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时间:2019-02-26 03:46:24    下载该word文档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篇一: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 五四 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 五四 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13日)、美(618日)、英(626日)、法(6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

1860,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奕欣为首。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900,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篇二: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简介《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

分享《中国近代史》简介到:/名句 (7)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像汽车与人力车的比赛。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更多/名句《中国近代史》作者简介蒋廷黻(1895.12.71965.10.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宝庆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标签:##中国近代史资料#中国近代史内容介绍如果你发现本页的中国近代史简介/中国近代史内容介绍有错误,或者你有最新的中国近代史简介,都欢迎随时告诉我们进行更新。

【篇三: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本书依据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反帝与反封建运动发展的节奏和文学发展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将近代中国文学的演变过程分为3个历史时期:(1)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文学的萌生与古典文学的衰落期;(2)维新变法时期——近代文学的形成与飞跃期;(3)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近代文学的拓展与蜕变期。以此为线索,本书组织了上、中、下三编,全面细致地梳理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每编一开始有1概说,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每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概况、主要特征,然后分章节详细、具体、客观地描述这一时期文学上主要的思潮、运动以及人物方方面面的情况,并将其放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总体的分析和评价。上编重点讲解了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开明知识分子的创作情况,介绍了爱国诗潮、桐城派、宋诗派等的发展情况,论述了1840-1894年间小说与文论的发展情况;中编围绕着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这个核心,着重介绍了梁启超、黄遵宪、康有为等维新派作家的创作情况,也介绍了同光体、汉魏六朝诗派、常州词派等传统诗文流派的情况,并论述了谴责小说的兴起及具体情况;下编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大背景下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的状况,重点阐述了革命派作家的诗文和小说创作,也描述了近代戏曲、翻译文学等方面的情况。

在民族生存危机、封建政治危机和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危机下孕育发展的近代中国文学,犹如一部由数代人参加的,分别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思想情绪和审美趣味的多声部合唱,其中虽有着杂乱与不和谐,但救亡与启蒙、反帝与反封建却是其共同的主题。本书从当代人的〔]兴趣和思想出发,将那些过去被忽略的小说、戏剧作为近代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并鲜明地指出了近代文学的这一特征。

本书是当时(1988)最为详备、系统的一部近代文学史,填补了国内近代文学有零星研究而无的空白。2009年本书再次重版,书中内容几经修订更加详尽、充实,更具权威性,更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作者简单介绍

任访秋(1909—2000),原名维焜,字仿樵,笔名访秋,河南南召县人。1923年入开封河南第一师范,并常在《河南民报》副刊发表文章,后与白寿彝等人发起组织晨星社,发行《晨星半月刊》。毕业后又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组织草虫社,在《益世报》发行《草虫周刊》(后改旬刊),并担任编辑。1933年毕业后任教于河南洛阳师范。1935年再入北京大学研究院学习,毕业后又回洛阳师范任教。1940年转河南大学中文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52年,经著名教授王毅斋先生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河南省第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委、民盟河南省第七、八届委员会顾问,民盟开封市主委、名誉主委。1982年后,任河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河南省文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顾问,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顾问。他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中国文学史家。他一生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近代文学3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做出了富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贡献。他文史兼治,古今不隔,学问淹博,精进不息,给世人留下了数百万字的学术著作和丰富的精神遗产。其主要论著有:《中国现代文学史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集》、《鲁迅散论》、《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中国文学史散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袁中郎评传》、《袁中郎研究》、《子产传》、《聊斋志异选讲》等。

目录

绪论/

上编

概说/

第一章近代文学的先行者——龚自珍/第一节生平及思想/第二节诗歌创作/第三节散文创作/第四节龚自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

第二章经世派作家的崛起/第一节经世派作家崛起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主张/第二节魏源/第三节王韬/

第三章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第一节爱国诗潮的形成/第二节爱国诗潮反映的社会内容/第三节空前繁荣的讽刺诗/第四节爱国诗潮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第四章桐城派的中兴与复归/第一节鸦片战争前后桐城派的发展与危机/第二节曾国藩与桐城派的中兴/第三节曾门弟子及桐城派的复归/

第五章宋诗派及其他诗词流派/第一节宋诗运动兴起的原因/第二节宋诗派的诗歌理论/第三节宋诗派的诗歌创作/第四节金和及其诗歌创作/第五节蒋春霖及其《水云楼词》/

第六章19世纪4080年代的小说创作/第一节《荡寇志》/第二节《儿女英雄传》/第三节《三侠五义》/第四节狭邪小说/

第七章《艺概》及其他文论/第一节刘熙载及其《艺概》/第二节林昌彝及其《射鹰楼诗话》/第三节太平天国的文学主张/

中编

概说/

第一章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第一节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进程/第二节文学改良运动的目标与内容/第三节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梁启超/第一节梁启超的生平、思想和著作/第二节梁启超的文学改良/第三节梁启超的文学创作/第四节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文化事业的主要贡献/

第三章黄遵宪/第一节生平与思想/第二节诗歌创作/第三节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第四章康有为及其他维新派作家的创作/第一节康有为/第二节谭嗣同、夏曾佑、蒋智由/第三节丘逢甲与其他台湾爱国诗人/第四节林旭、刘光第/

第五章同光体及其他诗歌流派/第一节同光体诗派及其诗歌理论/第二节同光体诗派的诗歌创作/第三节王闿运与汉魏六朝诗派/第四节樊增祥、易顺鼎与中晚唐诗派/第五节李慈铭/第六章清末常州词派/第一节谭献、庄棫/第二节王鹏运、况周颐/第三节朱祖谋、郑文焯/第四节陈廷焯、冯煦/

第七章谴责小说/第一节谴责小说的兴起及其作家队伍/第二节李宝嘉和《官场现形记》/第三节吴沃尧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节刘鹗与《老残游记》/第五节曾朴及《孽海花》/

下编

概说/

第一章章炳麟/第一节生平与思想/第二节诗文创作/第三节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

第二章秋瑾及其他革命派作家/第一节秋瑾/第二节邹容、陈天华/第三节章士钊、刘师培/第四节金天翮/

第三章南社与南社诗人/第一节南社/第二节柳亚子/第三节陈去病、高旭/第四节苏曼殊/第五节黄节、于右任等其他南社诗人/

第四章革命派小说及其他小说流派/一节革命派小说理论/第二节苏曼殊的小说创作/第三节黄世仲的《洪秀全演义》/第四节鸳鸯蝴蝶派的小说/

第五章近代戏曲/第一节19世纪中、末叶的传奇杂剧及地方戏曲/第二节戏曲改良运动/第三节吴梅、姚华的戏曲理论研究/第四节早期话剧/

第六章翻译文学/第一节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第二节严复的翻译及其诗文创作/第三节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第四节苏曼殊、马君武、鲁迅等人的翻译活动/

第七章王国维/第一节生平学术思想及成就/第二节悲剧论/第三节境界说/第四节文学发展进化观/

结束语: 中国近代文学的渊源与流变/后记/校勘后记/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能与中华民族如此辉煌灿烂而又持续不断的历史文化相比者,确乎不多。在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发生发展并自成一体的华夏文明,曾有过极其显赫的过去,产生了令人惊叹的文化与文学。但进入近代以后,尤其是西方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与大规模的西学东渐,大一统的华夏民族和文化开始受到严峻的挑战与冲击。这不仅给民族的生存,同时也给民族文化与文学提出了1个严重的问题,即如何对付、迎接这种不可避免的挑战与冲击,并在挑战与冲击中重新确立自己的方位,选择自己的出路。经过几代人艰难曲折的探索和数十年漫长而急遽的变革,至五四时期,中国文化与文学终于出现了新的转机。如果我们把百余年来中国文学的演进历程视为1个不断走向开放的矛盾、艰难、曲折、坎坷的现代化进程的话,那么,毫无疑问,这一进程发轫于近代。

全面的危机,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背景。这种全面危机主要表现在3个层面,即民族生存危机、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和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危机。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门户,惊醒了封建帝国的睡梦,把这个封闭已久的封建帝国拉入了开放竞争的近代世界格局。一次又一次的军事入侵与经济掠夺,1个又1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民族矛盾一跃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最强呼声,也是全民族每1个个体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这一前所未有的危机,从根本上改变了民族的生存意识,危机感与忧患感弥漫于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之中。从觉醒的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到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和革命派,无不把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和改革、革命的时代洪流之中。与此同时,随着帝国主义入侵的加剧与深入,进1步加速了徒有其表的腐败封建社会机体的瓦解、衰落与崩溃。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一场又一场的政治动乱,社会政治危机也达到了空前严重的关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交织,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严重动荡与纷扰不安。昔日封建帝国的强盛已经变为自我安慰而又虚无缥缈的梦幻。这种内外交织的危机已使得封建社会无法按照传统的惯例,通过改朝换代的方式,调节自身的机能,恢复整个封建社会大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与民族生存危机和封建社会政治危机相伴随的则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危机。这一危机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影响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各个侧面,影响到近代中国文学的发展。

