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公主岭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五 合与分的历史运动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教案

公主岭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五 合与分的历史运动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教案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专题五合与分的历史运动: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本章主要内容
从公元25年东汉建国,到隋589年再度重建大一统王朝,中间三国分立91年,十六国、东晋分裂至隋大一统,分裂长达285年。在550多年里,分裂时期竟占去了三分之二时间。这是帝国成立以来分合合分最剧烈的历史时段。
王莽“新政”失败,绿林赤眉起义继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重建中央集权,释放奴婢,假民公田,以恢复生产,安定社会,号称“中兴”。在西汉豪强地主一百年多长足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世族地主,其中有些人世代为官,自立门第,广占田地,以自给自足的田庄为主要经营形式,役使依附性很强的部曲,国家自耕农经济严重萎缩,种下日后地方分裂的祸根。东汉一代中央政权对世族、外戚多妥协迁就,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擅权,统治高层分崩离析。因官僚、士人联合抨击宦官专权,引起二次“党锢之祸”,内争中丧失控制全局的能力。公元184年,爆发黄巾农民大起义,世族割据势力趁势而起,逐渐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大一统帝国成立后遭遇到第一次全国性的分裂的形势,西晋短暂统一也无济于事,直至隋唐再度大一统。
造成这一时期多次分裂的社会根源,一是统治阶层结构的变化。由于社会上逐渐形成宗法性、闭塞性和割据倾向很强的门阀世族势力,导致中央对地方权力控制系统的失衡。最高统治层的内乱往往为地方分裂提供机遇,打开通道。二是北方少数族的活跃及频繁南下,王朝对周边控制能力的削弱,激烈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更是造成全国性分裂的重要原因。
尽管中原地区战乱不息,北方经济迭遭破坏,而江南和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则得到前所未有之大开发。民族间的矛盾和对抗虽然给各族民众带来伤害,但也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大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由周边大量迁入的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过程中,逐步接受了以儒家为核心内容的汉族传统文化,在政治经济生活、礼仪习俗、学术思想等方面实现了汉化。汉民族也吸收了各少数民族和域外传入的各种文化因素,从而使以汉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明提到进一步发展。本章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阐明中国历史发展中统一与分裂的辩证发展关系、天下分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民族对抗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本章的难点是为何东汉时期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统一帝国的分裂?世家大族如何演化成门阀政治?分裂时期诸种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民族的融合与本民族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

本章的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
本章内容复杂,枝蔓甚多,尤其是三国历史和十六国历史极为复杂。因此,本章应抓住三条线索:合与分的辩证关系、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对抗与融合。对于枝蔓纷繁的部份,采用多媒体教学。重要理论和重要史实由主讲教师精细讲述。
第一节东汉政权与豪强大族
东汉,从建武元年(25)刘秀(汉光武帝)称帝,至延康六年(220)曹丕称帝止,共历12帝,196年。都洛阳。
一、从王莽“新政”到光武“中兴”
西汉至武帝时“盛极而衰”,在各方面都有衰微趋乱的迹象。
霍光专权。尽管霍光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武帝内行奢侈、多事四夷之后,能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昭宣两代犹称“中兴”,实际也只是维持苟安,并无积极措施改善社会问题。百多年来积累的豪强恣意横行、农民流离失业的情况积重难返。土地兼并与奴婢问题,成为社会危机的死结。霍光将己女立为昭帝皇后,秉政时又自领尚书,任用年老无气或自己的亲信为丞相,政治悉由宫中而出,开了外戚专权的恶劣先例。王莽便是踏着他的足迹,将西汉废除。故旧史有西汉亡于外戚、东汉亡于宦官之说。
王莽新政。
王莽此人,历来史家褒贬不一。不管怎样,他的改革、他的“新政”,都反映西汉以来积累的严重社会问题已不能不解决,主要集中于土地兼并以及由此蘖生的奴婢问题。然而试图再恢复周代土地王有制,以及在不正本清源的情况下用行政命令取消奴婢,终究可笑。另一方面又再度使用行政手段统制盐铁等市场交易,肆意擅改币制、官制、地名,更是乱上添乱。王莽“新政”的失败,说明西汉以来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实在是体制造成的;体制不变,任何改革都不有成效。王莽的复古色彩只是给这场“新政”平添了许多闹剧的成分。
光武帝刘秀在社会混乱及战祸中崛起,因其为刘姓之后,新建王朝仍以汉为国名,其实完全是一次标准的改朝换代。
刘秀自称以“柔道”治天下,建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二、东汉豪强世族与庄园经济
东汉的世族地主大抵就是顺着西汉豪强势力发展过来的。

