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之我见

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之我见

时间:2013-06-24 00:58:10    下载该word文档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研究

陈贵兴

:网络教育学院

汉语言文学教育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陈贵兴

日期:2011 2 20


摘要 ……………………………………………………………………………4

Abstract …………………………………………………………………………5

导言 …………………………………………………………………………………6

一、小学低年级周记中使用方言词语的现象 ……………………………………6

() 例文一《捉棋》…………………………………………………………6

() 例文二《难忘的一天》………… ……………………………………6

二、小学低年级周记中使用方言词语的原因。 …………………………………7

() 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影响 ……………………………………7

() 总结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8

三、解决小学低年级周记中使用方言词语不良现象的对策 ……………………8

() 要求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的理念 ……………………………………8

() 加强学生在不同写作训练阶段中规范书面语言表达的不同要求……8

(三)教师采用多种批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滥用方言的不足…9

注释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词 ………………………………………………………………………………12

摘要

方言限定于一方之言,本地人一下子就能理解的意思,对外地人来说就可能不知所云,难以理解,或是失去了趣味,这必然会造成文化上沟通的障碍。而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中,由于地方语言对其影响较大,所以在其作文中会不自觉运用了地方方言,如果教师对这种现象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造成不良的效果。本文就地方方言对小学生低年级周记的影响进行了一些分析探讨,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改进的措施,希望能促进小学低年级周记规范词语的运用。

首先:从例文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其周记中运用地方方言的现象。

接着:根据自己长时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生不自觉的运用地方方言进行写作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找出原因。

最后:提出解决小学生作文中不规范语言(方言)运用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地方语言 影响 对策 规范词语

Abstract

Dialect is limited to the speech of one party, the local people ar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it, but it is hard to understand for the outlanders,or lost interest, it is inevitable that caus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But to the students of junior school , because the students are affected deeply by the local language ,so they use the dialect in composition unconsciously. If the teacher does not guide the students correctly, it must cause the undesirable effect. It is discussed about the dialect that affected the weekly journal of th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in this composion, and talk about my own views and the measures of improvement , I hope that it can promote the standard words of the weekly journal of the junior schoolstudents.

Firs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t is used dialects in the weekly journal of th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Then, according to my own long time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the students of journal school , analysing and finding out the reason.

Finally, putting forward the ways of solving methods of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in writing composition in journal school.

Keywords: local dialect .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 , Standard word

小学低年级周记中使用方言词语的现象及其对策

导言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由于方言限定于一方之言,本地人一下子就能理解的意思,对外地人来说就可能不知所云,难以理解,或是失去了趣味,这必然会造成文化上沟通的障碍。而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中,由于地方语言对其影响较大,所以在其作文中会不自觉运用了地方方言,如果教师对这种现象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造成不良的效果。本文就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低年级周记的影响进行了一些分析探讨,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改进的措施,希望能促进小学低年级周记规范词语的运用。

一、小学低年级周记中使用方言词语的现象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研究

一、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

(二)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

三、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一)引导感知,探索美

(二)把握形象,理解美

(三)品味语言,感悟美

() 联系生活,鉴赏美
() 诱发情感,创造美

一、从形象中感受美

二、从语言中品尝美

三、从鉴赏中发现美

四、从实践中创造美

内容提要

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按照审美教育规律,指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本文从审美教育的特点、作用和方法等方面入手,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最大限度展示出语文教学的美育性。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 文学形象 鉴赏能力 感受美 升华美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忽视美育,忽视直觉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当代中学生缺乏在形象直观之中领悟艺术作品深刻理性内涵的能力,他们往往抛开感知形象和情感体验来抽象理解作品内容;或者只是一味地沉溺于对作品的自恋式感受之中,缺乏对其深沉意蕴的领悟。因此,从提高审美教育实效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作用、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
基于对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理解,中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就是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利用教材优势,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既不同于语文思想教育,也不同于语文知识教育,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形象性,即以形感人。美离不开形象,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和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物。阅读人物描写的文字,就好象人在画中行,身在景中游,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受。这就是以形象感人的审美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形象,就没有了审美的对象,因此,学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如果说智育启人,德育以理服人,那么,美育就是以形感人。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面,日落时的融雪。体现了济南冬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无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阅读这段文字,作者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济南冬天里,与作者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也仿佛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令人乐不忘返。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精致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以形感人。
2、情感性,即以情动人。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陆机《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就是主张诗词要循着情感的流动,写得往复深沉、错落有致,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鲁迅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可见,情感性是语文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一面》的战友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与妻书》的殉国情、《纪念刘和珍君》中对反对派屠杀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之情等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对学生引起情感的熏陶,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中学生阅读作品时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是表同作用。即学生把自己比拟成作品中的人物,分享他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
3、愉悦性,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以形悦人,以情悦人,这就是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愉悦性。美学家康德曾经在解释鉴赏判断这个概念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和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关于我所称之为快乐的表象,我说,它在我内心里产生着真实的快乐。至于美,我们却认为,它对于愉快具着必然的关系。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也是愉快教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以此悦目。二是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真情的感染,教学时声情并茂的朗读、吟咏、绘声绘色的描摹渲染,以此悦耳。

