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布朗芬布伦纳从襁褓走向成熟的人类发展观
谷禹;王玲;秦金亮
【摘要】布朗芬布伦纳的思想在人类发展理论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一直处于演进之中的理论实现了人类发展观从静到动的转变,开创性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理论框架.文章沿着历史的轨迹,完整记述了布朗芬布伦纳思想的起源与演,重点关注了生态学视角中全新的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人的概念和环境的概念,以及生物生态学模型中过程、人、环境、时间概念和相关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年(,期】2012(032002【总页数】6(P104-109
【关键词】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生物生态学模型【作者】谷禹;王玲;秦金亮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图分类】B8409

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是在发展心理学、儿童抚养以及人类生态学三个交叉的学术领域中公认的大师级学者(Ceci2006。他是开端计划的奠基人之一,跨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并在家庭及其支持系统、人类发展和
儿童状况等方面都有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薛烨,朱家雄,2007。在
Bronfenbrenner之前,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学家研究家庭,人类学家研究社会,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实况,政治学家研究政治结构。Bronfenbrenner的开创性研究,使所有这些环境,从家庭到经济和政治结构,都成为了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Ceci2006
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物生态学模型是在人类发展相关领域引用最广、传授频率最高的理论之一(Thomas2008,在人类发展理论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国内却鲜有相关介绍。文章沿着历史的轨迹,完整记述了Bronfenbrenner想的诞生与演进,并着重对其生态学视角、生物生态学模型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带给国内学者一些启示。1人类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
Bronfenbrenner在介绍其人类发展观时一再强调了生态心理学领域对其思想的影响,鉴于生态心理学根植于格式塔学派,文章选择从格式塔学派的思想谈起。格式塔学派认为,每增加一种新刺激或经验,就会改变此时组成人格的许多或全部现存要素的关系,因而使整体的个性模式受到影响(托马斯,2009。勒温于1943年提出了心理生态学(PsychologicalEcology,他建议建立一门新的学科,专门研究个体行为界限或群体行为界限是如何依赖于非心理的环境因素而变化的;提出了心理学的场论,运用拓扑学和物理学的概念描述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并通过行为公式B=f(PE说明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勒温的两个学生罗杰·巴克(RogerBarker和赫伯特·赖特(HerbertWright将方法和概念的探究重点放在了生态环境上,把心理和生态这两个词换了位置,于1968年开拓了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Psychology(薛烨,朱家雄,2007,即提倡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环境系统中的心理与行为的一种研究取向(易芳,俞宏辉,2004
以上整体观、场论、生态环境等成果都成为了Bronfenbrenner思想的重要来源,
连同鲁利亚、米德、维果斯基、皮亚杰、费舍尔以及Bronfenbrenner同事等的思想为生态心理学取向下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诞生及发展奠定了基础(Bronfenbrenner1979Thomas20081.1人类发展观的诞生
追溯Bronfenbrenner的思想,可以从其1942年的博士论文谈起,他在文中指出,在对社会地位及社会结构进行评估时,需要同时将个体和社会群体看作是发展着的有机单元(Bronfenbrenner1958。而自那时起,Bronfenbrenner(1999的思想就一直处于不断向复杂形式的演进中。Bronfenbrenner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发展社会心理学中倡导生态心理学(Bronfenbrenner1994,用生态学的视角对传统的儿童和家庭政策以及教育实践提出了挑战(Bronfenbrenner1974他的生态学思想是建立在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传统模式的批评之上的,他认为大部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可以说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在有陌生人在场的陌生的情境中,研究儿童表现出的不同行为的科学(Bronfenbrenner1976。于是,Bronfenbrenner提出了在真实情境中研究发展的主张,他基于相对少的可用相关研究,于1977年提出了生态化系统论的概念及方法论框架(Bronfenbrenner1994,并最终在1979年发表了《人类发展生态学》(TheEcologyofHumanDevelopment这一著作。