战国、秦以来推行军功受田制度,原是为了削除“封建”培植一批帝国的社会统治基础。受田如同受爵,是着眼于政治的一种经济回报
西汉建国后,先是产生大批平步清云的军功地主。除了受田外,他们凭藉丰厚的赏赐俸禄、社会地位的优势,大肆购置田地。
西汉一代豪强大族积二百年的经营,在地方盘根错接,已成气候。战乱中乘机而起,围绕南阳刘氏周围的,多有豪强大族的背景,不是州郡著姓,便是地方长吏。
自刘秀创立东汉一代“以柔治国”的祖制以来,虽高官大员也有因政治斗争牵连而起落不定的波动,但总体比较平稳。后汉移都洛阳,对于西北两面的控制,已经远不如前汉,东羌崛起,屡添麻烦,说明国力再也达不到汉武帝那样强盛。光武胸襟开阔,明于事理,是一个很实际的政治家。
光武君臣本是豪族出身,怎可能采取依人口“限田”的政策?所谓“度田”其实也只是要求实报实录,不准逃避赋税。即或这样的措施,“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豪族若世代保持经济优势,又参与政治,权力与财富结合成双重优势,时间既长,就成了世族。西汉时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世家大族,但多数还都属于司马迁说的“素封之家”。东汉成立后不出百年,在所谓“高秩厚礼,允答元功”的优容怀柔政策孵育下,世族的发展很快就产生出所谓“阀阅之家”。到东汉末,更有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
门阀之家,除“累世宠贵”“世代为官”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儒学世家”。这是西汉重经学积渐的产物。
世族经济的特点,不同于一般地主的地方,他们广占田亩,地连阡陌。在其核心居住区域内住宅豪华,筑有田园、苑园、坞堡,俨然成一独立天地,故史称“庄园”
东汉世族大庄园,都以聚族而居为特点。这是与后世的大地主经济迥相区别的地方。庄园内的经济安排,按自给自足的原则规划经营,经济上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可以完全不赖外界而独立生存。
庄园内的生产者,除同族贫苦农民外,也广为吸纳“游食者”为徒附。更低下的为奴婢,多系卖身而来,主要从事各种家庭手工业和家内服役。另有一种人称之为“宾客”,由战国豢养食客之风而来。从徒附、宾客中挑选精悍者组成家兵,谓之“部曲”,按军事要求缮兵习武,实为世族的私人武装。
世族庄园由于具有血缘宗族的纽带,族长的意旨就是全族的意旨,可以左右全宗族以何种方式参与社会。庄园的封闭性加上这种经济自足、人身依附,又拥有私人武装,既利于坞

壁自保,也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天下大乱,这种社会力量就成为分裂割据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三国分立与地区经济的发展
东汉末年因外戚与宦官内争不已,致使大一统王朝最高统治层分崩离析,无力控制局势。在黄巾起义后更是无所措手足,只得仰赖于世族武装,终于酿出了军阀混战。混战结果出现了三个对峙的地区性政权。
由东汉统一的破裂、军阀混战进入三国,从局部看,是实现了地区性的统一,并继由西晋短暂地实现过全国的统一。但从前后3个多世纪的大时段论,进入帝国时代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分裂割据还刚刚开始。一、由大一统到“三分天下”
东汉后期皇权衰落,外戚、宦官交相专权,相互争斗不已,是导致大一统局面被破坏的直接动因。外戚、宦官是伴随君主帝制而产生的两大毒瘤,充分暴露了君主帝制内在的制度缺陷和权力的不稳定性。
上层动荡不定之时,下层却不动声色地酝酿着更大的动荡。由于它是以宗教形式进行的,起初并没有引起当政者的注意,待到风雨骤来时,就不免手足无措。
原始道教中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民间流行,逐渐成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
经东汉一代滋养硕壮的世家大族势力,在皇权衰微,中央集权衰微解体的条件下,表现出了强烈的离心倾向。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又为世族势力发展为地方军事割据力量——军阀提供了诱发的机缘。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不久,东汉政权再次重演外戚(何进)与宦官(张让等)的生死厮杀,两败俱伤,却招来了并州军阀董卓的军事干预。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东汉名存实亡。关东各州郡牧守联兵讨伐董卓,拉开了阀混战的帷幕。北方陷入了战祸深重,横尸遍野的灾难之中,社会经济惨遭破坏。数年间,逐渐出现了孙坚、刘表、刘璋、韩遂、马腾、公孙度、袁绍和曹操等七八个较大的地方武装集团,而最终形成了三国之鼎立。
曹操之崛起。官渡之战击败袁绍,曹操在北方已完成独大之局。曹操用了10余年的时间,以弱小力量,不断击败各种割据势力,转弱为强,完成北方统一,不只靠其军事战略、战术的调度有方,更重要的是他推行诸如“唯才是举”和屯田种等一系列具有革新意义的政策,使他手下谋士、猛将如云;在其统治区内,推出许多切合实际的政策,既安抚地方世族,又破格举拔寒士,机智、策略地平衡了政局,争取各种力量的支持,才使他得以脱颖于群雄之中,成为地方军阀所不能比附的、代表统一倾向的胜利者。