如果说,民族生存危机是以帝国主义的入侵为标志、政治危机是以封建政体失调和政治动乱为形式表现出来的话,那么,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危机则是以中西文化冲突日益加剧、深化而显示出来的。发生于近代中国的中西文化冲突,是带有历史悲剧色彩的。这一冲突实际上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突。这是2种具有明显时代差异和根本性质不同的文化系统的冲突与交锋。这不仅是物质力量的交锋,更是2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图式”,涉及语言思维体系、信仰追求体系、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结构等系统整体的差异,其整体功能的优势与劣势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所面临的是1个在各方面都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值此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中华民族在军事、政治上抗拒外侮的同时,也必然会张扬自己的文化传统,筑起心理上的文化防线。在这种背景下,2种文化系统与世界图式一旦相遇,冲突便不可避免。但是,以华夏为中心,以以尊临卑的文化心理和以儒家礼乐教化、纲常伦理作为判断异质文化唯一价值尺度的文化心理定势,曾经导致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困境和严重危机。这种困境和危机主要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既缺乏内部的更新机制,压抑母体文化中的活跃因子,又无力扭转民族所面临的危机处境。危机本身便可能孕育着转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战略口号所包含的价值取向,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国文化指出了1个新的方向与出路。从技艺的学习到政治经济体制的借鉴,进而又到文化思想的大规模输入,中国文化为更新自己的机制,摆脱封闭、僵化、危机的困境,开始了艰难痛苦的跋涉。

因此,近代中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氛围,决定了救亡与启蒙、反帝与反封建必然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心议题和首要任务。但救亡与启蒙、反帝与反封建,在近代中国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又构成了两组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既相互交织而又有所背离的双重命题。近代思想、文化与文学的种种新旧杂糅与复杂矛盾性,均可在此找到问题的根结所在。在这一矛盾的历史运行过程中,救亡与反帝日趋深化,启蒙与反封建终于成为时代文化构成的迫切问题,中国文学也在此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出路,开始了全面的从传统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历史过渡。

在这种全面危机(民族生存危机、封建政治危机和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危机)下孕育发展的近代中国文学,在其呱呱落地之后,时代之父便带领它开始了生命旅程上风驰电掣般的奔走。它来不及回味母体的温馨,来不及述说梦般的憧憬,来不及思考生命的归宿,甚至来不及舒展一下它早熟但发育并不健全的肌体。历史的进程是那样的迅猛,使它不得不以匆忙而惶惑的目光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全面的危机像一股股强大的脉冲,使它的心灵为之阵阵颤抖。它毫不犹豫地运用并不纯熟也无暇雕琢的艺术手段,参与了历史的进程:它不仅从各个侧面,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这种危机,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又记录了民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深刻变迁过程;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所蒙受的种种屈辱与在屈辱中爆发的空前的救亡反帝热情,而且也记录了中华民族为抛弃沉重的历史包袱,进行启蒙与反封建的艰难步履。新旧文化意识的交错杂陈与激烈交锋,决定了近代中国文学是1个矛盾复杂的混合形态。传统文学的弊端与必然衰落在近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得以证实和宣告,而新世纪的文学萌芽又在此过程中得以孕育、成长。也许从整体上看,近代中国文学本身并没有达到审美表现与完善的较高层次,但由于它的艰难探索,却为它以后的中国文学奠定了基础,指出了根本方向与出路——走现代化之路。

仅有80年的发展历史却是跨越时代的中国近代文学,犹如一部由数代人参加的,分别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思想情绪和审美趣味的多声部合唱,合唱中的杂乱与不和谐是十分明显的,但在杂乱与不和谐中,救亡与启蒙、反帝与反封建的主旋律却是异常嘹亮。正是由于这样,近代中国文学与近代中国历史现实保持了紧密的联系,与近代中国社会进程、文化思想变革形成了1种共感共振效应。鉴于此,我们在把近代中国文学视为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开端的同时,依据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反帝与反封建运动发展的节奏和文学发展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将近代中国文学的演变过程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文学的萌生与古典文学的衰落期

这一时期的救亡与启蒙运动是遵循着补天自救避害自卫中体西用的逻辑顺序展开的。进入19世纪以来,清朝统治已由康乾时期的巅峰状态走向衰敝,昔日的东方帝国面临着四处潜伏的危机:政治腐败,经济凋零,军备松弛,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天灾人祸连年不绝。面对江河日下的社会局势,1种由危机感而触发的忧患意识在士大夫阶层逐渐蔓延。出于1种起衰救敝的补天愿望,他们首先在学术界发难,倡言革除烦琐、

空疏的学风,呼唤明末清初出现过的经世致用思潮的复归,同时,他们激烈地抨击社会的各种弊端,以与天朝盛世的睡梦极不和谐的音响刺激浑浑噩噩的国人。这是19世纪以来第一次具有微弱启蒙意义的动作。

鸦片战争的爆发,扰乱了中国封建社会缓慢发展的旧有秩序: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在战争带来的生存危机面前,出于1种避害自卫,除弊御侮的目的,中国的先进人士开始了对现存政治、思想、文化多方面的批判、检讨与反省。反省仍是在传统的华夏中心与以夏变夷的思想基础上进行的,他们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战争的对手,代表的是正在世界范围内泛滥的新兴的资本主义洪流,鸦片战争也仅仅是西方列强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第1步。他们过分信赖封建帝国的强盛和以往处理夷敌局部战争的经验,因而对这场亘古未有之变总是保持着1种盲目乐观的情绪。对内,他们希图以自救的方式,通过现有政体与思想文化机制的自我完善与调节,使旧有秩序的紊乱趋于正常;对外,他们以为学得对方的船坚炮利,修缮加固城池海防,自可化险为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与鸦片战争前夕兴起的经世致用思潮自然地融合,形成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旗帜。经世致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移转了士大夫阶层中空疏、烦琐的学风,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社会现实与对中国之外世界的注意。但这种远远不够的救亡觉悟仅仅为少数先进知识分子所具有。与中国之外世界的长期隔绝,妄自尊大的民族文化心理与麻木愚钝的精神状态,扼杀与阻止了全民族范围内的救亡总动员,生存危机意识并没有为全民族所共同接受。封建宗法制度、封建伦理纲常仍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对西方世界的了解与借鉴也被牢牢控制在中体西用原则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

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严酷事实是:中国封建政体与意识形态的腐朽已到了再不能亢奋起来的地步,微弱而有限的机制调节在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的进攻面前,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效应。经历了多次失望之后,在早期改良主义者中,终于萌生了朦胧的政体改良的要求。这是十分可喜的思想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文学的触觉是异常敏感的。东南沿海的炮声,打乱了封建士大夫悠游从容的步武,他们从神韵、格调、性灵的艺术梦幻中惊醒。面对血与火的社会现实,以高遏入云的嘹亮歌唱,代替了往日的浅唱低吟。这种以揭露侵略者暴行,抨击清政府及军队腐败,歌颂抗战英雄,宣扬抵抗意识为主题的歌唱,汇成了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爱国诗潮很快与先于它们出现的经世致用文学思潮汇拢,形成了鸦片战争时期议论军国、臧否政治、描摹时变、慷慨论天下事的文学主体精神。近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文学与政治空前紧密结合,与救亡启蒙运动亦步亦趋、息息相关的发展趋势,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爱国诗潮是居于不同社会地位,抱有不同艺术追求作家的共同歌唱。战争没有引起中国知识分子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因而爱国诗潮所表现出的感慨称忧愤与文学史上曾经有过的战乱文学相比,并没有明显的超越。在经世致用思想被学术、文学界普遍接受的同时,晚明以来形成并发展的人本主义和反理学思想却遭到冷落。作为鸦片战争时期思想与文学界巨子的龚自珍,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目光。他在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尊严的藐视及对人性蹂躏的同时,表现出了对人身、人心自由与解放的热烈向往。他对世俗权贵的轻蔑、傲视,对母爱、童心的依恋、赞颂,以及他狂放不羁的气度,不畏强御的风骨,都显示出1种叛逆人格的力量。他建立在肯定人(包括自我)在历史与文学活动中的创造主体地位基础之上的文学三尊说,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文学思想。他指出,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要尊重作家个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与价值判断(尊心),尊重作家的思想情感及其方式(尊情),尊重文学与作家个性的自然表现(尊自然)。这种带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在当时的文学界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也许是这种呼声还显得纤弱,或超越了现实,也许是文坛过于麻木、积重难返,这种思想在半个多世纪以后方获得巨大的嗣响。

