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海峡两岸关系史

海峡两岸关系史

时间:2016-05-30 21:23:09    下载该word文档

一、台海问题之所以重要

1,它攸关我国的统一大业能否最终完成;中国尚未完全统一。目前两岸关系是和平发展。一路走来,表明我们的统一大业还任重道远。但最终统一是一个绝对不容含糊的目标

2,它攸关到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能否顺利完成;台湾具有控制海洋、掌握海权的关键地位。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海权问题密不可分

3,它攸关到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台海问题涉及--美国、日本、

二、台海问题之所以复杂

1、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两岸间关系的复杂。 内战--两岸敌对状态--两岸政治对立; 国共?中华民国vs中华人民共和国?

2、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岛内政治的复杂

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合法性

台独问题 蓝绿阵营

3、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两岸问题的复杂

美国——以台制华

日本从来就不希望中国崛起,日本比美国更危险

三、台海问题之所以精彩

观台湾局势之演变,觉得它像江湖;比金庸笔下所描绘的还要精彩的江湖。 “这是一个充满话题的小岛。”

议题-政局-人物

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苏贞昌、吕秀莲、谢长廷、连战等

四、台海问题之所以前瞻

它所有的试验、所有的成就、所有的挫折,都是在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积累经验。

什么是台海问题呢?

对于大陆来说,是统一与分裂的问题。对于美国来说,是维持与打破现状的问题。对于台湾来说,是统与独问题。在台海这方棋盘上,各方下着不同的棋。

第三讲 1979——1988年的两岸关系

简要回顾一下建国至1979年间的两岸关系的演变

1武力解放台湾的提出:19493月,中共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国民党喊出反攻复国口号。

朝鲜战争的爆发:19506月,美国第七舰队占领台湾海峡,宣称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从此成为美国——“永远不沉的航空母舰

“九三炮战”与《美台共同防御协定》:195493日,炮击金门。12月美台签订《共同防御协定》,美企图把两岸分裂固定化、永久化。

和平解放台湾及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提出: 19555月,中共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

八二三炮击与第二次台海危机:1958823日,炮击金门。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

“一纲四目”的提出:60年代

一、中共对台政策的变化:

1对台政策变化的时代背景:第一,国际环境的变化:一是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多个国家于台断交,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1979年,中美建交,国际活动空间扩大,有了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中美两国关系由敌对走向缓和;中共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第二,从国内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第三,从台湾方面看:国民党自身形象有所变化为中共转变对台政策提供了可能。

2和平统一祖国一国两制的提出1《告台湾同胞书》197911

短短1800字,悄然融化了两岸之间长达30年不往来的坚冰。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从“解放台湾”到 “和平统一”的重大转变。 2叶剑英的九条1981930 “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当局与各界代表人士可“参与国家管理”;两岸“互通音讯、亲人团聚,增进了解”;欢迎各界人士到大陆投资、定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

3邓“六条”1983626日,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4“一国两制”的提出198410 一国两制构想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一个中国: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2)两制并存: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至此,对台政策较之以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由“一定要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二,由“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转变为建议举行两党、两岸“平等谈判”

第三,确立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原则解决两党两岸关系。

二、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

1蒋经国的经历和政治思想的形成溪口出生与早期教育1910-1925年。留学苏联1925-1937年。重返家乡19374月。赣南崭露头角1938年,平土匪、禁赌博、禁鸦片、禁娼妓,发展农业、工业、办教育等,被人称为“蒋青天”。“做官的莫进来,发财的请出去”,得到了“精力充沛、干练又廉正”的民声。上海打虎:内战后期,“只打老虎,不拍苍蝇”。退守台湾:194912月。白色恐怖 :用暴力手段对付不同于国民党政治思想的人

,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得以稳定下来安置“荣民”1956年,帮助退役官兵就业,设荣民医院、荣民之家、荣民工程处带退役军人修建了中部横贯公路。十大建设:高速公路、国际机场、港口、钢厂、造船厂等。接班掌权:1975年,老蒋去世,小蒋时代开始

2蒋经国的政治革新:(1政治革新的背景:第一,经济发展为政治革新提供了基础;