刘备之崛起。“乱世出英雄”。优秀人才在帝制失效之后,方得以获得不拘一格、各自凭才德竞争的少有机缘。曹操固然被称为“乱世枭雄”,刘、孙何尝不是?其中诸葛亮的作用,更是突出。东汉末年隐居隆中(在今湖北襄樊西,一说在今河南南阳),身居茅庐,躬耕陇亩,留心世事,常自比管仲、乐毅,有“卧龙”之称。建安十二年(207)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为其剖析天下大势,拟定占据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联孙权,内修政治,抗击曹操,最后统一全国的隆中对策。从此,刘备与之结鱼水之交,终于成就蜀汉大业。但个人的才干毕竟拗不过形势,诸葛亮所做的,不是恢复汉室,而是一个侷促四川的蜀国。
江东孙氏之崛起,且最终构成三足鼎立之势,这在中国政治史上算是一种新气象。赤壁大战。
战后,孙权的江东政权更加稳固,刘备据有荆州大部,旋又轻取益州,曹操退守北方,刻意经营中原。曹操死后,其子曹丕最先称帝于220年,次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孙权则迟至229年始称帝,曹、孙、刘三足鼎峙局面正式形成。二、西晋短暂的“统一”
208年,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结为联盟,成功地阻遏了曹操的南下。曹操饮恨北归,意味着全国一统可能性的消失,此后曹操西进凉州,疆域进一步扩大。刘备先据有荆州,进而击败云贵、据有西南地区。孙权据有富庶的江东,势力范围不仅包有今江、浙、皖、赣、闽,且扩展到南岭以南。其间,魏国刻意经营北方,对南方取守御姿态。吴、蜀因荆州之争有过战争,而后即恢复联盟关系,共抗曹魏。蜀国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数出歧山,试图北取中原,均无功而返。三国对峙,互成鼎足之势,持续40余年。后曹魏政权逐渐落入世族司马氏集团之手,雄心再振,蜀、吴的后继者均昏庸腐败,三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均势难以长久。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至此,三分天下之局终告结束。
三国鼎立之势,实际是一种准军事状态。强弱的失衡,都可能意味着其中一方有可能被吞并。生死相关的竞争使各方不能不精心经营自己辖地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务求国力增强。因此,分立局面带来了统一时期难有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会使未来的统一提升到新的水平。
曹魏的政治与经济:唯才是举、九品官人法、屯田制诸葛亮治蜀。
孙氏以偏安江东为念。孙吴的后期政治。
司马迁描述的西汉中期全国经济态势看,江南大部分地区仍为原始森林所覆盖,相比关中、

