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时间:2020-02-04 17:39:43    下载该word文档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

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 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C.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 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答案】 1D

2,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解析】【分析】(1D项,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错,是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诗句此处用典,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倒屣():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2)此题是,从内容看,写出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从手法看,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从意境创设的角度看,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故答案为:⑴D

⑵“,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翻译: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上耕种春田。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 律诗                                  B. 小令                                  C. 古体诗                                  D. 曲子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 1A

2D

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⑴A⑵D

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特点,重在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的意思是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作者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潮水,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侯庙古柏

李商隐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

【注释】閟()宫:深闭的祠庙。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金刀:暗指刘家天下。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枝拱卫祠堂。

B. 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C. 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D. 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2)诗的五、六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用典贴切。借大树将军与召公的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运用拟人。”“,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望。联想自然。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不正确,海鹏风一句用典,写树枝开裂,气势如大鹏展翅惊起的风浪,意在表现诸葛亮在衰败的局势中搏风击浪,力挽狂澜。故选C

2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结合注释内容分析可知,运用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结合”“”“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分析可知,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望。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情。此联想象自然,尤为警切,乃全篇眼目。

故答案为:⑴C

用典贴切。借大树将军与召公的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运用拟人。”“,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望。联想自然。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平居:这里指家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闻道一词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 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C. 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D. “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2)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1B

2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错误,衣冠应是借代,用衣饰代指文武官员。故选B

2)根据注释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因宦官程元振专权可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因宦官专权而有家难回,壮志难酬,引发家园之思;如诗歌首联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前一句以长安似弈棋的比喻,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再结合注释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可以看出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1)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 “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D.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

2)请你谈一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表达上的妙处。

【答案】 1D

2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解析】【分析】(1D项,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错误;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故选D。(2)《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主要是写作者赞美蜀僧弹琴技艺高超,而用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收束全诗。不知不觉中,暮色已经笼罩了青山,秋云黯淡,布满了黄昏的天空,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分明是景色描写,写曲终时的景色,用不觉写出了诗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从手法上说,用景色的变化从侧面来写琴声的魅力。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诗酒人。

【注释】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谢公:南齐诗人谢眺,唐李白《秋登宜城眺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字写出北楼之高,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 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

C. 后诗中,”“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

D. 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

2)两道诗都写了,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解析】【分析】(1B项,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错误,难以入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不忍心睡觉。故选B

2)第一首秋月城头过写秋月从城头经过,结合上文谁忍卧可知是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以景结情,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第二首识是谢公诗酒人。由可见是拟人手法,唯有明月识得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写出既崔大夫的高雅,结合前面的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可知此句借又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点评】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该题考查诗歌意象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意象作用,需要考虑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手法,再具体分析,最后分析情感或者突出表现的内容。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释】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1C

2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故选C

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①“气吞风雅妙无伦,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又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②“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碌碌当年不见珍,结合注释内容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分析可知,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家来江滨,作者感叹杜甫虽然大名辉耀后世,诗篇流传千古,但是这千秋万岁名,毕竟是寂寞身后事。所以有惟余孤冢耒江滨的感叹,这是就杜甫身后萧条的情况而言,以增加对杜甫的悼念之情,且代鸣不平。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9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 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B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

B. “美酒聊共挥一句中字生动传神,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

C. 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D. 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胸臆。

2)古人评价李白这首诗说此篇逼真渊明遗韵。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解析】【分析】(1C项中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错误,尾联写酒后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故选C

2)陶渊明往往以自然景物入诗,所写题材和内容多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来表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分析本诗与陶诗的相似之处可以从诗词意象、情感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

故答案为:⑴C⑵ 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异。

1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三)

姜夔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  姜夔

三生定是陆天随 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

【注释】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倩: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 “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 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 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其五第二句字点题。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C

2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凄凉无奈之感。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解析】【分析】(1C项,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错误。选项曲解征衣的意思,根据注释及诗歌可知,应是旅途中的衣服。故选C

2)从诗歌标题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和注释来看,这是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所写的一组诗歌,其三中首句黄帽传呼睡不成睡不成说明诗人此时盼归心切以至无法入眠,其五中也有相关内容,如开头两句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借助陆龟蒙来体现自己的恬淡心境,而”“作客归又流露出思归之情;其三最后两句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借助江南岸”“春风等春意盎然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悠然闲适之情,其五最后一句倩人和雪洗征衣意思是请人用雪洗去旅途衣服上沾染的风尘,画面生动有趣,流露出悠然之情趣;其三中分明旧泊江南岸旧泊暗示我们,诗人不但此次是身在旅途,而且还曾经多次飘零旅途,内心隐含凄凉之感慨,其五中已拚新年舟上过意思是不得不在这舟上渡过新年,内心流露无奈伤感之感。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两首诗歌。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