Bronfenbrenner(1979认为,人类发展生态学是对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即时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受到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环境赖以存在的更大环境的影响。书中完整阐述了人的发展研究的生态化理论的取向,提供了一个研究人类发展的全新的理论视角——全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不断演化的相互作用,全新的发展中的人的概念以及全新的环境的概念。鉴于Bronfenbrenner的理论一直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这里仅着重介绍其人类发展观的全新视角。

1.1.1人与环境关系
回顾历史上的案例,Bronfenbrenner(1979发现它们多为不对称的理论与研究,即要么片面关注人的特点,要么仅仅关注人所在的环境的最基本的概念和特征。大量的心理学概念和资料都在无止境地分析人的特点,使研究者获得大量的个性类型、发展水平与个体倾向性构成的资料。而有关环境方面的理论与数据却很缺乏,现有的概念都仅限于那些天然的、无差别的种类,即基于家庭规模、出生次序、社会阶层等术语的研究。但它们不是关于人们所属的环境特点,而是关于人们自己的特点,即来自不同环境的人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于是,在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上,Bronfenbrenner反对将两者割裂开来,强调两者的对等地位以及相互作用。他的研究为在理论上改变在人类发展的研究中多存在的对人和环境两个方面的研究的不平衡状况起了重要的作用(薛烨,朱家雄,2007
1.1.2发展中人的概念
回顾历史上有关人类发展的理论,能够发现传统理论关注的是心理过程,如感知、动机、思维和学习等,而人类发展生态学强调的是这些心理过程的内容,如感知什么、想要什么、思考什么、获取什么知识等内容。
另外,生态学模型论者批评弗洛伊德和皮亚杰(或者至少皮亚杰的解释者等研究者,认为他们或者通过要素特质或者通过假定的深植于有机体的系统机制来解释发展。这样就会沿着传统的遗传路径来阐述观点,假定心理基因类比的存在,而这一存在又被假定引发了预先设定的现象发展顺序在时间上的展开(Valsiner1997。为了弥补个体内部阶段理论家对环境影响儿童发展的复杂方式的忽视,生态学理论家主张不应将重点放在分析个体内部因素来回答“为何”发展,而是需要主要关注儿童生活的环境,或者也许更重要的对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关注(托马斯,2009

由此,Bronfenbrenner在展开有关发展话题时,避开了根据连续年龄阶段(例如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或经典的心理过程(感知、动机、学习等等传统模式的运用。1.1.3环境的概念
传统研究中的环境通常被界定成静态的、单一的甚至是特殊情境。而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所谓的环境,无论在范围、内容还是结构上都与先前的环境概念不同。在勒温拓扑场概念的启示下,Bronfenbrenner倡导的生态环境是一套鸟巢式的结构,每一层次都嵌在相邻一个层次里面,像一套俄罗斯套娃,并由此区分了四个环境成分。按照与发展的个体相互作用的程度自内向外分别为微观系统(microsystem,即包含发展中个体在内的,与个体产生最直接互动的环境,如家庭、学校等;中间系统(mesosystem包括发展中个体在内的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如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学校与工作单位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微观系统的系统;外在系统(exosystem,即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这些环境当中,至少有一个不包括发展中个体在内,但其中发生的事件都会对微观系统之间的作用过程产生影响;而宏观系统(macrosystem是指各种较低层次的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在系统在整个文化或者亚文化水平上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以及与此相联系并成为其基础的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以上相互作用的四个环境系统共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理论上,有违惯例的将环境的概念扩展到了个体行为之外(如外系统,从对单一环境的探讨扩展到了研究环境间的关系(如中间系统。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Bronfenbrenner所谓的环境为主观体验到的现象学环境,即环境不仅涉及任何在科学意义上环境的客观特征,还包括在环境中的人对这些特征的主观感受。因为事实上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历程的强大力量,主要来自那些特定情境中对人及其发展产生意义的环境部分,而所谓的产生意义,是与人的主观体验不可分割的。