50年代,土地改革,60年代,成为东南亚的一条小龙。70年代,十大建设、十二大建设。第二,社会结构的变化为他的改革提供了社会基础。由中小企业主、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医师、律师、部分公教人员构成的中产阶级迅速兴起,他们主张进行民主的改革,以求在政治上获得更多参与权与发言权。第三,党外势力的挑战:197711月:“中坜事件”。197912月:《美丽岛》事件。1986928日:民进党的成立。反映国民党一党专制面临严重挑战,加速了蒋经国民主改革的进程。第四,三大命案的冲击。一是林宅血案,二是陈文成案,三是江南案,三大命案使台湾社会感到震惊,人们要求加快政治革新,以获得民主权利。第五,外交危机,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决心抛弃台湾。台湾面临立足国际社会的合法性危机。70年代台外交部成为断交部。第六,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开放路线的实施给台湾当局以巨大压力

蒋经国决心加快民主化进程

1986年“双十节”,蒋经国致词时激动地表示,将不惜“个人的生死荣辱,对历史、对国家、对十亿同胞,对全球华侨都有一个交代。” 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变革求生存,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国民党在台湾公众中的形象,缓和矛盾,争取人心,长期维持国民党偏安台岛的局面。

2蒋经国的政治革新的内容:政治革新最重要的是民主化。民主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本土化。吸纳本土人士进入政权高层。吸纳李登辉进入国民党高层。

他在一次国民党中常会上讲:“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因应这些变迁, 执政党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做法,在民主宪政体制的基础上,推动革新措施, 唯有如此,才能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才能与民众永远在一起。”

改革严格地说是从1986年开始的198649日,成立“革新小组”

解除戒严令 1987714日,蒋经国宣布:7 15日零时起解除“戒严”。新制的“国安法”正式生效。结束了台湾长达38年的戒严期。台湾从此进入政治转型期。

开放党禁、报禁19877月,这标志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时代已经过去,多党竞争的时代开始。

充实中央民意机构

地方自治法制化

台湾的政治体制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军事戒严和一党专制向标榜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的方向过渡。由强人政治向政党政治的过渡

3、国民党对大陆政策的调整

1 三不政策”的提出197912月“不妥协、不谈判、不接触”成为台湾当局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立场。

2“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蒋经国说:“三民主义在‘复兴’基地的建设已经成功”。“中国的真正统一,便是‘光复’大陆,实行三民主义。” “综观近代思想潮流,惟有三民主义博大精深,今后的世界也必将是三民主义光辉照耀的世界。”为此,还成立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92岁高龄的国民党元老何应钦任主席。

这表明此时蒋经国执行的是一条“反共拒和”路线。其原因有:

一是有美国的支持。“与台湾关系法”

二是发达的、被国际社会称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经济

三是蒋经国的历史包袱太重,现实顾虑太多。他一直把中共和谈诚意看做是统战阴谋

但蒋经国的政策也已有所变化:强调要用三民主义而不是用武力实现统一,这表明他也是愿意通过和平方法来实现祖国的统一,在和平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 华航事件19865月):两岸关系的松动。 198653日华航驾驶员王锡爵驾机飞往大陆,使蒋开始全盘检讨大陆政策。长期僵固的“三不政策”终于开始松动。 为两党接触开创了契机

4开放探亲政策:蒋经国在去世前,之所以开放探亲政策,主要是因为::

其一,老兵的呼声:首先是老兵组织同乡会、宗亲会,形成了思亲热、寻根热。第一个站出来走上街头抗议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老兵叫何文德。19875月,“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正式成立。 其二,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与海峡两岸的交流现状,给蒋经国造成巨大压力。其三,台湾社会各界抨击“三不政策”,迫使蒋经国在其临终之前调整“大陆政策”。其四,“台独”势力猖獗与美国的压力也迫使蒋经国调整其“大陆政策”。

在以上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台湾当局终于于198710月宣布 :“除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的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的亲属者,得登记赴大陆探亲”。这是国民党退台40 年来政策突破性的转变。台岛内出现了一股史无前例的探亲热

4、这一时期两岸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台湾当局在台湾前途问题上握住了两个重要原则:

一是“一个中国”:蒋介石:“谁搞台独,我搞他脑袋。二是中国必须统一:

这一时期两岸关系的特点:l、大陆主导了两岸关系的发展。2、和平统一成为两岸的共识。3、两岸完全隔绝的局面被打破。4、两岸政治僵局仍未打破。

第四讲 1988——2000年的两岸关系(李登辉)

一、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89年的东欧剧变,90年的两德统一,911月的海湾战争,19918月开始的前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对两岸双轨政策的重心开始向台湾一端倾斜; 国内形势:88年经济动乱,89年国内政治动乱,邓小平92“南方谈话”,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二、中共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1、十四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 ”的对台方针。2、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3)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4)面向二十一世纪,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5)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6)进一步寄希望于台湾同胞,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7)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8)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未再提到“国共谈判 ”和“第三次国共合作 ”。