二、中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任务之一。 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的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实际上就是美学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它的作用就是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把握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经验证明,重视和加强审美教育,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又可促进智力结构的改变,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实践力。

1、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语文教学的效果。有人认为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层次化,顾此失彼,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多大的帮助,教育的效果也明显降低。我看,这种看法无疑是偏颇的狭隘的,也说明了这些人对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之间的关系还未全面认识和理解,它的片面之处就是把两者分割开来,对立起来。鸟有双翼,车有两轮,去掉其一,鸟不能翔,车不能行。唯有在抓语文教学的同时进行美育,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才更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著名的语言学家叶圣陶曾指出,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并强调学生有了审美本领,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达到美感的享受,使自己能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自觉地投身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生活的伟大事业,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难舍难分、血脉相承的特殊关系。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文章,大多数为文质兼优的典范作品,它们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特别是文学作品,美育不仅是其固有的教育内容,而且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互为依附,不可分割。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不仅展示了崇高的美的艺术境界,美好的艺术意境本身又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在语文教学中抓住精彩的关键性字词,把学生带入了美的意境,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在优美动人的意境中引导学生深入体味,又能更深刻地领悟作品中高超的写作技巧,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样,语文教学与美育就能有机结合,就能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使教学更富生命力。比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别具韵味而富于艺术魅力的散文名篇。我在教学中,先利用录音带范读,在优美的朗读中把学生引入文章中刻画的艺术氛围中,然后放映有春天景色的录像及名诗名句,让学生去品味。然后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诗句、名句,把个人对春色的体味在课堂上说出来让全班赏评。学生的心灵在活动受春之美的熏陶,自然得到净化,更好地理解作者描写的意境,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主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情趣。
因此说,只要我们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手段,把学生领入美的殿堂,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去探讨和体验,既能有效地进行美育,又能将美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更进一步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种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动机的除了理性因素外,还有非 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审美这项富于情感性的活动,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积极性,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审美的主体,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审美过程中,发现了美的内容,受到了美的熏陶,必然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文时,注意从美育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中写景的角度入手,展开想象,体会西湖之美,看看文章怎样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去描写生机盎然的春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境,怎样才能有表情地朗读。在朗读成诵之后,让学生叙述诗中的美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是赏景地点和远景:在西湖的外湖和后湖之间,峰恋叠嶂,上有孤山寺,寺北面有一座面向西方的精致贾公亭,远远望去湖面上荡漾的波浪与低矮的白云连成一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引导学生从中想象:早到的莺鸟歌唱着西湖旖旎的风光,刚从南方飞来的小燕子在湖边啄泥筑起新的巢穴,这一切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气息。堤岸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字,写出了春花次第开放,争奇斗妍,几乎使人眼花缭乱,绿草如茵刚能淹没游人坐骑的马蹄……在这样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能沉浸在生机勃发的西湖春景中,陶醉在美的享受中,更踊跃地讨论有关的诗句。丰富的审美想象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达到了相互促进的目的。
3、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所谓想象,就是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深刻化。高尔基说过: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通过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就能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审美想象。比如,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想象的。公元207年,时值曹操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中国北方的统一局面已实现,南下统一中原的宏图已在描绘之中。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浮生联翩,而此时此刻,最能表达诗人心潮澎湃、豪情横溢的诗句,唯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实诗人是以大海自比胸怀,诗人的豪迈之气自景物描写之中隐隐透出,诗人的远大抱负也隐含其中。通过这样引导学生的想象,大部分学生都能把握诗的感情色彩,进入诗人当时的情境,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领略诗人当时的英雄气概,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无形中得到了丰富,从而达到了培养智力的目的。

