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长恨歌

长恨歌

时间:2014-10-04 09:36:14    下载该word文档

长恨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安排:

三课时

导入:

导入: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们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也从未停止过对爱情的咏唱,爱情永远是文学的主题。世上的爱情有许多种,有一种极为特殊,那就是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情。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

首先,它奇在主角一个是缔造开元盛世的帝王,一个是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其次,它还奇在悲剧的主人公就是悲剧的制造者,唐玄宗亲自签发了自己爱人赐死的命令。他们的情事曲折离奇,又与导致唐王朝衰落的重大史事安史之乱联系,备受历代文人关注。如杜牧《过华清宫》、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无疑是这些作品中的翘楚,这部作品使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得以流传千古,首先我们从作者白居易入手,看看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

一、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后期: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

《长恨歌》、《瑟瑟行》,代表他艺术最高成就,唐宣宗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诗。”

白居易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二、写作背景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35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陕西),马嵬就在附近中唐时代民间喜于谈论玄宗杨妃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仙游寺游玩,谈起几十年前的安史之乱和李杨爱情,十分感慨。王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意思是李杨悲剧,大诗人方能润色书写使之流传,否则就要失传,提议白居易作歌, 白居易很看重此诗,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当时长安歌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长恨歌》家喻户晓,流传广,影响大,

三、听朗读录音,给生字正音

四、理解题目

1、诗题是什么意思?

明确:

长:长久

恨:遗憾

歌:古诗体的一种歌行作品,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

《长恨歌》即歌长久的遗憾

2、诗题可以激发我们思考哪些问题?

明确:

谁长恨?

长恨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

作者怎样把这种“长恨”表现出来的?

作者写长恨目的何在?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五、结合翻译,初步感知

1、结合教参中的课文翻译和结构层次,思考并概括:谁长恨?长恨什么?15分钟。

明确:

谁长恨:唐玄宗和杨贵妃

长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赏析诗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以及如何表现出这种“长恨”。

六:第一部分:描绘杨贵妃的美貌和唐玄宗对她的宠爱。

(一)开头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诗意: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找到。

补充:倾国,绝色美女。《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为汉武帝唱歌,赞美一个女子的美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后来倾城倾国就成为绝色美女的常用代词。

赏析:

1、开头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开卷第一句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二)分层次,余下分层,学生根据内容划分四个层次。

1、出身:“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2、入宫:“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3、美貌:“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4、受宠爱:“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三)分析每一层次

1、出身:“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诗意: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

补充:杨贵妃小名玉环,祖籍弘农华阴(今河南华阴),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幼时养在叔父杨玄珪家。

2、入宫:“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诗意: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

补充:开元二十三年,16岁的杨玉环被册封为唐玄宗十八子李瑁妃,开元二十八年玄宗看上了21岁的杨玉环,作了一种掩饰性的安排,命她出家为道士,住太真宫,道号太真。天宝四载,杨玉环27岁,玄宗册封她为自己的贵妃。

3、美貌:“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诗意:“眸”,眼珠。古代皇帝后宫有六,正寝(正宫)一,皇后居,燕寝五,妃嫔居。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妃嫔,立刻全都黯然失色。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

明确: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没有见过杨玉环,杨玉环到底有多漂亮,我们是不得而知的,只知道她能让所有的宫娥彩女黯然失色。“六宫粉黛”:借代。

4、受宠:

①宠爱之一:赐浴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诗意: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

补充:开元十一年建温泉宫于骊(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天宝六年改名华清宫。温泉池也改名华清池,玄宗每年冬季和春初都要到这里游乐。这本是皇帝洗浴的地方,杨贵妃一进宫就能享有这样的待遇,可见受到的宠爱。

②宠爱之二:赐金步摇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诗意:云一样的鬓发,花一般的容貌,金步摇在头上颤动,在芙蓉帐里欢度春宵。

补充:金步摇即金制步摇,步摇是插在发际的饰物,垂有旒苏或坠子,行动时亦步亦摇故称为步摇。步摇是身份的象征,从殷、周时代起,只有皇后才能戴步摇。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说玄宗和杨玉环定情时曾亲手给她插上一枝“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

展示步摇图片。

③宠爱之三:得专宠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诗意:美好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玉楼中宴会,也喝醉了。

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现杨贵妃得到专宠?

