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知识点归纳政治哲学部分(全)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知识点归纳政治哲学部分(全)

时间:2020-02-03 08:08:07    下载该word文档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知识点归纳

政治哲学部分(全)

第一章、 物质和意识

1、什么是物质?

答: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首先,这里的物质概念指出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坚持了唯物论,同唯心论划清了界限。

其次,这里的概念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不等同于具体的事物,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本性。

再次,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物质本身能被人们所认识,只有尚未被认识的物质,没哟不可认识的物质,认识只是迟早而已。

2、什么是意识?

答: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人们的时间中实现并随时间的发展而提高的。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的产生和存在。意识依赖于人的大脑这种高度完善、复杂而严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第三、意识还是社会的产物。

总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地说明意识的本质。

3、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什么具体表现?

答:意识的能动性,贯穿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中。

第一、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首先,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选择过程。其次,意识是能透过现象,经过思维的分析和抽象,深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根据。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意识具有目的性;创造性;计划性;对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指导和控制作用。

4、为什么说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只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答:物质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它只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为事物的静止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我们可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第一,物质在总体上是运动的,静止只是指它在此时此地、此种条件下没做某种形式的运动。第二,静止是物质永恒运动的实现环节,一系列的静止联系起来显示的不是静止,而是运动。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答: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二者的辩证关系表现为:首先,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没有运动谈不上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法证明运动。其次,运动和静止都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形式。最后,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含的。静之中有运动,静止只是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平衡中仍有运动,不然平衡无法维持;运动中又有静止,这才使得运动有确定的主体,保持并显示出物质的稳定性。

6、为什么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物质存在形式?

答: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

第一、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某一事物存在或运动过程的久暂,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种运动过程和另一种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时间间隔的长短。时间的特点是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时间同物质的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时间就是物质的运动过程或对其国产的度量。

第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这种广延性表现为:物质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物体的体积、容积、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维。三维空间的联结形成物体的客观形态,成为可以度量的客观实在。

第二章、联系与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 联系的定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 联系的类型:按照联系性质区分,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3、 联系理论的方法论(实践)意义

答:第一、我们要在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存在及其运动,反对孤立地看待问题。

第二、联系又是运动中建立的联系,事物变化了,联系也要变化,因此我们应该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绝不可墨守陈规。

第二节 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1、 规律的定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 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 量变质变规律的内容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的量和质的变化,由量的变化引起指的改变,完成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然后再开始新的量和质的变化过程,这就是事物运动发展普遍存在的量变质变规律。

4、 质: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的固有规定性。

量: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结构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容纳的量的变动范围,因此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5、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质变和量变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是相互转化的。

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变化超出度的范围,才会引起质变,也必然会引起质变。

另一方面,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质变是旧的量变过程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过程的开始,新的量变是在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6、 量变质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启发意义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答、首先,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我们对事物的分析,既要认识事物的质,又要认识事物的量,才能认清事物的渐进和飞跃过程,把握事物的性质。

其次,既要做艰苦的长期的工作,又要在质变的条件成熟时抓住时机,当断则断,促使旧事物向新事物的飞跃。最后,把握事物的度,掌握“适度”原则。我们做工作,一定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过”和“不及”都是不合适的。

7、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①矛盾定义: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动力,就在于事物内部及其事物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是矛盾。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答:矛盾的同一性或是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它体现的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互吸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它体现的是矛盾着的两个各方面相互离异的趋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起什么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中的作用是:

第一,矛盾双方连为一体,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事物新陈代谢的方向是新旧事物这一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融会贯通的同一性规定的,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发展的连续性。

总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方法论意义。

答:第一、要学会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即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

第二、在处理社会矛盾时,要求大同,存小异,维护团结,解决矛盾。

⑤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矛盾无处不在;另一方面,矛盾无时不有。总之,矛盾呢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矛盾与矛盾之间以及同一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同一矛盾的每个侧面及其每个侧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都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是共性和个性,既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区别在于:普遍性只是体现着各个特殊矛盾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只是个别事物的部分或本质,仅大致地包括个别事物。

联结在于: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智能通过特殊事物存在着,离开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⑥为什么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据。

答:这一原理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要真正指导实践,必须把这些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⑦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内因的定义: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即内部根据,内在矛盾。

外因的定义:是指事物发展的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条件,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的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但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它同样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影响事物的内部矛盾关系来实现的。内因和外因的划分是相对的。会随着考察范围的扩大或缩小而发生变化。

⑧为什么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表现了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方向、道路和趋势,即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原因是:

第一,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矛盾斗争,。在新旧因素的斗争中,旧因素占上风的现象也是会发生的,所以曲折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四前进上升的。每一次否定都保留了事物的几级因素,又产生了新的因素,把事物推向前进。新事物总要战胜旧事物。

第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否定与曲折,总是前进中的曲折,前进又总是在曲折中实现的,表现为继承与变革、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三章 认识和实践

1、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些形式?

答:实践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实践的特点:第一,直接现实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性。第四,历史性。

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多种实践中,最基本的形式有三种:即生产实践、社会斗争和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

答: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在实践中,主体和客体才发生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才能接触客体,解剖客体,分析概括出客体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不断向人们提出新要求、新课题,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认识正确与否最终总是要由实践做出验证的。

总之,认识的发生、发展、最终目的和检验标准都是由实践决定的,实践贯穿于认识全过程,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3、认识过程有哪两个飞跃?

答: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循环过程,就是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理论回到实践中去是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一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人们千百次地获得直观的感性经验,然后对感觉、知觉和表象之间的联系、关系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获得理性认识,离开这些感性经验,理性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由认识的任务决定的。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服务于实践。

5、什么事真理?为什么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真理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性质:

真理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还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只有实践才能判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真理的本性就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即检验人们的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到什么程度。

从实践的特性上看,实践是联结主观与客观的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对照,而且实践有一个根本特性,就是它的直接现实性,即它可以按照理论的要求创造出理论的现实来。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如果达到理论的预期目的,创造了理论所要求的实践结果,这种客观结果就表明了认识的真理性。

6、为什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 我们党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人们的实践进入新的阶段,遇到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新的策略、方法和手段时,常常会遇到陈旧僵化的观念、传统的束缚。此时,只有解放思想,摆脱束缚,打破“左”的或右的思维定式,才能把握机遇,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地处理矛盾,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是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该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时间的要求进行创新。

第四章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一)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决定性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

第二,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

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内容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价值倾向。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不仅仅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批判或维护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通过调控人们的社会实践行为来调控社会存在。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起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答: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而且要由这个基础得到说明。

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

3、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是什么?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谁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关键作用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造就一代具有新的生产技能和精神风貌的劳动者;科学化管理可以使生产力要素得到合理组合,形成科学的劳动方式,这一切都将大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还表现在科学技术指导者社会的治理,使社会获得正常的发展。比如,社会科学能够知道人们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改造社会不断地使社会理想化。

所以,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人物的作用和人们群众的作用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答:人民群众的定义:人民群众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进步力量,在阶级社会里,它包括一切对社会历史前进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其所创造的生产工具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给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注入了原动力,也就给社会发展注入了原动力。

第二,人民群众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力量。

无论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运动,还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人民群众都是基本主导力量。

6、为什么说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答:群众路线概括起来说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这是因为:

第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是否坚持群众路线,决定着党的根本利益和作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第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第三,群众路线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