战争给了无生气的文学带来了新的表现题材,也带来了新的兴奋点。这种兴奋暂时为老态龙钟的古典文学涂抹了一层酡颜。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曾给学术界、文学界带来一片惊恐。尔后,随着所谓同治中兴局面的出现,文学又恢复了依靠自身惯性的缓慢蠕动。人们对封建政体与文化机制尚未丧失其复元振兴的信心,也很难产生诀别旧有文学体系的勇气和意图。温柔敦厚的诗教,文以载道的古训,仍作为经典而被频繁地征引;学汉、学唐、学宋的复古主义旗帜仍被不同的文学流派高高举起,微弱的创新意识,被紧紧包裹于复古的大旗之中;文学作为封建政治与经学之附庸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宋诗派、桐城派仍在学问还是性情、义理还是辞章的困扰中作着小心的平衡与艰难的选择;小说戏曲依旧被大雅君子视为小道,即便如此,这个时期的小说戏曲中,同样渗透着封建思想与伦理道德的说教。

文学期待着变革,期待着政治、思想革命的风暴给予它告别过去的力量。

二、 维新变法时期——近代文学的形成与飞跃期

甲午战争以中方的惨败而告结束。《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随着侵略活动的加剧,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活动日益甚嚣尘上,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一场全民族范围内的救亡运动开始酝酿形成,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成为压倒一切的强烈呼声。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为这一时期先进政治力量的代表,领导了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思潮给近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是既深且巨的。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古今中外全方位的思想求索,促进了中西文化空前剧烈的撞击、交汇、融合。华夏中心、天朝至上的思维定势被轰毁,自我封闭、妄自尊大的思想文化体系被打破,中华民族开始全面地重新认识世界,审视自身,寻求自强新生之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念的引入,使人们从弱肉强食的普通道理中领悟到民族危机问题的严峻;进化论与公羊三世说的结合,成为维新思想家鼓吹变法图强的重要理论根据;民权论的传播,煽动起人们对民主政体的向往;民权论与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对君主制的批判思想交汇,铸就了维新思想家以实行君主立宪制为核心的政治理想。

正当维新派满心喜悦、跃跃欲试地将其政治理想付诸实行时,却遭到了封建旧势力的沉重打击,流血的现实促使维新思想家进1步探求影响政治变革成功的原因。他们认为,变法的流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想与文化方面的变革进行得还相当不充分。于是,一场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主要内容的新民救国运动在变法失败后很快达到高潮。中国近代第一次有目的的改造国民精神的总体工程由此肇始。这场气势恢弘的思想启蒙运动给人们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许多重要变化:人们开始习惯于用人群进化、级级相嬗的观念看待社会历史的演进,尊王法祖、凡古皆好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地为中国人所接受,甚至某些程度上被理想化,以夏变夷及中体西用的思想樊篱被打破;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观念得到确立,民族的主权意识、独立精神与国民对国家的义务、权力被同时接受,君统论、君权神授论受到进1步的批判;冒险性、忍耐性、别择性与进取精神、群体意识被当做新国民所应具备的德性,奴性思想以及造成奴性思想的根源——封建伦理纲常受到冲击;对民族和国家兴盛、富强的向往,使理智的务实精神得到张扬,重性理考据之学,轻视工商科技的观念得到动摇。人们在社会观、伦理观、文化观、价值观诸方面的众多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变革,同时也影响着文学的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西方近代文学范型为参照,不断粉碎传统的旧文学体系和引进、吸收西方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思潮、建立新型的文学形态2个方面。

在中日甲午战后救亡图存的政治热浪中,维新思想家是以文学无用的否定目光,开始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重新审视。严复1895年发表的《原强》与《救亡决论》,在对中西文化的全面比较中认为,西方之所以强盛,是因为他们先物理而后文物,重达用而薄藻饰;中国之所以贫穷衰弱,是因为其学最尚词章,词章之道,虽能极海市蜃楼、恍惚迷离之能事,却无补于救弱救贫。谭嗣同则更为激进,他认为在中外虎争的时代,即应将考据辞章、无用之呻吟统统抛弃。

对旧文学的不满与批判,正是孕育新质的开始。维新派矫枉过正式的激愤之辞,很快便为理性的思考所取代。他们随即发现,彻底抛弃与摆脱母体文化与文学,是决计不可能的。唯一的出路在于打破封闭着的传统文学体系,于中输入新的能量与物质,改变其旧有的饱和僵死状态,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产生新的机制。维新思想家们开始了各种尝试。

严复、夏曾佑1897年合作的《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首次把进化与人性的理论引入文学的研究。文章把人和人性看做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而人性的共同点在于拜英雄”“系情男女。中国古典的说部、戏曲之所以经久不衰,为人所喜爱的程度远远超出圣经贤传及一般史书,关键在于它反映了英雄”“男女这些普遍的人性,这便为小说、戏曲的升堂入室找到了理论支点。谭嗣同、夏曾佑试图向旧体诗发动冲击,他们袭用格律诗的形式,撷取佛教与基督教经典中的典故,掺杂以科学术语及外国语译音,作出诸如纲伦惨以喀私德,法会盛于巴力门”1扯新名词以自表异的新派诗。梁启超以半文半白、亦骈亦散、中西兼采、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情感的新文体鼓吹变法维新,其文赢得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严复《致熊纯如信》)的赞誉,使一切古文派相形见绌。

维新思想家具有探索意义的文学实践,为文学改良运动的形成提供了可贵的借鉴。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思想家把政治热情转移到以新民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中来。文学因其具有左右人心之让人无法相信之力,而被认作是新民救国的最好途径。作为整个新民救国运动领袖人物的梁启超,相继打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戏曲界革命的旗帜。梁启超为诸种文体革命所设置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欧、日本资产阶级近代文学的范型为依据的,充分表现出维新派对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创造进取风貌的热切追寻。与此同时,梁启超还为国人编造了许多域外文学救国的神话。这种求新声于异邦托外改制的手段,有力地推动了文学改良运动的发展,并促进了域外文学的介绍与引进。维新思想家、文学家的种种努力,终于动摇了传统文学的根基,新的文学观念、新的文学形态、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纷纭呈现,给文坛带来了空前未有的喧嚣与骚动: ——随着进化如飞矢观念的深入人心,复古、拟古思想受到唾弃,创新求奇,不依傍古人渐成为新的文学风尚。同时,以进化的观点看待中外文学史的递进,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被看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文学重在表现人之情感的观念被普遍接受。严复、夏曾佑以表现人类共性的多寡和方式评价小说、戏曲与史经贤传,梁启超以薰、浸、刺、提来概括小说支配人道的力量,都是以情感作为其立论支点的。稍后,至系统地接受了康德、叔本华、席勒美学思想的王国维,其对情感说的认同则表述得更为明确:若知识、道理不能表以议论而但可表以情感者,与夫不能求诸实地而但可求诸想像者,此则文学之所有事。”(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这种对文学特质的认识,已接近西方近代关于文学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中国传统的杂文学体系的超越。

——小说戏曲被引进文学的殿堂。小说被推为文学之最上乘,改变了诗文被视为正宗,而小说戏曲往往不被人看重的传统文学观念。随着小说地位的提高,各种小说刊物与新小说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政治问题小说,社会谴责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给文学界带来异常喧闹的热烈气氛。小说堂而皇之地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巨大家族,而观念的转变,却是从这里开始的。

——创作方法的区分与文学批评的更新。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把小说分为表现理想与反映现实2种。表现理想的称之为理想派小说,反映现实的称之为写实派小说,表明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家对艺术地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创作方法的区分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双峰对峙、双水并流,则是这种认识的进1步深化并走向了创作的自觉。在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中,中国传统的评点式的文学批评方式虽仍被沿用,但批评的原则与方法却有了更新的趋势。批评家从被封建士大夫视为诲盗诲淫的《水浒》、《红楼梦》中发现了民主、民权与反封建道德的思想倾向,同时,对文学的审美功能与审美属性的探讨也开始引起批评家们的兴趣。