三、 李登辉执政时期台湾的大陆政策1、蒋经国去世和李登辉的上台。1988113日,蒋经国去世。标志着蒋氏父子两代政治强人统治的结束 。当天夜里9 点钟,李登辉宣誓就职。2、李登辉其人及其经历。3、李登辉时期台湾的政治外交及大陆政策:(1)继续宪政改革,进一步推动台湾政权的本土化、民主化:首先,终止持续了近43年之久的“动员戡乱时期”,废除“临时条款”;将两岸关系重新定位成“对等政治实体” ,其次,全面改选“国会”:使民意机构和政权台湾化、本土化。再次,改变选举方法,由间接选举改为由选民直接选举。“宪改”加速了台湾政治生态的衍化:

一是权力结构本土化;二是政治运作方式西方化; 三是政治力量多元化;四是政治矛盾复杂化,政治生态变化,制约着岛内政局的发展,也制约着其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的发展 。(2)两岸关系及大陆政策, 首先,国民党十三大(1988年)上新大陆政策的提出:以“自由、民主、均富、和平、统一”的原则取代三民主义,表明其大陆政策更加务实。其次,“三会”的成立:处理两岸关系的三个架构,国家统一委员会:199010月,总统府,大陆委员会:19911月,行政院,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12 。第三,颁布“国家统一纲领”作为处理两岸关系的“指针” 1991223日,是政府推展两岸关系的指导原则 ,一个统一的中国,是《国统纲领》的基本目标 ,原则:理性、和平、对等、互惠。进程:近程--交流互惠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第四,制订《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19927,这是两岸间第一部系统地规范两岸关系的法典, 作为处理现阶段两岸民间交往事务的法律依据. 3)在外交上:提出“弹性外交”,打破过去“汉贼不两立”的“一个中国、一个政府”框架,提出“双重承认”、 “一国两府”的政策 19916月,宣称要“重返联合国”,要扩大“国际活动空间” 。(41995,李登辉访美和台海危机:199568日到11日,李登辉访美,在康奈尔大学发表了名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政治性演说。虽然是“私人访问”,但这是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总统”第一次访问美国。严重损害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助长了台湾当局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嚣张气焰。北京如梦初醒,采取了强有力的反击措施:中国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导弹实弹发射演习:第一次:19957月至1123日,飞弹发射及军事演习第二次:199638日至325日,飞弹发射及军事演习。199711月:竟然宣称“台湾就是台湾,台湾早就独立”。 199979日:宣称两岸是 “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至此,李登辉完全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走上“台独”的不归路

李登辉大陆政策思想的特征:(一)较少历史包袱,比较“务实”。(二)台湾意识大于中国意识。 (三)崇尚“中庸之道”。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李登辉“已经成为台湾分裂势力的总代表,是台湾海峡安定局面的破坏者,是中美关系发展的绊脚石,也是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麻烦制造者”。

四、两岸的交流1、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2、“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

“九二共识”:两会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的原則。

海协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 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海基会: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 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 认知各有不同。

汪辜会谈: 1993 4 月,实现了两会高层人士在新加坡的第一次握手。它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8年秋季,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在上海再次相会,两岸开始政治性接触,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

第五讲 2000——2008年的两岸关系(陈水扁时期)

一、世纪之交两岸关系演变的国际与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增强,多极化成为必然趋势; “一个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对华关系准则。

国内背景:第一,港澳因素对台湾起“示范”和“催化”的积极作用。港澳相继回归,壮大了国家的总体实力和外交能力,对台湾内部产生正面示范效应。 第二,中国大陆形势的发展对台湾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大陆形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第三,世纪之交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表明很快完成两岸统一的时机尚不成熟,重点应是遏制“台独”、稳定台海局势。第四,中共对台湾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处理两岸关系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对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认识,对九二共识的认识,对武力作用的认识,关于蓝绿岛内的矛盾认识,关于时间站在哪一边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

一个基础:即坚持一个中国暨“九二共识”,以此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首要条件。

两大目标:即振兴中华、完成统一。

四大指导思想:以人为本、面对现实、着眼长远、共创双赢。

五大任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八大方法步骤:即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积累共识、务实进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的形成:

1、党的十六大(2002年)提出了对台工作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基本方针,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的“八项主张 ,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 ”等任何分裂图谋,争取在一个中国基础上尽早恢复对话与谈判;