明确:

夸张: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

用典:金屋源于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汉·班固《汉武故事》)

④宠爱之四:杨家显贵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诗意: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补充:

父亲→齐国公 母亲→凉国夫人 哥哥→殿中少监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大姐→韩国夫人 三姐→虢(国)国夫人 八姐→秦国夫人

这是对杨贵妃受到宠爱的侧面描写。

⑤宠爱之五:纵欲行乐。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诗意: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够。

唐玄宗不但每天不上朝了,连日常的政务也不去管了,每天和杨贵妃沉浸在歌舞酒色中。

5、总结: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长恨的根本内因——唐玄宗迷色误国

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与平民没区别;但皇帝的权威,使爱情效果不相同。好色不是了不起的罪过,滥加封赏,紊乱朝纲,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这种奢侈的生活背后是路有冻死骨,社会危机重重。所以当安禄山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由盛而衰。

七、第二部分:唐玄宗荒废朝政引发了渔阳兵变,马嵬坡生死离别,贵妃惨死。

(一)这一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学生根据内容划分

明确:

1、渔阳兵变,皇帝出逃:“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2、马嵬兵变,贵妃缢死:“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二)分析每一层次

1、第一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诗意:渔阳叛乱的战鼓惊天动地,破坏了《霓裳羽衣曲》的节奏。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皇帝的车辇摇摇摆摆,走走停停,西出长安,走了一百多里。

补充:

渔阳,郡名,本幽州地,开元十八年分置蓟州,天宝元年改为渔阳郡,辖今北京市以东部分地区。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鼙鼓,古代军中的鼓。这句指安禄山的叛乱。

霓裳羽衣曲:唐代法曲。河西节度使杨敬忠所献,初名《婆罗门曲》。经唐玄宗润色并制歌词,改名霓裳羽衣曲

2、第二层:“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诗意:六军不肯前进,怎么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起流下来。

补充:

《资治通鉴》载:上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国忠走,追杀之。上杖履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贵妃深居,安知国忠反谋?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于是始整部伍为行计。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 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庇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他低着头站了半晌,才说:“贵妃住在内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呢?”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气愤,就说:“贵妃是没有罪,但是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哪会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心安,陛下也安全了。”唐玄宗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将士们听到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总算消了口气,才撤围回营。

②哪些语词体现了生死离别之际,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

明确:

“掩面”:迫不得已,没办法救杨贵妃,对于她的死不忍直视。

“回看”:临终时,念念不忘,回头看去。

3、总结: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直接原因是什么?

明确:长恨之直接原因——渔阳兵变

安史之乱的发生,打破了他们的享乐生活,渔阳鼙鼓动地来,形象地说明这一过程。接着描述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和这一动乱中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回看血泪相和流就是他们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杨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情节,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总结:第一、二部分描写了长恨的原因:即根本原因是唐玄宗迷色误国,直接原因是渔阳兵变。

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种长恨表现出来的。

八、第三部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一)根据内容,划分三个层次

明确:

1、在入蜀途中思念:“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2、在归途中思念:“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3、回宫后思念: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二)分析每一层次

1、第一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展示相应的图片)

诗意: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伤心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音。

作者通过哪些环境描写来表现唐玄宗的内心情感?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明确:散漫、萧索、萦纡、少、无光、薄,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秋景烘托人物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明确:美景写哀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引导: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明确:月色、雨声、铃声,表现了唐玄宗内心的寂寞。

引导: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夜雨闻铃,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寂寞。

总结:怎样表现长恨——借景抒情

2、第二层:“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诗意:总算有一天,时局变换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

重回故地,唐玄宗的心情如何?通过哪些字词表现出来?

明确:踌躇、空、沾衣、信马归。失落、精神恍惚、凄凉。

引导:“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

概括:怎样表现长恨——行写情,叙事见情

3、第三层:“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意: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回到宫中,往日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依旧在,只是当年的人已经不在了,哪些景色表现出了物是人非?

明确:池苑、芙蓉、柳,这些美景还在,但是美人已不再了。

借景抒情。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是数年不变的,哪些事物体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是无时不在的?