1.2人类发展观的演进
Bronfenbrenner是一位善于自我反思的学者,他以相当的频率对其理论本质的变化进行了论述。正如他曾写道:我一直在努力寻觅隐藏于表象背后的事实,这种过程让我不断地对最初论著中所提出的一些概念进行重新评估、修订、扩展,甚至遗憾舍弃。Bronfenbrenner对嵌套式环境的阐述是早期理论中令人骄傲的地方,后期他对过于关注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人本身在其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自我批评(Bronfenbrenner1989。于是随着Bronfenbrenner思想的演进,像克分子活动、生态实验、生态学效度、生态变迁等在早期工作中占据了重要角色的概念,几乎在后期的论著中不复存在了(TudgeMokrovaHatfield,&Karnik2009。但是他的理论仍然是始终如一的强调生态学观点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TudgeGray,&Hogan1997
由于很难找到符合Bronfenbrenner思路的实证研究,故在1979年提出最初的生态学系统理论后,Bronfenbrenner花费了四年时间才提出了“人-过程-环境模型”,目的在于通过“过程”这一概念对环境(如文化或社会阶层或者人自身特征(如性别与兴趣导致的结果进行解释(BronfenbrennerCrouter1983,这种将“过程”区别于“环境”的做法也使Bronfenbrenner的理论走向了成熟(BronfenbrennerFriedman,&Wachs1999。在人类发展生态学问世十年后,Bronfenbrenner写道:人类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在真实情境中以符合现实的方式做研究已经变得常见,与其说是由于我的著述,不如说我所倡导的理念的时代已经不期而至了。也就是这时生态学视角终于摘下了它“稀有”的标签(Bronfenbrenner1994
同样来自情境主义论者研究基地——康奈尔大学的塞西对将离析式的IQ诠释以及非情境化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于1990年提出了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学模型(thebioecologicalmodelofintelligence(塞西,2009。在塞西的启
发帮助下,在质疑早期版本模型的基础上,Bronfenbrenner结合新要素得到了一个更为复杂且更为动态的结构模型——人类发展的生物生态学模型(Bronfenbrenneretal.19992人类发展的生物生态学模型
生物生态学模型指出个体发展受到生物特性和环境力量的双重交互作用,并将“最近过程”这一概念引入模型中。也就是从那时起,过程--环境-时间的PPCT(process-person-contexttimemodel成为了Bronfenbrenner理论的核心(BronfenbrennerCeci1994。下面,首先来介绍构成生物生态学模型的四个重要定义特征。2.1过程
第一个成分是“过程”,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机制,在PPCT模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更明确地说,过程建构了包含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被称为最近过程(proximalprocesses(BronfenbrennerMorris2006Bronfenbrenner认为“最近过程”是对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一种超(BronfenbrennerCeci1994。其特征在Bronfenbrenner提出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核心命题中给予了说明(BronfenbrennerCeci1994
笔者在此解读如下:首先,最近过程对发展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特别是早期阶段;最近过程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参与到了活动中;若使最近过程有效,活动必须在更广的时间范围内保持相当的发生频率。父母在周末和孩子发生的偶尔一次互动,或者是经常被打断的活动都不能成为最近过程。研究中可以从活动的持续时间,发生频率,时机,过程的可预测性以及强度等方面对最近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考察;单纯的重复活动是不足以的,促发有效发展的最近过程必须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日益复杂的活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最近过程也应变得越发复杂,影响最近过程的关键人物也不断发生变化,表现为从父母向其他人转化;最近过程不仅仅存在于个