2)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实现“三通

3)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胡锦涛对台工作的“四点意见”: 20033月。

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二是大力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三是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四是团结两岸同胞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5·17声明”:2004517日,首次提出了“共谋两岸和平发展”的概念。

4、胡锦涛的“四个决不”的提出: 200534

1) 坚持一个中国不动摇;

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不放弃;

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4)反对“台独 ”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 》制定,2005314日。

6、连战的“破冰之旅”:  2005426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标志着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

7、宋楚瑜的“搭桥之旅”:200555日,连战和宋楚瑜的大陆之行,沉重打击

了“台独”势力,引导了岛内的新民意。

8、对两岸和平发展提出四点建议:20064

1)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2)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

3)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4)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9、十七大后两岸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历史阶段

三、陈水扁及民进党统治时期的台湾的内政外交及大陆政策

1、民进党的崛起:

1)民进党是从反对国民党的党外势力发展而来

2)《美丽岛》事件成为党外人士整合的契机

3)民进党的成立:19869

4)民进党成分复杂,派系林立:

5)民进党成立时的党纲: :强调台湾前途由台湾住民自决

6)“4,17”决议文( “四个如果”决议文) 1988417日,提出“四个如果”:“如果国共片面和谈;如果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如果中共统一台湾;如果国民党不实施真正的民主宪政;则本党主张台湾独立”

7)“台独党纲”:199110月,民进党五大上提出:“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建立主权独立的台湾共和国暨制定新宪法,应交由台湾人民以全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民进党变成地地道道的“台独党” ,台独党纲即公投党纲

8)《台湾前途决议文》:19995月,“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变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 ,承认台湾已是民主的国家,目前国号就是“中华民国”。特别善于利用台湾人特殊的历史记忆(历史伤痕、悲情记忆、族群分隔等)

打悲情牌、本土牌、民主牌,但民进党像是一个早产儿。民进党的兴,在于它擅长操弄本土因素;民进党的衰,在于它只会操弄那些因素

2、国民党的下台和民进党的上台

1)国民党败选原因

第一,国民党的大分裂给民进党候选人上台以可乘之机;新党、亲民党先后从国民党中分裂出来

第二,国民党的黑金政治引起台湾民众的极大不满,造成票源的大流失

第三,李登辉的弃国保民效应

2)民进党的上台: 2000年。

3、“成也阿扁,败也阿扁”——陈水扁时期台湾的内政外交及大陆政策

1)陈水扁其人,出身贫寒,学业优异

台大法律专业毕业。《美丽岛》事件的辩护律师。1981年,当选台北市议员,正式踏入政坛。

1994年,当选台北市市长。2000年,参选总统大选并当选。

2)陈水扁及民进党的大陆政策演变:执政之初提出 :“四不一没有”:20005月,不宣布“台独”,不更改“国号”,不搞“两国论入宪”,不进行“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 “积极开放、有效管理”:20018 ,“一边一国”论:20028月,两岸关系迅速恶化 ,“公投立法”:2003年,把两岸关系推向了空前危险的战争边缘

连任总统: 2004年,称“即使有战争风险,也会继续建立自己的主权独立国家”“台独”分子把持“陆委会”等部门,建立“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以取代“国统会”, 新设“飞弹司令部” 有意与大陆“第二炮兵”对抗,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8次向世卫组织叩关,企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正名去中国化:“积极管理,有效开放”:2006年,“四要一没有”:2007年,“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制宪、台湾要发展,

没有所谓的左右路线问题,只有独统问题” “烽火外交”的政策:

陈水扁的过人之处在于:不可不做;不可真做。他在真做与假做之间把握一个微妙的度:真做等于当场撞死,也会吓走支持者;不做不足以唤起本土支持者。于是,最恰当的做法是:作台独状

台独状四个如果决议文:如果国共片面和谈、如果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如果中共统一台湾、如果国民党不实施真正的民主宪政,则民进党主张独立。以做为民进党主张台湾独立之前提。

台独状公投党纲

1991年,民进党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准备提出以建国为政党努力之目标,陈水扁建议在程序上加入“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应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之前题。民进党之“台独党纲”亦因而修正为“公投党纲”。

台独状的选举花招:操弄本土因素,操弄民主牌:

“台湾的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公投绑大选(公投的升级)、挑衅大陆来动员本土(如废统)操弄族群牌,“去蒋化”、“讨党产”,(族群:宋楚瑜的悲剧和马英九的挑战),操弄悲情牌,撕历史伤口;个人悲情(在群众运动中,情感的力量大于理性的力量,“兴也阿扁,衰也阿扁” “成也阿扁,败也阿扁