明确:春风桃李、秋雨梧桐、多秋草、红不扫、白发新、青娥老,思念无时不在。

借景抒情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再加上他回宫后被软禁,所以唐玄宗的晚年是非常落寞、凄凉的,哪些景物和叙述体现了唐玄宗晚年的落寞、凄凉?

明确:

景物:萤飞、孤灯、钟鼓、星河、瓦冷、霜华重、衾寒,这些冷色调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凄凉、伤感的氛围,

借景抒情

叙述:思悄然、未成眠、初长夜、欲曙天、谁与共、别经年、不曾来入梦,唐玄宗辗转反侧,彻夜不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九、第四部分: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

(一)根据内容,划分层次

明确:

1、道士寻找杨贵妃的曲折经过:“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2、道士终于找到杨贵妃:“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3、杨贵妃托物寄词,表达对唐玄宗的思念:“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重点分析分析二、三层次

12层次中,杨贵妃得知唐玄宗来寻找,她有怎样的表现?体现她怎样的内心?

明确:

九华帐里梦魂惊,梦惊魂:震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一连串的动作变现了她知道唐玄宗派人来找她时的激动和惶惑。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焦急与迫切。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凄美、寂寞,对唐玄宗的思念。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23层,杨贵妃对他和唐玄宗的爱情是什么态度?哪些细节表现出来?

明确:

惟将旧物深情。”“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两心知。”不但以旧物表深情,还担心唐玄宗不信,留下了两人曾经的秘密誓言,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3、结尾发誓的时候为什么说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而不说“此情绵绵无绝期”?

明确:

二人相爱——安史之乱——二人永诀

(极乐) (极悲)

乐极生悲,乐极生恨,天人隔绝。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十、人物形象探讨

1、总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两人的形象。

明确:

唐玄宗:

荒淫误国的昏君?

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贵妃:

祸国殃民的祸水?

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2诗中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明确: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艺术形式歌咏出来,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

提示:诗歌取材于历史,又有艺术加工。杨妃专宠和马嵬之死是尊重历史的,但又不拘泥历史真实,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剪裁和虚构出一个动人的故事,用回环、缠绵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为突出爱情,保持人物形象完美,有意剔除历史中荒淫、爱而不纯的东西,集中了表现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私召梅妃,又推恩分爱于虢夫人,诗歌对这些材料都弃而不用。杨妃死后升仙,出之于想象。

十一、探讨诗歌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争论不休,观点分歧,约分三派:讽喻说,曰批判汉皇重色误国;爱情说,云歌咏李杨爱情;双重主题说,云二者兼有。

  1、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不是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2爱情说。此诗前半部分对李、杨有所讽刺,但不是主旨,以大篇幅描写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爱情。尽管李、杨为帝妃,但他们与人民的生活、感情一致,他们的爱情已超越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反映出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白居易自己编撰诗集的时候,把《长恨歌》列入了“感伤”诗类中。有人考证,诗人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自身遭受爱情痛苦的深渊时期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十年(804)秋,白居易已33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

潜别离

白居易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3、双重主题说。认为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

学生讨论发言,你认同哪种说法?为什么?

分析《长恨歌》主题思想,首先须注意:这首诗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部分,两者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来长恨的原因,长恨则是荒淫误国的必然结果。突出或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割断前后的逻辑和因果联系,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苦果,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它是分析、理解作者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前提。

因此,《长恨歌》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对李杨悲剧非常同情,同时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严肃的批判。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决定的,即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动机,玄宗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玩物。但溺于情爱必然荒废政事,为博得妃子欢心,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地位,产生了一个特权集团,加速了政治危机。白居易既歌颂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误国害民的后果。
作者矛盾的态度和感情造成了此诗复杂的主旨。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而是讽谕、同情、歌颂交织。一开篇反思悲剧的原因,对玄宗荒淫误国持批判态度。随着情节发展、悲剧发生,由批判讽喻转为对李、杨的爱情结局一掬同情泪水,感到惋惜。尤其是对杨妃的悲惨死去寄予极大同情。直至篇末歌颂杨妃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作者态度变化:讽喻批判――同情怜悯――赞颂慨叹

总体倾向:批判少、同情多。

两种主题都有,但更多的是赞美、同情两人的爱情遭遇。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长恨歌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