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陶渊明介绍

陶渊明介绍

时间:2018-06-26 06:46:01    下载该word文档

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

 陶潜《五柳先生传》“不”字为一篇眼目。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酒之“不能常得”,宅之“不蔽风日”,端由于“不慕荣利”而“家贫,是亦“不屑不洁”所致也。“不”之言,若无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船山遗书》第六三册《思问录》内篇)

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氏,岂作自传 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地者而破除之尔。仇兆鳌选林云铭《挹 奎楼稿》卷二《 〈古文析义〉序》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 ,所谓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 《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则也何为乎?陶潜《自祭文》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按语意本《全三国文》卷五二嵇康《圣贤高 士传·尚长》喟然叹曰:吾知富贵不如贫贱,未知存何如亡尔!’《后汉书·逸民传》作 ” “向长,记此言作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摘自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归园田居·其一_

作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读 山 海 经 十 三 首其二

陶渊明

精卫衔(xían)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读 山 海 经 十 三 首 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

“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这篇经典性论文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确实,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开始,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南陈统一中国为止,中经董卓专政、诸侯混战、三国鼎立、司马氏篡权、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分裂,及在此分裂期间南北政权的频繁更迭,在南方,是东晋、宋、齐、梁、陈,在北方,则是五胡所建之十六国,北魏的短暂统一,又分裂为东、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取代,四百年间的社会,几乎一直处于刀光剑影的动荡和血腥之中,这一时期的人口变化数字,“东汉人口的峰值超过6000万,而公元220年三国开始的前后人口处于谷底,仅二千二三百万。三国末期为3000万。这是中国历史上人口下降幅度最大的几次之一。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为一千六百多万。东晋灭亡时大约一千七百多万,此后虽略有上升,但长期维持在二千万左右。”在这组冰冷的数字背后,所隐含的,却正是无数的鲜活的生命个体,于乱世之中的孤苦无依,流离漂泊,苦难中的哀号,死亡与毁灭。所以说,这确乎是一个“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然而,宗白华先生紧接着又说到:“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所谓的艺术精神,自然也就包括文学在内。确实,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并不因为社会的混乱而走向低谷;相反,我们可以说,它是绽放于苦难和血泊之中的璀璨之花,是整个中国文学史发展与演进之中的极富其关键性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构成。

班固《汉书·艺文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情因人受着外界事、物的刺激而起。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外界的刺激越大,人的情感也就越为激荡不平,将之形之于文学,也自然就越具有一种感发的力量。韩愈是提倡“文穷而后工”,“不平则鸣”的,这理论的渊源,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屈原的发愤以抒情,以及司马迁的“《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正因为如此,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充满着忧生叹世之嗟。无论是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还是阮籍的“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无论是江淹的“人生到此,天道宁论”,还是鲍照的“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无论是曹植的“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还是陶渊明的“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换言之,生命的迁逝、人生的坎坷、亲友的离别、旅途的艰辛、世道的动荡、家国的毁灭,这些以悲为其中心的主题,在这一时期的各体文学中频繁涌现,形成了贯穿整个时期的极为沉痛的悲怆交响。

越是在乱世之中,人才能越深刻地体验到自我生命的存在,深切地感受到自我生命的珍贵。海伦·凯勒在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有着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她说:“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这样一种态度可以尖锐地强调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人生视为当然。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必得死去,但我们总是把那一天想得极其遥远。我们处于精神活泼、身体轻快的健康状态,死亡简直是不可想像的,我们难得想到它。日子伸延到无穷无尽的远景之中,所以,我们总是做些无价值的工作,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生活的懒洋洋的态度。”因为“我们并不感激我们的所有,直到我们丧失了它;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的健康,直到我们生了病——自古以来,莫不如此。(邵依琳)

