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王阳明知行合一

王阳明知行合一

时间:2021-07-18    下载该word文档
王阳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内容 (一)知行本体
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谪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最后中夜忽大悟,尔后体验探求,在更寒暑凭依记忆与六经四字相印证,终于确信宋儒格物之说是错误的,并由此确立了他一生的学问基调。
次年正德四年(1509,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请王阳明讲学于贵阳书院,《年谱》记载: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席元山书提督学政,问朱陆异同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征之五经诸子,渐有省,往复数日,豁然大悟《全书》三十二,第446页) 王阳明在贵州初提知行合一时,曾受到普遍怀疑,王阳明自己说过: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年谱》庚午条)关于知行合一的详细阐述首见于《传习录》上徐爱所录: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人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看你只恁的便罢。《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全书》一,第38页)
知与行是儒家道德实践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陈来先生在其著作《有无之境――王阳明的哲学精神》中认为,在宋代理学中,与知相对的行并不是用来泛指一切行为的,主要是指人对既有知
识的实践或实行。另一方面,知的意义相对较宽,因为知既是名词,又是动词,从而知不仅指主观形态所表现的知识,而且也可以指求知的行为。
在宋儒的知行讨论中,真知是一个重要观念,真知包含必行在其中。当宋儒以真知指主体必定将所知付诸践履,以与常人之相区别的时候,在概念上是清楚的。但当王阳明在真知的意义上使用知的概念时,这个真知的知与常人的如何区别,就需要一个分疏。
陈先生认为,知行本体就是王阳明用来代替真知的概念。并认为本体指本来意义,是说知与行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一切使知行分裂的现象都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按照知行的本来意义,知包含了必能行,这是知行本体,也是真知行。
丁为祥教授在其论文《王阳明知行合一三指》中说:这里本体并不是与功夫相对的概念。惟一合理的解释是:它们都指知与行本来的不可分割关系。知行功夫是指知行合一作为人生修养的功夫与渗透其中的人生本体相对而言;说知行本体则是指知与行的本然关系而言,虽然具体指谓不同,但在知与行的不可分割上其涵义则是同一的。”①
两位的说法不尽相同,但意思是相差无几的,在王阳明那,知行在本来意义上就是合一的,不可分割的。 (二)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知
陈来先生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知知行合一说的第一个表述。真知即所以为行当指真知必能行,这个思想承自宋儒。而这两个命题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在不行不足谓之知他认为不行不足谓之知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这里的指道德意识的自觉程度而言。王阳明说过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孝弟?《传习录》上,《全书》一,第
38页)就是说,当用于德行谓词”“等时,不可能与行没有联系,只能对在伦理实践中从事过此类活动的人使用”“知弟
第二个意义则指一般知识活动而言。王阳明说: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同上)又说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答顾东桥书》《全书》二,第53页)
《答顾东桥书》是《传习录》中所录一长文,王阳明针对友人顾东桥的质疑,对自己的思想做了深入的阐释,一一回应了友人的疑问,知行问题是其中一个方面,此文还涉及到其他许多王阳明思想中的重要问题。我认为不应将这两句话拆开来各自分析,他们是一个整体。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前后两个知都是指真知而言。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论,引来了当世和后人的批评和质疑。
二、对知行合一的批评 (一)王船山的批评
王阳明在谈到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时,曾作了如下解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全书》96页)
王船山对王阳明销行入知的趋向,提出了批评:若夫陆子静,杨慈湖,王伯安之为言也,吾知之矣。彼非谓知之可后也,其所谓知者非知也,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然而犹有其知也,亦倘然若有所见也。行者非行,则确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为行也。
以知为行,则以不行为行,而人之伦,物之理,若或见之,不以身心尝试焉。《尚书引义说命中》76页)
虽然王阳明不时会使用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必履艰而后知路等认识论领域内的例子去证明知行合一论,知行合一主要是道德修养领域内事。而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我认为,客观上最重要的指向即为善去恶。在为善方面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不是嘴巴上说些孝、弟,就是孝、弟。而是要去身体力行,才能算得上真知。在去恶方面,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要求人们将不善之念在心中克倒,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潜伏在胸中我把它称之为知行合一论的双重向度。如杨国荣先生在其著作《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中所说的:如果说,以行释知突出了德性的外在展现(德性在德行中的确证)这一面,那么以知为行则强调了净化内在的人格(拒不善之念)在成圣过程中的重要性。二者虽然存在着某种紧张,但又始终指向同一目标。”②
王船山的批评,即抓住两者中的一方面,引向极端,自然产生错误的结论。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个整体,他的知行合一又何尝不是?
(二)孙中山的批评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中,批评了知行合一论,宣传知易行难
若夫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即所以勉人为善者也,推其意,彼亦以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也。惟以人之上进,必当努力实行,虽难有所不畏,即知之则当行之,故勉人以为其难,遂倡为知行合一之说曰即知即行,知而不行,是为不知其勉人为善之心,诚为良苦。无如其说与真理背驰,以难为易,以易为难;勉人以难,实与人性相反。是前之能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今反为此说误而顿生畏难之心而不敢行矣。此王阳明之说虽为学者传诵一时,而究无补于世道人心
也。
中山先生批评的思路是首先将王阳明知行合一论同《尚书》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等同,然后得出其说与真理背驰,以难为易,以易为难;勉人以难,实与人性相反。
《传习录下》载有学生的疑问:或疑知行不合一,以知之匪艰二句为问。先生曰: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正是由于弟子认为知行合一论与知之匪艰,行之惟艰冲突,才向王阳明请教而阳明企图把《尚书》的知行说,与知行合一说予以融通,照他的解释,毕竟和他的知行不可分作两件事的说法已不一致。知易行难之说,不管你作如何解释,是合不到知行合一中去的《中国思想史(》韦政通著 864页) 所以,中山先生将知行合一同《尚书》中知行观等同是不合理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山先生指出了知行合一论的用意在于勉人为善,这是非常准确的。中山先生倡知难行易,目的在于教人敢于实行,不以革命理想之高远,革命方略之宏大而畏难不行。从这一方面说,两位先贤的苦心别无二致。 三、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立言宗旨和伦理意蕴
阳明的一生并不长久,但在他五十七年的生命历程中,却实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理想中的不朽,集事业公德与立言垂教于一身。可以说,阳明的一生,就是知行合一的一生,他的理论,不是空想推理,坐而论道而来。而是身体力行,即行即知而来。他在《书林司训卷》中说:
周衰而王迹熄,民始有无恒产者。然其时圣学尚明,士虽贫困,犹有固穷之节;里闾党族,犹知有相恤之义。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
先圣之学,庶几君子之要,小人蒙至治之泽。
阳明说得非常清楚,他提倡知行合一之说,是为了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他清楚地看到引发上述道德危机的原因,就是知行的脱节。
正如张祥浩先生在其《王守仁评传》中论述的那样:在封建社会里,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是社会的统治思想,它是和利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为了做官,为了荣华富贵,士大夫之属无不口言仁义,笔写道德。他们口上说公,心里想私,嘴上言义,心里欲义……当这种情况形成普遍的社会风尚时,这个社会的道德危机就到来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阳明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悟,提出了知行合一论。如我在前文所述,知行合一论指向为善去虽然单从认识论方面看,知行合一有不严密处,但是我们更应该在生活实践中,体悟知行合一,而不单单是做理论上的分析与推理。 注释:
丁为详.王阳明知行合一三指.人文杂志,1993,3. 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王阳明知行合一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