——现代悲剧意识的萌生。在戏剧界革命的讨论中,蒋观云以西方戏剧作为参照,指出我国戏剧界的最大缺憾,在于缺乏震撼人心的悲剧,因而热情呼唤陶写英雄之力的悲剧在中国早日出现,以传达民族蒙难时期悲壮的美感与崇高感。这种对英雄悲剧的呼唤与时代的牺牲与尚武精神取得了完美的和谐。几乎与蒋观云同时,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也吸收运用了西方悲剧观念。但他较多地接受了叔本华哲学思想中悲观主义成分,用生活、欲求、痛苦无限循环的观点来看待人生和描写人生悲剧的作品,更赞赏悲凉的美感。他们对悲剧的召唤和对悲剧意识的阐发,无疑开启了现代悲剧意识的先河。

——语言出现变革的趋势。语言是民族文化与文学变革中最稳定与最保守的因素。随着新名词的介入和表达新思想的需要,以及人们对言文合一历史必然性认识的加深,这一时期文学语言出现了变革的趋势:形式较为自由的歌行体诗逐日增多;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词汇的新文体日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以启蒙新民为目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明确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学自我扬弃和艰难选择的真正开端。它借助西方异质文化的撞击力量,击破了中国古老的封闭的文学体系,并在历史的废墟上,开始初步构建他们理想中的文学殿堂。一切进行的都是那么匆忙,时代并没有留给他们从容思考与审慎选择的时机,维新派思想家、文学家凭着创造的热情和破坏的冲动,把文学庞大的支架建立在新民救国政治运动的基础之上。而当社会政治发生急骤变革,迫使他们退出政治与历史的中心舞台时,他们的文学大厦即开始倾斜。历史把思想启蒙与文学革命的接力棒传给了后来者。三、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近代文学的拓展与蜕变期

在维新思想家惨淡经营于新民救国运动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在成长壮大之中。他们出于对清政府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投降行为的愤怒,以及对国家走向独立、自由、繁荣富强、摆脱帝国主义奴役的热切向往,提出了不同于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他们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决心以暴力、流血的方式,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新型的中华共和国。

以救亡为出发点的队伍迅速在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旗帜下集结,而三民主义的内容很快被凝聚和简化为最能煽动起人们行动热情的口号——“反满倒清。华夷之辨、种族革命、天赋人权、无政治主义诸种学说与思潮,奇特地混合起来,成为各色人等反满倒清的思想支点。用暴力与流血推翻现有政府、建立共和国的革命热潮顿然使维新派新民救国主张与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黯然失色,失去其原有的号召力。

辛亥革命的成功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但刚刚树起的共和国旗帜也在风雨中飘摇。革命派破坏告成,建设伊始的喜悦并没有保持太久,清王朝刚刚落地的皇冠,使人垂涎,这便有一幕幕复辟丑剧的演出。革命后的失望、苦闷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投射来的阴影,给中国思想界带来灰冷的色调。而冲破这层灰冷,给人们燃起新的希望之火的,是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他们试图以新的思想启蒙补救暴力与流血留下的缺憾。承继近代思想先驱者的精神,他们举起了民主、科学的旗帜,召唤更具有平民色彩的国民运动,而把伦理之觉悟看做是国民最后觉悟之觉悟,以人权平等、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婚姻自主等新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冲击与撕破缠绕在国民个体身心之上的有形或无形的封建网络,以个体的新生,赢得民族与社会的新生。

这个时期文学的发展,呈现着纷纭繁杂、多元对峙的局面。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维新派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遭到唾弃,但以文学为启蒙手段,促进国民觉悟,达到救亡目的的文学发展趋势并没有被遏止。革命派中的一些作家如陈天华、邹容、秋瑾、黄小配及南社早期诗人,无不热情地以文学鼓吹革命。与革命派具有浓郁社会功利色彩的文学观相反,王国维则以非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以为美是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反对把文学当做道德与政治的工具。维新派编造的域外文学救国的神话随着人们对西方文学的更多了解而逐步消失,但对西方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的引进、介绍却方兴未艾,并逐步走向系统化与有选择地进行,东欧与俄国及其他弱小民族的文学也受到了注意。与此同时,以保种、爱国、存学相号召的国粹思潮喧嚣噪起。国粹思潮侧重于对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文学)的认同与弘扬,它具有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热肠的积极作用,但也明显地带有复古与盲目排外的思想情绪;在叱咤风云,倡言革命的诗文中,屈己就群,轻抛头颅,以词笔换兜鍪的群体意识与尚武牺牲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而对中国的传统与现状具有更深沉冷静思考的思想家、文学家如鲁迅,则更注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更急迫地呼唤精神界的战士,更热切地期待尊个性,排流俗,富有人道主义精神,洋溢着自由浪漫气息的文学作品的出现。辛亥革命后,共和国宏图初展但命运多乖,帝制的阴魂未散却已失去人心,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而新的尚未建立,旧的生活图景失去诱惑而新的仍显得朦胧。复辟丑剧与军阀割据愈演愈甚,给革命前驰骋战场的斗士带来心灵上痛苦的颤动。世界性的战争,冲击着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人的信仰堤防,使他们顿生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感慨称,而将社会进化的希望转而寄托在东方文明之上。

但持续数十年的思想启蒙不会一无所获。经受欧风美雨洗礼,感受到封建制度灭亡快慰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还年轻,他们决不肯轻易放弃对新世界新生活的追求。近代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废除,给他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和探索的广阔道路。在文学创造活动中,五四青年群体以比他们的前辈更为激烈的态度抨击旧文学,同时又以无比的热情呼唤新文学。他们同封建的载道文学揖别,从文言的束缚中走出,他们以现代人的审美感知方式与表现手段,在各自深切感受过的人生领域,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以富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品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与思想风貌。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学以五四文学为新的起点,开始了向现代化的大踏步推进。近代文学家对文学的彻底突破和根本转换的期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得到了落实,而近代文化与文学的变迁则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历史前奏和准备。

救亡与启蒙的主旋律回荡在近代文学发展的始终。国家、民族的生存与进步,以无形的力量,从总体上影响与制约着近代文学家的情感世界与审美系统。他们的体验、感知、想象、创造都无法摆脱政治、思想、文化变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近代作家与文学流派,由于政治信仰、艺术造诣、审美情趣的不同,各自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风格与流派风格。但如果我们超越对具体作家、流派风格的考察,而着眼于宏观的、历史层次的把握,则可以发现,近代文学的主导风格与审美风貌,走过了悲痛忧愤,渐趋于昂扬躁厉,终至于明朗乐观的发展轨迹。

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东方帝国、天朝盛世的釉彩在人们的惋惜声中一块块地剥落,封建政体千疮百孔,祖宗成法屡试不灵,内忧外患纷扰不已。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亘古未有之变,牵动着一代诗人的情怀。由历史盛衰对比所带来的沧桑之感,由民族耻辱所激起的忧愤之怀,由补天无术所产生的焦灼之情,给他们的作品带来悲愤与怅惘交错、慷慨与凄婉杂陈的色调。封闭着的封建文化体系,使他们不得不在民族的本源精神中寻求支撑,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厚人伦,移教化,美风俗的古训仍被作为其审美理想与审美价值观念的准则,屈原式封建士大夫的忠怀孤愤,于他们仍具有强大的人格上的支配力量。他们不满于社会现状却没有力量改变它,他们觉察到封建大厦的岌岌可危却不得不全力扶持。他们的歌唱,充满着悲痛忧愤的情调,显示出1种沉郁而又有几分悲凉的美。

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维新派、革命派满怀激情,全力以赴地为他们认定的政治理想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在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冲突面前,表现出除旧布新的恢弘气度。他们为古老的民族与国度,偷运来再生的火种。他们把文学作为救亡与启蒙的号角鼙鼓,为奋起前行者助威,使昏睡迷惘者清醒。他们的创作,充满着凝重的现实感、崇高的英雄感,透露出民族再造的自信。文学在他们的驾驭之下,勉力分担着时代的重任,显示出昂扬躁厉的风度,是1种单色而富有力度的美。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覆灭的命运触动封建文人的怀旧意绪与凄楚情怀。他们以悲怆低咽的基调,抒写着故国铜驼神思,麦秀黍离感慨称。随即,他们又参加了保孔保教、维护封建伦常道德的合唱。然而这些不过是历史的1个小小插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的批判面前,他们的言行显得那样颟顸、迂腐。五四青年群体以敏感的心灵感应着新生活的召唤,他们以狂飙般的热情讴歌生命,讴歌青春,讴歌爱情,讴歌自然。他们对昨天不屑一顾,对明天则充满着渴望;他们对传统投去鄙视的目光,对创造则倾注着全心的向往。他们以具有浓烈个性色彩、表现人生价值和生命骚动的作品,取代了维新与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揭示单一政治主题的作品;以冷峻、率直、真诚、抒情、富有哲理等多样的文学风格取代了前十几年间流行的由热情自信、历史使命感与牺牲精神凝聚而成的悲壮崇高的文学风格,他们的创作显示出明朗乐观的色彩,是1种斑斓的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美。