三、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
(一)从生活中发现美

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现行中语教材中,不乏文质兼优、字字珠玑的佳作,也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脑里,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学生在接触《祝福》时,对祥林嫂这一形象,先是从她的乌裙、蓝袄、月白背心、脸上的表情、眼神的变化等神态,从她抗婚磕头,捐门槛等行为,及丧失子后的我真傻人死后,到处有没有魂灵之类的语言等表象,产生了对她的深深同情,由此而生发对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憎恨感性的美学意义。因此,授课者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感知,从中感知,从中产生。当然这只是感性的认识,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
(二)从形象中感受美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如《母亲》一文,记叙了母亲在车站候车室被沙皇政府的暗探发现以后跟敌人斗争的经过,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先进战士的典型形象,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建设心灵美的生动教材。教师可以通过对母亲由动摇到坚定,由胆怯到勇敢的这一转变过程的心理分析,引导学生展开身临其境的想象,使母亲这一伟大的形象在头脑中鲜活地树立起来,激起同学们对英雄母亲的深深敬爱,其崇高的心灵美也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艺术形象都是有审美价值的。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样一个规律:经过提炼、概括、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就具有批判丑、揭露丑的不合理性的强大力量;同时也就肯定和表现它的反面,即作者要求改变现实、追求正义、光明、美好生活的美学理想。这也是一种艺术美,是寓肯定于否定之中,寓美于丑的艺术哲理。《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自私、顽固、守旧的人物,是丑的化身,但在艺术却是美的。这里作者化丑为美的艺术手法,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上的美,一方面揭露了丑,引起读者的憎恨、厌恶、嘲笑,从而间接地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另一方面采取夸张、讽刺、对比等艺术手法,对丑的事物进行了艺术加工,从而使丑的形象变成了美的艺术。又如周朴园的伪善,康大叔的残忍,鲁四老爷的虚伪,葛朗台的吝啬等等,都能使人通过对这些性格的憎恶而产生对与之截然相反的美好性格的追求,同样具有审美价值。
文学形象的内在美不仅表现于人物形象,而且表现于自然现象。大自然中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风云雷电,经过艺术加工,同样成为一种文学形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细细分析这些景象,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学的教育意义。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的山水游记。作者用瞿塘峡象一道闸门,巫峡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西陵峡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的形象语言,再现了三峡雄伟而瑰丽的景象,教师应该使学生掌握表现艺术技巧的同时,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从语言中品尝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塑造形象和典型来反映现实的。语言对于文学特别重要,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一个作家如果不能把他在生活中获取的有意义的素材,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那么他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优美的语言。
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放飘逸,《雨霖霖》的缠绵悱恻,《拿来主义》的犀利、幽默,《雷电颂》的磅礴、激越,《荷花淀》的清新、质朴,《荷塘月色》的高雅、隽永,《长江三峡》的瑰丽、壮美等等,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美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地体味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作家怎样准确、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琵琶行》,描写乐声一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讲解、口译诗句,启发学生理解萧瑟冷清环境气氛的烘托作用,理解诗人郑重邀请、琵琶女迟迟始出、总写弹奏情调的铺垫作用以后,逐步启发学生体味这段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描写乐声的表现力量。使学生领会比喻的含义,体会琵琶女悲愤凄楚、复杂变化的心绪感情,从而产生对琵琶女这个技艺超绝的漂沦女妓的同情,增强对旧社会的憎恨,从乐声描写中得到耐人品味的美的享受。又如鲁迅的《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最能表现康大叔凶狠、贪婪的语言、动作描写,诸如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在掌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也感悟到语言表现人物形象的立体美。
() 从鉴赏中挖掘美

生活实际反映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不容回避的事实。如什么是美?穿补丁衣服美不美?穿漂亮衣服美不美?白杨树、松树美在哪里?同是岳阳楼,同为洞庭水,为何阴晴两景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为何在这一个作者手下绚丽灿烂,而在另一个作者手下却是肃杀凄凉……
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鉴赏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这就需要授课者能够引导学生对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当我们明白了建国初期,农村经济一穷二白,创业艰难的特定环境,我们对柳青笔下的粱生宝五分钱买一碗汤面车站过夜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就不会感到可笑,对梁生宝近似悭吝的举动就会肃然起敬,并能从中得到教育。反之像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这样一个醉心于过上层社会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作品讽刺了她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如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青年学生就容易对玛蒂尔德所向往的奢华生活产生共鸣,对她在舞会上的成功表示羡慕,对她丢项链、赔项链表示惋惜,这就达不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识别事物美丑的能力,就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展开联想、思索、分析、判断。祥林嫂为何在祝福中死去?她的悲剧遭遇从何产生,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鲁四老爷的所作所为,贺家堂伯的驱赶,柳妈的解脱之计等展开联想、思索,分析这与造成祥林嫂悲剧有哪些因果关系,便会使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便是扼杀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这个阶段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是审美教育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 从实践中创造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形象感知、审美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出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使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得到升华,眼界更加开阔。
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有关。同样的自然景物,由于以上的差异,产生的美感也不同。青年人与老年人同在湖边欣赏山水的美,产生的美感是不相同的。人的心情舒畅和沉郁痛苦,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出迥然有异,同为岳阳楼,同为洞庭水,风和日丽、春和景明则其喜洋洋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则忧谗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显然物暗则己悲,景明则己喜,美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穷山恶水给人则是悲凉凄怆的感受。
诱发情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反复吟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诵读,常能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巧设问题,引发联想想象也是一法。如朱自清的《背影》,背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时隔八年的朱自清为何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通过引导、联想、想象,学生便会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表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持之以恒,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强化识别事物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作文水平。
总之,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该引起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应该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在审美教育的园地里,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能工巧匠,把美雕塑在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6月。

2、陈毛美,《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月。

3、陈旭远,《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月。

4、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月。

5、贾明强,《语文学刊》的《审美心理的总体特征》1994年第6期。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之我见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