中原和成都,这里是一个远未被充分开发的农业经济区域,有些地方还停留在“火耕水耨”的粗耕农业阶段。其中人口稀少和水利不修是两大障碍。江南的初步开发,是孙吴的功绩。是时因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下,成为由北向南中国人口南流的第一次高潮。南流人口的三个方向(江淮、巴蜀与江东)中以奔赴江东为最多,这也是东吴政权得以立足较稳的重要条件。但从当时情景看,劳动人手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孙吴政权经常采取掳掠或强制的方法,移民到平原地带垦殖农田。山越人就是这样被强制走出山区,从事农耕。故屯田的开发实较曹魏规模更大。突出的成绩表现在:一是农业开发由江南沿江地区向闽越、岭南地区伸展,广度上有所扩拓;二是深度上,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将粗耕农业改造成为精耕细作农业。江南成为未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孙吴率先奠基之功不可没。
第三节动荡中的南北中国
西晋仅短暂统一51年,其中大部分时间还处于皇族的内战之中,实在是一个统治素质和统治能力最差的一个王朝。但如若没有重大的外来因素袭击这种衰疲无力的统治,或许也能苟延上百年。其时北部生存空间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势。面对活跃的少数族南下的形势,西晋世族的傲慢就变得毫无价值,终以南迁偏安了局。它的南迁带来了南方经济再度开发以及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两大历史正果。世族也在政权多次更迭中消退没落。
北部中国不得不进入长期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从先秦以来,在中华及其周边地带共存着两大生态-人文区域,内地的农耕区和北边的游牧区(包括狩猎)。游牧势力与农耕势力之间的力量消长,是影响古代历史演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双方在生态、经济文化上的异质性,以及都具有相当宽广的社会空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彼此间和战不定,非经过反反复复的接触较量,难以完全达到稳定。真正因民族纷争而引起全国性大分裂,以这一时期最为严重。其中内地统治力量的强弱,往往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然而农耕文明终究具有吸引和整合的能力,而少数族历史上升过程中的活力和接受先进文化的气度,也为改造内地统治者的素质提供了特殊的机缘。民族融合正是通过和战交织的动荡历史而渐次深化,踏上一个新的历程。
一、胡汉纷争与民族融合
司马氏是河南温县著名的世家大族。司马名建晋。
西晋沿袭曹魏旧制,却朝着有利于世族利益的方向倾斜。将屯田民改编为郡县自耕农,颁布占田、课田、户调法令,规定农民可占土地,并依此土地数缴纳租赋等。又制定品官占