因而,正是乱世之中生命的卑微和无可把控,才使得人们有着如此强烈的人生的执著和爱恋,有着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痛苦的感伤和思索,有着对人生意义的不懈的追寻和探求。而以上诸种问题,实际上归根结底就落实为一个字,“我”。我是如此真实的存在,我是如此珍贵的存在,然而我又是如此孤独的存在,我又是如此苦难的存在,我又是如此卑微的存在,那么,我到底是谁?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该怎样地去活着?正是在一个崩溃的时代里,自我,前所未有的觉醒了。只有由此出发,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宗白华先生说,这个时代“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因为,艺术,包括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是每一个人,活生生的人,独一无二的人,对我的生命和我所生存的世界的体验、感悟和思索的表达。因此,个体的觉醒,必然带来艺术,包括文学,的繁荣。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他的卒年在颜延之的《陶征士诔》中有明确记载,为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关于其享年则说法不一。沈约《宋书·陶潜传》说他享年六十三,历来多采此说。梁启超《陶渊明年谱》主张享年五十六,古直《陶靖节年谱》认为是五十二。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却又说是七十六。总之,他大约是经历了东晋的后期和刘宋的初期。死后朋友议定了一个谥号给他,叫靖节,靖是取了“宽乐令终”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就是性格好,多做好事的意思,节是取了“好廉克己”的意思。这表现了朋友对他一生始终廉洁自守,恬淡自乐的节操的准确的认识。

陶渊明的隐居是平民化的,完全不同于当时的贵族式的做为奢侈的代名词的隐居方式,他的隐居生活是很艰苦的。他在《自祭文》中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綌chī xì冬陈。(夏天穿的葛布衣,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陈:设、列,这里指穿。又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五先生传》:“环堵(四围土墙)萧然,不蔽风日。短褐(平民所服的粗布之衣)穿结(破败),箪瓢屡空。”还曾出外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而且他也很少知音,连他的家人也不理解他,他曾经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没有人理解我,我只能对自己的影子自斟自饮。他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说:“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二仲是古代两位隐居的贤人求仲和羊仲;莱妇是老莱子的妻子,她支持老莱子隐居。陶渊明在邻居中找不到二仲那样的知心朋友,家中也没有能够理解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埋怨他,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出去做官,以至让家里人和他一起过这种劳苦的生活。

但陶渊明却能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中处处发现生活的美丽之处:

《宋书·陶潜传》:“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五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与子俨等疏》:“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良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于是,他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欢欣:“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其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同上其二),“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和郭主簿》),“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

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诗之特质即在于冲淡的诗意境界。

一、何谓境界

境界之基础为物境,境界又可有情境、理境之别,若陶渊明之诗,则为景、情、理之完美融合。

二、何谓诗意

1、借有限之物达于无限之域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王羲之《兰亭诗》

2、诗意是突破了物我界限、我中有物、物中有我、我即是物、物即是我的境界。

三、冲淡

冲淡并非平淡,何也?此一冲字实为关键。何谓冲,冲为空,而此空中又蕴涵着无限的可能性:

3、审美对象的平和恬淡。

4、外在表现形式的平易自然。

陈师道《后山诗话》:“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施德操《北窗炙輠录》:“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

朱熹《朱子语类》:“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归有光《悠然亭记》:“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他的道家学术理论受到齐侯的重视,齐侯备下重金,请黔娄到朝廷做官,聘他为卿,他却坚辞不受。和妻子一起来到了历山(今济南市千佛山“黔娄洞”)过起了隐居生活。齐威王曾亲临黔娄洞请教,为了表示尊重,他远远就下马脱靴,徒步进洞。后来鲁国国君也派人去请他出任鲁国的相国,并给他赐粟三千钟的俸禄,黔娄仍不为高官厚禄所动。

黔娄先生死后,他的好友,孔子的高足曾参前往吊祭,看到黔娄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长袍,垫着烂草席,用白布覆盖着。由于这块白布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就露出头来。不禁为之心酸,就说:“把布斜过来盖,就以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了。”

不料,黔娄夫人却答道:“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这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的。”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陶渊明介绍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