在痛苦选择中演进的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它所表现的深刻历史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承续与终结,另一方面又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的先声。作为历史中介物”——过渡转折期的近代中国文学,其承先启后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它本身也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过渡转折时代所特有的矛盾性、复杂性与多重性。只有基于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从整体上对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思潮流派、文学家、思想家的功过是非作出较为恰当的评价,全面认识近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和演变的一般规律,进而阐明从近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一、 近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与近代中国文学的复杂性

近代中国社会,为各种思想观念、文化意识、政治势力提供了1个充分活动的历史大舞台。正如我们已充分意识到的,近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演进,是全面危机与思想文化变革导致的自觉过程与必然产物。因此,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复杂性和深刻矛盾也必然从各个侧面,以各种方式投射到文学之中,1个动荡而充满矛盾的时代,必然也会产生充满矛盾的文化与文学。

如果我们不满足于描述外在的思想、政治、文化形态的复杂性而专注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构型的话,我们无疑会发现形成近代文学复杂性的深刻心理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1个时代与民族的文学,都是特定时代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审美显现。在中西文化撞击交汇日趋激烈的近代中国,作为文学实践与创作主体的近代知识分子,在其文化选择的心理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了极为驳杂、矛盾的历史风貌。面对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挑战面前的艰难处境,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作家)表现了3种明显差异的心理价值取向:他们或以板结的思维心理定势看待日益蓬勃发展的西学东渐浪潮,死死固守以夏变夷的僵死封闭的文化观念;或在承认中国技艺落后的同时,却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礼乐教化的巨大优越性,在文化选择中恪守中体西用的原则;或不仅承认中国技艺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文化与文学皆不如人,试图借助西方异质文化的冲击力量,荡涤传统文化的污泥浊水,建立适应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新型文化。毫无疑问,第3种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对于一潭死水般的中国的进步更具有建设性意义,近代中国所发生的文化变更与文学革新,正是在这种心态支配下酝酿发动的。

上述多元并存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急剧变动,给近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种复杂与矛盾不仅表现为新旧对立的2种文学形态、意识的并存与杂糅,不仅表现为近代文学思潮、流派的驳杂和思想、审美风貌的驳杂,而且也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文学观念、主题、风格以及思想家、文学家的思想行为模式之中。

即如被誉为近代文学开山的龚自珍,他所深切感受到的奄然而无有生气的社会现实,使他产生了尖锐的社会批判思想和深重的危机忧患意识,但他提出的改革理想与方案,却充满着平庸、落后、陈旧的色彩。他希望以宗法、均田之类的复古空想和升擢人才、废除跪拜、礼敬大臣等细枝末节的改良来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的命运。他充满着人本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质的尊心、尊情、尊自然的文学思想,饱含了丰富的近代意蕴。但与他三尊说同时存在的还有他陈腐的诗教说,他认为在悍顽煽乱,为支末忧乱世应用诗来教化顽民,使犯上作乱之民仰祝圣清千万年(《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这种伟人与庸人式的思想双重混合,同样也存在于后来的许多先进人物如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中,这是纷纭复杂、新旧交替的时代所形成的必然印痕。

近代文学观念的嬗变,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复杂矛盾现象。一方面随着中西文化的全面撞击与交汇,文学观念的更新与递进一直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关于文学的职能、范畴、本质、审美风格、艺术特性的认识与把握,还是在具体创作中显示出的实际风貌,都显现出递进式的进步趋势。而另一方面,这种进步的本身又充满着无比的艰辛与痛苦——阐道翼教的文学功能认知,崇先法古的文学心理定势,杂文学体系的文学范畴理论,作为1种已经凝聚化了的文化积淀,极大地限制着文学家,特别是封建正统知识分子的思想、眼界与文学实践。学唐、学宋、上溯两汉先秦的文学旗帜,与文学改良、文学革命的旗帜同时飘扬在近代中国文坛。对昨日封建帝国旧有秩序的怀恋与对明日少年中国及新时代的向往,同时召唤着近代文学家的文魄诗魂。

因此,处在不断变更中的近代中国文学,是1种新旧杂糅的文学,是启蒙与蒙昧、革新与守旧、进步与落后、开放与封闭等多重意识、多重形式相交织相混合的文学。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既是新的进步文学萌发、生成、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也是旧的封建正统文学延续、挣扎逐渐萎缩收束的过程。

二、 近代中国文学的功利主义与审美价值的二律背反

作为民族危机、文化冲突与阶级矛盾产物的近代中国文学,从它发生的那一刻起,时代便把它卷入了历史进程的中心漩涡。作为民族危机的产物,它必然而且必须承担崇高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必须为民族的生存而呐喊,为社会的变革而呼吁。作为文化冲突的结果,它必然表现出文学重心和文化意识的倾斜,必然在不同文化意识的冲突中确立自身的支点。作为阶级矛盾的产物,它必然会被绑在政治斗争的战车上,成为政治搏斗的工具,为各种政治、阶级势力而服务。也许可以说,在此之前,任何1个时代的文学,都没能像近代文学那样,以如此之大的热情与自觉,从各个方面去参与时代的进程,也没能像近代文学那样,把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推崇扩展到如此之高且广的领域。

从经世派文学思潮兴起之时起,文学便开始从高高的殿堂步向了现实的土地。经世派的许多作家、思想家以自己强烈的忧患感、使命感和政治热情,试图用文学参与社会的变革。他们视文学为匡时济世、除弊御侮、经世致用之工具,即使像桐城派那样恪守古道,以正统和中流砥柱自居的文学流派,在积极参与政事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文不能经世,皆无用之言,大雅君子所弗为也。”(方东树《复罗月川太守书》)继承了经世派传统的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在政治变革失败之后,把自己强烈的政治热情转移到了文学之中,为救亡与启蒙的政治目的去倡导文学运动。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到小说戏曲界革命,他们奔走呐喊,呼风唤雨,文学的社会功利被他们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彼美、英、德、法、奥、意、日本各国政界之日进,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梁启超在他自己杜撰的文学救国神话中,甚至得出这种结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学仿佛成了医治社会的灵丹妙药。这种不无缺陷的功利主义逻辑推论,对于抬高文学的地位,促进文学乃至社会文化的变革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这种极端功利主义的态度与观念,对文学自身审美品格的提高与发展留下了至今仍值得思索的遗憾。

在文学功利主义被无限夸大的同时,文学的审美特性被忽视了。尽管我们可以在近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寻找到与功利主义观念相反的例证与现象,如一度曾被唐宋古文运动打入冷宫,后在清代中叶又有所复苏的选派(骈文派)便表现出唯美主义的倾向。他们将经、史、子都排斥在文学之外而专取沉思瀚藻之文,追求1体制和正,气息渊雅,不为激音,不为客气的文境。但这种躲进象牙之塔中的吟唱,却与那急遽变革而动荡的时代显得极不和谐,只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形式主义的回光返照而已,从根本上讲,缺乏近代审美的意蕴,更无超越传统的意向与力量。而真正具有近代意蕴的审美价值观念是王国维的思想与主张,在他身上,显示了从哲学深层把握并阐发文学审美品格的深刻性。他以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为参照,较为系统而又不无偏颇地阐明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及本质之所在。但这呼声很快被无声无息地淹没在文学功利主义的大潮之中。

对于时代的变革和动荡来讲,一方面它不可能给文学提供从容发展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它又需要文学参与社会并极大地发挥其作用。在民族生存危机、救亡与启蒙、反帝与反封建成为时代中心议题的近代中国,文学若去追求自身审美品格的完善而无视民族变革生存的需要,那么它势必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和地位。近代中国社会特殊的文化氛围与全面危机的形势,决定了近代文学必须随时代的演进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以求与时代取得同步。这是文学自觉选择的结果。因此,文学功利主义的盛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但是,从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看,它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1种特殊存在和人类认识自身把握生活的1种审美方式,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本体存在意义。如果文学失去了自身的审美品格,那么它的”“”“”“的力量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同样失去其存在价值。因此,极端功利主义往往是以削弱甚至牺牲文学的审美品格为代价,这必然会导致文学发展的深刻缺陷甚至是危机。这2个命题的二律背反,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的不可解决的矛盾。从各自的角度看,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又隐含了不可克服的缺陷。这也是近代中国文学为什么一直没有能产生在思想意蕴和艺术审美上都能称得上深刻宏大的艺术佳作的原因之一。但是,就服务于救亡与启蒙、反帝与反封建的进步主导文学潮流而言,我们不能不承认,作为1个时代的文学,它不仅承担而且义不容辞地肩负了历史的使命。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讲,近代中国文学的文化历史价值远远超出其自身的纯文学价值,这是无可更改的历史事实。

