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关于春节习俗的图片

关于春节习俗的图片

时间:2019-06-12 00:46:37    下载该word文档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关于春节习俗的图片



  篇一:中国古代春节风俗图
  中国古代春节风俗图
  作者:柳倩
  来源:《时代中国》20XX年第03
  宋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
  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
  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
  火药的发明,本是为和平生活用的,后来用于战争,乃是人类的不幸;用于侵略战争,更是人类的大不幸。
  宋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问,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
  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明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唐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
  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晋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
  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
  《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
  篇二:春节习俗调研
  那些年我们曾度过的春节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调研
  “春节”,一个听起来就能让人感觉到无比温暖无比怀念,好似一阵春风拂面,带着鸟语花香的词汇;春节,一个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民间传统节日。传统的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扫尘日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持续近二十几天。但是,随着科技、经济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里,春节期间除了拜年、放鞭炮、燃烟火等活动外,其它一些春节习俗逐渐淡化,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年味意识也越来越薄。而家乡的人们在腊月初八,甚至更早就开始了过年的准备,他们过年的热情超出了城里人对过年的想象,因此,借着寒假的契机,我回到自己的家乡——江西吉安市吉安县高塘乡嵊上村,再次感受一次这曾经让我沉迷其中的春节。
  一、年前的准备活动
  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准备年货以及布置房屋、清洁卫生、贴春联、贴门神等,其主要准备活动如下:
  1.准备年钱及年货
  (1)准备年钱:到了下半年,村子里许多家庭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准备过年进行的,过年要用到较多的钱,所以他们就开始注意积攒手中的钱,他们在秋季有了收获,就将挣来的钱存起一部分,以备过年时用;在外工作的人,挣了钱就要寄回家,或者自己存好,回家时将钱带回来孝敬父母,一块儿欢天喜地、潇潇洒洒地过年。
  (2)准备年货:在家乡,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年货,比如在九月初九准备酿酒,立冬后腌制腊肉咸鱼;在年前他们炒花生,熬麦芽糖做芝麻糖、花生糖,而米花糖更是家乡的特色。米花糖是先将糯米洗净、煮熟、晒干、爆炒,放入熬成糖丝的麦芽糖内,搅拌均匀,冷却后切成块即成。
  2.扫尘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在过年前大扫除也是家乡的传统习惯,他们抹窗擦门,拆洗被褥、窗帘,洗刷各种器皿,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按他们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意,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全部扫出门,这一习俗体现了家乡人破旧立新、辞旧迎新的愿望。
  3.贴春联与门神
  在家乡,贴春联和门神是讲究时间性的,他们是在除夕夜的午饭后才开始贴,将春联和门神贴在自家的门窗等所有的门户上,一栋房子有多间房,一般就贴多少春联和门神,甚至在没有建好的房子上都会贴上春联,图的就是热闹,吉祥;贴完之后,房屋大门以及大门两侧都是红通通、金灿灿的,一片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据这里的老人说:春联和门神贴上之后,直到元宵节,债主都不能上门讨债,春联与门神就是这家的护身符,如果债主要强行上门讨债,一则欠债人可以把债主赶出门,二则讨债人还会受到门神的报复,贴了春联与门神后,欠债人也可以平平安安地过个年了。
  4.准备食材
  在家乡,大年初一的一整天都是不能动刀子的,具体点就是不能使用任何锋利的东西,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受到任何的伤害出现任何的事故,也相当于是一种祈福、一种相互之间的祝愿。因此,所有的食材都必须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准备好,食材通常以素食为主,这是因为第二天的早上必须要吃斋饭(见下文)
  。像胡萝卜、小白菜、芋头等的
  食材,是每家每户的必备,胡萝卜寓意红红火火,白菜寓意百财、财源广进,芋头则寓意圆圆满满。
  二、年中的主要活动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家乡的年中习俗就是最好的例证,即有一些共同的,也少不了一些很具特色的。其年中的主要习俗如下:
  1.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夜,称为“廿四夜”,相传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事的一天,故家乡普遍有送灶王爷上天的习俗,他们要给灶王爷烧香,放上各种的供品,同时泡上一碗红糖水放在灶台上给灶王爷吃,希望灶王爷吃的嘴甜,上天后帮这家人说好话,他们对着灶王爷自言自语地说些“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等吉利话,向灶王爷祷告。
  2.年夜饭
  在家乡,年夜饭依旧是特别正规与讲究,饭也是真正的团圆饭,因为家庭所有成员包括外嫁女都回家了。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肉皮、豆腐、青菜等合在一起烹做的“大杂烩”;有腊肉炒藜蒿和韭菜,因为“藜蒿”与“利好”谐音,“韭”又与“久”谐音,象征着天长地久;有全鸡,鸡与“吉”谐音,象征大吉大利;有鱼,象征“年年有余”等。在主食方面有必备的“糊羹”,将豆腐、猪血、鸡血、鸡内脏、荸荠、蔬菜等切成碎块倒入锅中稍炒,加水煮熟,再将调好的薯粉倒入锅中,
  不断搅拌成糊状,这
  道主食老少都喜欢。糊羹的配料越多越好,越多则象征着生活越丰富,因“糊”谐音“富”,又与当地话“步”谐音,故吃“糊羹”就有祝福家人新年发财、步步高升之意。
  3.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家乡春节习俗中的重要一项。压岁钱是用来给小孩压胜驱邪、帮助孩子平安过年的,因为俗信小孩魂魄不健全,容易受到鬼魅的侵犯,所以用压岁钱保护小孩,以求小孩岁岁平安。给压岁钱的数量讲究双数,意即好事成双,这里的俗语说:“事事成双,看崽当官”;给孩子送压岁钱也有讲究,给压岁钱不能随便给,而要用红纸将压岁钱郑重地包好,有的还在红纸上写上“岁岁平安”等吉祥祝福语;给已经懂事的孩子就直接将压岁钱交到他们手上,给幼小的孩子,就先用红线缠成一个环,把环套在孩子脖子上以防孩子丢掉。
  4.守岁
  “守岁”俗称“长寿夜”,意即晚辈祝福长辈长福长寿。除夕年夜饭后,守岁便是家乡辞旧迎新的大事。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大人们在神橱上点上长明灯(这灯一直点到元宵后才灭),在桌上放上“四点心”以及瓜子、糖果等,在屋内烧起火炉,火越旺越好,以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俗称“旺火”,这旺火一直要烧到大年初一,预示这个家庭上一年的旺火会延续到新的一年。大家围在炉火旁,或者娱乐,或者聊天,而小孩早已拿着大人们买的鞭炮、焰火在外面玩了。守岁的风俗有着对即将过去的旧岁无限留恋之情,更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殷殷期望之意,从古至今,守岁赋予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义。
  5.封门炮与开门炮
  除夕之夜,在大门关闭之前要放鞭炮,俗称“封门炮”,“封门炮”后要在子夜零点之后才能开门,开门之时又要放鞭炮,俗称是“开门炮”,大年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始,故家乡许多家庭都会早早地放“开门炮”,以求比别人更早地求到大吉大利。放鞭炮原意是驱魔逐邪,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农村中开门放鞭炮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逐渐成为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象征,增添许多节日气氛,因此“封门炮”与“开门炮”也成为过年的标志之一,成为新年里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6.早斋饭
  “开门炮”之后,许多人就开始准备初一的早餐,在家乡,初一早餐一般又叫“早斋饭”,这天是新年的第一天,第一天的第一餐吃斋饭其用意据说主要有两个:一是指新年的第一餐吃斋,其功效可以延续一年有效;二是指在新年的第一餐起就要注意勤俭治家,不能铺张浪费。
  7.拜年
  拜年,又称“拜正”。大年初一,人们穿着新衣服先进行一家人互拜,由晚辈先向长辈拜年,说些“身体健康”、“寿比南山”的祝福语,再由长辈给晚辈说些“好好学习”、“学习进步”等鼓励语,早饭后就要向各自的亲朋好友拜年。拜年也讲究早,俗语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所以,也有人起床之后就去给亲戚朋友拜年,拜后再回来吃早餐。
  8.回娘家
  在家乡有这样一句话:“初一崽,初二郎,初三拜大年”,其意是说:初一是儿子给父母拜年,是儿子、儿媳与父母相聚的日子,初二是外嫁的女儿同着女婿回家给父母拜年,是女儿与女婿与父母相聚的日子,初三是给去年过世的亲人拜“大年”。初二这天,女儿同丈夫回娘家,其场面也特别热闹,如果是结婚后的第一次回娘家,父母还要放鞭炮欢迎,他们回家的时候都要准备糖果、饼干、桔子等分给邻里众亲,大家一道吉吉利利、甜甜蜜蜜。
  9.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整个春节文化活动的最后一幕。在这一天,家乡有“闹元宵,舞龙灯”的民俗活动,首先是一位由村委选出来的人负责举火球,随后10位成人举起一条大龙,5个小孩举起一条小龙,其余的人们则提着形状各异的灯笼跟在龙灯队伍后面,灯笼形状有兔子灯,鲤鱼灯等,最后还会有两个人挑着大鼓,就这样一直庞大的队伍,在村子里挨家挨户串门,
  所到之处,户主都必须往队伍中央放鞭炮,同时燃
  篇三:古代原始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火炮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必须马上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早晨见面忌说“早”字,未说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
  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
  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春节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
  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
  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本文来自:博旭范文网:关于春节习俗的图片),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关于春节习俗的图片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