民进党的兴,在于它擅长操弄本土因素;

民进党的衰,在于它只会操弄那些因素。

他曾是民进党的荣耀;他曾是民进党的包袱。

他曾是民进党最擅长的那些东西的化身,是民进党局限性的缩影。

民进党对大陆采取了“政治对抗”、“经济隔离”、“文化断绝”的思维,伤害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也对台湾经济造成严重危机。

第六讲 2008年后的两岸关系

一、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主政(2008年)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1)总理衙门的设立(1861年),2)公使进驻北京(1868年“蒲安臣使团事件”),3)辛酉政变,4)领事裁判权,5)控制海关权

三、马英九的大陆政策:

1、承认“九二共识”,但将其解读为“一中各表”:

2、将两岸定位为“一国两区”:否定了李登辉的特殊国与国关系及陈水扁一边一国论,以大陆地区台湾地区来定位两岸关系

3、维持现状,但将现状界定为“不统不独不武”:

4、对陈水扁的“去中国化”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发扬中华文化”:亲自主持了“祭孔”和“遥祭黄帝陵”等仪式,重新设置中国历史和文学课程,提倡使用汉语拼音为“去中国化”的企业、建筑、街道正名,恢复“两蒋”铜像和“中正纪念堂”,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5、设立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架构: 在“国安会”、“陆委会”领导下,海基会(江丙坤)负责接触、协商,官方:国台办--陆委会 民间:海协会--海基会,国共两党有关方面主办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前“监察院长”钱复率团参加海南博鳌论坛,以连战荣誉主席率团参加APEC会议

6、抛弃陈水扁的“烽火外交”,提出“活路外交”,力争两岸协商实现“外交休兵”,以“中华台北”的名义申请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中国政府在WHO同意台湾当局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

7、在军事方面,由进攻转为防守,同时加大军备购买力度,如:美台军售重新启动。

四、中共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1、第一次“胡萧会”,提出“双十六字”方针:“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

2、 第一次“陈江会谈”(陈云林 江丙坤),20086月,对两岸包机及大陆人民来台观光两项议题协商

3、 第二次“陈江会谈”,全面“三通”的实现:200812月,针对海运、空运直航、邮政合作以及食品安全签订正式协议

4、 “胡六点”:20081231日,一、悟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5、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0629 ,“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 ——孙中山

6、 现阶段,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呈现出和平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五、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一)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三)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四) “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了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五)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以及更加快速地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不利因素:(一)岛内“去中趋台”的民意走势极其复杂 。(二)岛内台独势力依然在,有的时候活动还挺嚣张。(三)美国、日本不愿意见到中国统一,在台湾问题上搞动作:

冷战后美国对台战略:1.美国妄图利用台湾问题“以台制华” 2.美国对台政策继续维持“一个中国、双轨政策”的基本架构,只要双轨政策的法律基础《与台湾关系法》没有改变,美国对台海的“一个中国、双轨政策”的大框架就不会有本质上的突破。

这也正是台湾问题最大的症结所在3.美国奉行“维持现状、维护地区稳定、谋求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的战略 4.美国在介入台海冲突中由“战略模糊”向“战略清晰”转变:明确宣布美国的利益是维持台海地区的和平,如果台湾宣布独立,将不会得到美国的军事支持;而如果台湾未宣布“独立”的情况下,大陆若以武力进攻台湾,美国肯定要在军事上介入,协防台湾。

(四) 双方之间还有一些存在了六十年的结构性矛盾,一个都没解决,如:中华民国的地位问题,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台湾当局的安全顾虑问题 ,台湾问题的症结:内部而言,台独是台湾问题中所必须解决的一大顽症;就外部而言,也即最危险的顽症,正是外国势力的插手和干涉,其首推美国。美国对台军售是个至为关键的问题,台湾问题的未来展望:统一问题是两岸关系的根本问题:就台湾问题的未来走向而言,概括起来是统独问题与和战问题。

(五) 就统独问题而言:

首先,大陆必须拥有足够实力,包括经济力、军事力和民族凝聚力。其次,“我们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第三,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中,随着中国的发展,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相比之下,美国在台湾的利益会缩小。

就和战问题而言:

争取最有可能的和平统一符合中美以及亚太各国的利益:从中国方面来说,中国人最不愿意兄弟相残,;对台湾而言,战争即是灾难;对亚太各国来说,保持台海地区稳定和东亚安全是亚太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对美国而言,战争将使美国及盟友付出高昂代价。总之,和则多利,战则多害。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海峡两岸关系史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