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贵州民族学院校史——学院网站

贵州民族学院校史——学院网站

时间:2023-01-17 04:09:50    下载该word文档
贵州民族学院校史学校简介贵州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5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的高校,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高校。学校坐落在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校园占地面积88.31万平方米,有校舍面积39.54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125.9万册,电子图书2100GB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52人,其中专任教师69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365人,占专任教师数的52.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402人,占专任教师数57.9%。教师中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人、贵州省人大常委1人、贵州省政协常委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1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6人、省管专家17人、省高校“教学名师”7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万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占70%以上。学校自建校以来,已经为社会输送6万余名各类各级人才,不少人已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和各自学科专业领域的骨干。经过近60年的实践和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涵盖文、史、法、管、理、经、工、教育等八大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并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理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管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人文科技学院等19个学院,建有计算机网络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教学辅助单位。学校设有51个普通本科专业,6个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建立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有3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有9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成立了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贵州民族经济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贵州侗族文化研究院、贵州民族医药研究院、法学研究院等9个研究院。另外,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布依学会、贵州省侗学会、贵州省土家学会、贵州省彝学会、贵州省仡佬学会、贵州省水学会、贵州省回族学会等9省级民族学会及其研究中心均挂靠我校,形成了强大的民族文化研究阵容。近五年,我校师生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38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奖470项。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300篇,其中SCIEIISTP检索及核心期刊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258部。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贵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贵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贵州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基地、贵州民族体育教学基地、贵州世居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近几年来,我校以开展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团体、学校与军警、学校与其他高校五大合作共建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的新途径,有力的推动了我校的建设和发展,为更好的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学校一直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新加坡、英国、荷兰、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和港、台地区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学校四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并获“全国‘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
位”、“全国‘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贵州省“优美校园”、贵阳市“红旗文明单位”,先后十二年被中宣部、团中央和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和“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历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有关部委、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胡锦涛同志、江泽民同志、胡耀邦同志、温家宝同志、李瑞环同志等都曾先后到校视察。胡锦涛同志还亲自与我校师生在学校南大门旁植下“共青林”,江泽民同志来我校视察时,作了“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的题词,并为我校题写校名,我校50华诞,江泽民同志又为我校作了“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题词。历经近60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贵州民族人才的成长摇篮,民族文化的传承纽带,民族学术的研究中心,民族团结的培育基地,民族地区的发展智库。目前,全校师生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和发扬“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校训和“奋发蹈厉,庄敬自强”的校园精神,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为中心,努力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校园和谐、民族团结、社会信赖、人民满意的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历史沿革历史渊源(一)创建时期(1951--19591949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贵州,推翻了压在贵州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贵州各族人民从此得到了翻身和解放。全国解放以后,我们党在全国城乡进行政权建设,开展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运动,各条战线需要大量干部,少数民族地区因反动统治长期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造成经济、文化的落后,少数民族干部极为缺乏。鉴于这种情况,中央下发了《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试行方案》和《关于开办民族学院的决定》,着手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此,中共贵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贵州成立一所民族学院。1950年初,省政府派人到重庆向西南军政委员会主管民族事务的王维舟同志请示汇报,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同意成立贵州民族学院。省委指派徐运北、朱煜如等同志负责筹建工作。经过几个月的筹备,选定贵阳市普陀路一所教会学校——贵阳程万中学作为临时校址,招收了首届普通政治班学员251名,于1951517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副书记徐运北(兼贵州民族学院院长)、申云浦,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陈曾固、省教育厅长田君亮、省民委主任欧百川等参加了开学典礼。贵州民族学院创办后,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少数民族普通政治干部,以适应当时民主改革的需要。1951年到1953年,连续举办了三期普通政治班,为全省培养、输送了847名少数民族干部。1953年,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中共贵州省委决定贵州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由培养普通政治干部转向轮训在职干部。1953年起,相继开办了民族政策研究班、干部轮训政治班、干部轮训文化班,共轮训了2480名少数民族在职干部。1956年,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贵州省委决定,贵州民族学院开始向全日制高等学校过渡。学校的任务侧重于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1956年,学校制订了十二年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将陆续开办民族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艺术系等,并逐步办成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1956年秋,开办了预科高中班、艺术中学部、民族语文班。1957年开办了艺术师范专修科。1958年开办民族语文系。1959年秋,贵州大学迁入民院的校址,贵州民族学院被撤销。贵州民族学院开办初期,暂借贵阳市普陀路(立新路)原程万中学作为临时校址。随后,省委决定在贵阳市风景区——花溪,选址修建贵州民族学院校舍。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指派贵阳市市长秦天真、省军区副参谋长何光宇和贵州民族学院教育长朱煜如到花溪选择校址,最后决定在离花溪一华里的朝阳村(今贵州大学北区)1952年破土动工修建,1953年初,学院从贵阳市普陀路迁至花溪。在八年的时间里,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贵州民族学院校史——学院网站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