体与个体的互动中,同样也包括个体与客体或符号的互动,并同人与人的互动具有同等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若使互动发生,即时环境中的客体或符号必须是以引发注意、探索、操作、想象的形式出现。
另外,最近过程的形式、动力、内容和方向会受到发展中的个人特征、环境(即时的和更远端的以及随着时间(跨越生命全程和个人生活的历史时期的联合作用而系统的影响着发展的轨迹。下面对影响最近过程的这三种力量进行逐一介绍。2.2
即使回顾Bronfenbrenner最早期的论述,他也从未是一个单纯致力于研究环境对发展影响的理论家(Tudgeetal.2009Bronfenbrenner承认基于生物学和基因的人的特征(BronfenbrennerCeci1994,但他更为关注社会情境中人的特征(BronfenbrennerMorris1998。他将人的特征划分为三种类型,这里笔者按照人在改变环境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积极程度,依次对需要特征、资源特征和动力特征这三种类型的人的特征进行解读。
需要特征会助长或者有损来自社会环境的反应,也因此促进或者阻碍最近过程的操作。它由早期论述中的个人刺激特征(Bronfenbrenner1993发展而来,在改变环境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这种特征在面对他人的那一刻会立即显露出来,如年龄、性别、肤色以及外表。这种类型的特征可能会对最初的互动产生影响,因为需要特征在互动之初生成了他人的期待。
相反的,资源特征并非在最初的互动中出现,它有时是由他人所见的需要特征的判断诱发出来的,而各异的判断精准度也部分与个人的精神和情感资源相联系,如经验、能力和智力,同样也与社会和物质资源相联系,如优质食品、住宅、教育的获取机会等。由于与环境相联系的资源特征不同,人改变环境的程度便也变得有异,于是资源特征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相对主动的角色。
动力特征即气质、行为倾向、持久性等特质。它使最近过程在特殊的发展领域处于
运转中,并且继续保持它们的作用(丁芳,2009。动力特征存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促进最近过程发展的称之为发展性生成特征,如好奇心等类似的积极倾向;阻碍其发展的称之为发展性破坏特征,如暴躁、冷漠等消极倾向。Bronfenbrenner认为,即使两个儿童有相同的资源特征,但若其中一人在任务中表现出来的是积极追求成功和持久的特质,而另一人表现出相反特征,那么他们两人的发展轨迹将会是截然不同的。也因此动力特征成为了最为积极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人的特征。人的特征的加入填补了早期生态学模型的缺口(丁芳,2009。结合Bronfenbrenner的假设可以看到,人的特征在生物生态学模型中实际出现了两次,首先它作为了影响最近过程的形式、动力、内容和方向的四个成分之一,继而又作为了发展的结果,即人的特征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的结果。2.3环境
Bronfenbrenner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所倡导的环境,成熟思想中的界定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环境的形式仍然是一个动态系统的嵌套结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环境要素是与过程严格区分开的,且微观系统中包括了最近过程、人的特征以及环境三个成分。除此之外,生物生态学模型并没有像早期版本中那样强调宏观系统。有学者对Bronfenbrenner对环境的划分提出了质疑。因为国际层次问题作为无孔不入的全球化力量带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无法通过Bronfenbrenner的模型进行解释的。因此,Drakenberg(2004指出了加入第五个层次——外宏观(ex-macro系统来完善Bronfenbrenner模型的重要性。Drakenberg认为,虽然宏观系统中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影响着处于其中的有机体,但在当今,全球化无疑是使人的发展更具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2.4时间
时间是PPCT模型的最后一个要素,它在早期视野中几乎不存在,却是任何人类发展的理论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角色。像环境和人这两个因素一样,Bronfenbrenner
将时间划分成了微观时间(microtime、中间时间(meso-time和宏观时间(macrotime
微观时间指正在进行中的具体活动的连续性。中间时间为活动在较长时间内间隔的周期性(如周、月。宏观时间即早期论述中的时间系统(chronosystem(Tudgeetal.2009,关注的是在更广阔的社会中(既包括代内也包括代际的预期与事件发展,反映了不断变化的具体历史事件与跨越生命全程的人的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是相互影响的事实。
在这三种时间系统的作用下,一方面个体本身随着年龄而发展;另一方面,其所处的环境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Bronfenbrenner也强调代际间的稳定性、变化性和个人因素对其生命全程发展影响的同等地位。作为PPCT模型中的关键因素,各时间系统不同纬度(持续性、频率、时机等的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特征、所参与活动的种类、所在的微观系统甚至更外层的环境系统。
