我不这么认为。自杀的成因也能作为一个主题,好好研究一番。但是按这样的逻辑,我可以发现自己的另一个毛病:消极的反抗。比如前些天一直打辩论,很累,而且,一群女生,自己说话没有共鸣,于是就觉得很没有意思。于是就产生了退出的想法。可是自己又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来退出。于是就幻想着自己生了病,觉得生了病就没有人能够坚持让我继续下去了。于是第二个星期自己的嘴里就生了溃疡,我自己都惊讶于意识能够如此的控制自己的身体。于是我便换了一个态度,积极乐观一点,勇敢的与别人合作(这本书给我的‘盲目’的信心哈哈),于是之后几天,溃疡慢慢好了。所以我们往往可以从得病的情况看出来一个人的真实心理。But不能滥用,也许真的人家就是生病了呢。

13.作者谈到梦。首先肯定了弗洛伊德对于梦能够加以科学解释的意义的主张。但是他不同意把梦看作是与白天思想的对立,而认为那是一个事物的变异,是不同的排列方式。另外,他也不同意把所有的梦的背景归结于性。我记得看《精神分析导论》里,弗洛伊德把所有棍子形状的都看成阴茎的象征,而所有的房子屋子都看成女阴的象征。我也不是很同意,毕竟我们还有很多要担忧的东西。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所造出的感觉必须和他的生活模式永远保持一致。”所以与其说梦里的情景有预言的作用,不如说那种环境给我们的感觉更真实一点。比如,白天的恐惧可能就是梦里面临深渊;不如最近莫名的性冲动,可能移植到晚上的一场春梦。其次,梦是用哪些材料构成的?弗洛伊德的看法:隐喻和符号。作者有保留的批判了这样的看法。我觉得似乎还是感觉的问题,作者用“心境”这个词。他提到,我们要跳过小溪,之前总是先喊一个一二三,难道不喊就过不去吗?喊完了自己的腿就变长了?不过是要引起他的心境,并集中他的力量。“预存执行生活模式,并使之固定和加强的各种方法。激发起自身的能力”。梦是生活模式的产品。我很喜欢给自己解梦,但是梦那么的扑朔迷离,怎么能抓住并且解释呢?于是在解梦的过程中,加入许许多多的想象和意义。由于这一点,不要妄想从梦里看的出未来,但是也不要放弃那一点点暗示。讲求一下中庸吧。

14.当我们明晰了生活意义,明白了自卑感和优越感,分析了记忆力和梦境。那么,我们应该把这些指导性的意见贯彻在我们对于孩子教育的各个方面,依次分别是,母亲,父亲,家庭,亲系,朋友,学校教育,职业,爱情婚姻,社会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主体,一个是孩子,一个是与对孩子施加影响的人或团体。作者主要是给能给孩子施加影响的人讲的。首先来看父母。由于作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人,有着自己时代的局限,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并没有现在这么高,西方社会女性选举权也许还没有完全普及。男性还是社会的主导型力量。但是作者却反复的提到了要看重母亲的作用。当然,他不是从男女平等或者人权的角度来看的,而是从人类社会,男女和谐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一个抚养教育下一代的母亲的任务是多么的重要,她的性格品性将会深刻的影响我们的下一代。父母的和谐平等,善于分工将会潜移默化的教育出一个善于合作的孩子,一个能够很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并且有所作为的孩子。这一点,我的体会也很深,但是不必赘述。往下接着说,自己的亲系的影响。最主要的经验在于长子和次子。大众的意见,长子往往权威,次子往往更努力。年龄接近的两个孩子往往会争夺父母的宠爱。而如果父母有偏爱的话,会给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这让我想到了《权力的游戏》里的提利昂·兰尼斯特生理缺陷,从小被遗弃,对自己的家庭充满了敌意。

15.学校是家庭幼教的延续。我还是抄下来小标题:教师的教书育人(希望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心理医生,虽然有教育心理学,但是以我的经验,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做得很好,当然这不全是老师的错);培养合作和竞争意识(我们重视教育,并且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于是教育制度总是被批评和诟病。究竟现行的教育制度有没有做到这一点,还待进一步的了解,但是从表面来看,我们注重考试成绩是不争的事实。);正确评价孩子的发展(只有到了大学,我才初步的明白了人的多方面发展,书呆子只是一个方面。但是从幼儿园到高中,我们正确评价孩子发展这一方面似乎做的不太足);关于先天不足和后天培养(孔子讲过因材施教,作者也说,大家生来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大部分人都是一样的人,不同的社会环境给了我们不同的发展方向。经常听到人抱怨,如果小学时那个语文老师对自己好一点,自己也许就会爱上语文了。所以,我们应当给予一个正确的环境引导。而不是让那些发怒的老师讲:你就是这么笨!);区分孩子的个性特征;顾问会议的重要性。另外一个贯穿很长时间的谎言:当一个老师当着孩子的面,对家长说:这个孩子不是笨,只是有点懒。渴望让孩子改变态度,好好学习,可是结果却适得其反,或者至少少有改变。因为那些孩子反倒会想,哦,原来我这么聪明,我何必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呢?在这样的问题下,老师应该做的是:为什么懒惰,原因是什么,怎么克服?