三、 近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曲折性与演变的急遽性

近代中国文学80年的发展历程,从其行进的节奏看,恰恰表现为2种相互矛盾而又相互统一的演变节奏。一方面是其发展演变的曲折与漫长,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其变革的急遽性。对于前者,它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并带有一定超稳定性的传统文化与文学因素作用的结果;对于后者,它恰恰又是时代、文化、文学内部活跃进步因素和外来文化和文学不断转换浸入的必然显现。

近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古今、中外矛盾的文化困扰。在古今、中外的矛盾面前,近代文学家也始终处在理智与情感两难抉择的困境。这是近代文学演变双重节奏相交织相矛盾的深刻原因。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历史,常常像一杯醇酒,令人回味与向往,历史文化的深层积淀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清除,建立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上的小农封闭意识,仍然主牵着人们的思想。而战争与竞争失败的现实,压倒一切的民族生存问题又迫使人们不断地以西方近代进步文化与文学为参照,对传统文化与文学进行深刻的检讨与反思,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精华,改造其不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消极因素。近代中国的首要问题是救亡图存与重铸国民精神,如何将救亡与启蒙所最需要的民族、民主精神加以艺术地显现与张扬;如何在这种显现与张扬中克服旧有的文学传统与社会接受心理的外部压力与文学家情感结构、思维定势的内部压力;如何在传统的杂文学体系,以诗文为文学正宗、以文言为主要表述方式的基础之上构建新的情感型文学的框架、新的文学范畴论、新的表现方式与文学语言……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近代文学变革将充满着艰难与曲折。

但近代中国文学的变革在时代变革的推动下又充分显示出急遽的特点。在近代中国80年的历史进程中,时代风驰电掣般地向前推进,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潮头后浪盖过前浪。时代每跃进1步,文学都表现出对自身的超越。历史推进的快节奏,带来了文学发展的快节奏,文学没有从容的心境与时间去完善自我,它自身形态的建设与审美品格的自觉都处在1种速成早熟的状态。同时,急遽而跳跃的时代节奏,不断把新的代表先进思想的文学家推到浪尖,并不断把落伍者抛到背后。文学家要么紧跟时代而不断超越旧我,要么被时代所遗弃。梁启超的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昨日之我之类的话,很能概括出许多不甘落后的文学家无可奈何的心境。

近代文学变革的艰巨性、曲折性与急遽性的矛盾,决定了这种变革进行得不彻底。但是,它却为后来者开启了道路,为濒临于困境的中国文学选择了新的历史出路——走向现代化之路。这种选择是1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作为传统文学的历史自然承接,它自身必然笼罩着浓重的历史阴影,这恰恰从另外一方面宣告了中国传统正统文学作为整体系统生命力的衰竭和必然终结,同时也预示了1个更为全面而深刻的文学革命时代的必然到来。

如果说,近代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发轫、准备与起步,那么现代文学革命则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第1个高潮、第一次飞跃。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文学革命是在近代文学变革基础之上的更深入全面的发展。现代文学不仅继承了近代文学的反帝反封建和启蒙主义优良传统,而且把近代文学从思想文化到文学形式变革的成果也都继承了下来。近代先驱者们的历史悲剧也从反面启示了后来者。现代文学革命的起步,不仅包含了对整个传统文化与文学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包含了对近代文化与文学的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理解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历史联系。

首先,现代文学革命在酝酿发动之时起,便开始对数十年的日趋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进行了深刻反省与总结。这种反省,坚定了他们的文化选择与心理价值取向。正如陈独秀所明确认识到的,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固有之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而它们之间每冲突一次,都促使国人觉悟1步,由学术而政治,由政治而伦理,因此,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觉悟之觉悟》)。那么潜在的结论必然是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清算它的影响和恶果,这样就把近代以来兴起的思想文化革命推向了极至,推向了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内核。

其次,思想革命、文化革命重心的转移。如果说在救亡与启蒙、反帝与反封建这一近现代文化中心议题无所谓不同的话,那么,在启蒙与反封建重心上,现代文学革命明显表现出了巨大进步。近代文化与文学的变更,集中在对国民意识的重铸上,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群体与个体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必然会因为中西文化冲突交汇而变得日趋激烈、难以调和。因此,在重铸国民意识的同时,忽略了个体意识的确立与人的本体存在问题。而现代文学革命在其起步之时起,便把重心转移到这一问题上,因而显示了巨大深刻性。鲁迅从立业立人的转变和他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中所呼唤的正是独立自由人道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个体精神。这不仅是文化的变革,也是哲学意识的变革。这种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立人精神至五四时期,终于演化为人的文学和对传统(包括近代)非人文学的彻底批判与否定。不明白这一点,也就无法理解五四新文学初期创作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对自我价值、人生价值的张扬和这种价值被压抑、摧残后的悲哀与反抗。

其三,从国家意识到个体意识的苏醒,正是从近代向现代转变的1种必然,而这种转变的实现,终于带来了文学的自觉与人的自觉。李大钊曾说过,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因此也就必然有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李大钊《晨钟之使命》)如果说近代文学许多先驱者仅仅意识到用文学作为工具去改良社会、救亡图存,而缺乏文学与人的自觉的话,那么,现代文学革命在实现文化意识、哲学意识重心转移的同时,也就唤起了1个文学自觉与人的自觉的时代。这不仅表现在创作思想和主题的深化上,同时也表现在艺术风格的多样、审美意识的强化以及文学实践的自觉与坚决上。因此现代文学革命的文学形式与语言变革的成功,实际上是文学自觉与人的自觉导致的必然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讲,现代文学革命的思想革命实绩与文学革命实绩(包括语言形式的革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在经过近代文学复杂矛盾、艰难痛苦选择过程之后,接之而来的现代文学革命终于显示了中国文学向更高层次飞跃的自我调节、自我扬弃的能力,1个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文学形态与理论体系终于逐步建立。后

1984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上,许多同志在如何开创近代文学研究新格局的讨论中,提出高等院校近代文学课的教学及广大文史工作者急需一本较为详尽,能反映近代文学研究最新成果的《中国近代文学史》。会议进行期间,任访秋约请上海师大王杏根、华南师大钟贤培、河南大学关爱和商议共同编写近代文学史教材事宜,并简单讨论了章节的设置。会后,由关爱和整理出编写大纲。19863月,在河南大学召开了本书第一次编写会议。会议推举任访秋担任全书主编,由任访秋(河南大学)、王杏根(上海师大)、张中(南京师大)、李慈健(河南大学)、郑方泽(吉林教育学院)、丘铸昌(华中师大)、王广西(河南省社科院)、关爱和(河南大学)组成编委会,由关爱和、王杏根、张中分别担任全书上、中、下三编的责任编委,协助主编修定每编章节。同时,又特邀张如法(河南大学)、任光(河南大学)担任有关章节的编写工作。

在各编章节先后完成之后,编委会邀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遗产》副主编卢兴基、近代文学组副组长王飙审阅了全书,他们对本书初稿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19874月,本书定稿会在洛阳召开。编委会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卢兴基、王飙莅临会议指导。会后,由主编与责任编委在郑州对全书稿作了进1步修改。全书共21章,任访秋负责全书的指导与审阅工作,并担任下编第一章及结束语的写作。其他编写分工为:张中:上编第一章、下编第二章、第三章,王广西:上编第三章、第五章、下编第五章,王杏根:上编第六章、中编第一章、第二章,郑方泽:上编第二章、第七章,丘铸昌:中编第三章、第四章,任光:中编第七章,张如法:下编第四章,李慈键:下编第六章、第七章,关爱和:上编第四章、中编第六章、下编第五章。绪论由关爱和、袁凯声(河南大学)、解志熙(河南大学)在任访秋的指导下执笔写出。

本书编写过程中,由李慈健、关爱和负责联系协调工作,黄志芹(河南大学)担任了部分资料工作。河南大学出版社管金麟、孟宪法和黄河文艺出版社刘健生给予本书以极大的支持与帮助。特向他们致谢。

19885

《中国近代文学史》出版已二十年了,主编任访秋先生仙逝也已近十年。当时参编的同仁,除外省市高校的四位先生外,河南方面的李慈健、王广西先生先后故去;关爱和先生做了校长,除繁忙的行政工作外,还要搞科研、带研究生;张如法先生退休后,仍忙于一些工作,而仅撰写过《谴责小说》一章的我,也迈进到老年的行列,且因二十年前的无妄之灾,只能坐在轮椅上时而做些文字工作,以打发风烛残年。鉴于这种情况,出版社王四朋先生把校勘《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任务交给了我。

