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再与鼎臣游龙门寺
曾丰

初叹来游未必重,等闲十载又相逢。壁间故迹尘轻涴,物外初心病暗攻。坐上酒生冬暖意,檐前梅弄岁寒容。半酣僧不须烹茗,自有山云可荡胸。
【注释】曾丰历任赣县县丞,义宁,浦城县令,广东经略司曹,德庆知府,湖南参帅,朝散大夫等职。生性耿直,不畏权贵,嘉泰四年(1204年),被罢职回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和友人上次同游留下的题字已经被灰尘弄脏,侧面点明了两人离别之久。B.和友人长久离别,身体多病,仕途坎坷,整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C.诗人和友人重逢一起饮酒观景,借梅花和山云表现出诗人内心高洁的情操。D.山云可荡胸借用杜甫典故,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也为之荡漾。2)诗的前两句感情丰富,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B
2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和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解析】【分析】(1B项,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错误,诗歌表现的是与友人重逢的喜悦和诗人内心高洁的情操。故选B
2)此题要求分析前两句的情感,首先翻译句子,然后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情感,第一句叹息”“来游未必重,表达作者故地重游的伤感;等闲十载表达时光流逝的感慨;又相逢表达老友重逢的喜悦。故答案为:⑴B
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和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
黄庭坚
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况当年定计,昭陵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B
2)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错误。结合家戚里生飞将及注释①②内容分析,上阕没有作者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的表达。故选B
2)结合注释内容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分析,运用典故,指功成名就。。朱颜绿鬓,朱颜,红润的面容;绿鬓,黑鬓发。形容年轻时的容貌。运用借代。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故答案为:⑴B
⑵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核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夜宿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怪生:怪不得。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B
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头花落未成,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故选B
2)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他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急走”“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

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两首诗中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对儿童稚态的描摹,点活了全诗。故答案为:⑴B
⑵《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各个句子,组织答案。《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触拨清诗成走笔,淋鴻红袖趣传杯。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C
2)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C项,作者……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对。红袖不是诗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意思是梅花绽放,让闺阁中的女子也趣味盎然地聚在一起传杯饮酒,以致于酒泼洒出来沾湿了衣袖。故选C
2望尘俗眼那知此,反面讥诮俗人眼光低俗,不解梅花,只买夭桃艳杏栽。拿俗眼知此颇怪”“只买与梅花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形象与气质;同时,不知此

又暗中与议论者)形成对比,突出之眼光与追求。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王安石的独特的眼光与不同凡俗的追求。联系作者的政治追求与作为,我们不难由此诗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同时感受到诗人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落寞等复杂心理。故答案为:⑴C
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案。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
白居易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B.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C.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C
2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闲适理解错误。故选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

再联系颔联灭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酒”“只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之语。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故答案为:⑴C
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B.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C.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D.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含蓄隽永B.豪放洒脱C.简洁明快D.深沉哀婉3)请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答案】1C2A
3)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C项,下马浣征衣指下马来浣洗好衣服,不涉及征战,故本题选C项。
2)本诗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临别赠诗,作者没有直接写对离别友人的祝福,而是含蓄的想象友人归家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轻松愉悦,诗中诗人设想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

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故本题选A项。
3)题目为实写,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此诗全用想象,结合题目故虚实结合,学生根据原诗句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故答案为:⑴C;⑵A
⑶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韵脚、题材、句子含义的基本能力。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⑵本题考查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其四)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这首诗明显地学习屈赋。
B.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C.时俗薄朱颜二句,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D.这首诗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风格质朴刚健,有一种爽朗自然之美。
2)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C
2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表达自得之情;②“时俗句,说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比喻自己不被重用,表达怀才不遇之愤;③“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逝,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

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解析】【分析】(1C项,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错,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意思是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此句是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而不是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故选C
2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故答案为:⑴C
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表达自得之情;②“时俗二句,说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比喻自己不被重用,表达怀才不遇之愤;③“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逝,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注解了解诗歌背景,从诗歌选取意象,诗歌情感语句把握诗歌情感动向。赏析诗句的思想情感应从结构作用、景情关系、象征意味、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本诗歌诗人情感是很复杂的,因而学生要结合背景,结合诗歌意象,结合复杂的情感语句多角度分析,分点作答。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富水驿
杜牧
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朱云因吁请尚方

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B.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C.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D.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C
2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对仗工整巧妙。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④“后代声华白日悬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解析】【分析】(1C项,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故选C
2)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目要求赏析诗歌第二联的写法妙处,其实是考查诗句的表达技巧。而要赏析此联写法的巧妙之处,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答题模式: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某句运用了……的手法,写了……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具有……的优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故答案为:⑴C
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对仗工整巧妙。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④“后代声华白日悬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B.美酒聊共挥一句中字生动传神,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C.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D.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胸臆。2)古人评价李白这首诗说此篇逼真渊明遗韵。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C
2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解析】【分析】(1C项中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错误,尾联写酒后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故选C
2)陶渊明往往以自然景物入诗,所写题材和内容多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来表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分析本诗与陶诗的相似之处可以从诗词意象、情感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
故答案为:⑴C;⑵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⑵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