田荫客制,按官品高低占田,准许依官品高卑荫庇数量不等的亲属和佃客、衣食客,并免课免役。
与经济的放纵相应,在选举制度上也优待世家大族,评定官职品第以门第为唯一标准,门阀制度开始形成。
大封宗室,子弟20余人为王,以郡为国,功臣以五等受封,诸王且拥有军队。司马炎死后宗室内讧,导致八王之乱。
流民与流民起义。
与此同时,由北边少数族引起的战乱,也就将西晋政权摧毁殆尽。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主的这些少数族,不同于秦汉时的匈奴,他们在东汉以后大多已经南移,生活在山西、甘肃、蒙古和东北辽宁、吉林一带,氐、羌的一部分已进入泾渭流域。自东汉、三国以来,汉族统治者在兵力不足时也时常借助他们的兵力,比塞外的民族更了解内地情形。其部族领袖多骠悍而有野心,内地一乱,他们自然趁机而起,纷纷自立为王。
在西晋内乱灭亡前后,中国北部和四川地区先后建立过十六个地区性政权,实际上建立过政权的还有汉人(如前述的成汉)和賨人,政权也不止十六个,尚有代(北魏前身)、冉魏与西燕等。起于304年匈奴刘渊建汉,刘渊的族子刘曜攻破洛阳,西晋遂亡。
自此而迄于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前后有136年之久(一般以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中国北部的社会经济因长期战乱遭受严重破坏,中原人民大批南迁,南北经济地位的转换由此开始。
在长期混战割据过程中,南下的少数族移居内地,与土著居民杂处交往,各政权也力图经济恢复,少数族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有利汉化的的举措,因此也孕育着民族融合的新因素。其中尤以四川、河西走廓和辽河流域较为安定,经济有明显的发展。
在十六国前期固然也出现过民族歧视和种族迫害的事件,但这种极端的行为毕竟无助于少数族统治者立足内地和稳定政权,因此也逐渐改变政策,主动吸纳内地的先进文化和农业技术。他们之中屡出英明首领,也只得希望汉族拥戴,接受汉族的统治之道。前秦统治者苻坚就是一个代表。
北方的复兴,民族融合进程的加快,要到北魏时期。北魏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公元310年,鲜卑拓跋部首瓴拓跋猗卢帮助西晋抗击刘聪、石勒有功,被封为代公,314年进封为代王,管辖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338年什翼犍即代王位,建立代国。376年被前秦苻坚征服。淝水之战后。什翼犍之孙拓跋珪趁机于386重建代国,称代王。旋改国号为魏。398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时拓跋部正处于部族制向国家过渡的关键时期。拓跋珪推行发展农业的政策,推动拓跋部从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并建台省、置百官,在汉族地区建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督护地方。439年拓跋焘统一了北方,449年又击败北方的柔然。接着挥师南下,兵锋直抵瓜步。疆域北至大漠,西至今新疆东部,东至辽河,南至江淮,与南朝对峙。
孝文帝改革。鲜卑族拓跋部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后,为缓和统一带来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孝文帝拓跋宏仰慕汉族先进文化,一意要改革旧俗,是北朝时代的一个杰出人物。他在位期间(471~499年),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太和九年(485)颁布均田令,实行均田制。土地分为露田和桑田两种。
三长制,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发租调力役,以代替原有的宗主督护制。
迁都及汉化政策。为与汉族地方阶级进一步合作,摆脱柔然族等的侵扰,解决交通运输不便等困难,493年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之后又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用王肃改定官制,议定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品,一如魏晋南朝制度。改革鲜卑旧俗,禁胡服,改穿汉服;禁鲜卑语,以汉语为唯一通用语言;改鲜卑复姓为音近单音汉姓,拓跋氏遂改姓元氏;随迁至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后不得还葬祖籍代北(今山西北部)定族姓等级,建立门阀制度;鼓励与汉人通婚。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鲜卑族的历史进程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均田制和租调制还成为隋唐制度渊源之一。
北魏后期政治。北魏贵族也避免不了汉族统治者那种骄奢淫逸的恶习,孝文帝传子宣武帝至孝明帝,病态悉数现出,引发出六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关陇起义一系列动乱。
动乱也首先由统治层内争开的头。河阴之变。
北魏的分裂。东魏-北齐。都邺,据有原北魏东部地区,北至沙漠,南至江淮,东至海,西部以黄河及河南洛阳一线与西魏接界。历一帝,在位17年,为北齐所取代。由高欢实际操纵的东魏政权,实际上是六镇鲜卑贵族与河北汉族世家的联合体,“汉”“胡”矛盾在上层仍相当尖锐,难以调和。高欢虽实行括户措施,但该地区民族大家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门阀统治根深蒂固,阶级矛盾尖锐,其政治和国力均不如西魏。高欢死后,东魏政权掌握在其子高澄之手。不久,高澄遇刺身亡,其弟弟高洋于武定八年(550)废孝静帝,自立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仍都邺(今河北临漳),历六帝,28年。北齐虽重颁均田制,但对王公贵族、世家豪强的土地兼并仍束手无策,并将都城30里以内土地宣布为“公田”,分赐给六镇鲜卑,