Bronfenbrenner认为,人的发展的生物生态学模型中的上述四个定义性特征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环境、个人特征、时间相互作用的同时又都影响着最近过程的效果,而最近过程受它们三者影响的同时,其效果又反过来影响了三者(丁芳,20092.5生物生态学模型应用
生物生态学模型是Bronfenbrenner成熟思想的体现,也是一个更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Bronfenbrenner认为,若一个研究是以生物生态学模型为指导的,那么在任何情况下,必须清楚地对全部四个因素进行必要的评估,并特别关注最近过程这一要素,指出最近过程是怎样同时被发展着的人的特征和环境影响的,以及导致了怎样的发展性结果。
但是,生物生态学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结果并不乐观。Tudge(200920012008年间的25篇声称基于生物生态学模型的文献进行了整理,结果发现,事
实上仅仅4篇是以Bronfenbrenner成熟的理论为指导并合理的运用于实践的,他们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如下原因。
首先,多数引用Bronfenbrenner理论的研究者只是想通过其理论阐明环境会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或者是环境和有机体都会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于是,为了说明这种不言自明的逻辑,他们便声称研究是基于Bronfenbrenner的理论框架、模型的。
其次,有些情况下,运用了其早期思想的研究者并不清楚Bronfenbrenner的理论是处于演进之中的,他们并不了解90年代后的理论精髓。因为Bronfenbrenner后期思想的文献的获取并不像发表在同行评审类刊物上的那样容易,1998年发表在儿童心理学手册(HandbookofChildDevelopment上的重要论述就是一个例子。然而,即便是限于70年代出版的理论进行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许多研究者认为,Bronfenbrenner的理论只是单纯的对不同层次的环境进行区分,并对各种层次下环境对发展的影响论述,而忽视了早期思想中理论的生态学视角。当然并不是说引用了Bronfenbrenner成熟思想的研究就能保证在实际运用中是合理的。因为有些研究虽然使用了生物生态学模型,但却忽视了对模型的核心——最近过程——的探讨。研究者对环境变量和个人特征以及两者间相互关系对发展的结果影响进行了考察,研究是好的,但绝不是基于生物生态学模型的。
最后,误用Bronfenbrenner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理论很难有效地且合理地应用于实践。Bronfenbrenner偏好对其他的研究进行评价,却从未提供一个清晰的方法论来指导理论的应用。另外,与皮亚杰或维果茨基的理论不同,在获取Bronfenbrenner理论的渠道上,英语国家学者存在明显的优势。
综上,需要承认Bronfenbrenner思想演进的过程让人有些应接不暇,他勾勒的是一个视野太过宏观,应用起来略显复杂的框架。也需要承认与弗洛伊德、皮亚杰
等人的思想相比,Bronfenbrenner的思想仍像人类发展理论中的婴儿般懵懂,但不得不承认其理论视角之新、潜力之大必然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力。随着国内外学者Bronfenbrenner理论的不断认识与积极传播,笔者相信其思想会日益引起重视,书籍、文献渠道也必然会逐渐拓宽。那么,将生物生态学模型下的人类发展观应用于实践,造福于人类的时代也将指日可待。参考文献
丁芳.(2009.一种正在演进着的人类发展观-人的发展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7(258-63.薛烨,朱家雄.(2007.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易芳,俞宏辉.(2004.生态心理学—心理学模式的转向.心理学探新,28(116-20.R.S.托马斯.(2009.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第六版(郭本禹,王云强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S.J.塞西.(2009.论智力—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学理论(王晓辰,李清等译.上海:东师范大学出版社.BronfenbrennerU.(1958.Socializationandsocialclassthroughtimeandspace.InE.E.MaccobyT.M.Newcomb,&E.L.Hartley(Eds.Readingsinsocialpsychology(pp.400-425.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BronfenbrennerU.(1974.Developmentalresearchpublicpolicyandtheecologyofchildhood.ChildDevelopment45(11-5.BronfenbrennerU.(1976.Theexperimentalecologyofeducation.Teach.Coll.Rec78(2157-204.BronfenbrennerU.(1989.Ecologicalsystemstheory.InR.Vasta(Ed.Sixtheoriesofchilddevelopment:Revisedformulationsandcurrent