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异。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答案】1)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
2人固已惧江海竭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凉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望。
【解析】【分析】(1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诗歌结尾运用反问的句式来表达情感。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当时的情境,诗歌颈联说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诗人说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凉世界,但不能与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决不会独个前往,尾联直接展示诗人广大的胸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助于天下的品质的表现。同时,手提天,又展现了诗人勃勃壮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
2)首先明确虚实结合这一概念,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然后到诗中圈出虚写的内容和实写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季节及天气状况,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这两句借助景物来具体写,属于实写的内容;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前一句写人面对苦热的心境,人们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实写,后一句天岂不惜河汉干河汉,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如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由冰雪而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这属于想象,是虚写。故答案为:⑴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

人固已惧江海竭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凉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望。【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本诗由人间苦热而联想到天上情景,由人境而联想到仙境,丰富了内容,升华了悲天悯人的主旨。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注释】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答案】1D
2)【示例1】指诗人自己。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

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解析】【分析】(1D选项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错误,由诗歌注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故选D
2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故答案为:⑴D
⑵【示例1】指诗人自己。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一般包括: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等直接描写,也要抓住间接描写,即侧面衬托;体察诗人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本题中,将野老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山野中的寻常老人皆可,但要能自圆其说,若理解为诗人自己,可主要从诗歌整体的连贯性来阐述;若理解为山野中的寻常老人,则可从诗歌主旨、诗歌内容方面来阐述。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长淮:即淮河。颍:颍水,淮河支流。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D
2悲秋之情。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伤逝之情。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怀人之情。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D项,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误。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故选D
2)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空听潺潺清颖咽,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抒发悲秋之情。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故答案为:⑴D
悲秋之情。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伤逝之情。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怀人之情。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藤山下闻猿
韦庄

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
【注释】巴蜀三峡间有谚语猿鸣三声泪沾裳1简要赏析颔联便能”“何必两词的表达效果。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便能:承接首联吊旅情,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何必: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
2)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的意思是: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便能,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其中,便能与上联中吊旅情相呼应,写出了袁鸣引起的情思。何必一词突出了这种哀愁之情的深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本题中,前两联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写诗人羁旅在外,哀伤、寂寞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一句,突出了诗人对年少轻狂的悔恨以及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全诗沉浸着诗人悲伤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便能:承接首联吊旅情,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何必: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
⑵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释】杜鹃花: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字,亦即需押此韵。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

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答案】1C
2)诗歌颔联的意思: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不同: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解析】【分析】(1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的说法有误。颈联手法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故选C
2)本题注意归心指思归之心;指倾诉。第二问是诗歌形象的比较阅读。首先要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找出关键词句,结合背景体会形象特点;再从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等角度体会形象意义;最后归纳不同点组织答案。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在结构上,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使得诗歌内涵极为丰富;在情感上,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之典寄托亡国之恨,家乡之恋,一时成为风气。诗歌借杜鹃花,抒情言志,表达故国之思,更加渲染出杜鹃哀美的特点。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展现出诗人被贬后的内心的凄怆与悲凉,突显出诗人的郁闷悲伤,同时也衬托出环境的恶劣。故答案为:⑴C
⑵诗歌颔联的意思: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不同: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释】王赞,西晋文人。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A.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B.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C.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D.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
3)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参考资料:诗经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参考译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答案】1B2C
3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分析】(1B项,三至六句……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错误,这几句主要是说战争不断导致自己和亲人不能相见,没有体现阴阳相商参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写相隔之久;且这几句诗表达的应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B

2A项中,通过不能寐起彷徨可以看出战士的思归之情;B项中,通过离思孤雁哀吟可以看出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悲伤;C项中,阮籍的《咏怀》表现的是战士为了国家利益征战沙场的忠肝义胆,和本诗中体现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思乡之情不相符;D项中,通过鸣悲凉风寒无衣,天气寒冷,蝼蛄悲鸣,将士独自在外没有过冬的衣服,表现出将士对亲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婉。故选C
3)先看手法上,两首诗都是通过昔日和今日的对比表现前后的变化之快和时间之快,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是今昔对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也是今昔对比。再看内容上和情感上,两者都是在表现战士内心的悲伤,但《采薇》中,还有战士在回乡之时对亲人团聚的期望。故答案为:⑴B;⑵C
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和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包括: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至于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