土地问题更趋严重。北齐政治昏暗日甚一日,特别是后期的一些君主(如齐后主)荒淫残暴,奢糜逞欲,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势大衰,终为北周所灭。
西魏-北周,都长安,据有原北魏的西部地区,东与东魏接界,西至流沙,北至河套,南至巴蜀、云贵和汉水流域。历3帝为北周所取代。政权实际掌握在西魏权臣、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泰手中,此后二帝亦为宇文泰所立。西魏政权为鲜卑贵族与关陇汉族世家的联合体。宇文泰在关中大族出身的苏绰辅助下,励行改革,先后建立计帐(租赋预算)和户籍制度;颁布以均赋役、擢贤良、尽地力等为内容的“六条诏书”,整肃吏治,发展生产;在继续均田制的同时,又建立了府兵制度,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和统一指挥。西魏在宇文泰的治理下,社会较为安定,吏治也较为清明,国势明显强于东魏。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秉执朝政,自称国公。次年,废西魏建国称帝,史称北周,历五帝,25年。
北周初年,皇室内部政争剧烈,至周武帝宇文邕消除政敌,励行改革,政局方趋于平衡,社会经济得以发展。除继续推行均田制外,尤致力于府兵制的改革,改“军士”为“侍官”由皇帝亲领,使府兵成为直属皇帝的国家常备军,削弱六大柱国权力,松驰军内从属依附关系,并将府兵扩大到汉人与一般农户,为未来的统一提供了军事上的条件。鉴于僧侣寺院的猛烈发展,有碍经济,武帝下诏禁断佛、道两教,没收寺院资产,强令僧侣还俗,史称“周武灭佛”。在国力振兴的基础上,着手统一战争,北周多次发动对北齐的征伐,终于在580灭北齐统一北方。继武帝以后,宣帝荒淫短命,继承者静帝年幼,外戚杨坚终以“逼禅”的手段,废静帝建隋,北周亡。二、东晋南朝与江南经济发展
西晋灭亡后,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争战不已。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摆脱胡人控制,纷纷南迁。307年西晋琅邪王司马睿以领扬州东南诸军事的身份,与北方世族王导等人进驻建康(今江苏南京)316年西晋灭亡,得北方世族官僚和南方世族地方势力的拥戴,司马睿称晋王,次年称帝,为东晋,偏安江南,北与十六国对峙。
东晋为门阀世族势力的极盛期。北方世族率宗族、宾客、乡党纷纷南渡,政府在流入集中之地用原籍名称,置侨州、侨郡,侨县。侨州郡县人单立户籍,称为侨户,享受种种优待。北方世族在统治阶级中占压倒优势,皇室不掌握强大兵力。为收复江北,祖逖和桓温等先后北伐,未果。祖、桓北伐期间,统治阶级内部先后爆发王敦、苏峻叛乱。383年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主力,终于稳定了东晋偏安南方的政局。东晋却不能利用此有利时机改革内政,无意继续北伐,反加重租调徭役剥削,三吴(吴郡、吴兴、会稽)和浙东地区八郡尤甚,自耕农大量破产逃亡。隆安三年(399)孙恩自称征东大将军率众起义,摇撼了门阀世族统治。

东晋政权名存实亡。元兴元年(402,荆、江二州刺史桓玄举兵东下,攻入建康,杀皇族司马元显,掌握政权。次年底代晋自立,国号楚。不久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声讨,桓玄返回江陵自杀,刘裕掌东晋大权,420年废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建宋。自此进入南朝时期。东晋前后共历11帝,104年。
南朝。东晋亡后,中国南部自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到589年隋朝统一期间,宋、齐、染、陈四个政权相继更迭,史称南朝。
宋齐梁陈的更迭。
宋(420479)由东晋北府兵将领刘裕废晋自立而建,改国号宋,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强盛时,疆域以秦岭、黄河(今黄河故道)与北魏交界,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今云南、南与今越南横山、林邑接壤,东西抵海,为南朝疆域最广时。刘裕出身寒门,鉴于东晋门阀势盛,提拔寒人典掌机要,专用皇子为镇将,加强中央集权,严禁大量霸占土地、隐匿人口。422年,刘裕逝,太子久符(少帝)继位,424年三子义降(文帝)继位,年号元嘉。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出现“役宽务简、氓庶繁息”的“元嘉之治”。公元450年(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南侵,刘宋出兵东、西两路北伐,东路主力失败,西路退回。后北魏军一直追杀至长江北岸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国家就此削弱。之后,皇室不断发生兄弟叔侄间骨肉相残的斗争。禁卫军钭领萧道成乘皇族内乱,掌握军政大权,杀后废帝立顺帝。479年又迫顺帝退位,自称皇帝。刘宋亡。共历8帝。60年。
齐(479502)刘宋禁军将领萧道成乘皇族内乱,自立为帝,国号齐,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萧齐或南齐。齐初,提倡节俭,减轻剥削,专设检籍官整顿户籍,但弊端百出,引起不满。武帝时的485年,富阳人唐寓之反对校籍。率众起义,攻下钱塘(今浙东杭州市西),称帝,国号吴,起义被镇压后,490年武帝下令停止检籍,允许已戌边的却籍户返回原籍。武帝死后,为争夺权力,宗室内部不断相到残杀。10年间更换5个皇帝。末帝东错侯时,凶暴嗜杀,科敛无度。501年萧道成族弟、雍州刺史萧衍在襄阳起兵,攻进建康,杀东昏侯,502年建梁。齐亡。共历7帝。23年。
梁(502557)南齐雍州刺史萧衍称帝,国号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名称萧梁。在位47年,重用士族以保障他们的特权。同时民满足寒族的参政愿望,以寒人典掌机要。大力提价佛教,广建佛教,曾三次到同泰寺作和尚,让群臣用4亿钱赎出。用刑极其残酷。505年北上伐魏。大败而归。548年,发生侯景之乱,东魏降将侯景与宗室萧正德勾结,举兵反叛,攻破建康,萧衍被俘,饿死台城(宫城),简文帝立,旋为侯景所杀。建刃城及叛军所到之吴郡、吴兴、会稽、广陵一带被营业税掠一空。552年,大都督王僧辩和高要太守陈霸先攻下建