issues(pp.185-264.GreenwichCT:JAIPress.BronfenbrennerU.(1993.Theecologyofcognitivedevelopment:Researchmodelsandfugitivefindings.InR.H.Wozniak,&K.Fischer(Eds.Developmentincontext:Actingandthinkinginspecificenvironments(pp.3-46.HillsdaleNJ:Erlbaum.BronfenbrennerU.(1994.Ecologicalmodelsofhumandevelopment.InT.Husten,&T.N.Postlethwaite(Eds.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2nded.Vol.3pp.1643-1647.NewYork:ElsevierScience.BronfenbrennerU.(1999.Environmentsindevelopmentalperspective:Theoreticalandoperationalmodels.InS.L.Friedman,&T.D.Wachs(Eds.Measuringenvironmentacrossthelifespan:Emergingmethodsandconcepts(pp.328.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BronfenbrennerU.(1979.Theecologyofhumandevelopment.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BronfenbrennerU.,&CeciS.J.(1994.Nature-nuturereconceptualizedindevelopmentalperspective:Abioecologicalmodel.PsychologicalReview101(4568.BronfenbrennerU.,&CrouterA.C.(1983.Theevolutionofenvironmentalmodelsindevelopmentalresearch.InP.H.Mussen(SeriesEd.W.Kessen(Vol.Ed.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Vol.1.Historytheoryandmethods(4thed.pp.357-414.NewYork:Wiley.BronfenbrennerU.,&MorrisP.A.(1998.Theecologyofdevelopmentalprocesses.InW.Damon,&R.M.Lerner(Eds.Handbookofchild
psychologyVol.1:Theoreticalmodelsofhumandevelopment(5thed.pp.993-1023.NewYork:Wiley.BronfenbrennerU.,&MorrisP.A.(2006.Thebioecologicalmodelofhumandevelopment.InW.Damon,&R.M.Lerner(Eds.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Vol.1:Theoreticalmodelsofhumandevelopment(6thed.pp.793-828.NewYork:Wiley.BronfenbrennerU.FriedmanS.L.,&WachsT.D.(1999.Measuringenvironmentacrossthelifespan:Emergingmethodsandconcepts.NewYork:Wiley.CeciS.J.(2006.UrieBronfenbrenner(1917-2005.AmericanPsychologist61(2173-174.Drakenberg,M.(2004.Kontinuitetellerförändring?(Continuityorchange?.EqualOrdkraftRapportSchoolofEducation,MalmöUniversity.ThomasS.WeisnerP.(2008.TheUrieBronfenbrennerTop19:Lookingbackathisbioecologicalperspective.MindCultureandActivity15(3258-262.TudgeJ.GrayJ.T.,&HoganD.M.(1997.Ecologicalperspectivesinhumandevelopment:AcomparisonofGibsonandBronfenbrenner.InJ.TudgeM.J.Shanahan,&J.Valsiner(Eds.ComparisonsinHumanDevelopment(pp.72-105.CambridgeUniversityPress.TudgeJ.R.H.MokrovaI.HatfieldB.E.,&KarnikR.B.(2009.UsesandmisusesofBronfenbrenner’sbioecologicaltheoryofhumandevelopment.JournalofFamilyTheoryReview1(4198-210.Valsiner,J.(1997.Cultureand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action:A
theoryofhumandevelopment.NewYork:Wiley.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TOP热门搜索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