说实话,自该书出版后,我从未通读过一遍。尽管也听到一些读者谈到它的不足之处,但我并未放到心上。如今既要校勘,就得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虽说不能如清代汉学家校勘古籍那样的认真、严谨,但也得以负责的态度,尽自己一瓶子不满的学识,少留下一些遗憾。

由于编写、印刷过程的疏忽,除行文中的错字、漏字、标点,甚至不当的用词须要纠正外,而核对引文,尤是项重要而烦琐的事。举2个例子来说:(一)在下编《章炳麟》一章中,有一段引用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七)中的话。接着依次有四处章太炎论述文章的引文,所注出处皆为同上。许寿裳的小册子里,根本没有这些引文。于是便查找章氏《国故论衡》中的有关篇子,均不见踪影。后来,在两本线装的《章太炎文钞》(上海进步书局印行)中找到一篇《文学论略》的文章,所有的引文全在其中。该文最早发表在丙午年(1906)《国粹学报》第九、十、十一期上。这使我几乎费去了三天时间。(二)在《结束语》的开始,引有明代王阳明的敢于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话。这段话很重要,在于阐明王学为什么后来会衍生出其左派代表人物李贽来,但却未注明这段话的出处。这样,它的真实性就有了疑问。为了寻觅它的出处,先在几种《哲学思想史》中翻检关于王阳明的章节,却一无所获。后来还是在稽文甫的《晚期思想史论》中找到了它的所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为了落实这封书信属于《王文成公全书》中的某个部分,翻遍了目录也未找到。便只好耐着性子从《传习录》往后翻,终于在《传习录》(中)里发现了它。两天的时间,就这样地过去了。

另外,该书在行文中,也有个别用词不够准确的地方。如鸦片战争时期(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不适合称其为帝国主义,一般地称其为列强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较为合适。又如《绪论》中概述龚自珍时,有这样的话:他狂放不羁的气度,使气骂座的作派。其中的使气骂座使酒骂座而来,出自《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灌夫的故事,后人借以形容人的性格粗鄙浅露。文中所以借用此典,是出于吴中宿儒王芑孙批评龚自珍诗的话:诗中伤时之语,骂座之言,涉目皆是,此大不可也(张祖廉《定庵先生年谱外记》)。其实,龚自珍对避席畏闻文字狱的现实是有清醒认识的。尽管他在针砭时弊时露些锋芒,但他的诗还是多以象征、寓言等手法东云露一鳞,西云露一爪(《自春徂秋……》戒诗昔有诗),来表达愤郁难言之痛的,绝不像灌夫那样不计杀身之祸的鲁莽。所以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为了上下文的谐调,把它改为不畏强御的风骨

该书在评价作家作品时,也偶有在行文上过于朦胧的,因而在文字上多少作了些调整。

不应该有的错字,该书中也屡见不鲜。如兖兖(衮衮)台省主文谲练(谏)初事绮(倚)声相奉(率)崇效游愤(豮)怒特诊(沴)灾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冷僻的异体字,也尽量改为通行字体。如(蛙)赀(资)轲(坎坷)等。还须说明的,古人在文章中往往对所评论的作家,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或号、或家乡名、或谥号、或官职等。如杜甫,有称子美的,有称少陵的,有称工部的。但多数古代作家,一般读者并不熟悉他们的诸多称谓,这就要注出他们的原名。如沧浪(宋 严羽)所谓兴趣阮亭(清 王士祯)所谓神韵等。

其他琐碎的工作,就不再赘述了。总之,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所进行的校勘工作,肯定有不到之处,讹误是难免的,还望海内方家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正。

《中国近代文学史》即将再版的时候,正值主编任访秋先生100周年诞辰,谨以此作为对他的纪念。同时,对英年早逝的李慈健先生和猝然离世的王广西先生寄以我的哀思。

任光(亮直)200949

篇二 :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

1.林则徐: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

1)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到达广州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3)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4183963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5)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积极防御,使英军无隙可乘。

6)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7)学习他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2.左宗棠:清朝地方官员。

1)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创办福州船政局,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3187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根据他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还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建设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4)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建设新疆上功不可没,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功大于过。

5)与其相关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奏稿》

7天地正气”——左宗棠题字刻石。(藏陕西西安碑林)

8)学习他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 p15

1 力主收复新疆。

2 1876年,率领清军分路进入新疆,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

3 协助曾纪泽收复伊犁。

4 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

3.邓世昌:清朝将领,致远舰的管带。爱国民族英雄。(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最后壮烈牺牲。(2)名言: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3)光绪帝为其题词: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4)学习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4..李鸿章:清朝官员。(1)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18954月,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全权议和大臣。(2)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之一。1865年,与曾国藩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上海民用工业创办轮船招商局。(3)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5.?:清朝恭亲王。发动洋务运动,是洋务运动的中央代表。

6.曾国藩: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1861年创办了军事工业安庆军械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7.张之洞: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创办民用工业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促使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复出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8.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之一。(1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与梁启超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3)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4)公车上书后,三次上书光绪帝,痛切陈述国家处于危亡时刻,倡导变法。(518986月到9月,主持进行戊戌变法。(618989月,戊戌政变后,逃往国外。(7)学习他那种国家危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9.梁启超:(1)前6点同康有为;(2)名言:变者,天下之公理也。(3)学习他那种国家危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10.光绪帝:清朝皇帝。(1)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囚禁于瀛台。

11.谭嗣同: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之一。(11898年戊戌政变中,被杀害,戊戌六君子之一。(2)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3)学习他为了变法图强,为了国家危亡,为了唤起国人的清醒,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12.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1898年戊戌政变中,被杀害,戊戌六君子

13.孙中山: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1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2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提出同盟会纲领,后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此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4)发动武昌起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51911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6)后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719245月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81925312月,病逝。(9)学习他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和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14.西摩尔和瓦德西:西摩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英国海军司令。瓦德西,德国将领,八国联军主帅。

15.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者。(119123月,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2)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15.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北京领导学生斗争,积极营救被捕学生。(3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4)大革命后期,坚持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16.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人、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1915年,与陈独秀、鲁迅、胡适等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掀起新文化运动。(2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3)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4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北京领导学生斗争,积极营救被捕学生。(5)名言: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庶民的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7.胡适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著有《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8.鲁迅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著有《狂人日记》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19.毛泽东无产阶级伟大的领袖和导师。就他一生来看,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1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219279月,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31927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419284月,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5)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会后,确立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619454月,中共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719458月,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81947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解放区,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19494月,发布渡江命令。(91949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1949101日,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1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1219769月,逝世。

13)诗词名言: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与评价

评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伟大功绩:

1 参加中共一大,缔造中国共产党。

2 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民军队。

3 领导中共参加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

4 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并取得胜利,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

最伟大贡献: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0.周恩来 119245月,黄埔军校成立后,任政治部主任。(21927年,领导南昌起义。(319351月,遵义会议后,同毛泽东等负责指挥军事。(4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周恩来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释放他,以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51947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解放区,同毛泽东一起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61953年底,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7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81955年,出席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919717月,基辛格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0)在文化大革命中与毛泽东一起机智地粉碎了林彪策动的反革命政变。之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扭转了经济的下滑,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11197618日逝世。

周恩来的伟大功绩与评价

评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伟大功绩:

1 在国民革命时期,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2 领导南昌起义。

3 代表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4 参加重庆谈判。

5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 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1.蒋介石(11924年任黄埔军校的校长。(2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北伐军总司令。

31927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反革命政变。(419274月,成立南京国民政府。(51931?一八事变后,坚持不抵抗政策。(6193310月,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7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81945年,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919466,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019494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蒋介石退到台湾。

22.吴佩孚北洋军阀,主要势力在湖北和湖南。北伐战争的首先进攻对象。经过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和武昌战役,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23.孙传芳 北洋军阀,主要势力在江西,在北伐战争中主力被北伐军消灭。

24..张作霖 北洋军阀,主要势力在东北及河北一带。

25 .叶挺 北伐军第四军(铁军)独立团团长。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和武昌战役的胜利。

26.汪精卫 在北伐胜利进军时,汪精卫发动?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27.贺龙(1192781日,领导南昌起义。(2)在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时,与彭德怀一起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28.朱德 1192781日,领导南昌起义。革命失败后,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到湘南。(21928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319494月,与毛泽东一起发布渡江命令。

29.张学良 11931年,接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率东北军撤入关内。(2193612月,发动西安事变。杨虎城 193612月,与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