16.青春期的引导。心理与生理的引导。迎向成人的挑战。这里作者提到,有的进入青春期的人反倒喜欢学小孩子说话;或者相反,装成大人,调戏异性并作爱。青春期的性欲。犯罪心理透析。之前在锵锵看过李玫瑾教授谈犯罪心理学,也许之后我可能去了解一些,现在完全没什么可聊的。作者着重的重述了合作的重要性,并且说:防范犯罪的最佳方法就是适当程度的合作。我又来想自己,自己的青春期算是过了吗?可是性欲却是最佳的时候,往往抑制不住的想要手淫。思想上算是成熟了么?可是总也不明白什么样的思想才算是成熟。是康德的还是农夫的,是政治家的还是诗人的?是理性的光辉?还是现实的温度?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灵魂还是肉体,我都处在不断地磨合当中。我当然承认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性,就像作者一贯强调的一样。可是,作者还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微观的问题的。妄想用一种办法完全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作者也承认环境的复杂多变。所以这一章草草带过,没有太清楚的理清自己和作者的思路。

17.职业、种族、性别是捆缚人类的三条系带。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要有另外两个问题的解决,它们混在一起。所以作者又推出了合作分工。甚至在性别这一项里论证了一夫一妻制的光辉和完满。Yes?这大概是另外一个大的话题了,毕竟我对于婚姻制度还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他的唯一职责就是训练自己,设法支持自己,并在分工制度的架构下激发自己的兴趣。”“原始社会用图腾和制度来控制婚姻…它的真正目的在于增加人类的合作”。最后的几章的论述不太清楚,也许也跟我知识储备不够有关。合作的重要性无可厚非,作者也论证了合作的必要性和需求。可是可操作性却没有很好的展现。我们希望的大家都能为了社会的利益而奉献自己,最终使自己和后代受益,可是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都是目光长远,品行高尚。在较为微观层面起作用的论述,到了社会的层次层次上,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个体聚集形成的整体并不是个体性格心理的相加之和。我应该去找一些例子来印证我的看法。

18.读完了一本书,也许能够解决我一个问题,但是同时会丢给我更多的问题。总结一下这本书里我还没有详细了解的其他问题。第一,性欲倒错和同性恋的问题(甚至不知道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怎么划分,产生的原因,影响)第二,婚姻制度和爱情(such a big problem)。第三:犯罪心理学,嗯…很希望了解,但是还是先有一点心理学的基础了再说吧。另外,我正在另外一本书,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十几万字,很薄。里面也有关于自卑感和优越感的讲述。他是一个文笔好的要上天的作家,而且很有条理和逻辑,看了他的《新闻的骚动》、《哲学的慰藉》,对他的思想和行文逻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刻薄一点说,那就是,他看了很多书,然后把这些书翻译成现代版,结合实际,换成有人文情怀的语调,呈现在读者面前,逻辑框架和体系看起来是他的,但是更多的是大师们的,但是大师们可没有这样的文采。可是,这样的刻薄话语,其实完全是崇拜和夸奖。看完《自卑与超越》,我紧接着就看《身份与焦虑》,凭着热乎劲,我看到了一种一脉相承的感觉。里面有很多故事。也有从哲学家,到经济学家,到诗人的种种话语。这是我理想中的智慧型作家。

19.一会就要出发去上海,准备了几本书在清明节假期里看。首先读完身份的焦虑。然后看乌合之众。从上海回来后,我要读两个方面的小说,包括张爱玲早期上海风味的海上花类型,和金宇澄的繁花。我似乎也有一种拖延的感觉,每当一个人的风头过了,我才会停下来,捡起那一点余温,好好的观赏。从来不去人太多的地方,什么都看不见。这篇读书笔记其实可以加以补充很多东西。包括之前的几个问题,另一本书的笔记,和其他的一些感受。马上要出发了,就写到这吧。最近,我很讨压自己写文章的风格,就像一群蜜蜂嗡嗡个不停。打辩论写立论的时候,学姐也指出了我啰啰嗦嗦的毛病。外加,还没有逻辑。哎,大概是肾虚,没有底气;大概也是头脑发昏,没有逻辑。又或者是看书没有体系,生活没有规律?或者没有好好休息?没有女朋友?哈哈哈哈,不再啰嗦,就这样吧。清明节过后如果魂没有断,我就继续努力。Come on boy!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自卑与超越》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