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中古诗文的生命意识摭谈

高中古诗文的生命意识摭谈

时间:2014-10-23 09:41:09    下载该word文档

中古诗文的生命意识摭谈

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墨江中学 张庆军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我们一提起诗,总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那么,诗是什么呢?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后来,加拿大籍的华裔女学者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确实,一部诗歌史,多少“生命”篇,中国古典诗歌表现的常常是在生命里遭遇到的事物引起心灵的感动,即所谓生命意识许多诗人写诗都是因为由于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对社会、家庭、世道、人心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或强烈的感情。甚至有学者认为“生命意识与故园意识,是古典诗歌中两种最基本的精神”中国古诗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如羁旅行役情爱怀春遭际遇合生离死别 、咏史怀古……内涵非常丰富,本文仅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诗文篇目中诗人先哲们的伤时感怀意识,愿以一孔,窥其全貌,就教于方家。

这种生命意识最直接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诗人先哲们对个体渺小、人生苦短的嗟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逝水、悲秋、惜春、落花、明月、牛山、北邙等意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古人的这种生命意识。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 陆机《文赋》),中国的诗人先哲们是敏感的,秋风黄叶,每兴红颜凋衰之叹;流水逝川,屡起人生有限之思。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一生治学、从政、授徒、著述,其生命力得到了高度的张扬,但他在面对滔滔江水时,却发出了沉重的千古浩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这种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在后来者的心灵中,不断引发深沉的回响:一生雄才大略的曹操在其《短歌行》中开头四句道出的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悲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豪放飘逸如诗仙李白也不禁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血。”(《将进酒》)“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脁楼饯别校叔书云》);甚至连杜甫也预感到人生的结局亦不过是“卧龙跃马终黄土”(《阁夜》)。生是那么短暂,它总处于时间的无尽头的流程之中,使人成为一个匆匆来去的过客,一个瞬时的有限的存在物。因此,人都留恋光景惜朱颜,对往昔的历程中特别重要的人事总是刻骨铭心,藏在记忆的深处并时时唤醒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即使是在彼时彼地良辰美景快乐的“当下”,人们也常常乐极生悲:王羲之感叹于“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兰亭集序》);王勃“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唏嘘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滕王阁序》);李白体认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诗人先哲们难以释怀的是:无论你的人生怎样丰富深刻,但在时间浪涛的冲击之下,它在客观世界里会很快地灰飞烟灭。“生活、人生、机缘、际遇,本都是这样无情、短促、偶然与有限,或稍纵即逝,或失之交臂;当人回顾时,却已成为永恒的遗憾……

这种对个体的人生苦短的嗟叹有时甚而上升到对整个人生历史长河的感叹,上升到对整个人生生存意义的哲理性思考,而且在这里,无论是盛今衰,还是物是人非,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诗人们常常是静观人世沧桑,以自然宇宙的“不变”来观照人世之“”,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宫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多少年过去了,树木衰而复荣,山川面目依旧,但人事却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就在这“变”与“不变”的对比中,就在纵向的人生短暂、世易时移和横向的自然永恒、宇宙无穷形成时空纵横交错中,延续着一代又一代叹息的“轮回”引发出一种更深广的历史兴衰感和世事沧桑感。这,在王勃,是“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滕王阁序》);在苏轼,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在辛弃疾,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多少凌云壮志,多少英雄豪杰,什么修齐治平,什么内圣外王,似乎都会随岁月一起埋葬……

需要指出的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古人的这种人生易逝的感叹常常难逃后人消极、颓废的评价。实际上,这种人生易逝的叹息,虽有时悲凉却不失旷达,空灵却不虚幻,表现的恰是植根于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观。或许正如现代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著名散文《一片树叶》中所说“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出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己的生命……”。笔者注意到,在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中,由这种生命意识衍生出来的生存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纵浪大化,不喜不惧,或寄情山水,或吟啸林泉,一切随缘自适,听任自然。既然不能挽住时间的流程,也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让身心完全松弛下来,把自己完全交给大自然吧,“天大,地大,人亦大”,于是我们看到古人一个又一个飘逸的身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苏轼“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正如李泽厚所言“中国无数诗人作家……正是在这种人世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照中选择和归依(了)后者”

具有社会性的人,除了自然生命外,还有一个人文生命。在中国诗人先哲看来,“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报任安书》),既然不能改变自然生命,那就延长人文生命吧,由此衍生出古人的另一种生命观,这种生命观特别强调惜时,如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夜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强调用世,“太上有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左传》),追求人文生命的不朽。不少诗人把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焦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隐忧和建功立业的憧憬渗融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在“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的背后,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这是屈原的焦虑;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背后,实际上是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抱负;一方面是感叹“东隅已逝”“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另一方面却又相信“桑榆非晚”,执着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王勃的自信。屈原、曹操、王勃……一颗又一颗星星汇成了中国文学的灿烂星空,中国古代文人们坚韧的生命枝干绽放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

参考文献:

胡晓明《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第456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美的历程》第371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散文》杂志1985年第10

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美的历程》第300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高中古诗文的生命意识摭谈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