30.佟麟阁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日本向北京、天津进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指挥部队奋勇抵抗,为国捐躯。赵登禹 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一三二师师长,在日军进攻平津时,指挥军队奋勇抵抗,为国捐躯。

31.李宗仁 国民党将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组织了台儿庄战役,并取得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32.彭德怀(11940年指挥百团大战。(21947年,与贺龙一起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3195010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赴朝参战。

33.刘伯承 1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21947年与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创建大别山根据地。(3194811月,参加指挥淮海战役。

34.邓小平 11947年,与刘伯承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2194811月参加指挥淮海战役。(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与周恩来一直主持日常工作。(4)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党中央又再恢复邓小平职务。主持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中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5)改革开放后,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81992年发表南巡讲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不姓。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9)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0)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邓小平的贡献:

答: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文革后,掀起思想解放运动,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迅速从以阶级争斗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2)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在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提

篇三 :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

1.林则徐: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

1)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到达广州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3)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4183963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5)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积极防御,使英军无隙可乘。

6)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7)学习他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2.左宗棠:清朝地方官员。

1)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创办福州船政局,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3187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根据他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还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建设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4)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建设新疆上功不可没,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功大于过。

5)与其相关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奏稿》

7天地正气”——左宗棠题字刻石。(藏陕西西安碑林)

8)学习他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 p15

1 力主收复新疆。

2 1876年,率领清军分路进入新疆,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

3 协助曾纪泽收复伊犁。

4 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

3.邓世昌:清朝将领,致远舰的管带。爱国民族英雄。(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最后壮烈牺牲。(2)名言: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3)光绪帝为其题词: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4)学习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4..李鸿章:清朝官员。(〕(1)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18954月,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全权议和大臣。(2)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之一。1865年,与曾国藩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上海民用工业创办轮船招商局。(3)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5.?:清朝恭亲王。发动洋务运动,是洋务运动的中央代表。

6.曾国藩: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1861年创办了军事工业安庆军械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7.张之洞: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创办民用工业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促使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复出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8.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之一。(1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与梁启超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3)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4)公车上书后,三次上书光绪帝,痛切陈述国家处于危亡时刻,倡导变法。518986月到9月,主持进行戊戌变法。(618989月,戊戌政变后,逃往国外。(7)学习他那种国家危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9.梁启超:(1)前6点同康有为;(2)名言:变者,天下之公理也。(3)学习他那种国家危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10.光绪帝:清朝皇帝。(1)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囚禁于瀛台。

11.谭嗣同: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之一。(11898年戊戌政变中,被杀害,戊戌六君子之一。(2)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3)学习他为了变法图强,为了国家危亡,为了唤起国人的清醒,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12.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1898年戊戌政变中,被杀害,戊戌六君子

13.孙中山: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1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2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提出同盟会纲领,后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此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4)发动武昌起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51911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6)后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719245月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81925312月,病逝。(9)学习他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和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14.西摩尔和瓦德西:西摩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英国海军司令。瓦德西,德国将领,八国联军主帅。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15.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者。()119123月,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2)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15.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北京领导学生斗争,积极营救被捕学生。(3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4)大革命后期,坚持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16.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人、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1915年,与陈独秀、鲁迅、胡适等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掀起新文化运动。(2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3)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4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北京领导学生斗争,积极营救被捕学生。(5)名言: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庶民的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7.胡适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著有《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8.鲁迅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著有《狂人日记》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19.毛泽东无产阶级伟大的领袖和导师。就他一生来看,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1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219279月,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31927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419284月,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5)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会后,确立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619454月,中共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719458月,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81947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解放区,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19494月,发布渡江命令。(91949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1949101日,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1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1219769月,逝世

13)诗词名言: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与评价

评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伟大功绩:

1 参加中共一大,缔造中国共产党。

2 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民军队。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3 领导中共参加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

4 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并取得胜利,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

最伟大贡献: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0.周恩来 119245月,黄埔军校成立后,任政治部主任。(21927年,领导南昌起义。(319351月,遵义会议后,同毛泽东等负责指挥军事。(4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周恩来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释放他,以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51947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解放区,同毛泽东一起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61953年底,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7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81955年,出席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919717月,基辛格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0)在文化大革命中与毛泽东一起机智地粉碎了林彪策动的反革命政变。之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扭转了经济的下滑,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11197618日逝世。

周恩来的伟大功绩与评价

评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伟大功绩:

1 在国民革命时期,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2 领导南昌起义。

3 代表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4 参加重庆谈判。

5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 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1.蒋介石(11924年任黄埔军校的校长。(2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北伐军总司令。

31927年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19274月,成立南京国民政府。(51931?一八事变后,坚持不抵抗政策。(6193310月,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7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81945年,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91946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019494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蒋介石退到台湾。

22.吴佩孚北洋军阀,主要势力在湖北和湖南。北伐战争的首先进攻对象。经过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和武昌战役,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23.孙传芳 北洋军阀,主要势力在江西,在北伐战争中主力被北伐军消灭。

24..张作霖 北洋军阀,主要势力在东北及河北一带。

25 .叶挺 北伐军第四军(铁军)独立团团长。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和武昌战役的胜利。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26.汪精卫 在北伐胜利进军时,汪精卫发动?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27.贺龙(1192781日,领导南昌起义。(2)在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时,与彭德怀一起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28.朱德 1192781日,领导南昌起义。革命失败后,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到湘南。(21928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319494月,与毛泽东一起发布渡江命令。

29.张学良 11931年,接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率东北军撤入关内。(2193612月,发动西安事变。杨虎城 193612月,与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

30.佟麟阁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日本向北京、天津进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指挥部队奋勇抵抗,为国捐躯。赵登禹 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一三二师师长,在日军进攻平津时,指挥军队奋勇抵抗,为国捐躯。

31.李宗仁 国民党将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组织了台儿庄战役,并取得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32.彭德怀(11940年指挥百团大战。(21947年,与贺龙一起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3195010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赴朝参战。

33.刘伯承 1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21947年与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创建大别山根据地。(3194811月,参加指挥淮海战役。

34.邓小平 11947年,与刘伯承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2194811月参加指挥淮海战役。(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与周恩来一直主持日常工作。(4)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党中央又再恢复邓小平职务。主持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中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5)改革开放后,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81992年发表南巡讲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不姓。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9)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0)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邓小平的贡献:

答: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文革后,掀起思想解放运动,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迅速从以阶级争斗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2)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在关键时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提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一国两制的构想,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

邓小平的历史功绩。

1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指挥淮海战役。

2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提出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4 改革开放后,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 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 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 1992年视察南方讲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8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9 中共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35.林彪(119489月,与罗荣桓一起指挥东北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战役。(2194811月,参加指挥平津战役。(31971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36.罗荣桓(119489月,与林彪一起指挥东北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战役。(2194811月,参加指挥平津战役。

37.陈毅(1192781日,参与发动南昌起义。失败后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到湘南。(21928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3194811月,参与指挥淮海战役。

38.傅作义在平津战役中,任北平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在他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39.阿沛?阿旺晋美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赴京的代表团首席代表。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40.黄继光(1)抗美援朝的英雄。是上甘岭中的一位战斗英雄,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被誉为最可爱的人。(2)优秀品质: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邱少云 抗美援朝的英雄。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41.王进喜 大庆石油工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的模范人物。被誉为铁人

.邓稼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的模范人物,被誉为两弹元勋

焦裕禄(1)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最后身患癌症病逝。(2)对女儿的嘱咐:你从我手里继承的,只有党的事业,其他什么也没有,我留给你的,只有一套《毛泽东选集》。(3)王进喜、邓稼先和焦裕禄身上闪耀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2.刘少奇 1)在文化大革命任国家主席,受到迫害,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至死,这是文革中最大一起冤案。(2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43.汪道涵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1993年,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史长汪辜会谈,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辜振甫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1993年,和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史长汪辜会谈,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列举中国近现代史三位伟人的主要贡献。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毛泽东: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繁荣富强,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建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下一篇:

猜你喜欢 [五行属土的字大全]五行属土的汉字大全 [老公每天晚上都要吃奶]老公每晚都要吃奶睡觉都要含着睡 [第一次性经历]女大学生自述第一次性经历 [我和我妈妈的真实经历]我的妈妈 [在深圳合租的日子完整]我在深圳做鸭的日子(完) [哔哩哔哩答题全部答案]最新哔哩哔哩会员注册答题技巧及答案 [轮渡时刻表]上海全部轮渡时刻表汇总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原文及译解 最新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热门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优秀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copyright 201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icp15099491-1

262阅读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好文章,优美文章,全文阅读,免费阅读网站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