康,侯景战败被杀。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梁亡。共历4帝,56年。
陈(557589)梁朝高要太守陈霸先在平定侯景之乱后不久,代梁自立,国号陈,定都建良(今江苏南京),仅控制了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长地区。长江以北尽被并朝所占。江南经济稍有恢复,政治状况无改善。军队主力北伐失败,国力更弱。583年,后主陈叔宝继位,荒淫无道,不理政务,百姓流离,政治腐败。589年,隋军攻破建康,后主被俘,陈亡,历5帝,33年。南朝结束。
南朝世族社会经济的优越地位未变,然实际政治权力已不在他们手中,庶族地主典掌机要(寒人掌机要),门阀势力衰落,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发达;纺织业“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冶铸业、盐业、造船业、航运业、造纸业、越窑青瓷有较大发展。建康为政治中心,亦为南方最大商业城市。江陵、成都、番禺分别为中南、西南、海外贸易的中心,促进了中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向南方的进程。佛教盛行,佛寺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寺院经济成为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三章:干燥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熟练掌握表示湿空气性质的参数,正确应用空气的HI图确定空气的状态点及其性质参数;熟练应用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解决干燥过程中的计算问题;了解干燥过程的平衡关系和速率特征及干燥时间的计算;了解干燥器的类型及强化干燥操作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思考题
1、工业上常用的去湿方法有哪几种?态参数?
11、当湿空气的总压变化时,湿空气HI图上的各线将如何变化?tH相同的条件下,提高压力对干燥操作是否有利?为什么?
12、作为干燥介质的湿空气为什么要先经预热后再送入干燥器?
13采用一定湿度的热空气干燥湿物料,被除去的水分是结合水还是非结合水?为什么?
14、干燥过程分哪几种阶段?它们有什么特征?15、什么叫临界含水量和平衡含水量?16、干燥时间包括几个部分?怎样计算?
17、干燥哪一类物料用部分废气循环?废气的作用是什么?
18、影响干燥操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调节、控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三、例题
例题13-1已知湿空气的总压为101.3kN/m2,相对湿度为50%干球温度为20oC试用I-H图求解:
(a水蒸汽分压p(b湿度H;

(c热焓I;(d露点td(e湿球温度tw
(f如将含500kg/h干空气的湿空气预热至117oC,求所需热量Q。解:
由已知条件:P=101.3kN/m2Ψ050%t0=20oCI-H图上定出湿空气的状态点A点。
(a水蒸汽分压p
过预热器气所获得的热量为

每小时含500kg干空气的湿空气通过预热所获得的热量为


例题13-2:在一连续干燥器中干燥盐类结晶,每小时处理湿物料为1000kg,经干燥后物料的含水量由40%减至5%(均为湿基),以热空气为干燥介质,初始湿度H10.009kg水•kg-1绝干气,离开干燥器时湿度H20.039kg水•kg-1绝干气,假定干燥过程中无物料损失,试求:
1水分蒸发是qm,Wkg水•h-12空气消耗qm,Lkg绝干气•h-1
原湿空气消耗量qm,Lkg原空气•h-1

3)干燥产品量qm,G2kgh-1解:
qmG1=1000kg/h,w1=40,w2=5%H1=0.009,H2=0.039
qmGC=qmG1(1-w1=1000(1-0.4=600kg/hx1=0.4/0.6=0.67,x2=5/95=0.053
qmw=qmGC(x1-x2=600(0.67-0.053=368.6kg/hqmL(H2-H1=qmw
qmL
qmw368.6
12286.7
H2H10.0390.009
qmL’=qmL(1+H1=12286.7(1+0.009=12397.3kg/hqmGC=qmG2(1-w2qmG2
qmGC600
631.6kg/h1w210.05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